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年患者的護理要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目的:探討老年腫瘤患者放射治療(放療)期間護理的護理措施。方法:運用人文關懷,針對老年患者的特點,在放療前、放療中、放療后配合放療對患者進行護理。結論:加強老年腫瘤放療患者的全程護理是治療成功的保證,人文關懷應貫徹護理全程。
關鍵詞:腫瘤;放療;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199-01
放射治療簡稱放療,是一種利用放射線的輻射能治療疾病特別是治療惡性腫瘤的主要方法之一,大約70%的腫瘤患者在疾病治療過程中需要使用放療[1]。但放射治療在殺傷腫瘤細胞起到治療目的的同時,對正常組織也有不同程度損害,從而引起一系列不良反應。老年腫瘤患者由于其生理特征在放療過程中有很多獨特的護理問題,所以運用人文關懷在放療前、放療中、放療后進行密切觀察和護理,會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現將我科2012.3-2013.6期間收治的老年手術后進行放療的90例惡性腫瘤患者進行分析,總結護理要點。
1 臨床資料
90例老年惡性腫瘤患者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齡61-78歲。其中直腸癌15例,肺癌20例,乳腺癌20例,鼻咽癌8例,食管癌12例,其他惡性腫瘤15例。
2 方法
患者入院后進行詳盡的全面身體、心理、社會支持系統方面的評估,根據病情按醫囑進行放療,同時在放療前、放療中、放療后運用人文關懷進行護理。
3 結果
90例患者中,除2例食管癌患者由于胃腸道反應特別重而中斷放療外,其余患者順利完成預定放療療程。所有放療患者在放療期間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膚反應,應用涂抹藥膏、調整飲食、提高免疫力等方法進行控制。相當一部分患者出現白細胞下降、血小板減少,按醫囑給予升白細胞藥,進行成份血輸注及采取保護性的隔離措施,無一例嚴重并發癥發生。小部分患者照射部位器官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損傷,通過加強監測,對癥處理,無一例發生嚴重不良反應。
4 討論
通過本組資料研究發現老年人放療過程中存在著以下特點,應針對這些特點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
4.1 老年惡性腫瘤患者的生理、生理特點: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各種臟器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減退,器官儲備能力減弱,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下降,免疫防御能力減低。患有惡性腫瘤的老年人雖然腫瘤相對發展緩慢,但臨床癥狀復雜、不典型、隱匿性高,由于機體應激能力明顯下降,通常會伴有較多的并發癥和合并癥,在治療和護理時難度較大。老年腫瘤患者對疾病治療很大程度上受經濟狀況的制約,因為癌癥是一種難治、經濟耗費大的疾病,相當長的治療過程及昂貴的醫療費用,使相當一部分患者和家庭在精神、心理、經濟上不堪重負[2],大部分患者求生欲望不強,焦慮、恐懼、絕望心理者居多。
4.2 放療前護理
4.2.1 心理護理: 患者入科時進行詳盡的心理狀況及社會支持系統方面的評估,并不斷動態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況,針對患者的個體性差異進行不同方式的安慰、鼓勵和支持,教會患者一些簡單的情緒調節方法,如傾訴。使患者及家屬對放療的過程及注意事項有所了解,避免緊張情緒。
4.2.2 改善全身情況: 通過烹調患者喜歡的食物,合理的飲食調配,增加患者的食欲;保持病房的整潔、舒適,給患者創造一個能充分休息的環境;患者穿著寬松、柔軟、吸濕性強的棉質內衣[3],保護照射部位的皮膚;改善局部情況,避免局部感染,如做好口腔護理,預防感染。
4.2.3 針對性護理 針對不同類型的腫瘤做好相應放療前準備措施:如頭頸部放療患者根據需要做好鼻咽、上頜竇沖洗,指導督促患者進行張口功能鍛煉;食管癌放療患者應避免吃硬性食物、刺激性食物等。
4.3 放療中護理:
腫瘤病人放療中常出現在放療過程中,注意經常觀察血象變化,
4.3.1 心理護理: 在放療過程中給予患者有力支持,教會患者一些不良反應的應對措施,加強戰勝疾病的信念。多運用非語言溝通技巧,通過眼神、觸摸等給患者以支持。
4.3.2 病情觀察及監測:在放療過程中加強對患者的觀察,如出現疼痛、出血、感染、頭昏、食欲不振等癥狀、及時匯報醫生并對癥處理。注意調整治療方法及劑量,盡量保護不必照射的部位,根據患者需要給予鎮靜劑,維生素B類藥物。充分攝入水分,從而達到減輕全身反應及避免局部放射損傷的目的。監測血象變化,如白細胞計數降至3×109/L,血小板計數降至80×109/L時,必須暫停治療,若白細胞計數極低,應實施保護性隔離[3]。
4.3.3 針對性護理:放療期間患者以臥床休息為主,每日盡量飲水3000ml左右,衣物寬松柔軟避免摩擦。保證照射野皮膚清潔干燥,避免應用化學物品、熱水擦拭。鼻咽癌、食管癌放療患者,做好口腔護理,患者可于飯前、飯后、睡前用淡鹽水、溫開水含漱,用鼓頰和吸吮交替動作漱口1~2min,清除牙垢,并做張口運動,防止感染;鼻咽癌患者每日予鼻腔沖洗,生理鹽水100mL+濃氯化鈉10mL ,囑患者張口呼吸,由一側鼻腔緩慢注入,患者輕輕回吸后由對側鼻腔或口腔流出,兩側交替,直至沖洗干凈;胸部腫瘤放療患者:肺癌患者在放療時應警惕放射性肺炎的發生,而乳腺癌患者則應保持照射野清潔干燥,內衣不宜穿戴,避免局部受壓與摩擦;腹部腫瘤放療患者應避免產氣、粗纖維食物,告知患者照射一定時間后會出現腹痛、腹瀉、嘔吐,此為正常反應,給予對癥治療。
4.4 放療后護理
4.4.1 心理護理: 加強與患者及患者家屬的溝通,多觀察患者情緒的變化,及時給予患者支持和鼓舞。鼓勵患者間的結伴,同伴間的支持和幫助。
4.4.2 放療反應的護理
4.4.2.1 皮膚、粘膜反應的護理: 干反應可涂0.2%薄荷淀粉或羊毛脂止癢;濕反應可涂氫化可的松霜,不必包扎;有水皰時,涂硼酸軟膏,包扎1~2日,待滲出吸收后改用暴露療法。同時要注意局部皮膚的保護,包括加強局部粘膜清潔,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勤換內衣等。
4.4.2.2 血象反應:定期測血常規,如白細胞低于正常,囑病人注意休息,不去公共場所,盡量減少親友探視,預防交叉感染。
4.4.2.3 照射部位器官的反應:射線可使照射野內正常組織發生反應,因而放療期間須對照射器官功能觀察,對癥處理,出現嚴重副反應暫停放療。如口腔、食道反應:保持口腔清潔,給予患者無刺激,易吞咽的軟食,同時進食后不可立即平臥,餐后喝少量水沖洗口腔及食管;肺部反應可出現低熱、咳嗽、胸痛等肺部損傷,此時應停止放療,配合醫生應用大劑量激素和抗生素治療,并囑病人臥床休息,注意保暖,預防感冒。
4.4.3 飲食護理:放療可引起全身不適反應,患者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疲乏、惡心嘔吐,食后脹滿,血漿蛋白降低。所以飲食護理應貫穿整個放療過程中。鼓勵患者進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易消化食物。胃納不佳者,食物多樣化,注意色香味的搭配,并且創造良好的就餐環境,少量多餐。
總之,老年惡性腫瘤患者由于各系統生理功能逐漸減退,免疫機能下降,營養較差,合并疾病多等,對抗腫瘤治療的耐受性相對較差,作為醫護人員我們應運用人文關懷,加強老年腫瘤放療患者的全程護理是治療成功的保證。
參考文獻
[1] 郝繼萍,鄭林霞.腫瘤患者放射治療的護理[J].基層醫學論壇,2011年30期.
[關鍵詞] 護理干預;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低血糖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1(a)-0164-02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引起的最嚴重的病癥之一,也是危害性比較大的慢性病,它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病變,最終導致腎小球硬化,如果情況嚴重,則能夠導致患者死亡[1]。對糖尿病腎病的有效治療方法是血液透析,主要將患者體內的雜質清除掉,達到洗腎的目的。但在透析的過程中 ,由于技術有限,無法同時兼顧血液中葡萄糖元素,使得葡萄糖進入透析膜,造成大量葡萄糖丟失現象,進而使得患者出現低血糖情況[2-4]。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觀察老年終末期糖尿病腎病(DN)患者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中低血糖的觀察效果以及護理干預的要點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5年9月來該院治療的終末期糖尿病腎病(DN)老年患者126例,其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61例,所有患者病情均符合1999年WTO糖尿病診斷標準[5],患者的年齡63~76歲,平均年齡(69.3±3.1)歲。患者動脈內瘺85例,靜脈置管41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3例,兩組患者的年齡、學歷、病情等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血液透析的模式,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采用有針對性預防低血糖的護理方法。首先,要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教育,主要針對血液、血糖方面的健康知識進行講解,包括血液透析方面的知識、血糖對人體的危害、糖尿病腎病患者的飲食以及調節的方法等,讓患者學會自我監測,同時,為了讓患者對自身的血糖具有很好的掌握情況,醫護人員指導患者書寫治療日記,包括飲食情況,身體的血糖監測情況等。其次,通過觀察比較兩組患者透析期間的低血糖發生情況,分析不同方法護理下兩組患者的低血糖的發生率,并根據低血糖的發生率改變患者的飲食量,尤其在透析的時候,要根據透析時間的安排進行調整胰島素的用量和飲餐的時間。一般的安排是患者在家食用早餐,來醫院透析后2 h后飲用酸奶和蛋糕等食品。同時,在患者飲水方面,應采用有刻度的水杯,對患者的飲水量進行控制。最后,在整個透析過程中,需要負責人員加強巡視察看,并對營養有欠缺的患者進行重點觀察,給患者提供相應的飲食搭配參考意見。觀察整體患者有無心悸、出汗等癥狀,如果發現患者有以上癥狀,需要及時改善癥狀。
在透析過程中,對于出現表情淡漠且心慌等不適癥狀的患者及時進行監測,運用快速血糖儀對于透析通路靜脈血液實行血糖監測。并根據Whipple三聯征確定患者低血糖:第一,出現低血糖癥狀;第二,血糖低于2.8 mmol/L;第三,供糖之后低血糖癥狀迅速得到緩解[6]。
1.3 評價標準
健康知識掌握情況:主要的知識包括患者對低血糖的認識,平時飲食方面需要注意營養搭配,在預防中采用的有效藥物、糖尿病血液透析的醫學知識等,以測評打分的形式進行評價,在患者治療期間,給患者實施了健康知識的普及之后,可以采用考試的形式,主要涉及的內容緊密圍繞糖尿病的認識以及糖尿病的預防等,患者根據自己了解的情況進行作答,然后由護理人員進行評分,評分分為四個等級,90分以上為優,80~90分為良,60~80分為一般,60分以下為差;患者的依從性情況:患者的依從性主要包括患者的合理飲食、患者對自己的檢測、在服藥時間方面要守時、生活方式要遵從醫囑。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取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取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P
2 結果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后的健康知識掌握情況以及患者的依從性。見表1。
通過治療觀察兩組患者低血糖發生情況,觀察組患者在不同時間段的低血糖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W意義(P
3 討論
該研究主要選取2014年6月―2015年9月來該院治療的終末期糖尿病腎病(DN)老年患者126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兩組患者分別采用常規方法護理和預防低血糖的加強護理干預[7]。在觀察組患者實施血液透析時,對患者的飲食和胰島素的用量和用法進行了調整,對患者的要求是:在透析日,早餐應在家里吃,去醫院接受血液透析結束后2 h,方可以進食,主要為酸奶、蛋糕等,同時還對患者進行全面的巡檢,發現有低血糖的患者進行立即補充葡萄糖。
采用不同的護理方法后,觀察組在飲食用藥等方面的依從性高于對照組,低血糖發生率低于對照組,還對患者進行了健康知識方面的教育,促使患者自己能夠采用有效預防措施[8-10]。兩組患者的健康知識和治療依從性的效果都比較顯著,觀察組患者合理飲食依從性為77.8%,用藥為84.1%,自我監測85.7%,生活方式為88.9%,而對照組患者的合理飲食依從性為50.8%,用藥為44.4%,自我監測63.5%,生活方式為55.6%,觀察組依從性顯著要高于對照組[11-13]。透析期間觀察組患者的低血糖發生率為15.9%,而對照組患者的低血糖發生率為36.5%,觀察組患者的低血糖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在患者實施血液透析之前,將患者的胰島素用量以及飲食方法做了調整,讓患者在調整之后的兩三天內進行血液透析,結果顯示,在患者血液透析之后,患者的低血糖發生率由36.5%下降到15.9%[15]。通過觀察和對比可知,觀察組患者的低血糖發生率比較低,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具有醫學價值,值得在臨床治療中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石存平,蘇風珍,湯建明,等.老年糖尿病腎病患者血液透析治療中低血糖的觀察和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2, 16(4):49-50.
[2] 鐘倩嫻,陳銳,謝綺妮,等.老年糖尿病腎病患者血液透析治療中低血糖的觀察和護理探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4,15(3):150-152.
[3] 畢素鳳,周玟,龍剛,等.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患者低血糖發生的原因及預防[J].天津護理,2013,21(6):555-556.
[4] 戈海,俞玲.循證護理對終末期糖尿病腎病患者血液透析時低血糖發生的影響[J].江蘇醫藥,2012,38(11):1360-1361.
[5] 劉麗松.透析液加葡萄糖預防終末期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低血糖反應的護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12(40):316.
[6] 唐志利.糖尿病腎病末期血液透析探討[J].中國衛生產業,2012,9(15):133.
[7] 周進.個性化護理對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患者低血糖的預防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14,14(21):99.
[關鍵詞]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護理要點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0(a)-0147-02
糖尿病為常見代謝性疾病,在中老年人中多發。低血糖為糖尿病患者常見急性并發癥,若癥狀持續時間久,可導致患者腦組織發生不可逆損害,甚至可出現昏迷和死亡。老年糖尿病患者多伴隨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對低血糖反饋及調節作用減弱,因而用藥過程低血糖發生率高。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可出現心慌、頭暈、面色蒼白、注意力不集中、意識模糊、視力障礙、昏迷、抽搐等臨床癥狀,低血糖致殘率和致死率高,可影響患者血糖控制,對微血管和大血管等產生不利影響[1-2]。該研究就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的護理要點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的對象是2014年1月―2016年2月該院所收治的200例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患者,將收治的患者隨機分為常規組和個體化組。患者臨床以心慌、頭暈、面色蒼白、注意力不集中、意識模糊、視力障礙、昏迷、抽搐等為主要表現。其中常規組共100例,男性的患者66例,女性的患者34例,年齡63~81歲,年齡均數(69.73±5.12)歲。病程4~29年,平均(8.17±1.16)年。合并高血壓有34例,合并冠心病13例,合并糖尿病腎病10例,合并糖尿病眼病5例,合并腦梗塞5例。其中,聯合用藥治療78例,單用胰島素治療22例(包括單用雙胍類藥物12例,單用磺脲類藥物8例,單用中藥降糖2例)。個體化組共100例,男性的患者65例,女性的患者35例,年齡61~81歲,年齡均數(69.19±5.45)歲。病程4~29年,平均(8.23±1.31)年。合并高血壓有35例,合并冠心病13例,合并糖尿病腎病11例,合并糖尿病眼病5例,合并腦梗塞4例。其中,聯合用藥治療76例,單用胰島素治療24例(包括單用雙胍類藥物12例,單用磺脲類藥物9例,單用中藥降糖3例)兩組患者上述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常規組給予普通護理方式;個體化組給予個體化護理方式。①藥物護理。因老年糖尿病患者對低血糖耐受性低,容易出現低血糖昏迷癥狀,需指導患者合理用藥,說明藥物劑量、用法、副作用等,強調不可隨意增減藥物劑量,避免過量導致低血糖。用藥后應及時進食,并避免進食前和用藥后劇烈運動。采用胰島素治療者,應說明藥物保存方法、胰島素注射方法等,并確保定時定量。②飲食護理。根據患者體重、飲食愛好等給予個體化食譜制定,給予低鹽低脂、高纖維素和適量蛋白質飲食,可分為4~5餐,夜間低血糖患者可在睡前加餐[3]。③監測血糖。每天給予血糖監測4次,空腹、早晚餐后2 h和睡前監測,胰島素治療者應增加血糖監測次數。指導患者和家屬自行進行血糖監測,并根據血糖監測結果給予預防性干預,以避免低血糖發生。④心理護理。老年糖尿病患者病程長,且伴隨多種并發癥,加上低血糖影響,可出現焦慮抑郁情緒,需主動跟患者溝通,及時掌握其心理狀態并給予疏導,穩定患者情緒,提高其遵醫行為[4]。⑤病情監測。對長期應用降糖藥和胰島素患者應加強對其活動和意識的監測,觀察有無面色蒼白、嗜睡等現象,并警惕夜間低血糖,加強夜間巡視,重視患者主訴,及時控制不良現象的發生。⑥運動護理。根據患者病情和個體情況制定規律運動方案,在餐后1 h運動,確保運動量合適,避免劇烈運動[5]。
1.3 觀察指標和相關標準
①護理總有效率。②患者遵醫用藥行為、飲食行為、運動行為、血糖監測行為評分(每一項遵醫行為總分100分,分數越高,遵醫行為越高)。③護理前后患者生存質量的差異。顯效:經干預,低血糖癥狀消失,血糖控制良好;有效:經干預,低血糖癥狀改善,血糖控制較好;無效:達不到上述標準。護理總有效率=(顯效+有效)/每組患者總例數×100%[6]。
1.4 統計方法
數據采用SPSS21.0軟件處理,護理總有效率、護理前后患者生存質量的差異采取χ2檢驗(%表示),患者遵醫用藥行為、飲食行為、運動行為、血糖監測行為評分采取t檢驗(x±s)表示。統計學意義判定標準:P
2 結果
2.1 護理總有效率比較
個體化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顯著比常規組高,P
2.2 患者遵醫用藥行為、飲食行為、運動行為、血糖監測行為評分比較
個體化組患者遵醫用藥行為、飲食行為、運動行為、血糖監測行為評分顯著比常規組好,P
2.3 護理前后患者生存質量的差異比較
干預前兩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功能等生存質量指標相似,P>0.05;干預后個體化組較之常規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功能等生存質量指標改善更顯著,P
3 討論
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發病率高,加上老年糖尿病患者對低血糖耐受性低,合并多種基礎疾病,在低血糖發生后容易誘發急性心腦血管事件,嚴重者可出現死亡[7-8]。因此,護理人員需加強對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患者的病情監測和觀察,加強巡視,并做好患者藥物護理、飲食護理、心理護理、運動護理和血糖監測等個體化護理工作,以預防和及時處理低血糖現象,改善患者預后[9-10]。
該研究中,常規組給予普通護理方式;個體化組給予個體化護理方式。結果顯示,個體化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顯著比常規組高,遵醫用藥行為、飲食行為、運動行為、血糖監測行為評分顯著比常規組高,干預后個體化組較之常規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功能等生存質量指標改善更顯著,說明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給予個體化護理方式進行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提高其遵醫用藥、飲食、運動和血糖監測行為,促進其生存質量的提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馬紅利.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護理措施[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13):74-75.
[2] 姚田芳.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預防及護理要點分析[J].大家健康,2016,10(4上旬版):241.
[3] 王建英.系統性護理對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患者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11):127-128,131.
[4] 姚美芳,仇紅霞.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的觀察與護理[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4,24(10):1087-1088.
[5] 秦鑫.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患者實施系統性護理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33):345-346.
[6] 于偉,于兵.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的預防及護理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2013,24(10中旬刊):151-152.
[7] 藍艷,劉靈芝.系統性護理對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者的影響觀察與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8(44):293-294.
[8] 朱仙君.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的護理分析[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0,2(7):197-198.
[9] 李敏.老年糖尿病并發低血糖的護理[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1,20(17):124.
【關鍵詞】 臨床護理;老年患者
內科疾病多有病程長,治療效果不及時或不明顯等特點,而內科老年住院患者還有身體素質差,病情多變,容易產生焦慮、煩躁不安、悲觀失望情緒的特點者。這對病情觀察、評估帶來一定難度,使護理工作面臨更多責任和風險。現將護理體會簡述如下。
1 心理護理
內科老年住院患者由于病程長、治療效果不明顯,容易產生焦慮、煩躁、悲觀等負面情緒,導致緊張感或危急感,不配合治療,這將直接影響治療效果。而治療效果不明顯反過來又作用于負面情緒,造成惡性循環。同時,患者由于對自身疾病的不了解,容易產生恐懼和憂慮,這時會對自身疾病有強烈的求知欲。這要求護理人員有問必答,百問不厭。使其樹立信心,主動配合治療。總之,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心理,給予關懷同情,細心護理,促其配合,以爭取最好的醫療效果。
2 護理要點
病情觀察、正確執行醫囑、指導適量運動、飲食護理等是貫穿內科老年住院患者始終的,只有在這些方面做好了,才能為患者減輕病痛,進而贏得患者和家屬的信任與尊重。
2.1 病情觀察 對藥物作用的觀察,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發展及變化過程。對治療中的患者,要掌握其藥物的療效及副作應以便觀察治療效果或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內科老年住院患者,通常病情變化不確定、身體素質差或病程長,易致并發癥。因此針對病情發展向患者及時交待、強調危害性或意外情況很重要。
2.2 正確執行醫囑
強化查對意識,層層把關,保證安全。按醫囑執行是護士的職責,對醫囑質疑和把關是護士的義務和人道本職。由于工作繁忙、重復性強等特點可導致思維的暈輪效應及定勢作用,醫生不易發現自己的缺陷或失誤,尤其是關鍵字、用藥量,遇有質疑護士須經醫生核實后執行。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變化,避免盲目執行醫囑。遇特殊、貴重藥換批號,若與醫囑劑量不符,及時通知醫生,供調整用量之參考,為一些患者保證用量節約開支。口頭醫囑除急救、手術時外不予執行。執行時須復述強化或反問一遍以提醒查對、避免口誤。
2.3 指導適量運動 老年患者運動較少或長期臥床,造成肌肉萎縮,需要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適量運動。同時老年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這需要在運動過程中尤其注意安全問題。做到行走、運動前充分做好準備工作,如幫助其按摩下肢肌肉或鼓勵自行按摩;盡量減少可能障礙物,加用防護欄,防跌交及墜床,鼓勵使用拐杖。以避免意外傷害。幫助并指導患者其學會輕揉按摩面部、四肢、腹部肌肉及足底,手掌穴位;鍛煉呼吸肌,如每日練習深呼吸4~6次,每次5 min;提肛法鍛煉會肌肉等。
2.4 飲食護理 患者可能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內分泌紊亂,整個機體處于營養失調狀態等狀況。因此,加強患者的飲食護理尤為重要。宜食種類:蛋白質類的攝入宜選用優質低蛋白包含,應以高生物效價的動物蛋白質為主,如蛋類、奶類、淡水魚、瘦肉等補充各咱必需氨基酸;補充足夠的維生素;補充膳食纖維,防止因缺少運動或長期臥床造成的便秘。
3 護理細節
3.1 心肺功能監護 老年人由于心臟代償功能下降,血管順應性降低,極易誘發或加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應注意及時發現,尋找原因并及時處理。否則,易引起嚴重的心腦功能衰竭,嚴重威脅患者生命。老年人呼吸代償功能下降,應即時清除口腔異物、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進行氣管切開或呼吸機輔助呼吸,及時改善呼吸功能。
3.2 靜脈輸液 老年人多皮膚松弛,,特別是長期慢性病患者,四肢皮膚彈性差,血管細曲易移動、脆性大,致靜脈穿刺及固定、輸液計劃的完成較困難穿刺前應放低準備輸液的血管位置,或肢體下垂,對肢體冰涼者給熱敷使血管充盈,利于穿刺。較難的穿刺要仔細、耐心操作輕、進針稍緩慢爭取一次穿刺成功。成功穿刺后應穩妥固定、擺放并交待穿刺局部的保護。
3.3 預防泌尿系統感染 尿頻、便秘的護理,尿頻、便秘者,應給予腹部按摩和熱敷處理,養成定時排尿排便的習慣。置導尿管的患者留置導尿管期間,要定期做好會護理,保持清潔,每天行膀胱沖洗2次,更換尿袋1次,并觀察尿色、尿量并做好記錄,每周檢驗尿常規1次。
3.4 預防褥瘡 對于長期臥床的老年患者,要定時翻身,翻身后用熱毛巾擦洗受壓皮膚、骨突出部位,必要時使用樟腦精按摩;保持床褥的整潔、干燥,潮濕后要及時更換;每日認真進行晨、晚間護理。
4 結論
內科老年住院患者及家屬對臨床護理工作要求較為嚴格,臨床護理工作千條萬緒,要做到萬無一失確也不易。因此,護理工作要做好,做全,不但要嚴格執行護理操作程序,而且每個護士都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修養、職業素質和一份愛心,去面對周而復始的工作,嚴把質量關,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
參 考 文 獻
[1] 李偉.醫院老年康復問題研究.中國康復,2003.
[2] 南登昆.纓鴻石.老年護理中的問題.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3] 陳仲武.護理探索.中國護理醫學雜志,200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339
近年來,全身麻醉隨著理論和技術的日益完善,已被廣泛應用于各種手術。但全麻較其他麻醉對生理影響最顯著[1],特別是對呼吸系統的影響更為明顯,這種對呼吸的影響常常延續到術后,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癥或二氧化碳潴留等并發癥。全麻術后尚未清醒的患者,隨時有發生窒息、意外損傷、休克的可能。而老年患者由于代謝功能低,麻醉的反應性慢,以致蘇醒延長,加之心肺功能減退,導致發生各種意外并發癥的危險性增加。因此,對老年患者全麻術后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加強基礎護理,保持呼吸道通暢,充分給氧,積極防止各種并發癥的發生,是確保老年患者平穩度過圍手術期的關鍵。
2005~2011年護理全麻老年患者40例,現將護理要點總結如下。
做好心電監護
術后將患者安置于重癥監護室內,手術>48小時者連續心電監護并備好各種搶救器械和藥物。如氧氣、氣管插管用物,心電通氣管開口器,舌鉗、吸引器、氨茶堿等,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特別是監測血氧飽和度,以便及時發現麻醉恢復期所道阻塞所致的低氧血癥和高碳酸血癥。同時要了解患者的術中情況,麻醉程度,失血情況等,以便正確掌握病情變化。
保持呼吸道通暢
老年患者由于肺組織纖維化致呼吸代償能力差,支氣管內黏膜纖維毛系統清除機制減少[2],尤其是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患者,全麻術后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加之全麻引起的嘔吐,如不及時排出,患者呼氣時可將嘔吐物和反流物誤吸入呼吸道引到窒息或引起肺部感染、肺不張。患者常表現為呼吸不平順,通氣量減低。因此,要將患者平臥頭偏向一側,并隨時吸出并清除口腔和氣管內的分泌物,以防引起誤吸、呼吸道梗阻和肺不張。誤吸窒息處理的要點在于預防,術前12小時禁食,4小時禁飲,以保證胃徹底排空,妥善固定松動的牙齒,取下活動性假牙,以防脫落入管內。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患者肺活量減少,肺順應降低[3],加之、肌松藥殘留,肌力未完全恢復,易發生舌后墜,影響正常通氣。其臨床特征是當造成不完全氣道阻塞時,隨呼吸出強弱等不等的鼾聲,當氣道完全阻塞時鼾聲反而消失,只見呼吸動作而無呼吸效果,監測血氧飽和度呈進行性下降,此時用面罩行人工呼吸擠壓,呼吸囊時阻力很大。放置口咽通氣道或正確托起下頜可緩解舌后墜造成的氣道阻塞。
要注意觀察呼吸狀態、頻率和幅度的變化。臨床上可用干綿纖置于患者鼻部,直觀監測呼吸的強弱。
保持循環系統的穩定
老年患者同時患有其它疾病,如肺功能不全、高血壓、糖尿病等,手術時由于創傷面積大,出血多及麻醉的影響誘發式加重老年人心功能不全、心源性水腫[4]。因此,要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每15~30分鐘測血壓、脈搏、呼吸、心率、心律1次,并檢查周圍毛細血管床的反應,皮膚的溫度和濕度,直至血壓、呼吸、脈搏平穩為止,并做好重癥記錄。如:患者出現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血壓下降、脈搏細速等休克癥狀或心律失常時,要立即報告醫生,針對原因進行處理。
幫助患者清醒
老年患者蘇醒期延長,為了使其盡快清醒,可對其進行間斷呼吸或刺激。
疼痛的處理
全麻蘇醒期的患者均會感到切口疼痛難忍,老年患者常會出現脈搏增快。血壓增高,出汗等。此時可用神經阻滯或使用鎮痛泵,緩解疼痛。
一般護理
注意保暖,防止損傷,老年全麻術后常發生體溫過低,因此要注意保暖,冬季可將室溫調到22~24℃或用熱水袋,因反應遲鈍,熱水袋溫度不得>50℃,且應隔著毛巾,不可直接接觸皮膚,以免燙傷。
當患者出現興奮、躁動時,應適當給予約束并加床檔保護,以防止墜床,拔出引流管,拉扯敷料等情況發生。
老年人由于對失血、失液的耐受力及循環代償能力差,因此要根據其體液調節平穩有限的特點,盡量做到等量輸血、輸液,既要補足,又不能使心臟負荷過重,因此要準確記錄24小時出入量。
老年患者由于牙齒脫落、松動成為病菌存留的條件,因此要加強口腔護理,每天用口靈清洗口腔2~3次,防止肺部感染的發生。
壓瘡護理:老年患者皮下脂肪少、皮膚松弛,彈性降低,易發生壓瘡,故要加強皮膚護理,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床鋪平整、干燥、清潔,最好用氣墊床,翻身按摩1次/4小時,加強大小便護理及營養和水份的供給。
取得家屬的配合:及時做好家屬的工作,告訴他們老年患者全麻術后常見并發癥多,需要他們配合治療,取得家屬的信任與支持,對患者的康復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梅婷.小兒全麻插管恢復期氣道阻塞102例分析[J].實用護理雜志,2002,9(34).
2 馬艷.老年患者院內肺部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理雜志,2002,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