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儒學的哲學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化學教師 學習氛圍 人格魅力 教育能力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指出:新一輪化學課程改革從理論、內容到實施都有較大的變化,要實現化學課程改革的目標,教師是關鍵。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當好新課改的實踐者呢?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體會。
1.化學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指導者
韓愈在《師說》中寫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痹谛抡n程理念下,傳統意義上被認為是知識傳授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當學生在自主觀察、探究化學實驗或思考討論時,教師并不是清閑的,而是積極的看,認真的聽,真實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同時教師還應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采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熱情更加高漲。當然教師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學生遵規守紀,與他人友好相處,培養合作精神。作為化學教師除了參與、促進學生的學習之外,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指導,應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引導和啟發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采取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和現代化的學習手段,使學生的學習成為主動、富有個性的過程,養成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2.化學教師應創設自主、平等、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
自古以來,三尺講臺就是教師揮灑激情的圣地。課堂上教師居高臨下,而學生仰視老師,這無疑間形成一種不平等的關系。因此在新課改中,我便嘗試著做一名微笑使者,微笑給學生帶來溫暖,剎那間縮短了師生間的距離,課堂教學也在清新歡樂中拉開了帷幕。當無需板書的時候,我便常常走下了講臺,與學生共同探討、交流,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教學中來。同時在教學中,我嘗試著耐心傾聽每位學生的發言,即使學生的觀點有錯誤,表達不太流暢,也從不輕易打斷學生的發言,讓學生把話講完。試想,當教師微笑著、目光中飽含著激勵傾聽學生的發言時,對學生來講是多大的安慰與激勵??!實踐證明,課堂上師生的和諧互動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有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德國的戈特里德?海納特提出:“教師凡要促進他的學生的創新力,就必須在他的班上倡導一種合作、平等、社會一體的作風,這也有利于集體創新力的發揮?!眰鹘y教學中教師常常以權威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為了維持良好的安靜的課堂教學秩序,教師一般是不允許學生自由議論的。而當前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要求教師和學生是平等意義上的“人”,即師生之間是一種民主、平等、信任的雙向關系。在新型的師生關系中,教師是內在的組織者,學生作為有獨立人格尊嚴的人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與教師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中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以獲得創造的喜悅與成就感,體驗創新的價值與魅力,逐漸增強創新意識。在化學新課程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觀點,即使其觀點和方法不切實際,教師也應肯定學生敢講自己觀點的勇氣。在課堂教學中應允許學生中途打斷老師的講課思路,與老師對話,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要努力營造寬松的環境和新型的師生關系,保護活躍的課堂氣氛,并駕馭其中,使學生們的創新意識得到不斷滋長。
3.化學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的人格魅力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身教重于言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等,都是我國傳統的師德精髓。然而也不能否認,隨著改革開放,各種錯誤思潮、盲目追求物質利益,奢侈腐化思想也沖擊著神圣的教壇,吃喝風、送禮風盛行,把學生當成搖錢樹,巧立明目亂收費、亂攤派,動輒把學生進行經濟處罰,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人在課堂心在炒股;無限延長學生的學習時間,加生課業負擔,考試泛濫,以考代教等等某種程度上的教育滑坡現象在社會上產生了嚴重的危害。這些現象越來越呼喚著教師人格的回歸。教師以“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著稱,自己首先應是個具備完美人格的“真人”。
教師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去影響、教育學生是一個感化過程,是其他方式所無法替代的,其作用之巨大是難以估量的。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是這次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學生實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學態度,可以在化學學習過程中得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的人格魅力,可以不需教師的言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產生影響。正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而且這種影響往往是永久的。
4.化學教師應提高相關的教育能力
4.1 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獲得知識的載體,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對教師職業來說尤為重要。它不僅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和連接師生心靈的橋梁,同時也是教師出色完成歷史使命,履行神圣職責的重要條件和決定性手段。教師只有準確、熟練、科學地運用語言這一傳播媒體,才能充分體現語言的“化深奧為淺顯,化腐朽為神奇”的奇特魅力。因此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育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說話的藝術?!碑斀處煹闹巧毯椭R水平達到某一關鍵水平以后,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成了影響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瘜W教學語言的創設運用是教學表演藝術的核心,是形成個人教學特色的重要標志。從表演的角度講,我們在課堂上講話決不是在背臺詞,而是全身心進入角色之中,所有語言都是從內心深處汩汩流淌出來的清泉。
4.2 教學與科研并舉的能力。
著名科學家錢偉長說過:“教師不僅要進行教學工作,而且還要進行科學研究和學術創新工作。”教學工作是教師的天職,但是那些只進行教學工作而不進行學術研究工作的教師,往往把知識看成死的或沒有發展的材料,在教學中只能教死書,缺乏發展觀點,從而貽誤青少年。只有在科研和學術工作中奮勇前進,在第一線沖鋒陷陣的教師才能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把知識講活,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和發展觀點的人。
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作為化學教師要不斷學習、拓寬視野、更新知識,接受新鮮事物,要經常閱讀有關報刊雜志,對他人的教材研究、教學經驗、實驗改進、學法指導、解題技巧等加以借鑒。誠如人們所說,學者未必為良師,但良師必為學者。在化學教學中教學要以研究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為中心,從中探索具有普遍意義的化學教學規律。此外教師還要勤于筆耕,把自己在教學、輔導、實驗、課外活動、社會實踐指導中研究的成果寫成論文或報告的形式,使零碎的經驗條理化,分散的知識系統化,既有助于交流和推廣,又鍛煉和豐富了教師的學術水平。中學化學教學改革與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為中學化學教學研究者和化學教師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和更多的研究課題。教學研究工作搞得越深入,業務水平就提高得越快。教師只有堅持以教學帶動科研,以科研促進教學,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4.3 教育創新能力。
教學是創造的藝術,化學教師的工作從頭到尾都充滿了創造性。創造性是教師個性的體現?!凹词故亲詈玫?、最精密的教學法,只有在教師加入了自己的個性,對一般的東西加入了自己的、經過深思熟慮的東西以后,它才能是有效的?!比毡緞撛鞂W者恩思彰說:“有創造的教師,能夠發現普通人不注意的、容易忽略的問題,同時進行創造性教學?!毙抡n程實施建議中指出,改善教與學的方式,使學生主動學習,這給了教師更大的發展空間,我們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創新,做一名創新型教師。
新課程改革為教師創造了一個新的機遇,“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將是教師心中為之奮斗的目標;賦予學生自由也將是教師教學中的唯一規范,愉快教學將令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并使學生在學習中既獲得知識又得到個性的培養和健康發展,使學生成為具有良好素質、扎實的學科基礎知識、富有社會責任感、有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有合作精神、可持續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祖浩、王磊.《化學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4. 6.
[關鍵詞] 乳腺癌;血壓;藥學監護;化療
[中圖分類號] R737.3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2(c)-0103-02
Pharmaceutical care of one patient with breast cancer during operation and chemotherapy
ZHANG Pengfei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al Affairs, Yangzhou Maternal and Child Care Service Center, Jiangsu Province, Yangzhou 225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ain how to implement pharmaceutical care for elder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complicated by hypertens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pharmaceutical care to patients. Methods The clinical pharmacists participated in the treatment course of one elder patient with breast cancer complicated by hypertension, provided pharmaceutical care for the patient, provided rationalized drug administration schedule and timely managed post-administration adverse reactions. Results Under the pharmaceutical care of the clinical pharmacists,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the patient received reasonable antibiosis and had no wound infection, and in the chemotherapy period, the chemotherapy drugs were safely used, which ensured the smooth progress of surgery and chemotherapy.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pharmacists deeply involved in the clinical drug treatment not only ensure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clinical medication, but also reduce the financial burden for patients.
[Key words] Breast cancer; Blood pressure; Pharmaceutical care; Chemotherapy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占全身各種惡性腫瘤的7%~10%,絕經后婦女的發病率最高[1],而該年齡的婦女常常合并一些慢性病,在乳腺癌的手術治療及術后化療都存在一些特點。臨床藥師參與病區查房、討論用藥方案、指導臨床醫生合理用藥是臨床藥師的日常工作之一。臨床藥師運用自己掌握的藥學專業知識,對患者進行用藥監護,為臨床醫生提供用藥指導,提高了藥物的治療水平,減少了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對本文報道了1例臨床藥師參與治療1例合并有高血壓的老年乳腺癌,從手術到第一次化療的治療過程,以期與廣大臨床藥師一起探討如何對乳腺癌患者開展藥學監護。
1 臨床資料
患者,女,60歲,體檢發現左有一腫塊,約2 cm×1 cm,質硬,界不清,無觸痛,形態不規則,表面不光滑。鉬鈀檢查提示:左乳致密影。B超提示:左乳多條狀無回聲區。根據以上的檢查結果,臨床初步診斷為左乳腺癌,分期考慮為T1N0M0~T2N0M0之間。因患者腫塊距、乳暈部較近,故不考慮保留,以免局部易復發,而直接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颊哂懈哐獕菏?年,現口服“硝苯地平200 mg,q 12 h”,血壓130/86 mm Hg(1 mm Hg=0.133 kPa)。完善各項檢查,無手術禁忌。入院后第3天,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術后第8天開始第1次化療。
2 臨床藥師會診及用藥監護情況
2.1 圍術期
患者有高血壓史,原用藥“硝苯地平200 mg,q 12 h”,血壓控制良好,知曉病情后,情緒波動大,血壓稍有上升。繼續服用硝苯地平200 mg,q 12 h,并對患者進行用藥教育,圍術期血壓控制在125/70 mm Hg。乳腺癌改良根治術雖然為清潔手術,但手術難度大,時間長,范圍大。為防止術后切口感染,對以后的治療造成麻煩,可使用抗菌藥預防感染。根據乳腺手術易感染病原菌:切口表面以G+為主,選擇一代頭孢菌素。根據藥物的藥動學特點,在術前30 min給藥,手術時間超過3 h,術中追加1次抗菌藥,手術結束后12 h,再給藥1次[2],醫生接受藥學建議。手術進行順利,未發生切口感染。圍術期用藥情況見表1。
2.2 化療期
2.2.1 臨床治療方案 術后化療期藥學服務情況:患者術后恢復良好,手術切口無感染,血壓125/70 mm Hg。病理報告示:浸潤性導管癌Ⅰ級,腋下淋巴結未見癌組織轉移。免疫報告示:ER(-),C-erbB-2(++),Ki67約15%,PgP(-),LRP(+),F8血管內皮(+),D2-40(+),脈管腔未見癌栓。結合上述報告臨床醫生認為內分泌治療效果差,應進行術后化療?;煼桨笧榄h磷酰胺0.8 d,表阿霉素90 mg,多西他賽100 mg,聯合化療。
2.2.2 藥學監護 多西他賽為M期的周期特異性化療藥,最為常見的不良反應為過敏反應,為預防過敏反應和體液潴留綜合征,在化療前一天口服地塞米松16 mg[3],作常規性預防。多西他賽的價格很貴,一次的化療量為100 mg(20 mg×5支),一支的價格為500多元,如果化療發生嚴重的不良反應,化療不能進行,對患者是一筆不小損失。避免對藥品造成浪費,可將一支多西他賽20 mg加入100 mL生理鹽水中進行試驗性使用,緩慢靜滴。如發生異常情況,可立即停藥。根據我院今年上季度上報的不良反應,多西他賽共有6例,主要是嚴重的胃腸道反應、惡心和嚴重的腹瀉。該患者為老年患者,而且是術后第8天,體質較差,在化療前后30 min,各注射昂丹司瓊8 mg,以預防發生嚴重的胃腸道反應。
表阿霉素最主要的不良反應為心臟的毒性,患者入院時心電圖顯示正常。為預防心臟的毒性反應,在化療的過程中進行心電監護,可隨時發現異常。
2.2.3 化療中不良反應的處理與分析 患者于8:30靜滴環磷酰胺,9:00靜滴表阿霉素,無異常,10:30靜滴多西他賽試驗量。10 min后,患者訴心慌、胸悶化療,此時心電監護示:血壓從125/70 mm Hg下降到95/66 mm Hg,血氧飽和度從98%下降到93%。臨床醫生和臨床藥師一致認為應立即停藥,給予吸氧。20 min后,血壓為99/70 mm Hg,患者訴心慌胸悶癥狀好轉。臨床醫生要求換紫杉醇繼續進行化療[3],臨床藥師認為不可行,多西他賽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紫杉醇,有可能該患者對此類藥都過敏[4],參考CAF方案,改用5-氟尿嘧啶進行化療[5]?;熯M行順利。心電監護結果見表2。
不良反應發生原因分析:患者為首次應用多西他賽注射液化療,用藥前盡管已經預防性給予抗變態反應藥物,而且藥物輸液速度較慢,但多西他賽溶液輸入后很快出現以低血壓和胸悶為主要表現的過敏反應。多西他賽在水中的溶解度小,為了增加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注射用多西他賽的專用溶劑中加入聚山梨醇酯-80和無水乙醇作為增溶劑,聚山梨醇酯-80進入人體后部分患者可出現過敏反應[6],主要表現為低血壓、惡心、支氣管痙攣、彌漫性蕁麻疹和血管神經性水腫等,極嚴重者可以出現休克癥狀危及生命。本例患者的過敏反應的癥狀與聚山梨醇酯-80過敏反應的癥狀相符,提示該患者體質對多西他賽注射液較為敏感,患者不但要禁用多西他賽,還應禁用含聚山梨醇酯-80為輔料的注射劑。
3 討論
該患者為乳腺癌患者,老年合并高血壓。在圍術期,臨床藥師根據該類手術常見的感染病菌,選擇合適的抗菌藥,并根據該藥的藥動學特點和相關文件精神決定給藥次數,用級別低的抗菌藥就很好地達到了預防感染的目的。在化療過程中,臨床藥師參與治療方案的設計,對不良反應的發生有預見性。對不良反應發生率較多的西他賽先用試驗量,不僅保證了用藥的安全有效,還減少了對藥品的浪費。同時,作為臨床藥師應了解藥物的全面信息,才能有效地提出合理性建議,成為臨床醫生的幫手。
[參考文獻]
[1] 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7.
[2] 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Z].衛辦醫政發[2009]38號.
[3] 王玉潔,柴艷冬,戴曉雁,等.多西他賽主要不良反應及處理對策[J].甘肅醫藥,2009,28(4):263.
[4] 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1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751.
[5] 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30-331.
關鍵詞:原發性肝癌;介入治療;凝血指標
原發性肝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具有起病隱匿和預后差等特點,大部分患者就診時已處于晚期,失去了手術的機會,隨著介入治療的引入,已成為該人群的重要治療手段[1]。雖然介入治療效果明確,但術后并發癥的報道也逐漸增多,其中術A后短期內發生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的報道已引起學界的關注[2]。目前,介入術后凝血異常的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肝癌患者肝功能較差,而介入術對肝細胞破壞較大有關[3],故學界普遍認為對原發性肝癌患者凝血指標檢測對介入和手術具有重要意義[4]。本文擬通過對介入治療前、后肝癌患者的凝血指標變化進行分析,旨在為DIC的預防提供基礎和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2年7月-2014年5月收治的擇期行介入治療的肝癌患者48例為觀察組,其中男25例,女23例,平均年齡(48.4±5.2)歲(33-67歲),所有患者經CT或MRI、甲胎蛋白,以及病理確診為原發性肝癌。納入和排除標準:① 確診為原發性肝癌,排除腫瘤肝轉移者;② 無糖尿病、血液系統疾病史;③ 近期未服用阿司匹林和激素等可能影響凝血功能的藥物;④ 近期無感染史;⑤ 經患者或家屬同意。另選擇同期健康體檢者30名,其中男16名,女14名,平均年齡50.3±7.4歲(30-74歲)。兩組在年齡、性別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技術,經股動脈穿刺插管,在造影明確腫瘤情況后,以超微導管注入順鉑,并注入液態碘油進行栓塞[5]。分別于介入治療前1d、介入后1d和3d清晨取靜脈血4ml,加入枸櫞酸鈉0.2ml,3000r/min離心10min,取血漿以全自動生化儀測定凝血、纖溶指標,凝血指標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纖溶指標包括: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P-選擇素(Ps)、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激活物(uPA)。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分析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學分析,均數以(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α=0.05為檢驗水準。
2 結果
2.1 介入前、后凝血指標變化
觀察組在介入治療前、后各時間點的PT、APTT和TT水平都顯著高于對照組(P
注:與對照組比aP
3 討論
眾所周知,肝臟是代謝活動最主要的場所,體內多數活性物質需在肝臟經激活或滅活處理,大部分凝血因子也是在肝臟中合成的,故肝臟也是維持凝血平衡的重要場所。研究發現部分肝病情況下,患者可能會出現凝血異常,可能與以下兩方面有關:①肝病情況下肝功能異常,其凝血因子、酶原和抑制因子合成或活化異常,部分需清除的凝血相關因子降解異常;②肝硬化時脾功能亢進,血小板發生異常[2]。
原發性肝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歐寧江等[6]通過對肝病和肝癌患者血液學指標分析發現,肝癌患者普遍存在著抗凝活性降低和纖溶活性增強狀況,且比普通肝病者更為嚴重。劉艷芬等[4]也認為肝臟受損嚴重或失代償情況下凝血因子多異常,治療前后的檢測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介入治療是肝腫瘤患者最常用的化療手段之一,雖然能有效改善腫瘤晚期患者的生存狀況,但介入術后發生DIC的報道也逐漸增多[2]。分析原因介入過程本身對肝細胞,尤其是腫瘤細胞破壞極大,大量組織因子的釋放,激活了凝血系統,而肝癌患者普遍存在的凝血異常,進一步加劇了DIC發生的風險。關于介入術后肝癌患者凝血系統變化的報道也逐漸增多,但凝血因子的選擇和變化狀況尚無統一結論。
本組選擇的PT是臨床常用的指標,其主要是對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的含量或循環抗凝物質的存在的反映,而APTT則是反映內源性子Ⅷ、Ⅸ、Ⅺ和Ⅻ活性[6]。目前,大部分研究選擇了該指標進行觀察,但多僅限于介入術后1d內的變化情況,本組研究將觀察時間延長至3d,結果發現肝癌患者各時間點的PT、APTT、TT均高于健康人,而FIB卻較低,這也印證了關于肝癌患者普遍存在凝血異常的觀點。同時本研究還發現,介入術實施后,各項指標均顯著升高,且顯著高于術前,提示介入術實施后肝癌細胞破話較大,機體出現較為復雜的凝血功能異常。FIB為血液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在組織壞死時會出現短期內大量升高的現象,而本組介入術后FIB的改變也印證了介入術后肝臟內出現了無菌性壞死炎癥,這也與魯欣然等[3]的結論基本一致。此外,術后3d各因子含量略有改變,但均無統計學差異,而PT則繼續顯著升高,歐寧江等[6]認為在眾多因子中,PT的升高對肝病患者更為敏感,提示介入術后3d患者的肝內細胞破壞仍在持續,凝血因子的異常仍在加劇。此外,纖溶系統在凝血平衡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Ps是來源于衰老破碎的血小板,其含量的變化也是對血管內皮細胞和血小板活化的反映,而wWF則是一種粘附蛋白,不僅可以促進血小板在血管內皮上的粘附,還可以作為凝血因子Ⅷ的載體,以穩定該因子的凝血功能[7]。本研究發現肝癌患者不僅存在凝血因子的變化,同時也存在Ps和wWF等因子的升高,但與凝血因子不同的是,在接受介入治療后均迅速降低,提示纖溶功能平衡失調,表現為高凝狀態或血栓形成狀態。此外,雖然肝癌患者PAI顯著高于對照組,但介入前、后變化不大,這也與這與王沁等[7]研究結論基本一致。
總之,原發性肝癌患者普遍存在凝血異常狀況,介入治療后會進一步加劇凝血異常和纖溶亢進狀況,臨床上應加以重視,重點預防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王麗萍. 原發性肝癌的介入治療的新進展[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18(13):165-170.
[2] 趙偉森. 肝癌介入治療后并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3例[J]. 臨床軍醫雜志,2011,39(5):1047-1048.
[3] 魯欣然,馮景見,檀軍麗,等. TACE對原發性肝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J]. 河北醫藥,2014,36(6):863-864.
[4] 劉艷芬,劉志偉,張成俠,等. 凝血指標、D-二聚體與血清甲胎蛋白聯合檢測在肝癌患者中的臨床意義[J]. 臨床薈萃,2013,28(4):431-432.
[5] 姜文清,胡豫,曹雁閣,等. 肝癌介入治療前后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分子標志物的檢測及臨床意義[J]. 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07,17(6):366-368.
【關鍵詞】 PICC學組; 質量檢查流程標準; 專業化管理; 非計劃拔管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31-0110-02
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其留置時間長,能夠安全輸注刺激性藥物、保護患者血管、減輕患者痛苦、可由護士操作等優點已被臨床廣泛應用[1]。但PICC是一項創傷性、風險性較高的護理操作,操作中任何環節的疏忽都有可能導致置管的失敗或各種并發癥的發生[2]。非計劃拔管是指根據病情需要仍需中心靜脈給藥,但因某種因素不得不拔除中心靜脈置管。以往筆者所在醫院PICC學組對置管患者的護理處于被動的應急狀態,未充分發揮學組在置管患者全程控制中的作用,自2013年PICC學組規模不斷擴大,實行PICC學組專業化的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置管患者均選自2013年以來符合置管條件的患者220例,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診斷、穿刺靜脈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PICC學組規范操作、維護流程;健康指導流程;規范置管記錄書寫、知情同意書簽署;采用自制的PICC質量檢查流程及標準對置管患者進行檢查跟蹤,對PICC置管患者進行專業化管理。對照組:PICC常規護理方法給予護理。
1.2 評價方法
PICC學組通過規范操作、維護流程;規范健康指導;規范置管記錄書寫、知情同意書簽署;采用自制的PICC質量檢查流程及標準對置管患者進行檢查跟蹤后,比較兩組置管并發癥、非計劃拔管例數及非計劃拔管率、患者的滿意度。
1.3 PICC學組規模及職責
1.3.1 人員組成 發展成員20名,核心成員9名,護士長4名,副主任2名,主管護師5名,護師6名,分別來自重癥監護病房、神經外科、血液科、腫瘤科、普外科、呼吸科等輸液治療較多的科室。護士長任學組組長,每年制定學組工作計劃,學組接受護理部的垂直領導,護理部定期檢查和協調學組工作。
1.3.2 規范化培訓 專業化培訓是PICC開展的基礎[3]。PICC目前在筆者所在醫院已廣泛應用,為了能夠得到更好的維護,選派輸液治療較多科室骨干進行培訓,學組制定了詳細的培訓計劃:理論包括置管前患者的管理、穿刺部位的評估、血管的解剖、操作及維護流程、影像學檢查、并發癥的預防和處理等PICC相關知識,制作PPT課件,利用圖文并茂的方式進行講課。一對一示教與指導,并進行嚴格的考核,通過考核后,可進行置管和維護。學組成員通過現場指導、小組討論、個案報道、查閱資料、外出培訓等方式對學組成員進行培訓,不斷提高學組成員的業務技能及管理水平。
1.3.3 規范化健康指導 健康指導可增強患者及家屬的自我保健意識和遵醫行為[4]。良好的健康教育對患者的治療和康復具有重要作用[5]。筆者所在醫院PICC學組自制了健康指導流程表,按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帶管回家幾個階段進行,讓患者及家屬全程參與,對PICC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能夠重點掌握帶管注意事項和并發癥的預防,培養帶管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
1.3.4 健全置管維護檔案 建立置管檔案,制定周密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強置管后的專業化管理[6]。在未實施專業化管理前,各科記錄內容不一致,項目不齊全,登記不及時。PICC學組成員對維護檔案記錄進行規范,內容包括:(1)基本信息:姓名、性別、年齡、科室、床號、住院號、診斷、家庭住址、聯系電話。(2)穿刺置管記錄:置管時間、部位、導管型號、置管方式(盲穿或超聲引導)、置入長度、外漏長度、導管尖端位置、穿刺的上肢臂圍。(3)帶管期間的維護情況。(4)拔管記錄:拔管日期、拔管原因、導管尖端情況、細菌學培養等情況,每次記錄都須有操作者簽名。
1.3.5 制定PICC質量檢查表 制定百分制質量檢查表,其內容包括:知情同意書的簽署、健康指導的落實情況、置管記錄及維護記錄的填寫情況、導管固定情況、貼膜粘貼是否符合要求、貼膜更換日期的標注、沖封管情況及對異常情況的處理等。對置管患者每周進行檢查,發現情況及時處理,由被動的發現到主動的干預,使導管留置期間不出現并發癥,按規定完成治療療程,按計劃拔管。
1.3.6 建立隨訪制度,實施無縫隙管理 實施無縫隙管理是一種建立以患者需求為導向,以患者滿意為目標的新型現代病房護理服務模式[7]。筆者所在醫院PICC學組自制的健康宣傳頁及維護手冊,上面均印制了學組成員的電話,針對突發事件,在第一事件打電話求助,接聽電話著負責第一時間詢問患者具體情況,電話指導初步處理方法,解除患者的恐慌心理。每周專人進行電話詢問導管使用情況,對出院的每位患者進行全程跟蹤,達到無縫隙管理。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試驗組PICC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非計劃拔管率為2.5%,對照組為12.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出現PICC導管并發癥、非計劃拔管情況比較
試驗組患者滿意度為99.17%(119例),對照組為85.00%(85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49.79,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3 討論
3.1 PICC學組引領學科的發展
根據《中國護士發展規劃綱要(2005-2010)》要求:在保證臨床基礎護理質量的基礎上,以提高臨床若干??祁I域的護理技術水平為著力點,培養臨床專業化護理骨干,促進護理工作的專業化發展,是護理事業的發展方向[8]。近年來,筆者所在醫院護理部根據各專業的需要及發展,結合筆者所在醫院的實際情況,成立了九大護理學組,PICC學組在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采用工作和業余時間結合的方式開展學組活動,并且邀請患者及家屬積極參與,這樣不僅使護士的專業水平有所提高,而且能提高家屬及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
3.2 PICC學組增進科室之間的交流
PICC學組管理模式能增進科室之間的交流,活躍護理學術氛圍,通過質量檢查,能夠引起護士足夠的重視。在實施PICC學組專業化管理之前,各科的PICC置管患者均是自行管理,書寫內容漏項、空項;維護操作不規范;遇到問題,護士憑經驗對癥處理。筆者所在醫院PICC學組建立專業化管理制度、培訓制度,使各個科室護士長、骨干通過對PICC有了充分的認識和了解,提高了主動學習意識及護理專業技術水平。
3.3 PICC學組可降低非計劃拔管率
PICC學組成員通過培訓、指導、檢查等,能夠及時糾正置管后出現的一些問題,將并發癥降低到萌芽狀態,即使出現并發癥,也能夠得到及時處置。通過檢查,能夠引起護士足夠的重視,降低并發癥的發生,使患者能夠按計劃拔管,從而降低非計劃拔管率,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通過臨床實踐,筆者所在醫院PICC學組的運作模式和管理方法得到了不斷優化,學組活動從最初的信息共享、經驗交流,到目前開展各項提高治療護理質量水平的活動,以團隊運作的方式發揮著作用,將延伸至社區,讓基層醫院的專家、護理同仁參與到學組中去,使PICC置管患者的后期維護得到有力保障。讓患者的一根管道能夠完成一個療程甚至幾個療程的治療與護理,而不出現任何的并發癥,是PICC學組進一步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Tilton D. How to fine-tune your PICC Care[J].RN,2006,69(9):30-35.
[2]王虹.經外周中心靜脈導管小組規范管理的成效[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17):2064-2066.
[3]趙寶蘭.基層醫院PICC管理小組的建立與管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22):95-96.
[4]唐文書,馮一平.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118.
[5]王鋼花,王波.PICC導管的護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0,7(3):114.
[6]章春芝,楊宇英,王雅寧,等.我院PICC專業委員會在PICC安全管理的職能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5):404.
[7]唐玉梅,許寧,孫晶晶,等.血液病患者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院外自我管理方法和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9,15(14):1311-1314.
1.杭州師范大學醫學院,浙江杭州 310016;2. 浙江省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 目的 觀察研究老年白內障患者在接受超聲乳化術前后的生存質量并進行對比。方法隨機選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老年性白內障患者共136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對這136例老年白內障患者在接受超聲乳化術前和術后的生存質量進行比較,使用視功能損傷患者生存質量表并進行統計學統計與分析。結果 對老年性白內障患者在治療前的視功能,身體機能,精神心理以及社會活動等基本生活質量進行統計學統計;在對患者進行超聲乳化術之后,再次對患者使用視功能損傷患者生存質量表并進行統計后發現,治療后老年性白內障患者的生活質量的明顯好轉;采取超聲乳化術治療基本用費為1000元,手術治療住院的總收費4 d 3000元左右,不進行治療患者使用藥物治療每日需要21元左右。結論 老年性白內障患者接受超聲乳化術后的生存質量明顯好轉,其花費的金錢第一次比較多,但長期下來對比起來十分少,所以對于老年性白內障患者盡早進行超聲乳化術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
關鍵詞 ] 老年性;白內障;超聲乳化術;生存質量;視功能損傷患者生存質量表
[中圖分類號] R77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5(c)-0126-02
目前,白內障作為老年人的常發病之一,其發病率正在逐步上升;老年白內障患者不僅對于患者的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影響而且會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造成重大的障礙,不管對于患者還是患者的家屬都造成了負擔[1]。作為臨床上治療白內障的重要手段之一為外科手術,其治療效果得到廣泛的肯定,而如何評判手術治療白內障的標準也值得研究。對于白內障患者的視功能,身體機能,精神心理以及社會活動等基本生活質量進行統計學統計是評判手術治療效果的十分科學有效的方法[2]。本研究使用視功能損傷患者生存質量表對于136例老年白內障的手術前后治療效果進行評判,并進行統計學分析,分析老年性白內障患者接受超聲乳化術前后的生存質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老年性白內障患者共136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為67例,女性患者為69例;患者的年齡為54~69歲,平均年齡為61歲;選取患者標準為患者無青光眼等影響治療的疾病,無影響質量調查表的精神類疾病,患者能夠自覺的接受生活質量的調查。對這136例老年白內障患者在接受超聲乳化術前和術后的生存質量進行比較,使用視功能損傷患者生存質量表并進行統計學統計與分析。136例老年白內障患者年齡、身體情況等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則沒有統計學意義。
1.2 研究方法
1.2.1 表格設計采取視功能損傷患者生存質量表對老年白內障患者手術前后的生活質量并進行統計學統計與分析;量表主要對于白內障患者的視功能,身體機能,精神心理以及社會活動等基本生活質量進行統計學統計,量表主要分為四大部分,每大部分分為五小部分,每小部分的分數為0~10分,統計表的總分為200分。
1.2.2 采集數據在醫院中選取一名經過訓練的專業醫生,在得到調查患者的同意之后,對于患者的基本生活質量按照表格的內容進行調查和提問,醫生對于患者在填寫和提問時提出的疑問進行解答;該調查的時間為術前一周左右以及術后3~4個月[3]。對于患者在進行手術前每日使用的藥物金額以及手術中花費的金額進行統計。
1.3 統計學分析
對于老年白內障患者在手術前后的生活質量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對比手術前后患者的得分,若P<0.05,則說明該臨床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老年性白內障患者在治療前的視功能,身體機能,精神心理以及社會活動等基本生活質量進行統計學統計;在對患者進行超聲乳化術之后,再次對患者使用視功能損傷患者生存質量表并進行統計后發現,在進行手術之前老年白內障患者的平均分數為(84.03±26.65),手術之前老年白內障患者的平均分數為(139.23±38.56),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所以治療后老年性白內障患者的生活質量的明顯好轉;白內障患者在手術前后的生活質量有統計學意義。采取超聲乳化術治療基本用費為1000元,手術治療住院的總收費4 d 3000元左右,不進行治療患者使用藥物治療每日需要21元左右。詳細情況如表1。
3 結論
由于我國的人口基數較大,所以我國的老年性白內障患者的發病人數很大,而近年來,發病人數也在不斷增加;作為臨床上治療白內障的重要手段之一為外科手術,其治療效果得到廣泛的肯定,然而現代醫學不僅要求治療患者身體上的病患,還要保證患者在術后的全面恢復,從而使得白內障患者生存質量的全面改善[4-5]。生活質量測量包括視功能,身體機能,精神心理以及社會活動等方面,它能夠全面而且完整的測量患者的各項生活指標,這也是評判手術治療白內障的常用臨床指標之一[6]。
對于眼科手術進行生活質量測量主要從上個世紀從西方發達國家開始使用,主要是對于眼科患者產生的視功能障礙以及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社會活動等進行全面調查,它替代了單純以視力功能作為標準的傳統調查方式,雖然我國的生活質量的研究起步較晚,但是其在臨床上的應用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我國學者研究的生活質量調查表是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的,由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文化以及社會等各個方面都與我國有巨大的差異,所以照搬西方的生活質量調查表是不現實的,而我國學者研究的生活質量調查表符合我國國情,在我國的臨床實踐中能夠準確的有效的對老年白內障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檢測的評價,其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效用[7-8]。
本研究對136例老年性白內障患者在治療前的視功能,身體機能,精神心理以及社會活動等基本生活質量進行統計學統計,其調查內容包含了人體的基本情況,具有十分強的全面性,在對患者進行超聲乳化術之后,再次對患者使用視功能損傷患者生存質量表并進行統計后發現,老年白內障患者術后的平均得分普遍高于術前得分,治療后老年性白內障患者的生活質量的明顯好轉;患者進行超聲乳化術治療時花費的金錢第一次比較多,但是患者可以完全的恢復健康,不需要再投入大量的金錢進行藥物治療,但長期下來與藥物治療對比起來就十分少,而且其治療效果比藥物治療更加好,手術治療減少了醫療成本,減輕了國家醫療的負擔,同時減輕了患者的醫療負擔,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綜上所述,老年白內障患者的人數不斷增加,對于白內障患者進行超聲乳化術手術后可以很大程度上的減少病人的身體上的痛苦,減少患者在生活上的障礙,減少患者及其家庭為了照顧患者的投入,避免因為病患而導致的家庭困難;而使用視功能損傷患者生存質量表對于老年白內障患者進行統計學統計與分析可以極大程度上的觀察患者的身體狀況以及在術后的生活質量,更好的提高老年白內障患者的生活質量。
[
參考文獻]
[1]江志華,蘇漢權,謝芳,等.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及人工晶體植人術385例療效觀察[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2,18(22):3284-3285.
[2]李輝軍,林咸平,崔剛鋒,等.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體植人術治療晶狀體半脫位的臨床研究陰[J].浙江創傷外科,2012,17(4):479-480.
[3]關芳.小切口非超聲乳化摘除術與超聲乳化吸出術治療老年性白內障的療效比較[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4):58-59.
[4]趙潔.不同術式在老年性白內障治療中的綜合療效對比[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8):168.
[5]代山厚.小切口非超聲乳化人工晶狀體植入治療老年性白內障40例臨床觀察[J].國際眼科雜志,2010,10(1):122-123.
[6]鞏丹慧,任春惠,池成濤.白內障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24(4):1468.
[7]單華,郝春鳳.老年性白內障60例圍手術期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26):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