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骨質疏松的治療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 要 目的:探討阿法骨化醇治療和預防老年性骨質疏松的療效及預防措施。方法:200例老年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和對照組各100例。對照組患者每天口服鈣劑,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服阿法骨化醇。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前骨密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指標都有明顯升高,但治療組骨密度較對照組增加更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疼痛改善率78%,對照組為35%,治療組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結論:阿法骨化醇治療老年性骨質疏松癥能夠有效提高骨密度,緩解疼痛。
關鍵詞 阿法骨化醇 老年骨質疏松癥 骨密度
中圖分類號:R977; R969.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533(2013)09-0021-03
Analysis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lfacalcidol
on 1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enile osteoporosis
HUANG Xiaopeng1, MENG Jian2
(1.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Yangsi Hospital, Shanghai 200126, China;
2. Endocrine Metabolism Ward, Shidong Hospital, Shanghai 20043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alfacalcidol on senile osteoporosis and to discuss its preventive measures.Methods: Two hundred elderly patients with primary osteoporosi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ach n=100).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basic daily oral calcium while alfacalcidol therapy was additinally given in the treatment group besides the basic treatment.Results: Before the treatment,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After the treatment, the indicators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however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at the femoral neck and L 2-4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 total response rate of pain improvement was 78.0%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35.0%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Alfacalcidol for the treatment of senile osteoporosi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relieve the pain.
KEY WORDS alfacalcidol; senile osteoporosis; bone mineral density
隨著社會的經濟發展與醫療技術進步及人口老齡化的到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骨質疏松癥發生的普遍性及嚴重性。骨質疏松癥主要表現為骨質的有機成分生成不足,繼發鈣鹽減少及骨組織細微結構的破壞,繼而造成臨床骨折發生率的增加。阿法骨化醇能在體內起調節鈣磷的平衡作用,增加鈣磷在腸道的吸收,降低血漿中甲狀旁腺激素水平以及改善婦女絕經和激素類藥物引起的骨質疏松。我們選擇在門診治療原發性老年骨質疏松癥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常規鈣劑的基礎上給予阿法骨化醇進行治療對照,以探討其對于老年性骨質疏松癥治療及預防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10年4月-2011年12月在門診診斷為老年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為研究對象,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和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后,排除其他重大系統疾病,選取200例患者。其中男性86例,女性114例,年齡66~98歲,平均78.8歲。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或關節疼痛。隨機將其分成兩組,每組各100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每天口服鈣爾奇D片(含鈣元素600 mg及維生素D 125 IU),治療組除每天服用鈣爾奇D片外,同時加服阿法骨化醇軟膠囊1粒(延迪諾-上海信誼)0.5 ?g/d,連續服用12月。同時建議所有患者適當活動鍛煉,戒掉不良生活習慣,注意通過飲食增加鈣質攝入。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分別使用雙能骨密度測定儀(美國LUNAR公司PRODIGY型)測定腰椎L2-4椎體及股骨頸等部位的骨密度值。同時對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價進行分析。
1.4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完成,計量數值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治療前后各指標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骨密度變化
兩組治療前的股骨頸,L2-4骨密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指標都有明顯增加,但治療組患者骨密度較對照組明顯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關鍵詞] 骨質疏松;肱骨近端骨折;經皮閉合復位微創固定
[中圖分類號] R683.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2(b)-0049-02
Comparison of two approaches in treatment of the elder patients with osteoporotic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ZHU Jianguo HUANG Yongbiao
Department of Surgery, North Branch of Fujian Provincial Hospital Fujian Geriatric Hospital,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pinning internal fixation in treatment of the elder patients with osteoporotic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Methods The data of the patients on 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pinning internal fixation (group A, 40 patients) and open fixation (group B, 46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analyzed. The time of operation and hospitalization,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 after surgery and Constant sco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ime of operation (t = 26.463, P = 0) and hospitalization (t = 2.651, P = 0.029),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 after surgery (χ2 = 8.227, P = 0.004) in group A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group B. The Constant score did not show significanc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χ2 = 1.792, P = 0.181). Conclusion The percutaneous pinning internal fixation approach ensures the clinical effect as well as safety in the process of treatment. It is appropriate to implement the method in treatment of the elder patients with osteoporotic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Key words] Osteoporosis;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fixation of minimally invasive
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由于骨質量下降很容易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當骨折發生在肱骨近端時常為復雜不穩定骨折,其發生比例占全身骨折的4%~5%[1]。因患者年齡較高在治療過程中除了要考慮患者功能恢復情況外,還必須顧及到手術對患者的安全性造成的影響[2]。因此,造成損傷相對較小的經皮閉合復位微創固定手術對于高齡患者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本研究將經皮閉合復位微創固定與傳統手術切開復位固定治療骨質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療效進行了比較,旨在探討其在高齡患者中的應用前景。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6例,納入標準:年齡>60歲,經臨床檢查確診為外傷性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為Ⅲ或Ⅳ型,X線檢查患有骨質疏松。排除病例:開放性骨折;伴有神經或血管損傷;具有心、肺、肝、腎器質性病變或腦血管疾病。根據損傷情況和治療需要,將患者分為兩組,為經皮閉合復位微創固定組(A組,40例)和傳統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組(B組,46例)。兩組一般資料的比較見表1。兩組年齡、性別、Neer分型、致傷原因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組:40例患者接受經皮閉合復位微創固定治療。經全身麻醉后,在C形臂X線機指導下實施手法牽引復位,在符合復位標準后使用2.5 mm螺紋克氏針從三角肌外緣下方進針,而后斜向內上在肱骨頭處經皮穿入,一般采用3~5枚克氏針進行固定,穿針完成后通過不同角度透視檢查復位情況,必要時可根據具體情況對克氏針的長度和角度進行調整。手術完成后折彎針尾去除多余針體。
B組:46例患者接受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經全身麻醉后,在三角肌和胸大肌間隙處進行切開,并暴露兩者間的骨折端,在復位完成后使用肱骨近端鎖定鋼板進行固定。
1.3 療效評價指標
療效評價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Constant評分[2-3]。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使用SPSS 15.0統計軟件包。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進行比較。P <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手術時間(t = 26.463,P = 0)、住院時間(t =2.651,P = 0.029)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A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B組。兩組間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 8.227,P = 0.004),A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B組。兩組Constant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 = 1.792,P = 0.181)。見表2。
3 討論
肱骨近端骨折的老年患者由于傷處血液循環較差,容易發生肱骨頭壞死。采用手術切開復位固定療法時,由于部分老年患者心肺功能、身體素質較弱對手術耐受能力有限,因而給治療帶來了較大困難[4-5]。因此,在治療肱骨近端骨折的老年患者時,除了要考慮患處理想復位、保持復位后的穩定性外,還應充分考慮患者的身體狀況對于手術和創傷的代償能力[6]。
經皮閉合復位固定療法是一種微創手術,在手術過程中造成損傷較小,可以降低骨折處周圍組織的破壞程度,從而有助于骨折愈合,使因缺血發生肱骨頭壞死的情況減少。同時對于發生位移的骨折,如NeerⅢ、Ⅳ也能夠保持骨折對位的穩定性,因而對于老年患者較為適用[7]。
本研究結果表明,采用經皮閉合復位微創固定治療骨質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都要優于傳統切開復位療法。在患者術后恢復方面,兩組Constant評分情況相近。
經皮閉合復位微創固定療法在手術過程中造成損傷較小、所需手術時間和術后住院恢復時間較短,降低了患者所承受的手術損傷。本研究中,經皮閉合復位微創固定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5.0%(6例:血腫3例、術后感染2例、電解質紊亂1例)。切開復位組術后發生并發癥發生率為43.5%(20例:血腫8例、術后感染7例、電解質紊亂4例、心血管疾病1例)。與傳統的切開復位固定法相比,兩者術后肢體功能恢復效果相近。因此,對于機體綜合代償能力減退的老年患者而言,術后并發癥的減少也有助于患者的恢復,而且在骨痂形成后患者在門診即可取出克氏針,無需通過二次手術取出固定物。
綜上所述,經皮閉合復位微創固定療法,在保證臨床療效的同時,縮短了療程,提高了整個治療過程中患者的安全性,因而該療法對合并骨質疏松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在該療法的應用過程中,臨床醫生還應注意了解損傷機制、骨折類型、發生位移方向、周圍軟組織損傷等情況,以便在術中采取正確的措施,保證良好復位[8]。
[參考文獻]
[1] 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763.
[2] 楊雷,李彬,潘孝云,等.經皮閉合復位微創固定治療高齡患者肱骨近端骨質疏松性骨折[J].中華外科雜志,2006,44(12):830-832.
[3] Kettler M,Biberthaler P,Braunstein V,et al. Treatment of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with the PHILOS angular stable plate. Presentation of 225 cases of dislocated fractures [J]. Unfallchirurg,2006,109(12):1032-1040.
[4] Alexa O,Puha B,Veliceasa B,et al. Percutaneous pinning for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J]. Rev Med Chir Soc Med Nat Lasi,2007,111(1):184-189.
[5] Williams GR,Wong KL. Two-part and three-part fractures: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versus 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pinning [J]. Orthop Clin North Am,2000,31(1):1-21.
[6] 陳滔,朱美忠,伍慶,等.閉合復位經皮穿針內固定治療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J].重慶醫學2009,38(3):301-302.
[7] 向明,陳杭,唐浩琛,等.閉合或有限切開經皮穿針固定治療肱骨近端兩部分骨折[J].中國骨傷,2008,21(12):919-921.
【關鍵詞】 老年糖尿病;骨質疏松;鮭魚降鈣素;鈣爾奇;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在2010年04月到2012年12月收治140例老年糖尿病并骨質疏松患者,男58例,女82例,平均年齡為(663±61)歲,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在70%~81%之間。所有患者都符合以下診斷標準:患者出現負重性疼痛、周身疼痛和自發性的腰背疼痛等癥狀。對于其他疾病和糖皮質激素造成的繼發性骨質疏松患者進行排除。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各占7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平均病程及血糖控制水平等基本資料上沒有明顯的差異性,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對照組患者給予鈣爾奇D進行口服治療,600 mg/d頓服;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鮭魚降鈣素進行治療,鮭魚降鈣素50U肌內注射,2次/d。兩組患者均治療24周,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和骨密度等進行觀察。②療效標準:顯效指患者經過治療臨床癥狀得到了明顯改善,沒有出現疼痛癥狀;有效指的是患者經過治療臨床癥狀有所改善,有輕度的疼痛感;無效指患者經過治療后的臨床癥狀和疼痛情況都沒有得到改善甚至加重。③選用軟件SPSS 160對觀察的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使用χ2對計數資料進行檢驗,使用t對計量資料進行檢驗,P
2 結果
對照組患者治療療效的總有效率為54.3%,治療組患者臨床治療療效的總有效率為91.4%,兩組治療方法在臨床療效上存在顯著的差異性(P
3 討論
老年糖尿病并骨質疏松治療療程較長,老年人群服用的依從性較差,因此會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臨床治療療效造成了影響。鮭魚降鈣素能夠對甲狀旁腺素起到抑制作用,通過對機體鈣、骨代謝和磷水平的調節,能夠對骨質平衡起到改善作用,能夠在提高治療療效的同時,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3]。通過上述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治療療效的總有效率為54.3%,治療組患者臨床治療療效的總有效率為91.4%,兩組治療方法在臨床療效上存在顯著的差異性(P
參 考 文 獻
[1] 張文揚,陳茂義溫腎壯骨湯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臨床觀察.吉林中醫藥,2011,11(07):186187.
世界衛生組織對骨質疏松的定義為:由于骨量減少所導致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所導致的骨強度降低、骨骼脆弱而易發生骨折的骨骼系統疾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則強調,骨質疏松是以骨強度下降、骨折風險增加為特征的骨骼系統疾病。
人骨骼中的骨量自出生后即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增加,約在35周歲時達到高峰,之后逐漸減少。當骨量流失嚴重,骨骼呈現疏松、脆弱且易骨折的狀況,也就是患了骨質疏松。除了人體骨骼自身的代謝因素,飲食結構異常,不良的生活習慣以及某些藥物的使用等也會導致骨質疏松的發生。女性,尤其是經絕期婦女,較男性更容易發生骨質疏松,這是因為她們體內雌激素水平降低加速了骨量的流失。
疼痛:最常見的癥狀
疼痛是骨質疏松最常見的癥狀。骨質疏松疼痛時無關節紅腫、積液,四肢關節活動均正常。骨質疏松骨痛與平時患者的負重活動量及氣候、溫度變化亦相關。骨質疏松最大的危害在于骨折,當有骨質疏松性骨折發生時,患者表現為急性疼痛,并且可能有局部腫痛等癥狀出現,但在此之前有一個很長的臨床前期,期間最突出的表現就是骨痛,包括腰背及四肢關節酸痛乏力等,患者往往因此來就診,醫生也往往因此診察出骨質疏松。
因此,若較長時期內出現腰背及四肢關節酸痛乏力,且疼痛沿脊柱向兩側擴散,仰臥或坐位時疼痛減輕,直立時后伸或久立、久坐時疼痛加劇,日間疼痛輕,夜間和清晨醒來時加重,彎腰、肌肉運動、咳嗽、大便用力時加重,患者應想到骨質疏松的可能,并盡快到醫院確診,及時止痛,并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
西醫:用鈣劑、降鈣素、骨肽等
西醫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有許多藥物,目前較常用的有激素補充療法,雌激素加上黃體素,可以預防與治療骨質疏松;阿倫磷酸鹽有抑制破骨細胞活性的作用,同時具有預防與治療骨質疏松的效果;降鈣素借著皮下、肌肉注射或鼻孔吸收,對于停經5年以上的骨質疏松婦女有效,可恢復骨量,有直接的鎮痛效果;鈣劑和維生素D聯合用藥有較好療效;骨肽制劑,是臨床新出現的用來治療風濕類風濕的藥品,對骨質疏松亦有效。
但是目前用于治療骨質疏松的藥物效果不是太好,且起效緩慢;多數藥物需長期服用(只要停止藥物治療,骨質流失速度會開始加快),價格昂貴,老年人經濟上難以承受;某些藥物還可能有明顯的不良反應。因此,骨質疏松的治療應當在醫生的嚴密指導下進行。
中醫:辨證服中藥加理療
中醫將骨質疏松歸屬“骨痿、骨枯、骨痹”范疇,認為其發病機理為腎虛及脾虛,針對病機采用補腎壯骨、益氣健脾、活血調肝的治療法則。常用六味地黃丸、桂附地黃丸、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左歸丸、右歸丸、補腎益壽膠囊、歸脾丸、逍遙丸、龜齡膠囊等中成藥,也有一些經久不衰的中藥效方,經中醫師辨證后患者可在其指導下服用。服用中藥比較安全,且有較好療效。
另外,針灸、推拿、理療和中藥熏洗外敷可有效減輕疼痛,緩解癥狀。但應到正規醫院的針灸推拿科、康復科、理療科診治,醫生會根據患者病情和體質,采用相適應的針法和手法進行治療。所采用的治療方法都以患者感舒適為原則,是一種對緩解疼痛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骨質疏松預防為主
上述方法雖然可以緩解疼痛,阻止骨質疏松繼續發展,但它們均無法使疏松的骨骼恢復正常骨量,已被壓縮的脊柱椎體亦無法恢復原狀。因此,應以預防為主,中年以后,尤其是絕經后婦女,適當補充鈣劑,增加戶外活動和日照時間,加強體育鍛煉,均有助于減少骨量丟失。還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例如保持正常飲食和作息習慣,避免煙酒過度和熬夜,適當補充飲食中的蛋白質、鈣鹽及各種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C、D。另外,要重視居家安全,避免摔跤跌倒。
【摘要】目的:探討分析骨質疏松對老年患者轉子間骨折愈合的影響,為采取有效措施治愈骨質疏松提供啟示。方法:對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轉子間骨折95例進行隨訪,分析骨折愈合時間,內固定失敗率,髖部再骨折情況,病死率。結果:患者順利完成手術,并活動下肢。抗骨質疏松組骨折愈合時間2―3個月,內固定失敗率5.2%,病死率6.5%,隨訪評分平均為89.5。非抗組愈合時間3―7個月,內固定失敗率11.1%,病死率11.1%,隨訪評分平均為83.0,兩組都沒有出現髖部再骨折情況。結論:轉子間骨折愈合后,為了促進患者更好康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對患者進行抗骨質疏松治療,不僅能縮短骨折愈合時間,而且內固定失敗率和病死率都比較低,能夠讓患者取得滿意的效果,今后在臨實踐中需要重視該方法的運用。
【關鍵詞】骨質疏松 轉子間骨折愈合 術后處理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8-0551-02
1.引言
骨質疏松的發生不僅給患者日常行動帶來不便,還會降低患者生活質量。該疾病在老年人群體中容易發生,調查顯示,大部分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并且這類患者容易發生髖部骨折,給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嚴重的會引起患者病死。因此,根據這種情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老年患者轉子間骨折愈合是臨床實踐面臨的重要問題。下面將對該問題進行探討分析,希望能夠為臨床實踐提供指導。
2.一般資料與方法
2.1一般資料。對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轉子間骨折95例進行隨訪,其中男性17例,女性78例,年齡在71―93歲之間,平均年齡85.8歲。
2.2手術方式。根據患者臨床表現,結合醫學治療實際需要,對患者采用適當手術方式。其中,57例運用動力髖螺釘+空心釘內固定術,20例運用解剖鋼板內固定術,18例運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術。通過對這些患者采取相應的手術方式,并且所有患者都順利完成手術。
2.3術后處理。手術后患者傷口都得到有效愈合,并對患者復查,沒有出現內固定失效患者。術后第2天患者在床上做踝關節主動、被動屈伸練習,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有利于傷口愈合,避免下肢出現深靜脈血栓。術后3―5天雙下肢坐在床邊,進行屈髖、屈膝練習。術后抗骨質疏松治療77例,非抗骨質疏松治療18例,所有患者術后12h后給予低分子肝素。
3.結果
手術后6―16個月對患者進行隨訪,平均隨訪時間為9個月,內固定失敗6例,死亡7例。同時對比分析抗骨質疏松治療組和非抗骨質疏松治療組的基本情況,結果如表1所示。通過分析該表格可以得知,抗骨質疏松治療組在髖部功能Harris評分、愈合時間、固定失敗例、死亡例等方面都比非抗骨質疏松治療組要低,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4討論
通過以上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今后在臨床實踐中需要以此為指導,采取有效措施,實現對骨質疏松患者的有效治療,促進患者更好的康復。
4.1不能忽視術后治療工作。在老年性骨折中,髖部骨折占有很大的比重,髖部骨折又有一半是轉子間骨折。目前針對該癥狀的治療首選手術治療法,及時發現和盡早開展手術有利于患者治愈。如果發現和治療不及時,耽誤最佳治療時間,往往會帶來嚴重后果。骨折愈合需要較長的時間,整個治愈過程需要細致料理。除了對患者進行手術固定之外,不能忽視術后護理工作,藥物治療等,這樣有利于加快患者康復速度。
4.2術后抗骨質疏松治療效果更好。根據上述對比研究和分析,抗骨質疏松治療組在髖部功能Harris評分、愈合時間、固定失敗例、死亡例等方面都比非抗骨質疏松治療組要低,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這是在臨床實踐需要重視的問題。抗骨質疏松治療時間明顯縮短,愈合平均時間為2.6個月,遠低于非抗組的4.1個月。因此,抗骨質疏松治療可縮短患者治療時間,促進患者盡快康復,盡快讓患者擺脫骨折帶來的不便,對患者盡快恢復正常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另外還能夠降低手術后再次發生骨折的風險,對患者正常生活具有積極意義。
4.3應該重視抗骨質疏松治療方法運用。總之,通過上述研究分析,盡管患者手術方式不同,骨折類型不同,但應該盡早運用抗骨質疏松治療方式,這對患者治愈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