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保護歷史文化的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邢臺市鹿城崗古城遺址保護方案在通過對古城遺址的保護過程中與周邊保護范圍有機結合起來,將鹿城崗古城址賦予新的游憩、運動、健身功能,在保護遺址的同時,也創造出具有傳統意味的城市公園。
關鍵詞:歷史文化遺址、古城遺址保護、城市公園
Abstract: With the pace of urbanization is accelerating, and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s suffering an unprecedented impact,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was draw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Key word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tes, the ancient city ruins protection, City Park
中圖分類號:G623.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前言
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個城市的記憶,是歷史的見證,是歲月的化石。它承載著一個城市的文化脈絡,記錄著一個地區的文明。歷史文化遺產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值得人們保護和傳承。正如雅各布斯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寫的:“老建筑對于城市是如此不可或缺,如果沒有他們,街道和地區的發展就會失去活力。
2、背景
鹿城崗遺址是西周古城遺跡,位于河北省邢臺市西北20公里處的西沙窩村,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護,古城遺址破壞嚴重,為了更好地保護古城遺址和合理的發掘利用,將該古城遺址規劃成鹿城崗古城遺址公園。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所專家實地考查后認為:“該遺址為古城遺址無疑。城墻內夯層、夯窩十分清晰。城墻已遭破壞,但西、南兩面仍高于地面約6米,遠看城郭十分清楚,城墻夯土非常純凈。根據城墻規模、城墻基、夯土層、夯窩以及出土陶片、瓦當等判斷,此城墻建筑可能早于春秋,很可能是在西周。
早在1990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鹿城崗南側發現、發掘出“南小汪西周邢國遺址”,當時出土了大量珍貴的青銅、玉器以及河北省第一片西周甲骨文;1993年在鹿城崗北面輪胎廠附近發掘出“邢侯墓地”。一系列的記載和考古發現預示著鹿城崗遺址與邢國的都城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的發現不僅對邢臺歷史、對河北省乃至全國的歷史研究都有重要意義和重大價值。
3、遺址的保護及開發利用
3.1遺址保護
3.1.1古城遺址現狀
據200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調查,城址平面略呈不規則形,南垣約805m;西垣約617m;北垣約591m;東垣約850m。其中南垣、北垣基本呈平直的東西走向,東垣大致呈東南――西北走向,西垣較曲折,約呈東南――西北走向,現存西城垣中部偏西有一豁口。西城垣南段外側取土剝落的立面可見清晰的夯層,厚約7-8cm,最厚的達10-12cm,城墻系夯筑而成夯面為圓夯,局部取土坑穴暴露有夯窩,夯窩較密,直徑約6-8cm。城墻基寬20m左右,地面城垣墻體完整處高達6m。
城址內出土遺物主要出于城垣坍塌堆積中,有陶器、銅器和石器三類。陶器有板瓦、筒瓦,銅器為小件青銅器,石器為斧。鹿城崗古城址西南部有一自然崗阜(俗稱鹿城崗)地勢最高,遍布爆破取土坑,基巖。北部及東部地勢低洼且較平坦,多為農耕地,廣植棗樹、小麥、棉花等作物。數條田間道路南北向穿城址而過,城址內遍布爆破取土坑,基巖。
3.1.2、古城遺址保護原則
(1)修舊如舊,維護鹿城崗古城址的原生性原則
文物最寶貴的特性就是其原生性,文物保護就是要盡可能保護文物從誕生起的整個存在過程直到采取保護措施為止所獲得的全部信息,即它的歷史的、文化的、科學的、情感的等等多方面的價值,不僅要保護文物本身,還要保護文物周圍必要的空間環境。
(2)整體保護原則
需強調整體保護大于個體保護,不但要保護文物的個體,而且要保護文物的環境、歷史地段。
(3)保護、開發利用相結合的原則
將鹿城崗古城址賦予新的游憩、運動、健身功能,在保護遺址的同時,也創造出具有傳統意味的城市公園。
3.1.3鹿城崗古城遺址保護方案
為了整體地保護歷史文化遺址的形態及文化內涵,根據古城遺址的現狀及發展,確立了“核心保護區、保護區及建設控制地帶”的總體保護框架。
(1)核心區
鹿城崗古城城墻遺址以內為本次保護規劃的核心區。核心區范圍線向內36m為古城墻保護范圍。
(2)保護區
鹿城崗古城城墻遺址向外0-200m范圍內為本次保護規劃的保護區,占地規模67.10 hm2。
(3)建設控制地帶
鹿城崗古城城墻遺址向外200m-500m范圍內為本次保護規劃的建設控制地帶,實際規劃中結合城市路網進行了局部調整,占地約133.72 hm2。
3.1.4展示規劃
(1)在已經發掘解剖的地段采用不銹鋼、有機玻璃等現代材料固定已經解剖的剖面,展示古城墻的原始風貌。
(2)核心區內部保存現狀地形地貌,充分利用現狀小路完善核心區內部的游覽路線,種植小喬木,增加古城址的綠化率,在不影響文物保護的前提下,增設管理用房、售貨亭和公廁,改造利用現狀采石坑,創造優美宜人的景觀。
(3)保護區內部,在不影響文物保護的前提下,0-100m范圍內規劃綠地、休閑廣場、運動場地、水上樂園、建設步道、停車場等;100-200m范圍內規劃民俗風情園,展示邢臺地方的風俗民情。
3.1.5保護措施
(1)保護范圍內不得進行其他建設工程或者爆破、鉆探、挖掘等作業。因特殊情況需要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進行其他建設工程或者爆破、鉆探、挖掘等作業的,必須保證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全,并經核定公布該文物保護單位的人民政府批準,在批準前應當征得上一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同意。
(2)建設控制地帶內進行建設工程,不得破壞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風貌;工程設計方案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經相應的文物行政部門同意后,報城鄉建設規劃部門批準。
(3)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不得建設污染文物保護單位及其環境的設施,不得進行可能影響文物保護單位安全及其環境的活動。對已有的污染文物保護單位及其環境的設施,應當限期治理。
(4)一切考古發掘工作,必須履行報批手續;從事考古發掘的單位,應當經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批準。地下埋藏的文物,任何單位或者個人都不得私自發掘。
(5)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加強文物保護的宣傳教育,增強全民文物保護的意識,鼓勵文物保護的科學研究,提高文物保護的科學技術水平。
3.2鹿城崗古城遺址公園規劃
3.2.1、規劃理念
以“走近文化綠園,感念古城遺韻”為公園設計理念,在加強公園歷史文化的厚重感與滄桑感的同時,注重園林綠化景觀的親和性,既是“遺址的”又是“公園的”,即利用古城遺址這一珍貴歷史文物資源而規劃設計,將遺址保護與景觀設計相結合,鹿城崗古城遺址保護方案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對歷史的人文資源進行重新整合、再生、即充分挖掘了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體現城市文脈的延續性,又滿足現代文化生活的需要,體現新時代的景觀設計思路。
3.2.2、規劃構思
鹿城崗古城遺址公園規劃在保護范圍內以古城址保護為主,在保護的基礎上利用現狀地形地貌、現狀道路等條件滿足功能要求,協調保護范圍內不同用地的關系,結合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優化整體環境,將鹿城崗古城遺址公園規劃為集鹿城崗古城遺址保護與休閑、運動、健身、娛樂功能相結合的綜合性公園。
3.2.3規劃布局
根據文物保護要求,按照功能分為古城遺址核心區、休閑健身區、體育運動區、水上娛樂區及停車場五個功能區。
(1)、古城遺址核心區
古城遺址核心區內部根據現狀的道路及規劃道路確定四個出入口,各設一個出入口廣場遺址公園保護區內主要是結合現狀地形地貌,對古城墻遺存加以保護,對現有的采石坑及道路加以修復整理。在不破壞歷史遺存的同時合理安排服務用房、園林管理用房及公廁。
在利用原有植被的基礎上進行梳理、填補,以豐富景觀植物的種類。在植物配置時以保護文物和生態造景為原則,以營造多種形態各異,色彩豐富的小森林、樹叢、疏林灌草叢、林蔭帶等植物景觀。從而獲得穩定、多樣的植物群落景觀。選植鄉土樹種,常綠樹和落葉樹相結合,與灌木、地被、水生植物形成多層次的植物群落,分隔豎向空間,創造植物群落的整體美。
(2)、休閑健身區
在休閑健身區相對平緩林蔭地帶配置生態健身設施,有棋盤廣場、太極廣場、街舞廣場、演藝臺、健身步道、兒童娛樂等配套設施,結合道路、休閑場地及遺址公園出入口設置小型停車場。做到節約環境資源,體育休閑美化的有機結合,將審美與實用、觀賞與休閑、運動與娛樂進行融合,為市民提供體育休閑場地的同時,也為市民提供一處空氣新鮮的天然氧吧。
喬灌草合理配植綠地的生態綠量遠大于大草坪的綠量,規劃中極少采用草坪,盡可能利用品種較多的植物進行植物配景。大喬木的種植也能產生很好的綠廊效果。列植銀杏、楊樹,夏天可以遮蔭,冬天落葉可以使人們充分享受陽光。點植合歡、饅頭柳等,以豐富植物景觀。灌木樹種考慮到植物的季相變化所產生的不同景觀效果。上層喬木以落葉樹種為主,形成上層界面空間,以保證夏季的濃蔭和冬季的充足陽光。中層灌木以常綠樹種為主,結合配置觀花、觀葉、觀果及芳香樹種。下層采用耐蔭的低矮花灌木、地被及綴花草地。
(3)、體育運動區
該區域重點提出運動、健康的主題,主要由網球場地、門球場地、羽毛球場地、籃球場地及足球場地組成。
(4)、水上娛樂區
規劃設置休閑沙灘、表演舞臺、音樂噴泉、組合滑道、大喇叭、兒童戲水區等。
(5)、停車場
設置在水上娛樂區與體育運動區之間,設有小型車和大型車輛的停車位。在休閑健身區還設有多處小型停車場。
停車場采用嵌草磚等透水性材料鋪裝,綠化以落葉喬木為主,并做到喬、灌、草相結合。為合理利用空間,停車場所種植樹木選擇規格大、分枝點高、成蔭快的國槐、白蠟等樹種。
4、結語
鹿城崗古城遺址保護方案通過對遺址的保護及遺址公園的建設,既保護了歷史文化的遺存也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更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個休閑娛樂的理想場所。
遺址的保護“不只是為了過去而過去,也是為了現在而尊重過去。” 鹿城崗古城遺址公園的建設不僅弘揚了古文明,也對民眾展示了歷史文化脈絡。
參考文獻:
1、《邢臺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
2、李海燕,權東計國內外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研究綜述 西北工業大學學報 2007(09)
論文摘要:基于對中國與西方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方式的對比分析,期望以國際上先進的保護經驗作為參照來認識自身的不足,使我國能吸取經驗,并根據我國目前的保護現狀,提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保護方法,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道路。
簡·雅各布斯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寫到:“老建筑對于城市是如此不可或缺,如果沒有它們,街道和地區的發展就會失去活力”“老建筑對街道和街區的安全和公共生活是一種必需,人們離不開他們提供的方便和親近的人際關系”。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我們清晰地認識到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不僅僅在于保存城市歷史發展的軌跡,留存城市的記憶,同時也是城市進步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契機之一。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的目的,是對構成人類記憶的歷史信息及其文化意義在城市中的具體表現進行保存,使新的作用和活動與歷史城鎮和城區的特征相適應,確保歷史城鎮和城區作為一個整體的和諧關系,并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
1 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已經走過了很長一段道路。在這個過程中,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但同時,我們也發現一些問題。人們對歷史保護的認識水平還普遍很低,尤其是某些城市領導者的認識還有些欠缺與模糊。盡管近年來很多地方政府已經發現一些古鎮有很大的經濟價值進行保護,但是,有些地方仍然把保護歷史環境看成是經濟發展的障礙,因而不能以積極的態度將保護納入地方建設的規劃中;某些城市把文化遺產僅作為吸引大量游客的資本,旅游業的不恰當與過度開發和管理不善引起了許多新的問題。這些不利于保護的現象,都源于沒有以全面、長遠的觀點來看待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從而對環境發展的策略造成誤導,致使一些有價值的文物建筑、歷史街區等文化遺產繼續遭受著人為的破壞。雖然目前可持續發展的呼聲日高,但理論的探討卻并未用以指導政策的制定。目前雖有許多專家不懈地為保護振臂高呼,尚且不能有效扼止破壞的強勢,如若保護不主動,其后果可想而知。另外,還有些操作中的問題。
從現狀分析,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出現許多問題,主要是:1)認識上的問題,人們普遍不能認識到保護的重要性,尤其是部分城市的決策者。2)方法策略上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政府部門在如何協調保護和利用關系的認識上不完善,在狹隘的地方、部門、小團體甚至個人利益的驅動下,在制訂政府策略時本末倒置,導致出現了許多旅游發展過頭、歷史文化遺產原真性喪失、居民利益受損等結果。3)管理上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歷史文化遺產的管理職能部門不清。中央部門管理和地方政府管理權限重疊,規劃局、建委、文管會、房地局之間互相責權不明,由此產生政出多門、矛盾百出等問題。4)規劃上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傳統的保護規劃偏重宏觀控制,缺乏操作性,缺乏和管理手段的銜接,缺乏進一步實施的具體技術指導。5)技術上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缺乏對適合各種風格和類型的建筑的維護、修復、整治的研究和實踐,出現許多畫蛇添足、修舊如新的案例,甚至出現大量假古董。
2 西方國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道路
1)保護方法。西方對于文物建筑的保護,基本上遵循《威尼斯》中的規定,即最大限度地保存文物建筑的原有部分,盡量避免增添和拆除,只采取必要的修繕措施,使用具有可逆性和可識別性的保護方法等。關于新、舊建筑的關系,西方雖然經常運用對比的手法,但大體上仍以協調為主。這種協調并非追求建筑風格的完全統一,而在于建筑形體之間的相互搭配,體量和比例的有機組合以及良好的空間關系。2)保護觀念。許多歐洲國家在戰后都經歷了為解決住房短缺而進行的大規模重建時期,以及為改善內城環境而進行的大規模城市改造時期。這種政策在實踐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如原有社會結構被破壞,城市中心活力喪失,城市風貌變得呆板、單調。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各國對城市歷史遺產都開始采取一種比先前更為謹慎甚至保守的態度,即強調適度發展,限制再開發,希望通過鼓勵人們返回市中心居住以便更好地保護舊城風貌;在增強旅游業活力的同時,重視開發本土市場。3)保護制度。西方國家已建立起一套涉及立法、資金機構、官員等方面的較為完整的保護制度。這套制度在保護管理中得到全面的體現,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使自上而下的保護約束和自下而上的保護要求能在一個較為開放的空間中相互接觸和交流,并經過多次反饋而達成共識。在這樣一個多層次的體系下,民間自發的保護意愿能夠通過一定的途徑成為具體的保護參與,在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是各個種類和層次的保護機構以及部分納入了法制軌道的監督與咨詢機制。比立法、訴訟等強制手段更為有效的則是恰當的引導,做好有關法制與規劃的銜接,特別是利用經濟手段來調動保護的積極性并保證規劃意圖的實現。
3 關于加強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若干思考
1)加強教育宣傳,提高整個民族的保護意識。2)加強法制建設,建立嚴格完整的法律約束體系,嚴懲破壞法律的各種行為和個人。法律條文中對獎懲的規定要明確,可操作性強。3)建立多層次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盡可能使各種保護對象都能納入保護體系,得到有效的保護和管理監督。4)加強技術實力,提高保護規劃技術方法,培養高素質的規劃人才,加強對保護規劃的研究,使其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從而得到有效的技術保證。5)提高城市管理者對保護的認識,舉辦各種學習培訓班,使城市管理獲得更好的權利保障。
4 在保護內容方面的調整
1)從單一的歷史建筑的保護到歷史環境的保護,從有形的物質環境的保護到無形的文化保護。2)保護目標從原來的歷史留存到價值重現,加深對遺產的認識和利用。3)在保護方法方面,從原來的專業保護到綜合保護,保護范圍和深度進一步擴大和加深。
關鍵詞 寺廟 寺廟人文活動 寺廟公共空間 什剎海地區 發展與保護
引言
什剎海地區的歷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不僅包括古橋、園林、寺廟、王府、名人故居、胡同民居、老字號等物質形態的歷史文化資源,還包括非物質形態的上元燈節、西寺廟會、觀蓮賞荷、祭祀火神等民俗活動,和戲曲、詩詞、書畫、曲藝等文化活動。什剎海地區的寺廟以其分布密集的特點,與其所承載的許多民俗文化活動,共同成為該地區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之一。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變遷,社會生活方式的轉變,寺廟及其所承載的各種民俗活動逐漸退出了城市生活的舞臺,成為城市歷史的象征。如何在城市發展的新時期,妥善保護和利用這些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是什剎海保護規劃工作中,不可忽視的基礎研究課題之一。
本文即是將什剎海保護區的重要的保護對象之一——寺廟及其周邊環境作為研究課題,對其演化發展和保護進行全面的研究,結合寺廟的歷史和現狀,對其保護和發展進行思考。
一、什剎海地區寺廟概述
(一)什剎海地區寺廟的特征
什剎海地區寺廟的特征總結起來,主要有兩個:數量多,分布最為密集;級別高,多為歷代皇帝赦建。據有關文獻記載,北京“佛寺至千余所”,“廟宇不下千百”。清乾隆年間繪制的《京城全圖》中標有寺廟 1300 多座。而數什剎海地區的寺廟最為密集。什剎海地區的寺廟多為赦建,深為皇家重視。在皇家看來,什剎海是京城水域的水關,因此什剎海畔寺廟的神靈是最靈驗的。例如:什剎海東岸敬奉火神的火德神真君廟,其資歷要比明清皇宮里的火神資歷高深。
(二)什剎海地區寺廟的民俗活動演變
在眾多的民俗活動中,與宗教祭祀相關的活動主要有:盂蘭盆會、祭祀火神、西寺廟會、城隍出巡和上巳春禊。這些活動有的已經停止,有的延續下來,并以新的形式融入現代城市居民的休閑娛樂生活之中。這既延續了歷史文化傳統,又增強了現代城市生活了文化底蘊。
盂蘭盆會是一種宗教儀式,它在我國最早施行市在南朝初年(538 年)七月十五日,是曾三次舍身佛門的梁武帝首創的。由于皇帝的提倡,又符合民間孝親的傳統觀念,所以盂蘭盆會興盛起來,一直到清末的一千年以來,延續不斷。具體的活動內容和形式,大致可劃分為兩個歷史階段:宋代以前的盂蘭盆會,以佛教寺院為中心,以供佛齋僧為主要內容;到了宋代,盂蘭盆會從寺院走向民間,以祭祀祖先和超度亡魂為主要內容之一,同時帶有民間娛樂活動,形成了一種佛教習俗和民間習俗合二為一的社會新風俗。
北京的盂蘭盆會活動,早年間是在什剎海舉行的。活動分為水上和陸地兩部分。其中,水上活動的主要內容是放河燈。 可見,什剎海地區的寺廟無論在選址、命名、院落格局和公共空間的景觀特性上,都與水有密切的聯系。在對環湖寺廟周邊環境進行整治的過程中,營造親近水岸的公共空間,形成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融合,既是對寺廟歷史文化脈絡的一種延續,同時又豐富了環湖景觀的歷史人文特色。
(三)寺廟人文活動和公共空間的特征
寺廟作為一種祭祀的場所,它的興衰與祭祀文化的興衰變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漫長的古代封建社會,由于科學技術的不發達,以及統治階級維護和鞏固統治的需要,祭祀文化興盛。無論是宗教祭祀,天地鬼神祭祀,還是對歷史人物的祭祀,祭祀活動是全民性的,它反映出人們的精神信仰,是城市居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寺廟作為祭祀的場所,在中國古代城市中是很有生命力的。近代 20 世紀上半葉,隨著清朝的滅亡,受封建統治階級推崇的各種宗教祭祀活動逐漸走向衰落,城市中的寺廟也因此香消火斷,祭祀功能逐漸衰退,寺廟逐漸演變成了現代城市中的歷史遺跡。
當然,寺廟作為現代城市中的歷史遺跡,它與其所承載的祭祀文化一起,是一種歷史文化資源,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若能對其進行挖掘和開發,用來發展旅游,將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和文化品味的提高。在寺廟的祭祀功能逐漸衰退的情況下,一些寺廟周邊的商業區卻并未隨之消亡,而是隨著城市的發展逐漸延續下來。有的保持了古代寺廟和商業街區合一的特點,如上海城隍廟;有的則完全演變成商業街區,古代廟宇已不復存在,如北京隆福寺。因寺廟而起的集商業、娛樂和祭祀于一體的廟會是古代城市經濟文化發展的特殊形式,對我國古代、近代乃至現代的經濟文化生活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不可否認,由寺廟祭祀文化而形成的商業街區也因此具有了傳統文化的底蘊。在這些商業街區的發展過程中,挖掘其歷史文化價值,強化其傳統文化特色,將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價值。
(四)什剎海的功能變遷對寺廟周邊環境的影響
改革開放后,政府再次組織了大規模的什剎海的整治工作,并打通了環海的道路,治理了整體的環境。由于當時的財力不足,難以對很多東西進行修復和保護更新,于是進行了嚴格的保護措施,防止不當的建設對什剎海地區傳統文化特色的破壞。什剎海地區的寺廟道觀作為有價值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文物保護單位,部分也得到了重修和改造。隨著后續多次的什剎海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規劃工作的展開,什剎海地區的部分寺廟也逐漸得到了及時的保護和整治,其周邊環境也正在逐漸改善。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宗教文化逐漸退出了社會文化的主流之列,寺廟也成了城市的文物古跡,是城市歷史文化的象征。因而寺廟周邊環境的發展趨勢與什剎海地區的整治和保護規劃有密切的關系。
二、什剎海地區寺廟及其周邊環境案例研究
什剎海地區眾多的寺廟,其古建筑風貌、使用狀況和周邊環境的現狀情況各有不同,有的仍保持原建格局,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但未列入文保單位,如什剎海寺;有的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筑已經完全不存在,如豐泰庵、彌陀寺;還有很多文獻記載的基本保持原建格局的寺廟還未被發掘。
(一)火神廟的歷史沿革
火德神真君廟位于地安門外大街,占地約 4000 平方米,坐北朝南,南倚后門橋,北望鐘鼓樓,西臨什剎海,東臨地外大街,是古都北京中軸線上一處重要的道教廟宇。
火德神真君廟建于大唐貞觀六年(公元 631 年),距今已有 1370 多年的歷史了。建成之初規模還很小,元、明時期均有重修,并且規模有所擴大。如今火德真君廟的格局就是明代重修后留下來的。至乾隆二十四年(公元 1759 年)又重修,明清時期是火神廟的鼎盛時期。清末民初時,火神廟被擠占了不小的面積,但建筑和神像仍基本保持完整。目前火德神真君廟的主體現基本保存完整。西城區人民政府已將火神廟列為什剎海歷史文化旅游風景區深度開發重點之一。
(二)火神廟人文活動變遷
火神廟是一家道教廟宇。長期以來,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間風俗活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六月二十二祭祀“火祖圣誕”的活動。過去皇帝每年都要遣太常寺官前往致祭,可見,火德真君廟也像其他皇家廟宇一樣,列入了國家祀典。
在火神廟內,每年還有很多傳統的活動: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誕辰;二月十五太上老君誕辰;夏至為上清靈寶天尊誕辰;冬至是玉清元始天尊誕辰;七月十五位中元節,中元赦罪地管清虛大帝誕辰。
但在解放以后,由于歷史的原因,火神廟的功能發生了變化:道士們陸續離廟還俗,該廟院落殿宇成為公安派出所,后來變成了防化兵招待所和公安局交通隊的家屬宿舍,據說有 30 多戶人家居住。
(三)火神廟周邊環境的演變及現狀問題
火神廟歷來是一處游玩的勝景。唐代修建火神廟時,什剎海還是一片野水,廟宇周邊主要是一片自然野趣的景觀。元代,什剎海成為京城航運的樞紐,來來往往的漕船經過火神廟前,以致鼓樓前大街逐漸成為繁華的商市,火神廟原有的野景野趣的環境因此大大改變,成為繁華的商業之地。明代以后,漕運停止,什剎海成為游覽勝地,但因地安門外鼓樓前成為了繁華的鬧市后,火神廟失去了其清靜怡然的幽雅環境。
自解放以來,由于火神廟內宗教活動的停止和廟宇功能的變化,火神廟在長期缺乏規劃的使用下,其周邊環境整體質量大大下降。
(四)火神廟周邊環境的整治規劃
火神廟以其顯著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和高級別的建筑形制,成為什剎海地區一處歷史和宗教文化重要的人文景觀,它引發的宗教和民俗文化活動是古代城市居民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歷史上,火神廟及其周邊是社會經濟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修繕完成以后,將由中國道教協會管理,作為宗教活動場所向社會開放。它將為什剎海地區的旅游觀光和市民生活提供具有文化底蘊的場所。通過挖掘和利用這些歷史文化資源,使其成為城市旅游觀光和市民生活的公共場所,有利于城市公共環境的建設和人文價值的提升。
三、什剎海地區寺廟周邊環境的保護與發展思考
由于歷史的原因,什剎海地區的寺廟許多已經受到嚴重的破壞和荒廢。在現在仍保存完整或部分殿宇的寺廟中,被單位占用的大多進行過整修,現狀條件較好;而作為民居大雜院的寺廟,建筑大多比較破舊,且居民私搭亂建現象嚴重,院落內擁擠不堪。
寺廟既是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歷史文化遺存,既要保護,又要開發和利用。例如火德神真君廟目前已在修繕整治中,修繕完成以后,將有中國道教協會管理,作為宗教活動場所向社會開放。這對文物保護和地區文化內涵和人文活力的提升來說都是有益的。
什剎海地區的寺廟不同于建在深山密林中的寺廟道觀,具有自然的野趣,它們星羅棋布地分布在沿海及大大小小的胡同中,與民居院落比鄰而建,它們與社區的關系密切,更像是城市中的公共活動場所。依據寺廟的性質功能和所在社區的特點,創建既體現民族文化,又滿足居民生活需要的休閑娛樂場所、文化生活交流中心、民間技藝的場所等,一些寺廟還可以根據自身條件和傳統習慣,定期舉辦一些小型的廟會活動,以弘揚民俗文化,改善社區生活環境,豐富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
結語
本論文是針對什剎海地區的歷史文化資源之一的寺廟道觀進行的研究,包括地區內寺廟的整體概況、歷史沿革和民俗活動,以及地區內現存的部分寺廟的歷史和現狀調研,并在此基礎上對寺廟及其周邊環境的保護和發展提出一些個人的想法。希望這些努力對什剎海今后的保護工作會有一定的幫助。
北京的寺廟是千年古都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對于寺廟及其周邊環境的發展和保護思考對北京舊城內其它地區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本論文在第一部分中,從理論上闡述了寺廟的祭祀文化和寺廟引發的城市活動,并通過案例分析了寺廟對城市的影響,希望在對寺廟的保護和利用中,不但從文物建筑的角度,更從城市的角度去看待古剎寺廟。
參考文獻:
[1]吳英才.中國的佛寺[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2]候仁之.什剎海志[J].2002.
[3]田尚.中國的寺廟[M].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
[4]張敏.北京什剎海地區規劃建設的回顧與論述[J].1992.
[5]曉許.老北京的廟會[J].中國商貿,2000(4).
[6]肖艷.“盂蘭盆會” 是怎么一回事[J].文史雜志,2000(4).
[7]陳康.火神廟[J].集郵博覽.2006(5).
[8]張必忠.什剎海的歷史變遷[J].北京社會科學,1999,0191.
論文摘要:歷史文化遺產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城市的文化、經濟、生活具有高度的關聯性,其科學合理的保護利用已成為學術界和政府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從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用地性質置換等方面入手,以四川省三臺縣為例進行了實證研究,試圖提出一種以經濟發展為引導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模式,使其與城市經濟協調、可持續地發展。
1 問題與矛盾
歷史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195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將每年的6月7日設立為“世界文化遺產日”,其意義是明確“具有特殊意義的建筑或自然風景不僅屬于它所在的國家,也屬于全人類”。2006年2月,國務院發出《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并決定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確定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隨著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修訂、2008年《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頒布與實施,我國已初步建立起了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體系,并在法律地位上予以明確。
很長一段時期以來,人們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曾經被片面地理解為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利用限制,致使很多城市的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片區成為城市發展難以逾越的“門檻”,曾一度影響了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申報工作。這種狀況尤其在發展相對緩慢的中西部地區還持續存在。在中國城市化進程進入“起飛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中國從2005--2008年開始醞釀并初步提出了國家層面的主體功能區空問規劃和“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城鄉統籌發展,為中國西部地區城市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更加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對擁有眾多歷史文化遺產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來說,不得不面臨著經濟發展與遺產保護兩個方面的難題。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往往是一些中小城市,經濟實力薄弱,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相對滯后。因此,如何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經濟發展科學地結合起來,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中西部地區眾多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立足經濟發展為主導的科學思路,將歷史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經濟發展要素,從經濟、旅游、城市規劃等多角度思考,提出一種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模式,并以四川省三臺縣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為例進行實證研究,用以分析所述模式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2 三臺縣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狀況與價值認識
三臺縣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綿陽市東南部、涪江中上游,為綿陽市轄縣,距綿陽市中區57km,距成都市153kin,以縣西三臺山得名。三臺縣于199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三臺縣古為郡縣,是古國文化發源地。自公元前201年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自古享有“蜀川重鎮、劍南名都”之稱。境內沿江平川、淺丘綿延,溪流縱橫,氣候宜人,環境優美,物產豐富,具有山水之利的半山區縣,既是人文薈萃的文物之邦,又是風景秀麗的旅游勝地。歷史上李白、杜甫、薛濤等詩詞文人均在此匯聚,并留有名篇佳作。
三臺縣主要有4個歷史文化片區,分別是古城墻南門片區、大佛寺片區、琴泉寺及北塔寺片區、東山公園及東山大佛寺片區。該4個片區大多依山就勢,坐落在縣城的鳳凰山、牛頭山、三臺山、蟠龍山上,構成了縣城“山水城”的城市骨架。但是,由于城市經濟發展的強烈訴求并缺乏及時的保護規劃,致使以上歷史文化片區沒有得到較好的保護,部分山體形態被快速發展的房地產建設吞噬,歷史文化街區的風貌環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此種狀況已經引起了文人名士的關注。作家舒乙認為,三臺古城墻年代久遠、質量高,城墻的材質超過北京古城墻,并就三臺的保護事宜在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上提交了提案。本文就其重要的歷史街區進行概要說明。
2.1古城墻和南門片區
2.1.1概況與價值
古城墻和南門片區內大量的清代民居共同組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現在的古城墻文風厚重,于清乾隆32年至35年(公元l767—1769年)由知縣徐世楹在明嘉靖墻樓的基礎上培修復建而成,現仍保留下南城門樓和東城門門洞,是目前國內少數保存完整的石砌古城墻之一,199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規劃保護區。東門至北門段和南門至老西門段的部份城墻保存完好,城墻總長約2km。南門城墻高6m、厚9.8m;城墻用長1.2m,高、寬0.3—0.35m的條石壘砌,門洞為縱聯式券拱。南門城樓為木結構抬梁式,重檐歇山頂,九架梁前后單雙步梁分心用9柱、面闊5間、進深8間。南門片區現狀為大量成片相聯的古民居院落,受北方建筑營造法式影響,形成多進院和幾個多進院落并列住宅,以及“四水歸堂”,“一顆印”式住宅,其造型別致、古樸典雅,具有北方明清代建筑風格,富有古城韻味。
2.1.2主要問題
城墻被開有斷口10處,搭建若干處,均因經濟發展而又缺乏保護規劃所至。同時,該片區人口密集、基礎設施差,導致民居院落年久失修,破壞嚴重,增加了改造的周期與成本。此外,城墻周邊的城市用地性質不合理,大量的工業用地給城墻和民居的保護帶來了環境、交通等諸多問題。
2.2大佛寺片區
2.2.1概況與價值
該片區位于三臺縣潼川鎮南河路蟠龍山腰,是縣城山水形態的重要構成節點。大佛寺內造像鑿建于元大德五年,距今有700多年歷史,坐東南朝西北,高8.3m,肩寬3.8m,為“說法像”。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發現此佛,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修建大佛寺,其佛教文化影響力大、交通區位好、城市地標功能強。大佛殿的大佛是綿陽市唯一、全省少有的元代佛教造像,在研究元代佛教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佛殿為九脊歇山式木結構,造型獨特,氣勢恢弘。
2.2.2主要問題
周邊用地性質復雜,建筑風格不和諧,景區被城區嚴重屏蔽,缺少“透氣”的空間,影響了大佛寺片區未來的進一步發展。
2.3琴泉寺及北塔片區
2.3.1概況與價值
琴泉寺始建于北周,唐初按星象落座建殿,文人薈萃。唐宋以來,李白、杜甫等人在這里留下了豐富的石刻碑,陰刻、楷書,文物價值較高。北塔位于琴泉寺北側的北塔山頂,清嘉慶十八年修建,現保存完好。隨著城市的向北拓展,可與琴泉寺片區攜手打造城市北部的城市公園。
2.3.2主要問題
該片區位于城市西側,處于城市發展的外圍,受城市發展沖擊較少,但是隨著近年來城市用地的快速拓展,已成為城市發展的最前沿,同樣面臨著嚴重的保護問題。
2.4東山公園及東山大佛寺片區
2.4.1概況與價值
該片區主要包括東山公園與東山大佛。東山公園始建于唐代,李白、杜甫、薛濤等文人墨客都曾于此駐足作賦,因有“東林晚鐘”之景而有“小寒山寺”之稱。東山大佛位于東山觀音寺,沿涪江東岸山崖而建,面對涪江,自然景觀優良。內有坐式佛像高14m,歷史悠久,為唐代所造。唐人侯圭《東山觀音寺記》對其就有描述。該片區位于城郊涪江東岸,人文歷史資源豐富,自然景觀條件好,為城市的景觀骨架節點。
2.4.2主要問題
東塔年久失修,人文歷史遺跡保護力度不夠,周邊建筑不和諧,缺少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如停車場等服務設施。東山大佛景點受地形地勢的影響較大,發展空間較小。
3.以城市經濟發展為主導的保護思路與模式
城市經濟發展并非意味著城市取得了全面的發展。城市的全面發展包含了城市經濟在內的社會、環境、基礎設施、公共空間、居住環境、投資環境等諸多方面,因此作者從旅游學、經濟學、城市規劃等多學科進行了多角度綜合思考,明確提出了以經濟發展為主導,以激活歷史文化資源為基點,以提升城市形象為目標,以最終達到科學合理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思路,為城市的游憩空間、文化旅游發展提供較大的空間。
3.1保護思路提出的研究基礎
經濟發展戰略——支撐作用:深入研究歷史文化街區與城市經濟發展的關系,實現與旅游經濟對接、與文化經濟對接和與休閑經濟對接,并據此確定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指導思想(如本次案例中古城墻及南門片區與凱江濱水區的協調發展。
歷史文化資源戰略——激活作用:城市歷史文化街區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將其與城市的其他資源進行整合,以文化為主線進行挖掘、包裝,將單個文物古跡的保護與城市的歷史文化特色展示相結合,通過舉辦各種城市節慶活動引導城市經濟發展,真正激活歷史文化資源,使其轉變為經濟資源,實現“文化搭臺、經濟唱戲”。
湖北地處長江中游,交通便利,為九省通衢之地,溝通東西南北,匯聚四方文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荊楚人民創造并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形成了獨特的荊楚文化特色,是荊楚大地寶貴的文化資源和戰略資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世界文化遺產。隨著長江中游經濟帶與湖北文化強省戰略的全面鋪開,凝聚著荊楚文明精華的世界文化遺產成為調節長江中游城市群文化環境的關鍵要素和全面推進湖北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保護好、管理好、利用好這些寶貴的世界文化遺產資源,對于我們立足湖北文化的地域特色,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記憶,展示湖北傳統文化優勢,傳承荊楚歷史文化根脈,推動文化遺產保護事業融入社會、促進發展、服務民生有著積極、重要的作用。
一、湖北世界文化遺產資源情況
湖北現有3處世界文化遺產,3項《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項目以及1項申遺籌備項目。武當山古建筑群于1994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鐘祥明顯陵于2000年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組成部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咸豐唐崖土司城址于2015年與貴州海龍囤土司遺址、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一起作為“土司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3項《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項目(2012年列入),一是中國明清城墻項目,包含湖北省荊州城墻、襄陽城墻;二是黃石礦冶工業遺產,包含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大冶鐵礦西露天采礦舊址、漢冶萍煤鐵廠礦舊址、華新水泥廠舊址等構成;三是鶴峰容美土司遺址。1項申遺籌備項目,即“萬里茶道”聯合申遺項目,該項目是我國繼“絲綢之路”、“大運河”之后,又一條計劃申報世界遺產的文化線路。該項目于2012年開始籌備,得到了線路沿途8省份的積極響應。2014年,湖北省被推舉為8省聯合申遺牽頭省份,武漢市被推舉為牽頭城市,現線路沿線8省已基本完成遺產資源調查,目前正有序推進申遺點遴選以及申報《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文本的編制工作。
二、保護與管理現狀
“十二五”以來,為促進世界文化遺產的有效與合理適度利用,發揮遺產的文化與社會價值,實現世界遺產保護的可持續發展,湖北省全面推進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法制建設,加快開展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編制,逐步完善遺產監測體系,加快保護與管理機制建設,積極爭取國家與省級財政資金,實施文物保護工程,廣泛采用科技手段與多學科交流,開展世界文化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研究,逐步建立起以法制建設、保護規劃、管理機制、保養維修、學術研究為保障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
(一)穩步推進法制建設
2013年1 2月1日,由湖北省政府公布的第一部文化遺產保護專項法規((唐崖土司城址保護管理辦法))開始實施。該法規在認真研究唐崖土司遺址的內涵價值、保存現狀和面臨的保護難題的基礎上,制定了具有科學性、針對性和操作性的保護條款。該管理辦法的公布實施,為唐崖土司城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夯實了基礎,為開展唐崖土司遺址保護管理與合理利用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具體的操作指南。咸豐縣人民政府結合地方工作實際,制定了((關于加強唐崖土司城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明確了唐崖土司遺產的地方保護管理與合理利用細則。為加強黃石礦冶工業遺產保護,黃石市于2012年公布實施《黃石礦冶工業遺產保護管理暫行辦法》《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保護管理辦法(試行)》《黃石市歷史建筑保護管理辦法》等地方性文化遺產保護規范性文件,現正積極推動《黃石礦冶工業遺產片區保護條例》立法。《襄陽城墻保護條例》、《荊州古城保護條例》等明清城墻遺產保護法規也將于近期出臺。這些專項法制建設極大的加強了湖北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二)加快開展保護規劃編制
保護規劃是世界遺產保護與利用工作的長期思路與依據,完備科學的保護規劃體系,將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管理發揮積極的指導作用。湖北省高度重視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2009年,《荊州城墻文物保護規劃》由湖北省政府公布實施;2012年,明顯陵、武當山玉虛宮、銅綠山古銅礦遺址、襄陽城墻等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公布實施,“唐崖土司城址保護管理規劃》也于當年1 2月由湖北省政府公布實施;2014年,《武當山古建筑群保護與管理規劃綱要(2013―2030年)》獲國家文物局批復,依照該規劃綱要,現已完成《武當山建筑群保護與管理總體規劃(2015―2030)》的編制工作,提交國家文物局審查; 《華新水泥廠舊址保護總體規劃》正按照國家文物局意見修改完善。通過這些年來的工作,湖北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體系正逐步走向完善。
(三)逐步完善遺產監測體系
湖北省當前實施的遺產監測工作重點有三個,一是明顯陵影壁監測項目,2013年獲得批復,現已開始監測工作,該項目是湖北省首個世界文化遺產文物建筑單體專項監測項目,擬以此為起點,逐步開展世界遺產各重要文物建筑單體監測工作;二是唐崖土司城址動態信息與監測項目,2014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復,該項目對唐崖土司城址實施全面的環境及文物本體監測,科學分析、評價唐崖土司城遺址的保護效果,指導唐崖土司城遺址的保護、管理工作;三是銅綠山古銅礦遺址邊坡預警與監測系統項目,已開始相關建設。此外,武當山金殿游客量及危巖體監測、明顯陵動態信息及監測預警等項目正在申報。湖北省通過這些單體、全面的監測項目的建設與實施,點面結合,積累相關技術經驗,逐步完善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工作,形成完備的全省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體系。
(四)積極實施文物保護工程
湖北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得到了國家以及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持。“十二五”期間,國家與省級財政先后總計投入資金近4億元,實施各項文物保護工程以及安消防工程項目70余項。為加強武當山古建筑群文物安全,實施如玉虛宮文物保護工程、沖虛庵修繕工程、武當山古建筑群消防工程等項目;為改善明顯陵保護狀況與歷史環境風貌,實施明顯陵外羅城外明塘修繕工程、明顯陵地幔修繕工程、明顯陵影壁監測等;為配合世界遺產申報,實施了唐崖土司城址一期保護工程、唐崖土司城址保護與環境整治(一期)、唐崖土司城址動態信息及監測保養維護、華新水泥廠保護展示與利用工程等項目,極大地改善了湖北省世界文化遺產的文物安全及周邊歷史環境狀況,保證了遺產價值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對世界文化遺產的可持續保護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五)加強保護管理機制建設
為夯實世界文化遺產管理基礎,湖北省狠抓落實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四有”工作,劃定保護范圍與建設控制地帶,公布遺產核心區和緩沖區,規范遺產核心區域緩沖區內的建設項目報批;加強地方保護管理機制建設,指導各遺產地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加快相關人才尤其是基層遺產管理與保護技術人員的培養力度,武當山古建筑群、明顯陵、唐崖土司城址等單位先后已成立專門的管理處,其中明顯陵管理處為鐘祥市政府直管單位,唐崖土司城址管理處與咸豐縣文物局、咸豐縣民族博物館合署辦公,配置專業人員與設施,負責遺產的日常管理與保養維護工作,黃石市于2015年組建黃石市文物局,管理與協調黃石工業遺產片區的保護與利用工作;推動世界遺產保護與管理協調機制建設,每年定期對武當山、明顯陵、唐崖土司城址等開展專項調研、督導、協調工作,加強巡查與監督,及時制止、整改違規建設;聯絡萬里茶道聯合申遺沿線8省市,成立萬里茶道聯合申遺辦公室,協調、推動申遺工作的進展。這些工作為湖北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與申報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
(六)推動科技與多學科交流 湖北省近年力推科技手段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工作中的應用,采用整體頂升技術進行武當山遇真宮原地墊高保護,并使用三維激光掃描進行資料記錄;在唐崖土司城址、鶴峰容美土司遺址考古工作中積極采用高空高清航拍、三維激光掃描、地理信息系統、現場出土文物保護等技術,采用三維數字化建模與虛擬復原等技術開展遺產數字化展示;推進湖北世界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支持建立湖北省海達文化遺產保護科技研究院等,為遺產保護、突出普遍價值研究、保護規劃編制、信息化管理、合理利用等內容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積極推動武當山與故宮博物院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開辦唐崖論壇、黃石工業遺產申遺咨詢會、萬里茶道聯合申遺推進會等多項學術交流活動,深化遺產價值研究,為湖北省積極探索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科技與學術支撐體系建設打下了基礎。
三、加強申報與保護工作的策略
黨的“十”以來,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保護發表了系列重要論述,國務院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為新時期文物事業指明了方向。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型城鎮化建設、 “四個全面”戰略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深入推進,文物事業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要深入學習、深刻領會系列重要論述思想內涵,貫徹落實國務院文件精神,在新形勢下履行《世界遺產公約》,嚴格開展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推進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構建完善湖北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充分發揮世界文化遺產這一世界知名文化名片的宣傳展示作用,弘揚荊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世界文化遺產的合理適度利用,發揮其服務社會、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的作用,深入落實文化扶貧政策,助推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加強現有遺產的保護與管理
嚴格履行《世界遺產公約》,加強現有3項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管理,尤其要突出遺產核心價值方面的保護。加強對遺產地的綜合性檢測,穩步開展遺產監測體系建設,建立湖北省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平臺;推進各項文物保護工程實施;加強年度督查與巡視工作,規范遺產地管理,加大文物執法力度,嚴厲查處遺產相關的違規違法活動,強化對遺產地的規范管理,實現遺產的永續保存。
(二)特許推進世界文化遺產申報 精準把握湖北《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項目以及申遺籌備項目的保護管理現狀、文化遺產內涵和價值等,制定相應申報策略,持續推進世界遺產申報,豐富湖北省世界遺產文化多樣性,完善世界遺產傳承體系。
“黃石礦冶工業遺產”項目是《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唯一的工業遺產項目,遺產價值非常突出。湖北省將進一步加強對黃石礦業遺產的考古與學術研究工作,開展多學科交流,深入發掘遺產文化內涵,完善遺產價值的解讀和宣傳闡釋體系,加強遺產保護與管理機制建設,推動黃石工業遺產保護立法,修改完善保護規劃,加快遺產監測體系建設,夯實遺產申報各項基礎,加速推動黃石礦冶工業遺產的申報工作。
目前我們積極配合中國明清城墻聯合申遺辦公室的申遺部署,推進湖北“中國明清城墻聯合申遺”項目的各項工作。深化湖北明清城墻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研究,加強申遺文本的編制工作,加大湖北明清城墻遺產的文物保護工程實施力度,為聯合申遺做好準備。
鶴峰容美土司遺址作為申遺擴展項目,當前湖北省的工作重點是做好容美土司遺產的保護與管理工作,推進容美土司遺址的保護與管理機制建設,做好文物保護工程的實施,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待時機成熟時予以申報。
同時我們一直積極推動萬里茶道聯合申遺項目,結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發揮牽頭省份作用,聯合沿線8省實施“萬里茶道文化遺產搶救保護與申遺工程”,加強茶道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研究,加強預備名單申報文本的編制工作,爭取盡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三)積極探索遺產的合理適度利用
我們積極貫徹落實“加大保護力度,推動合理適度利用”重要指示精神,實施世界文化遺產合理適度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樹立服務群眾、促進社會發展的文化遺產利用理念,發揮世界文化遺產的社會教育、文化熏陶功能,提高人民群眾精神文明素養;理順遺產保護與合理利用的關系,嚴格執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避免盲目建設、過度開發,減少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人工化、城市化干預;發揮世界文化遺產的品牌效應,引導和鼓勵市場主體利用世界文化遺產品牌開發文創產品、培育相關產業;加強系列遺產各遺產地之間的合作,做好與市場的對接,在科學保護的基礎上共同推動遺產資源與社會教育、公共文化、旅游產業的融合,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改善鄂西北秦巴山區、鄂西南武陵山區等貧困地區經濟狀況,助推文化扶貧。
(四)加強科學保護理念曲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