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業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缺乏資金支持
要想實現農業科技創新,資金是其中的重要基礎,如果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那么技術創新也就無從談起。當前,我國地方政府財政支農資金較少,不利于科技興農政策的開展。現如今,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國農業科研的經費站農業生產總經費的比重較低。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從農業科研的投資與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來看,世界許多國家在1%以上,但是我國卻僅僅為0.17%~0.27%。通常情況下,只有當比重達到2%左右時,才可以使一個國家的農業持續穩定增長獲得充足的科學技術支撐,但是我國的農業科研投資強度較低,這就導致了以下幾方面的現象:(1)成果推廣難以形成大規模、(2)國家級項目爭取不到、(3)品種改良更新不到位等等。
1.2創新人才極度缺乏
在農業科技創新過程中,人才是其中的根本,如果缺乏科技人才,那么農業的創新工作也就無法有效開展。從農業方面來看,我國的科研人員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來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所以很難滿足農業技術創新的需要。因為國家的支持力度不夠,相關的配套政策未能實施,使得農業科研人員的收入不夠理想,與其他行業的差距逐漸拉大,這樣就會造成人才的流失現象非常嚴重。
1.3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
在我國,科研成果與農業的實際需求相背離,這就使得農民對科技成果的需求不足,使得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受到了阻礙。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1)農業科技創新效益的顯現周期較長,而且農民采用科技成果的成本更大,這就挫傷了農民采用新技術的積極性。(2)由于農民自身知識的不足,使得他們采納農業科技成果的能力有限,使得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解決對策
2.1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的資金支持
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離不開資金政策的支持,所以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我國政府部門要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的資金支持,要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農業科技投入體系。首先,要走多條投資渠道之路。
2.2加強對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
農業科技創新要想取得進一步的發展,離不開技術人才的支持。無論是進行科技創新,還是進行技術成果轉化,都需要依靠農業科技人才隊伍才能夠得以實現。所以,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等,要加強對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要為營造一個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并建立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相結合的競爭協作機制,以便將人才的潛力進行有效的發揮,使他們最大化的發揮出自己的作用。另外,要加大對人才培養的經費投入,采取相應的激勵機制,來激發人才的創新意識,進而組建起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2.3加大對科技成果的轉化力度
農業科技創新的根本目的還是為農業的發展所服務,所以加大對科技成果的轉化力度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要讓廣大農民都認識到科技成果的先進性,另一方面要是農業科技展示其強大的吸引力,這樣才能夠吸引廣大農民的興趣。農業的發展需要依靠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需要相關科研部門不斷提供先進的科技成果,并通過提升農民的認知度,來實現對這些科技成果的有效轉換,繼而促使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以實現我國農業的經濟增長。但是,農業科技成果受許多因素的影響,一方面受環境的制約,另一方面又受到社會條件的影響,所以其轉化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個較為漫長的工程。因此,我國各級政府部門需要對農業科技體制進行適當的改革,要加大對農業科研的管理力度,要不斷完善農業推廣體系,以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此外,還需要廣大農民加強學習,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提高自己采用科學技術的意識,這樣才可以更好的推動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
結束語
科技的進步與創新推動了我國社會的發展,所以我國農業要想取得進一步的發展,也需要實現科技的創新與突破,針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所存在的一些問題,需要我國政府部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要加強對科技人才的培養,并加大對科技成果的轉化力度。如此,才能夠推動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0 引言
農業是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資料來源,對國民生活的影響舉足輕重。高效的創新舉措,為經濟增長與社會和諧帶來的效益顯得越發重要,而農業科技創新在今后農業經濟發展中作用更加明顯。云南是我國的能源大省,也是農業大省,雖然近年來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加大了重視程度,資金投入也逐年增長。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對促進云南省經濟發展的作用仍顯不足,主要是由于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不足造成的,而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加大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中人力資源投入、教育水平投入、改善科技創新環境等方面入手。本文主要從人、財、物三方面投入與配置闡述了云南省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的狀況,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提高云南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的對策。
1 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狀況
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包括農業科技創新人力資源、農業科技創新財力資源、農業科技創新物力資源,這是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中最基本的資源。
1.1 人力資源配置 農業科技創新人力資源是指從事農業科技創新技術和為此提供服務的人。包括政府企事業單位、農林高等院校、農林科研院所以及企業中直接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和為之服務的一切人員,主要研究從事涉農創新技術人員的構成結構、人員數量、發展趨勢和人才資源的培養狀況等。
1.2 財力資源配置 農業科技創新財力資源是指農業科技創新技術消耗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貨幣表現,包括科學基金、基本建設費、三項補助費和支付的科研經費,主要研究經費投入與產出、來源和規模等。
省級財政一般預算支出中科學技術經費支出所占比例應達到全國地方平均水平,設區的市、縣(市、區)財政科學技術經費支出在本級財政一般預算支出中所占比例應達到國家科技進步考核指標要求。2012年,全國農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占農業總產值的比為0.41%,云南省只有0.14%,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013年,全省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155億元,經費投入強度為1.23%,相比往年,經費投入力度加大。各類企業投入的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 127.8億元,政府屬研究機構14.5億元,高等學校12.3億元,其它0.4億元。企業、政府屬研究機構、高等學校、其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所占比重分別為82.4%、9.3%、7.9%和0.3%。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投資39.3億元,占全省總投資的0.4%,農林牧漁業完成投資766.2億元,占全省總投資的6.8%。
1.3 物力資源配置 農業科技創新物力資源是指完成農業科技創新需要的一切供需物資,包括科技研發需要的儀器設備、試驗工具、試驗器材,試驗藥品、完成試驗需要的試驗基地、試驗場所,分析結果需要的觀測設備、分析設備、計算設備以及進行試驗最基本的原始數據等。
物力資源投資主要涉及保障促進科技創新的長效機制方面,營造科技創新的良好環境,加強財政對科技創新的物資投入力度是關鍵。云南省從2005年開始,每年投入1000萬資金用于科技基礎平臺建設,截止目前,已建成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1個國家級技術研究中心。
云南省林科院擁有的科研裝備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液相色譜儀、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設備、電子天平等;云南省水土保持所科研裝備有氨氮分析儀、酸度計、原子吸收火焰分光光度計等;云南省水產科研所主要裝備有雙光束紫外分光光度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系統顯微鏡等;云南省蠶桑研究所共有顯微鏡、電子稱量計等設備。云南省涉農科研院所高新技術試驗設備配置率偏低。
2 農業科技創新產出狀況
全年新登記科技成果近400項,獲國家科學技術獎6項。云南省涉農院所開展各類研究課題992項,其中國家級135項,省級378項,橫向協作課題45項,院級43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國家星火計劃項目3項,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7項,國家支撐計劃項目5項,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項目1項,農業部公益性行業專項5項,農業部“948”項目1項。
3 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
農業科技創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帶動了地區農業的發展與進步,適應新階段、新形勢下發展可持續農業的迫切需要。因受到一些內外因素的影響,云南省農業科技創新水平總體上還比較落后,導致在農業科技創新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嚴重阻礙了農業科技創新活動的順利進行。
3.1 農業科技創新人力資源配置薄弱 云南省擁有數量充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但支撐農業科技創新的農業科研院所、農林高校數量不多、質量不高、創新人才不足,配置力度不足5%。全省共有本科高校29 所,2 位院士,714位博士生導師,涉農高校僅有3所,人力資源配置十分薄弱。
3.2 農業科技創新經費投入不足 云南省是能源大省,也是農業大省。科技研發資金投入偏向少數經濟比較發達、少數行業聚集,例如全省超過50%的科技研發資金投入在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專業設備制造業這3個行業。對云南省農業而言,發展趨勢相對較弱,政府對農業科技進行財政撥款,因此政府的投入會收到各種因素的制約,會使得投入分配不合理,農業科技創新的驅動力不足。
3.3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強 科研產出效益低、科技成果轉化率和利用率低。每年科技成果登記少于400項,約占全國總數的1%,23所本科院校中轉讓專利成果只有21項,實際收入不足1000萬元。
3.4 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不完善 現有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中資源配置主要依靠政府,政府作為主要推動力,通過宏觀調控,培育創新主體,促進科研體制改革,使各創新主體有序互動,有效合作,但是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仍然不夠完善,而市場在創新體系建設方面的作用也稍顯不足。
4 提高云南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的對策
4.1 提高農業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培養 農業高校、農業科研院所是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農業基礎研究、農業高新技術研究、開發、創新方面,承擔著主力軍的角色,為實施科教興農戰略,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提高綜合競爭力提供了保障。而人是實施活動的主體,培養素質高、科技創新意識強的人才,是農業科技創新快速發展的基石。在人才培養方面,可以采用自主培養與人才引進相結合的模式。
4.1.1 自主培養 云南省擁有涉農高校和科研院所包括云南大學、云南農業大學,云南林業職業技術學院、云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云南省農業科學院、云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云南省水利科學研究所、云南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云南蠶桑研究所。相對全國而言,云南省擁有的農業科技力量比較薄弱,可以通過申報項目爭取財政支持、建設重點實驗室、建設重點科研基地、建立人才交流站、等方式實施人才培養計劃,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在人才培養時注意本學科與跨學科的交叉聯系,實現跨學科培養全面發展的專業人才。同時加強學術團隊建設,提高農業高校、農業科研院所承擔國家、省(市)重大科研項目的能力。并且云南各個高校和研究機構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關于農業科技創新的比例也在逐步發展。
4.1.2 人才引進 云南省要努力營造良好的農業科技人才引進氛圍,設立農業科技人才引進專項基金,提供先進的科研條件,確保農業科技人才的待遇水平,爭取大項目,提升知名度,大力引進海外智力資源,培養一批學術帶頭人,加強創新團隊建設,逐步建立起一支具有高素質的云南農業科技人才隊伍。云南省政府在加大引進人才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并設立的人才庫,獎勵更多優秀人才加入,為適應創新工作的需要,還需建立以人為本的人事管理制度,做好創新人才的穩定工作,建立科技人才培養創新系統,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4.2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只有當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使農民獲得效益,收入增加,才能體現科技創新成果的價值,更好的發揮農業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但農業生產周期長、見效慢,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各級政府部門要積極探索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管理機制,加強信息交流:農業科研推廣部門要完善農業推廣設施,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質量;農民要努力科技知識,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素質,增強學科學、用科學的意識;新聞媒體要積極宣傳農業科學技術和農業科技成果。
4.3 增加農業科技投入 充足的資金投入是農業科技創新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資金短缺必然制約云南省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發展。從根本上解決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就能促進農業科技創新資源的有效配置。第一,通過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加大政府部門對涉農重點科研基地和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的科研經費投入。第二,以政府為主體,充分利用單位、企業、社會組織、農民等多渠道籌措資金。第三,通過增加農業補貼、減少稅收等方式,積極探索新的投入方式。
4.4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參與主體主要包括政府涉農管理部門、農林科研機構、農林高校、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涉農企業、農民、農民合作社等。云南省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由4部分組成,主要包括科學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科研成果推廣體系建設,科研成果應用體系建設和政策支持體系建設。通過出臺相關政策、法規,保障各參與主體的合法權益;加強科研和推廣人員的激勵政策,提高科研和推廣人員積極性,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等方面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5 結論
農業科技創新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人才和資金的投入,在很多地方存在薄弱人力資源配置薄弱、經費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強、科技創新體系不完善等現象,并且云南地處西南邊陲更需要引進優秀人才引導科技創新發展。在發展的同時要培養當地人才,防止人才流失,逐步建立起一支具有高素質的云南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增強云南農業科技創新資源的快速發展。
農業技術創新作為社會技術創新的有機組成部分,包括研發和推廣兩個過程,其終極目標是提高農業生產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的過程。但由于不同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資源稟賦、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歷史條件等的巨大差異,各國農業技術創新的模式和制度不同[2],技術創新的效果也不同。由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落后和農業科研力量的薄弱,農業技術引進多但消化吸收并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成果并不多,農業增長科技貢獻率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35%~40%左右,而發達國家的這一比率則高達70%~80%[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采取了國家主導的農業科技研究和開發推廣戰略,先后實施了諸如星火計劃、豐收計劃、菜籃子工程、溫飽工程、種子工程、科技入戶工程等多種計劃,推動了農業科技創新的步伐,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也逐漸提高,如2005年農業科技貢獻率為48%,與2000年的43%相比,凈增長5%[4]。農業中除個別產業外,絕大多數產業的科技貢獻率都有較快的增長。另一方面,從科研成果來看,我國農業科研工作者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以中國農科院為例,在“十五”期間,全院獲獎成果近500項;發表科技論文10878篇(其中被SCI收錄514篇),專著535部,專利220項。其它農業科研單位的科研成果也十分顯著,2001年細胞克隆羊在陜西成功產子、2005年中國第一例克隆豬在河北出生、奶牛胚胎技術和超級常規稻育種技術的形成等就是其中的典范。
二、我國農業技術創新中存在的問題
從總的來看,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成績突出,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少,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從研發和推廣兩方面來加以論述:
(一)農業科技創新研發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科技研發經費投入不足
我國農業科技經費投入不足,科技投資強度偏低。2003年,我國農業科技研發投資占GDP的比重僅為0•49%,還不到世界糧農組織規定標準(1%)的一半。與其它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科技投資強度(農業科技科技與農業GDP的比重)明顯偏低。農業科研經費投入不足除反映在農業科技投資強度偏低之外,還反映在農業科研機構的人均科研經費上。據美國農業部的資料統計,美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公共科研機構提供的農業科研經費每年約21億美元,私人資助的資金也高達21億美元左右,大約與公共科研開支持平。美國農業科研人員人均年科研經費超過10萬美元,[5]而1991~1994年我國農業科研機構的人均課題費僅為0•61~0•97萬元。近年來人均課題經費雖有所提高,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十分明顯[6]。
2•農業科技研發資金配置不合理
我國農業科技經費投入方面存在的問題,不僅有投入不足的問題,在資金配置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的因素。首先,農業科技資金在不同行業間配置不合理:我國農業科技資金的行業投向比例與農業中各行業產值比例不符,影響了農業中各行業的均衡發展。如1996到2002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政府對農業和林業科技撥款比例都高于這兩個行業在農業產業結構中所占的比例,而對畜牧業和漁業的科技撥款比例卻明顯低于這兩個行業在農業產業結構中所占的比例;其次,農業科技資金在不同的科技活動中配置不合理:我國農業科技經費中投資于應用開發的資金相對不足,阻礙了農業科學技術和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雖然近年來政府采取了各種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的措施,但由于各項措施之間缺乏統一和協調,投入的資金缺乏管理和監督,實際效果并不顯著;再次,農業科技資金在不同的主體間配置不合理:企業在我國農業科技活動中所占資金比重偏低,影響了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科研機構所占經費比重偏高,農業科研創新的效率不高,與生產脫節現象較為明顯。此外,農業科技創新資金配置不合理還與科研人員整體質量不高、隊伍過于龐大有關。如同廠商的生產活動,科研活動同樣存在規模經濟效應,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不可能承擔超過國力的科研經費支出,科研經費投入總量有限,必須把有限的資源配置給高質量的農業科研工作者,才能“生產”出高質量的科研成果。如果科研隊伍過于龐大,勢必降低人均科研經費量,從而無法充分發揮科研人員的潛能和調動其工作積極性,科研活動的規模效應也就無法凸顯。
3•研發資金來源渠道少,風險投資資金缺乏
我國農業科研經費來源渠道少,目前的資金來源有國家撥款、地方撥款、企業自籌、銀行貸款等途徑,其中最主要的是企業自籌和政府撥款。與發達國家農業科研資金來源相比,我國農業科技資金來源渠道相對單一,來自企業的經費所占比重相對偏低;其次,我國農業科技活動中風險投資資金急缺。目前企業從事科技創新研究的資金除了政府資助外,主要依靠銀行貸款,由于農業科技創新活動的高風險性,銀行貸款利率高、期限短,企業不愿意過多地投資于農業科技創新活動。只有建立完善的風險投資機制,對企業的農業科技創新活動提供風險擔保,才能進一步豐富農業科技創新資金來源,促進農業科技創新活動和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4•農業科技研發政策支持乏力
長期以來,為促進農業科技創新,政府從財政、稅收和信貸等方面出臺了不少支持政策,如對農業科技創新產品給予免稅優惠甚至財政補貼,但這些支持和補貼的范圍很窄,大量的科技創新產品實際上很難得到這種優惠,只有為數不多的已經列入國家計劃的新產品才能享受。在農業信貸支持政策領域,由于科研創新項目及其成果轉化的高風險性,實際上很多農業創新項目及其成果轉化難以得到正規的信貸支持,這在教學和科研單位轉化其成果的過程中表現更為突出。事實上,很多的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計劃由于資金的缺乏而無法實現。
(二)農業科技推廣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資金和人才的緊缺不利于農業科技的推廣
資金的不足和人才的缺乏,是我國農業科技推廣和應用的主要制約因素。我國農業技術推廣資金不足,農業科技推廣強度不高,甚至低于低收入國家(見下表3)。由于資金的不足和農技推廣者的待遇低下,農技推廣網絡人心渙散,大量基層農業推廣組織處于癱瘓或半癱瘓狀態,嚴重影響了農村科技推廣工作的順利開展。與此同時,由于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工作環境惡劣及工作待遇低下,基層農技部門很難吸引到高學歷人才,只能聘請一些非專業人員來代替,農技推廣工作隊伍整體知識水平相對較低;有的推廣工作者為了改善自身的經濟條件而從事多方面的工作,把農業科技推廣作為一項業余活動;農業科技推廣隊伍結構不合理,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資金的約束也制約了農業科技推廣人員接受培訓和進修等再教育活動,導致其專業知識老化,無法及時掌握和推廣現代農業新技術。所有這些因素都嚴重制約了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順利推進。
2•農村土地制度不利于農業科技的推廣
我國已經對土地承包責任制進行了改革,但客觀地說,改革并不完善,尤其是土地的分散經營,產生了一系列不良的影響,嚴重制約了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在土地分散經營的條件下,單戶農民擁有的土地面積不大,農民接受一項新技術,需要較高的投入,對于經營面積很少的農戶來說,其帶來的收入卻有限,農民也就沒有增加科技投入的內在動力,尤其是不利于一些大型綜合性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與此同時,分散的農戶經濟也沒有足夠的財力和物力對傳統農業進行現代技術改造,卻有相對充足的勞動力繼續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導致了農業科技成果的客觀有效需求不足,也增加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成本,阻礙了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3•研究和生產的脫節不利于農業科技的推廣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的供給主體是政府興建的事業性科研院所,由于大部分科研院所的資金來源于政府,其資金來源決定了其服務對象主要是政府,其目標也就是完成政府的科研任務,而缺乏面向市場解決實際問題的動力和壓力。其直接的后果一是科研成果與農民需要脫節:農民需要的技術沒有供給,有供給的技術農民用不上;二是科研成果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脫節:大量科研活動集中在提高種植業產量目標上,而對農產品的提質、倉儲、物流、深加工等的研究相對滯后,農業科研活動與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對產品高質量和多樣化需求的要求脫節。
4•農村的經濟、文化、市場條件不利于農業科技的推廣
首先,從農村經濟狀況來看,雖然近年來國家政策向農村傾斜,特別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口號的提出,農村經濟發展很快,但由于基礎薄弱,農民的資金依然十分緊張,而農業科學技術的采用是以資金相對充裕為前提的。從信貸的角度來看,出于風險的考慮,目前農村金融機構的資金有向城市倒流的傾向,農村信貸體系不完善。另一方面,非正規借貸途徑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農村資金緊張的狀況,但其成本是相當高的。因此,農民在接受農業科技推廣的過程中,資金的制約問題十分嚴重。其次,從農民的文化素質來看,雖然政府為農村的掃盲工作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農村整體文化素質依然很低,影響了農民接受和使用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能力和意愿;同時,農村信息本來相對封閉,農民文化素質的相對低下更加阻礙了信息的傳播,科普觀念很難真正落到實處,從而也影響了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再次,從農村市場條件來看,由于管理難度相對較大,加上農民自身辨別真偽能力相對較差,農村市場成為許多不法商人的天堂,他們打著新科技的晃子,賣著坑害農民的假冒偽劣產品,嚴重損害了農村市場秩序,打擊了農民采用新技術的積極性,致使其在真正的新技術面前失去信心,進一步阻礙了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三、對策和建議
為了有效地促進農業技術創新及其成果推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拓展資金來源渠道,增加資金供給
農業科技創新研究及其成果推廣離不開資金支持,拓展資金來源渠道,增加資金供給是促進農業科技創新的根本保證。首先,農業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產品的特性(非排他性與非競爭性),決定了市場無法提供最佳狀態的科技投入量,導致了市場失靈。因此必須建立起以政府投入為主導,民間資金積極參與的多元化農業投入機制,加大政府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同時,要制訂相應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充分調動民間資金投入到農業科技創新活動之中;其次,由于農業科技創新的高風險性,因此必須建立和健全農業科技創新的風險投資機制和保險機制,組建農業科技風險投資公司及相應的投資基金或保險基金,把風險投資機制和保險機制運用到農業技術創新過程中,分散和降低農業科技創新的風險;再次是要在財政、稅收、信貸等政策上進一步加大對中小農業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對中小農業科技企業的扶持力度,引導企業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研究和推廣;最后是要加強對農業科技創新資金的監管,使資金真正落到科技創新的實處,防止資金被截流或挪用。同時,要轉變過去對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的一般支持方式為以項目為主的重點支持方式,完善課題招投標制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二)面向市場和農民,推進農業體制改革
首先,要進一步推進土地制度改革。通過土地制度試點,以提效為目的,探索新的土地制度。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指導原則下,尋找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的新方式。其次,要進一步推進農業科技體制改革。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傳統的以政府為主導的農業科技體制越來越不符合市場的需要,只有面向市場和農民進行農業科技創新研究和農技推廣,農技活動才能真正為社會所接受,并在實現其價值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在推進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的過程中,除提供公共服務的科研機構外,其余農業科研機構應轉制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直接面向農民和市場提供服務并參與市場競爭,圍繞農業生產中的關鍵技術問題,發揮各自優勢,解決農業技術困難。同時,要通過科技體制改革來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放寬市場準入、鼓勵公平競爭、促進民營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再次,要在推進農業科技體制改革過程中優化科技創新資源的合理配置。對于農業科技創新中公共性較強的基礎研究項目,主要由政府安排攻關,以高等院校或公共科研院所為主,解決關系國家全局性、關鍵性、基礎性和產業共性的重大科研項目;對于應用研究項目,應由企業和農民根據市場需要來合理安排和解決,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應該是鼓勵和引導;整合和統一農業科技研究機構和推廣機構,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避免農業科技研究與推廣的脫節;整合農業科研及推廣隊伍,提高科技創新工作者的整體素質和工作待遇,以優化農業研發資源的利用效率。最后,在推進農業體制改革的過程中,還要注重技術引進機制的改革,首先是要規范引進渠道,避免不同地方政府對同一技術的重復引進;同時,在技術引進后,應根據實際情況加以本土化創新和改造,使引進的技術成為真正適用的技術。
(三)加強教育,提高科研工作者和農民的素質
高素質的科研工作隊伍是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的人才保障。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首先是要調整收入分配機制,建立和健全激勵機制,以吸引高素質人才的加入;其次是要重視對已有農業研發和推廣工作者的培訓和再教育,尤其是要加強對基層工作者的培訓教育,以提高其掌握和應用新技術的能力;鄉鎮是農業科技推廣的基層,也是真正落實農業科技創新的主戰場,鄉鎮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待遇低,任務重,應加強財政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基層科技推廣人員的待遇,以促進科技推廣工作的順利開展。農民是科技創新成果的接受者,農民素質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科技推廣的成敗。高新農業技術在可能帶來高產和低成本的同時,也存在因技術使用過程中的信息不完全或不對稱所引發的風險。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培訓,有利于提高農民獲取和接受新技術的能力,也有利于增強其辨別和應用新技術的能力,從而有利于農業科技推廣的順利開展。此外,科技工作者和農民素質的提高也有利于兩者互動地開展工作,農民可以將在實踐中發現的新問題,以及在使用農業科技產品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及時準確地表達出來,與農業科技工作者協商討論和共同解決,互相學習和進步,從而有利于促進科技創新工作的順利推進。
Abstract: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problems in the China's curren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for these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nowadays.
關鍵詞: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意義;策略
Key words: agricu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significance; strategy
中圖分類號:S-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7-0250-01
1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含義
農業科技創新是指包括農業科學研究、發明、創造以及科技成果推廣和應用,增強生產能力,獲得最大效益的運用過程,或者說是指改變或變更農業技術對農業生物要素與環境因素作用的過程。
2農業科技創新發展中的問題
我國農業在許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我國農業科技發展還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①由于我國農業的發展特點是高投入、高消耗、拼資源的粗放模式。②由于受農業生產的周期性、地域性和綜合性特點的制約,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整體水平不高,科技儲備和有效供給不足。科技產出能力較弱,專利授權的絕對數量相對較小,技術含量較高的發明專利比重低,僅占專利授權量的6.9%。③農業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農業科研投入的不足嚴重影響著農業科研隊伍的穩定和科研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也影響著農業科研成果的產出。④科技成果轉化擴散能力弱。國家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主體地位不突出,基礎設施落后,功能不強,服務弱化,缺乏自我發展后勁。⑤農業科技發展中的國家級課題攻關項目較少。技術引進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成果少。立項研究分散,低水平重復較多,科研隊伍的團隊精神不強。
3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意義
3.1 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和重要保證農業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農業可持續發展取決于農業生產力的水平,而農業生產力的水平又取決于生產要素的質量和配制。技術創新不僅可以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而且可以優化生產要素的配制。技術創新能提高單位資源的效用,改善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從而提高生態系統的供給能力,促進生態與經濟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農業技術創新發展是農業可持續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3.2 解決地方“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解決我國農業資源短缺和“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只有依靠科技創新才能合理開發與高效利用農業資源,最終走向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的可持續農業發展的道路。
4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策略
4.1 拓寬資金來源的渠道,增加資金投入①建立起以政府投入為主導,民間資金積極參與的多元化農業投入機制,加大政府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②要在財政、稅收、信貸等政策上加大對中小農業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對中小農業科技企業的扶持力度,引導企業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研究和推廣;③最后是要加強對農業科技創新資金的監管,使資金真正落到科技創新的實處,防止資金被截流或挪用。同時,完善課題招投標制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4.2 面向市場和農民,推進農業體制改革①要進一步推進土地制度改革。通過土地制度試點,以提效為目的,探索新的土地制度。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指導原則下,尋找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的新方式。②要進一步推進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在推進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的過程中,除提供公共服務的科研機構外,其余農業科研機構應轉制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直接面向農民和市場提供服務并參與市場競爭,圍繞農業生產中的關鍵技術問題,發揮各自優勢,解決農業技術困難。③要在推進農業科技體制改革過程中優化科技創新資源的合理配置。整合和統一農業科技研究機構和推廣機構,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避免農業科技研究與推廣的脫節。整合農業科研及推廣隊伍,提高科技創新工作者的整體素質和工作待遇,以優化農業研發資源的利用效率。④在推進農業體制改革的過程中,還要注重技術引進機制的改革,同時在技術引進后,應根據實際情況加以本土化創新和改造,使引進的技術成為真正適用的技術。
4.3 加強教育,提高科研工作者和農民的素質①要調整收入分配機制,建立和健全激勵機制,以吸引高素質人才的加入;②要重視對已有農業研發和推廣工作者的培訓和再教育,尤其是要加強對基層工作者的培訓教育,以提高其掌握和應用新技術的能力;③鄉鎮是農業科技推廣的基層,也是真正落實農業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應加強財政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基層科技推廣人員的待遇,以促進科技推廣工作的順利開展。
4.4 加強市場管理,規范市場秩序①要引入市場機制,鼓勵各級各類企事業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參與農業技術推廣,規范推廣行為和推廣制度,加強市場監管和執法檢查力度,為推進農業科技產業化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加強宣傳教育,保護農業科研機構的創新成果;②要加強農業技術創新咨詢活動,改革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立以市場和農民需求為導向、以效益為核心、以服務農民為宗旨的技術推廣體系;③要加強道德建設,推動各市場主體建立良好的信用關系,促進農業科技推廣的可持續發展。
4.5 針對地方農業特色,組織特色農業創新小組以新疆地方為例,可以主動聯系相關科技團體,共同開發新疆當地的特色農業。并將其引向產業型經營模式,以市場為主導,利用新疆特有的自然優勢,大力發展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比如:甘草、啤酒花等。
參考文獻:
[1]王曉燕.淺談農業科技創新的意義[C]//沈陽:遼寧省農業經濟學會,2008.
[2]彭宇文.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及對策[D].長沙:湖南涉外經濟學院,2006.
[3]劉振華.農業科技創新――農村經濟發展的推動劑[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8.
[4]皮珊.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主要問題及對策[D].長沙: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2009(1).
[關鍵詞]協同創新;創新機制;機制構建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我國的農業科技創新總體水平不高,究其原因是科研單位、高校、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創新主體各成體系、各自為戰的局面尚未真正扭轉,分散、低效、缺乏協調仍是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存在的最大問題,迫切需要實行協同創新,提高農業創新主體的整體合力。因此,必須要加強農業科技協同創新,以提高農業科技創新的效率。
1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的內涵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彼得•葛洛研究員最早給出協同創新的定義,即“由自我激勵的人員所組成的網絡小組形成集體愿景,借助網絡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狀況,合作實現共同的目標”。通過構建各種創新平臺,加強各創新主體之間的協同,來打破體系壁壘與學科阻隔,促進科技創新的人、財、物等要素實現有效配置和共享,最大限度地發揮創新主體的合力。協同創新的本質就是通過不同創新主體之間的相互配合、協作和補充,圍繞創新目標進行創新的行為,從而產生“1+1>2”的效果。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是在政府的引導和協調下,科研單位、高校、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農業科技創新主體,以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為目標,整合分散在不同農業科技創新主體之間的資源,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主體間的交流合作和共同研究,從而產生協同創新的增值效應。一方面,可將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分為農業科技主體內部協同創新和農業科技主體外部協同創新;另一方面,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既包括單項農業創新技術,也包括從科研創新——成果轉化——生產運營等環節的共同創新。
2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的基本要素
不同的農業創新主體對協同創新的認知存在差異,協同創新知易行難,必須要形成不同農業創新主體對創新目標的認同感與共同動力。從影響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的要素和協同創新過程來看,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包括動力協同、路徑協同、知識協同、目標協同和組織協同5個基本要素。
2.1動力協同
利益驅動是促進農業創新主體相互合作的外在動力,這必須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通過市場機制促進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形成共同利益體,從而產生共同的動力。
2.2路徑協同
通過農業科技大聯合大協作,面向生產一線,面向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研究確定農業科技創新的方向和技術路徑。
2.3知識協同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各主體知識的相互作用,使各創新主體在資源共享、市場信息和產業需求等方面緊密合作,提升合作創新能力。
2.4目標協同
不同農業科技創新主體要應找準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定位,形成創新目標和利益訴求的一致性,保證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有序、高效運行。
2.5組織協同
通過專門負責協調農業科技創新的管理部門,來保障農業科技創新各主體之間的相互協調與有效溝通,從而實現各農業科技創新主體之間的共贏。
3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機制的主要內容
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應從三個方面進行協同:一是在宏觀層面的協同,即加強頂層設計與產學研協同;二是在微觀層面的協同,即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內部的協同和創新團隊的建設;三是在具體執行層面的協同,即項目協同和創新文化的建設。
3.1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的頂層設計
由于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分別來自不同的部門與單位,具有不同的利益關系,需要從頂層設計,建立起統一協調機制,以跨越各創新主體的組織內外部邊界,打破部門的小團體意識以及條塊分割的體制壁壘,協調好各農業科技創新主體的利益與矛盾,促進資源盡可能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內無障礙的流動。一是建立農業科技管理的宏觀統籌協調機制,完善農業科技部門聯席會議機制,共同研究協商解決農業重大科技問題。二是做好協調組織各方面的工作,構建科研單位、高校、企業的知識、資源與行為集成的創新平臺。三是明確各創新主體的職能作用,實現分類指導,各司其職,相互配合。
3.2農業科技創新的產學研協同創新
解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市場化不足,必須要強化產學研協同創新。產學研即科研單位、學校、企業等相互配合,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形成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科技創新系統并在運行過程中體現出綜合優勢。一是瞄準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需求,合力打造任務明確、力量協作、團隊協同的創新平臺,構建多學科集成的“一體化”農業科技綜合解決方案,形成“科研——生產——科研”的良性循環合作研發機制。二是要積極推進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戰略聯盟。我國近年來興起的各類創新聯盟,是以技術創新合作為主要目的戰略聯盟,圍繞特定的技術或產業,由相關領域的機構和專家組成的緊密型或松散型混合組織,以實現不同類型創新主體之間的協調。產學研創新聯盟持續健康的發展,需要關注組織管理機制、權益分配機制、資源共享、協同創新組織的績效評價和信息溝通機制等問題。
3.3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內部的協同創新
各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內部形成共同利益體,對于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的實現也非常重要。創新主體要更好的實現創新目標,也依賴于主體內部創新要素之間的互動,形成主體內部的資源、人才和知識的分享機制。以農業科研單位為例,目前大部分農業科研單位的研究都偏向于在自己的學科領域進行的小科學研究,不同學科或不同內部之間存在壁壘,“單打獨斗”的現象仍十分普遍。一是要進一步加強單位科研資源的優化配置、高效利用和開放共享,加大內部創新資源的整合力度,建立單位內部有效、統一的創新平臺,實現既有科技創新資源的有效協同。二是推行實行項目化運作,由創新團隊帶頭人將創新目標分解成一系列創新任務,組織各個團隊成員開展科研項目攻關。三是抓好農業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單位內部研發平臺的搭建和運行將是解決資源分散利用、重復建設的重要方法,平臺的定位就是整合分散在單位內部的各個部門、單位和團隊的各類資源,形成“協作、共用、服務”的保障體系。
3.4農業科技創新團隊的建設
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學科之間的交叉現象日益明顯,科技創新光靠單一從事專業研究人員的創新還不夠,越來越多地需要以合作或團隊方式進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是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團隊一個重要組成形式。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團隊建設,是農業協調創新的關鍵。一是合理配置農業科技創新團隊成員結構。團隊帶頭人必須具有良好的素質和能力。創新團隊成員要形成有合理的年齡梯隊,注重老中青的合理搭配,以保持創新團隊的穩定性與持續性。二是建立良好的管理激勵機制,完善分工、推薦、議事、培養、文章署名等制度,形成能夠有效協調成員之間的利益激勵機制。
3.5農業科技創新項目協同
凝練協同創新項目,是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的抓手,也是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的突破口。只有凝練出大項目,才能創造大成果,才能取得大突破。通過項目引導,鼓勵創新主體開展深度合作,聯合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才能促進資源共享,才能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成果。一是建立科學、合理的項目選擇導向。科研項目在設置上面,要由科學問題導向向產業需求導向轉變,由強調論文和評獎向強調解決實際問題轉變,要更加注重科技對產業的直接支撐和分類評價。在支持方式上,要更加注重對農業科技工作自身規律的把握,由競爭立項為主向穩定支持為主轉變。二是完善“課題制”管理。建立與課題制相適應的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科研人員按照課題進行定崗、定編的動態管理。三是完善項目招標制度。實行競爭性招標和有限競爭性招標相結合,建立農業科技項目公開招標制,引入競爭機制。
3.6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文化建設
團隊文化是團隊成員在相互合作的過程中,為實現各自的人生價值,同時為完成單位和團隊目標而形成的包含價值觀、行為準則、道德風尚等內容為主的潛意識文化。創新文化包括與創新有關的價值觀、信念、態度等人文精神的創新觀念文化和有助于創新的制度、規范等人文環境的創新制度文化。良好的團隊文化是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影響因素。農業科技創新團隊文化建設與團隊負責人的個人魅力、領導風格和管理方式成顯著相關。要依靠團隊負責人對團隊文化進行締造和積極倡導,一個好的團隊帶頭人可以使課題團隊效果好氛圍好,其團隊帶頭人的品德素質影響和帶動著一班人,團隊帶頭人的能力和水平凝聚著一班人。要不定期地開展一些團隊內部聚會、活動等,讓團隊成員有機會相互交流,并真誠地對待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形成團隊內部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張力.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戰略意義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
[2]陳勁,陽銀娟.協同創新的驅動機理[J].技術經濟,2012(08).
[3]貝裕文,田治威,李文彥.產學研結合與協同創新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04).
[4]葉仕滿.協同創新:高校提升創新能力的戰略選擇[J].中國高校科技,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