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農業機械化發展分析

      農業機械化發展分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業機械化發展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業機械化發展分析

      農業機械化發展分析范文第1篇

      一、黑龍江生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影響因素

      (一)社會經濟因素

      首先,受城鎮化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多的農民外出務工,導致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數量銳減,地廣人稀的農業發展特點進一步凸顯。對于留守在農村的老年和兒童來說, 一方面是缺乏對農業機械設備的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身體素質較弱,不能勝任大量的體力勞動。由于缺少必要的技術人才和操作人才,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也必然會受到制約。其次,農民的收入水平和付出的勞動力不成正比,制約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隨著農村土地價格和勞動力價格的上漲,直接導致了農業生產活動成本的提升。對于部分農戶來說,辛勞一年所獲得的收入,與農業生產投入基本持平,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農民放棄農業生產的想法,農業機械化的推廣效果不好。

      (二)農業生產因素

      農業機械設備要想發揮應用價值,對于農民的農機操作水平提出了較高要求。近年來,為了更好的滿足農業生產需要,大量科技含量高、實用功能豐富的農機設備被制作和銷售。但是對于廣大農民群眾來說,由于自身的知識水平有限,加上缺乏配套的農機操作培訓,導致他們對農機設備的操作能力不夠熟練。尤其是一些大型的農機設備(例如收割機、播種機等),如果操作不當,不僅會影響正常農業活動的秩序,還會給農機操作人員、周邊農民造成安全威脅。除此之外,不同的農業生產活動,所需要的農業機械設備也各不相同,農民熟練掌握一、兩門農機操作技術已經比較吃力,很難有精力學習多種農機設備的操作技巧,也是制約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農機管理因素

      地方政府在農業機械化方面的宣傳力度,以及農技站的服務水平,直接影響到農民對農業機械化的了解和參與程度。例如,地方政府借助于電視臺、報紙、廣播等多種途徑,宣傳農業機械化的相關新聞和操作技術,使農民全面了解農業機械化的應用優勢,從而敢于進行嘗試。農機設備的銷售價格和售后服務也是影響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因素之一,隨著國家農機購置補貼力度不斷加大,農機設備的銷售價格也越來越親民,但是在農機設備的配套程度上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新時期對于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要求

      為了大力發展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建設,我國已經對農機的購置提出了明確的補貼政策,每年都在增加著對于農機購置的補貼資金,很大程度刺激了農民對于農機購置的需求,滿足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以及促進了我國的農業生產。

      新時期新階段的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是農業生產的基礎的需求。農業機械化對于提高我國農業發展的綜合生產,保障了農產品的高效率的生產,促進我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以及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與年均收入水平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動力與奠定作用。為了適應新時期的發展要求,要貫徹落實黨對于農業發展的新要求,大力發展我國的農業機械化,這是建設現代化農業的唯一道路,更是推動我國農村進入小康社會的重要推動力,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推動了城鎮化發展的進程,促進了農村早日實現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三、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可行性措施

      (一)開展技術培訓,提高農機操作能力

      農民群眾不能熟練操作農機設備,同時又缺乏專業的農機操作技術培訓機構,是制約農民購買和使用農機設備的主要因素。針對這一問題, 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定期開展農機操作技術培訓活動,組織本地區的農民群眾參加培訓教育,全面提升農民的農機操作水平。培訓時間應當選擇在農閑時節,避免影響正常的農業生產活動;培訓內容不僅要涵蓋農機設備的操作技術,還應當涉及到農機設備的日常養護,以提高農機設備的使用壽命;培訓形式可以采用分批培訓、師范培訓等,實現理論教育和實踐操作的有機結合,切實提高農民群眾的農機操作能力。通過技術培訓,還能夠提升農民的滿意度,從而吸引更多的農民參與到農機設備的使用中來。

      農業機械化發展分析范文第2篇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發展問題;新常態

      1中國農業機械化的現狀分析

      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在此基礎上,不僅勞動生產率有所提高,農民對于資源的利用率也呈上升態勢。比如,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與2003年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保有量相比顯示,自2003年以來,中國農業機械總動力的利用率有了很大的提高。2016年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超過11億kW,聯合收獲機、插秧機、大中拖以及烘干機的保有量均有較大的增幅,裝備結構不斷優化[1]。

      2新常態下的經濟形式

      “新常態”這一戰略表明,中國經濟發展速度轉向中高速增長而非高速增長,經濟形式更趨向于結構合理和分工復雜以及形態高級。經濟結構做了深度調整以后,更趨向于優增量并存,經濟發展的動力也轉向新的增長點,發展的模式由原來的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優化為質量效益型集約增長。

      3新常態下阻礙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因素

      3.1農產品需求增長與資源約束的矛盾加大

      由于中國每年新增人口以及城鎮人口的增加,全國每年增加糧食需求約100億kg。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每年耕地面積減少大約40萬~47萬hm2,再加上水資源的污染和浪費,導致需求持續增長,資源卻急劇減少。這一現狀將使農產品供求長期處在緊平衡的狀態。

      3.2農業生產日益趨向“高成本、低效益”

      近些年,由于糧食生產效益連年下降,為了扶持農業發展,國家陸續了出臺了各項政策。但農業生產成本上漲但效益下降的現象仍未有質的變化,農業生產“高成本”的特征日漸明顯,這些現狀極大的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2]。

      3.3農村勞動力短缺,家庭經營規模小

      當前,家庭承包經營這一基本經營制度面臨著亟待解決的兩大問題:①土地經營的規模小。目前中國農業人口數量幾乎是世界上最少的,承包農戶大約有兩億多戶,在今后的一段時期內,承包農戶仍然會是中國農業生產以及經營的主體,農業小規模經營的局面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②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轉移的現象導致農村勞動力流失。農村的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現象愈發嚴重,導致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農業兼業化的問題更加突出,勞動力缺失的問題更加嚴重。

      3.4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

      為了確保糧食的產量,生產者使用了大量的農藥和化肥,導致水體和土壤的污染現象越來越嚴重,農業的生態環境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由此看出,糧食產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才取得十一連增的成就。

      4新常態下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措施

      4.1提升農產品機械服務水平,規范補貼政策

      政府將會繼續推進購機補貼的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和操作方式的便捷化,做到實施和監管同步進行,同時注重規范和高效。引導農業機械服務組織購買高性能及大功率的作業機械,實現農機裝備向多功能和高性能的復式作業機械轉變,各類農產品機械實現優化配置,提高效益。

      4.2大力推廣農機化技術,提高農業發展效率

      大力推廣農業生產機械化以及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爭取實現產業的全覆蓋,這不僅要求促進平原地區的機械化,還要探索山區和丘陵地區機械化發展的方法。

      4.3加強農機體系建設力度,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

      新常態下,農業發展的主攻方向是加強農機合作社的建設力度,不但要注重數量的增長,還要注重質量的提升。加大農機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力度,注重新型農業機械經營主體的發展。

      4.4農業機械信息化的發展

      通過建立農業機械化的信息交流平臺,使得農業機服械務組織的溝通更加方便,因此提高了農機作業的利用率。農機行業的信息化水平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提高,信息化的發展使得農機技術得到了一定提升,加快了農業技術的推廣。

      4.5全面促進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目前農業機械化不僅存在于平原或山地,有些偏遠地區也開始推廣農業機械化,這對于提升全國農業機械化水平有很大的作用。各類農作物的機械作業都更加精細,提高了農作物的生產效率,也提高了廣大農民的收入。不僅如此,機械化的類型也更加復雜,無論是在種植業還是養殖業,均有機械化的進一步推進[3]。

      4.6推進區域間協調發展

      不同區域間農業發展不均衡的狀態通過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得到了改善,這有利于縮小區域差距,各地區之間農業發展變得更加協調,提升了農業機械化的整體水平。通過信息化的平臺和農機服務組織推廣一些先進的農業機械,農業機械的變革和創新能夠更加快速的發展,農業發展狀態逐漸均衡,微觀上利于整體提升我國農機化水平,宏觀上利于農業經濟長效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安平.新常態下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問題探討[J].北京農業,2015(20):4-9.

      [2]張儉.新常態下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問題思考[J].時代農機,2016,43(7):5.

      農業機械化發展分析范文第3篇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發展;措施;農村建設

      農業機械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變革農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機械化事業適應農村經濟體制的深刻變化,在改革中前進,在創新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條以“農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場引導、社會服務,共同利用、提高效益”為主要特征的中國特色農機化發展道路。推進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發展中一件帶有方向性的大事,是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的迫切需要,是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必然選擇。

      1 解決農業和農村問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與發達國家相比,農業機械化整體水平仍處于農業機械化中級階段的起步階段。農業生產以傳統的生產方式為主,現代化的農業機械裝備和技術等生產資料投入少,導致了土地產出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農民收入水平低。

      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近幾年,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村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但是,農村產業結構仍然不能完全適應當前國民經濟發展的新要求,主要表現在農業產業結構層次低、產業鏈不完整、比較效益差等。

      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在農機化發展過程中,農業機械化能夠實現節水、節油、節肥、節藥和節種,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降低農民的生產成本,獲得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

      2 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農機裝備結構不合理,農機工業發展水平較低近幾年,農業機械裝備發展迅速,依靠科技進步,農機工業取得了較快發展,種類日益增多,質量不斷提高。另外,農業機械工業規模較小,產品技術含量低,裝備結構不合理,新技術和新設備推廣不夠。農機裝備制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品技術含量較低,滿足不了農業生產的要求。

      農業機械化發展分析范文第4篇

      1農業機械化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影響

      根據國外的農業機械化發展狀況可以總結如下: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僅能夠迅速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還能夠大量減少勞動力需求,不斷推動農業朝著大規模集成方向發展。在我國北方地區,因為地廣人稀,所以對于大規模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例如,北大倉地區,通過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使農村的勞動生產率也逐步提高,這樣就能夠大量解放農村的勞動力,這樣一來,大量剩余勞動力會逐步轉移到城市,改善農村人口的生活質量,從根本上解決農村人口的生活問題。尤其是現階段,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中許多市政工程、基礎設施的修建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這樣就可以廣泛吸收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促進農村土地的流轉,進而擴大種植規模,形成專業化、產業化的農業機械化技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一直在呈現穩步提高的發展態勢,其中農業的生產總值對于國民生產中的穩步提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都是農業機械化大幅度推廣所帶來的收益。例如,農業機械化的提高能夠降低農產品的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等。農業的總產值不斷提高,總體的附加值也不斷提高,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2農業機械化對于農村環境的影響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自然環境,自然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農業產量的高低。隨著社會環境問題的不斷惡化、資源消耗的日漸突出,保護環境刻不容緩。在我國以前的農業發展階段,只注重提高農業產量而忽視了對于自然環境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土地肥力流失、土質變壞等問題,加上大量的農藥、化肥等大量引用,造成了環境污染等問題。國外自從20世紀90年代起就已經意識到環境污染所帶來的主要問題,于是發達國家利用大規模的農業機械化的先進水平對農業進行保護性的開發。同時,進一步強化高效低能耗的發展方向,對于土地的無限制開發轉換成為保護性開發。加上農業機械化的先進技術,把農藥的使用、化肥的釋放做到精益求精、適度適量的特點,這樣既能減輕土地的負擔,又能保護自然環境,而且還能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對于農業生態系統的保護,首先要做到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盡量減少過量的濫砍濫伐,對于土地耕種要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當地的耕作制度,對于適合水田的土地盡量避免耕作旱地植物。此外,要有一套完整的節約型耕作體系,如對于水資源的利用、化肥能源的利用和土地的合理開采等方面要遵循節約的原則,要重點保護土壤、水資源,保證對于耕地的肥力不造成浪費,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要合理使用科技手段,如對于化肥與農藥的使用,大型機械化農業對于化肥的利用率能夠有著大幅度的提高作用,這是因為機械化的精確性所控制的。為保護耕地的自然肥力,確保不會造成環境污染,應大力推進機械化農業的發展,保證化肥釋放的科學化、機械化,避免因為化肥農藥的過量施放而產生環境污染。

      3結語

      農業機械化發展分析范文第5篇

      【關鍵詞】農村;剩余勞動力;農業機械;農民收入

      一、引言

      十六大以來,中央一直強調要推進我國的現代農業建設。作為現代農業的基礎,農業機械代表著現代農業的先進生產手段和先進生產條件。“十一五”期間,我國農業機械化進程不斷加快,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要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加快發展設施農業,發展清潔生產方式。因此,如何更好地推進農業機械化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影響農業機械化因素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大量的成果,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綜合因素的考慮上。例如彭代慧,祝詩平從勞動力、土地狀況等和農機產品相關的影響因素方面剖析了影響農業機械化的因素,并提出促進農資產業的自主創新,實行農業服務專業化的一系列政策意見[1]。楊敏麗、白人樸利用logistic模型對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總動力指標進行了建模和預測分析,結果表明農機總動力隨人均收入、勞均播種面積和糧食單產的增長而增長[2]。張麗運用層次分析法和逐步回歸分析法對東北地區的農業機械化發展狀況進行了建模與分析,結果表明農民受教育程度和人均純收入對東北地區的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貢獻比較顯著[3]。王德成采用AHP法和回歸分析法對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率和人均科研經費與農業機械化裝備呈現出很強的相關性[4]。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作為影響因素之一逐漸被關注,但其對農業機械化的具體影響在當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背景下很少有計量探究。鑒于此,本文將對影響江蘇省農業機械總動力的關鍵因素進行時間序列的數據分析,探究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對農業機械化的影響顯著性,并就其具體如何影響農業機械化進行剖析。

      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農業機械化的理論分析

      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精髓,是農業工業化的核心內容,是農業現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研究中國傳統農業轉型的中心線索[5]。近代學者將約束農業機械化的條件歸納為:農業勞動力稀缺程度及勞動力的價格、土地的規模經營、工業的進步和繁榮農民的素質。本文將從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角度分析其對農業機械化影響的顯著程度及具體的影響情況。

      在有關農村剩余勞動力對農業機械化的影響因素分析方面,韓稼夫闡述了農業機械化的四個先決條件,其中第二個是“農業人口總數占全國人口總數之比率已降至一定限度之下,已無法純降人工從事種植”。可見,農村勞動力的稀缺程度對農業機械化的推進具有較大的影響。中美農業技術合作團在其報告中明確指出,農業機械化不僅不適用于勞動力資源充裕的國家,而且不適用于水田等農作區域。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經濟學家速水佑次郎和美國經濟學家拉坦共同提出了誘導性技術變遷理論。該理論指出,生產要素的稀缺性導致了要素價格的變化,而要素價格的變化導致了技術進步的變化,最終實現了廉價要素對昂貴要素的替代。在土地充裕而勞動力缺乏的國家,農業勞動力的相對價格較高,農業技術的出現是對勞動力的一種有效替代,這種技術被稱為勞動節約型技術。相反,在勞動力充裕而土地稀缺的國家里,土地的相對價格較高,農業技術按照替代土地的方向發展,這種技術被稱為土地節約型技術。依據該理論,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以及由此帶來的農村勞動力問題成為我國農業機械化的重要影響因素。

      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為農村機械化提供了推進的條件,由此帶來農民收入的增加也一定程度上會增加農民對農業機械的投入。隨著農村勞動力的不斷轉移,農民的意識得到提升,有助于農民進一步感受到社會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加深其對農業機械化及建設現代農業的認識與關注,推進農業機械化。

      三、數據描述

      本文使用的數據來源于江蘇統計年鑒,包括1989年至2009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如表1),并從農民的角度將影響農業機械化的關鍵性因素歸納為:糧食播種面積(x1)、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率(x2)、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x3)、糧食單產(x4)、農業技術人員人數(x5)。

      數據來源:江蘇統計年鑒

      (一)農業機械總動力

      農業機械總動力代表了整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水平,是反映一個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如何定量分析各種影響因素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作用,并把重要的影響因素轉化為可量化的經濟指標,是農業機械化系統分析的重要內容[2]。江蘇的農業機械總動力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其總動力從1989年的2212.37萬瓦上升到2009年的3810.57萬瓦,農業機械化穩步推進,選擇江蘇作為分析實例具有典型意義。

      (二)自變量數據

      糧食生產面積可以反應農業生產能力及生產規模;農民年純收入和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兩項指標可以綜合反映經營農業的成本、競爭力、農民的收入及生產條件的改善情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率可用第二和第三產業占就業勞動力的百分比來表示,比例上升則從事第二、三產業的人數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農業技術人員人數可以反映農業機械裝備的研發推廣和銷售水平。基于此,初步確定糧食播種面積x1、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率x2、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x3、糧食單產x4、農業技術人員人數x5作為影響農業機械總動力y的自變量。

      根據表1收集的原始數據計算得到它們之間的相關系數如表2。由表2可知:x1和x5與農業機械總動力y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0332和0.3652,可視為低度相關,不應把這兩個變量引入模型中,所以將其它3個與農業機械總動力y呈高度相關的指標作為自變量引入模型,相關性分析還表明,自變量x2、x3、x4之間存在比較嚴重的共線性,各變量之間存在相關關系。

      四、模型設定

      本文主要關注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業機械化的影響,探究其在眾多關鍵影響因素中的貢獻大小,以及如何影響農業機械化。通過前面的相關系數分析,最終選擇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率x2、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x3、糧食單產x4作為自變量引入模型。楊敏麗、白人樸[2]認為農機總動力隨人均收入、勞均播種面積和糧食單產的增長而增長,何政道,何瑞銀[6]認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對提高農業機械化有非常顯著的作用,糧食單產的提高能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民購買農機裝備的能力,促進農業機械總動力的增長。模型設定為:

      y=β0+β1x2+β2x3+β3x4+ц

      五、實證結果

      (一)關鍵因素影響程度分析

      考慮到各個因素與農業機械總動力相關程度大小的問題,本文首先對各因素進行了相關系數的處理,表2顯示了數據處理結果。

      從表2的相關系數結果可以看出,糧食播種面積與農業技術人員人數對農業機械總動力的影響很小,相關系數分別為:-0.0332、0.3652,糧食播種面積與農業機械總動力甚至呈現負相關的關系,隨著農村經濟分發展及城鎮化建設的加快,糧食的播種面積一定程度上呈現下降的趨勢(如圖2),推進農技術革新,加快機械化建設,提高糧食單產成為必然選擇。

      數據來源:江蘇省統計年鑒

      在所選擇的關鍵因素中,糧食單產與農業機械總動力的相關系數為0.7334,較之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率與農村居民家庭人居純收入,其影響程度相對小。據表2,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與糧食單產相關系數為0.7672,具有較大的相關性,糧食種植作為農民的主業,是其收入的重要來源,糧食單產的增加帶來收入的增加,也有助于推進農村機械化,但是,相對于其他收入,糧食單產增加帶來的收入是有限的,因此,其對農業機械總動力的影響也是相對較小的。據表2還可以看出,從農民的角度看,對農業機械化影響程度最為顯著的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率及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其相關系數分別為:0.9690、0.9729。兩者對農業機械化的影響都呈現正相關的關系。

      綜上可以得出,在從農民角度選出的5個關鍵因素中,對農業機械總動力的影響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序為: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率、糧食單產、農業技術人員人數及糧食播種面積。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業機械化的影響顯著,并且呈正相關,各因素相互影響,共同作用于農業機械化。

      (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農業機械化的分析

      基于前面的變量分析,考慮到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剔除了變量x4,保留了x2、x3兩個變量,對其數據進行異方差、自相關的檢驗與修正后,得出的模型為:

      y=917.70825+19.6837x2+0.17290*x3+[AR(1)=0.78520]

      t=(2.062740)(3.236361)(5.120888)

      調整R2=0.981194,F =331.4321

      雖然該模型在修正后仍然受一定程度上自相關因素的影響,但是較之前已經有所改善,且其t檢驗的值通過,調整后的R2的值也是顯著的。

      從以上模型可以看出,在不存在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民也沒有收入來源的情況下,仍然會有917.70825萬千瓦的農業機械總動力,可見,在現代農業不斷推進的背景下,農業機械化對于農業的發展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每增加一個單位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率,就會帶來19.6837個單位的農業機械總動力的增加,相對于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的系數來說,其影響更為顯著,每增加一個單位的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僅帶來0.17290個單位的農業機械總動力的增加。可見,農村勞動力轉移率對農業機械總動力即農業機械化具有更為顯著的影響。

      六、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農業機械化作為現代農業的基礎,對現代農業的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農業機械化的不斷推進,對影響農業機械化的因素分析及如何推進農業機械化是值得關注與思考的問題。在其影響因素中,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發揮著顯著作用,探究其具體如何影響農業機械化,對于推進農業機械化及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各項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農村勞動力轉移,對提高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穩定和鞏固農民收入增長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7]。農村剩余勞動率的轉移率不斷提高,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農民人數增多,帶動農民收入的增加,從而為農民農業生產實現機械化加強了物質基礎。此外,農民從事于第二、三產業的就業,有助于拓寬視野,促進其意識形態的進步,進一步感受到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從而更加愿意接受機械化的農業生產,增加在農業機械方面的投入,促進農業機械化,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的加快,青壯年務農勞力短缺矛盾日益突出,農民更加渴望尊嚴生活和體面勞動。這也將為農機化發展帶來旺盛而迫切的需求[8]。

      針對本文的實證結論,提出簡單的政策建議:合理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疏導,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注重對農民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升,使其意識到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意義,愿意在農業機械方面進行投入。此外,農民收入的有限增加對于農業機械化的影響作用并不十分顯著,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政府財政投入扶持對農業機械化影響的重要性。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不斷推進以及農業機械化的逐步實施,農民對農業機械化的需求日益凸顯,政府不僅需要穩定農業機械各方面的供給,也需要加強農民滿足其對于農業機械化需求的能力。可以將推進城鎮化、工業化與推進農業機械化有機結合,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合理轉移的同時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

      參考文獻:

      [1]彭代慧,祝詩平.影響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因素及對策[J].農機化研究,2007(4).

      [2]楊敏麗,白人樸.農業機械總動力與影響因素關系分析[J].農機化研究,2004(6).

      [3]張麗.東北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D].楊印生.吉林大學生物與農業工程學院,2007:18-33.

      [4]王德成.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經濟效應的研究[D].付澤田.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2005:41-63.

      [5]程霖,畢艷峰近代中國傳統農業轉型問題――基于農業機械化的視角的探索[J].財經研究,2009(8).

      [6]何政道,何瑞銀.農業機械總動力及其影響因素的時間序列分析[J].中國農業機械化,2010(1).

      [7]馮光娣,胥傳廣.農村勞動力轉移動力機制與政策研究――基于江蘇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分析[J].鹽城: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9(1).

      亚洲自偷精品视频自拍| 亚洲色图国产精品| 亚洲妇女水蜜桃av网网站|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国产精一品亚洲二区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在线亚洲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高清www777| 亚洲综合校园春色|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亚洲中文无码a∨在线观看| 亚洲卡一卡2卡三卡4麻豆|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国产| 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 亚洲人成网国产最新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 亚洲精品9999久久久久无码| 亚洲精品色播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亚洲av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一线 | 国产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 | 九月丁香婷婷亚洲综合色|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DV | 91大神亚洲影视在线| 亚洲人6666成人观看| 日本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 亚洲女女女同性video| www.亚洲色图| 国产亚洲精品激情都市| 国产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 |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亚洲午夜在线电影| 91亚洲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亚洲熟女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影院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电影bd|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偷拍|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人成A在线V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