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

      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

      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范文第1篇

      關鍵詞:危機管理;情報融合;應急決策

      1引言

      隨著近年來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和社會結構的不斷變遷,突發事件所帶來的危機問題也不斷涌現。無論是無法預料的天災亦或是人為因素所導致的人禍,突發事件所瞬時釋放出的破壞性能量都可能給地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物質與精神上雙重的破壞與損失,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黨的十七大、十報告中已明確提出“完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加強網絡社會管理”等旨在消弭現實環境與網絡環境中突發性危機事件的指示【1-2】。而“十三五”規劃中更是著重強調了突發性公共危機攻關決策問題的戰略意義。回顧大量案例不難發現,突發事件危機應對全流程中,情報問題是制約城市危機管理質量的關鍵,對危機情報的獲取過濾、加工研判貫穿著突發事件應對的各個環節(預警識別-決策應對-恢復評估)。然而面對突發事件本身的誘因復雜、演化規律模糊、孕災情景多變、應災條件差異較大等客觀屬性,如何將多平臺、多形態、多信源、高沖突的數據、信息按照最優準則采集加工、分析過濾、融合優化以完成危機應對所需的情報支撐,如何在多元的危機情景下界定各環節的危機情報需求并提供有效的關鍵情報服務,如何支持情報不完備的情況下合乎規律的擴充危機情報網絡以保證事件研判、危機決策合理開展等亟待解決的問題,采用任何單一維度的情報服務手段都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根據突發事件危機管理的復雜任務屬性,訴諸于多層次危機情報外部特征歸一化采集清洗、沖突的危機情報內容定性研判,多元需求對象的情報服務范式,非失察性情報的知識化總結已逐漸成為城市突發事件危機情報保障工作的必然發展趨勢。而這本身需要借鑒社會學、傳播學、計算機科學、管理科學、統籌學、情報學等多門學科知識交互的去完成任務求解,有鑒于此,本文立足于提升突發事件應急中的危機決策情報保障效率,探索多模態危機情報的融合應用體系,以期為綜合的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突發事件危機管理的多模態情報采集處理、融合應用等實踐問題貢獻綿薄之力。

      2研究現狀綜述

      有關突發事件應急決策流程中情報問題的研究熱度一直未曾衰減,更隨著近年來新媒體新技術新概念的出現成熟而不斷吐故納新。突發事件應急過程中危機情報的處理技術層面:Dug⁃gan從危機信息的發送者和接受者細分的視角,提出了危機信息傳播模式,該模式創造性的定義了影響危機信息傳播的內部要素與外部要素,進而揭示出危機信息傳播的一般過程【3】。陳凌、辛立艷揭示公共危機決策過程中,信息采集要素、信息分析、信息利用等信息處理手段的作用機理,并在全面分析面向政府危機決策的信息保障體系模式基礎上,探索性構建了面向政府危機決策的信息保障平臺【4-5】。Balisa等提出的面向洪澇自然災害的危機預警系統架構,該系統基于泛在信息空間(CIS)思想,為洪澇災害的預警工作提供理論依據【6】。裘江南等從突發事件作用機制出發刻畫危機應對過程的不同維度知識需求,建立面向突發事件及其鏈式關系知識的表示模型【7】。孫振喜等探討了基于云計算平臺的政府危機決策的信息管理機制建設,探索新技術條件下對我國危機信息管理的新思路【8】。Barrientos采用從急救中心及突發事件舉報中心等部門獲取的真實數據,試圖對危機事件的發生的頻率及危機事件的時空分布加以分析揭示【9】。王傳清構建了政府危機信息管理聯動系統模型架構,以期從根本上克服各級政府危機信息管理系統存在的溝通障礙問題【10】。突發事件應對過程中危機情報應用的機制范式層面:Militello等學者就突發事件危機管理過程中信息流的控制與利用問題進行思辨式討論,描述出危機管理事中的信息溝通與應用機制【11】。朱曉峰等學者在梳理政府危機決策一般過程的同時,構筑出針對政府公共危機決策的政務信息采集模型【12】。袁莉探討了應急管理中情報融合的基本涵義,分析基于web的3種應急管理情報融合模式的特點及框架,并提出我國應急管理情報融合的對策建議【13】。沙勇忠、李文娟從問題域的角度出發,提出了由要素論、過程論、功能論、方法論和系統論所構成的公共危機信息管理的EPFMS分析框架,并對其基本問題進行了闡述【14】。Comfort對公共危機的事后恢復中如何有效的獲得有利的決策情報支撐展開了相關的討論【15】。宋丹、高峰認為危機應急管理必須根植于情報服務,以建立危機情報服務中心為媒介將專業化的情報服務理念嵌入到危機管理流程中【16】。李綱等學者將“智慧城市”概念引入到危機事件管理中,提出“智慧應急體系”的情報需求與實踐流程,探索危機情報的智慧化聯動機制【17-18】。通過對近年來相關文獻的梳理可以看出,各類前沿信息處理技術、創新性危機情報管理模式均已滲透到危機情報保障的研究中,但是在突發事件管控的不同階段,不同管控主體的情報需求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另外危機情報的載體形式、內容質量等本征屬性也具有較大差別,只有有效地將各種模態的危機情報進行融合,才能有的放矢地解決突發事件危機處理過程海量情報處理與利用中的諸多現實問題。

      3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流程的多模態危機情報融合體系

      情報融合概念起源于美國軍方的聲納信號處理系統,主要技術特點是利用多傳感器獲取關于對象和環境的全視角信息描述,強調技術和算法的結合。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過程中,情報融合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文獻【19】將危機情報融合定義為救援方法、資源配置、決策主體、基礎數據等系列整合利用的過程。筆者認為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的情報服務是一個由低階事實向高階知識不斷進化的過程,糅雜著人文環境和科學技術的雙重因素。危機情報服務既要滿足于突發事件不同階段的情報需求,又要考慮不同服務對象的異質屬性和認知差異,這就需要根據不同應急背景輸出不同的情報產品,融合的最終目的要消弭危機情報的外顯格式不一致、負載內容復雜、救災經驗隱晦、服務目標多維等“多模態”特征。本文所構建的融合體系也將圍繞上述幾個方面展開:①面向異構屏蔽的多模態危機數據級融合;②面向內容分析的多模態危機信息級融合;③面向救災經驗增值的危機知識級融合。33.1多模態危機數據級融合框架危機管理過程中,大量碎片式的數據是產生危機情報的源頭,因此對危機數據的采集清洗是獲得危機情報的基礎工作。網絡泛在時代條件下,突發事件的危機數據來源具有繁雜多元特性,所包含的海量數據從社交媒體、文獻檢索、網絡采集等常規來源獲得的文本、音頻、視頻,到遙測/傳感等新型設備所產生的射頻、電磁、氣溫等多種不規則模態。無論數據的易用程度亦或數據結構的序化完整性都無法直接完成危機決策。隨著大數據處理技術的相對成熟,為危機管理中產生的征兆型數據、事實型數據、調研型數據、共時型數據的深度描述與同質整合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技術手段。具有高度容錯功效的分布式數據存儲系統使得記錄、存儲大規模危機數據提供條件。Falcons、Sindice等關聯數據搜索引擎的出現讓突發事件應對相關的危機全數據采集成為可能。Map-Reduce計算模式的投影算法、自然連接運算能滿足非關系型危機數據的分布處理需要,支撐起組分異質型數據的融合處理。多模態危機數據級融合方向包括三方面。(1)首先需要設計出原始數據的標引規范來滿足跨時空的異構數據傳遞共享需要。針對危機數據的載體多樣化,必須訴諸于情報學思想中統一描述協議,將異源異構危機數據特征降維描述,使得各應急救援部門所掌握的危機數據在統一的標引空間內流動。(2)其次需構建能在海量數據中準確定位采集出支撐描述型真實數據的搜索引擎,突發事件的表征性數據呈碎片化分布在各種基建性硬件設備中,應急過程的高度不確定和時間高度緊迫特性要求迅速獲取到一手危機數據來開展后續工作,以關聯數據為核心技術的搜索引擎能夠在統一的數據框架下實現異構數據的相關性互聯,滿足海量危機數據定位采集的需要。(3)危機數據蘊含大量低價值密度的征兆性危機瀕發特征,在以往數據分析處理實踐中,效率低下的軟硬件設備無法勝任對全數據分析處理的任務,從而導致海量數據蘊含的預警征兆流失,但隨著云存儲、Map-Reduce等技術的成熟與推廣,對于危機數據的存儲、分析變為可能。構建分布式危機數據集成池在兼容保存海量危機數據的同時挖掘出其中隱藏的跨域危機特征,實現“數據垃圾”的再利用。圖1多模態危機數據級融合框架對危機數據的加工處理可謂是危機情報融合的初級階段,其根本目的是屏蔽原始數據異構性,實現數據互通易用而非苛求數據的高度精準,在大數據處理思維的引導下,危機事實的數據總體量化、非結構型數據的高度利用才變為可能(參見圖1)。33.2多模態危機信息級融合框架經過清洗聚合,混沌狀態的海量危機數據遞進為表征突發事件部分運動規律和存在特征的危機信息,但對危機管理決策支撐的目的性和針對性顯然不夠強勁。因為突發事件發生后,往往伴隨著信息稀疏與信息爆炸的矛盾局面。一方面,大量井噴式呈現的信息超出了決策組織處理的有限邊界,形成信息超載。另一方面危機信息(基礎信息、實時信息)的質量卻蕪雜粗糙,信息內容充斥著高沖突、不確定、強相關等種種趨勢,出現了決策者現有信息不能進行有效解讀處理的情況。首先由于多模態數據處理的有限精度以及復雜多變的信息應用情景引起的信息誤差、信息隨機性變化易使危機信息的供給與需求產生偏離,導致所提供的信息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危機決策問題。其次當以往相似危機儲備積累的基礎信息、當次危機產生的事實信息與不斷更新的危機信息對同一現象產生不同視角的描述時,信息之間就產生了沖突,迫使決策者在信息混沌狀態下做出分析判斷。另外在真實危機案例中,信息通常存在相關與互補特性,對其有效的揭示將實現危機信息使用功能的擴充和提高,反之,基于孤立的危機信息做出決策也必將片面局限。多模態危機信息級的融合包括以下方向。(1)不確定危機信息定性擴展。突發事件應急階段,相較于信息爆炸,危機信息稀缺的局面更難于應對。在信息超載的條件下,情報人員能夠用專業技能與技術手段抽絲剝繭的創造生產出真實可靠的決策信息,而信息稀缺條件下的決策只能依賴決策人的經驗和自有知識儲備。面對數量稀疏且不確定危機信息,只有立即通過相關相似已發案例的檢索比對,擴展還原出零散危機信息的內容全貌而進行決策支持,否則被動等待理想信息占有局面必定貽誤戰機,坐失決策良機。(2)高沖突危機信息消歧。新媒體廣泛應用的環境下,公民記者可以不受限制的信息。尤其是當突發事件初期,各種謠言在網絡和現實中相互震蕩,內容高度沖突的信息給危機決策工作帶來極大困擾。情報服務方需借助證據修正、決策樹、神經網絡等方法對高沖突危機信息的合取算子加以賦權運算,通過理性思維與經驗知識相結合的方式消除高沖突危機信息的歧義。(3)強相關危機信息耦合。突發事件的發生從表面上看是孤立的,但事實上,伴生性與仿生性才是突發事件的常態表現。橫向上,某一類型的突發事件可以攪動起其他類型危機事件的出現,例如2011年的日本福島地震致使其核電站泄露,污染周邊海域進而引發謠言釀成中國群眾搶鹽的。在這一系列過程中,地震突發事件的類型經過了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的演變序列。看似無關的危機信息集中極有可能蘊含著貌似荒謬而又滿足數理支撐的規則,此類規則在滿足一定約束條件的環境下即可被觸發,引起伴生性危機事件。縱向上,一些突發事件總是與已發案例有著高度相似重疊,能給當前應急工作的開展提供寶貴的經驗和教訓,有必要對危機信息的內容關聯性報以足夠重視。利用數據挖掘的聚類與關聯規則等方法發掘危機信息的橫向縱向關聯耦合,以此豐富危機信息的內容深度與廣度。(4)危機信息內容的可視化呈現。在突發事件的管控過程中,無法苛求應急決策人員具備高度專業的信息接收能力,而讓決策者“讀懂”危機信息時情報服務的根本目的,對于龐雜的信息內容,需采用既富有專業性又不失用戶友好的可視化化展示方案來滿足不同知識結構決策人員的認知風格(參見圖2)。通過多種數學方法和技術工具定性融合包括多級知識突顯維度的危機信息,消除信息不確定性、擴大信息關聯范圍、提高沖突信息耦合度、增強信息可靠性,使得融合后的危機信息與決策者的認知規律相耦合,提升信息可控性。33.3多模態危機知識級融合框架完整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案例能夠產生大量的危機應對經驗與反思,匯總形成言表或意會的危機知識。將危機事件中蘊含的規律以顯性的方式表現分析、積累傳遞具有深刻意義。突發事件案例征兆性知識、正反兩方面危機決策知識、災后恢復知識的深度總結有利于同類異源的瀕發危機預警,匹配推理式決策,后續工作的順利落實等。但正如前文所言,危機知識的共同化、表出化、內在化、異質化差異決定了危機知識總結與發現工作開展的極端困難。對以往經驗的知識化總結不利是我國目前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多模態危機知識級的融合包括以下方向。(1)危機知識庫構建策略。知識庫是知識獲取、知識描述、知識發現的基石,因此多模態危機知識級融合的首要工作是建設具有高端知識管理性能的危機知識庫。知識庫的主要功能應包括國內外已發危機案例的按類長期保存,危機管理所涉獵的各類專家信息存儲,已發事件的危機決策人員認知過程和決策經驗的顯性化調研備份,和各子庫之間的互調用規則。(2)危機知識描述模型。突發事件應急過程中產生不同類型的危機知識,為同類事件的預警和危機應對提供借鑒。但危機管理流程的復雜多變性決定了危機知識結構層次多元模糊,為了實現危機知識的通用性、可擴展性和共享性,需要根據知識的不同類別構建危機知識描述模型,包括突發事件的自然屬性描述、時間維度的事件演化進程和方向描述、應急救援過程描述、危機決策者隱性經驗描述等。圖3多模態危機知識級融合框架(3)危機知識推理。知識的一個重要屬性即知識間的關聯性。無論是盤旋于腦海中的命題形態或者是被客觀表述的載體附著形態,知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節點。同理,危機知識節點只有與其他相關知識節點有機結合形成危機知識系統才能發揮其最大效用。而危機知識系統中,知識之間的耦合、分化、突顯、傳遞都遵循著相應的規律,因此基于知識運動規律的危機知識推理不但能夠擴充危機知識的結構維度,更有助于危機知識被應急人員更好的吸收應用。鑒于近年來語義描述工具和方法的逐步成熟,采用語義本體、語義標簽等工具有助于融合危機知識的描述模型語義化標注,約束公理的規范化,實現危機知識的在生產(參見圖3)。33.4危機情報融合產品的應用隨著突發事件發展演進的不同階段,危機管理的情報需求也大相徑庭,如預警階段的危機事件前兆、基礎案例情報需求,應對決策階段的事實型、經驗型情報需求等。被知識化的危機信息,只有在接洽的時域空間中才被激活為發揮作用的情報。危機情報應用階段的核心研究對象由信息客體轉移至決策者主體,情報服務只能在明晰突發事件應對的需求本征,適應決策者的認知規律的前提下才能夠發揮效能。誠然,危機應急管理作為非結構化問題,并無固定模式可循,但就危機情報應用環節而言,克服情報滯后、失真、失效三個障礙永遠是其核心問題。這不僅需要情報質量的準確可靠,更需要情報傳遞工作有的放矢、對情報服務的質量準確評估糾正不足,需要建設跨部門、跨地域、跨時域的情報聯動服務平臺。上文中的融合結果形成危機情報產品,但面對應用目標的多維度,在危機情報應用工作流程中還需要進一步對突發事件多階段危機管理的情報需求加以界定,以“情景-應對”機制協同推送契合危機情報到各個節點,建設多系統多部門聯動的危機情報服務平臺,合理設計基于危機決管理效用的情報服務評價模型等工作都是危機情報融合產品有效使用的保障。只有通過多目標的多范式情報服務,多種模態的危機情報流才能夠優化配置在應急管理的各工作流中,發揮出最大的勢能(參見圖4)。

      4結語

      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范文第2篇

      [關鍵詞] 國外; 高校; 應急管理; 經驗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3)17- 0105- 02

      1 背景介紹

      所謂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是指高校及其主管部門在突發事件發生之前、之中和之后,通過建立必要的應急管理機制,采取一系列相應的應急措施,預防事件的發生或減輕事件的危害,恢復學校正常的教學和生活秩序,維護學校和社會的穩定[1]。

      20世紀60年代,西方的危機管理理論開始發展,隨后,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也逐步受到重視。國外(主要指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對校園危機產生和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其中,較有影響力和權威性的研究成果應屬美國學者Lemer等的《校園危機反應實戰指南》和專門分享交流高校突發事件信息的校園危機反應網站[2]。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日本和英國等西方發達國家關注校園危機的學者愈來愈多,并研究了校園危機的應對策略。值得一提的是,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許多西方國家政府將高校突發事件作為重要公共事務之一,出臺了一系列相關舉措以加強高校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

      2 國外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經驗

      2.1 美國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經驗

      美國高校已經構建了一套較為成熟的應急管理體系,具體表現在:第一,在應急預案方面,美國各高校根據聯邦教育部的要求,制定了針對各級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預案中的方法和措施科學、具體,責任明確,針對性和實用性都很強。第二,在應急體制方面,美國已經建立了比較高效的“聯邦—州—市(縣)—高校” 的分級管理體制,并在高校應急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第三,在應急機制方面,美國高校的應急機制遵循統一管理、分級響應、標準運行等原則,建立起一整套切實可行的應急機制。第四,在應急法制方面,美國注重校園安全立法、注重制定學校應急管理政策、注重制定應急管理制度和辦法,基本上形成了一整套具體、翔實、責任分明的應對法案,使高校應急管理逐步走上規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軌道。第五,在高校突發事件發生之后,美國政府采取相應的積極措施,以求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大程度地恢復高校正常的教學秩序。美國有一套系統完善的校園危機恢復計劃體系,這個體系主要包括危機評估、短期恢復、重建以及恢復管理等。

      2.2 日本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經驗

      日本政府十分重視校園環境的安全,日本高校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也建立在較為完善的法律基礎之上。1961年后,日本出臺了多項應對災害策略的基本法,在此基礎上,各大高校紛紛制定防災應急制度,確保應急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日本校園的危機教育比較普及,2003年,千葉理科大學在日本首次設置了危機管理學系,此后,危機管理課程也在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并積極地發揮著其獨特的作用。據調查顯示,76%的學校對學生進行突發性危機教育,67%的學校每年組織學生學習如何防范和處理突發性事件。而在應急機構設置上,日本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采取公共安全管理委員會制度,學校通過成立安全管理委員會可以有效地對學校突發事件進行有序的應急管理,更好地保障學校師生的自身利益和生命安全[3]。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有一套完善的應對校園危機的預防系統。這套預防措施系統在經費、制度、設施等方面為校園突發事件的預防應對提供了保障。日本政府不僅僅對高校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應對提供經費支持,還有專門的應對計劃,應對計劃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修訂和完善,并予以執行。此外,日本的校園有可作為避難所的指示牌,有助于高校學生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安全的場所避難。

      2.3 英國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經驗

      英國高校校園應急管理體系中的公共安全管理機制較為完善,但由于受判例法的影響太過深刻,立法數量遠遠不及美國,立法進程也較為緩慢。而比起日本在高校內專門設置的安全管理委員會,英國并無專門的大學生危機事件應對處理機構,英國高校一般是在危機發生后成立臨時性的處理機構,比如“緊急內閣委員會”等,來處理相關事務。此外,英國高校均設有安全部門,由全職保安在各校區24小時執勤巡邏,確保高校校園的和諧穩定。且高校內所有輔導員都接受過專門的校園危機預警與應對機制方案訓練,這對減少突發事件的傷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英國還有無政府組織的,專門負責加強精神健康教育并預防兒童、大學生自殺的慈善機構,此類慈善機構的設置有利于減少高校的自殺現象,減少突發事件的發生[4]。

      3 國外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對我國的啟示

      綜上所述,美國、日本和英國對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都非常重視,它們在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當然,有成功的經驗也會有失敗的教訓,所以,我國要積極借鑒它們的經驗,并汲取它們在失敗中的教訓,不斷地完善我國高校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通過對美國、日本和英國在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方面的了解,可以得出對我國的啟示,簡單歸納如下:第一,它們都有比較完善的應急管理體系和法律保障,我國必須加強針對校園突發事件的立法,讓校園應急管理有法可依。第二,高校可成立安全管理委員會,一方面做好高校突發事件的預防工作,另一方面有效應對、妥善處置高校突發事件,保障高校正常秩序。第三,加快相關學科建設,為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提供良好的理論支撐,此方面可學習日本的做法,專門成立相關的學系和專業。第四,動員全校力量,積極調動師生、輔導員、全校員工的力量,眾志成城,為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貢獻力量。第五,我國高校校園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行為一般是重視事后總結,忽視事前準備。所以,要做好事前預防,不僅要在高校內部建立心理咨詢機構,還要成立專門負責加強精神健康教育并預防大學生自殺的慈善機構,保障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減少由于心理危機導致的高校突發事件的發生。

      4 結 論

      創建和諧校園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部分,而鑒于高校突發事件的頻發及其破壞性,加強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刻不容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國的基本社會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等國情與美國、日本和英國等其他國家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國內外在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上也會存在不同之處。所以,我們應該從本國國情出發,不僅僅認真學習西方國家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更重要的是,要結合我國高校的實際情況,建立有中國特色的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理論與方法,推進我國高校應急管理工作的開展,維護高校的穩定與發展。此外,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有賴于廣大師生員工和各種社會力量今后的共同努力。

      主要參考文獻

      [1]張思佳,李晶.高等學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現狀及改進措施[J].陜西教育:高教版,2009(5).

      [2]王東.美國校園危機管理的經驗及啟示[J].教學與管理,2010(4).

      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范文第3篇

      關鍵詞:柔性能力;應急管理;供應鏈柔性;隨機能力規劃

      中圖分類號:F2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4)04-0127-04

      Abstract: Disruption risks management based on capacity flexibility is associated with the following literatures: disruption risks management in supply chain, 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and stochastic capacity planning. First, relevant definitions of flexibility are reviewed. Then, disruption risks management based on capacity flexibi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iteratures are analyzed. Finally,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suggested: researching capacity flexibility from a supply chain perspective; applying robust optimization; adjusting objective function;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flexibility in disruption risks management.

      Key words: capacity flexibility; disruption risk management; 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stochastic capacity planning

      1引言

      隨著供應鏈長度和復雜度的增加,供應鏈面對突發事件更加脆弱[1]。事實也表明供應鏈越來越多地受到突發事件干擾:1997年,豐田的一個剎車供應商工廠發生火災,直接導致豐田在日本的18家工廠關閉兩周;2012年日本地震和海嘯導致日本眾多企業停止運營數周甚至數月,致使這些企業的上游供應商訂單銳減,下游制造商的生產也受到干擾。

      突發事件給供應鏈造成的損失不容忽視。Hendricks和Singhal基于827個中斷公告分析了供應鏈中斷風險的影響,結果表明企業的股票收益低于行業基準33%~40%[2]。巨大的損失激發了對此類風險的管理,即應急管理。吳軍等指出近些年,特別是“9·11”事件之后,供應鏈應急管理引起了企業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3]。應急管理研究涵蓋多個視角,有些研究構建綜合的應急管理概念框架及管理機制,有些研究關注魯棒供應鏈結構設計,有些研究則側重于具體的應急管理戰略。

      在眾多應急管理戰略中,柔性能力是減緩和控制供應鏈中斷風險的一項重要戰略[1]。Sheffi和Rice指出為了應對突發事件帶來的中斷風險,需要彈性供應鏈,而柔性是構建彈性供應鏈的方式之一[4]。雖然柔性能力對于供應鏈應急管理極其重要,但相對于供應鏈應急管理研究的豐富程度而言,從柔性能力角度進行應急管理的研究比較缺乏和分散。本文的目的是對基于柔性能力的應急管理研究進行分析,理清該問題的研究和相關文獻的關系,并找出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2柔性能力相關概念界定

      2.1制造柔性

      在運營管理領域中,柔性的概念始于制造柔性。Slack較早對制造柔性的概念進行分析,將柔性定義為系統擁有多種狀態的能力。這里的狀態具體指產品種類、產量水平、質量水平、產品交付時間等。從而將柔性分為5類:新產品柔性、產品組合柔性、質量柔性、數量柔性和交付柔性[5]。Sethi和Sethi進一步將柔性定義為系統通過改變自身狀態來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即對環境的適應性。并且將柔性種類擴展到三個層級(組件級、制造系統級、綜合級)共11個種類[6]。

      制造柔性將柔性的概念局限在企業內部及生產環境中,關注的是運作層面的柔性。隨著企業外包的發展,管理和協調整個供應鏈的必要性越來越顯著,關于柔性的研究隨之從企業層面擴展到供應鏈層面,從運作層面擴展到戰略層面。

      2.2供應鏈柔性

      關于供應鏈柔性,最初的研究是基于制造柔性,將企業層面的柔性元素擴展到供應鏈層面。比如將制造柔性中的路徑柔性擴展到供應鏈中,相當于雙源或多源采購的概念。而有些研究脫離制造柔性,將重點放在合作關系耐久性上。例如Das和Abdel-Malek將供應鏈柔性定義為買賣雙方關系在供應條件變化情況下所具有的彈性[7]。這類概念主要基于現有的供應鏈結構而言,不考慮條件發生變化時供應鏈重組問題。而實際上,面對環境變化時,供應鏈是可以通過重組來應對的,比如,諾基亞公司在供應商Philips發生火災后,迅速尋找其他供應商來替代,這就是重組供應鏈的一個實例,于是Lummus等提出了一個供應鏈柔性概念模型,該模型包括5個元素:運作系統柔性、物流過程柔性、供應網絡柔性、組織設計柔性、信息系統柔性。其中供應網絡柔性就是指重組供應鏈的能力[8]。

      2.3柔性能力

      供應鏈柔性內涵豐富且所含要素眾多,本文將聚焦于能力方面的柔性,即供應鏈基于能力的靈活運作來適應變化的環境。這里的能力不單單指狹隘意義上的生產能力,而是泛指供應鏈為最終顧客提品和服務的能力。

      在供應鏈環境下,能力可以通過兩種方式獲得柔性:一種方式是能力本身不具備柔性,但是可以通過供應鏈運作戰略(如采購戰略、庫存戰略)賦予柔性;另一種方式是能力本身的柔性。本文關注的主要是能力本身的柔性。能力本身的柔性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數量柔性(volume flexibility)和組合柔性(mix flexibility)。如果一種能力可以用來生產或提供多種產品和服務,從而在環境發生變化時,可以將這種能力在多種產品和服務間進行分配,這樣的能力具有組合柔性。數量柔性不同于組合柔性,具有數量柔性的能力只能用來生產或提供一種產品和服務,但是它生產或提品和服務的數量可以超過或低于本身的能力水平[9]。

      3柔性能力應急研究及與相關研究的關系

      基于柔性能力對供應鏈突發事件進行應急管理,即通過供應鏈成員相互合作對柔性能力進行獲取和分配,從而減緩和應對突發事件造成的中斷風險。它與三方面的研究密切相關:供應鏈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供應鏈柔性和隨機能力規劃。柔性能力應急問題是這三方面研究的交叉點。

      3.1柔性能力應急與供應鏈突發事件應急管理

      供應鏈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是一個系統的過程。籠統地講,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過程包括事前中斷風險管理和事后應急恢復兩個部分。Kleinforfer和Saad給出了中斷風險管理的SAM分析框架,即:識別風險源及脆弱點、評估風險、減緩風險[10]。基于該框架,本文將供應鏈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過程分為4個部分: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減緩和應急恢復(如圖2所示)。

      柔性能力應急問題屬于風險減緩和應急恢復的范疇。風險減緩,即降低中斷風險發生的概率以及減弱風險發生可能造成的損失;而應急恢復,即對突發事件導致的供應鏈中斷進行積極應對,減少損害并盡快恢復[11]。

      Tang和Tomlin從降低風險事件發生概率和減弱風險負面影響兩個角度提出風險減緩策略。在減弱風險負面影響方面,提出增加供應鏈柔性的策略:多供應商策略、柔性合同策略、柔性流程策略、柔性產品策略、柔性定價策略。其中的柔性流程策略與本文的柔性能力概念是一致的[1]。Goyal和Netessine關注需求風險的減緩,分析能力組合柔性和數量柔性對減緩需求風險的作用,并研究如何在不同柔性種類間進行選擇[9]。Sheffi和Rice將供應鏈迅速從中斷風險恢復的能力視作供應鏈彈性,而柔性是構建供應鏈彈性的方式之一,考慮到供應鏈必要元素,主要柔性種類有供應及采購柔性、轉換柔性、分配及面向顧客柔性、控制系統柔性、企業文化柔性。其中的轉換柔性與本文的柔性能力概念是一致的[4]。Tomlin分析了風險減緩和應急恢復兩種應急管理戰略,研究結果表明:企業采用何種應急管理戰略,受到成本、供應商特點以及企業風險態度的影響。其中,供應商能力起到最重要作用,能力數量柔性使得采用應急采購策略成為可能[12]。

      柔性已被視作供應鏈風險減緩和應急恢復的重要元素。一些重要的研究已經對柔性在供應鏈應急管理中的應用進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尤其是定性研究比較豐富。但是,具體到柔性能力,相關研究并不豐富,現有的研究也大都從企業視角出發,從供應鏈角度分析柔性能力在應急管理中的應用則相對較少。

      3.2柔性能力應急與供應鏈柔性

      柔性能力是供應鏈柔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柔性能力應急的研究與供應鏈柔性研究也密切相關。Jack和Raturi研究了數量柔性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其中的數量柔性不僅來源于企業內部,如冗余能力、緩沖庫存、勞工柔性等,也來源于企業外部,而外部來源就是指企業利用供應鏈戰略來獲取數量柔性,如外包、供應和配送網絡、戰略聯盟等[13]。Sánchez和Pérez進一步研究了供應鏈柔性與企業績效的關系,他們將供應鏈柔性分為三個層面:車間層面、企業層面和供應鏈層面。研究結果表明三個層面的柔性與企業績效之間都是正相關關系,其中供應鏈層面的柔性與企業績效之間的正相關性更強[14]。Graves和Tomlin研究了供應鏈中的工藝流程柔性。工藝流程柔性是指一個生產設施可以生產多種產品的能力,與本文中的組合柔性概念是一致的。研究指出當工藝流程柔性從一個企業擴展到供應鏈時,會產生兩種低效性,即流動性低效和階段跨越性低效,為了克服兩種低效,并不需要完全柔性結構,鏈式柔性結構可以實現與完全柔性結構近似的效果[15]。

      上述關于供應鏈柔性的研究對于研究柔性能力在供應鏈應急管理中的應用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為如何將柔性能力從企業層面擴展到供應鏈層面,從整個供應鏈的角度研究柔性能力在應急管理中的應用提供了思路。

      3.3柔性能力應急與隨機能力規劃

      柔性能力應急與隨機能力規劃的共同點是都需要考慮不確定條件下能力投資及分配問題。隨機能力規劃文獻中有一部分僅研究專用能力,也有一部分考慮到柔性能力。考慮柔性能力的隨機能力規劃問題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如表1所示。

      4總結與展望

      柔性能力作為供應鏈應急管理的一項重要戰略,雖逐漸受到企業和研究人員的重視,但相關研究還有待深入。基于柔性能力的供應鏈應急管理研究是供應鏈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供應鏈柔性和隨機能力規劃三方面研究的交叉點。通過對柔性能力應急研究及與上述三種研究之間關系的分析,總結出柔性能力應急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1)從供應鏈視角出發的柔性能力應急研究。目前柔性能力應急研究大部分是從企業視角出發,而供應鏈應急管理需要整個供應鏈的運作協調,因而需要將柔性能力問題的研究視角從企業內部擴展到供應鏈,相應也會產生新的問題,比如,柔性能力構建在供應鏈哪些節點上,不同節點之間的利益如何協調,柔性能力規劃決策如何受到供應鏈參數的影響,企業內部的柔性能力規劃決策在供應鏈范圍內是否依然成立等。

      (2)魯棒優化方法在柔性能力應急研究中的應用。供應鏈突發事件的主要特點是概率小危害性大,不同于日常風險。關于柔性能力應對日常風險的研究相對較多,其中優化方法主要是隨機規劃方法,這種方法在處理日常風險時是適用的。但當考慮突發事件風險時,隨機規劃的優化結果波動會較大,這種情況下,魯棒優化方法是一種比較適用的方法,因此可嘗試魯棒優化方法在柔性能力應急問題中的應用。

      (3)柔性能力應急問題優化目標的調整。目前關于柔性能力在風險應對中的應用,大部分針對的是日常風險,常以成本或利潤作為優化目標。在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中,成本和利潤將不再是首要考慮目標,首要考慮的因素可能是中斷損失、恢復時間、偏離成本、缺貨率等,可以綜合考慮上述因素,對柔性能力應急問題的優化目標進行調整。

      (4)不同類型柔性在應急管理中的作用和關系研究。關于柔性能力的研究中,組合柔性占據大部分。而除了組合柔性,數量柔性也是柔性能力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數量柔性在應急管理中的應用也應得到重視。此外,關于供應鏈柔性的研究已經將供應鏈柔性維度做了較全面的劃分,那么,這些不同類型的柔性在供應鏈應急管理中各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在應急管理中柔性能力與這些不同類型柔性之間的關系又是怎么樣的,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Tang C,Tomlin B.The Power of Flexibility for Mitigating Supply Chain Ris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8,116(1):12-27.

      [2]Hendricks K B,Singhal V R.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 on Long-Run Stock Price Performance and Equity Risk of the Firm[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5,14(1):35-52.

      [3]吳軍,李健,汪壽陽.供應鏈風險管理中的幾個重要問題[J].管理科學學報,2006,9(6):1-12.

      [4]Sheffi Y,Rice J B.A Supply Chain View of the Resilient Enterprise[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5,47(1):41-48.

      [5]Slack N.Flexibility as a Manufacturing Obj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1983,3(3):4-13.

      [6]Sethi A,Sethi S.Flexibility in Manufacturing: A Surve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1990,2(4):289-328.

      [7]Das S K,Abdel-Malek L.Modeling the Flexibility of Order Quantities and Lead-times in Supply Chai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3,85(2):171-181.

      [8]Lummus R R,Duclos L K,Vokurka R J.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Building a New Model[J].Global Journal of Flexible Systems Management,2003,4(4):1-14.

      [9]Goyal M,Netessine S.Volume Flexibility, Product Flexibility, or Both: The Role of Demand Correlation and Product Substitution[J].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1,13(2):180-193.

      [10]Kleindorfer P R,Saad G H.Managing Disruption Risks in Supply Chains[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5,14(1):53-68.

      [11]Sodhi M S,Son B G,Tang C S.Researchers’ Perspectives on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2,21(1):1-13.

      [12]Tomlin B.On the Value of Mitigation and Contingency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Risks[J].Management Science,2006,52(5):639-657.

      [13]Jack E P,Raturi A.Sources of Volume Flexibility and Their Impact 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2,20(5):519-548.

      [14]Sánchez A M,Pérez M P.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A Conceptual Model and Empirical Study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2005,25(7):681-700.

      [15]Graves S C,Tomlin B T.Process Flexibility in Supply Chains[J].Management Science,2003,49(7):907-919.

      [16]Netessine S,Dobson G,Shumsky R A.Flexible Service Capacity: Optimal Investment and the Impact of Demand Correlation[J].Operations Research,2002,50(2):375-388.

      [17]Bish E K,Wang Q.Optimal Investment Strategies for Flexible Resources: Considering Pricing and Correlated Demands[J].Operations Research,2004,52(6):954-964.

      [18]Anupindi R,Jiang L.Capacity Investment under Postponement Strategies, Market Competition, and Demand Uncertainty[J].Management Science,2008,54(11):1876-1890.

      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范文第4篇

      【關鍵詞】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策略

      中圖分類號:D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2)01-024-01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社會聯系緊密化趨勢加快,突發公共事件的產生就更加頻繁,并成為世界上各國政府的一項重要課題。政府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組織形式和管理能力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政府的應急管理比任何常規管理都能更考驗政府的治理結構和治理能力。因此,必須要加強對政府應急管理策略的研究。主要策略有:

      一、重點加強統一領導和總體協調機構建設

      加強中央政府對重大突發事件預防和處置的統一領導,總體協調職能,并在組織結構上予以落實,這是當務之急。目前應當重點在決策,協調和日常管理等環節上加強應急組織機構建設,機構的名稱、級別、形式可以靈活,但職責、經費、機構和人員一定要明確并保持相對穩定。

      (一)建議國務院設立應急管理委員會。應急管理委員會可作為長設領導機構,并通過會議形式發揮決策和處置的方針政策,決策指揮和總體協調。

      (二)設立管理機構處理日常事物。該機構應為應急管理委員會的長設辦事機構,同時應為負責日常性應急管理工作的專門機構。這一機構的主要功能不應是直接處置突發事件,也不應替代其他職能部門的應急管理職能,而是負責日常性應急管理事物和應急響應活動的具體協調工作。

      (三)抓緊開發建設中樞應急信息系統。與加強中央政府統一領導和綜合協調職能相配套,建議抓緊開發建設輔助應急決策和指揮的中樞信息系統。主要功能是收集個部門、各個地區、各種組織、新聞媒體和各國提供的重大災害風險信息數據;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進行綜合分析和風險評估;在處置國家級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時,作為中央政府應急指揮機構的通訊平臺,聯絡樞紐和參謀助手,為危機管理提供強有力的信息支持保障。

      (四)組織專家委員會。應急專家委員會應包括專業領域的相關專家和危機管理專家,包括技術專家,管理專家,法律專家等。

      二、建立以應對能力為主要依據的分級響應機制

      應當根據事發地政府是否有足夠的應付能力,來確定應急響應行動的級別和程序。如果省級政府有能力應對已經發生的突發公共事件,就應當由其負責組織應急處置工作,中央部門可予以技術、資金、物資等方面的援助,強化屬地管理責任;省級政府感到無力對付或危機規模跨省時,再升級到由中央政府負責組織應對;對于已經發生或經監測預測認為可能發生的跨部門,跨省區的重大突發事件,直接由中央政府負責組織應對。

      三、建立平戰結合的應急保障機制

      在信息保障方面,建議國家統一規劃有線、無線通訊專用號段,統一各級應急指揮,救援隊伍,后勤保障等應急單位的應急電話號碼;平時封閉,緊急時啟動,并與相關單位和人員的固定或移動通訊工具建立無縫連接或自動轉接關系。

      在人力資源保障方面,應當實施分類管理。應組織對政府應急部門和大型高危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的應急專業培訓,以提高應急工作能力和效率,并吸收專家為政府應急工作提供專業咨詢。消防、公安、急救、醫療等專業隊伍和單位,要以提高現場工作效率為中心,熟練掌握救災搶險技術和裝備。

      在物資保障方面,建立應急物資目錄和標準,對政府應急物資儲備進行規劃,明確綜合經濟調控部門對中長期和年度物資儲備計劃進行統一管理協調的職責,結合調運方案,科學布點,避免多頭重復儲備造成浪費。

      在財政保障方面,各級財政應設立一定額度的應急準備金,專用于應急支出,當年未使用完的結轉下年使用,每年預算應將準備金補足,并保障日常應急管理費用主要用于通訊系統整和、網絡信息系統建設和維護、應急計劃、預案和標準規范編制審定等。

      四、采取有效措施健全減災防災體系

      在中央政府層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將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將各部門,各地區減災規劃項目實施,應急體系建立和應急管理能力,作為政績考核的指標;將防范和應急管理風險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干部培訓體系,宣傳普及防災知識;采取措施強化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社區為單位的先期應急處置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 統一編制應急管理的術語和定義

      建議組織法律、行政、技術和實際操作部門的專家,對應急管理專業術語和定義進行標準化研究,以界定全國統一適用的應急術語,編碼和規范,為提高政府應急管理水平提供專業支持。

      參考文獻:

      [1]鄒東升.群體性突發事件的依法處置與人權保障[J].貴州社會科學,2007,(06).

      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范文第5篇

      關鍵詞:突發公共安全事件 廣西城市 應急管理運行機制 解決對策

      一、引言

      目前,我國社會正處于社會轉型、經濟轉型的重要過渡時期,社會中存在著諸多矛盾,如社會矛盾、經濟矛盾、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等等,從而導致城市突發安全事件頻頻發生。城市作為我國社會發展的風向標,它是推動國家發展的載體,凝聚著中華文明,是國家的經濟命脈。城市中是否安定,直接影響到社會是否穩定。研究發現,廣西各個城市在應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時,表現出運行管理機制較混亂,管理基礎較為薄弱,無法滿足當前城市的發展需求,因此,需要特別重視對廣西城市應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應急管理運行機制的完善,確保城市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二、廣西城市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應急管理運行機制存在的問題

      (一)事件發生前的預警系統和響應協調機制不完善

      應急管理專業機構在廣西城市已經建成,雖然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快速反應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但效果也不太突顯。原因是:一方面,這些工作沒有連續性,通常缺乏動態分析潛在突發事件的預警機制,即缺乏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進行預控制;另一方面,突發事件發生后的急救部署中,需臨時組織跨部門合作,這使得人員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適應相關工作,且還需要協調與原部門之間的關系、門部和部門之間的關系等,從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應急管理的效率。

      (二)未建立完善的信息傳播管理機制

      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運行機制中,因為對信息和監管制度缺乏合理的獎懲,且受傳統思想的影響,政府工作人員在面對突發事件時,多保持沉默,即對上層領導或外界抱有“報喜不報憂”心態,因此在一些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很難實現信息的通暢傳播。有些政府部門在應對突發應急事件過程中,有選擇性地或推遲信息。甚至有政府部門在應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時,會選擇封鎖消息,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政府人員在突發公共安全事件信息管理的有效性方面可信度較低。

      (三)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應急管理決策機制不健全

      相關部門在應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時,由于應急管理決策理念更新較慢,應急決策技術更新跟不上時展的需要,導致做出的行政指令或行政指導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做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應急決策時,多數決策者僅僅依靠傳統的獨斷的思路,導致應急管理決策帶有一定的個人感情因素,對外界咨詢機構提供的決策建議持有排斥心態。因此應急管理決策在實施時無法確保其科學有效性,導致決策的效果與計劃不相符合,使得決策面臨的風險提高。因此,為了提高應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決策質量,需要重視咨詢機構和專家組提供的建議,確保應急管理決策向著自動化、規范化、科學化的方向努力,同時需要參考群眾和媒體提供的寶貴建議,確保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處理效果。

      (四)未形成健全的突發事件調查、評估、責任與整改制度

      廣西各大城市的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發生后,所進行的應急管理評估,多由政府部門臨時組建的事件評估小組實施,由于采取該評估方式,評估結果勢必會對有關部門造成一定的影響,為了減少對自身利益的損害,很容易出現評估中弄虛作假,無法真實的評估突發公共安全事件責任的情況。此外,由上級部門組成評估小組的方式,雖然與責任部門自身評估相比有一定的區別,但是上級部門對下級部門有直接的領導責任,因此仍然無法真正實現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真實、客觀的評估。

      三、完善廣西城市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應急管理運行機制的對策

      研究發現,城市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應急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突發事件前的管理、事件發生后的應對和處理措施以及事件處理后的分析學習過程,這三個過程是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針對廣西城市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時表現出來的問題,建議建立和完善以下運行機制:預警機制、信息傳播機制、決策機制、評估與監督機制等。

      (一)完善突發公共安全事件預警機制

      預警機制,顧名思義,主要是對城市突發公共事件采取監督、管控,從而確保降低突發公共安全事件造成的危害。預警機制,主要是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采取有效的監控措施,掌握突發公共安全事件形成的原因及過程,從而建立有針對性的應急管理預警系統。社會燃燒理論認為城市突發公共安全事件與自然環境中發生的燃燒現象是相類似的。預警機制可認為是對可能引起突發事件的因素進行監督控制,在這些因素由量變逐漸向質變發生前或者在發生質變的初期,及時采取措施進干預和處理。研究發現,引起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因素各不相同,因而對事件因素的監控措施也有所不同,例如,針對自然因素或者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兩者之間交互作用,而導致發生的突發事件,可以采用觀測儀器設備和監測技術得到相應的資料數據,并對其進行歸納分析,從而對突發事件進行分析判斷、預報、統計、科研并進行其他應急管理工作。同時,根據以前對安全事件監測的數據進行綜合分析,評估可能發生的突發安全事件的強度、范圍等,并制定有效的預防措施。

      (二)建立通暢的信息傳播機制

      其一,是在應急管理相關部門之間建立完善的信息傳播機制,從而確保能在突發公共安全事件中有效地搜集信息。例如,以突發禽流感為例,首先,應建立禽流感的信息搜集系統,對禽流感的傳播做到有效的監控,具體作法是:第一,對可能傳播病毒的候鳥設立監測點,并對其越冬和遷徙狀況進行監視;第二,對可能感染的禽類,需要安排相應的人員駐點進行觀察,以建立禽類傳播病毒的預防機制;第三,在城市各分區設立可能感染人員監測點,對發現感染的疑似病例進行隔離觀察,避免病態繼續惡化。

      其二,建立完善的民眾、傳媒信息須知平臺。第一,定期舉辦新聞會,政府部門應針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舉行信息公開會,向城市居民、民眾公布準確的信息,從而消除居民之間散播的虛假信息;第二,利用新聞媒體向民眾傳輸突發事件的進展情況,以方便民眾了解事件的最近進展,減少民眾間出現的恐慌,最大限度的降低突發公共安全事件帶來的損失。

      (三)構建科學的應急管理決策機制

      在城市突發公共安全事件中,應急管理決策是應急管理的核心問題。因此,在廣西城市突發公共安全事件中應重視構建應急管理決策系統。針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開展的應急管理決策,其實質是對突發的公共安全事件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決策。由于無法有效地預測突發事件何時發生、規模多大、持續時間多長,甚至連后續影響也難以預估,因此針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制定的應急管理決策是非程序化的決策。構建科學的應急管理決策機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第一,應急管理決策機構。應急管理決策機構是完善城市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應急管理決策的重要環節之一,應明確決策機構的權力和責任,遵循屬地管理和領導統一管理相互協調的基本原則,對城市突發的公共安全事件做出相應的決策。

      第二,應急管理決策者。由于決策者是應急管理決策的主要人員,他對應急管理決策負全部責任,因此需要提高應急管理決策者面對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提升決策者的決策理念和水平,以減少決策失誤。

      第三,決策技術平臺和決策咨詢機構。決策技術平臺和決策咨詢機構組成了應急管理決策的支撐系統,它為應急管理決策提供了科學的保障。首先需要重視應急管理決策咨詢機構在突發公共安全事件中的作用。其次,需要建立完善的應急管理決策技術平臺,從而推動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應急管理決策向理論化、規范化和科學化方向前進。

      針對廣西城市突發公共安全應急管理機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應急管理機制完善對策,對降低突發公共安全事件造成的損失,減少對民眾的危害,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城市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應對廣西城市突發公共安全事件中,需要完善預警機制、建立通暢的信息傳輸機制、構建科學的應急管理決策機制,最終實現社會和經濟的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久久国产亚洲高清观看| 国产亚洲福利一区二区免费看| 亚洲AV伊人久久青青草原|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亚洲黄色在线播放| 91亚洲精品视频|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成AV人片在|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色拍自拍亚洲综合图区| 亚洲精品第五页中文字幕| 亚洲欧洲精品在线| 亚洲另类自拍丝袜第1页|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无码a∨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去台湾 |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图片校园春色| 久久精品亚洲AV久久久无码 | 亚洲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清| 亚洲va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三级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av|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 区久久AAA片69亚洲|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宅男永久在线| 亚洲大片免费观看| 亚洲色无码专区一区| 极品色天使在线婷婷天堂亚洲|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 亚洲一区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 亚洲精品GV天堂无码男同| 亚洲电影日韩精品| 国产国拍亚洲精品mv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