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綠色建筑與生態建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可持續發展建筑生態節能;建筑設計;圍護結構;植物種植中圖分類號:TU972
1對建立和完善我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建議
1.1 加強基礎理論研究
由于綠色建筑評價客觀上涉及多學科、多角度、多要素,是一個高度復雜的系統工程,而綠色建筑評價是針對這一復雜系統的決策思維、規劃設計、實施建設、管理使用等全過程的系統化、模型化和數量化,是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決策方法,故其指標選擇、評價體系的建構過程很復雜,而體系的建立則有待學科間的融合及研究者間的長期通力合作。目前,在這方面所做的研究還比較少,并且理論和實踐聯系得還不夠,在很多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深化。只有加強基礎理論的研究工作,將綠色建筑評價體系與其他學科貫通起來,才能為我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完善奠定深厚的理論基礎。
1.2 評價體系由標準走向細化
目前,我國對同一類型的建筑,不分性質、使用年限、功能等,采用同樣的標準一刀切,這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需進一步細分不同建筑類型的特點,針對不同類型建筑的評價指標體系作出更具有針對性的指標體系。可借鑒結構設計中“建筑重要性系數”的概念,對不同的建筑物引入“生態系數”概念,以期根據建筑物的性質、使用年限、功能等做到區別對待。
另外,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差異性大、自然條件各異,評估體系必須考慮地區差異,建立全國通用的唯一標準體系是脫離實際的,在評價體系的標準設立方面,允許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有一定的靈活性,而非全國同一個標準。應在全國范圍內劃分若干地區,通過對當地主要代表性特征進行分析后,賦予不同的“值”。
1.3 評估方法由定性走向定量
評估方法方面,力爭做到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特別是加強對定量指標的研究與使用。我國包括《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在內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都采用累積的方法評定最后得分,來計算總評價結果的評估方法。近年來,從數學上已證明,此種評估模型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合理的。
綠色建筑的評估體系實質上是一個相對合理的量化指標體系,它主要側重于對生態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評估。綠色建筑的評估要符合物理規則的科學性,準確的量化數據是評估系統的靈魂,而我國目前還缺少生態評估的一些基本數據。對定量評價方法的研究與使用,是完善我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重要方面。
1.4 評價體系實行第三方認定制度
在全國范圍內倡導綠色建筑的開發,并實行綠色建筑認證制度,政府必須培育獨立的第三方評價機構,對建筑設計方案實行、建筑物開發全過程、建筑材料和建筑設備進行全面評估。
當前,我國對建筑物實行綠色評估,是建設部組織成立專門的專家組來實施,由于缺乏第三方評價機構,對建筑物實行方案評估、施工階段全程評估、建筑材料環保性能綠色評估中存在著第三方評估機構缺失的問題。因此,在實行專家評估的同時,政府必須及時培育第三方評價機構。第三方評價機構的建立將這種外部評價委托與內部專家評價相結合,評價的標準或內容由雙方共同擬定,一方面發揮了專業咨詢機構的專業優勢,一方面從客觀公正、科學合理的角度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性與科學性。
需要注意的是,參與評價的第三方必須注重評估人員專業性的培養,政府應該加強綠色建筑技術規范、綠色建筑科技培訓工作,培養相應的綠色建筑評估專業技術人員。
1.5 運用經濟杠桿,采取激勵政策
綠色建筑既要考慮對宏觀(全國范圍乃至全球范圍)環境的影響,如CO2的排放量、節約水資源,建筑材料生產和建筑運行時的能源消耗等,要有利于使用者,還要兼顧到開發商的利益。生態節能型的建筑設計,既要利用自然的條件,用人工的手段創造良好的富有生氣的環境,也要注意建筑的節能,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所謂建筑節能不僅是建筑本身的節能,也是對自然環境的關注,要求建筑充分利用基地的有利條件,如朝向、建筑的體形變化、植被條件等。
2關于節能設計方面
2.1建筑設計層面上的節能
①建筑的朝向設計。高層建筑的定位首先考慮對城市環境的影響容積率過高很難滿足日照要求。據有關資料分析,地球每年接受的能量有60億千瓦。這么多的陽光對建筑節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確定一個好的合理的位置與朝向對吸收更多太陽能、儲備更多能源、減少自身能耗都是很有必要的。
②體形與平面布置。體形系數,即建筑物外表面面積與其所包圍的體積之比值。對于相同體積的建筑物,其體形系數越大,說明單位建筑空間的熱散失面積越高。體形系數每增大0.01,能耗指標約增加2.5%。建筑師處理體形與平面設計時,首先要考慮功能要求。但是如果考慮造型藝術要求,導致外表面面積過大,曲折凹凸過多,則對建筑保溫是很不利的。外表面面積越大,熱損失越多,不規則的護結構,往往是薄弱環節。因此,應該正確處理體形、平面形式與保溫的關系。建筑平面的巧妙布置常能獲得較為滿意的節能效果。如將電梯、樓梯、管道井、機房等布置在建筑物的南側或西側,可以有效阻擋日射;設置空中庭院,以樓梯或坡道聯系,空中庭院不但是人們的交往空間,也起到組織自然通風的作用,又克服了空調是內空氣品質差的弱點。
③綠化與節能。近年來由于城市綠地不斷減少,加之空調的大量使用,導致“熱島效應”,空氣環境日益惡化,給建筑帶來負效應。一塊草地和一塊瀝青地面的表面溫度差可達14攝氏度以上。綠地蒸發大量水分,帶走大量熱量,為建筑物創造了十分有利的周圍環境條件,同時美化了城市,改善了空氣品質。
2.2圍護結構的節能
①外墻的節能技術。外墻的節能措施,目前主要是使用環保節能型建筑材料,可以有效減少通過圍護結構的傳熱,從而減少各主要設備的容量,達到顯著的節能效果。采用新型墻體材料與復合墻體圍護結構。復合墻板構造復雜一些,但它將材料區別使用,可采用高效的隔熱材料,能充分發揮各種材料的特長,板體較輕,熱工性能較好,適用于住宅、醫院、辦公樓等高層建筑的外墻。在進行經濟性、可行性分析的前提下,在墻體內外側敷設保溫隔熱的新材料。另外,目前還有可調節的外墻,即采用多向、多層、可開、可閉的外墻,以適應不同的氣候,減少空調,采暖的時間,降低能耗。
②窗的節能技術。玻璃窗不僅傳熱量大,而且由于其熱阻遠小于其他圍護結構,造成冬季窗戶表面溫度過低,對靠近窗口的人體進行冷輻射,形成“輻射吹風感”,嚴重地影響室內熱環境的舒適。
關鍵詞:城市生態;綠色建筑設計;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生態城市設計的含義
現代生態城市規劃是在城市規劃、環境規劃、生態規劃的基礎上 根據國家城市建設的總體方針、政策和計劃,基于城市的自然條件和建設條件, 以生態學、環境 學、城市學、社會學、經濟學原理為指導,以協調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為主要目標,合理地確定現代生態城市建設目標、發展方向,建設生態區城市建設體系,重點強調規劃區域內城市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規劃布局的合理設計等,現代生態城市規劃要解決的是城市發展面臨的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問題,以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2、城市生態與綠化建筑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以生態建設為己任”, 這誓言般的話出自一位著名建筑師之口。某日,北京大學圖書館的一個大報告廳里, 坐滿了建筑界的精英和未來的設計師, 一個高層次的景觀設計教育國際研討會如期舉行。率先登臺作主報告的是清華大學建筑研究所所長栗德祥教授, 多媒體打出的報告題目赫然醒目:“全面關注生態建設”, 建筑師栗教授關注生態建設, 他認為, 作為一個建筑師應該以生態建設為己任, 全程參與生態建設。
在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中, 首先要樹立整體的生態建筑觀和復合的生態系統觀。建筑系統是一個開放的人工生態系統, 同時也是自然、人工、文化、社會、經濟等共同構成的復合生態系統。在設計中要有全壽命的觀點, 不僅僅考慮當前, 還要考慮長遠甚至永久; 要充分認識到資源的有限性, 在設計中盡量加以保護; 要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這不僅因為生態對于人類和社會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更在于其十分脆弱; 在生態規劃和城市設計中, 要體現生態安全格局的決定性作用。
栗教授提出了一個與過去一些建筑師相反的觀點: 建筑設計不能專門選擇那些風景優美、環境質量高的地方, 不能在建設中加以破壞。而要在那些環境較差的地方, 通過建設改善生態。基于這些認識, 近年來, 他積極倡導在城市建設領域, 促進建筑學與景觀生態學、恢復生態學、城市生態學、自然資源學、森林培育學等多學科的交叉和融合。并且力求在設計中努力將成果數字化、定量化和圖形化, 以便在對生態
保護具有實際可操作性和實施有效的法制管理。如在北京中關村科技園海淀園發展區生態規劃中, 他建立了生態資源評價系統, 建成了土地適宜性模型和生態敏感性模型, 特別確定了敏感性地帶重點自然保護區域, 編制了土地生態分級控制圖: 用濕地森林公園及山地森林公園、京密引水渠以及重點綠色廊道, 共同組成了生態安全格局的綠色網絡。
在設計中, 他還提出了一個綠容率的概念, 以此來控制和科學評價綠地生態效益。他認為, 綠量是植物葉片的總面積。綠容率是總綠量除以總建筑用地面積。與森林覆蓋率和綠化率所不同的是, 它不僅僅是一個平面綠地的概念, 還是一個立體的綠化效果衡量指標。在生態規劃中, 大量應用了
GI S數字信息技術等, 還提出了“退房還林”、生態化改造的綠色規劃原則。即便是在交通規劃中, 也應注重進行必要的生態化調整。在上述設計中, 如按照常規, 道路穿行在核心生態保護區中, 至少要建四座橋。經過他的精心設計, 改為只建一座橋, 把對生態的影響降到了最低。
在建筑設計中, 更應注重生態設計。如按照生態學的觀點主持設計的超低能耗樓, 目前正在建設之中, 有望成為2008年奧運會使用的辦公樓。在這個設計中, 栗教授不但使用了圍護結構以及可呼吸幕墻, 以便遮陽、隔熱、透光、通風,還應用了植物屋面和垂直綠化; 在室內環境控制中, 不但采用自然的通風采光, 還將綠化引入了室內, 建立了生態艙和空中花園。美國已經有學者研究證實, 人和植物在一起, 可以產生一種平和的心態, 使情緒放緩、肌肉放松, 有利于身心健康, 而且幾分鐘即可見效。所以, 在設計中, 他總是把人與自然、人與植物的關系擺在重要的位置, 在溫泉生態辦公區的設計中, 他通過植物的布局和配置, 力求達到綠容率的要求,保證植物生態功能的發揮; 營造人工濕地和透水地面, 使雨水得到有效的回收或自然滲入地下, 同時改善景觀環境; 對建筑物的環境進行了優化設計, 增加了人與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
3、綠色建筑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3. 1 保證建筑在使用過程中不要對人的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確保建筑內及建筑周邊的人群健康是綠色建筑設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建筑對人群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例如室內的空氣質量,排放到室外的氣體是否有害,建筑室內外的噪音、熱輻射等等。在設計中應該盡可能的采用無毒害或毒害較低的建筑、裝飾材料,如非環保型涂料、壁紙、板材等會含有過多的甲醛或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地毯、壁毯等布藝裝飾會不易清理,有大量細菌滋生等,這些都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污染物,在設計時應盡量避免;合理的自然通風,可以有效改善室內熱環境,包括溫度、濕度,促進空氣流通,能夠提高人體的舒適性; 合理的自然采光,即能提供一個衛生、健康的室內環境,又能提高建筑空間的視覺美學效果,同時還起到了節約能源的效果;建筑使用的色彩除了有特別的要求和目的,應該盡量使用易被人接受的色調,例如以前在北京就有過一個住宅項目,立面采用了好幾種色彩比較艷麗的涂料,結果被附近的老人投訴,理由是這些色彩過于強烈,看到后有暈眩的感覺。
3. 2 合理利用資源
(1)太陽能是一種資源豐富的清潔能源,太陽能的利用正在逐漸普及,尤其是太陽能熱水器在很多住宅項目上都用的比較多,在某些公共建筑中如太陽能光電屋頂、太陽能光電玻璃、太陽能電力墻等也逐漸嘗試采用。風能是另一種開發利用較為方便的清潔能源,除了現在普遍采用的屋頂無動力自然風機的應用外,還可以采用風力發電和風力致熱設備,這些都是比較好的清潔能源利用方式。
(2)提高建筑材料的利用效率和積極回收利用舊建筑材料均是可以有效降低資源投入及廢棄物產出的有效措施。例如在設計和施工過程中,有時會碰到加工好的鋼筋因圖紙修改而無法使用,混凝土澆筑后個別部位模板取不出來等問題,這就需要設計和施工單位積極配合,采取鋼筋代換和優化設計圖紙等技術措施以減少原材料的浪費; 而建筑拆改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建筑材料,如木制品、混凝土預制構件、鋼材、磚石、保溫材料等,在經過加工和改造后,在滿足規范和設計要求的條件下,也可以重新利用到新的建筑工程中。
(3)建筑中可以適當加大木材、纖維保溫材料等可再生建筑材料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工程的投資成本,同時還可減輕大量開采自然資源引發的生態問題。
3. 3 最大限度減少能耗
(1)在選擇建筑材料和設備時,不僅要注重今后使用過程中的節能效果,還應考慮建材、設備本身在生產制造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在滿足設計功能要求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應盡可能地選擇生產制造能耗較低的材料設備。建材設備等在長途運輸過程中也會損耗大量的資源,會增大材料自身成本,因此,盡可能的就地取材,選用地方性的材料是降低材料成本、減少運輸能耗的最直接手段。
(2)建筑在使用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采取正確的技術措施做好節能設計,在能源日益緊張的今天是很必要的,同時也會給使用方節省大量的管理、運營成本。在設計階段可通過多種技術手段來進行節能設計,如合理的建筑形體設計、平面布局、長寬比和朝向、各種節能保溫材料的使用及合理的設備選型等均對建筑節能有著重大意義。
結語
城市生態設計中,綠色建筑在提高建筑的舒適性的同時可以節約資源、降低使用過程中的能耗,使建筑更加環保,更加經濟適用。在將 “可持續發展”作為正確發展目標的今天,城市生態與綠色建筑的設計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對于設計師而言,必須開闊眼界,積極了解新工藝、新技術,在設計項目上采用適當的設計手段,設計出因地制宜的綠色建筑。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綠色住宅、生態住宅、《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Abstract:Enter since twenty-first Century, green residential concept has win support among the people. Green residential real towards the practice and promotion, must have a comprehensive and feasible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the definition of the scope of implementation, clear goals. The" gree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district construction points and technical guidelines" and"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example, the first analysis of ecological residence and green residential different concepts,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two based on content, comparative analysis.
Key words: Green houseEcological residence
Gree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district construction points and technical
guidelines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中圖分類號:[F287.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綠色住宅的定義
生態住宅與綠色住宅的概念比較:
借鑒約翰?托德(John Todd)在《從生態城市到活的機器:生態沒計原則》(From Eco―― Cities to living Machines: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Design)關于生態技術原則的論述[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綠色建筑研究中心編?綠色建筑?中國計劃出版社?1999],以及文化生態學的觀點,筆者認為如果住宅建筑在建造、使用、以及改造或銷毀再利用的物質循環全過程中體現了以下原則,就可以稱其為生態住宅[?生態住宅設計初探?同濟大學碩士論文?2002]:
建設過程中減少對自然環境破壞,尊重自然界的生態現狀。
利用可再生資源,減少不可再生能源的耗費
體現地域性特點,同周圍自然環境協同發展。
尊重使用者。關注使用者的物理及心理因素,包括其文化需求。
關于綠色建筑的概念,引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綠色建筑評價標準?2006]中的觀點,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這個觀點同樣適用于綠色住宅的定義。
由此可見,生態住宅與綠色住宅的內涵是相通的。生態住宅與生態系統相呼應,涵蓋的方位更廣,綠色住宅概念范圍較小,可實施性更強。
2.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
綠色生態住宅技術導則九個評級體系
《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編?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2001]在能源、水環境、氣環境、聲環境、光環境、熱環境、綠化、廢棄物管理與處置、綠色建筑材料九個方面提出了相關要求:
1)能源系統要求對電、燃氣、煤等常規能源進行分析優化,采取優化方案。有條件的地方鼓勵采用新能源和綠色能源(太陽能、風能、地熱及其他再生資源),綠色能源的使用率宜達到小區總能耗的10%。
2)水環境系統:要考慮水質和水量兩個問題。在室外系統中要設立排水、雨水等處理后重復利用的中水系統、雨水收集利用系統等;其使用量宜達到小區用水量的30%。小區的供水推行節水器具。在有需要的地方,同步規劃設計管道直飲水系統。
3)氣環境系統:室外空氣質量要達到二級標準。居室內達到自然通風,衛生間具備通風換氣設施,廚房設有煙氣集中排放系統,達到居室內的空氣質量標準。
4)聲環境系統:包括室外、室內和對小區以外噪音的阻隔措施。小區周邊產生的噪音如果影響了小區的聲環境則應采取降噪措施。
5)光環境系統:著重強調滿足日照要求、室內要盡量采用自然光,提倡由新能源提供的綠色照明。
6)熱環境系統:要滿足居民的熱舒適度要求、建筑節能要求以及環保要求等。住宅采暖、空調應該采用清潔能源,并因地制宜采用新能源和綠色能源。鼓勵采用不破壞大氣環境的循環工質。
7)綠化系統:規定綠地率≥35%,綠地本身的綠化率≥70%,并對植物配置的豐實度,包括:喬木量、立體或復層種植群落占綠地面積、植物種類有相應要求。
8)廢棄物管理與處置系統:包括收集與處置兩部分。生活垃圾的收集要全部袋裝,密閉容器存放,收集率應達到100%。垃圾應實行分類收集,分為有害類、無機物、有機物三類,分類率應達到50%。
9)綠色建筑材料系統:一是提倡使用3R材料(可重復使用、可循環使用、可再生使用);二是選用無毒、無害、不污染環境,有益人體健康的材料和產品,宜采用取得國家環境保護標志的材料、部品。
3.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用于評價住宅建筑和辦公建筑、商場、賓館等公共建筑。《標準》中的住宅建筑有專項評價指標,包括以下六大指標[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綠色建筑評價標準?2006]:
1)節地與室外環境:要求場地建設不破壞當地文物、自然水系、濕地、基本農田、森林和其他保護區。人均居住用地指標:低層不高于43m2、多層不高于28m2、中高層不高于24m2、高層不高于15m2。住區的綠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不低于1m2。并對舊建筑利用、共享公共服務及公交設施、地下空間利用做了引導性規定、
2)節能與能源利用:熱工和暖通設計符合國家批準或備案的居住建筑節能標準。采用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調系統的住宅,設置室溫調節和熱量計量設施。并倡導高效燈具、有效遮陽、熱量回收裝置。有可能的情況下再節能20%,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占建筑總能耗的比例大于10%。
3)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統籌、綜合利用各種水資源,避免管網漏損‘采用節水器具和設備,采用雨水或中水作為景觀用水。有可能的情況下非傳統水源利用率達到10%-30%。
4)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規定建筑造型要素簡約,無大量裝飾性構件;土建與裝修一體化設計施工,不破壞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構件及設施。將建筑施工、拆除和場地清理時的廢棄物分類處理,并將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環材料回收和再利用。有可能的情況下可再循環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總重量的10%以上,可再利用建筑材料的使用率大于5%。
5)室內環境質量:規定了日照、采光、噪聲、通風、室內空氣質量的具體要求。倡導可調節外遮陽裝置,防止夏季太陽輻射透過窗戶直接進入室內;設置通風換氣裝置或室內空氣質量監測裝置。采暖或空調系統(設備)的住宅,運行時用戶可根據需要對室溫進行調控。居室使用蓄能、調濕或改善室內空氣質量的功能材料。
6)運營管理:實施節能、節水、節材與綠化管理制度。水、電、燃氣分戶、分類計量與收費。制定垃圾管理制度,對垃圾物流進行控制,對廢品分類收集。設置密閉的垃圾容器,有保潔清洗措施,生活垃圾袋裝化存放。
4.《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與《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比較
比較《導則》和《標準》兩個技術標準,筆者認為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上進行了幾方面的提升:
1)《導則》中氣環境系統、聲環境系統、光環境系統、熱環境系統綜合為《標準》中的室內環境質量,歸納的更為簡潔明晰,便于申報和實施過程中的管理。
2)《標準》增加了節地與室外環境,對場地和人居用地指標作出了規定,涵蓋方面更為全面,更適合綠色生態建筑的內涵;改廢棄物管理為運營管理,更為清晰的體現了全壽命周期的概念(詳見表一)。
3)《標準》中的條文規定分為控制項、一般項、優選項。控制項為必須達到的指標,一般項和優選項為可選指標。更具可選指標的多少又分為一星、二星、三星的不同等級(詳見表二),這樣既體現了權重比例,又有一定的靈活性。
同時筆者認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量化指標不足:量化指標的不足不利于綠色住宅切實推廣和評估,《標準》之后,建設部科學技術司于2007年7月試行的《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充實了很多量化指標。但對于切實的指導目前的生態住宅實踐而言還遠遠不足。
2)減少了綠化系統的內容。也許是便于部門的管理,《導則》中專項的綠化系統《標準》中并入了節地與室外環境專項。綠地本身的綠化率,植物配置的豐實度,包括:喬木量、立體或復層種植群落占綠地面積、植物種類等相應要求,都未體現。
3)未體現已有建筑綠色改造的評價。由綠色住宅尚在推廣普及的過程中,《導則》與《標準》中均未涉及已有建筑的綠色改造部分。就綠色住宅的推進時序而言是無可厚非的。但已有建筑量大面廣,逐步推進相應的評價標準,進一步指導舊建筑的綠色改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關鍵字:生態建筑;特點;建設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society of all aspects of the increasingly high demand, the whole society in the pursuit of 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n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pay no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saving, causing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 seriously affecting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increased social burden to the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can play a good ro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t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how to build th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Keywords: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J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1前言
當前社會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一大主題,只有堅持可持續發展,社會以及整個地球才能繼續正常運轉,人們才能不用擔心地球接近末日,人類不用擔心后代的問題,由于社會各個行業都宣傳環保可持續發展,建筑行業無疑也會受到影響,現在越來越多的建筑已經步入環保行列,深受人們的歡迎與社會的贊揚。傳統的建筑給社會帶來污染,破壞環境,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在生態環保的影響下,科學家及相關專業人士積極研究生態環保材料,使得建筑行業利用這些材料為社會建設綠色生態建筑。生態建筑指的是高效、健康、環保、節能的建筑環境,用科學的生態方法指導建筑,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有利于循環并且統一的目的。綠色建筑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主流。
2綠色思想的起源
綠色生態的思想是人們意識到自然已經遭到了破壞,人們的生活受到了威脅,這才讓人們開始反思自己,開始為以后做打算。生態思想已經擺脫原始的一切從人出發的觀念,而是從整個社會的整體考慮,包括動物,只要滿足和諧發展,按正常的生態規律發展,保證生態平衡,就是生態環保的,就對大家都好。
綠色建筑基于系統的良性循環,內涵為綠色社會,只成為綠色技術。考慮發展時,綜合考慮人、自然和人造物,使得它們在自然環境中均得以持續發展;在研究自然的規律時,深刻認識自然、人和建筑之間的關系;在設計建筑物的時候,要追隨自然,不違背自然就能使建筑很好地融入社會;在實際建設中,應用不污染環境、節能、高效、節水和促進循環的技術,生態建筑構成的是一個可調節的、智能的系統。
3生態建筑特點
3.1健康
綠色即意味著健康,意味著接近自然,綠色小區的自然能源的利用、房屋構造、總體布局、以及生活設施都以提高生態環境和人們的生活質量為目標。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只要對人們居住有好處,就可以采用,例如,在安排小區花卉這個公共環境的時候,注意各種植物顏色的配合,當人們在休閑時,可以在視覺上得到放松,愉悅身心,還要注意季節植物的合理種植,可以讓人們在一年四季都有植物可以欣賞。更深層次的安排就是在小區中,裝置具有防噪音、防塵、殺菌等作用的設備,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至于建筑內部,可以建筑不同格局的居室,以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甚至在進行建筑之前,聽取想要購買者的建議,根據其需要進行針對建設。
3.2節能環保
現在的建筑追求的是節能環保,這樣不僅給國家給世界帶來巨大利益,同時居民也會感受到它帶來的好處,在建筑施工時,使用能夠節約能源的材料,并且使用對人體無害的建筑材料,保證其質量,針對前幾年建筑的缺點,努力研究方法克服,讓人們更加喜歡新型建筑,有時,會不惜價格的上升去購買此類建筑,如果能夠擺脫傳統能源,利用免費能源例如光能、風能,使家庭能夠自給自足,這就會是非常完美了,綠色必須針對的是整個生命周期,對整個社會而言,不能只對居民好而給社會造成負擔,應該建立全面考慮意識。
3.3與氣候協調
我國各個地方的房屋建設結構會出現一些差異,有些地方的屋頂是平的,有些地方的屋頂是三角形的,這種差異的原因是氣候的差異,三角形屋頂冬暖夏涼,對氣候起到調節作用,現在的建筑應該借通過這種方式得到啟發,研究各種建筑結構,建筑外形,以達到各個不同的地方都有其特色建筑,這樣還可以讓我國的建筑文化多種多樣,豐富多彩,視覺豐富,在建設時還要考慮到美觀,美的事物能讓人心情愉快。建筑專家應根據氣候特點研究相應的物理建筑原理,找到合適的方案,如果做得好,空調就可以退出人們的生活,減少用電量,達到節能的效果,合理運用其它設施,各方因素綜合能夠達到完美的程度,人們的生活因此而變得更加美好。利用好氣候與建筑相結合的例子可以給人們增加信心,例如,陜北的窯洞,在室外溫度很低的情況下,室內因為被大地包圍,仍然保持在一個舒適的溫度;西雙版納干闌住宅抵制高溫,室內陰涼。在綠色建筑中,大自然作為能源,但是其他必要設施還是需要的,在建筑過程中,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可以給社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若再結合一些高科技,綠色建筑將會是最受歡迎的。
4建設優秀綠色建筑
綠色建筑的最終目的是自然環境和人類雙方就像合作者,互相幫助,互相利用,最后雙贏。人類贏在舒適的生活上,環境贏在能夠可持續發展,減少破壞。
4.1設計時要以人為本
在綠色生態建設中,結合建筑學、生態規律和高科技,綜合考慮,使建筑與環境成為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設計時為了居住環境的美好,注意當地的風向來確定住宅的朝向,還可以專為擋風建設建筑物,如阻風道;對小區進行綠化的時候,需要考慮植物對陽光的阻擋問題,盡量避免住宅受綠化的陰影影響;若小區周圍存在河流,可以借助免費水引進小區,形成流水,活水在小區中能夠展現生命力,使小區活起來,增加人們的生活動力,活躍思維,當活水進入,就和小區里的各種植物、動物另加人類形成一個循環系統,為好的循環奠定了基礎,以人為本就是建設時以滿足人們舒適為目標。
4.2讓綠色帶有立體感
城市建筑物越來越多,白天建筑物把陽光遮擋,夜晚把月亮遮住,抬頭已經不是一片天,而是片片大樓,可見,大樓已經占據了地表的大片面積,當然植被就相應地減少了,放眼望去,幾乎都是水泥地,給人一種冷冰冰的感覺。面對這種情況,為了增加綠化面積,可以讓綠化進入住宅內部,比如,屋頂放置仿綠化物品,室內各角落放置花盆,地面,若是種上真正的植被,會有一種人在自然中郊游的感覺,常接觸自然,人的心情會變好,更加健康,而且會養出一種天然的氣質,賞心悅目,植被在夏季還可以降溫,成為天然空調,降低耗能,根據自己的喜愛和環境需要,選擇合適的植物,植物的選擇非常重要,否則,會使情況變壞,還可以建設空中花園,在樓房之間種植植物,更甚至可以引入池水,空中花園的成本較高,但是如果仔細研究,相信一定能夠找到省錢的建設方法,人的力量是偉大的,智慧是無窮的,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5結束語
人們的環保意識已經深入思想深處了,從老人到小孩都知道不隨便使用塑料袋,社會各行業經常宣傳環保,介紹自己的環保物品,環保措施,努力做到與國家的方針政策相符。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綠色食品,生態,是社會的熱點,有些公民會自發地組織環保,學生的實踐活動也缺少不了環保,建筑行業中的綠色環保也是一種新興趨勢,而且越加受人們歡迎,建筑環保仍需不斷努力,盡量降低成本,這樣此行業一些環保材料就會被廣泛使用,環保應用領域更加廣泛。
【參考文獻】
[1]劉銘芳.我國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的探討[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1).
[2]嚴小輝.淺談綠色生態建筑設計[J].中華民居,2011(5).
關鍵詞:綠色生態住宅;建筑設計;地域特色;可持續發展
Abstract:The health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 green ecology residential building has become the modern housing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the tidal current, this article unifies the author many year architectural design practice, the multianalysis elaborated the green ecology residential building's essential feature and the design main point, and to had the region characteristic the green ecotype hous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ponder. The practice proved that the green ecology residential building will be the future buil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words:green ecology housing;architectural design;region characteristic;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TU24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0)08-0150-02
1引言
現代城市居民在居住理念上有了全新的轉變和發展,對居家健康的重視,使人們的居住意識及居住水平躍上了新的臺階,各種順應人們居家要求的生態綠色住宅、水景住宅和高尚住宅小區也應運而生,住宅建筑設計正面臨一場綠色生態革命。
對于綠色生態住宅建筑雖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定義,筆者理解應包括以下幾層涵義:首先是結合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合理地安排組織建筑與其它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住宅建筑與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其次是擁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滿足人們工作生活所需的舒適環境,人與建筑和自然環境之間形成良性的循環,能實現未來可持續發展;再次就是在住宅建筑精神上既要體現時代性,也要反映地域的歷史與人文環境。
2現代綠色生態住宅建筑的基本特征分析
生態型住宅的環境要有潔凈的空氣、水源與土壤,不受到不良自然環境的危害,也不易遭受自然災害的侵襲,基本特征如下:
1)建筑物要盡量保持和開辟綠地,在建筑物周圍種植樹木防風、遮蔭,改善景觀,保持生態平衡。重視室內空氣質量,保持新風在室內的流動。重視人文景觀的保護,建筑物附近有價值的古代文化或建筑遺址應予保留并予妥善安置。
2)建筑物的資源、能源和其他消耗至最低程度。建筑物應該充分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資源。盡量利用清潔能源(如地熱與太陽能、水能、生物能和風能),保護與改善自然環境。在滿足人們的健康、舒適、安全使用的情況下降低消耗、節省資源。
3)建筑物應有合理的朝向布局,以充分利用太陽能。建筑物的形體布置合理,應減小建筑物的體形系數,以減少采暖與制冷能耗,建筑物的圍護結構應該采用高效保溫隔熱構造,并具有良好的自然采風系統以及充分的自然通風條件;建筑物內的房間設置、布局恰當,既滿足使用舒適度,又節省能源。
4)回收并重復使用資源。從舊有建筑物中拆除的建筑材料,如磚石、鋼材、木料、板材和玻璃等,盡可能保護好,根據不同情況,力求回收利用,做到:建筑材料――建筑――建筑材料――新建筑的良性循環。并積極利用其他工農業廢棄物料。使用先進技術,降低建筑運行管理費用。在結構條件允許情況下盡量不要拆除舊建筑,應對其進行改造以適應新的使用功能,節省建筑造價。
因此,現代生態型建筑是資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護環境、親和自然、舒適、健康、安全的建筑,是“可持續發展”的建筑。
3綠色生態住宅建筑設計要點
綠色生態一般是指人與自然的關系,綠色生態建筑應該處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間的關系,它既要為人創造一個舒適的空間小環境(即健康宜人的溫度、濕度、清潔的空氣、好的光環境、聲環境及具有長效多適的靈活開敞的空間等);又要保護好周圍的大環境――自然環境,同時對自然界的索取要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要小,見圖2,具體分析如下:
3 .1不同用途建筑的比較分析
不同種類的建筑對環境和資源的影響不盡相同,為找出不同類型建筑的設計方法是否存在差異,又因為居住和辦公建筑在建筑中占有較大的比例,設計者將辦公和居住建筑單拿出來進行統計分析,對85個建筑案例中的辦公和居住建筑統計結果如下表1。
從上表1我們可以發現在24個居住建筑項目中有超過半數的項目采用了下述設計方法:
(1)加強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性能;
(2)利用自然地貌;
(3)使用太陽能:
(4)資源的回用,特別是水的回用。
通過上述統計結果分析,我們發現對于不同類型的綠色建筑,設時考慮的側重面有所不同。因住宅建筑具有用水量大的特點,所以在缺水地區,政府部門會要求廢水回用。目前廢水回用技術是可行和有效的,世界上越來越多的綠色生態住宅建筑開始使用“中水”系統。在24個居住建筑案例中,有l2個案例采用了這種設計方法,廢水回用效率通常能達到40~60%。
3.2綠色生態住宅建筑設計要點
由此可見,對不同類型的建筑應分析各自的特點,采用最佳的方法以取得最有效的結果。對于綠色生態住宅建筑,設計時主要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3.2.1以人為本,創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
在設計中強調以人為本,決不是“人類中心論”。建筑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健康、無害、舒適的環境。我們強調高效節約不能以降低人的生活質量,犧牲人的健康和舒適性為代價。但也不能只強調人的健康和舒適,而不顧對自然環境造成污染與破壞。建筑應滿足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利用自然條件創造優美的外部視覺景觀,改善室內環境品質,提高舒適度,降低環境污染。滿足人們生理和心理需求,才是綠色生態建筑的基本內涵。
3.2.2使用潔凈能源,保護自然資源降低能耗綠色生態
建筑要通過優良的設計、優化工藝和采用適宜的技術、新材料、新產品,改變傳統建筑產業的粗放、浪費污染型的生產工藝,實現清潔生產、工藝生態化。要盡可能提高自然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積極采用潔凈能源,采用清潔的生產技術(如自然通風和通風道技術),減少廢棄物。把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和保護生態環境兩大課題結合起來,以最低的資源,最少的污染獲取最高的社會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3.2.3循環、有效利用資源與能源
循環使用建筑材料,廢物再生利用,水循環使用,能源的多級多層次利用,使用高效率的設備和控制系統。擴大代用、再生利用材料資料,將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有用的經驗轉化為標準、規范條文,以利推廣。
3.2.3保護利用環境,尊重歷史、自然設計與地方相結合
利用基地周邊的自然條件,保留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濕地和自然水系,保持綠色空間,保持歷史文化與景觀的連續性,使建筑空間布局充滿活力。并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如減少有害氣體、廢棄物的排放,減少對生物圈的破壞。
3.2.4整體優先,全壽命設計
設計必須從整體出發,經濟性應從全壽命周期通盤考慮。通過科學合理的建筑規劃設計、適宜的建筑技術和綠色建材的集成,增強其性能及靈活性,延長建筑整體系統的使用壽命;通過技術進步和轉變經營管理方式,提高建筑工業化、現代化水平;提高建筑業的勞動生產率和科技貢獻率;積極發展智能建筑,提高設施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
3.2.5保護生態系統調控城市氣候
創建舒適健康、高效清潔、和諧優美的生態環境是我們的生活追求。這要求設計及規劃采取合理的城市結構與綠地系統布局,考慮建筑通風與遮陽。控制污染。合理處理與建筑相關的垃圾及工業廢棄物,廣種喬木并用當地雜草綠化(節約水資源)改善城市氣候,鋪地盡量用可滲透性地磚,以利保水和植物生長。
4綠色生態住宅建筑設計時還應注重地域特色的挖掘
在把握了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的基本要點之后,設計時還應結合當地風俗習慣、歷史人文特點,注重地域特色及風情的融合與挖掘。筆者認為,建筑特別是住宅建筑,是一個地區的產物,它總扎根于具體的環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區的地理氣候條件的影響,受具體地形條件及地形地貌的制約,這是造成住宅建筑形式和風格的一個基本點。
對于住宅建筑來講,人的本體存在狀態和精神層面的獲取與滿足狀況較其它類型建筑和人的關系更加密切。因此,生態住宅建筑還應表現出相應的精神生態內涵,具體思考如下:
首先,生態型住宅建筑要表現出它的時代性。由于歷史時序的標軸上,不同時期人的物質、精神生活狀態存在差異,住宅建筑的物質形態也應與時間長序中其應處的點段同步,以滿足居住者實際的供需關系。時代性體現著生態住宅建筑的精神與發展。
其次,現代綠色生態住宅應體現其所在地的地域文化,這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人們長期生活決定了歷史文化的傳統。建筑空間的流通性、室內設計的靈活性與簡約作風、家具的實用性與裝飾性,書畫印章等造型飾物的象征性等都體現了住宅建筑空間設計的永恒特色。現代住宅建筑的生態性是一個時代的寫照,是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綜合反映,地域文化是其賴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其建筑內涵的品位。建筑設計師應在地區傳統中尋根,發掘有關“基因”與現代科技文化相結合,表現出生態住宅建筑的地域特性和地域住宅建筑現代特性,使居者在精神上獲得親切感和滿足感。
再次,在建筑景觀設計上,可以通過鄉土植物和能體現當地自然風情的山石或水景的引入來突出表現本地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風情,見圖3。這樣既強調了綠色生態建筑的人與自然的親密關系,滿足了人們對自然的向往,又最大限度地釋放出本土濃郁的鄉情野趣,也為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理念進行了極佳的詮釋。
5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住宅建筑設計應從空間角度去關注人們的生活,要在現代住宅建筑的基礎上從更加宏觀的環境與資源角度關注人類生活,它將住宅與環境資源及人類活動更加緊密地融為一體,它在注重空間使用效率的同時,更強調發揮環境和資源的效益。以貫徹“健康環保,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的綠色生態建筑的大量涌現無疑是值得肯定和贊賞的,從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未來建筑設計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董位,王建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與建筑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2]曹偉.生態建筑,生態建材,發展戰略[J].新建筑,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