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科技創新具體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制訂培育創新型初創企業專項行動方案
1、鼓勵科技人員創辦創新型初創企業。大力實施“智團創業”計劃,支持科技人員與企業加強合作,創辦領辦創新型初創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高創新型初創企業在全市中小企業中的比重。
2、鼓勵科技人員向創新型初創企業流動。支持現有大中型企業孵化、派生創新型初創企業,鼓勵傳統型中小企業加快向科技型中小企業轉變,鼓勵各類科技人員進入創新型初創企業。
3、完善對科技人員的激勵機制。鼓勵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支持科技人員以專利權、非專利技術等知識產權出資創辦企業,非貨幣出資最高可占注冊資本的70%。
4、大力引進科技創業投資機構。發揮市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杠桿效應,重點引導投資基金或創業投資企業投向市內的創新型初創企業,促進國內外科技成果、科技人才和資本的聚集。
5、加快發展天使投資。設立總規模為5億元的天使投資引導基金,通過跟進投資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投向創新型初創企業。加大對天使投資和科技創新創業的宣傳力度,努力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追求成功”的創業氛圍。
6、推進科技創新資源共享。發揮全市各類研發機構、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等公共服務平臺的作用,積極鼓勵為創新型初創企業提供優質服務。
二、大力培育創新型初創企業的具體措施
1、明確主要任務和具體措施。出臺《寧波市智團創業計劃與創新型初創企業管理暫行辦法》,明確創新型初創企業的認定條件和管理模式。2013年組織開展三個批次的創新型初創企業備案工作,完成創新型初創型企業備案2739家,安排市級補助經費2370萬元。
2、探索完善科技金融體系建設。推進科技銀行、科技小額貸款公司、科技擔保公司等科技金融專營機構建設,引進舉辦“黑馬大賽”、“中國創業大賽”等多個有影響力的天使項目對接平臺,成立“寧波市天使投資俱樂部”,為產業升級和創新提供更加完善、更加全面的金融支持服務。年內已跟投14家企業,天使投資引導基金跟進投資金額1020萬元。
一、加強宣傳,提高對飼料行業科技創新工作的認識
為全面落實市飼料工業辦公室《關于認真貫徹落實全市飼料行業科技進步會議精神的通知》精神,提高對飼料行業科技創新工作的認識,我們將組織召開飼料企業科技進步座談會,與企業負責人進行座談交流,要求飼料企業“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通過科技進步和創新,為養殖業提供安全、優質、高效的飼料產品,為企業帶來更多的效益,為人民群眾提供更放心的動物性食品”,把“改善和提高動物性食品的品質和風味”作為行業發展的新的目標;并深入飼料和養殖企業內部與技術人員進行探討,探索飼料行業科技創新的方式及高科技含量的添加劑在畜牧養殖實踐中應用的有效途徑,以有效啟動飼料行業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加快飼料行業科技創新的步伐。
二、加強組織領導,確保科技創新工作的順利開展
為扎實開展飼料行業科技創新工作,形成強有力的支持調控體系和橫向、縱向相互協調的工作體系,市畜牧局成立由分管局長為組長,飼料獸藥科科長為副組長,科技骨干為成員的飼料行業科技創新領導小組,專門負責本市飼料行業科技創新工作方案的制定、科技創新的宣傳、組織協調、高科技含量添加劑的推廣應用及科技創新工作的監督、檢查。同時要求轄區內的大型飼料、養殖企業組建由專人負責的科技創新技術小組,制訂企業的年度科技創新、改進產品和應用高科技含量添加劑的具體措施和步驟,明確時間和要求,把科技創新工作制度化、經常化,指導實施本企業的飼料科技創新工作。
三、整合飼料行業智力資源,組建全市飼料行業科技人才庫
市擁有統一飼料、希望飼料、愛基飼料等大中型和新型飼料、養殖企業,聚集了一批著名的畜牧、水產飼料及相關專業的技術人才,他們是開展飼料行業科技創新工作的關鍵因素,直接決定著科技創新的成敗,為此,我們將對全市的飼料生產企業和畜牧養殖企業的飼料營養、養殖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進行調查摸底,全面掌握各企業飼料營養、養殖方面的專家和技術人才詳細情況,篩選二十名專家和技術人員組建市飼料行業科技人才庫,建立檔案,搭建平臺,定期組織召開科技人才庫專家和技術人員會議,共同制定措施,探討、交流科技創新工作經驗,充分發揮群體智力資源的作用,全面推動飼料行業科技創新工作。
許多專業技術人才來源于正規的農業院校,以人才為紐帶,輻射性橫向拓展和加強與大專院校,研究院、所的聯系,積極拓展業務合作,在研究與生產之間架起橋梁,為企業直接吸收先進技術,實現科研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
四、提高企業科技素質,引導企業積極進行科技創新
為進一步推動飼料行業科技創新工作,提高飼料企業的科技素養,畜牧局將依托飼料行業科技創新領導小組,定期邀請資深的專家教授為市飼料行業科技人才庫的專家、技術人員及飼料、養殖企業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舉辦講座和學術報告,利用各種方式推廣、介紹飼料科技進步成果,了解飼料科技發展動態。
鼓勵引導企業開發應用科技含量高的新飼料產品。市飼料科技創新領導小組為飼料企業科技創新工作提供必要的技術指導,引導飼料企業改進產品、開發高科技、高效益的飼料產品;積極引導畜牧養殖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使用海洋酶、共軛亞油酸、樂能肽、杜仲素等高科技含量添加劑,及時提供服務并做好應用對比效果跟蹤,取得明顯成效后在全市的肉雞、生豬、蛋雞等畜牧生產中進行大力推廣,促進畜牧產品質量和風味的提高。
五、實施科技創新,創立名優品牌
通過科技創新,實現飼料和養殖企業的雙贏,一方面飼料企業通過創新和改進產品,擴大企業的影響,提高市場占有率,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養殖企業通過使用高科技飼料產品和飼料添加劑,生產出高附加值的畜產品,創出畜產品的名優品牌,為飼料創新發展提供驅動力,推動飼料產品的更新換代。大力推廣萬家鎮陳家頂陳氏兄弟蛋雞場(10萬只蛋雞規模)使用共軛亞油酸代替普通脂肪酸生產共軛亞油酸雞蛋,實現了品牌、效益雙贏的成功經驗。該共軛亞油酸雞蛋的膽固醇含量低,提高雞蛋附加值,給群眾提供保健雞蛋產品,目前該品牌雞蛋成功打入沃爾瑪、佳世客等超市,成為大型超市的雞蛋供應商,雞蛋供不應求。飼料科技創新推動養殖企業發展,開創畜牧行業發展新局面。
獨立學院作為現今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有重要作用。按照國家的“十三五”計劃,大部分學校必須走轉型之路,傳統理論教學的人才培養模式要轉變為實際應用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國家大力支持大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每年舉辦很多相關的競賽和項目,如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大學生互聯網+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等。參加這些比賽使得學生很好地驗證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將其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大推動獨立院校科技創新教育的發展。
一、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意義
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根本目標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科技創新活動促進傳統教學的發展。
傳統的教學方式以課堂教學傳授理論知識為主、基礎性、驗證性實驗為輔助,使得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沒有得到有效的鍛煉和提高。而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將大大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多開展綜合性、設計性的實驗和實踐訓練,讓學生在實踐動手中學習,有效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磨煉學生的意志品質。
獨立院校的學生由于知識基礎較差,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缺乏自信心,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容易出現自卑、畏難情緒。應該鼓勵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與各類院校的學生進行交流、切磋,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一些科技創新活動中,學生要完成繁重復雜的實踐學習任務,有時需要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工作,而且要經歷挫折、打擊、迷茫的過程,這個過程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科學探索的毅力和敢于面對困難的勇氣。
3.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培養學生對各種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及利用計算機技術、軟件仿真技術、虛擬仿真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并根據結果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利用計算機求解數學模型的能力、利用虛擬仿真軟件規劃設計、仿真分析、測試調試實際電路和系統的能力等。
4.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
學生在科技創新活動中可以相互學習、相互鼓勵、共同進步,遇到問題一起研究討論,大大提高學生團結合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協調組織能力。
二、獨立院校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具體措施
1.舉辦專題講座。
組織學院或聘請其他院校有豐富科技創新活動經驗的教師舉辦科技創新專題講座,讓學生從本質上了解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意義和內容。通過這些講座可以加強師生間的交流,增進師生間的感情,提高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興趣,挖掘學生在科學研究中的潛能,為他們科技創新道路指明方向。
2.組織開展各種學習型社團。
在學生中多開展各種學習型社團,如自動化控制協會、智能機器人協會、通信電子協會等。邀請剛走進大學校門的新同學加入感興趣的社團,老生帶著新生學習研究,將他們培養成為未來科技活動的主力軍。各種學習型組織團隊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培養科技創新意識,學習科技創新相關的專業知識。通過專題講座、學術報告、學術沙龍等多種形式開展活動,增加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學習,讓大家找到與自己研究興趣相同的伙伴,逐漸形成濃厚的科技創新校園文化氛圍。
3.編寫整理競賽培訓資料。
針對各個競賽內容編寫相應的賽前培訓指導資料。如電子設計大賽,將一些電類基礎知識如元器件的識別、經典芯片的使用等資料分門別類、歸納整理。獨立院校的學生基礎知識相對較差,實踐能力薄弱,創新意識不強,所以必須編寫出符合獨立院校學生實際情況的有針對性的培訓資料,使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使學生獲得最大的收獲,創新能力得到實質性提高。
4.定期組織各類科技競賽。
定期組織各類科技競賽,檢驗教師的培訓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成果,為將來參加各類省級、國家級乃至國際級競賽做準備。通過實施大學生創新活動計劃,帶動廣大學生在本科階段得到科學研究與發明創造的訓練,形成科技創新的校園文化氛圍,進一步提高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
5.組織教師去兄弟院校學習交流。
安排教師去兄弟院校訪問學習,研究新的創新活動的開展方法和內容。每個學校在創新活動方面都有自己的專長,多出去走走看看,有助于本校教師科研能力的提升,對科技創新活動有更深刻的認識。
6.校企合作模式。
在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企業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學校與企業合作是必不可少的。通過與企業合作,一是可以了解和學到當前最新技術知識和生產第一線上需要的技術技能,使學生在科技創新活動中與實際緊密結合,思路和想法與當前知識領域相融合,設計出來的作品可以進一步加工改進成為產品,實際應用意義較大。二是利用企業豐富的資源,包括高精設備、高級人才、先進的技術、雄厚的資金贊助等。逐步研究探索校企合作之路,真正做到老師和學生“走出去”,企業高級人才“走進來”,將大學生科技創新與企業生產技術相結合,實現產學研一體化。
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激發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提高實踐動手能力,調動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團隊意識,增強自信心,對獨立院校培養應用型創新工程人才有遠大的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秉承創新精神的長葛人,在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以敢想敢干的膽略氣魄,靠從外面購進原材料、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兩頭在外”的招數,創出了無中生有的工業強市之路。
沒有石墨,卻成為中國超硬材料生產基地;沒有石英、黏土,卻成為中國中部衛浴產業基地;沒有薪材等原料,卻成為中國中部纖維板生產基地;沒有一家國家投資的大型機械加工企業基礎,卻成為中國汽車零配件產業基地、中國小型建筑機械產業基地。
創新,鑄就了長葛工業科技的一個個桂冠:全市年專利申請量連續六年在全省縣(市)排序中穩居第一,連續8年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科技綜合實力躍居全省縣(市)第二位。
然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中國制造”面臨世界新格局的大背景下,長葛工業面臨諸多挑戰和發展瓶頸。
多而不高。長葛產業門類多,10多個產業中真正在科技和裝備實力方面達到全國同行業領先水平的不多,在行業中有話語權的更少;企業群體多,卻沒有一家進入全國百強行列。
粗而不精。長葛的企業大多是加工型,且處于產業鏈的中端,產品科技附加值不高。
大而不強。企業規模大,總體利潤低,經濟實力不強。
面對諸多的“短板”和“軟肋”,長葛工業轉變增長方式的突破口在哪里?又何以實現新的突破和突圍?
提振工業,實現由多到高、由粗到精、由大到強的轉變,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也考量著我們的責任與智慧。
集思廣益,我們達成了這樣的共識:如果說長葛過去的發展靠的是理念的創新和智慧、勇氣,那么在今后的發展中,長葛要破解三大難題,必須堅持科技創新不動搖。
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使各類要素加速向科技創新集聚,以科技創新推動結構調整,以科技創新提升產業層次,以科技創新提高質量效益。
我們的目標是:讓更多的長葛制造成為長葛創造,依靠科技創新,讓長葛市數千家工業企業實現“點石成金”。
為此,我們實施了一連串的具體措施。
用政府之“手”引領科技創新
政府既是科技創新的指揮者,也是協調者。我們注重運用政府有形之手,撬動政策杠桿,聚焦聚力科技創新。每年拿出100萬元資金,用于激勵專利研發;建立1200萬元科技創新專項基金,重點支持重大技術攻關、重大成果轉化、重大平臺建設。企業一旦被認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或獲得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優質產品,將獲得重獎。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導,有效激活了企業科技創新活力。近年,全市年專利申請量都在千件以上。
以企業主體帶動科技創新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依靠科技的力量,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通過實施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驅動戰略,大力支持、鼓勵、引導企業進行產學研結合,把研發機構建在企業,將科技創新資源引入企業。在此基礎上,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計劃,開展“百家企業聯高校”、“百名院士看長葛”活動,推進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建立產學研基地,促進和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提高了產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提高了市場競爭力,森源集團中置柜系列隔離開關產銷量居全國第一位,奔馬公司場地電動汽車占全國30%的市場份額。
以引進“嫁接”加速科技創新
采取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這樣一種科技創新捷徑,推動產業結構不斷向高層次演進。長葛市不銹鋼加工業以青山金匯集團公司為依托,引進國內先進不銹鋼熱冷軋板帶生產線,其技術填補了兩項國內空白,使整個不銹鋼加工從鋼坯冶煉拉長到終端產品,打造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新天地藥業公司通過對外合作研發,首次實現由化學法向生物法的突破,成功申報了國際發明專利。引進“嫁接”加強了本土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推動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以人才智力支撐科技創新
抓住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不動搖,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意識,強化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實施創新型企業家隊伍、高級科研人才隊伍和高素質技工人才隊伍“百千萬人才培訓”計劃,采取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辦法,給企業家們“輸血充電”;免費組織企業專業技術人才參加國家級專業培訓;重金聘請高新技術人才,為科技創新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按照請專家“會診”、選準高起點技改項目、按項目需求,面向人才市場引進人才的程序,全市已引進各類專業人才一萬多人。我們把人才、科技、產業、企業緊密地聯系起來,實現了長葛的“才智集聚”效應、“助推轉型”效應、“產業孵化”效應,激發了科技創新的潛在活力。
以宜居宜業涵養科技創新
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打造優美的生存環境,用優厚的待遇留住人才。確立發展方向,向北對接新鄭空港,融入鄭州空港經濟圈,形成吸引科技型企業入駐的新的“增長極”。啟動葛天生態園、雙洎河濕地等一批旅游、休閑觀光項目建設,提高街頭公園數量、主街道品位和老住宅小區綠化亮化檔次,以高品位的宜居宜業城市生態環境,聚集高新技術企業和人才,營造引得進、留得住、創大業的發展環境。
科技助推,有效拉動了工業經濟的良性運行。工業集聚區連續兩年進入全省“工業集聚區十強”,全市綜合實力躍居全省縣(市)第8位。為農業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支撐,促進了“三化”協調發展。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實現方式;科技創新;要素配置;政府職能;供需管理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了“供給側改革”,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那么,推進供給側改革要從何處入手呢?學者們在科學認識供給側改革的基礎上,就“如何推進供給側改革”展開了大量研究,現綜述如下。
一、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不少學者認為,科技創新是經濟持久發展的動力,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就是從供給端為經濟發展創造源源不斷的新增長點。胡鞍鋼、周紹杰等(2016)認為供給側改革,離不開創新的重要作用。長期來看,要構筑創新驅動增長模式。龔剛(2016)認為供給側改革的重中之重是為創新提供足夠的激勵,目標是發展知識密集型經濟,以提高經濟社會的技術水平或全要素生產率。
在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的具體措施上,學者們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孫亮、石建勛(2016)認為加快建立企業家激勵機制,加強產權保護,營造一個企業家能夠有創新、創業激情的激勵機制和環境十分重要。他倡導:對中小企業創新減稅補貼,激勵企業自主創新,建立以知識產權保護為核心的報酬激勵制度;提高國內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創造自己的品牌。胡鞍鋼、周紹杰等(2016)強調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馮志峰(2016)認為要培育新動力,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要積極運用新工藝,培育發展新產業,加快技術、產品、業態等領域的創新步伐。在整個創新機制中,企業作為創新的執行主體,起著關鍵作用。
總之,學者們普遍認為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經濟發展的核心位置,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在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的具體措施上,學者們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二、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提高供給體系質量
供給側的本質是生產要素的組合與配置。由此,有些學者提出供給體系存在的問題本質上就是生產要素低效率、低質量的“錯配”。孫亮、石建勛(2016)認為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是供給側改革中的重要任務。許小年(2016)認為供給側的含義是清理三座大山:過剩產能、過多庫存和銀行壞賬。實現新的經濟增長點必須清理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
學者們從多個角度闡述了該如何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滕泰(2015)認為根本出路是“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培育“軟財富”和“軟價值”為代表的新供給形成和新供給擴張產業,包括知識產業、信息產業、文化產業、金融產業和其他社會服務業。林衛斌、蘇劍(2015)從能源視角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的主要內容:節能降耗,構建能源節約型的產業體系;重塑能源體系,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化解產能過剩,構建適應新常態的能源基礎設施體系。孫亮、石建勛(2016)認為需要建立有效的過剩產能退出機制,減少“僵尸”企業;對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行業進行減產、淘汰;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產品的升級改造,適應新的市場需求。
由此可見,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是迫切任務。但同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強調“妥善處理保持社會穩定和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關系”,這意味著過剩產能淘汰會循序漸進地進行,供給側將是緩慢的產能出清。?
三、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發揮市場決定作用
有些學者提出,我國當前存在的供需失衡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失靈導致的。林衛斌、蘇劍(2016)認為必須轉變政府職能,改變政府管理方式,減少政府干預,由企業根據市場供求關系自主決定投資建設、生產運行。
學者們就如何完善政府職能,發揮市場決定作用提出了不同的建議。邵宇(2015)指出轉變政府職能需通過建立有法律效力的“權力清單”、“負面清單”、“責任清單”來確定政府和市場的合理邊界,為市場伸展打開足夠的空間。滕泰(2015)認為當前中國經濟的有效供給受到高稅收成本約束、高融資成本約束、高行政成本約束等三大供給約束,每降低一個百分點的稅收或融資成本,每取消一批行政管制,就會有大量企業從盈虧平衡線上起死回生――這就是放松供給約束。孫亮、石建勛(2016)認為政府在“供給側改革”中主要職責有兩方面:一是要大幅度降低“制度易成本”,保護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其二是加速國企改革,發揮好“看得見的手”的功能和作用。
總之,如何發揮“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的積極作用是供給側改革中的關鍵。學者們從政策、監督、管制和國企改革等多方面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
四、全面認識供需失衡,協同推進供需管理
在經濟增長中,供給和需求相輔相成,互為條件。很多學者認為單純地放棄需求談供給或放棄供給談需求都是片面的。比如,蘇劍(2015)認為供給管理政策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但仍應堅持需求管理政策與供給管理政策相互結合的基本原則。
那么,我國目前的供需失衡究竟如何,又該如何協同推進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學者們給出了各自的答案。林衛斌、蘇劍(2016)指出當前我國經濟供需失衡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有供給無需求;二是供應的低效率抑制有效需求;三是有需求無供給。在宏觀經濟政策制定方面,蘇劍(2015)建議我國從過去僅存在需求管理的一維政策體系升級為同時包括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的二維政策體系。針對具體改革措施,滕泰(2015)認為目前我國西部投資、民生改善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需求領域也有很大的不足,不能忽視需求側改革的作用。
因此,供給側改革需要協同推進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此外,徐策和王元(2015)還指出,在協調配合運用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政策的同時要避免出現政策間效應抵消導致政策力度不足,或效應疊加導致政策力度過度等情況。
五、結語
綜上所述,學者們從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矯正要素配置扭曲、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和協同推進供需管理這四方面展開研究,探討我國供給側改革的實現方式。由于側重點和研究角度不同,他們的觀點同異互見且交叉。我們也發現:供給側改革行之不易,應著眼于中國發展實際,側重提升經濟增長效率和企業發展活力,妥善處理保持社會穩定和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關系。
參考文獻:
[1]胡鞍鋼,周紹杰,任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2).
[2]龔剛.論新常態下的供給側改革[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2).
[3]孫亮,石建勛.中國供給側改革的相關理論探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3).
[4]馮志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經濟研究,2016,(02).
[5]許小年.供給側改革如何增加有效供給[J].商周刊,2016,(15).
[6]滕泰.加強供給側改革開啟增長新周期[N].經濟參考報,2015-11-18(001).
[7]林衛斌,蘇劍.理解供給側改革:能源視角[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5,(12).
[8]林衛斌,蘇劍.供給側改革的性質及其實現方式[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6,(01).
[9]邵宇.供給側改革――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增長[J].新金融,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