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學校體育課程改革

      學校體育課程改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學校體育課程改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學校體育課程改革

      學校體育課程改革范文第1篇

      關鍵詞:體育課程改革;創新;三步球運動

      中圖分類號:G807.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 號:1007-3612(2010)05-0073-03

      Case and Enlightenment:Innov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School Phys 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DONG Cuixiang1,WANG Liya2,JI Yanzhong3

      (1.P.E Department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 0241,China; 2.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nyangNormal Univers ity, Nanyang 473061,Henan China; 3.Experimental School of Hightech Zone in Puy ang,Puyang 457000,Henan China)

      Abstract: Innovating sport ev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develop the res ources of P.E. curriculum. It has been vigorously advocated by a new round of fu ndamental sports course reform. The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pr ocess, ideas and implementation results of the case study of threestep ball ev ent. The enlightenment is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is the experimental fiel d of the innovat 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wisdom of the students in the innovati on of curriculum deserves our consider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 m should bring the role of the community into full play. The sports innovation i s not only from sports practice but also from theoretical guidance.

      Key words: reform of the P.E. curriculum; innovation; threestep ball

      進入21世紀,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過程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力改傳統《體育教 學大綱》的編寫思路,在指導思想、目標設置、課程內容、評價方法、課程實施及管理等方 面都提出了新的、明確的要求,尤其是在體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方面提出了具有指導性的 建議。建議每個學校在實施國家制定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過程中,對現有運動項目進 行改造使之適應本校學生體育需求的同時,還可以發揮體育教師及學生的創造性,引入當地 傳統體育項目或開發新的運動項目,以豐富本校體育課程內容資源,開發校本課程[1 ]。

      在這一精神指導下,近10年的體育課程改革實踐中,全國各地學校創新出許多各具特色 的運動項目,其中河南省濮陽高新區實驗學校(簡稱高新實驗學校)開發的“三步球”運動 項目,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在對這一案例的研發背景及過程進行深入剖析的基礎上, 引發出對當前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啟示。

      1 三步球運動的研發背景

      河南是經濟較為落后的省份,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相對缺乏,不少體育器材都是體育教 師和學生親手制作的。其中,沙包是最為普及的、簡易的體育鍛煉用品,是中小學生游戲和 鍛煉身體的良好器材,無論是在學校或是在庭院街道,到處都有孩子們玩沙包的身影。

      在沙包的制作過程中,由于制作者思維方式不同,所制作的沙包大小、重量、質地、 顏色及填充物,五花八門,形形,充分體現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個性特征,但投擲沙包具 有一定的危險性和局限性。2002年10月份,在高新區實驗學校的體育課沙包單元教學中,出 現沙包打傷學生臉部的教學事故,這引發了任課教師擬改進沙包及其運動方式的設想。這種 設想得益于新一輪體育課程改革賦予體育教師可以開發體育課程資源的權力。此時,政策導 向與解決體育教學存在的現實問題在這個節點上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體育教師們研發三步 球運動項目的內外動因。幾年以后,讓體育教師們沒有想到的是,正是這次教學事故,使他 們真正體驗到校本教研帶來的成功和快樂,但在研發過程中,教師們也付出了艱辛的勞動[2]。

      2 三步球運動研發過程

      2.1 嘗試探索階段(2002-2003年)。三步球活動項目名稱的演變與形成

      為了避免傷害事故的再次發生,體育教師向學生提出改變沙包內填充物的要求,由原 來的玉米、沙子、大米等易造成傷害的物品改為輕軟的、衛生的棉、線、布等物品。這樣以 來,不僅增加了練習器材的安全性,還由于沙包體積的相對增大,更加有利于學生進行抓、 握或踢等運動,這就是三步球活動用球的雛形。

      當他們將特制的沙包運用到體育教學中時,發現學生喜歡把它作為足球或毽子踢著玩, 這又引起了教師們的思考,因此,體育教師就模仿米盧帶領國家足球隊員玩的“網式足球” ,創編了以毽球為原型的“二人制足式沙包運動”,后又更名為“軟布球包”運動。但在“ 軟布球包”運動實施的過程中,學生掌握踢、停等動作時不如毽球易掌握,經過長時間的練 習,不能形成具有觀賞性的比賽,導致學生的活動興趣不高。但體育教師卻發現,學生在課 間活動時把“軟布球包”用來當作籃球玩,這又給體育教師以啟發,因此,就將“軟布球包 ”運動由以腳為主的活動,改為以手為主的活動,這是三步球運動最早的演變過程。

      此后,學校體育組教師從學生平時愛玩的沙包游戲出發,結合手球、籃球、五人制足球 的技術動作和比賽規則,開始了研發“三步球運動”的路程。

      2.2 初步研發階段(2003-2005年)。三步球項目理論與實踐體系初步形成體育組老師們的研發活動,得到了濮陽市教育局體衛科領導及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在 校長和書記帶領下,成立了“三步球”運動項目研發小組,制定“三步球”活動的實驗研究 方案,研討“三步球”的技術、戰術、競賽規則和裁判法、專項素質訓練方法和教學指導等 課程資料,其設計理論及原則是[3]。

      2.2.1 設計理念:配合才能前進,協作才能成功

      現代社會是一個以競爭為主流的社會,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生活的重要特征之一, 但它不是社會生活的全部特征,社會生活另一個十分顯著的特征是人與人的協調合作,是在 合作基礎上的競爭,沒有協調合作事業就得不到發展,社會就不可能進步,這是現代社會發 展的基本特征,也是學校教育所應達到的目標。

      為了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體育教師非常重視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競爭和協 作意識。因此,在體育課程內容開發中,這一設計理念得到了較好的體現。體育教師在訓練 和比賽中,使學生逐漸養成只有配合才能快速前進,只有協作才能體會到團結合作帶來的成 功和愉悅感的良好習慣。

      2.2.2 設計的基本原則

      1) 符合廣大青少年生理、心理特點;2) 簡便易行原則;3) 全面發展身體原則;4) 競技性和觀賞性相結合原則;5) 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相結合原則。

      根據以上設計思路及原則,在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到2005年11月份快樂三步球項目 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及比賽規則基本形成。經河南省科技情報所進行科技查新(報告編號 :200541b0101191)認為:“快樂三步球”屬于原創性體育項目,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創 新程度較高,在中小學體育課程教學和群眾性健身活動中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4] 。

      2.3 規范研發階段(2006-2007年)。三步球運動理論與實踐體系的完善

      在三步球運動取得初步成效之后,面臨進一步的規范和完善,此時,正值河南師范大 學體育學院的教授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項目開題,高新區實驗學校接到 了河南省教育廳體衛處下達的參加這次開題報告的會議通知,并有幸成為這一科研項目的合 作學校,承擔了“創新運動項目開發體育校本課程”的子課題研究任務。從此,高新區實驗 學校的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得到了體育課程專家的理論指導,使課程開發進入了規劃研發階段 。

      為了進一步完善三步球運動理論與實踐體系,總課題主持人和合作學校領導、體育教 師多次交流研討。交流形式主要有:一是總課題主持人帶領部分課題組成員到學校進行現場 指導,二是市體衛科領導、學校領導帶領體育教師到河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進行拜訪。重點 探討如何進一步規范三步球項目的理論與實踐體系,研討內容涉及用球體積與重量的確定、 場地規格標準的設置、球門大小以及比賽規則的制定等。

      通過課題組的理論研究,結合多年來三步球在本校實施的情況,依據中小學生年齡、身 體、心理等特點,設計了幾種實驗方案,經過幾輪的實驗,最終確定了較為科學的三步球項 目場地、用球、球門標準及競賽規則等,逐步形成了完善的三步球理論與實踐體系,并于20 07年7月出版了《三步球理論與實踐》專著。2007年8月《三步球項目的后續研發》獲濮陽市 實用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2.4 推廣實施階段(2007-2009年)。三步球運動在中小學得到推廣實施經過幾年的研發與實驗,在濮陽市教育局體育衛生科的大力支持下,三步球項目已經在 濮陽市中小學和五縣二區普及開展,并在市“曙光”、“晨光”活動中應用兩年。河南省有 六所試點學校試驗、開展了三步球教學和不同形式的比賽。國內有南京秦淮區、內蒙古安慶 鎮總校、浙江新河鎮、吉林琿春市六小等地方和學校試用該項目。

      3 三步球運動及場地器材標準介紹[5]

      3.1 三步球運動介紹

      三步球是一項用手進行傳、接配合,三步之內必須完成傳、接或射門動作的新型球類運 動項目。運動技術主要包括:移動、傳接球、斷球、射門、守門、戰術等。

      三步球比賽是采用由兩隊在同一個場地進行競爭的比賽形式,每隊出場6名隊員,目的 是將球射入對方球門得分,并阻止對方獲得球或得分。在比賽中隊員可將球向任何方向傳、 拋,可用除小腿和腳以外的任何部位進行傳、接、射等動作,可以持球向任何方向跨、轉兩 步突破,在第三步落地之前必須傳球或射門。開球時,雙方隊員站在各自半場,開球隊員腳 跨中線站在中圈,當裁判鳴哨后,將球擲回后場,比賽開始。比賽時間為30 min,分為三小 節,每小節各10 min。比賽結束,以進球的多少判定勝負。

      3.2 用球體積及重量

      通過實驗研究和實踐驗證,三步球小學生用球,周長30 cm、重量200 g;中學生用球 ,周長40 cm、重240 g;由六塊類似于橢圓的皮革制成的,用安全、衛生的輕軟物質填充 的圓形物體。

      3.3 球門規格

      最初,場地的大小是借鑒手球、足球等常規性球門的外形來設計的,但在實驗和推廣過 程中發現,方形球門的邊框棱角與中學生的身高接近,在激烈的爭搶和防守過程中,存在不 安全隱患。經過反復的比較實驗,最終設計出圓弧形狀的三步球專用球門,并獲國家實用新 型專利(CN201082340Y)。正式比賽的球門是圓弧形的,用三種顏色裝飾,小學組為1.5× 2.2 m;中學組為1.8×2.4 m,并用紅、黃、藍三種顏色裝飾門框,使球門更加醒目。

      3.4 球場規格

      三步球發展初期,場地沒有太多嚴格的限制,借用過籃球、五人制足球、手球的場地。 但根據運動量的大小,以及邊線與端線交叉四個角的利用率,經過重新實驗設計、改進,最 終形成三步球專用的活動場地。三步球活動比賽場地呈長方形,場地長28~35 m,寬18~2 5 m,由邊線、端線、球門線、中線、中圈、射門、限制區和8 m線構成(簡稱五線、 三區、一圈)。

      3.5 主要競賽規則

      競賽規則的設計與場地、器材的設計同樣重要,也經歷了設計、實驗、再設計、再實驗 ,在實驗中不斷改革和創新的過程。而競賽規則的設計更多的吸取了籃球、五人制足球、手 球等眾多球類比賽項目的長處。如:在三步傳球、射門的設計上,汲取了籃球的“三步上籃 ”的技術特點,在第三步落地之前必須將球傳出或射門。這樣既有利于體育教材之間的銜接 ,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跑位意識、配合意識和集體主義觀念,把個人與整體的利益緊密的聯 系在一起。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改變現在學生單打獨斗、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更好地培養學 生的團結協作精神,突出強調“配合才能前進,協作才能成功”的設計理念。

      3.6 三步球運動的特點

      1) 側重于發展學生的上肢力量及投擲技巧。2) 注重培養學生之間的配合、協作能力。3) 三步球的柔軟性使學生易接、易抓、易握,且具有安全性。4) 安全、衛生的廢棄物重新利用,體現了節約、環保的特點。5) 具有運動技術易掌握、比賽易組織、活動易開展的特點。6) 場地器材的簡易性。7) 比賽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4 三步球運動的開發與實施對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啟示

      4.1 體育課堂:是真正發生教育的地方,是體育課程改革與創新的實驗田

      體育課堂中存在著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等多向的交流活 動,他們在教與學之間相互啟發思維,激發靈感。學生無意的練習行為引發體育教師的諸多 思考,從而實現體育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與創新。體育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努力尋求解決體 育教學中實際問題的精神,不僅使自己專業化水平得到提高,同時在較大程度上踐行了體育 課程改革的創新理念,將課程改革理念轉變為實踐行動。可見,體育課堂是發生這些行動的 主要場所,是體育課程改革與創新的實驗田。

      4.2 學生:體育課程實施及研究的盲區應該得到關注

      課程實施的創生取向認為:課程是教師與學生體驗到的教育經驗,課程變革的出發點和 歸宿是教師和學生個性的成長、發展與變化,教師與學生應成為課程和課程變革的唯一的、 真正的主體[6]。從目前體育課程改革的現實情況來看,體育教師對課程改革的影 響被日 益關注,但學生卻始終處于課程實施和研究的關注區域之外,成為盲區。正如富蘭指出的那 樣,“當成人考慮學生時,他們把學生往往當做變革的潛在受益者,而很少將學生視為變革 過程與學校組織的參與者[7]”。從這一案例來看,學生在三步球運動開發過程中 ,起到 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從自己制作沙包到自己動手制作“三步球”,從學生在課外搜集材料, 準備工具,到依照各自的興趣、愛好進行設計、制作和評價;從幾人一組游戲活動和自主組 織比賽到“三步球”各項技術的確定,學生自主演練、總結和推敲技術和規則,都滲透了學 生的思想。這給我們的啟示是:學生具有參與課程實施和創新的能力,學生的參與有利于促 進體育課程改革走向成功,有利于對課程的理解,最終體現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4.3 共同體: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主力軍應該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高新區實驗學校三步球運動項目的開發得益于由領導、體育教師、學生共同組成的團 結協作的課程開發共同體。濮陽市教育局體育衛生科領導及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是創新三步 球運動的關鍵,本校體育教師們求真務實、不斷進取的精神是創新三步球運動的保證,全體 學生的創造能力是創新三步球運動的基礎。對于每所學校而言,只有這一共同體的作用得以 充分發揮時,學校體育課程改革才能保證順利推進。

      4.4 理論研究:體育課程創新不僅來源于實踐,還需要理論的指導 三步球運動的研發案例告訴我們,解決體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是課程改革的目 標,也是現代教育理念對體育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是教師對自身教學進行反思性研究的結果 。要達到這些目標、要求和結果,就必須有理論研究作基礎,理論來源于實踐,但又指導實 踐,從而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相互促進。因此,體育課程創新來源于體育課程實踐,但必須有 理論的指導,這樣的創新才具有較強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 學出版社,2001.

      [2]董翠香.我國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模式實踐研究報告[C].研究報告,2009,12 .

      [3] 姬彥忠.有趣的“三步球”[J].中國學校體育,2006(3):65-67.

      [4]河南省科學技術研究所 科技查新報告:三步球技術研究與應用,2005,12.

      [5] 王金明,姬彥忠.三步球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2007,7.

      [6] 馬興亞.高等體育院校課程改革中教師課程觀念更新論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 009,28(2):86-89.

      [7] 郄捍烈,馮兵.理性與非理性的博弈――對于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的發展評述[J].北 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4):95-98.

      [8] 周仕德.論課程實施基本取向與教學設計的轉變[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2009.1:88-92.

      [9] Fulian M.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3rd.ed.) [M].New Yor k: 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1:151.

      學校體育課程改革范文第2篇

      關鍵詞: 小學體育教學 新課改 實施策略

      新課改對體育教師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挑戰,如何以高質量的教學迎接挑戰,是每一位教師面對的共同問題。體育教學的成敗,關鍵在課堂。我就提高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效益的途徑,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提出了自己的認識,以拋磚引玉,使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更上一層樓”。

      一、體育教學的目標

      學校體育主要由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組成。體育教學的任務與目標是進行健身知識技能的傳授及運動教學,課外活動目標是鞏固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來練身和活躍學生生活、協調人際關系。所以學校體育的目標宏觀來講應是促進學生體格體能的完善和發展,培養體育的情趣、堅強的意志和良好的社會情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對每位學生而言,是通過體育達到以下四個目標:(1)身體的發展。有很好的適應能力,包括適應不同環境不同氣候不同崗位的身體和心理能力,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康復能力,對疲勞的抵抗力;(2)獲得良好的運動技能,提高工作勞動的效率,進而提高生活質量;(3)掌握科學的健身養生知識,提高智力素質;(4)培養正確的社會情感,形成民主、公平、競爭的意識,能不斷自我發現、自我完善和自我實現。概括地說就是全面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掌握體育衛生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良好個性。

      二、現行教學內容及方法的一些弊端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發展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指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勞動者的素質直接影響到科學技術應用的程度,而基礎教育是提高勞動者素質的重要階段。體育課改革必須與之相適應。過去有的教師上課“放羊式”,因為目標太高無法實現教師心中茫然,學生亦然,場地器材條件差,加之天氣等原因,體育課如一盤散沙。過去考什么練什么,對于教材規定的十二項必修教材則拋在一邊,無選修課與素質練習課,僅僅是為應付教學競賽和教學檢查才上幾次考試項目之外的內容,學生學得少、練得也不多。因此體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三、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的教學實施策略

      1.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

      傳統的體育教學是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學生跟著教師轉,教師跟著教材轉,教師教無興趣,學生學無樂趣。新課改以“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師心中要裝著每位學生的喜怒哀樂和身心健康,把學生看成學生的主體、學習的主人,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將學生的全面的發展放在首要地位。

      2.淡化學科界線,謀求學科整合,開發利用體育教育資源。

      體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與各學科不可分割。把體育教育延伸到美術、音樂、書法、語文、數學、科技等學科中去更好地激活體育的教育資源。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和愛好,自己的優勢、劣勢。有的學生缺乏活動的主動性,但藝術感好,能用畫筆畫出他們心目中最快樂的體育活動;有的學生說不出活動的所以然,可能用文章記一下次難忘的體育活動;有的學生能用他美妙的歌喉唱出他對活動的感受;有的學生能揮毫潑墨用滿腔熱情抒發出對體育活動的熱愛。要通過一些活動,把各學科教師發動起來,為體育教育各盡其能。

      3.加強目的動機教育,注重學生意志品質的和諧發展。

      人的任何意志行動總是由一定的動機所引起的,體育課的目的是增強學生體質,讓學生在身體練習中,了解體育的知識、技能和鍛煉身體的方法。學習運動技術,對廣大學生來說不是最終目的,而是運用體育運動這一手段來增強體質,愉悅心情,進而掌握一些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為今后的繼續學習打基礎,并培養他們勇敢頑強、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只有讓學生明白體育鍛煉的目的,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動機。教師盡量讓每位學生感覺到教師的關心和重視,采用多樣化教學形式,充分挖掘學生的運動潛能,注重學生意志品質和學習興趣的培養,拓寬教育思路,同培養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緊密聯系起來,充分認識體育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價值,引導學生主動參加體育鍛煉,從而調劑情緒,娛樂身心、鍛煉意志、促進交往、增進友誼。

      4.加強學校與家庭和社區的銜接,開展豐富的課外體育活動。

      家庭和社區是小學生除學校之外的另一個主要活動場所,成功的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和社區的支持。學校體育、家庭體育、社區體育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系統工程,三者相互交叉、共同作用、相互滲透形成一個整體。家庭和社區可以彌補學校體育教育在時間上的不足,同時為體育教育提供充足的場地和器材,在健身的同時還可以聯絡與家人及鄰居的感情;學校可以為家庭和社區體育教育的開展提供指導,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健身習慣,引導學生改掉業余時間上網、打游戲等不良嗜好,保證學生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5.準確示范,精辟講解。

      動作示范是體育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直觀教學法。它是教師通過具體的動作示范,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所要學習的動作的表象,以了解所學動作的結構、要領的方法。示范的成功與否,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很大。小學生的可塑性、模仿性都很強,他們都渴望能觀摩到老師精彩的動作示范。因為正確的動作示范會深深吸引學生的練習欲,刺激其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加快掌握動作技術。動作示范不僅僅要注意多方位,示范前,還應注意分析動作的結構和要求,要考慮學生觀察動作的角度,講究動作示范的各個“面”。精辟的動作要領講解示范,學生聽起來易懂、易記,也抓住了練習的重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體現了我國基礎教育從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轉變,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盡管在轉變的過程中存在較大的困難和阻力,但基礎教育實現現代化的歷史潮流將不可逆轉。體育課程是我國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實施,是全面培養青少年身心素質的重要體現,是我國落實新課程標準的標志。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是一個長期的摸索過程,小學體育教學實習必須以基礎教育改革方向為指導,始終堅持求實的態度、創新與改革的精神,真正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體現“健康第一”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培養青少年對體育的興趣和愛好。

      參考文獻:

      [1]劉敬群.淺談新課改下的小學體育教學.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33.

      學校體育課程改革范文第3篇

      關鍵詞:技校;體育教學;課程改革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職業教育比重逐步提升,傳統的體育課程已不再適應現在的職業素質教育,體育課程改革已成必然。技校體育教學一定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結合學生實際,為學生開設多種類型的體育課程,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和不同興趣的學生的需要,以有效的增強學生體質為根本目的,著眼于體育鍛煉的基礎教學,促進學生運動能力的不斷提高,培養出能適應將來生產、勞動相結合的人才,實施適合技校特點的體育教學改革,推進學校的體育發展。

      一、技校體育教學課程的現狀

      1.教學資源匱乏,教學設備簡陋。技校大多存在體育教師師資力量薄弱、教師與學生比例不合理等問題,此外,學校由于資金不充足的原因,很多體育教學設備跟不上要求,設備陳舊簡陋,體育教學器材短缺,體育活動場地較小,嚴重影響體育課堂的高效教學。

      2.生源素質差異較大,男女比例不均衡。技校的學生都來自于不同的中學,他們在原來初中學校接受的體育教育有好有壞,參差不齊,學生們已經養成了自己不同的體育習慣,因此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較大,為體育教學增添了不少難度。此外,技校招生的男女比例受專業限制,導致男女比例嚴重失衡,也會直接影響正常的體育課程教學的活動設計。

      3.體育觀念相對落后。教師是課程的執行者和組織者,體育教師是體育課程的具體執行者和組織者,多數教師都是參照傳統的教學模式來組織學生進行體育活動,不能緊跟時代步伐,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在日常教學中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比較落后,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4.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不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體育課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育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中心,以發展身體素質為中心,很難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技校的體育教育應根據國家規定的《體育教學大綱》,以增強學生體質為目的,促進身心共同發展,培養能適應未來生產、勞動相結合的人才。

      5.體育課程的評價過于注重學生的體能和運動技能。現行的體育課程評價實行一刀切的評價體制,實施的是絕對性的評價。體育課程與其他課程不同,它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現行的 評價方式是由理論基礎、考勤情況等幾項考核組成。統一項目、統一標準的做法,從根本上違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二、技校體育教學課程的改革方案

      該設計方案遵循體育教學和中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結合整體培養計劃的具體要求而設計,貫徹了“素質教育、健康第一”的教學指導思想,突出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健身能力的增強和良好體育習慣的培養。

      1.制定具有技校特色的體育課程體系

      (1)體育課的課程設置原則。首先是加強基礎不動搖的原則。技校的教學是以基礎的素質教育為主,體育教育當然也不例外。技校的體育教育由于資金的問題,導致學校的體育教學設施沒有什么特色,師資力量薄弱,因此,學校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教育,采取將優勢變為劣勢的策略,以較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夯實學生的基礎,通過較好的基礎引導學生建立積極向上的生活觀,培養學生的樂觀品質。其次,遵循科學性的原則。再次,要突出實用性的原則。由于目前技校的體育設施和基礎教學條件有限,在選擇教材時要突出實用性,根據學校所能提供的場地和器材來選擇,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條件,因地制宜、因陋就簡的進行選材。此外,要巧用多樣性和趣味性的教材。技校可以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開設不同類型的體育活動,以滿足各種學生的不同需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體育課可以根據選課的形式來進行,從學生進學校的時候就實施選課制度,可將選課的調查表發給學生,讓學生在多項體育運動中選出自己的強項和自己感興趣的運動,如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術、健美操、跆拳道等,選出幾個學生選擇較多的項目作為本學期的體育課程。然后根據自愿原則,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自身的運動基礎,在所確定的幾項運動中選出一項作為自己的體育課程。在教學計劃中,要制定統一的理論教學內容和單項運動的理論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健康保健、體育欣賞等各方面的認知能力。理論教學的集中教學一般不超過兩個學時,其余的隨堂進行教學,不安排專門的考試。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要從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方面選擇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促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不斷提高。

      (3)體育課成績的評定。體育課程共包括專項技能、考勤和課外活動三部分,根據各門選項課的特點制定出相對統一的評價標準和多項考試內容。在專項技能考試中,每學期末由學生自主選擇1-2個考試內容,由該選課的教師進行考核測試,對技術提高幅度較大的同學要給予一定的加分,給與鼓勵和表揚。考勤和課外活動的考核由各選課教師根據該學生的考勤情況、課堂表現等方面給與綜合評定,最終得出學生的綜合體育成績。

      2.技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應對措施

      (1)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將基礎理論與實踐相互交融。在具體的教學中注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可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第二,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啟發、鼓勵學生創造新的方法去完成動作,讓學生有目的的質疑和實踐,在實踐中體會、思考、發現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第三,通過各種體育教學手段,創設各種情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或技能,從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線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從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2)突出教師的引導啟發作用,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創造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根據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課的系統教學和實踐活動中,逐步提高體育的綜合能力,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重新分班,采用分模塊教學模式。技校學生個體差異性主要表現在年齡和性別上,那么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打亂原有的班級建制,按年級、年齡、性別進行重新分班,這樣有利于教師對教學的預想和設計,有利于體育課程的開展。

      在進行重新分班后,課程的開展在學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后,分模塊進行教學。具體操作如下:一年級按專業分男女班進行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系統掌握體育與健康的知識和技能,還可根據專業特點開展一些增加相關體質訓練、預防職業病的項目,為后續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二年級開展專項選修課,學生可選擇1~2 個喜歡的項目作為自己體育課程學習的內容,從而找到終身體育的項目,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三年級學生將進行頂崗實習,體育課程的開展主要是各類小型比賽實施方式,從而增強學生體質。

      (4)改革體育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在以往的學習評價中,只注重學生的運動成績,借鑒體育統計學中正態分布原理來進行評價,少數學生運動成績優異,多數學生成績較差,極大地打擊了多數學生的積極性。這種評價體系只注重學生學習的結果,忽略了結論前過程的評價。教師應該把評價的重心由關注結果轉向關注過程,從而促進結果的提升。評價應由統一標準轉變為綜合評價基礎上的差異評價,在評價項目上由統一項目轉化為學生自主選擇1~2 個項目,在選項教師處進行考核。評價的標準由單一性轉化為多項性,根據學生平時表現、考勤、進步情況等進行綜合性評價。

      參考文獻:

      學校體育課程改革范文第4篇

      關鍵詞:新課程 公共體育 體育教學

      前言

      隨著《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和《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頒布實施以來,全國范圍內正如火如荼地掀起新一輪的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和實驗,廣大的高校體育教師力爭擺脫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束縛,迎接新的機遇與挑戰。面對新的學習目標領域的出現,傳統的教學方法不適應《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這也是許多教師在新課程的教學中,對新課程眾多要達成的學習目標感到困惑和不適應的原因。那么在新課程的背景下,如何改造舊的教學方法,借鑒其它學科的教學方法,創造新的教學方法,使新課程標準下的體育教學高效、實效?現作以下的探討。

      1. 傳統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現狀

      (1)傳統的體育課堂教學評價

      傳統高校的體育課堂教學評價主要評價教師認真備課、認真上課等教學常規以及學生的運動負荷、運動強度等量化指標,并通過檢查監控將體育教師的教學行為納入統一的規范中,將教師“管住”。教學的目標重“結果”,輕“過程”。傳統高校的體育教學評價以絕對成績來衡量一個學生,為“達標” 而“達標”,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與學習行為表現,致使大部分學生失去了對體育課的興趣。

      (2)教學方法

      實踐證明,由于受傳統體育教學觀念的影響,我們的體育教學往往是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方法往往是一種被動式的教學,體育教師比較注重傳授式的學習方法,相對忽視讓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影響了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

      (3)教學內容的選擇性和差異性

      傳統體育教學是以競技運動的技術規范來確定技能學習的要求的,無論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運動基礎如何,都必須以學習與掌握具有嚴格確定性的運動技術為學習目標,教學活動也是把學生假定在同一學習起點上,按照統一步調組織教學,其結果是一部分學生因跟不上學習而喪失學習信心,一部分學生則因缺乏特長發揮的機會而喪失興趣。

      2. 新《課程標準》對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改革的思路和對策

      (1)要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科學選擇教學內容

      體育與健康課程要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即必須在課程目標的確定、課的設計、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課程的組織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都真正體現“健康第一”的要求,以促進學生身體和心理健康的水平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為此,在課程內容和結構方面應改變過去按運動項目劃分教學內容的方法,而以技能、認知、情感、行為等作為主要依據,并按照健康的要求,選取與體育關系密切的生理、心理、衛生保健及環境、社會、安全、營養等諸多學科領域的有關知識和技能,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力求把健康的要求落到實處。如:增設體育實用課程,開設休閑體育、網球、定向運動等等;結合自己學校自身的特點,開展多項體育俱樂部,提供學生的體育內容的選擇范圍,不斷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

      (2)建設體育運動項目,作為教材教學的創新

      《新課程標準》指導了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師可以根據學校學生、教師的實際情況選取不同的教學內容,使體育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樣。《新課程標準》實施建議指出:現代競技運動項目、新興的運動項目、民間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學生自我創編的體育運動項目、社區體育運動項目等都可以成為體育課程資源,教師不只是“教”這些以身體練習為主要特征的運動項目,而是要通過這些運動項目的教學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教會學生獲取必要的知識技能,使身體、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得到充分發展。我們除了使用這些原本的運動項目作為教學手段外,還要學會改造和建設這些運動項目,使它們更加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3)正確處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但以往的教學過分強調教師的講解示范和學生的模仿練習,而忽視學生學法的研究,師生間只是通過知識和技能等信息媒介進行溝通,所以很難形成互動、合作關系。而新課程《標準》則強調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都是主體,教師的主體表現為引導性的主體;學生的主體則表現為發展性。根據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特點,應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學會自學、自練、自檢,具備自我調控的能力,做學習的主人。我們以往只研究和強調教師的教法,而忽視學生的學法,把體育學習只理解為根據教師的講解示范,讓學生模仿教師的動作,學生幾乎沒有發言權。關于“主導論和主體論”之間的爭論至今還在持續。現實中的確有這樣的情況:如果強調主導論,學生的主體地位無法充分體現;如果強調主體論,課堂的教學秩序將被打亂。而課堂秩序混亂恰恰是教師的大忌,這涉及到教師的權威和組織能力,如果教師沒有能力控制好課堂秩序,他將無法在學校立足。權衡利弊,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就非常正常了。事實上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都是主體,教師的主體表現為引導性主體,學生的主體表現為發展性主體,其主次關系是不同的,教師的引導性主體最終還要服務于學生的發展性主體。如果課堂秩序亂了,不利于學生的發展,那么就不應該本末倒置,尤其是體育教學。學校是培養學生個性的理想場所,教師要善于啟發、誘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通過自學、自練、自檢、自我調控,使學生能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做學習的主人。

      (4)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欲望

      興趣是激發和保持學生行為的內部動力,也是影響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重要因素。運動興趣對學生的體育學習和體育活動特別重要。但由于體育課既不影響學生的學習,也不影響他們今后的就業和生活,根本不存在壓力,所以只有學生本人感興趣時,才能自覺主動地進行體育鍛煉。因此,體育課教學應將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欲望放在中心位置。至于學生多學或少學一些競技技能,學生掌握的運動動作是否很規范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激發和保持學生的興趣和欲望。因此,有了興趣和欲望,學生才會自覺主動地去上好體育課,才能養成堅持鍛煉的習慣,才能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

      (5)建立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

      長期以來,體育教學評價都是以技能學習的結果為主要依據的,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技能學習過程對學生發展的價值。隨著對技能本身教育功能認識的轉變,體育課程評價的功能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不只是檢查技能掌握的情況,更要關注學生掌握技能的過程與方法,以及與之相伴隨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關注學生的成長與進步情況,注重發揮評價的激勵和改進功能。對學生的評價,在評價內容上,從關注技能學習的結果,即技能的掌握情況,轉移到更為關注學習過程中積極的情感態度、創新意識與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在評價方法上,從過分強調量化轉向注重質的分析與把握。在評價主體上,將學生被動接受評價轉向主動參與評價,使評價變成學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過程。新課程理念下應建立這樣的效率意識:一是符合學生特點、能促進每個學生發展的教學是最有效的教學;二是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技能的教育價值(而不是最快掌握技能本身)的教學是最高效的教學。

      (6)新課程教學對教師的要求

      新課程將教學大綱改為課程標準,這與傳統的教學大綱所規定的運動項目的教學有了本質的區別,因此教學方法的選擇要以課程理念為指導,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根本出發點。首先,教學方法要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創造性。創造性來源于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興趣,教師要在課堂中營造民主的氣氛,給學生思考、想象、發現問題和研究問題的機會。其次,體育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公平的競爭環境和合作意識,克服“應試教育”那種狹隘的教學活動,在民主中競爭與在競爭中合作要貫穿課堂始終,充分利用體育教學的特點,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最后,妥善處理好體育教學與運動技術的關系,克服過于注重運動技術的傾向。學習運動技術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身心、學習的發展,真正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結束語

      總之,新《課程標準》對我們體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用新的課程理念指導體育教學,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對學生的個性、創造性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共處、學會發展,更好地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推進課程改革實驗的不斷深入,促進高校體育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學校體育課程改革范文第5篇

      本研究以廣西第八次體育課程改革實踐的18個城市214名教師為對象,采用了問卷調查法和數據統計法進行研究,具體情況如下。

      第一步:問卷設計、評估與編制。問卷內容:課改對學校的影響度、體育場地條件情況、課程改革實施效果(課改整體效果、教師情況分析、體育課程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的體現程度、教師參與積極性和學生學習態度變化)、課改對課課堂教學的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練習密度、運動量)、課改對學生的影響(身體素質、運動技能、健康意識)以及課改對教師的影響(課改的收獲與困難)。一級指標6個,二級指標15個,三級指標54個。

      第二步:問卷評估。聘請從事體育理論和教學研究的專家13人(教授3人、副教授6人、高級教師3人、講師1人)對已經設計好的問卷進行評估。評估指標為:很切題、切題、較切題、一般、不切題五個(明確)程度等級以及附后的書面評價。

      第三步:問卷編制。第一輪效度檢驗發放問卷13份,回收13份,根據專家意見重新調整問卷。第二輪效度檢驗發放問卷仍然是13份,回收13份。各指標認定為很切題的占53.9%,認為切題的占23.0%,認為較切題的占15.4%,認為一般的占7.7%,專家對問卷所列出的各項指標表示認可,表明此問卷有效。

      第四步:調查實施。利用設計好的調查問卷,借廣西全區中小學體育教師培訓之機,現場發放300份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289份,有效度為96.3%。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MicrosoftExcel對所收集到的有效問卷數據進行常規統計學分析。

      一、廣西中小學體育新課程改革現狀分析

      1.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學的影響

      利用“課堂教學質量、練習密度、運動量的影響”三個維度研究新課程改革對課堂教學方面的影響。教師們認為實施課程改革對課堂教學的練習密度、學生課堂運動量和教學質量方面有所增加或有明顯增高的,與認為有所下降或有明顯下降的相比,雖然有一定的差距,但每個選項都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師認為沒有變化。可見,課改對這幾方面的影響并不見得非常突出,效果并不明顯。

      2.新課程改革對學生的影響

      利用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技能、健康意識方面的變化來調查研究新課程改革對學生方面的影響。教師認為學生在身體素質、運動技能的掌握方面有提高的并不占多數,更多的老師認為課改后,學生在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方面沒有變化或有所下降。說明體育課程改革以后,學生在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方面的提高不明顯,在促進學生健康意識方面倒是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從對教師的訪談得知,教師在“學生主體需求”和“新型師生關系”的認識上有偏差,以至于在課堂上對“傳習技術”、“發展身體素質”等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技術技能的內容安排不多、要求不高;教師把“淡化運動技能”及“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求”片面理解為:只要學生高興,學什么內容、怎么教并不是最重要的,這恐怕是導致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提高不明顯的主要原因。

      3.新課程改革對體育教師的影響

      (1)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意義。在“課改對自己整體水平提高的程度”調查中發現,有65.3%的教師認為課改對自己整體業務水平方面有提高或有很大提高,認為提高不大或沒有提高的占26.6%;有59.3%的教師認為在轉變教學理念方面有較大變化,說不清楚的占23.8%,變化不大和沒有變化的僅占16.8%。

      調查發現,實施新課改可以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對提高教師整體業務水平是有幫助的。最大收獲排位靠前的是:教學理念的轉變(83%)、師生關系更加和諧(61.2%)、組織教法得到提高(58.4%)、教學目標更明確(55.6%)。從調查中得知,教師們認為在這次課程改革當中,主戰場在課堂教學,教師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如何提高教學質量上,而且課改后教師的工作量大幅度增加,很多教師沒有精力再去開展教學科研工作;一部分老師開始有意愿參與,卻因為自身能力有限、缺乏幫助與指導,時間長了想法也就慢慢淡了,這是多數教師認為科研能力提高不明顯的主要原因。

      新課標的誕生給廣大教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提高的空間和平臺。因此,要想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就不能僅僅把精力放在課堂教學上,而應該把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既要研究教學,又要善于理論學習和經驗總結,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科研能力和水平。

      (2)教師實施新課程改革遇到的難題。關于“課改中教師遇到最大的問題”的調查中:認為教學條件不適應課改的發展需要的有138人(64.5%),新課程理念難以落實的有126人(58.9%),教師教學負擔重的有94人(43.9%)和評價難操作的有88人(41.1%)。

      教師們普遍認為體育場地(館)不足、器材配置過低是目前廣西中小學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廣西長期處于發展滯后的地區,近10年來,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外來人口不斷增加,在城市就讀的適齡兒童也不斷增加,原有的學校辦學規模已經不能滿足今天城市發展的需要。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制約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義務教育經費這幾年雖有較大增長,但目前保障還是低水平的[4]。

      二、中小學新課程改革實施存在的問題

      1.中小學體育新課程改革推進速度緩慢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日韩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亚洲www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电影网| 亚洲三级中文字幕| 亚洲欧洲高清有无| 亚洲人成高清在线播放|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蜜芽| 亚洲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youjizz亚洲| 国产AV旡码专区亚洲AV苍井空| xxx毛茸茸的亚洲| 91在线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熟伦熟女专区hd高清|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YW| 亚洲s码欧洲m码吹潮| 无码天堂va亚洲va在线va| 亚洲av无码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国产亚洲AV夜间福利香蕉149 | 久久狠狠爱亚洲综合影院| 亚洲成a人片毛片在线|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结合|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亚洲| 亚洲日韩亚洲另类激情文学| 亚洲国产精华液2020|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亚洲综合伊人制服丝袜美腿| 日本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国产AV麻豆| 亚洲第一永久AV网站久久精品男人的天堂AV| 国产亚洲综合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亚洲成人在线电影|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4|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 亚洲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