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居家運動鍛煉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冠心病居家防治的主要目的是保護血管,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和控制動脈粥樣硬化加重,因此選擇藥物非常重要。中藥在保護血管方面有獨特的療效。治療冠心病的中成藥有很多種,但是大致可分為活血化淤藥和芳香溫通藥兩種常用類型,活血化淤藥通常含丹參、三七、水蛭、蜈蚣等活血化淤成分,主要針對“血液”起作用,能降低血黏度。
芳香溫通藥的代表藥是麝香保心丸,含有麝香、蘇合香、肉桂、人參、蟾酥等,在防治冠心病方面,無論是急性發作期還是疾病緩解期,作用都相當優異。一方面它能擴張冠狀動脈,迅速緩解胸悶、心絞痛癥狀;另一方面,長服能抑制斑塊炎癥,穩定斑塊,保護血管內皮,延緩血管衰老,抑制動脈粥樣硬化加重。更重要的是長服麝香保心丸,還能促進血管新生,建立側枝循環,有效改善心肌缺血,避免心絞痛發作。
但是,有很多人認為自己沒有冠心病或冠心病沒有發作,就不需要服藥防治,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個漸進加重的過程,當出現心臟不適癥狀的時候,已經表明動脈粥樣硬化程度非常嚴重。在寒冷、勞累、情緒波動等外界因素影響下,或者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波動,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好的情況下,都極易發生冠心病危險事件。
通過以上分析,居家防治冠心病就有以下方法:
(1)堅持藥物治療。臨床上主要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保護血管,同時輔助抗凝,稀釋血液(代表藥物是阿司匹林)。活血化淤類藥物可以起到類似阿司匹林的作用,二者如果合用,藥效作用會疊加。因此,居家防治,芳香溫通藥和抗凝藥成為最優組合。堅持服用芳香溫通類中成藥(代表藥是麝香保心丸)和阿司匹林等藥物,既能緩解不適癥狀,又能保護血管,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2)科學飲食。這是居家防治冠心病較重要的內容。飲食應清淡,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少食油膩、脂肪和糖類,不宜喝濃茶、咖啡。如果飲食不忌口會加重動脈粥樣硬化。
(3)科學鍛煉。應根據個人自身條件、興趣愛好選擇運動,量力而行,如散步、打太極拳等。但一定要有規律性,否則,不但不能達到鍛煉目的,反而會因突然運動出現意外事故。
[關鍵詞] 家庭醫生責任制;居家保健服務;社區;慢性病
[中圖分類號] R19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12-176-03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發展,慢性疾病發生發展呈現很大變化,慢性病病死率大幅度升高,成為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1]。居家保健服務是近年來我社區努力推展的一項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類型,為了更加有效管理社區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降低醫療費用,更好的為百姓服務[2]。本研究現將我社區家庭醫生責任制中居家保健服務在慢性病防治效果情況進行匯總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社區慢性病患者200例資料進行匯總分析,其中男120例,女80例,年齡60~87歲,平均(70.1±8.5)歲,慢性病類型:高血壓75例,糖尿病60例,冠心病65例,病程1~26年,平均(11.3±6.5)年,醫療費用支付方式:公費醫療90例,城鎮居民醫療保險90例,離休醫保20例。200例慢性病患者根據家庭醫生責任制中居家保健服務實施前后進行評分。
1.2 方法
根據簽約居民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聯系的緊密程度,深圳市寶安區將西鄉人民醫院社康中心社區衛生服務分為服藥指導、運動指導、飲食指導、心理疏導4大步驟。針對社區60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重點人群,做到全面覆蓋,提高健康管理人群的家庭成員及對社區衛生服務相對依從性。
1.3 觀察指標
1.3.1 自我效能評分情況 參照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對兩組慢性病患者對于自我認知、治療環境、病情控制感、自信心評價,按1~4評分,分值越高慢性病患者自我效能感越強。
1.3.2 依從性評價情況 依從性評價主要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和不依從。完全依從主要是慢性病患者可以完全遵照醫囑和護理要求,進行治療;部分依從:慢性病患者基本可以遵照醫囑和護理要求,進行治療,但是對于醫護人員有怨言或者有逆反心理;不依從:上述表述均達不到的慢性病患者。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建立數據庫,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進行比較分析,P
2 結果
3 討論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明顯提高,慢性疾病發生率明顯增高,人們對于醫療服務水平的要求也明顯增高[3]。據研究資料顯示[4],2005年世界有近3500萬患者死于慢性疾病,占全部死亡人數的60%,可見慢性疾病已經成為致死的重要因素。慢性疾病不僅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時還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社會經濟造成重大的負擔[5]。有效的對慢性疾病患者進行管理和治療,不僅關系到每一位慢性病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同時也關系到我國醫療衛生服務發展水平的提高和進步[6]。本組研究中社區衛生服務分為服藥指導、運動指導、飲食指導、心理疏導4大步驟:(1)服藥指導:慢性病患者往往都需要長期或者終生服藥,服藥的連續性、規律性對于患者藥物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具有很重要的臨床意義。首先是指導慢性病患者根據自己疾病的類型和健康狀況,在臨床醫生指導下,按照醫囑服藥[7-8]。提高用藥的科學性,社區老人往往迷信廣告,迷信貴藥、進口藥,而自身無法把握藥物的配伍禁忌,造成藥物濫用,嚴重者威脅生命安全[9-10]。社區衛生服務人員要耐心的指導社區慢性病患者盡可能遵照醫囑服用藥物,如果自身有增加藥物的需求,也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科學的、酌情的增加[11-12]。衛生服務人員還要耐心的向患者和家屬講解慢性病藥物的治療原理,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通過口頭講授、書面閱讀、光盤等媒體傳播的形式,向社區慢性病患者講解用藥知識,充分的了解藥物應用的方法、劑量,藥物有效期和貯存環境,藥物的毒副作用等。注意藥物要放在兒童觸摸不到的位置,過期的藥物一定要扔掉,千萬不能繼續服用[13-14]。指導社區慢性病患者進行定期的肝腎功能檢查,從而對藥物的服用劑量和方法進行調整。社區衛生服務人員要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服藥方式,由于慢性病患者的年齡相對較大,視力模糊,要幫助患者在藥盒上做好明顯的標實,防止患者漏服、誤服、服藥過量等[15]。保證服藥時間,社區人員聯合幾名慢性病患者,尤其是服藥時間和規律相同的患者共同服藥,從而提高服藥依從性的同時還可以提高患者服藥的積極性,互相監督,服藥至少需要半杯白開水,服藥后保持身體坐位或者站立位置,防止藥物性食管炎和嗆咳的發生。(2)運動指導:社區老年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鍛煉也是輔助治療慢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合理的安排時間,進行大多數慢性疾病患者可以進行的體育鍛煉和運動。運動保持輕松、舒緩的方式,運動強度較低,比如慢走、慢跑、太極拳等運動方式,根據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個人愛好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每周3~6次,每次運動時間30min左右,根據患者的自身特點進行運動,持之以恒,循序漸進。社區衛生服務人員要對患者的運動注意事項加強宣講,患者運動要在餐后30min,對于糖尿病患者不能空腹運動,避免低血糖發生,冠心病患者注意運動幅度不能過大,速度不能過快。一些軀體活動有障礙的慢性病患者要在家屬的陪同下進行活動,防止意外發生。衛生服務人員還要注意觀察慢性病患者運動過程中表現,如果出現頭暈、出冷汗和心跳過快,應立即輔助患者停止運動,如果有必要進行急救處理和送醫院就診。(3)飲食指導:為了更好的幫助慢性病患者保持良好的營養狀態和生活質量,社區衛生服務人員要針對性的對患者的飲食進行指導,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少食多餐,細嚼慢咽。多食用高能量、高營養、高纖維食物,減少生冷硬、辛辣、刺激性、油膩食物的攝入。在保證健康飲食的同時注意盡可能根據患者的喜好,幫助其制定科學的食譜,每周進行定期的隨訪,根據患者的不同要求,隨時更改食譜。(4)心理疏導:慢性病患者往往有如下心理特點:①焦慮和恐懼:慢性病患者對于治療過度擔心,對于疾病恢復往往有恐懼感,社區衛生服務人員要以熱情和藹的態度面對患者,觀察患者的語言和情緒上的變化,細致地了解患者心理變化,鼓勵患者消除焦慮和恐懼,緩解壓力。盡快的從恐懼的陰影中走出來,主動配合社區衛生服務的治療和健康宣教,以健康心態面對治療。②煩躁和悲觀:這類慢性病患者情緒上波動較大,容易出現煩躁易怒,悲觀厭世,嚴重者可能出現暴力傾向。社區衛生服務人員要耐心的講解慢性病患者引起損傷和后果,提高患者對于慢性病患者的重視,幫助慢性病患者適應治療環境的變化,盡快的進入治療角色,通過換位思考幫助慢性病患者克服急躁、怨恨的情緒,最大限度提高其治療依從性。③疑惑和失落:這類慢性病患者因過度對于自己疾病期待較高,慢性疾病的治療過程較慢,患者治療效果和預想的不同,對于社區衛生服務和治療充滿了疑慮,擔心其治療預后效果,情緒上出現不同程度的失落感。社區衛生服務人員通過聊天的形式,提高患者對于慢性病理論上的認識,告知其通過治療可以最大限度的幫助患者恢復健康狀態,幫助其建立起面對治療的自信心,消除其對于治療的疑慮,提高其對于醫療服務水平的信任感,促進其盡快建立起治療的信心。④自卑和沮喪:慢性病患者對于病情不了解,感覺慢性病造成的的生活負擔和心理負擔過度,感覺自身、家庭、社會角色因慢性病發生了不好的變化,情緒上出現自暴自棄的悲觀沮喪感,缺乏了生活的信心。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全面的掌握患者的病情,加強護患溝通,減少其沉默寡言、情緒抑制的發生,舉例周圍病友成功的例子,幫助其正確的面對治療態度,緩解不良情緒對于 病情的影響。告知患者正確的調整心態,對于治療和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綜上所述,家庭醫生責任制中居家保健服務在社區慢性病患者中應用后可以明顯提高患者對于慢性疾病的認知程度,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
[參考文獻]
[1] 陳志毅,王洪歆,朱匡紀,等.金華市婺城區城市老齡化居民慢性病及衛生服務調查[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1,31(7):726-728.
[2] 王艷.慢性病病人家庭自我保健護理指導[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1):190-191.
[3] 王芬芬.社區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狀況及中醫保健知識需求情況調查[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3,21(4):352-353.
[4] 王傳霞,常仁翠,劉維.保健門診老年慢性病就診患者心理狀況分析及干預措施[J].中國康復,2010,25(5):387-388.
[5] 章萍,章金媛,萬永紅.保健責任人服務制在社區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J].護理學雜志,2011,26(23):74-75.
[6] 陳春蘭,梁爽,孫玉花,等.大臺地區家庭保健員培訓在社區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研究[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18):2232-2233.
[7] 林浩,曹曉均,戴卉.多形式宣教對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保健知識及疾病控制效果的影響觀察[J].中國醫藥導 報,2012,9(30):152-154.
[8] 杜濱,張偉,張再偉,等.干部保健人群慢性疾病患病情況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10):2504-2505.
[9] 王馨培.社區保健與康復指導對慢性病的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2):566-567.
[10] 蒙曉宇,陳娜縈,黃佟.廣西慢性病防治措施及衛生保健實施狀況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09,36(4):667-668.
[11] 于瑞彥,耿躍然,齊國娥,等.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保健模式及實施效果[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 (16):3939-3940.
[12] 張興文,唐瑩,張義雄.衛生信息化下的醫院一社區一家庭三位一體老年慢性病健康服務模式探討[J].中華全科醫學,2013,11(10):1602-1603.
[13] 沈憶光,盧楠,衣志勇,等.我國保健人群慢性病監測現狀與新思路[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13,15(3):267-268.
[14] 侯凱文,韓宇平,劉建華.建立門診特殊人群健康服務部的實踐和體會[J].西南國防醫藥,2012,22(10):1132-1133.
對于平日都不運動,活動量極少的人而言,馬上要讓他們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可能是有困難的。也許想到運動,想到流汗后的濕黏感及汗臭味,就會讓他們感覺到不舒坦。在此推薦有心想減肥、追求健康的人,不妨先從日常生活中“動起來”。
拖拖地板、擦擦窗戶、栽種花木等居家活動,可以讓身體有適當的活動,又能消耗熱量且不會太累。登樓梯代替搭電梯;路程較短時,以走路代替搭車,都是可以在生活中落實的運動。
日常生活中,還有許多既輕松又有趣的方法,可以在不流汗的情況下,消耗掉熱量,讓運動成為生活中一部分,當作養成規律運動前的熱身。
上下樓梯
上下5~6層樓梯,就可以合計消耗20卡路里,還可以鍛煉心肺功能。
種植花木
在家中陽臺種植一些花草,既美化環境,又賞心悅目。而20分鐘的園藝工作,就能燃燒100卡路里,是一舉兩得的好差事。
整理房間
吸塵、拖地板和清潔衛生間,半小時會燃燒100卡路里以上。在做家務的時候可以通過稍稍下蹲的方式來提高運動量,有點像太極的動作。做家務時一定不要弓腰,如果覺得累了要歇一會兒,做幾次伸拉:身體站直,一只腳的腳跟放在前方小凳上,然后身體慢慢前傾,腰和腿后面有伸拉的感覺就行。拖地只要20分鐘的時間,便能消耗100卡路里;掃地用的時間也不會很多,只要25分鐘,就能消耗100卡路里。
逛街
在超市推著購物車走路是一項很好的健身運動。半個小時的步行可以消耗60~100卡路里。出門時盡量多走路,早點下車,爬一小段樓梯都對瘦身有好處。
越早訓練越好
現代康復理論認為,急性期中風病人的臨床藥物治療和康復治療應同步進行,不能截然分開。丹麥一項實驗結果表明,1197例在急性期就開展康復訓練的中風患者,80%的病人6周內恢復生活自理能力,95%的病人6個月后功能得以恢復。
資料顯示,中風患者如在1個月內開始康復訓練,其達到生活自理者平均只需86天;而一個月后才開始康復訓練,則需要100天以上,有時效果還不滿意。國內一項“九五”攻關課題研究的初步結論也表明:中風病人康復訓練開展得越早,功能恢復得越好,足下垂、肩關節半脫位等合并癥越少。
訓練切忌盲目
在一些有條件的大醫院,中風患者可以接受專業的康復訓練指導。但在出院回家后,很多病人由于擔心再度腦出血,長期臥床靜養,導致肌肉萎縮、關節攣縮等。這在康復醫學上稱為“廢用綜合征”。還有些患者鍛煉熱情過高而盲目亂練,引起“誤用綜合征”。中風病人腦損傷后。常常上肢屈肌張力高,甚至處于痙攣狀態(手指、手臂向內屈曲,不能伸直)。有些病人不懂康復知識,在本應鍛煉手和臂的伸展功能時,卻使用一種練握力用的“橡膠圈”,拼命練手的握力或用各種方法練習拉力,結果是強化了屈肌,越練手指和肘關節越伸不直。當然,中風病人并不是不要肌力訓練,關鍵是要科學地訓練。
居家鍛煉三步走
病人在家里可在家人的幫助下,按以下三個階段進行功能鍛煉。
按摩與被動運動:對早期臥床不起的病人,家人可對其癱瘓肢體進行按摩,預防肌肉萎縮;對大小關節作屈伸膝、屈伸肘、彎伸手指等被動運動,避免關節僵硬。稍能活動的病人可在家人攙扶下,坐在凳椅上做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等活動,以防止心血管機能減退。
逐漸開步走路并做上肢鍛煉:在病情基本鞏固后,可常做些扶物站立、身體向左右兩側活動、下蹲等活動;還可在原地踏步,輪流抬兩腿,扶住桌沿、床沿向左右側方移動,一手扶人一手持拐杖向前步行,等。鍛煉時應有意使患肢負重,活動量應逐漸增加,不宜過分疲勞。同時可做患側上肢平舉、抬高、上舉等運動,以改善血液循環,消除浮腫。臥床時可主動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并攏,撐開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鐵球等。
呼吸是一種本能,但多數人卻不會有意識地調節呼吸。英國一項研究顯示,90%以上的成年人都不會有意識地調節呼吸;我國呼吸科專家統計,城市中50%以上的人都不會正確呼吸。
正因為如此,現代很多中老年人乃至年輕人都出現了各種不同的呼吸問題。呼吸科的專家介紹說,中老年人的呼吸急促,常常出現胸悶、頭暈等癥狀,甚至發生呼吸困難;年輕人,尤其是現在的白領族,出現的問題也比較突出,呼吸急促、短淺,往往在吸入的新鮮空氣尚未深入肺葉下端時,就匆匆呼氣了。再加上長時間的用腦工作,機體能量消耗大,容易導致大腦缺氧,出現疲憊、乏力、嗜睡等辦公室綜合征,還易使人長期處于緊張、急促不安的狀態,對身心十分不利。
中老年人和年輕人長期呼吸方法不正確,隨著呼吸效率的降低,呼吸器官的功能也會慢慢衰退,全身組織器官隨之產生退行性改變,易引發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大腦供血不足等多種疾病。
導致這些呼吸問題出現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我們的生活環境受到了污染,久居城市,汽車尾氣的排放、工業氣體的擴散使我們周圍的空氣質量下降,不利于人體的呼吸。二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一些中老年人和年輕白領常常久坐不動,缺少運動,再加上飲食失衡,呼吸變得又短又淺。三是呼吸方法不正確,僅用胸式呼吸。這種呼吸方式每次換氣量非常小,在正常呼吸頻率下通氣不足,會使體內的二氧化碳累積,導致腦部缺氧,出現頭暈、乏力的癥狀。
呼吸出現了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并沒有意識到,更不要提有意識地調節呼吸。
有意識呼吸,提高生命質量的捷徑
其實,我們可以做自己呼吸的主人,進行有意識地呼吸。有意識呼吸是與本能的無意識呼吸相對的,即人們有意識地運用科學的合理的正確的呼吸方法。調節呼吸,改變呼吸質量,是我們當前要做的事。而面對周圍的生活環境,我們無力改變,只能適應;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只能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小范圍地適宜地改變自身的生活方式;所以,唯一可以掌控的就是調整我們的呼吸方法。
簡單的一呼一吸,其實有很多種方式,主要分為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但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呼吸器官的潛力,人們應該有意識地加深呼吸,避免快而淺的呼吸。而腹式呼吸屬于深呼吸的一種。我曾經看過一本書,美國學者希爾寫的《從呼吸索取生命力》,文中說到:“有控制地深呼吸練習,可使大腦盡快消除疲勞,可以調節神經系統,使人輕松舒暢。深呼吸之所以有這樣大的作用,在于正常人每次吸進與呼出的氣體量只有400毫升~500毫升,而做一次最深的呼吸,男性可達到3 500毫升,女性可達到2 500毫升,相當于通常吸氣的8倍,從而使生命獲得大量的能源。”也就是說,有意識的呼吸能促進人健康長壽,是提高生命質量的捷徑。
久鍛煉成自然
也許有人會說,城市生活這么緊張忙碌,不可能每時每刻都把注意力放在調節呼吸上,沒有時間更沒有精力。其實,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都需要有一個過程,呼吸的調節也是一樣。我們已經習慣了長時間的自然呼吸,要想改變也非易事。不能隨時隨地地調節呼吸,但是我們至少可以抽出一些時間來進行訓練,并且堅持下來,必然會成為一種呼吸規律,呈潛意識狀態,在日常生活中自動地進行,此時,有意識呼吸也將變成無意識呼吸,成為一種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