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體育鍛煉的基本方法

      體育鍛煉的基本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體育鍛煉的基本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體育鍛煉的基本方法

      體育鍛煉的基本方法范文第1篇

      【關鍵詞】高中學生體育能力培養途徑

      學校體育教學的目的是增強學生體質,傳授鍛煉身體的知識、技術、技能,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通過合理的教學過程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提高學生體育能力,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是當前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也是廣大體育教師為之探索的熱點。本文僅從體育能力、培養途徑進行探索與研究。

      1.體育能力的內涵

      體育能力是指從事體育鍛煉所必備的知識、身體素質、技能和方法。如不具備這些,體育鍛煉就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體育能力的具體內容包括基本運動能力,自我鍛煉能力,保健能力,體育的組織管理和裁判能力,對一般運動損傷和運動疾病的緊急處理能力等,它與體育鍛煉和參加各種體育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

      體育能力是一種特殊的能力。是指人體有效地、成功地運用體育知識和技能完成體育活動的基本運動能力。基本運動能力是指學生在參與和完成一定的活動中,必須具備的身體素質、心理條件和該項活動的基本技能。它是人們從事體育活動的基礎,也是培養體育能力的基本條件。學生的體育能力主要指獨立從事體育鍛煉的能力,包括有目的、有意識地運用科學鍛煉身體的理論與方法,自行安排鍛煉計劃、鍛煉時間,能用所學的體育知識進行獨立的鍛煉,能在人生中的不同生理時期,不同心理水平,不同健康狀況下,從事體育鍛煉,并能科學地調控生理負荷。

      2.對高中體育教學的反思

      2.1當前高中學生體育能力,仍存在著相當嚴重的問題,在體育教學的教材、教法、組織形式等方面,基本上沿襲命令式、模仿式、檢查式的傳統教學模式。嚴重忽視對體育意識、興趣愛好以及獨立自主鍛煉能力與習慣的培養。熱衷于追求競技體育成績,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通過的百分比,過分的強調傳統教學模式的管理,在對現在在校學生體育興趣問卷了解到,有81.5%的學生喜歡體育鍛煉,但不喜歡上體育課。傳統的教學模式導致了本來是學校教育中的素質教育手段的體育,反成為應試教育的附庸。

      2.2對近十年高中畢業生走上社會實際情況調查看,約有83.6%的學生尚不會自主鍛煉身體,也不會享受運動的樂趣。因為缺乏必要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很少會欣賞體育比賽,不少人還是“體育盲”,結束了學校生活等于結束體育生活,甚至,從此與體育無緣。

      3.體育能力培養的途徑

      3.1體育學習動機是形成體育能力的關鍵。要使學生明確體育鍛煉不僅對身體有益,而且對心理和智力也有益。體育能力的培養是多方面互相促進的,必須從高一年級新生入學抓起,同時運用學校體育中的多種體育活動途徑的優勢,做到課內外結合,只有具備了體育能力,才能在漫長的一生中,根據自己的工作性質和職業特點,以滿足身心健康,達到終身體育受益。

      3.2重視體育理論知識的教學。學校的體育理論教育,不少學校教師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對理論教學與提高學生體育能力以及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作用認識不足。體育能力的提高必須要有科學的理論知識作為指導,知識是能力的前提,能力是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的程度。無論是學生的自我鍛煉能力,選擇適合的鍛煉項目和運動方法的能力,借助體育鍛煉進行保健和醫療的能力,還是自我監督和鍛煉后的評價,檢測能力涉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方法等學科知識都是理論教學的內容,加強體育理論教學,使學生能正確的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指導體育鍛煉的實踐。

      3.3引導學生帶操、組織練習是幫助學生獲得體育能力。學生從高一到高三畢業的三年中,是接受體育知識、技術技能學習和培養發展體育能力的重要階段。教師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使教學內容和方法服從于目標,服務于目標。教學手段上注重誘導,激發學生潛力,使學生自覺參與主動投入。通過規范設計課時計劃讓學生參與課的準備活動和組織基本部分的分組練習及組織課外活動體育鍛煉,實踐證明可以使學生的體育能力得到提高。

      3.4注重培養學生自我評價能力和輔導能力是體育能力培養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自我評價是自我教育的一種方法:教師必須加強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培養,而沒有自我評價能力的學生在練習中所表現出來的質與量都有很大的差別,因為自我評價意識在技術掌握的過程中,起著信息綜合分析器的作用,它對眾多的內外部信息進行分析、糾正、選擇并確定下一步的具體行動。如果一位學生缺少必要的自我評價能力,他在練習中只會機械重復死練硬套。產生錯誤時,不僅判別不清,甚至有可能由于一再重復技術的錯誤而定型。具備自我評價能力的學生,根據練習過程中所獲得的信息進行分析和加工,去尋找解決問題或改正錯誤的線索與辦法,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技術動作。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對技術規格及練習的講評,提供判別標準,明確練習要求,是培養學生形成自我評價能力的基本方式。

      對體育能力培養結果統計分析,各類能力項目檢測均具有顯著性意義。這表明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帶操做準備活動、組織分組練習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學生獲得了體育能力和成功感。如果一個人在學校里打下堅實的體育基本知識和技能基礎,樹立了體育學習的自信心,有利于學生自立、自強的人格培養,為個體的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4.小結與建議

      體育鍛煉的基本方法范文第2篇

      【關鍵詞】 終身體育;培養手段;師范生

      How to Cultivate the Habit of Lifelong Sports Teacher Health and Ability

      He Huai Zhu

      (Huai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nhui Huainan 232001)

      [Abstract]The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directed at training students for life with the ability to take physical exercise and sports entertainment.Students cultivate the habit of lifelong sports in recent years has bee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workers, especially college sports research.This paper focuses on teacher traini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habit of lifelong sports ways and means to put some of my colleagues thought and discussion.

      [Keywords] Lifelong Physical Health : Teacher training means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師范學院是培養教師的搖籃,尤其是目前師范教育專業的大學生,他們將來的職業是中小學教師,由于中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教師健康的形象和習慣要求更高。因此,師范院校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和習慣的工作就更加的有意義,任務就更加迫切。

      1終身體育的意義和作用

      終身體育的思想是培養學生經常從事體育鍛煉的興趣,養成經常從事體育鍛煉的習慣,掌握科學體育鍛煉的方式,方法和規律。走向社會后,即使環境改變了,卻能用在校養成的良好的興趣,習慣和科學鍛煉的知識及方式,方法,潛移默化的使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的思想,自覺的用新的鍛煉方式去適應社會環境以達到終身體育的目的。

      1.1師范生作為未來的中小學教師,面對的是中小學教育,而中小學生的年齡決定他們觀察問題和思考問題的局限性,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學生模仿的對象,具備了終身能力和體育習慣,勢必就使教師每天保持充沛的體力,精神飽滿的投入到工作中,他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熱愛事業以及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無疑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良好的積極的影響對學生而言往往是終身的。

      1.2師范院校作為師范生規范系統體育教學的最后一站,作為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銜接點,對培養師范生終身從事體育活動的興趣、習慣和能力,對社會及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特別是對學生的個性發展、智能發展、體質的增強和身心健康的提高以及逐步提高中華民族的健康水平都具有積極的作用和特殊的意義。

      2學校體育是實現終身體育的關鍵

      終身體育思想是隨著現代終身教育思想的形成而產生的。20世紀下半葉以來,人們為了適應現代快節奏、高速度、高強度的生活方式,已深刻認識到堅持終身健康的重要性。因而,終身體育的思想也就為適應社會的發展及人們生活方式的發展應運而生了。

      終身體育要求重視學校體育,更要重視學前體育和畢業后的體育鍛煉,使人的體育鍛煉貫穿于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部過程。而學校階段的體育教育對形成終身體育起著關鍵的作用。因為在學校學習期間正是一個人由幼兒到青年的成長發育時期,不僅良好的學校體育教學能使學生掌握系統的體育知識、技術、技能、原理和方法,而且有規律的學校體育鍛煉還可以使學生的體質得到增強。顯然,學校體育是完成終身體育過程的關鍵。

      3如何培養終身體育的習慣和能力

      3.1 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意志、品德,促進學生的個體社會進程。學校體育對促進學生的思想、意志、品德向良好的方向發展,促進學生個體的社會化進程有著多方面的作用和潛力。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總是性情開朗,情緒活躍,能充分反映出平時不易暴露的問題,更表現出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集體與集體之間的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情緒和感情,以及利益的沖突,因而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意志、品德的教育和培養,也可促進學生個體的社會化進程。

      3.2培養體育興趣。“為什么教”,“教什么”是一切問題的核心,這也是體育學科的必要性和價值問題。體育教學指向應是培養學生具有鍛煉身體和體育娛樂能力而非增強學生體質(引北京體育大學博士毛振明),從這個角度來看,應首先改革現行的教學內容和改革師范院校考核標準的側重點和權重。

      目前師范院校體育課每周2節,每學期18次課,共36學時,而每學期只有1-2次理論課,占教學內容的2.7~5.5%,大多數師范院校開課到大學二年級,從教學內容看多是重復的、消極的教學內容的再現,甚至同中小學內容重復,不僅使學生對體育課不感興趣,而是從課時來看也很難使學生完成對運動技術的掌握。另外從考核的標準來看,如果學生達到大學一年級或二年級的考核標準,僅僅靠課上的每學期36學時是遠遠不夠的,而學生課余又缺乏興趣自覺或掌握的知識無法指導本人進行課余鍛煉,就造成了大部分學生依照標準不及格,反過來就更加對體育課不感興趣。筆者與同行在淮南師院(北區)初等教育專業的男生中進行教學內容和考核標準改革的試驗,首先增加理論課的課時(占全學期的20%),我認為理論講授可以加深學生對體育的認識,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明確體育鍛煉的目的,對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和指導日常的體育鍛煉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其次改變考核標準,降低達標難度,增加技評、課堂提問、平時作業以及考勤的權重。另外請學生每人報一項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三項任選一項),編成三個大班,每周輔導兩次(課外活動),每學期進行喜愛項目的競賽規則和裁判法以及組織比賽的原則、方法進行理論考核。這樣經過一年的試驗,通過問卷和一年前進校時的問卷結果對照,發現男生每周下午自覺進行鍛煉三次以上并能從鍛煉中得到情感體驗的(快樂)由原來的20%上升到65%,使大部分學生都自覺的動了起來。

      3.3 加強能力的訓練。古語講“授人以魚,只供一頓之炊;教人捕魚,則終生受益。”在傳播體育知識和指導學生鍛煉時,應注意方法的教育培養和原理的講解,如生理解剖,生理和衛生知識,體育的社會價值,體育鍛煉身體的原理、原則和方法使學生學習動作時不僅能知其然并能知其所以然,為將來指導鍛煉打下基礎,同時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產生體育意識,從而自覺的積極地投身到體育鍛煉中去。

      培養學生的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體育能力已成為終身體育基礎的核心。學校體育要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這個基礎包括身體發展、體育素養、鍛煉習慣等要素,最核心的是體育能力。人在漫長的一生中,能夠根據自己的工作性質和職業特點,不同年齡上的身心特點與健康狀況,以及所處的工作、生活環境與客觀條件,選擇或重新學習體育鍛煉的內容,都能獨立地從事體育鍛煉,以滿足個體身心健康的需要。

      培養終身體育的習慣和能力,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3.1培養學生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學習體育的基本知識與基本理論是培養體育能力的基礎,就是運用體育科學的知識和理論,指導體育實踐的。為此,要讓學生深刻認識體育的意義及其對身心全面發展的作用;人體的基本知識;體育鍛煉的基本原理與原則;體育鍛煉的內容、方法及效果;體育鍛煉的衛生知識等。

      3.3.2培養學生的一般體力。一般體力,指身體基本活動能力(即奔跑、跳躍、投擲、攀登、爬越、舉重物等能力)與一般身體素質(即力量、速度、靈敏、柔韌、耐力、彈跳等)。人的身體能力是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通過肌肉活動表現出來,含有生理機能與動作技能兩大要素,可以通過各種體育游戲與全面身體鍛煉得到發展和提高。一般身體能力是學習和從事體育運動的基礎,也是體質水平的重要指標。應在以后的教學工作和社會實踐中加以檢驗和總結,進一步鞏固培養終身體育的思想和能力,提高全民體育素質和健康水平。

      3.3.3培養學生的體育技能。在實際生活中,不同年齡層次和不同知識水平的人,在進行身體鍛煉時,在掌握動作的節奏、正確性、姿態以及鍛煉效果等方面,都具有顯著的差別,體現出不同的體育能力,關鍵就是體育技能的問題。讓學生學習和掌握的體育基本技術,盡可能提高其體育技能,是學生現在和未來從事體育鍛煉和文化娛樂的需要,也是發展學生運動才能的需要。

      3.3.4培養學生獨立從事體育實踐的能力。學生掌握了體育的基本知識、技術、技能,并不等于具備了獨立從事科學體育鍛煉的能力。為此,教師應在體育活動中,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客觀條件,選擇鍛煉內容,制定鍛煉計劃,獨立從事體育鍛煉的實踐。這是培養學生體育能力不可獲缺的重要環節。

      3.3.5 培養自我檢查和評價鍛煉效果的能力。從事體育鍛煉,效果如何?能不能進行自我檢查和評價?是能否進行科學鍛煉的重要因素。教師應向學生傳授有關的知識、方法,并指導學生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提高鍛煉效果。

      學校體育要對學生終身進行體育鍛煉加以合理影響的話,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思想和掌握科學的鍛煉方法,形成良好的體育習慣,以使終身受益。

      4建議

      師范院校體育教學是一個多層次、多因素的動態過程,因此,體育教學應是以教學內容多樣化,教學手段科學化,活動形式經常化,課外體育活動體系網絡化為趨勢發展,因此建議:

      4.1各級領導在對高校體育重視的同時,應首先側重于發展師范院校的體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增加投入力度,把教學母體的發展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

      4.2增加師范院校體育課時,三年制和四年制的學制中體育教學應伴隨始終,并考慮改革教學內容和考核標準的指向。

      4.3加強高校特別是師范院校課余體育活動開展的監督和檢查。

      參考文獻 :

      [1]《體育教學》 北京體育師范學院主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

      [2]《學校體育科學新編》 主編 安徽大學吳兆祥教授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3

      [3]《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程》主編 北京體育大學張力為博士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4]《學校體育學》主編 陳文卿(湖南婁底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2

      [5]《體育學》 主編 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 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4

      [6]《大學體育》 主編 周志俊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6

      體育鍛煉的基本方法范文第3篇

      經常進行體育鍛煉是現代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而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需要有計劃地、長時間堅持進行正確的身體鍛煉。對于中學生要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就要培養他們的體育鍛煉意識,使他們理解體育鍛煉的重要性,能夠自覺地堅持體育鍛煉。

      所謂的習慣就是指學生不在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擾下自覺的、主動的、心甘情愿的進行的行為方式。我們的體育教育就是要經過長時間的課堂教育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九年義務教育中《健身計劃》要求無論哪個階段的哪所學校都要全面的執行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做好體育教學工作。要重視培養學生終身進行體育鍛煉的意識,激發學生鍛煉身體、提高技能的熱情,同時促進學生養成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

      一、簡析體育鍛煉意識的重要性

      一直以來,一些體育老師在體育教學活動中,都是讓學生練習體育的基本技能,而對于學生的態度和興趣則有些不太注重。其實,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態度不端正,又對體育鍛煉產生不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又怎么會真正的掌握那些體育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呢?無法掌握體育鍛煉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也就無從談起身體素質的提高了。而這又反過來影響到學生對于鍛煉習慣的養成。正好相反,如果學生對于體育鍛煉有濃厚的興趣和端正的態度,就會以樂觀的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去參與練習。這樣身體素質提高了,學生也會養成一個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因此,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活動中,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的意識,激發他們對于體育鍛煉的興趣。

      培養學生正確的體育鍛煉意識,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可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進行堅持不懈的學習和思考,對其學生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培養學生正確的體育鍛煉意識,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還可以提高學生身體的健康水平以及民族的興盛,保證學生能夠富有活力和朝氣,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培養學生正確的體育鍛煉意識,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能夠讓學生形成獨立、高尚的人格品質,推動學生養成獨立的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在中學體育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促進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

      二、指導學生進行科學的體育鍛煉

      不是說所有的活動都算是體育活動,也不是所有的體育活動都能提高身體的素質。不懂得正確的、科學有效的方法,很有可能損害自身的身體健康。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運動的原理和知識的鍛煉才是正確的、有益于身體成長的鍛煉。因此,我們體育教師一定要重視在體育教學中有意識的傳遞給學生科學鍛煉身體的原理和方法。其具體做法可以先讓學生了解人體的結構特點,以及人體中各種器官的特殊功能。讓學生全面了解在進行體育鍛煉的時候應該注意的個人衛生常識,了解及掌握相關的體育運動規律。體育課堂中可以通過理論知識來傳授給學生。然后在讓學生清楚的了解科學的、正確的體育鍛煉的方案和程序,懂得進行運動前的準備活動的重要性。同時教師在根據學生的具體年齡特點,采用適宜的鍛煉手段和方式,有效的引導學生進行自覺性的體育鍛煉。

      體育教學中還要不斷的加強學生進行良好鍛煉的習慣性訓練。讓學生在體育知識學習和訓練的過程中,逐漸的形成習慣,擁有長時間堅持鍛煉的意志和毅力。而體育鍛煉意志和毅力的來源則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反復的訓練和不斷的實踐來進行。為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特別嚴格的要求學生,準確的、規范的進行體育訓練。積極引導學生經過體育課堂的學習來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教師要根據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以及教材的教學內容來進行嚴密的、科學的、適宜的、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爭取在每一堂體育教學中都能夠有的放矢的進行項目的培養和訓練,讓學生準確的把握動作要領和練習習慣,掌握體育鍛煉的全部過程和整體結構。鼓勵學生堅持不懈的反復進行訓練。教師要做到勤督促,常檢查,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鍛煉心態。這樣學生才能夠在體育學習中逐漸的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三、發揮好兩個教學因素,有效的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1、體育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模仿能力都比較強。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重自己的形象和體育示范環節,給學生樹立一個可以直接效仿的良好榜樣。這樣就能夠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為此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發揮自己為人師表、言傳身教的示范作用,科學性的進行知識的講解、規范自己的動作示范,加強對學生方式方法的指導。正確在體育課堂中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經歷一個科學性鍛煉身體的過程,從而體驗到進行科學鍛煉的愉悅感和成功感。與此同時,教師要引導和暗示學生在生活中也要重視身體的鍛煉,并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體育鍛煉的基本方法范文第4篇

      關鍵詞:學校體育晨練現狀學生昌碩高級中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0)08-184-02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安吉縣昌碩高級中學學生晨間體育鍛煉現狀分析。

      1.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對有關學術研究資料的閱讀,并通過“中國期刊網”,“中國知網”查閱了10余篇有關論文,為論文的撰寫確立一定的理論基礎。

      (2)問卷調查法

      調查問卷總共發放150份,回收148份,其中高一55人、高二65人、高三28人。回收率為98.7%,其中有效問卷146份,有效回收率為98.6%。

      (3)數理統計法

      根據調查所得到的數據,建立數據庫,采用excel軟件對數據進行常規處理,用作分析依據。

      2結果與分析

      2.1學生晨間體育鍛煉現狀

      (1)參與晨間體育鍛煉的學生的基本情況

      表1晨間體育鍛煉參與者的基本情況(N=133)

      調查發現(表1),參與晨間體育鍛煉的學生中,男、女生基本一致。從參與者的身體健康自我評價的狀況來看,絕大多數學生身體狀況都適宜參加體育鍛煉。

      (2)學生進行晨間體育鍛煉希望的項目

      表2學生進行晨間體育鍛煉希望的項目可多選(N=133)

      表2顯示,學生參加晨間體育鍛煉的活動項目排在前4位的是:(1)籃球(2)跑步、(3)羽毛球、(4)乒乓球,再依次是跑步、足球等。學校可依此來安排晨練活動的內容,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按照運動項目來進行分組練習,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晨練的熱情。

      (3)晨間體育鍛煉過程的調查

      表3晨間體育鍛煉過程(N=133)

      調查顯示,學生在體育鍛煉過程中強度規劃、準備活動方面不夠不合理,缺乏科學性(見表3)。學校應該加強晨練活動的宣傳,加大理論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讓每位同學都能列出計劃,明確體育鍛煉的目的。在學生進行運動的時候安排專業的指導老師指導,使得鍛煉更加科學。

      (4)晨間體育鍛煉效果的調查

      表4晨間體育鍛煉效果(N=133)

      據表4所示,對鍛煉效果滿意的同學僅占22.6%,而有四分之一的同學認為鍛煉的效果不明顯;有53.3%(經常受傷9.0%,偶爾受傷44.3%)的學生在運動中有過受傷經歷。鍛煉的效果一方面在于自身的意志品質,體育鍛煉要長期,持續的進行才能看的到效果;另一方面由于體育鍛煉缺乏科學性,使得大多數同學鍛煉不能達到預期效果。

      2.2學生晨間體育鍛煉意識情況

      (1)學生對體育及晨練的認識情況

      表5對體育及晨練的認識情況(N=146)

      表5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意識到體育運動的重要性;但在如何看待晨間體育鍛煉這一問題上,反映出雖然學生普遍意識到體育運動的重要性,但是沒能夠把這種意識和晨間體育鍛煉結合。學校應該在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當中給學生灌輸正確的體育鍛煉的態度,使學生認識到晨間體育鍛煉的重要性,這樣才會提高學生參加晨間體育鍛煉的熱情。

      (2)晨間體育鍛煉的目的

      表6晨間體育鍛煉的目的可多選(N=133)

      由表6可見,學生根據自身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參加晨間體育鍛煉的目的也不同,這說明學生的體育鍛煉價值觀呈現多元化。

      2.3影響學生晨間體育鍛煉的因素分析

      表7影響晨間體育鍛煉的最主要因素可多選(N=146)

      通過表7可以看出,天氣因素是影響學生進行晨間體育鍛煉的最主要原因,占61.0%。天氣因素是不可抗拒的,但是在組織和指導上,學校應該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來安排體育鍛煉的內容和組織形式,加強體育指導使晨練活動更加科學。

      2.4學生對于晨間體育鍛煉的要求

      表8晨練的最佳形式(N=146)

      表生對晨練的要求可多選(N=146)

      通過表8可以看出,學生希望晨間體育鍛煉的形式以及內容能有所改進,超過半數(56.8%);也有25.3%的學生希望按運動項目分組。學生方面的要求,在希望自由選擇運動項目,有組織的進行晨練活動,等方面(見表9)提出了要求。學生對于晨間體育鍛煉的要求充分體現了學生想主導自己的觀念,只要是積極向上的,有利于晨練活動開展并且切實可行的都應該被支持,學校應該采納學生合理的意見和建議,使晨練活動更加科學的開展。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1)大部分學生已經認識到晨間體育鍛煉對健康的重要性,但是還有一部分學生對晨間體育鍛煉參與不積極。

      (2)影響學生進行晨間體育鍛煉的最大原因是天氣和必要的組織保證。

      (3)學校在晨間體育鍛煉的組織形式及內容有待改進,同時在建立制度;教師的指導方面做得不夠。

      3.2建議

      (1)學校要加強對晨間體育鍛煉的宣傳力度,使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鍛煉意識。

      (2)學校要配備專業的指導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晨間體育鍛煉,使晨間體育鍛煉開展的更加科學化。

      (3)學校要改變現有的晨間體育鍛煉的內容和形式,把學生喜歡的、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內容和形式加入傳統的鍛煉中。

      參考文獻:

      體育鍛煉的基本方法范文第5篇

      關鍵詞;大學生;體育鍛煉意識;體育鍛煉行為;性別差異

      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612(2006)01―0042―03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把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外體育鍛煉、校外活動、運動訓練納入體育課程,形成課內外、校內外有機聯系的課程結構”。但從目前學校體育的情況看,由于學生的體育意識特征、鍛煉情感特征、運動環境等因素決定了學生難以自覺、科學地進行課外體育鍛煉。所以研究大學生的課外體育鍛煉行為,科學、合理地組織課外體育活動是高校體育課程建設的重要課題。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河北省六所普通高校1999―2002級非體育專業本科學生750人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250人,女生50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行為科學方面的著作及有關大學生體育行為研究的論文資料,較全面地了解行為科學的理論和大學生體育鍛煉意識和行為的研究現狀。

      1.2.2 調查法 用座淡、現場觀察統計和問卷的方式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進行調查。按照問卷設計原則對所設問題運用特爾菲法進行篩選確定的。問卷采用邏輯分析的定性方法,以行為科學理論為依據,對反映大學生體育鍛煉意識和行為的各主要方面內容經專家評定和判別,認為該問卷基本上能反映大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具有較高內容效度。信度檢驗采用小范圍的重測法,重測時距為一個月,重測人數為男女各50人,重測相關系數男生為0.81,女生為0.84,表明調查問卷具有較好信度。共發放問卷750份,收回有效問卷702份,其中男生216份,女生486份,有效回收率93.6%。

      1.2.3 數理統計法 對調查內容進行分類、整理和統計,在數據處理中采用嚴檢驗。

      2結果與分析

      2.1 體育鍛煉意識和行為的涵義 體育鍛煉意識包括人們對體育的認識、對體育鍛煉的態度和情感以及體育鍛煉行為的調節。體育鍛煉意識的基本特征是自覺性、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體育鍛煉意識是對體育本質、特性、價值、作用以及體育與人、體育與其他事物之間關系的一種自覺反映。意識對物質的反映是能動的,體育鍛煉意識的強弱對體育鍛煉行為起著促進或阻礙作用,因此培養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是促進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的重要條件。體育鍛煉意識的形成不是天生的,是人們在后天受家庭、學校的教育和社會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及親身參與體育活動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而學校教育是體育鍛煉意識形成的重要因素。德國心理學家勒溫認為人的行為同時受到個體心理狀態和周圍環境因素的制約。體育鍛煉中出現的行為與鍛煉者對體育的認識、鍛煉動機、鍛煉能力有關,也與社會環境和行為環境有關。

      2.2 男女大學生在體育認識上的差異 人的行為受社會環境的影響,體育參與是一種社會化經驗,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背景,其中環境對體育活動的影響可能最大。隨著社會對體育的日益重視和全民健身意識加強,受學校教育和家庭影響,大學生對體育已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在對體育鍛煉重要性的認識卜男女學生無顯著差別。調查表明,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是多向的,健身和娛樂仍是主要動機。由于男女學生在心理上的差別,女生比男生更關注自身的形象和外表,所以女生更注重體育健身;男生生性好動,對體育活動的興趣要強于女生,體育是男生余暇生活的主要內容,而女生業余生活的內容要比男生豐富,在體育活動中娛樂的成分要少于男生。

      女生自控能力較強,比男生能更好地處理學習與體育活動的關系,所以女生認為體育鍛煉有利于專業學習的人數比例明顯高于男生,認為體育鍛煉影響學習的人數比例低于男生(表1)。

      2.3 男女大學生在對體育鍛煉效果認識上的差異 對鍛煉效果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參與體育鍛煉的受益情況。由于以健身為動機的女生要多于男生,所以體育鍛煉對健身的作用女生認可程度明顯大于男生。在體育鍛煉對提高自信心和交往能力的作用上,男生認可程度要大于女生。分析原因是由于男生參加體育活動的頻率要大于女生,他們在體育活動中交往范圍和在體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感大于女生,所以對體育在提高自信心和交往能力方面的感受要強于女生。對于通過體育活動消除心理壓力、調節情緒方面男女學生認識基本一致(表2)。

      2.4 男女大學生在體育情感上的差異 情感是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體驗,需要是情感產生的基礎。調查表明,在對體育鍛煉的興趣和對體育的關注上,男女生之間存在較明顯的差異;在運動樂趣體驗上二者差異不大。從總體來說,大學生對體育的情感表現是積極的、肯定的,均處于較好水平;但男生比女生表現更為強烈(表3)。

      2.5 男女大學生在體育鍛煉頻度和內容上的差異 鍛煉頻度指鍛煉者每周參加鍛煉次數。頻度是保證運動效果的前提,只有長期堅持經常性的體育鍛煉才能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調查發現,男女學生在開學期間和假期能堅持經常參加體育活動(每周不少于三次,每次不少于30 min)的人數男生要明顯多于女生,但二者在假期能堅持鍛煉的人數均低于開學期間(表4)。這一現象表明男女學生養成鍛煉習慣的人數還不多,都不同程度存在對體育的認識和實踐脫離現象,這不利于大學體育教育任務的完成,應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

      體育鍛煉是在特定的環境下進行的個體行為,必定要受到行為環境的制約。大學生的體育鍛煉內容除個人興趣愛好外,在很大程度―亡還要受到時間、場地、器材等條件的限制。調查結果顯示,男女生之間既有相同也有差異。跑步并非是學生最喜歡的運動項目,但卻是男女生最經常活動的內容。這是由于跑步是個人活動項目,簡單易行,隨時可練,又是《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測驗項目,所以成為學生鍛煉人數最多的項目。乒乓球自備器材,練習方便,運動量適中,又有一定對抗性和趣味性,頗受男女學生喜歡。此外,男生多喜歡參加對抗激烈、有刺激的項目如籃球、足球、輪滑、散手等;女生多喜歡體現女生特點的健美操、舞蹈及身體接觸少的隔網類球類項目如排球、羽毛球等(表5)。

      2.6 男女大學生在自我鍛煉能力上的差異 調查表明,大學生基本了解自身的情況,并能進行較科學的評價,這是因為每學年進行的健康檢查和身體素質測驗使學生基本掌握體質的評價方法。但能針對自身情況進行科學鍛煉的能力還比較差。女生在了解自身和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鍛煉項目方面要好于男生,在主動收集健身信息,創新鍛煉手段,因地制宜進行

      自我鍛煉方面男女學生之間無顯著差別(表6)。

      2.7 在制約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上的性別差異行為科學理論認為,影響個體行為的主要因素有社會環境、行為環境、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四個方面。調查,制約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因素表明有性別差異。即制約男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因素排列是行為環境(75.4%)、社會環境(69.4%)、心理因素(67.7%)、和生理因素(38.9%),女生是心理因素(95.8%)、社會環境(83.1%)、行為環境(67.9%)和生理因素(38.8%)。(表7)。

      3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對體育的認識正確,且趨于―致;對體育的興趣、關注程度以及堅持經常鍛煉的人數比例上有明顯差異,男生高于女生;認知水平和行為意都存在認識脫離實踐的現象,這是學校體育必須重視和解決的問題。

      2)健身和娛樂是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動機,差異在于女生持有健身動機的人數比例明顯高于男生,而男生持有娛樂動機的人數比例要高于女生;男女都有10%以上者持有考試動機,對這部分學生需加以引導。

      3)動機和參與程度上的差異,導致對體育鍛煉效果的感受不同,女生偏重于認可健身效果而男生偏重于體育鍛煉所帶來的自信心和交往能力的增強。

      4)簡單易行的體育項目是男女生經常鍛煉的內容。且男生更喜歡對抗激烈、新穎刺激的項目而女生愛好節奏感強,富有表現力的舞操和隔網的球類項目。

      5)男女學生在行為環境和心理因素方面表現出較大差異,男生對場地器材的不滿足感比女生強烈,而女生在體育鍛煉中表現出來的懶惰、依賴心理比男生嚴重。

      3.2 建議

      1)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體育鍛煉的科學指導,使學生通過鍛煉獲得增進健康、愉悅精神的效果,以激發其繼續鍛煉的動機,從而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

      2)針對男女學生的不同愛好積極組織學校體育活動,要特別加強對女生體育活動的組織和指導,幫助其克服體育鍛煉中的各種不良心理障礙,激勵其參與經常性的體育鍛煉。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大尺码专区影院| 精品亚洲aⅴ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aⅴ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亚洲精品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av无码黑人| 亚洲精品成人av在线| 91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亚洲视频手机在线| 亚洲国产av美女网站|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二区爱AV| 亚洲国产成人资源在线软件 |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 91亚洲精品第一综合不卡播放| 亚洲老熟女@TubeumTV| 亚洲成人免费网址| 色偷偷女男人的天堂亚洲网|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AV女人18毛片水真多| 国产亚洲精品2021自在线| 亚洲精品97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五月午夜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1| 国产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 | 精品日韩99亚洲的在线发布| 中国china体内裑精亚洲日本|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AV海量| 豆国产96在线|亚洲| 亚洲性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午夜福利AV一区二区无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表情包| 久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v人片在线看片| 亚洲人成色777777老人头|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老年人| 国产亚洲日韩在线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