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互聯網輿情傳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和遍及,網絡正逐步使我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發生變革,已經成為反應社會輿情的重要載體。2016年8月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10億,上半年新增網民2132萬人,增長率為3.1%。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與2015年底相比提高1.3個百分點,超過全球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超過亞洲平均水平8.1個百分點。我國網民仍以10-39歲群體為主,占整體的74.7%: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30.4%,學生依然是中國網民中最大的群體,占比25.5%,互聯網普及率在該群體中已經處于高位,他們是網絡的親歷者和推動者。我國正處于社會發展轉型期,各種新的問題與矛盾不斷涌現,對于網絡輿情的引導已經上升到國家安全與治理的高度。然而,怎樣在“互聯網+”領域下探索一種新的理念方式來更科學有效地做好高校網絡輿情工作,已經成為廣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和面臨的重要領域和嶄新課題。本文旨在通過對“互聯網+”視域下高校網絡輿情發展脈絡進行梳理,明晰高校網絡輿情的現狀與問題,探尋“互聯網+”視角下的高校網絡輿情的發展規律,從而為后續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論指導和借鑒。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輿情的研究較早,但是由于英美話語體系中沒有用來表達“輿情”的專門詞匯,且對于輿論、民意、民情等詞也并未進行嚴格的區分,所以一般都用“publicopinion”表述。19到20世紀,國外公共輿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意調查。到20世紀后期,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JeremyLipschultz[1]認為在網絡時代,對政治表達自由的最大威脅不是來自于政府的權力,而是對信息的控制和操縱。西方對于網絡輿情的研究多是集中于網絡輿論方面,且都是與政府、民意相關,其研究成果大多是宏觀層面,由于國情的不同,其理論并不能完全符合我國網絡輿情的現狀,尤其是我國高校的實際情況。
(二)國內研究現狀
筆者通過在中國知網中,對“高校網絡輿情”、“高校網絡輿情與思想政治教育”為篇名進行數據統計整理,發現關于這方面的論文研究在2007年之前處于空白狀態,2007年至2013年間,逐年增多,2014年至今,數量劇增。這說明高校網絡輿情等方面的內容越來越受到相關學者的重視。但是,通過分析發現,雖然高校網絡輿情的研究已經興起,并日趨成熟,但是對于在“互聯網+”視域下,高校網絡輿情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關方面的論文占據其中的比例不高,二者的研究目前仍處于相對分離的狀態,缺少有深度和廣度、有學術價值的創新性理論成果。
二主要研究觀點
(一)理論性觀點
縱觀網絡輿情的發展脈絡,關于網絡輿情研究已初具規模并形成一定理論體系。而在“互聯網+”領域下關于高校網絡輿情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研究卻呈現出零散化、碎片化的特點,并沒有形成相應的理論體系。總體而言,“互聯網+”領域下高校網絡輿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關于“互聯網+”領域網絡輿情與高校網絡輿情的內涵研究
目前,我們無法查證“網絡輿情”這個詞是誰第一次提出的。譚偉[2]提出“網絡輿論就是在互聯網上傳播的公眾對某一焦點所表現出的有一定影響力的、帶傾向性的意見或言論”。丁柏銓[3]把網絡輿情的概念簡化為網絡環境中形成或體現的輿情即民意情況。網絡輿情雖然屬于輿情中一種比較特殊的類型,但其本質仍然是輿情,反應的依然是民意狀況。隨著網絡輿情的發展,人們的認識也不斷深入。中山大學周如俊、王天琪[4]認為,網絡輿情從書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聯網上傳播的公眾對某一焦點、熱點問題所表現的有一定影響力、帶有傾向性的意見或言論的情況。以上定義雖不太相同,但究其本質是一致的:都是以互聯網為載體;都與現實緊密相關;都是公眾情緒和意見的集合等。從現有文獻的整理來看,學界對于高校網絡輿情的定義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王健[5]認為,高校網絡輿情是特指與高校有關工作相聯系的網絡評論或觀點。吳勇、王玉良[6]認為,高校網絡輿情是在高校網絡中傳播的師生對于某一焦點事件的具有傾向性的看法。這里將網絡輿情的載體局限于校園網絡,且主體是高校師生。鄭蘇法[7]認為,大學生作為網民中的特定多數人群,高校網絡就是大學生在互聯網上對其所關心的特定的中介性事項所持的社會政治態度。綜上,學術界對于高校網絡輿情理解的差異主要在于對其載體和主體的理解不同。
2.關于“互聯網+”領域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研究
對于高校網絡輿情特點的研究,理論學界對此的看法紛繁復雜.陳喜玲[8]認為,高校網絡輿情是在大數據背景下的一種信息的集合,他實際上是一種矛盾的綜合體,由于網絡本身固有的特征,使得高校網絡具有自由性,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控的;網絡信息傳播速度較快,高校網絡輿情就具有了交互性但也具有即時性;輿情主體的隱匿性但輿情內容卻具有外顯性。畢宏音[9]認為,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和西方各種理論思潮的沖擊,網絡輿情中網民心理呈現出渴求新知、獵奇探究、彰顯個性、娛樂時尚、減壓宣泄、跟風從眾、追求平等、渴望創新、自我實現九大心理特征。曾潤喜[10]認為,高校網絡輿情除具有網絡輿情的一般特點外,還具有突發性、情緒化、影響廣、易控制的特點。通過對已有論述的總結,雖然學界對網絡輿情的特點看法不一,但大多數都是從網絡輿情的主體、載體、傳播途徑、形成過程等方面進行歸納的。
3.關于“互聯網+”領域高校網絡輿情的成因研究
對于高校網絡輿情的形成原因,學者們也有各自的看法。李新萌[11]將成因大致歸為兩大類,一是常規訴求渠道不暢通,也就是說學校的報紙、意見箱、官方各種媒體等沒有給處在敏感年齡段的學生提供良好的訴求渠道,學生在遇到各種困難與利益訴求時只能轉向非常規的渠道,即網上的論壇、貼吧等,極易在網上產生共鳴,形成網絡輿情。二是學校的各項事物對學生產生的刺激。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教學計劃、教學任務等與學生產生各種沖突。一些學生在網絡上聚集起來發表意見、表達情緒,就會產生網絡輿情。袁富紅[12]從三個方面分析網絡輿情的成因:一是社會因素:當今社會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展并不是很協調,物質的高速發展帶來的卻是精神生活的相對滯后。高校是社會中思想開放自由的一個領域,高校學生又是在網民中占絕大多數的群體,他們很容易受到社會各種思想潛移默化的影響。二是網絡傳播媒體因素。當今社會對于傳統媒體的監管機制發展較為成熟,但是對于網絡媒體,監管難度大,為了達到利益最大化,一些網絡媒體忽視道德底線,傳播不良思想。三是學生自身因素:當今高校學生多是90后、00后,他們思想開放、張揚個性、期望得到關注,尤其在網絡環境中,他們容易忽視網絡倫理道德,責任意識淡薄,喜歡放大焦點,加大高校網絡輿情發生的概率。通過梳理發現,對于高校網絡輿情的成因,學者們普遍認為主要是,國內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影響、高校訴求機制不健全、大學生心理特點、高校網絡監管力度欠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落后等。[13]
4.關于“互聯網+”領域高校網絡輿情的發展規律研究
網絡輿情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規律,不同的學者對此有不同的劃分。有學者認為,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為大學生對公共事件的篩選與認知、意見的互動與整合、行為示范效果的形成三個過程。[14]還有學者認為,包括四個階段,一是網絡公共事件或公共熱議話題的產生,二是網絡事件意見產生及其輿論場的形成、三是網民意見在互動中趨同并產生主導性輿論,四是網上網下多方消解逐步釋放輿論壓力。[15]部分學者還認為可以分為五階段,一是“議程設置”引發熱門話題,二是“沉默的螺旋”引發強勢意見,三是網絡傳播引發“放大效應”,四是負面消息引發“刻板印象”,五是“二次生成”引發輿情擴散。[16]
(二)實踐性觀點
1.關于“互聯網+”領域高校網絡輿情影響的研究
對于“互聯網+”視域下高校網絡輿情影響的研究,通過文獻梳理,大部分學者都是持有全面客觀的觀點,都認為其具有兩面性。秦健[17]認為,既要關注高校網絡輿情的負面效應,包括熱點問題的催生效應、偏激言論的放大效應、社會陰暗面的腐蝕效應,還要肯定其正面影響,包括“安全閥”功能、“監視器”功能、“大熔爐”功能。劉燕、劉穎[18]認為,積極正面的網絡輿情能夠客觀地反映社會的變化,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積極導向作用,大學生在這種網絡輿情的影響下會潛移默化規范自身行為。李偉東、劉敏姬[19]認為,網絡輿情自身存在的一些特點,如果控制不當對于和諧校園的建設以及高校的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挑戰。
2.關于“互聯網+”領域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工作現狀的研究
由于“互聯網+”領域是一個新興的領域,高校網絡輿情的管理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各項工作制度與體系都還沒有完善。鐘漲寶[20]認為,我國高校網絡輿情管理主體不明確,對于輿情信息的管理基本處于“誰建網站誰負責”的局面,沒有建立專門的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機構。冼季夏、顧慕嫻、吳宏宇[21]認為,我國大多數高校均未建立完善的網絡輿情預警、引導與分析研判機制,這樣良莠不齊的網絡輿情會對高校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帶來負面[影響。鄭恒毅、王健卉、李學靜[22]認為,由于資金、技術設備等問題,國內僅有極少數高校采用網絡輿情安全監控系統,大多數僅僅是從制度約束等方面入手,是在輿情產生之后采取的補救措施,而沒有在輿情發生的源頭就作出預警監控。
3.關于“互聯網+”領域高校網絡輿情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高效網絡輿情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白璟、安濤[23]認為,高校網絡輿情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是網絡輿情是學生思想變化的“晴雨表”,關注高校網絡輿情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從學生利益訴求出發,適時調整教學和管理工作。二是由于網絡輿情自身存在的特點,導致大學生發表言論的隱匿性和自由性大大提高,給學校的管理工作造成負面影響,加之不良輿情的傳播,沖擊了大學生的人生觀和道德觀,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大大降低。王昊[24]認為,網絡輿情的發展及其自身特點,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極大挑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據其特點和發展規律,提高工作的實效性,避免網絡輿情的負面影響,進行有針對性的工作。廖揚平[25]認為,高校的主要功能在于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有利于網絡輿情的形成、發展和傳播,同時,網絡輿情也蘊含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等功能,其目的在于警示,而不在于懲罰。
三研究評價與展望
“互聯網+”領域高校網絡輿情研究是伴隨著網絡技術的應用與發展而產生的,高校網絡輿情進入學界視野的研究也僅僅只有10年,目前對于高校網絡輿情的研究成果也不是很多。以下筆者主要從研究成果及研究中的不足之處來進行較為全面、客觀的評價。
(一)已取得的成果
首先“互聯網+”視域下高校網絡輿情的基本理論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眾多學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高校網絡輿情的相關理論進行系統全面的論述,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鐘漲寶、聶建亮對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產生原因等基本理論方面的闡述恰恰論證了這一點。其實,“互聯網+”視域下高校網絡輿情多角度研究成井噴式發展。多角度研究主要體現在高校網絡輿情參與者的心理特征分析、通過分析網絡輿情各個時期的特點與成因,提出有針對性的引導策略等。例如孫靜的《網絡參與者心理特點與疏導》、陳強和王雅蕾《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泛化現象研究》等。再次,網絡輿情的發展對高校管理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最后,新媒體、自媒體、微時代背景下的高校網絡輿情的研究也具有時代特色,隨著越來越多年輕學者的加入,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辟了新的篇章,同時也為和諧校園的建設提供了理論基礎。因此,學術方面的成果是值得肯定的。
(二)研究中的不足之處
第一,對高校網絡輿情的概念把握不夠明確。通過文獻梳理,筆者發現眾多學者并沒有對高校網絡輿情的概念有一個明確的界定,其爭議主要在于主體和載體不夠明確。對于“學生主體論”,有學者認為輿情傳播的主體在于學生,載體是整個互聯網,指出,高校網絡輿情是在校學生對于互聯網上傳播的某一熱點問題所表現出來的有一定影響力的帶有傾向性的意見和言論的總和。還有學者認為,輿情傳播的主體雖然是學生,但載體卻是校園網絡,指出,高校網絡輿情是在校學生對于校園網絡中傳播的發生在校園中的相關事項的看法或意見。對于“師生主體論”,一部分學者認為,是高校師生在互聯網上公開表達的對某種校園事件或社會現象或問題的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共同意見。另一部分學者認為,是高校師生在校園網絡上針對學校發生的各項事件的情緒表達的總和??傮w而言,這兩大爭議矛盾較大,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還需要更多研究與論證。第二,對高校網絡輿情的研究視角有待深入。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網絡輿情理論本身,近幾年會有涉及到教育學方面,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工作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新的要求與挑戰。但是單一的研究視角不利于高校網絡輿情的深入研究與發展,不同學科都有其獨特的視角,為高校網絡輿情的發展會提供一種全新的觀點。今后高校網絡輿情的研究可以和多學科相交融進行,比如心理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還要將大數據相關知識運用其中,從而促進高校網絡輿情的深入研究。第三,對高校網絡輿情的主客體建設不完善。目前,高校對于網絡輿情管理工作責任主體意識不明確,并沒有形成專門的網絡輿情監管部門,往往都是在輿情出現之后,尤其是灰色輿情產生影響之后,學校才開始開展工作,但是各部門之間分工不明確,相關部門沒有及時把握輿論的話語權,互相推諉現象時有發生,導致應對措施缺少實效性和連貫性。另一方面,高校網絡輿情的客體建設也不完善。所謂客體,就是指高校網絡輿情的管理觀念、方式和體系。目前很多高校管理者并沒有對網絡輿情的預警、應對和引導形成完善的有體系的管理方式,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傳統的“堵”“刪”等強硬措施越來越不能適應高校網絡輿情的發展形勢。
(三)對未來研究的展望
第一,拓寬研究視角,注意與其它學科相融合。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各自的特點和特定的研究方向,但是每一門學科都不是獨立的個體,只有多門學科相聯系,才能避免單一學科研究的狹隘性與局限性。對于“互聯網+”視域下的高校網絡輿情研究同樣如此,我們要積極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再此基礎上完善高校網絡輿情的相關理論知識,與時俱進,從而形成一個不斷地開放、融合與創新的研究領域,以充實和完善該領域的相關體系建設。第二,豐富研究方式,借助大數據技術。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大數據”這一概念應運而生,要求高校管理者要運用網絡思維和大數據技術來進行網絡輿情的相關工作,做好高校網絡輿情的預測、數據監測、收集、分析與研判。在大數據時代,掌握數據抓取能力與輿情解讀能力,通過加工實現數據的增值,將是未來輿情分析的必備技能。而當前的大數據技術,為高校實現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由監測向預測轉型提供了技術保障。因此,高校要加強大數據技術平臺的建設,加強與相關科研院所的合作,引進培養大數據處理人才,健全大數據技術人才體系,這將是未來值得關注和研究的重點。第三,創新研究平臺,順應“微時代”發展。隨著網絡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微信已經成為人們必不可少的溝通交流工具。人們逐漸從QQ、微博等交流平臺轉向微信平臺。大學生永遠是體驗網絡新生事物的主力軍,所以高校網絡輿情的發展在微信上會有最直觀最全面的體現。
微信是“互聯網+”領域下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主陣地,因此,今后高校管理者要牢牢把握好微信輿論話語權,創新傳播形式,結合大學生的實際切實做好微信輿論的宣傳引導工作,實現此研究的科學性與學術價值性。第四,轉化研究范式,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研究范式是一門學科存在和發展的關鍵所在,它既決定了一門學科的存在價值,也關系到一門學科的發展空間。[26]筆者通過現有的文獻資料梳理,發現在高校網絡輿情的研究中尚未形成成熟的研究范式,只是在以往經驗基礎之上的研究,因而提出的對策也僅僅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缺乏有效性措施,對于定性研究方法特別是案例分析法運用較少。因此,對于“互聯網+”視域下的高校網絡輿情要加強實證主義研究,研究范式多元化,才能為高校網絡輿情的分析、管理與引導工作帶來新的突破。
參考文獻:
[2]譚偉.網絡輿論概念及特征[J].湖南社會科學,2003,(05):188-190.
[3]許鑫,章成志,李雯靜.國內網絡輿情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9,(03):115-120.
[4]周如俊,王天琪.網絡輿情: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領域[J].思想•理論•教育,2005,(11):12-15+29.
[5]王健.高校網絡輿情的監測與引導[J].信息網絡安全,2009(3):54-57.
[6]吳勇、王玉良.不確定視域下校園網絡輿情管理機制的構建[J].學術論壇,2009(7):186-188.
[7]鄭蘇法.高校網絡輿情研判與控制的若干思考.[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09(9):74-77.
[8]陳喜玲.大數據背景下的高校網絡輿情引導[J].山東社會科學,2016,(S1):276-277.
[9]畢宏音.網民心理特征分析[J].社科縱橫,2006,(09):38-39.
作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媒體之后出現的新興第四媒體,網絡媒體由于信息源頭多、開放程度高、傳播速度快、社會影響大、覆蓋區域廣和表現形式全等特點,突破了傳統媒體的時空界限,已經成為對外宣傳和開放發展的主要新興媒體,成為信息時代新聞傳媒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宣傳思想工作新的重要陣地。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給新聞媒體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給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帶來了革命性影響?;ヂ摼W作為思想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的重要平臺,為傳播信息、學習知識、建設先進文化、宣傳黨的理論和方針政策、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發揮著重要作用。一個安全而可靠的網絡空間是支撐國民經濟的關鍵性基礎設施,對一個國家來講至關重要。隨著信息產業的發展,信息技術逐漸主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網絡化正成為全球范圍內的一場革命。
但同時網絡與信息安全問題依然嚴峻。非主流媒體、互聯網等新的信息傳播渠道既為社會大眾搭建了一個低成本、平等、開放的對話空間,同時又表現出方式個性化、內容失真化的特點,使各類輿情的引導難度不斷加大。
隨著互聯網向經濟、社會等領域的不斷擴展,網絡與信息安全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當前,全球范圍內系統安全漏洞層出不窮,網絡安全事件猛增。而且網上能夠較好體現本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具有正面引導力的內容還比較欠缺,謠言、暴力等各類不良信息仍然存在,嚴重影響未成年人的成長。因此,可以說網絡和信息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困擾互聯網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
網絡輿情越來越像社會的“晴雨表”一樣,無時無刻不在反映著社會公眾情緒和思想的變化。社會輿情是指社會公眾的社會政治態度,是指社會各階層公眾對社會存在和發展所持有的情緒、態度、看法、意見和行為傾向。它是較多群眾關于社會中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等表現的總和。
網絡輿情是社會輿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媒體或網民利用互聯網,對社會焦點問題、公共事務、突發事件等所表現出的有一定影響力、傾向性的意見和言論。
網絡輿情是社會輿情在互聯網上的特殊反映。其表達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動,具備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其中,網絡論壇在所有網絡信息中,信息量最大,網民關注、參與度最大,影響力也是最大的。由于發言者身份隱蔽,缺少規則限制和有效監督,目前我國又適逢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凸顯,網民如果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挫折,對社會問題存在片面認識等,都會利用網絡宣泄,因此,在網絡上更容易出現庸俗、灰色甚至違法的言論。
由于互聯網具有虛擬性、隱蔽性、隨意性等特點,對司法個案的理性關切極易被非理性的情緒宣泄淹沒。在各種利益交雜中,有些不良商業網站也參與到對熱點事件的炒作中來。
關鍵詞:公安機關;互聯網輿情;導控工作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18-0000-01
Public Security Organs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Control Work
Wang Zheng
(Chinese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Beijing 100038,China)
Abstract:The Internet has deeply affected all aspects of the 21st century,people's lives today,a number of online criminals deliberately make trouble,damage,inflammatory rhetoric but also to bring a serious threat to social stability.Public security organs of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control aspects of the Internet,there are still inadequate legislation,lack of protection in place and some also need to raise awareness,enhance training, to make positive improvement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and the country's long-term stability.
Keywords:Public security organs;Internet public opinion;Guidance and control work
一、互聯網輿情導控的含義
互聯網輿情導控就是針對公眾對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類社會公共事務所形成的認知判斷、情緒反應、行動意向之類群體心理特征在互聯網上形成的社會輿論情態,通過宣傳、批判、贊揚、討論等多種途徑做出某種導引,使之朝向有利于輿情導控主體驅動的方向去發展的行為。
二、公安機關做好互聯網輿情導控工作的重要意義
互聯網輿情對社會上事態的發展影響巨大。網絡已成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又一重要媒體,成為反映社會輿情的主要載體之一,其在傳播上獨特的互動性是以前這些媒體都不具備的,言論自由、民意交流等方面更是無可替代。如新浪在2010年12月《中國微博元年市場白皮書》,其數據顯示,2010年6月至9月,國內微博市場月覆蓋人數從5452.1萬人增長到10307萬人,月度有效瀏覽時間從761.07萬小時增長到3035.69萬小時[2]。種種數據表明我國網民的社會參與意識越來越強,同時也正是因為網民的積極參與,使很多事件的結果發生了改變,所以公安機關做好輿情導控工作對社會維穩至關重要。
三、公安機關互聯網輿情導控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多年以來,公安機關在互聯網維穩這一重要的維穩戰場上一直恪盡職守地戰斗著,日夜辛勤工作,有所成績,也有所挫折。其主要問題集中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輿情處置機制不健全。目前公安機關內部宣傳資源的管理和利用一定程度上缺乏有效的整合,政工宣傳部門、指揮中心、網監支隊等部門,都涉及到公安宣傳工作,部門之間的指揮缺乏統一性[3];二是思想認識不到位。一些領導和民警在互聯網輿情信息收集、分析工作方面缺乏正確的認識和足夠的重視、一味地固守、缺乏保密意識和紀律觀念造成工作的被動甚至不好的社會影響;三是綜合素質不強,一些領導和民警在輿情導控工作方面沒有系統的教育和培訓過[4];四是人財物保障不足。尤其是基層公安機關,無論是內宣還是外宣,都存在人員少、專業化程度不高、任務多精力分散等問題。
四、公安機關如何做好互聯網輿情導控工作
網上維穩任務艱巨而復雜,難免存在一些問題,關鍵是我們是否正確地認識到了存在的問題和是否采取了正確的解決措施。通過認真調查研究,筆者認為,要改善公安機關互聯網輿情導控工作,應從以下五個方面發力。
(一)“加強收集,健全機制”是做好輿情導控工作的基礎[5]。一是落實互聯網輿情收集人員。負責每天對互聯網輿情開展日常監測和重點網站、重點論壇的網絡巡查;二是進一步加強重點單位和重要網站等部門的網上輿情報送工作;三是建立輿情分析研判機制;四是建立專門的“互聯網輿情信息系統”。充分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建立互聯網輿情自動收集系統,對重點網絡進行適時監測[6]。
(二)“解放思想,提高認識”是做好輿情導控工作的前提。我們應當解放思想,擯棄傳統的不愿、不敢接受媒體監督的錯誤觀念,辯證和客觀地看待日益強大的輿情,充分發揮其有利的部分。事實上,輿論監督已經存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會進步不可缺少的力量。必須樹立執法為民的理念,尊重民意,保障人權,把關注和解決民生問題作為工作的著力點和出發點,同時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7]。
(三)“強化學習,提高素質”是做好輿情導控工作的關鍵。公安民警要進一步學習現代網絡傳播知識、信息網絡技術以及輿情導控知識、公安業務知識,熟練掌握與媒體打交道的本領以及輿情導控的策略和技巧,提高對負面信息的免疫能力[9]。
(四)“優化資源,加強培訓”是做好輿情導控工作的保障。公安機關要重視培養新型情報分析專業技術人員,積極發揮業務部門貼近基層、情況熟悉的優勢,把各個部門文字功底好的同志都發動起來,實現宣傳工作全警覆蓋,并有必要實施網安民警的月度培訓與考核,大力夯實輿情導控民警的業務素質。
參考文獻:
[1]祝華新.2010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M].北京:人民日報社,2010,12-14
[2]王來華.輿情研究概論――理論,方法和現實熱點[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32-36
[3]曾潤喜.互聯網輿情管控工作機制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9,27(2):6-9
[4]丁偉.問計于民的可喜方式[N].文匯報,2007,12(14):3
[5]宋學敏.互聯網:聽民意,聚民智的平臺[N].每日新報,2008,6(21):2
[6]李靜睿.透露上網關注三大問題[N].新京報:2008,6(21):4
[7]王天意.和諧中文網絡論壇的秩序規范[J].紅旗文稿,2006,24(9):35-38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報告統計,截至2010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4.2億人,突破了4億人大關,使用互聯網已經成為中國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互聯網由于具有不受時間、地域限制,開放性強的鮮明特點,越來越成為人民群眾表達心聲、提出意見和建議的重要渠道。而工商機關肩負市場監管和行政執法重任,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百姓日常生活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及上網設施的日漸改善,網民數量不斷增多,互聯網中關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評論、意見及建議也迅速增多。顯然,工商機關加強網絡輿情的收集、分析工作,并積極主動地開展輿論引導工作,是在新形勢下堅持執法為民、積極履行職責、樹立良好形象的必要手段。
網絡輿情既具有一般社會輿論的共同屬性,也具有自身獨有的一些特點
網絡輿情既然屬于社會輿論的一種表現形式,便具有一般社會輿論的共同屬性。比如,它以某個涉及人們共同利益的問題或事件為討論對象,有大量的公民對這個問題或事件發表意見,并且形成一種具有共同傾向性的意見,這種共同意見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對社會產生重要影響。
同時,基于互聯網的跨時空、開放性特點,網絡輿情在傳播方式及輿論主體等方面與社會輿論有所不同。社會輿論往往通過人們的街談巷議、口傳心授來傳遞信息和表達觀點,并以一定的意見、情緒、態度甚至行動傾向表現出來。而網絡輿情的產生、形成并發揮作用是通過互聯網,社會公眾通過互聯網中的新聞跟帖、論壇跟帖、博客、播客以及QQ等即時通信工具、搜索聚合等途徑,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態度和意見等。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網絡輿情主體的網民只是社會人群的一部分,網絡輿情只是反映了以網民為主的某些社會群體的意愿。因此在許多情況下,不宜簡單地將網絡輿情直接等同于社會整體的意見與情緒。
與傳統的社會輿論相比,網絡輿情還具有直接、突發、互動以及內容豐富等特點。
互聯網是完全開放的,它拓展了社會公眾的公共空間,給了所有人發表意見和討論時事的便利,使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網絡信息的者,使每個人都有選擇網絡信息的自由。這樣,民眾發表意見的渠道就更加通暢,往往在一個事件發生幾小時甚至幾分鐘之后,就會有相關的意見和情緒等在互聯網中發表和表現出來,從而使網絡輿情能夠直接表達民意并發揮作用。
在突發性方面,傳統的社會輿論往往需要經過一個時期的醞釀和準備才能形成,因為街談巷議等形式的局限,從事件信息傳播、公眾關注并參與討論,一直到社會輿論的形成一般需要數天甚至數十天的時間。而網絡輿情的形成則非常迅速,一個熱點事件的出現加上大量情緒化的意見表達,在當事人不經意間,就可能迅速成為激發網絡人群共同關注甚至共同譴責的導火索,使當事人在猝不及防的時候成為眾矢之的。
一般來說,網上輿情的討論主題極為寬泛,話題的選擇往往是自發、隨意的,任何人都有選擇主題、話題和選擇寫什么、怎么寫的自由,而網民又分布于社會各階層和各個領域,因此,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能隨時成為網絡輿情焦點,而且各種各樣的文化訴求、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生活準則、道德標準都可以充分體現。
在互聯網中,網民普遍表現出強烈的參與意識,這就使網絡輿情具有較強的互動性。在互聯網中,只要某一問題或事件被報道或者被發現,就會引發大量網民自覺參與討論、發表意見、進行評論,并且很容易在眾多網民之間形成互動,贊成方的觀點和反對方的觀點同時出現,相互探討、爭論,相互交匯、碰撞。這種網民之間的互動、實時交流,使各種觀點和意見能夠快速地表達出來,使討論更廣泛、更深入。
當然,網絡輿情的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許多網民受素質、學識方面的限制,或者受現實生活壓力的影響,在發表意見時,容易缺乏理性,比較感性化和情緒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聯網作為發泄情緒的場所,很容易出現庸俗、灰色的言論。如果不加以及時引導,可能引發更多情緒化的議論甚至形成有害的社會輿論。
工商機關網絡輿情收集、分析及引導工作的現狀
從工商機關的網絡輿情收集、分析及引導工作看,還存在不足,需要認真研究相關問題。
1.缺乏快速、有效的網絡輿情收集及日常監測機制。
目前,各地工商機關還只是停留在人工收集、篩選階段,難以形成日常性收集能力和持續性跟蹤能力,往往只能依靠個人的感覺、經驗等收集網絡輿情信息,判斷是否出現與工商行政管理相關的網絡輿情熱點問題,使網絡輿情監測面較窄,反應速度較慢。當特定事件發生后,難以從互聯網的海量信息中及時、有效地獲取深層次、高質量的網絡輿情準確信息,給科學決策以及應急處置造成困難。
2.缺乏全面、科學的網絡輿情分析機制。
網絡輿情分析是通過對網絡輿情信息的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得出一種趨向判斷和價值判斷的過程。網絡輿情分析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在平時打好基礎。但從實際情況看,各地工商機關在網絡輿情分析方面還存在隨意性強、方法不科學、缺乏系統性等不足,難以及時提交準確、嚴謹的分析報告。
3.缺乏引導網絡輿情的管理機制。
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建立網絡輿情收集及日常監測機制,加強網絡輿情分析工作,都是為了讓工商機關在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方面掌握主動,讓網民的意見、情緒等朝著有利于維護市場秩序、有利于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有利于推動科學發展的方向轉變,及時化解矛盾,解決問題,從而變被動為主動。但從目前情況看,各地工商機關還普遍缺乏引導網絡輿情的管理機制。
工商機關應當積極采取措施,深入研究網絡輿情課題,力爭在營造良好執法環境、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方面掌握主動
網絡輿情成為社會輿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情況。由于網絡輿情課題的理論研究剛剛起步,關于網絡輿情的產生、傳播、處置、引導等,人們還缺乏全面的認識。但著眼于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工商機關應當積極采取措施,加強網絡輿情研究,在營造良好執法環境、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方面爭取主動。
1.設立專門崗位和人員,切實加強網絡輿情的日常監測、信息收集及引導工作。
如果條件允許,工商機關應當設立專門崗位,配備有專業素質的人員,負責對網絡輿情的日常監測、信息收集工作。在網絡輿情分析方面,由于涉及范圍較廣,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成立領導小組,由相關內設機構分別派代表參加監測組、調查組、信息反饋組,具體開展網絡輿情的監測、評估、預警工作,并及時向本機關領導提交網絡輿情分析報告。當出現某種特殊情況,需要針對某一階段的網絡輿情實施引導時,應當由本機關領導進行集體研究決策,確定引導原則及實施方案。
2.實行分層管理,建立網絡輿情的信息收集和日常監測機制。
如今,互聯網中已經按地域或者行業的不同細化出了不同的網民群體,形成大量的城市論壇、社區論壇、行業論壇等。網民根據自己所處的行政區域或者愛好等,選擇不同的論壇登載信息、發表意見。這樣,各級工商機關應當根據自己的需要,在網絡輿情的信息收集和日常監測方面實行分層管理,分別針對本機關轄區情況開展工作。應當根據網絡論壇或者網站的活躍程度、網民參與程度等,將網絡論壇或者網站劃分為不同的日常監測等級,確保對重點網絡論壇或者網站實施重點監測。
工商機關應努力建立和完善網絡輿情收集一體化平臺,加強網絡輿情分析及預警工作,切實做到反應迅速,方法科學
工商機關應努力建立和完善網絡輿情收集一體化平臺,充分運用網絡技術及信息技術手段,建立網絡輿情信息自動收集系統,對重點網絡論壇和重點網站進行實時監測,對海量信息自動篩選、過濾,縮短網絡輿情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時間,切實做到反應迅速,方法科學。
在加強網絡輿情分析方面,設立網絡輿情評論員是一個好辦法。應對評論員進行專門培訓,使其熟悉網絡知識,掌握統計學、心理學、新聞學以及危機公關方面的知識。評論員主要負責對涉及工商行政管理的網絡輿情進行日常分析,預判其中的發展走向、輿論熱點、媒體關注焦點,確定網絡輿情級別和重要程度,對網絡輿情走向作出正確判斷。對一些影響面大、可能導致事件升級的網絡輿情信息,應密切關注事態發展,保證第一時間獲知事態信息。相關分析報告應當做到及時、準確、全面,對重要的網絡輿情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
在建立網絡輿情應急預警系統方面,應當將網絡輿情管理納入工商機關的應急處置方案??梢愿鶕W絡輿情的性質、影響程度、影響范圍等方面的不同,將應急響應等級劃分為特大級、重大級、較大級和一般級,實行紅、黃、橙、藍的“四色預警”,并建立相應的應急處置機制。
我國汽車市場從2015年增速明顯放緩,逐漸進入供大于求的買方市場。品牌應該建立新的營銷思維和策略,從而適應新的市場態勢。在互聯網新媒體的大環境下,品牌需要開始注重數字營銷,加強品牌與社交媒體的互動溝通,塑造正面的品牌互聯網形象。因此網絡輿情管理變得日益復雜和重要,利用正面信息擴大宣傳,遏制負面信息的蔓延,及時提出合理的令消費者滿意的解決方案,這才能使得品牌在目標群體的選擇里脫穎而出。本文將從最基本的信息抓取及初步的數據分析出發,闡述信息傳播的廣度及深度,以期在關于汽車產品缺陷輿情管理與分析中提供實踐與參考。
目前輿情管理已經實現同時處理海量的互聯網數據,常見的分析結果有產生的聲量及趨勢,數據源分析,熱門話題分析,文本聚合分析,情感調性分析,用戶畫像分析及用戶接受度分析等,從而能夠對現實中有關品牌產品聲譽和形象的網絡輿論及時了解和迅速反饋,從而對其進行控制和改進,防范和減少品牌危機的發生。
大數據分析
定義關鍵詞。信息量爆發式增長的大數據時代無疑對數據分析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我們必須快速地提取最需要的目標品牌相關信息,這就是定義關鍵詞的意義所在,它有效地將我們面臨的海量數據進行分類跟提取。我們需要對汽車產品的缺陷進行監測,首先需要對需監測汽車產品的故障進行分析匯總,通過對故障的判斷以及圍繞該缺陷的關鍵詞云分析,提取最具有代表性的關鍵詞組合。從汽車部分缺陷標簽及建議關鍵詞舉例(見表1),我們可以看到,對于某些缺陷,我們需要不同的關鍵詞組合來進行覆蓋。例如,車內異味缺陷,根據消費者習慣用語及關鍵詞頻分析,我們需要用“品牌+車內+異味”,“品牌+車內+甲醛”,“品牌+車內+臭味”,“品牌+車內+有害氣體”等來共同定義來實現相關信息的聚合。
數據的抓取。隨著互聯網行業的快速發展及傳播媒介的不斷翻新,我們需要明確目標數據在海量網絡媒體的傳播情況,從而以最快的速度抓取最相關的信息。在汽車產品缺陷分析里,我們對數據源的選擇可以分為五個大類別:全國主流媒體覆蓋:例如新浪網,網易網,鳳凰網等,及重要汽車質量投訴網站:車質網,汽車產品缺陷中心,國家質檢總局網站等;主要汽車垂直論壇:汽車之家,愛卡之家,易車,太平洋汽車等;微博:新浪微博;微信:公共賬號;問答網站:百度知道,知乎,果殼等。數據的抓取立足于搜索引擎技術和文本挖掘信息技術,工具通過對數據源內容的自動采集和聚合分類。在本文的研究中我們選取某品牌乘用車2017年3月份部分缺陷信息在互聯網上的傳播情況。我們從產生的聲量及趨勢進行缺陷影響傳播廣度和深度分析。
數據的分析。在3月份中,通過定義關鍵詞在覆蓋范圍內的數據源里,我們共抓取2239條關于該品牌異響的帖子,1772條燒機油相關的帖子,1573條斷軸的帖子,1107條異味的原始帖子。從傳播廣度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看到關于異響的缺陷最為更多的消費者熟知,討論得也更為廣泛。我們進一步從產品來源進行分析(見圖1),可以看出其中異響在垂直論壇討論的最為集中,相反,斷軸在微博上的傳播是以蔓延的趨勢呈現的。經過調查我們可以看出,該品牌的斷軸事件在3月份有進行發酵,是因為有消費者群體集體維權的情況發生,才導致斷軸在微博上占有大部分聲量來源。
從傳播深度出發,我們就要看信息與網民之間的互動,也就意味著將各個媒介平臺的傳播力指標數據標準化,比如閱讀量,轉發量,點擊量,評論量及點贊量。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媒介平臺的傳播力是不一樣的,我們根據媒介的權威性,專業性,同時結合我們汽車產品缺陷監測的特殊需求,給出不同的權重指標。綜合考慮傳播力指標對我們缺陷信息傳播影響力的不同,我們給出監測媒體的權重及不同傳播力指標的互動權重(見表2)。從而得到評價事件媒體類別上傳播深度的公式為:互動值=W*(求和(閱讀量/轉發量/點擊量)*W1+求和(評論量/點贊量)*W2)。互動總值即將所有媒體類別的得分進行匯總。
在本文的研究中,我們選取的該品牌缺陷信息在主流媒體網站的互動量非常少,可以忽略不計,由此也發現網友更愿意在具有社交功能的平臺進行進一步的溝通交流。經過計算我們得到其他各媒體平_的互動值(見表3),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微信跟汽車垂直論壇與其他兩個平臺的互動值差別特別大,可以看出目標群體已經把交互平臺轉移到了微信與汽車垂直論壇。而微博的角色更多的是成為公告板的信息獲取地,問答論壇由于沒有汽車垂直論壇的專業性和集中性,也在互動值中表現不佳??傮w來看,燒機油的互動總值最高,車內異味的互動總值最低,說明燒機油問題對于消費者來說是更容易抱怨,更容易引起品牌反感的危機事件。這也就給品牌一個處理缺陷危機的很有價值性的參考。
當我們綜合考慮傳播廣度與傳播深度時,我們發現汽車異響與燒機油已經在大范圍的目標群體引起了負面信息量的釋放,這就需要品牌開始針對性的提出相關解決措施,從而挽回失去的消費者群體,重塑良好的品牌形象。
危機預警
在現實輿情環境中,我們不光需要監測已有的缺陷信息,也要快速地確認是否有新的輿情危機發生。我們會通過輿情評判體系對事件進行預判及分級,筆者通過多年的輿情監測經驗,現總結日常危機預警流程如下(見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