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呼吸系統疾病教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顯微數碼互動 比較教學法 CPC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Reform of Patholog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Based on
Digital Microscope Mutual System
SHAN Wenjiao, ZHANG Xiaodong, LONG Juan
(Medical College of Changsha, Changsha, Hu'nan 410219)
Abstract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hare vivid microscopic images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pathology. Conventional teaching method of pathological experiment indicates great limitation for the exclusive and non-interactive microscopic images. It is beneficial to stimulate the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and to carry out the comparative teaching and clinic pathological conference and to improve experimental test means and to rais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for application of digital microscope mutual system in patholog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Key words digital microscopic mutual system; comparative teaching; CPC; teaching reform
病理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學科,是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其學習是醫學生成長為臨床醫生的重要環節,同時它又是臨床醫學實踐中疾病診斷所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病理學著重從形態學角度闡述病變組織器官的大體形態和鏡下改變,從而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揭示疾病的本質。在病理學的實驗教學中,形象直觀性和真實具體性顯得尤為重要。
病理學實驗教學的學習過程重在觀察實踐,主要通過大體標本和組織切片觀察,認識疾病的病理變化,以達到印證和加深理解所學的理論知識并初步培養臨床思維的目的。傳統病理學實驗教學采用單目光學顯微鏡觀察病變組織器官形態結構改變,顯示較大局限性。集顯微圖像、聲音、文字、動畫及靈活互動為一體的顯微數碼互動系統應用于病理學實驗教學,形成了師生互動、圖像共享的高效教學模式,展現出獨特的優勢,并為推動病理學實驗教學改革提供了必要的設備支持。
1 傳統病理學實驗教學的局限性
利用顯微鏡觀察組織切片是病理學學習的基本方法之一。傳統病理學實驗教學方法為:教師講解―學生觀察―教師小結。教師與學生都使用獨立的光學顯微鏡,鏡下觀察圖像的獨占性與非交互性,使教學內容局限,師生不能很好地溝通交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教師只能針對部分提問的學生進行指導,更多學生得不到指導,學生學習積極性受挫,學習效果參差不齊,影響教學質量。學生僅能觀察自己的鏡下切片,對觀察到的典型結構用繪圖方式加以理解記憶,不能有效的與其他學生共享圖像資源。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因信息量小、效率不高、師生互動少、缺乏共享等局限性,已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
2 顯微數碼互動系統的組成與優勢
2.1 顯微數碼互動系統的組成
我校9間微觀形態學實驗室引進了Motic顯微數碼互動系統,①②其中病理學教研室占5間。顯微數碼互動系統是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由數碼顯微鏡、計算機、軟件系統、語音通話系統及投影儀等構成。其特點是通過清晰的圖像和豐富的交互手段,實現師生間的語音、圖像、文字全方位實時互動,有效的改變了傳統實驗教學中師生缺乏溝通以及帶教老師工作強度大、效率低的局面,為教學質量大幅提高提供契機。
2.2 顯微數碼互動系統的優勢
2.2.1 圖像逼真,示教效率高
通過顯微數碼互動系統,教師端顯微鏡下的圖像可通過計算機投影到大屏幕上。教師在真實圖片下示教,重點、難點突出,為教學贏得充裕的時間,增強了實驗教學的指導性,示教效果理想。另外,學生顯微鏡下的圖像均可通過教師端計算機顯示出來,便于教師實時瀏覽與監控,及時發現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并予以指導,典型圖像可全屏放大,供全班交流。學生還可以通過調節自己顯微鏡內置的指針對有疑問或不清楚組織結構進行定位并提問,教師有的放矢地答疑解惑,對普遍性問題集體示教,對個別性問題單獨指導,避免同一問題重復解答,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2.2.2 語音系統良好,實現雙向交流
顯微數碼互動系統為教師與學生都配備耳機和電子呼叫系統,這個系統具有雙向語音通話功能,包括全通話模式、師生對講模式、學生示范模式、分組練習模式這四種通話模式。師生在課堂上可通過耳麥進行實時語音交流,實現師生對話。顯微數碼互動系統創造了良好的師生互動的教學氛圍,使效率較低的“點對點”的教學模式向效率較高的“點對面”教學模式轉變,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也減輕了教師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2.3 圖像資源共享,彌補教學資源不足
組織切片不足是病理學實驗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特別是一些少見病,如風濕性心肌炎、腎小球腎炎和非典型性肺炎等,切片資源顯得相對緊張。顯微數碼互動系統提供切片資源共享,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使得很少的切片也可以完成這一教學過程。此外,數字切片為少見病的切片資源共享提供新手段。學校可以購買或者自行建立數字切片,學生可通過數字切片觀察少見病的病理改變,不受切片數量的影響。數字切片還可為學生的課外自學提供條件。
3 立足優勢,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3.1 轉變觀念,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顯微數碼互動系統的應用,生動形象的圖文和多樣的交流方式使課堂氣氛活躍,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教師端與學生端的數碼顯微鏡都含內置攝像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罕見或典型的病變結構可隨時進行捕捉、照相并保存到圖片庫中,并可利用保存的鏡下圖像,制作個性化病理學顯微圖冊,便于以后的復習、交流或上傳到網上共享。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其學習積極性,改變了“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使學生逐步成為教學主體。
3.2 利于比較教學法的開展
病理學是一門橋梁課,其學習需以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等課程為基礎。應用顯微數碼互動系統,在課堂上即可對相關內容如正常器官的大體形態和組織學結構等進行復習,亦可進行相關切片之間的比較,如正常組織與病變組織對比,發現它們的異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例如在講解慢性肺淤血時,先詳細講解肺組織的正常結構,然后觀察肺淤血的病理切片,接著讓學生應用比較思考法,理解病變肺組織出現肺泡間隔增寬、毛細血管和小靜脈擴張淤血、肺泡腔出現水腫液、紅細胞和心衰細胞等病理變化,并解釋慢性肺淤血病人的臨床表現,從而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學生能夠把理論與實踐、基礎知識與臨床知識相結合,為他們以后的臨床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以及臨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3.3 利于臨床病例討論的開展
把“臨床病例討論(clinic pathological conference,CPC)”③引入病理學實驗教學的課堂是一個很重要的創新。成功的病例討論一般由課前病理資料預告、課堂閱片、小組討論、教師總結四個部分組成。實驗教學中以臨床病例為主線,合理地創造遷移情景,把病理學知識與患者的臨床表現聯系起來,順利完成理論知識向臨床病例的遷移。顯微數碼互動系統提供的圖片共享和多種通話模式,使病例討論變得簡單、易行。
3.4 實驗考試方法的改革
實驗考試方法的改革一直是病理學實驗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往病理學實驗考試方法為:給學生一定量的切片和大體標本,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描述切片的鏡下結構和大體標本的形態特征,并做出病理診斷。此方法考前準備工作量大,監考難度高,費時費力。隨著多媒體技術的引進,發展了多媒體截圖考試法。顯微數碼互動系統可使這一方法更簡便、高效。其方法為:大體標本用數碼相機拍照,切片鏡下挑選的典型視野用顯微鏡內置攝像頭拍照,并將圖像制成自動播放的多媒體課件,課件中切片可以采用低倍鏡和高倍鏡圖片組合,學生看自動播放的多媒體課件中的圖片作答。此方法與傳統的考試模式相比有如下優勢:可以批量考試,考前準備工作簡化,監考工作量減小,效率明顯提高;可同時準備不同難度或同一難度的多套考題,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隨堂考試,避免了考題泄露的可能,提高考試的準確性和公平性。此外,可適當應用網絡輔助考試。數字切片和數碼互動聯合應用,老師可將大量的考試內容制成試題庫并到網上,學生可通過網絡參加考試,考試形式得到進一步優化。
4 存在的不足
在顯微數碼互動實驗室的使用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一些不足。例如過分依賴顯微數碼互動系統,忽視傳統實驗教學方法與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忽視了授課藝術的提高;上課時忽視教態與語態,掌握不好上課節奏,教學重點難點不突出,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顯微數碼互動系統授課信息量大,教學效率高,但對于部分基礎相對薄弱接受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意味著授課速度太快,這樣使學生囫圇吞棗,應接不暇,影響教學效果,反而沒有發揮其教學優勢。此外,學生機數碼顯微鏡的攝像頭像素偏低,拍下的圖像不夠清晰或圖像顏色失真,所以必須和顯微鏡切片觀察相結合,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5 小結
顯微數碼互動系統是一種新的教學手段,為病理學實驗教學提供一種全新理念。其將數碼顯微鏡與計算機系統和網絡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相結合,為學生提供了新穎、有趣的實驗環境。其將講解、示教、觀察、問答、討論、測試和監督等各個環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改變了傳統的抽象、枯燥、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是傳統病理學教學的突破和創新,同時為推動了病理學實驗教學改革,充分發揮教學過程中“教師啟發、學生參與、師生互動”的作用。但教學過程是一種“情感的交流,靈魂的對視”,機器終究代替不了人。只有先進的教學設備和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相結合,才能更好的發揮其優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
注釋
① 劉萬珍,姚秀玲,宋芳等.Motic數碼顯微互動實驗室在醫學形態學實驗課教學中的應用. 包頭醫學院學報,2009(25).
關鍵詞:臨床病例討論;呼吸系統疾病;護理本科生;臨床見習;臨床思維
我校近年來實行了成人護理學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學生在學習了醫學基礎和臨床基礎課后,早期進入臨床見習,增加了實踐的機會。臨床典型病例討論這一生動有趣的學習形式,也成為臨床實踐中培養護理本科生進行病史采集、掌握相關疾病臨床表現及護理觀察要點、制訂切實可行及針對性強的護理診斷和護理措施等臨床綜合能力的重要教學活動之一。其程序是事先選擇相關疾病的典型病例,安排學生進行病史采集、相關體格檢查,并進行歸納總結,提出自己的護理觀察要點,制訂相應的護理診斷和護理措施。教師按照教學目的進行引導,組織學生就病史采集的完整性、相關陽性體征、臨床護理觀察重點、護理診斷和依據以及護理措施的制訂等進行充分討論,并有的放矢地進行輔導。在呼吸科臨床見習帶教中,通過病例討論方法的實施,能使學生鞏固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并與臨床具體病人相結合,培養學生正確的臨床思維,從而提高她們觀察病情、分析和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獲得良好的互動學習效果。下面將我們呼吸科開展典型病例討論教學的體會總結如下。
一、加強基本技能訓練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完善的病史采集、體格檢查、病情觀察及如何有針對性地實施有效護理措施等技能是一個護士的基本素質,也是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要內容。雖然護理本科生已經經過了診斷學及成人護理學的學習,但因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問診的技巧及體格檢查正規性還較欠缺,造成采集病史簡單粗略,陽性體征掌握不全,對疾病的具體臨床表現、可能出現的相關并發癥、護理觀察重點等不能詳細、正確地進行描述。因此在病例討論過程中,我們十分強調臨床基本技能的訓練,包括采集病史、體格檢查及其手法的規范化和系統化、陽性體征的正確描述等,對學生存在的缺點和不足嚴格地加以糾正。
呼吸科臨床病例討論選擇的內容以呼吸科的常見病、多發病為主,如COPD、肺炎、自發性氣胸等。由于呼吸系統疾病存在臨床癥狀特異性差、代償能力強等特點,要求學生除掌握問病史的一般方法外,還要注意學習呼吸系統疾病在臨床表現方面的差異性。例如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大多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難三大臨床表現,如果僅知道三大臨床表現,而不知道不同的呼吸系統疾病相關臨床表現的具體差異,則不利于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弄清了咳嗽時間的長短,咳嗽的性質是干咳還是有痰,咳嗽的規律是陣發性還是持續性,與氣候及季節的關系;痰液的性質特點是白色泡沫痰,還是黃膿痰、鐵銹色痰;呼吸困難是吸入性的、呼出性的、還是混合性的等具體問題,就會發現盡管許多疾病都存在咳嗽、咳痰、呼吸困難三大臨床表現,但各種疾病的三大臨床表現各有其具體特點,發現和認識這些差別,將會使學生對所學的理論知識有深入的理解。
二、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臨床思維是臨床護士利用基礎醫學和護理學知識,對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分析、邏輯推理,從而找出主要問題所在并進行歸納總結,在此基礎上建立疾病的護理診斷并實施有效護理措施的一種邏輯方法。當學生進入臨床見習時,往往會出現以下情況:一是診斷時往往只考慮一兩個癥狀即用所學的護理診斷往病人身上套,未進行詳細分析,這時教師要加以引導,拓展思路,把科學的思維方式作為教學工作的指導,在給學生解惑的同時,使學生受到一次科學方法上的訓練。二是雖然思路廣了,想得多了,提了很多的護理措施,但缺乏針對性,不夠深入、具體。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進行深入的比較分析、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增強學生的信心。結合病例,針對學生的每一分析步驟,提出問題,進行層層剖析,抓住主要矛盾進行引導,培養其臨床思維能力。如討論COPD時,討論的重點是臨床表現、相關誘因、主要治療、相關并發癥、護理診斷及具體護理措施,我們要引導學生按下列思路進行思考:病人的發病過程如何病人的生活習慣、工作環境該病人有哪些臨床表現采取了哪些治療措施要保證各項治療措施取得預期效果,護理上應采取哪些干預措施這位病人可能會出現哪些問題如何通過護理觀察及時發現問題,處理問題怎樣做好該病人的相關疾病宣教?從而起到以點帶面,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的作用。同時也使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促使學生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通過病例討論的教學過程,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相關的理論、具體的問診方法,更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即“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每次病例討論前,教師都要求學生認真準備,準備的內容包括與病例相關的醫學基礎及臨床護理知識,近年出版的有關書籍,上網查詢相關護理論文等,歸納總結出關于具體疾病的認識,提出自己的見解,這種全面查詢相關知識的過程,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資料檢索、邏輯分析的能力,培養她們的獨立性和創造性,減少她們對教師的依賴,從而培養她們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整理、歸納新知識、新信息的能力。病例討論時,我們更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放手讓她們先去想、先去討論,然后教師再給予分析、補充、總結。只有這樣,學生對教師的糾正和講解才更能領會,才能掌握好重點內容,印象也會尤其深刻。學生由此學到的不只是一招一式,而是學會了舉一反三。經過積累,學生會逐漸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臨床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只有通過臨床實踐和理論的結合,以學生臨床思維培養為重點,開闊學生的視野,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護理人才。從這個意義上講,臨床典型病例討論教學法訓練了學生的基本功,培養了其正確的思維方法及對病情的觀察和實際處理能力,不失為一種將醫學基礎和臨床初步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死亡病 疾病譜 病死率 順位
我院是一家擁有1400張床位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集醫療、教學與科研為一體。2000年至2005年6年間共收治住院病人178387例,其中出院病人176241例,病死人數2146例。現將死亡病例資料統計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來源于我院2000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6年《衛生部門醫院住院病人疾病分類報表》及死亡病案。
1.2 方法
以病案首頁為依據,疾病診斷、損傷與中毒外部原因分類均按《國際疾病分類》ICD-10標準進行。死亡疾病均按主要疾病即第一診斷統計,并發癥和伴發疾病未統計在內。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2.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
2 結果
2.1 病死率
表1顯示,住院病人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趨勢。表1 2000~2005年出院人次、住院病人病死率(略)
2.3 死亡年齡分布
由表2可以看出,20歲以內各年齡段病死率較低。而40~、50~、60~歲三個年齡組病死率逐漸增高,60歲~年齡組病死率高達23.11%,詳見表2。表2 各年齡段死亡人數及構成(略)
2.4 住院病人死因順位 死因居首位的是惡性腫瘤,第二位是循環系統,第三位是損傷及中毒,第四位是消化系統,第五位呼吸系統,第六位傳染病和寄生蟲,第七位泌尿系統,第八位神經系統,第九位內分泌系統,第十位血液系統。
3 討論
3.1 分析結果顯示各年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趨勢,與姜月宜等報道的結果相近[1];2003年病死率相對較高,可能與當年SARS的流行有關。表明隨著臨床診療技術的提高,使傷病者受益。
3.2 性別與病死原因的關系 住院死亡病例中,男性占總病死人數的69.11%,高于女性2倍之多,與袁健萍等報道一致[2],可能是由于男性在社會、家庭中擔任的角色與責任所造成的精神和心理壓力比女性大;工作的風險性、社交活動及不良生活行為(吸煙、嗜酒、違章駕駛等)等都會加大傷亡機會。另外男性對疾病的防范意識差,預防觀念薄弱,就醫不及時也是不容忽視的原因。因此,合理調整男性公民的社會、心理壓力和家庭負擔,樹立科學的生活、飲食觀,參加適宜的運動,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可防止和減少某些傷害或疾病的發生。
3.3 不同年齡段病死情況 各個年齡段均有死亡發生。但1~20歲人群因病死亡人數較低,與這個年齡段多處在家庭、學校的安全環境中有關。死亡高發年齡段為40~69歲,占總死亡人數的55.55%;該年齡段又以惡性腫瘤、循環系統為主要死因,說明這兩種疾病已經成為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危險因素,較袁健萍等報道的死亡高峰年齡提前10歲[2]。本組資料顯示80歲以上老年人病死率最低,為3.89%,主要死亡疾病依次為惡性腫瘤、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疾病。符合老年人生理病理特征。
3.4 疾病譜及死因順位結果表明,2000~2005年的住院死亡病人疾病譜與上世紀末相比有明顯不同[3]。住院病人死因順位前五位依次為惡性腫瘤、循環系統、損傷與中毒、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疾病,與杜春花報道基本相同[4],說明地域差異對死因順位基本無影響。各個年齡段均有惡性腫瘤死亡病例,31歲年齡段開始漸進入高峰。小于10歲年齡段有6例因惡性腫瘤死亡,最小年齡僅5歲7個月,惡性腫瘤死亡年齡趨向低齡化,可能與空氣、水、土壤的污染有關,尤其是城市住宅裝修、日用品、食物的污染與腫瘤發病率升高有直接關系。居第二位的是循環系統疾病,中、老年人為高發年齡,對中老年人要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合理的飲食,適量的運動等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損傷與中毒躍居第三位,并集中在21-51歲年齡段,主要是這年齡段的人群因工作和生活的關系,與外界接觸機會多,交通事故、生產安全事故和社會暴力等傷害的發生幾率高有關。本組資料分析顯示,孕婦、圍產期、新生兒及先天畸形病死率較低,反映了我市醫療單位在醫療水平提高的同時,重視婦幼保健工作,人們對優生優育知識的認知及重視程度均有極大提高。
參考文獻
[1]姜月宜,唐賽貞,周繼云.1998~2004年住院病人死因分析[J].中國病案,2005,6(10):41-43.
[2]袁健萍,黃明霞,易強英.1995~2004年住院病人死亡病例統計分析[J].中國病案,2005,6(9):41.
實驗組采用教師課前發放病例,提出問題,學生查資料準備,課中討論,教師總結的教學思路。如在腎病綜合征的教學中,教師選取臨床典型病例:一位2歲男孩高度水腫5天、就醫當天發生口渴喜飲,腹痛、嘔吐,面色蒼白、神軟、大汗淋漓、肢端涼等休克的表現,根據教學大綱要求設計一系列問題:該病例有何特點?診斷思路(診斷標準,病因,分型,并發癥等)?該患兒已經出現何種并發癥,入院后還可能會發生哪些并發癥?臨床癥狀的病理生理基礎?該患兒以何種病理改變可能性最大?如何治療?激素的副作用?預計治療效果和預后如何?同時提供相關的參考書和網絡資源,課前1周交給學生準備。將學生們分成4個小組(每組6~7人),每組推選一名組長,負責組織討論所提的問題,也可以提出困惑自己的問題,分工查找資料,做好課前準備。上課時教師引導各小組圍繞病史資料討論,由教師指定1組或各組自告奮勇提出組內討論的結果,其他小組及個人補充或提出不同的看法,最終建立診斷、確定治療方案。最后由教師強調和總結該病的重點內容,并對學生的表現作出點評。在CBL教學的具體操作上還采用了我們先前報道的分步驟情景反饋引導法[2],如針對腎病綜合征患者出現高度浮腫,首先提問學生應如何處理?由于對病情的把握不足,多數學生的回答往往只是簡單地使用利尿劑,如呋噻米針治療。針對學生這一答案,作為教師,首先不是直接告之學生回答是否正確,而是以此為基礎,再設定一個場景,如告之學生,現在按照你的醫囑,該患兒接受了呋噻米針靜推,原無呼吸系統疾病,次日突發呼吸困難,請學生解釋其中的病理機制。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將呋噻米針治療與呼吸困難這一設定的后果進行聯系分析,認識到在腎病綜合征中單用利尿劑有導致血液濃縮而存在血栓栓塞并發癥的重大隱患。此時,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在腎病綜合征治療中究竟該如何正確使用利尿劑?學生進一步思考,提出各種解決方案,教師則就各種方案的利弊作出點評。對照組授課教師相同,上述章節采用LBL教學法教學。即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按傳統教學方案制作幻燈片,進行相關知識點的講解。實驗組及對照組所有學生參加兒科學期末考試,試卷由同一人命題,難度系數一致,分別統計學生在呼吸、泌尿、神經肌肉系統疾病相關考題的得分情況,并將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成績進行比較。實驗組課程結束后,對55名學生進行不記名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案例教學法的態度。
2結果
2.1理論考試結果
與往年采用LBL教學法的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總得分提高(P<0.05),采用CBL授課的第十二章呼吸系統疾病、第十四章泌尿系統疾病及第十六章神經肌肉系統疾病部分成績也顯著提高(P<0.05),而采用LBL教學法部分2組無差別(P>0.05)。見表1。
2.2問卷調查結果
實驗組收回有效問卷55份。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在激發學習興趣(85.5%)、有利于知識的掌握(90.9%)病情分析與評估的能力(94.5%)、發現問題與主動獲取相關信息的檢索能力(92.7%)、自學能力(87.3%)、活躍課堂氣氛(83.6%)等方面持肯定態度。
3討論
【關鍵詞】基層醫院;麻醉醫師;規范化培訓;繼續教育;策略探討
1術前評估
術前評估患者目的是降低手術死亡率和致殘率,患者因為合并系統疾病而增加麻醉手術風險,我院麻醉科團隊和臨床各專家團隊共同制定了《擇期手術患者院前準備指導意見》,從3個方面規范了擇期手術患者院前準備合格標準,包括:1)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中樞神經系統、泌尿系統、內分泌系統、血液系統;2)入院前需調整的藥物種類及時限;3)特殊情況,為麻醉醫師和外科醫生評估擇期手術患者全身情況和重要器官生理功能提供了參考和指導。達不到院前準備標準的患者需要先進行系統疾病的治療,優化器官功能,然后再評估,再準入,這為患者圍術期麻醉手術安全設置了第一道防線。
2規范工作各個環節
作為大型綜合性教學醫院,我們科室有自己的工作規范,我們的《工作手冊》由科室主任帶領主治醫師以上人員編寫,操作常規和緊急事件處理以教科書、經典麻醉學專著為藍本,經核心領導小組審核后,發往各臺電腦信息系統,方便查閱。《工作手冊》闡述了我院麻醉科規章制度、麻醉科任務及各級醫師職責、工作流程、緊急事件處理預案及措施、麻醉科操作常規、麻醉科術前評估及診療常規。《工作手冊》統一了規范化操作與緊急事件處理流程,這同樣適用于基層醫院。醫學生畢業后需要接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這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我國住院醫師臨床水平和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4-5]。住院醫師階段之后的醫師職業生涯要不要規范化培訓?醫學在發展,醫師的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也需要可持續發展,麻醉專業需要扎實的理論也需要精湛的操作技術,因此規范化培訓、規范化工作不僅限于住院醫師階段,應該持續于麻醉醫師整個職業生涯,基層醫院麻醉醫師迫切需要這樣的工作指南,在日常工作中按照規范去做,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3合并常見疾病患者麻醉評估與管理
基層醫院面臨的疾病譜有其特點。相比大型教學醫院住院疾病病種復雜、豐富、分散,基層醫院住院疾病更集中于常見病、多發病,如呼吸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系統疾病、代謝性疾病[6-7],這些疾病也是跟麻醉系統評估密切相關的疾病種類,需要術前評估,術中采用相應的管理措施。因此基層醫院醫師應該熟悉掌握高血壓、心律失常、腦梗死、糖尿病、哮喘等常見合并癥患者的圍術期手術麻醉管理。
4經典病例討論模式
麻醉學是一門臨床學科,涵蓋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解剖學、內科學、外科學等多門學科內容,綜合性、實踐性、經驗性強。組織臨床病例討論可以整合多學科的內容,鞏固基本理論和臨床技能、強化理論聯系實際、培養臨床邏輯思維、傳播新的臨床技術和方法、激發臨床科研和創造,旨在不斷提高麻醉有效性、降低死亡率和并發癥發生率。常規病例討論是每位麻醉醫生接受終身繼續教育、提高自身業務水平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式[8]。病例選自臨床實際患者,術前患者包括合并癥患者、特殊手術患者、少見病患者;術中患者出現特殊、危重情況、并發癥,術后進行病例回顧討論。術前病例討論包括以下幾個部分,第1部分匯報患者基本情況、現病史、既往史、合并疾病的診斷治療、入院后診斷治療計劃、擬實施手術;第2部分為患者的術前評估,包括器官功能、氣道評估,相關科室會診的落實情況;第3部分包括手術步驟分析,特別是關鍵手術步驟所帶來的病理生理變化;第4部分包括麻醉計劃,針對該患者病例特點所采取的對策,避免脫離本例患者去討論,麻醉計劃及處理對策應該體現出支持依據,包括教科書,經典麻醉學專著、麻醉指南、最新進展等;第5部分為科室討論,大家提出問題,如何解決問題,專家點評,科室主任總結;第6部分為具體實施,綜合自己的麻醉計劃與專家提示采取最有利于患者的麻醉管理措施。術后特殊病例回顧,有其特點,除了需要匯報患者基本信息外,著重于術中所發生的特殊情況,進行設計,制造氛圍,讓大家身臨其境;關鍵地方停下,留下懸念;提問,留出思考時間;結合病例,介紹臨床原則和指南[9],讓參加者聽后意猶未盡,獲益匪淺,學到知識。
5超聲技術
可視化技術,是現代醫學的一次創新性進展,借助儀器,解剖結構清晰、直觀地呈現出來,幫助臨床醫師判斷病情、實施精準操作,降低并發癥發生[9]。超聲已廣泛應用于臨床麻醉,包括神經阻滯、動靜脈穿刺置管、椎管內麻醉、氣道評估、胃內容物及容量評估、血容量評估、心血管形態和功能狀態評估等。基層醫院雖然受限于技術力量,但仍然可以先開展較為簡單的超聲引導技術,如外周神經阻滯和動靜脈穿刺置管[10]。隨著麻醉團隊的發展,超聲可以逐步應用于其他廣闊的麻醉工作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