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科學實踐觀及其意義

      科學實踐觀及其意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科學實踐觀及其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科學實踐觀及其意義

      科學實踐觀及其意義范文第1篇

      [關鍵詞]企業管理;科研活動;人才培養

      [作者簡介]梁志民(1972—),男,江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企業管理及農村人力資源管理教育;熊龍彪(1973—),男,江西農業大學人事處副處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農村人力資源管理教育;周明艷(1975—),女,江西農業大學教務處科員,研究方向為高校教育管理。(江西南昌 330045)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廳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項目“研究式教學法在本科教學的應用研究——以管理學在校園的實踐為例”(編號:JXJG-10-4-20);江西農業大學教務處教改課題“體驗式案例教學法在管理專業培養中研究和應用——以江西農業大學為例”(編號:2008B2ZZ38)研究成果。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話題,也是高校教職員工的主要任務。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是高校教師的基本職能。而其中科學研究對其他幾項職能的履行具有牽引作用。筆者認為,高校教師通過抓企業基地科研工作來促進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功能協調發展,從而達到提高教育水平的目的。

      一、以企業管理問題為科研入手提高工商管理教師教學水平的可行性分析。

      通過以企業管理問題為科研課題入手增強了高校為地方經濟、企業單位服務的能力。教師、學生的企業管理基地科研活動有可能為企業創造了新的管理理念、技術。目前,高校對教學中心地位的認識大體上可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是教學中心孤立型:就教學論教學缺乏科研,社會服務的支撐,看是很準確,其實這種模式是很不穩定的,效果也不會很好;第二種科研支撐型:這種模型的特點是教學得到了科研有力的配合,中心地位穩固。教學和科研互相促進,教學質量無形中得到提升。第三種是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同時支撐教學,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教學中心地位更加穩固,教學內涵和人才培養質量有了雄厚的力量保障,出現質的飛躍。當然這需要循序漸進而行,非一日可就。

      二、企業基地問題為科研的提升教學水平的戰略原則。

      雖然科研活動在促進教師教學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但各位專業教師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的科研定位,定位過高或過低都會有不利影響,為此需要注意做好以下幾點:

      (一)面向教學搞科研,保持教研一致,堅持體用統一

      面向教學從事科研主要有以下含義:一是科研選題主要來自與教學實踐或教學內容相關的領域,對于農業院校的工商管理專業而言。像農民工就業、創業問題、農田水利工程、農村公共基礎設施、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問題,都是科研課題可選的對象。二是科研成果,要能走進課堂,為教學服務,促進教研相長。三是學生參與科研,是科研過程同時成為教學過程,讓學生能夠在參與科研活動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和科學發展前沿,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欲,學會學習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方法。

      管理學專業教師在著力企業管理科研課題時也要防止“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出現。這需要注意做好三點。一是制定的科研目標、計劃要適度。教師的工作重心在教學一線上,科研目標和計劃不宜太重,要確保管理學專業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商管理教學中去;第二是要建立可言學術休假制度。管理學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暑假或寒假,集中時間從事企業管理基地的調查、訪談和研討。第三是要保持教研的有機結合。教師在從事企業管理科研課題時,要經常琢磨一下是否與管理學的基本問題相關,管理學中有關文化管理、流程再造等新理論能否適應于企業管理中。

      (二)面向地方經濟社會甚至校園或周邊經濟實體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

      一般來說高等學校的科研工作要“頂天立地?!本推胀ǜ咝6?,“立地”比“頂天”更為重要。面向地方經濟甚至校園周邊經濟實體的經濟管理問題更有利于高校工商管理理論,與實際問題的融合。在不斷提高教師管理理論水平的同時,促進學校與周邊環境合作共建,這是產學研合作的有利途徑。

      長期以來,高校服務社會的方式往往表現為“單向輸出”型的思維,如何在高校同社會行業之間建立更為緊密的對接與合作,把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優勢延伸,并直接服務于地方經濟是高等教育一個重要課題。作為農業院校經濟管理學院的教師,要有意識注意本省農業經濟、農業研究所、農業龍頭企業等多為視角把握各類資源,有效的動態整合,形成一種理論、實踐的整合機制,建立良性的研、產、學長效合作機制。

      三、科研、教學與社會服務協調發展實施細節

      為貫徹上述企業基地管理實踐、科研與教學水平耦合博弈原則,需考慮從幾個方面努力著手:

      (一)努力爭取與江西省地方政府部門的技術合作,搭建校地合作平臺

      能夠通過各種關系爭取到地方各級政府部門的支持合作,通過政府組織引導和牽線搭橋,高校教師的產、學、研活動就能起到順水推舟的作用。像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很多科研課題都與各級政府部門相關,比如農民工勞動力流動問題就與政府人力資源部門有密切聯系,研究此問題的教師可以走訪這些部門。

      (二)與企業經營者的實際需求對接,搭建校企產、學、研合作平臺

      作為農業類的高校,與各種農業產業的組織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在經營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有時當局者迷而旁觀者清。經濟管理類教師要能夠走出去,播撒及時雨,為各類經濟實體的經營創業排憂解難,找出共同問題、難癥診斷指點迷津,出謀劃策。這些舉動不僅有利于教師自身及時發現新的企業管理課題,也有利于加快企業管理科研成果的轉化。

      (三)以產學研合作平臺突顯學科專業特色

      研在學校,發在地方,農業高校的經管學院的教師要善于發現與自身專業相聯系的社會課題,突出特色,比如當前農民工流動問題涉及企業、政府、民主個人,牽一發而動全身,可以考慮加強對農民工的流動績效、社會保障、教育培訓,返鄉創業等問題的研究,這對利用好我國人口紅利有重要作用。

      (四)謹慎探索學校資產經營公司獨立運行中的產學研合作平臺實體化道路

      我校有不少依靠自身力量已建、在建、擬建的校外產學研平臺,這些實體甚為寶貴,不管經營成功與否,對我們管理類教師來說都值得欣慰與高興;其中有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都值得我們自身去體會,并讓這種管理實踐提升到管理理論的創新。

      (五)及時引入身邊發生案例開展研討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和討論式教學是符合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現代教學理念的先進教學方法。是對傳統刻板的一言堂教學的變革。管理學啟發式教學是指管理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各種有效的方式,開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想象力、創造力,啟發學生發現、思考、分析、解決問題,把管理知識融會貫通于實踐??鬃釉啤安粦嵅粏?,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則不復也”說明了他的要點與優點。管理學的案例研討法是指管理學教師通過各種管理學故事、問題、案例引發學生共鳴,從而指出各種建議,交換意見進行辯論論證的一種教學方式。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思考的過程實質蘊含著辯證的過程。

      為貫徹好啟發應用的教學空間,筆者認為要注意掌握以下要點:

      1.組建班級中的小組研究團隊。管理學教師可以因地制宜,根據班級的各種特色,把班級分成一個個小的團隊,形成一個個模擬公司或經營單位。然后根據團體小組的內部交流形成團隊目標任務,并組成管理層、制定計劃、方案、實施、活動,充分體現管理經營活動的模擬實體。

      2.營造導師精講,小組長助講的教研氛圍。實施主講與助講課堂教學機制目的在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討問題的熱情。教學中要以研究問題為引導,討論課時可考慮占課時數的20—40%左右,視氛圍自由調整時數,不宜過多。要引導學生在課前收集各種經營管理問題,甚至學生班級,寢室的管理問題都可拿來討論,師生共同質疑,求新。

      [參考文獻]

      [1]姚軍.高職校區聯合辦學模式探討[M].中國高等教育,2012.

      科學實踐觀及其意義范文第2篇

      摘 要:民族植物學在全世界范圍內產生是19世紀末的事情,雖然蒙古族的民族植物學發展的更晚但也在我國算得上比較前沿,經過進30多年的發展,內蒙古民族植物學發展已經漸漸的走向成熟的階段,于此同時也要看到所謂成熟只是一種標準科學的術語,本文試圖從新興的科學實踐哲學地方性知識的視角對其做大概的述評。

      關鍵詞:科學實踐哲學;地方性知識;內蒙古民族植物學

      一、科學實踐哲學視角下的地方性知識及其意義

      內蒙古民族學作為一種方性識在科實哲學的地方性知概念,是種哲學規范義的概念,指的是知的性質具有方性,特別學知的方性,而不是產生于非方地域識。這的方,主要在識產生辯中自然形特定情境。如文化、價值觀利益和這成立和視域等。就是,科學踐哲視野下的方性知識與以前有地方性知識本質差別:地方性識與普遍性識并非造對等系,而在于地性識的觀下,不在遍性知識。普遍性只是一種地性知識轉到另種地方性知識結?;谶@觀,少數民族總是著眼形成識具體,對這識進行研究,必具體情發,民族識及社會思境研究也是于一種尬的地:一方,它會民族國家占支配位民族的識系統相對充量也就補充或上面說比較框的另類知而已,也與范圍、更空間中是西方為表的所謂“普性”識相對,之抗爭少數族知經不被認可,在戰線斗爭、它不自列人教育、程中的,而政意義上值性產物―因為少數民族利而附加東西,這是它自然狀態!方性知識予我們的就是對于境況揭示和反駁:同予我們于不同族的意義問題。唯有樣,我們的研究能凸顯其重的意義。

      二、地方性知識視野審視內蒙古民族植物學

      內蒙古民植物學我們可以看作是地方性知識,內蒙古民族植物學的研究的起步很晚但在我國的民族植物學研究中確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上世紀80、9年代初起,內蒙古開了民族植物的研究工作。到現在也經有近30年的歷,在內蒙古興的一門學科民族植物很短時間里發展迅速、成果常豐富、形成了明的地特色、在全國致界范圍也具有一定影響力,然如此,內蒙民植學發展伐取得的果也我也會發現民族植物西方經的族植物學越越遠而又越來靠近的現象。內古地區有很好的植學研究基礎,草植與草原生這方的研在全國世都有影響力。雄厚的研基為民族植物在蒙古立與發的有保障。但也偶經典的科學識和民傳統知識間相互脫卻導致了一科的發展走瓶頸。與此時,自界出現的很多很難用純論研究,解決。很多民所形成素知和經驗經的實踐,蘊了豐的科道理、有很強實性。基于此就現要保護和發展的民植物文化是植物文化全部學這種問題,可是文化已全球化進正在逐消失。正是這個景科學實學以其獨視角闡了知識地方性特點,而提供了力理論視角。以不但要及加以保護更重的是我們要找民族性東西,挖掘本民族地區研特色,這才最終的義。下面從古族民間傳命名來分蒙古族植物的民族特色掘其文化特色。

      三、蒙古族民間傳統植物命名與分類的地方性知識的分析

      蒙古族為其歷史、文化、以語言文字和化的不同對植物的命名的方也是多種多樣的,成了蒙族獨的民間植物命文化。植物間的名是通過人植直接作用和響而的,反映了蒙對其處的環境獨特認識。研究蒙族間植物學命名是植物學研究的要的內容,方面的研內容全世界范圍內普遍。內蒙古民植物自建時起就蒙族民間植物命名作為非常重要的內容,其成果常顯著。在這方代表的章有:陳山的“物命名與蒙古文化此文全面歸納用蒙語拉丁化命的植物1屬、191個種、3亞種和8變種分析了這植物命名民族文化的涵。如:錦雞屬德國植物分類學家法林休斯(1714一1774)在162年的《物系統名錄》第一第42頁中建立,的名稱是,屬的種(衡pu)是樹錦雞(蒙錦雞)。錦雞的蒙古原名叫“har”訟“na”,蒙古文中“hara”字義為“黑色”,再用蒙古文加“gana”成為名詞規律而變來的,意在指草原植物群落中遠望錦雞灌叢時所顯的深色。還有,帖木兒是草屬是由著名的帖木兒汗的名命名的。還有很多種是,蒙古地名,山名等。其他蒙古文作種加的。該文以國際植物命名作為前提,從世界通用的植物拉丁名上審視蒙古語詞匯,闡明了蒙古富了植物學丁文,為世界植科學的發展起了積極作。按照謹而范的國際物命名法命名植物拉丁學名也豐的民語言文化素,民族植物學的內拓寬到植物拉名和蒙古語詞匯域。正是這里們可以發國際的拉丁命名法很多民族特也就是體現了實踐哲學地性知識知識的性,普遍性知識知識種地方知識轉移到種地方知識的,而不是有一個之四海皆準統一一切民族文知識的普遍知識,即使是標準科學也一種地方性知為此而已。

      哈斯巴根、陳山的《蒙古族傳統植物命名中的動物及其文化研究》究了古族傳統物中的動物文以及其其。此文運用族物學、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究蒙古民間錄傳統物命名。了蒙古族獨文化特征。文應的蒙古用駱駝牛和羊修詞,命名同屬不同種的,反映蒙古族的化以及此景下的思維方式。

      哈斯根、蘇亞拉圖的《阿科爾沁蒙古族民植物名的集與鑒定》(蒙古文)與《魯科爾沁蒙族民間植物名的結構、類型、義及命名據》(蒙古文)篇文章用民間調查的,系統多角度研究了內古峰市魯科爾沁旗民間植物名。植命名民族文化重要組部分。這涉到自然生態、生方式、語言、統文化等方面素綜合范疇。隨著代進程的,傳統文化在消失。文化某部分被替或消社會發展的可是優的統文化的消失是類可挽回損失。蒙古命名中的文化是古族秀文化,說以上究容是對統化的拯救研究,對文化的傳承著非積極作用。需更加廣深的研究。

      科學實踐觀及其意義范文第3篇

      關鍵詞: 語文教學 生態價值觀 培養方法

      “生態”一詞源于希臘,泛指我們的居住環境,具體來說,生態環境就是指一切生物存在的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生態這個詞涉及面十分寬廣,所能表達的范疇也越來越大,人們常常用生態形容很多美好令人向往的事物,例如健康、美麗、和諧的事物,都可以用生態修飾。

      1.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態價值觀的原因

      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生態系統具有平衡性、整體性和生態性的特點,中學語文的生態構建應該以生活為源頭,以平等對話為手段構建起主體生態,從校園語文教學環境、班級語文課教學環境、家庭語文教學環境、社會語文教學環境出發構建生態價值環境。從生態系統的整體出發,將生態系統內部要素相聯系,建立一個和諧的語文教學網絡。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將學生培養成熱愛生活、關注社會、關愛他人和關愛大自然的人,只有具有了這些特質的學生才可以說是身心健康具備生態價值觀念的人。

      初中教學是學生進入高等學習階段的過渡時期,選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態價值觀培養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點:

      1.1中學語文教學是九年義務教育中的基礎課程教學,是學生學習更多知識的墊腳石,它是學生培養生態價值觀的根本,只有在開始階段打好基礎,才可以更好地培養生態價值觀。

      1.2根據新課標編制的中學語文教學,涉及生態文化,其內容豐富多彩,為生態價值觀的培養提供了多樣化的教學資源。

      1.3中學生的好奇心強,學習能力強,在校參加課或者活動課時思維活躍,并且帶有許多新鮮思想,能夠很好地與培養生態價值觀的實踐課相融合,從而達到很好的效果。

      現代的中學語文教學已經不是以往的生硬地照本宣科了,強調在學科中感受到自然、人文、社會的力量,讓學生在自然中學習人文環境,愛護生態系統,了解怎樣運用自己的力量促進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了解怎樣保護一切美好的生態環境,培養生態價值觀。

      2.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態價值觀的必要性與好處

      生態價值觀是指人們對自然萬物以關懷的態度理性地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所反映出來的價值意識和價值訴求。它要求人們在謀取自身的利益中,以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基本前提下,以關懷的方式生活和從事社會生產勞動,實現自身與他人、社會和自然互生互助的生存方式。

      2.1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生態價值觀的必要性

      2.1.1中學階段是一個人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從形成到成熟的重要階段,初中教學與生態問題有很多內在的聯系,尤其是語文教學,在初中語文課程中滲透生態價值的培養,可以讓學生們對生態高度重視,了解生態價值觀的重要性。

      2.1.2初中課堂實踐教學性強,在競爭壓力還沒有那么大的情況下,學校可以多開展生態互動教學,讓同學們通過語文課的學習更加親近社會,親近自然,從而培養生態價值觀意識。

      2.1.3初中生思想活躍,學習能力強,語文學習由于貼近社會和生活,容易被學生們接受,在語文學習中滲透生態價值觀的培養,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于語文學科的喜愛之情,更可以使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培養生態價值觀。

      2.2培養生態價值觀的好處

      現代社會信息化和科技化不斷加劇,經濟日益發達,造成了社會價值觀的冷漠,生態價值觀的薄弱和人文觀念的缺乏,相當一部分人甚至不了解什么是生態,什么是生態價值觀。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生態價值觀的好處不言而喻,概括來說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2.2.1由于小學生對于概念性的東西只有淺顯的了解,甚至只能說是知道,卻沒有深入了解其意義。由于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而進入中學以后,會在學習和理解能力上有長足的進步,吸收知識極快,所以在中學培養生態價值觀是最佳選擇。

      2.2.2初中生的科學實踐性強,也就是說他們更加喜歡身體力行地去實踐。學校通過語文教學開展的生態活動較多,每年節假日,更會組織學生親近社會,親近自然,親近周圍的人們,從生活和實踐中接受生態知識。

      2.2.3初中階段是學生打好人生基礎的重要階段,由于高中學習壓力較大,大學面臨就業問題的壓力,所以選擇初中培養生態價值觀,不但可以利用有限的時間灌輸一定的理念,更可以讓他們從活動中了解生態,樹立生態價值觀。

      生態價值觀的培養在現代社會中,對于學生來說是十分有必要的,從小學到中學直到大學,教師培訓中都會有培養學生生態價值觀這一項。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態價值觀的培養,不僅可以帶動學生快速思考,讓他們感受生態的美好和不足,從而得到啟發,學會思考,培養生態價值觀,而且可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貴紅.生態課堂教師需具備的三種心態[J].科學教育,2010(05).

      [2]李小玲.談語文生態化教學的特征及其實踐構想[J].文學教育(上),2009(10).

      科學實踐觀及其意義范文第4篇

      關鍵詞: 整體論; 自然主義; 構成主義先驗論; 理論確證

      中圖分類號:N0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17)04-0109-09

      作者簡介:賈向桐,南開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天津 300350)

      科學理論的結構和確證問題一直是科學哲學討論的核心命題。20世紀以來,邏輯實證主義的公理化標準觀點(the Received View)居于科學說明的統治地位,但隨著奎因-迪昂命題的逐步深入人心,整體論日益成為解釋科學理論(包括理論結構以及確證等中心問題)的支配性主張,科學理論的整體論命題已經深入人心。整體論對科學理論的解釋主要包括兩大部分內容,即對科學理論的結構和確證問題的說明。但國內學界對整體論的討論長期以來主要集中在科學理論的確證方面,而對科學理論結構的整體論說明維度還關注不夠,這正是本文主要反思的核心問題:整體論對科學理論結構的描述是否完全合理?具體來說,我們將依據弗里德曼(M. Friedman)新近提出的“構成主義先驗論”(constitutivist a priori)評估邏輯實證主義的思路,重新結合奎因、卡爾納普以及后實證主義科學哲學對待整體論命題的思路,從結構功能主義的新視角來論述科學理論結構和整體論闡釋的意義及其問題。

      一、整體論、意義理論與科學理論的造

      自然主義整體論(Naturalistic Holism)主張提出以來,科學理論的整體論觀念日益為人們所接受,以基礎主義為主要依據的傳統等級式的科學理論模型逐漸失去市場。其中,對科學理論整體論描述最典型的代表正是奎因本人,他曾作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判斷:“我們的所謂知識或信念整體,從最具偶然性的地理學以及歷史學,直到深奧的原子物理學定律甚或純粹數學與邏輯學,都是一種人工的構造物(man-made fabric),只有在其邊緣和經驗發生觸碰。”1但這個人工制造物的內在結構具體是怎樣的,也就是說理論內部要素處于何種關系呢?奎因給出的答復是,“在理論邊界場所與經驗所發生的碰撞會引起內部領域(力場)的再調整。這使得我們陳述的真值被迫再次重新分布”2。我們對此通常的解釋是理論內部命題陳述(要素)之間的真值變化在原則上可以是任意的,這只受到經驗以及科學家意愿方面的影響,因為“整個力場(理論)被邊界條件、經驗的影響是如此有限,以至于它在面對任何單一相對經驗時如何重新評價這些陳述的可選擇空間是很大的”3。然而,奎因的回答還是過于簡略,下面我們將其論述分為三個方面內容予以解析和說明。4

      (1)經驗對理論命題驗證的不確定性

      經驗證據對理論內容的檢驗具有不確定性是人們對整體論最顯而易見的解讀,“我們的知識可以被描繪成一個寬泛意義的信念之網,它作為一個系統整體對沿著邊緣的感覺經驗刺激做出反應,相應的,我們只能判斷出它們距離中心程度的差異以及穩定性的程度”5。整體論命題本身的提出正是源自于對傳統證明或確證理論的獨斷性批判,經驗與理論之間的決定和驗證關系是存在不確定性的,因為“對事物的理論描述(物理學、經濟學等)通常是一個復雜的假說系統。這個綜合體內部包括一個或多個最基本的經驗理論的原則、定律、輔假說和邊界條件等。沖突性的經驗數據的出現只意味著作為整體的理論存在問題,但綜合體的哪一部分是錯誤的、需要修改,仍不明確”6。即,科學理論中命題經驗意義的對象或單位是整個自然科學信念,而非某個單獨經驗,這樣,“經驗和形式科學形成一個不可分的信念之網”7。鑒于這一部分的相關內容已有大量討論,這里不再詳細分析。

      (2)對先驗知識的徹底否定:理論命題之間的平等性原則

      由于經驗對理論決定所具有的不確定性和不充分性,使得理論內容都難免被日后經驗修正,也即是說理論系統中的任何命題和判斷都是可以變動的,它們并不擁有特殊的地位。換言之,它們都非先驗性的,以經驗為基礎,“知識概念是‘整體論’的??茖W知識在本質上是一個相互關聯的判斷系統,其概念從系統中的相互關系中獲得意義”8。這可以看作是傳統認識論融貫主義的一個變種,奎因同樣強調知識信念之間整體性的相互關系,弱化進而否定了知識信念之間的等級和分層關系。從理論淵源來看,這一主張主要是通過對邏輯實證主義分析命題與綜合命題二分的否定來實現的,“傳統先驗真理概念,即凡是理性的人都不會拒絕的必然真理(像1+1=2或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已經被奎因的分析決定性破壞了”9??梢?,奎因將論證的關鍵定位在了何謂“先驗知識”的理解問題上,這就是對經驗論教條的反駁思路:先驗知識作為“不可修正的,即時髦的‘認識的必然性’”并不可能,這“就是說對它的認知是獨立于所有經驗的”的觀念存在問題。10

      既然一個理論系統中所有命題和陳述都同樣面對經驗證據的考驗,我們對其真值的調整在原則上是可以不受任何條件限制的,那么這些命題之間的關系就不存在決定和被決定的限制,其地位只能是平等的。這是迪昂-奎因整體論命題的一個理所當然的邏輯結論,弗里德曼分析說,“嚴格來說,經驗證據――無論支持還是反對――遍布集合體的所有成分,這是我們科學系統的整體,其中所有要素都要平等地面對‘經驗的法庭’”,所以,“對奎因來說,所有信念,包括邏輯和數學,在經驗上均是平等的”1。事實上,自然主義整體論的平等主義也正是奎因所謂沒有教條的經驗主義的本意,他以反還原論和分析-綜合二分為兩大基本教條來駁斥傳統邏輯實證主義的等級式科學觀。自然主義認為,傳統科學觀所堅持的是一種具有等級的基礎主義認識論,“等級論的概念強調科學是一步步在經驗基礎上建構的,以至于低層次理論有依賴于更高層次知識”,而“整體論,現在非常流行的立場,則承認科學認識結構存在的‘循環’和相互依賴關系,或者至少堅持認為科學的大部分內容可以被視為一個單元,它們是作為一個整體來面對經驗的”2。于是,命題與命題之間的等級關系被打破,平等性原則支配了科學理論的內在結構。

      (3)自然主義與科學理論的動態發展

      整體論對科學理論的平等主義解讀,其根本目標還在于要確立一種自然化的認識論,以說明科學理論的經驗化基礎。弗里德曼分析說,“對卡爾納普主義在先驗真理和經驗真理之間二分的拒斥,其相應的結果便是哲學自然主義的提出”,3用自然主義解釋科學理論的結構與屬性問題。在此問題上,否認先驗知識的存在仍是自然主義的核心信條,即“放棄第一哲學的理想”,才能將經驗主義推向極限,“自然主義沒有放棄認識論,但只是將其吸納入經驗心理學。自然科學自身告知我們關于世界的信息僅限于表面的刺激,這樣認識論的問題轉變為了一個自然科學的內部問題”4。如此一來,理論內部命題的平等性原則便有了經驗主義作為基礎,傳統理性(哲學)-經驗(科學)的兩極統而為一,奎因式的科學理論的“中心-邊界”(center- periphery)結構取代了邏輯實證主義的形式化等級結構。

      相對于邏輯實證主義的靜態科學模型,整體論賦予了這種“中心-邊界”模型以動態屬性,這有助于克服對傳統科學理論僵化靜態理解的局限性。這也是自然主義獲得普遍關注和支持的關鍵因素之一,庫恩以及后來的拉卡托斯等人都或多或少從中獲得了靈感。弗里德曼以牛頓力學理論為例具體分析了自然主義整體論視野中的動態科學結構的思路:在奎因式的自然主義的理解中,牛頓理論主要包括三個主要部分,“一種新形式的數學,微積分,用于處理極限過程和變化的瞬時速度問題;三大運動定律中新的力和物質概念;新的普遍自然定律――萬有引力定律”5。這三個部分是平行并列的,而且,“這三個方面的進展本身都是一場革命,它們都是牛頓在同一科學問題的背景下引出的:提出一種關于地上和天體現象運動的統一數學理論。既然所有這些科學進展都是由此激發的,科學家對這些自然現象問題的研究,共同構成了問題的答案。奎因的整體論圖景看起來是非常正確的。這個科學知識之網或集合――數學、力學、引力物理學――同等地共同面Α經驗的法庭’的檢驗”6。所以,物理學(科學理論)的提出和發展正是理論與經驗互動作用的結果,相應地,科學理論的層次和結構歸根到底也是經驗或自然主義認識的產物。

      二、平等原則的意義理論基礎與先驗構成性原則

      自然主義整體論將科學確證的單位由單個命題或陳述轉移到理論系統的整體,用邏輯實證主義的話說就是把意義賦予語言全體。這是整體論平等原則的理論基礎,也是我們重新理解整體論的主要參考點之一。由于這一問題起始自于邏輯實證主義,我們的考察也從這里開始,主要結合卡爾納普、奎因等人對意義以及整體論的觀點進行分析。

      眾所周知,在邏輯實證主義那里語句意義是二分的:關于觀念與觀念之間關系的知識是分析性的,即分析命題;事實與事實之間關系的知識則是綜合的、偶然的,即綜合命題。這兩種不同命題陳述共同構成科學理論結構和層次的基本框架,但其意義(包括確證)卻是可以指向不同陳述范圍的。由此,科學語句意義的基礎有所不同,那么它們之間的關系就相對更復雜,我們難以簡單判斷說命題或陳述之間的關系是并列或平等的。而且,卡爾納普還將陳述命題的意義界定為在某種語言框架之下存在的經驗或分析命題的意義,命題陳述的“‘正確’、‘有效性’和‘真理’概念的標準是相對于某一形式語言或語言框架的選擇來說的”1。可見,邏輯實證主義通過分析命題與綜合命題的二分,微妙地維持了科學理論在結構上的平衡,并沒有因為新科學革命的發展和變革進而支持“幾何概念(分析命題)的經驗化理路”。2弗里德曼進一步分析說,邏輯實證主義“對物理學理論的時空框架做經驗主義的解釋”仍持保留態度,“因為在他們看來,雖然康德將幾何學理解為先驗綜合判斷是錯誤的,但在物理學時空框架和經驗定律之間劃界的方法仍是正確的”3。和奎因的自然主義不同,卡爾納普等人在承認整體論命題意義的前提下,將語句意義基礎問題最后歸結為某種約定性,“在整體論的經驗主義(holistic empiricism)那里,他們采用了彭加勒約定論的變種。這種約定論是石里克對相對論解釋的核心”4。在《語言的邏輯構造》等經典著作中,卡爾納普用具有約定論屬性的語言框架或語言系統來描述意義的基礎問題,“這些形式的系統是任意的,特別是它們包含經典的邏輯規則、直覺邏輯等。沒有‘正確性’概念可以應用到這些語言規則的選擇上,這種選擇是由寬容性原則支配下的純粹實用的”5。進而,卡爾納普還把約定論與實用主義聯系起來,“語言框架的選擇是一個約定問題。采納哪一個語言框架的選擇(或回答外部問題)一定訴諸于實踐而非理論原因”。6

      由此可見,卡爾納普等人的等級模型也認真考慮到了整體論命題,但他們仍堅持認為要在約定與事實、非經驗與經驗之間做出區分,也就是“在邏輯和物理原則,即所謂的L規則(L-rule)與P規則(P-rule),分析語句與綜合語句之間做出區分”7。但面對同樣情況,奎因的整體論命題卻要消解這種二分,得出平等主義的結論。那么,卡爾納普與奎因之爭得出如此不同結論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實,普特南已經揭示出了問題的核心癥結所在:分析語句與綜合語句之間的區分究竟是程度上的還是種類上的?8很明顯,卡爾納普等所堅持的是種類上的差別,而奎因則認為這兩類命題只是程度上的差異。如果兩者只是程度方面的區別,我們當然就可以通過某種途徑使之歸于一方,它們在此意義上應該是地位平等的,這正是自然主義的方法――把所有命題全部經驗化。但很明顯還有另外一條思路,即這兩類命題屬于不同種類,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就無法再按照自然主義的思路將其歸為某一類型 ,它們只能分別歸于不同的來源,具有不同的屬性和作用。9所以,考察命題的屬性便成為解開雙方爭論的核心問題: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的差別在哪里?休謨以來人們就對此形成的普遍共識是:分析命題(先驗知識)是確定無疑的知識,是不可修正的,即具有所謂的先驗性;綜合命題是關于事實的判斷,不能僅僅停留于意識之內,它具有偶然性和變動性,是受經驗影響和決定的。可見,知識命題的先驗屬性是問題的關鍵,我們可以進一步把問題歸結為如何理解知識的先驗性概念。1奎因把知識先驗性理解為“具有自己獨立于經驗意義的科學語句”。2在他的理解中,“科學史已表明把先驗知識概念理解為不可變更的真理是沒有意義的”,3這是奎因自然主義得出的重要背景,因為所有科學命題既然都是可變動的,那么它們之間就沒有質的差別,在本質都是一樣的。

      但我們應該注意到,獨立于經驗的不可變動性并非所謂“先驗知識”的唯一屬性。弗里德曼等人已經指明,早在康德對先驗性的界定中也不是只有“不可修正”這一條屬性,遺憾的是奎因等人沒有進一步深入探討康德另一條先驗性的基本內涵――“構成性”。“構成性”是我們要反思自然主義“平等性”原則的主要理路。從歷史上看,新康德主義以及早期邏輯經驗主義都有意無意地發展了康德的構成性觀念。其中,“新康德主義認為,新數學-物理學的發展確實破壞了嚴格意義上康德的直覺確定性概念以及歐式幾何的經驗-構成性(experience-constituting)特征,特別是康德關于時空在物理學中保持有效性的‘超驗’功能整個最基本的洞見”4??ㄎ鳡柕热硕贾鲝垖嫵尚宰鳛槔斫夂桶l展科學哲學的主要道路。之后,“萊辛巴赫區分了兩種康德式先驗性的意義――一方面是在任何時間內的必然性、不可修正;另一方面是科學知識對象概念的構成性”,“前者的意義必須拋棄而后者一定要保留下來”5。為此,弗里德曼指出,“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我們已經意識到康德所想象的特殊先驗框架并不具有唯一性”,科學史已經證明所有科學知識命題都可以被修正,“毫無疑問,這種經驗自然科學的可能性條件或必要假設不應該被視為在任何時間都是僵化不變的,可以免于修正。當然,我們也不能由此得出結論,這種先驗數學框架不再具有康德首先表述的‘構成性’功能特征”。6其實,“康德對科學知識的分析正是建立在‘純粹’與‘經驗’嚴格區分的基礎之上的”,科學知識的“純粹部分即先驗綜合判斷”;它代表經驗部分的可能性條件,在此意義上,“先驗綜合判斷是經驗對象的構成性條件”。7

      所以,相比于康德強的先驗性概念,我們這里所謂的先驗性原則或先驗知識只是相對性的,“在物理知識中,總有一些陳述(如f=ma、e=1/2mv2、歐幾里得幾何學)具有特殊的地位,普特南稱之為框架原則(framework principles),在他看來,這些原則相對于其它知識來說擁有先驗或必然地位”8。正是由于科學理論中不同理論或命題在地位和作用上的差異,形成了我們對“先驗知識”概念的新理解,“只有構成代表著科學先驗原則的本質特征”。9相比于奎因的自然主義解讀,卡爾納普以及后來的弗里德曼等人更多是從理論的結構和因果視角來理解先驗性問題的,“不管這些先驗原則是如何提出的(例如約定或者溯因推理的結果),相對于知識整體它具有定義或準定義的地位”10。所以,“‘相對先驗知識’概念在卡爾納普、萊辛巴赫以及其他邏輯實證主義者思想中起著關鍵作用。雖然邏輯實證主義放棄了康德式的先驗綜合判斷,但他們堅持了康德的一個核心信念:在經驗研究的確定規范的(超驗)層面和規范管理研究自身的(經驗)層面的二分”11。這些思想為我們探討先驗性與平等原則提供了思想來源。

      三、自然主義、先驗知R與理論結構的不對稱性

      下面我們將依據以上對整體論意義理論與平等性原則關系的思路分析第二個問題,即自然主義整體論對科學理論結構以及動態發展說明的意義與不足。

      (1)整體論對理論結構的說明的意義

      奎因-迪昂命題動搖了傳統標準科學哲學的基礎,“奎因對分析真理概念的攻擊,既挑戰了卡爾納普對邏輯和數學特殊先驗地位的解釋(因為真理源自于所采納的語言框架),又評判了其對哲學非經驗特殊地位的解釋(認識論,作為應用邏輯學的分支)”1。具體來說,整體論命題對科學理論內在結構意義重大,它在否定先驗知識存在的同時,也“為當代哲學自然主義提供了最強支持”。2從邏輯上看,奎因的自然主義推理相對很徹底:如果像傳統經驗主義那樣勉強保留理性與經驗的二分,那么科學理論的結構無形之中也會存在著某種二分和等級層次,如此以來經驗主義原則事實上沒有貫徹到底,“觀察必定是信念為真的最后裁判者”的觀念仍存在懸念。3而自然主義則為科學知識的經驗化提供了最終的基礎,所有理論元素的性質歸根到底可以歸之于經驗。換言之,在經驗面前,科學理論中的全部理論元素和構成部分在屬性和功能上都是平等一致的和對稱的,這是整體論命題所蘊含的基本意義。如此看來,自然主義對科學理論結構構成的說明是非常完美的,甚至我們可以說自然主義將認識論的語義學進路(Semantical Approach)發展到了極致,達到了在邏輯上的自洽,這也意味著語義學傳統走到了理論的極限。

      (2)整體論說明的“不對稱性”反駁

      當然,自然主義的整體論說明并非無懈可擊,它和邏輯實證主義仍存在著一致性難題,那就是對自然科學的相對靜態化和非歷史性理解。邏輯上的自洽并不等于就是現實的和真實的,自然主義的非歷史性問題主要表現在其描述的理論在結構和功能非對稱性方面。

      弗里德曼在批評整體論自然主義對科學發展問題說明的時候指出了這一點,“在牛頓的新綜合中的不同要素實際的功能存在著不對稱性。例如,微積分數學和牛頓力學定律表述之間的關系。牛頓第二定律斷言力等于質量與加速度的乘積,而加速度則是速度變化的瞬時速度;所以如果沒有微積分第二定律甚至都不能表述或寫下,更不要說描述經驗現象了”。4因此,“微積分和牛頓運動定律的組合不應該被視為理論要素對最終結果起著對稱的、相同作用的集合。因為理論聯合體的一些要素可以甚至被忽略掉,而另一些可以保留其意義和真值不變。在這個例子中,微積分并不是簡單作為理論聯合體的一員,而是作為其它理論成立的一個必要條件,否則聯合體的其它部分根本沒有意義或真值。所以,牛頓理論的數學部分為所有元素提供了語言或概念的框架,我們可以說,只有在此基礎上理論才能得以表述”5。弗里德曼還指出,這種理論要素功能的非對稱現象不是個案,例如“類似的關系也存在于牛頓力學和引力理論之間。萬有引力定律指出,宇宙中兩物體之間的引力和它們的質量成正比,和它們的距離成反比”,進而言之,“如果沒有牛頓力學定律,萬有引力定律將沒有經驗意義,也談不上對經驗現象的正確描述”6。為此,科學理論內部要素在功能上不是對稱起作用的,其中一些命題是其它命題定理的必要前提。

      又如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理論結構也存在類似情況,“廣義相對論不應該被視為某種簡單的較大集合群,其中之一是愛因斯坦場方程,另一個是克萊因變換群理論,第三個是黎曼流形理論”。7根據迪昂-奎因的整體論命題,20世紀初的愛丁頓實驗或者近來的引力波測定實驗,都“對整個理論集合群的聯合做出了確證”,但事實還是沒有這樣簡單,實驗檢驗對整個理論內部關系的揭示還遠遠不夠。整體論沒有證明愛因斯坦場方程、克萊因變換群理論和黎曼流形理論處于平等地位,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愛因斯坦理論的數學背景,作為一種表述或語言的方式,對整個理論起著必要前提的作用,沒有它理論整體甚至都不能闡明”。1也就是說,在愛因斯坦相對論中,這些理論內部要素并非真正處于平等地位。弗里德曼最后總結說,“數學物理學,例如牛頓力學和愛因斯坦相對論,應該被視為在功能上并不對稱的兩部分:包含諸如萬有引力定律、麥克斯韋電磁場方程、愛因斯坦場方程等經驗內容的定律;構成性先驗知識部分,包括表述理論的相關數學原則(歐式幾何、閔可夫斯基時空幾何、黎曼流形理論)以及基本物理學原則(牛頓運動定律、光速不變原理、等效原理)”2。應該說,這種結構和功能的不對稱性反駁是極有力的,自然主義對科學理論的理解有失簡單。

      (3)科學動態發展說明的問題

      如果我們將理論結構和功能的不對稱性應用于對科學理論動態發展的說明,就會發現這比自然主義的整體論解釋的確更具合理性。弗里德曼在比較自然主義的說明模式時認為“整體論圖景看起來似乎非常正確”,同一經驗現象可以引起科學信念之網的各部分的“共同面對”。但弗里德曼還是強調這只是表面現象,其實,“科學的發展圖景與奎因的整體論是很不一樣的”。3他在分析近代物理科學革命的轉變過程時指出,牛頓物理學中的數學、力學、引力物理學并非像整體論所理解的那樣是平等面對經驗現象的:其中,“牛頓定律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這不是僅僅簡單說它們是信念之網的硬核。而是說,牛頓定律使得運動學成為可能”,而且,“如果沒有微積分我們甚至不能定義瞬時速度,因為沒有了瞬時速度概念”4。這也就意味著,物理學理論的提出和發展不僅僅是感覺與經驗的互動作用,人類理性蘊含的某種功能上的準先驗原則在共同推動著科學的發展。

      其實,曾對邏輯實證主義做出深刻反思的證偽主義和歷史主義科學哲學,它們都具有明顯自然主義理論傾向,但同時卻沒有完全滑向徹底的自然主義。庫恩等人關于科學理論結構和功能的理解同樣也注意到了理論要素在功能上的差異性,特別是綜合歷史主義和證偽主義于一體的拉卡托斯,他把科學理論描述成一個由硬核、保護帶和啟示法構成的綜合體,像波普爾等人一樣,這個復雜的理論綜合體也并沒有排除掉形而上學和先驗論因素的存在,并由此賦予了科學理論動態發展的合理性解釋。所以,同樣源自于經驗主義傳統的自然主義并非近代以來自邏輯實證主義之后科學哲學的必然發展邏輯,而且,“由邏輯經驗主義發展而來的相對化和動態的先驗概念看起來比奎因主義整體論更好地描述了概念的革命”。5所以,知識的先驗性在科學認識論和科學哲學仍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整體論的自然主義f明排除掉了科學認識論的規范性維度。

      四、對理論結構功能主義的進一步說明

      傳統科學哲學的等級論模型是以還原論為基本理論依據的,這種經驗還原論試圖將一個復雜事物通過某種方法解析為一個個簡單要素來加以認識,其內在預設是事物內在要素的疊加等于整體,部分的總和即為整體。自然主義整體論意識到經驗還原論思路存在的問題:理論內在的元素或部分都是相對于整體而言的,它們只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奎因式的整體論模式對理論結構的功能作用方面的重視明顯不夠,原因在于“奎因得出認識的整體論主張,是通過關注數學的基礎,而沒有更多關注現代數學物理學的基礎問題”1。在形式化的數學領域,理論內部要素之間的關系往往確實更多表現為一種單純的邏輯和演繹關系,而其內在的構成性和功能維度卻被忽視了。而弗里德曼等人的注意力則恰恰在物理學領域,物理學理論的內在復雜結構遠遠超過了單純數學,所以,對科學理論的分析需要從還原論、整體論進一步擴展到結構功能主義的整體視角。

      對理論結構和功能的強調并非是要簡單否定整體論的意義和價值。如果我們把科學理論看成一個大的有機整體,這一有機系統的特性和功能不是由其基本構成要素通過還原論機械決定的,我們難以將其主要屬性簡單還原到某個或幾個單一的要素上。根據功能主義的觀點,相同要素在不同理論系統可能形成完全不同的結構,并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每個有機子系統的內部活動總是以某種方式與其它系統的活動相聯系。我們稱這種有機子系統和其它子系統、系統整體或有機體與其環境的關系為該系統的外部活動和作用。換言之,有機子系統的作用是它在更大系統中所做的事情”2。功能主義的這一判斷同樣適用于整體論:經驗對理論系統的檢驗并非僅僅局限于系統本身,對理論的確證還涉及到整個理論系統與其“環境”。這樣,科學理論中的各個要素基于共同的解釋和預測功能結合在一起,它們的關系只能是圍繞解釋和預測這個核心功能環繞于其周圍。也就是說,理論系統功能的要求決定了不同理論要素之間不可能是處于一種完全平等并列的關系,其中具有分析性的準先驗內容構成了整個理論的基本框架,其主要功能不再是處理感覺經驗問題,而是為其它經驗命題確定意義。

      事實上,構成性先驗論和功能主義的結合還為我們回答如何判斷理論要素在系統中的功能作用提供了理論依據:海德斯頓(E. Hiddleston)為我們做了一個明確的說明:“當我們說‘x’使得M產生了E,應當這樣理解:說某事物,如‘存在一個M的實現者P,以至于x促使M在這種情況下利用x擁有P,并且x由于擁有P產生了E’?!?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某一理論要素的功能作用要從其與理論系統的解釋和預測目標的因果關系中判斷。更具體一些說,在一個理論系統中,如果A要素是B現象(或要素)的構成性條件,這就意味著A是B的必要條件,“這不僅僅簡單是指B的真理性,而且是指B的意義或真值的屬性”。在此條件下,我們就可以認為A的功能確保了B的成立,“以牛頓物理學為例,萬有引力定律的成立實際上用到了一個關鍵概念,即絕對加速度,除非運動定律成立,否則它沒有經驗和應用意義。在牛頓物理學背景下,我們唯一能夠對萬有引力定律給出經驗和應用意義的方法就是通過假定運動定律是真的:如果后面的原則是錯誤的,那么萬有引力定律的經驗真值問題甚至是不存在的”4。即,“對一個內在于系統O的狀態S的功能刻畫,簡單說來就是,S為真(或為假)的特征描述部分是因為S具有(或缺乏)內在和外在于O的其它狀態的因果關系”5。

      但另一方面,自然主義的整體論也并非完全沒有意義,理論內部要素的等級關系只能是相對穩定的,否則科學理論本身就會變得僵化毫無生機。這樣,在純理論層面上,無論是構成性的準先驗框架還是普通的經驗命題,在經驗法庭面前確實均可變動,這在理論和邏輯上都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但這種可能性主要在科學革命時期才會真正出現,超過了“只是程度上的差別”,“這取決于我們模糊的實用主義傾向以調整科學構造物的一根線索而非另一根線索”的斷言,6但奎因將這種整體論確證的可能性無限夸大了。

      誠然,如同奎因自然主義一樣,構成主義先驗論研究理路也未能擺脫語義學進路的局限性,在弗里德曼以及奎因@里,科學理論仍是一個語言公理系統(axiomatic systems),它作為對外部某種實在的言語反映或描述,語言的意義問題還是最為核心的科學認識論問題。在這種理論語境中,將理論要素還原為經驗或者先驗都無法解釋清楚經驗(或先驗)的根源問題,“這意味著科學理論的圖景還是一個未經解釋的形式系統,它通過某種獨斷式的約定與經驗相聯系,并由此引起了對解釋原則本質的一些誤解――并且,包括對科學理論本質和進化的誤解”1。事實上,弗里德曼等人的關注點仍是傳統語義學視野中的概念圖式和經驗內容的二分模式,是在語言與實在之間討論科學理論結構和確證問題。但語言和實在并非是終極的,其背后的人類生活實踐被簡單排除了,這也同時隔斷了科學知識與主體意識甚至整個人類實踐的關系,強化了科學哲學“理論優先”和“理論自主”的觀念。2在具體的理論確證問題上,這表現為弗里德曼等人只是更多借鑒歷史主義的論證(historical argument)方法去揭示整體論自然主義說明與實際歷史不符的問題,而回避了理論方面的邏輯反駁和分析。

      其實,我們可以在奎因整體論以及弗里德曼的構成主義先驗論的功能主義主張基礎上,從語義學進路上進一步向前推進到語用學角度來分析和解決科學理論的闡釋問題。因為理論語詞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其所指,更在于語言本身的使用,事實上這也是自然主義本身已經具有的基本含義,“維特根斯坦告訴我們:‘別想,要看!’蒯因同意這點。兩人都說,‘別理論化,只看人的實踐’。蒯因的‘自然化的認識論’是這樣的學說,認為超越科學實踐本身的證明是不可能的”3。換言之,語詞意義的語用學揭示了我們理解整體論的一個更廣闊的視野,這就是科學實踐哲學的研究視角:科學源自于科學活動的感性實踐,這種實踐活動與科學理論具有某種同構性,這同樣是界定科學理論屬性(包括確證問題)的真正基礎??茖W實踐中的兩個主要方面――人類的理性和心靈認知能力以及經驗實在對象構成科學理論結構背后的兩極。一方面,經驗主義所強調的“經驗觀察必定是信念為真的最后裁判者”確有其決定性意義,4在理論的確證問題上經驗決定著理論的選擇。另一方面,人類理性和認知卻是不能完全自然化的,這主要表現為科學知識“規范化”的維度,“自然化認識論不能容納認識論的規范化這個本質特征”。5可以說,整體論的自然主義闡釋仍需要“規范化”維度的存在,這是實現人類心靈認知能力與經驗實在兩極相統一和協調的中介,也是科學理論結構與確證問題的連接點。所以,對于科學理論結構的闡釋,我們不應只從生成角度探討二者的關系,而更應該從構成和結構視角來理解,理論內容經驗和先驗屬性的劃分原則是著眼于功能上的,它根植于科學實踐的結構。

      Can Holism Explains Scientific Theory Correctly?

      ――A Structuralist and Functionalist View From Constitutivist A Priori on Holism

      Jia Xiangtong

      Abstract:the key explain to theory of science comes from Holism,but there are some topics about holism and theory that we ignored. In the paper we will show that naturalism provides a basic framework for the holism view,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led to overlook the problem of structure of science. So we focus on two aspects of holism, and from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view of constitutivist a priori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lism and theory.

      Keywords:Holism;Naturalism;Constitutivist a Priori; Confirmation

      重溫自然哲學:文獻研究與當代進展*

      安維復 匡勇兵

      摘 要:傳統觀點認為,自然哲學已經隨著現代科學的興起而趨于消失,又被維也納學派“拒斥形而上學”而一擊致命。自然哲學作為科學與哲學之間的思想中介,是一種用科學/知識的方法思考哲學及世界問題的思想方式,并隨著科學革命而不斷變革,其發生機制和作用機制是“科學-哲學-科學”的解釋循環,但其思想實質則是將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融匯為富有創造力的思想力量,正是自然哲學孕育并創造了偉大的現代科學及近現代哲學,其思想活力從古希臘一直延續到后現代思潮。當代科學哲學及后現代的STS等都是自然哲學的某種具體形式。崇尚自然、敬畏真理是哲學特別是科學哲學不竭的思想之源,重溫并重建自然哲學是拯救“后哲學文化”于相對主義離亂的一條可能路徑!

      關鍵詞:自然哲學;科學哲學;自然化的認識論

      中圖分類號:N0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17)04-0118-07

      作者簡介:安維復,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匡勇兵,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 (上海 200240)

      一、從庫恩的“范式”到自然哲學研究的復興

      毋庸置疑,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特別是“范式”概念對科學史、科學哲學特別是科學與哲學之間的關系問題的研究產生了巨大影響,但近幾十年來研究者們發現,“范式”一詞歧義叢生,庫恩本人的解釋前后矛盾,使用者可以各取所需1。更為嚴重的是,“范式”并不是科W家使用的真實概念,僅僅是庫恩的“重建”。問題是,在真實的科學發展過程中,是否存在著某種東西能夠同時包容科學工作者的“集體信念”、“研究規范”、“解題能力”以及“操作規程”等諸多元素?近年來,科學史家和科學哲學家發現,庫恩所說的“范式”就是真實存在于思想史中的自然哲學!

      在2010-2011年間,筆者作為高級訪問學者赴澳大利亞研究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近期發展情況,親身感受到澳大利亞的科學史家和科學哲學家對自然哲學的關注。例如,新南威爾士大學的舒斯特博士(John Andrew Schuster, 1947-)在2005年編輯了《十七世紀的自然科學:近代自然哲學的變革模式》1。悉尼大學的科學基礎研究中心(The Sydney Centre for the Foundations of Science)的S.高克羅格教授(Stephen Gaukroger)則更加關注科學革命中的哲學觀問題,如“笛卡爾的自然哲學系統”2、“弗蘭西斯培根與近代哲學的形成”3等。

      自然哲學的復興及其研究的興起主要有如下幾個標志性的成果:

      第一,推出了一批重要著述,闡明了自然哲學的基本范疇及最新進展。例如,著名科學史家E.格蘭特(Edward Grant)在《自然哲學史:從古希臘到十九世紀》中就界定了自然哲學的基本內涵,“自然哲學起初并未得名,在萌芽階段這一術語意指有關自然的任何研究。直到亞里斯多德時代,他才定制了自然哲學這一學科并持續了兩千多年,自然哲學作為對自然的研究包括對物理世界的所有考察及追問” 4。而F.科林(Finn Collin)在《科學的綜合研究作為自然化的哲學》中則主要論述了自然哲學在當代的延續及其思想轉向5。這說明,自然哲學并沒有消亡,但經歷著浴火重生。

      第二,重新確認或追認了一批自然哲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性思想。古希臘哲學家基本上都是自然哲學家6;中世紀中晚期的神學家大多有自然哲學思想如阿德拉德、羅吉爾?培根7;近代哲學家也大多有自然哲學的系統思想如笛卡爾、牛頓8,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謝林、費希特和黑格爾等都有自然哲學的著述;現代哲學中的科學主義者當然都有自然哲學思想如懷德海、羅素、石里克、波普爾等,人本主義各派也不乏自然哲學思想如尼采9、阿多諾10和梅洛龐蒂11等。這說明,自然哲學不是某個或某些思想家在特定思想時期的歷史遺產,而是西方哲學家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梳理出幾條重要的知識譜系。自然哲學研究在漫長的思想史中分揀出幾條重要的思想線索如自然主義、原子主義、機械論等。原子論的代表著述有《原子論及其對它的批判》12。我們發現,德謨克利特等創立的原子論思想是由阿基米德在科學技術中的應用才得以流傳后世13。文藝復興后,伽桑狄將原子論與經驗論結合起來,這對于原子論的復興功不可沒14;而萊布尼茲將他的單子論與數理邏輯整合15起來才開辟了羅素-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原子主義的思想方向16。這說明,自然哲學不僅有其獨特的理論信念,而且還有其獨特的思想路徑,這就使得自然哲學得以源遠流長,經久不息。

      第四,凸顯幾個重要的基本范疇。自然哲學特別強調科學家和哲學家在某些基本范疇上的共識、共建和共享。如從畢達哥拉斯到海森堡的“均勢”概念1;從芝諾到愛因斯坦的“空間”概念2;阿奎那的“科學方法和分類”概念3;波義爾的“實驗哲學”概念4;惠威爾的“歸納推理”概念5;謝林的“自然觀”概念6;黑格爾的“自然理性”概念7;馬赫和紐拉特的“統一科學”概念8,等等。這說明,自然哲學有其獨特的范疇工具,這些范疇工具對科學探索和哲學思辨都具有重要意義。

      自然哲學研究的興起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第一,自然哲學是一種已經死亡的思想還是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第二,如果自然哲學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那么使其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思想根基究竟是什么?第三,如果自然哲學具有深刻的思想根據和強大的生命力,那么自然哲學從古希臘到后現代的思想演化是否有類似庫恩所說的“范式”?

      二、自然哲學的消亡與再生

      自然哲學并沒有消亡,只是改變了思想形式。自然哲學至少曾經歷了三次死亡宣判:第一次是現代科學的誕生。這標志著自然哲學無疾而終,牛頓將自己的科學成就概括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有人憑此認為牛頓是最成功的自然哲學家,其實牛頓的本意是用自然科學特別是數學來取代自然哲學,他的真實意圖就是警告當時的科學家“當心形而上學”,E.格蘭特就認為自然哲學終止于19世紀9。第二次是邏輯經驗主義從“語言轉向”推出“拒斥形而上學”的斷言:“現代邏輯的發展,已經使我們有可能對形而上學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問題提出新的、更明確的回答。……在形而上學領域里,包括全部價值哲學和規范理論,邏輯分析得出反面結論:這個領域里的全部斷言全都是無意義的。”10第三次是后現代思潮中的“后哲學文化”:隨著“自然之鏡”的破碎,哲學已死,自然哲學當然將不復存在。

      一個思想事件被宣布一次死亡可能是真實的,但如果多次被宣布死亡則肯定值得懷疑。就在牛頓宣判自然哲學死刑之后不到百年的時間里,自然哲學進入了思想的黃金時代:僅就德國而論,萊布尼茲在1714年發表了《單子論》,康德在1755年發表了《普通自然史及天體理論》,費希特在1794年發表了《全部知識的基礎》并在1804年發表了《認知的科學》,謝林在1797年發表了《自然哲學的理念》,黑格爾在1816年發表了《自然哲學》等。這些說明,牛頓企圖用“數學原理”來取代“自然哲學”的思想訴求不僅沒有讓自然哲學消亡,反而刺激了自然哲學的全面發展。

      維也納學派終結了自然哲學嗎?且不論石里克的重要學術著述就稱之為《自然哲學》11,就邏輯經驗主義自馬赫以來就追求“統一科學”的研究綱領而論,可以說自然哲學和科學哲學具有一脈相承的思想旨趣。而且,科學哲學也必須閱讀“自然之書”12,于是,追求“自然的對稱”就成為自然哲學與科學哲學的共同的經典1,“自然哲學與科學哲學的聯盟”就成為大勢所趨2。

      后現代思潮中的“后哲學文化”是否徹底湮滅了自然哲學?如果把圍攻邏輯經驗主義作為后現代思潮的思想起點,那么我們不難看到所謂的“后哲學文化”實際是在向自然哲學復歸:波普爾的工作是以宇宙論為前提的3,W.V.蒯因和庫恩的思想被稱之為“自然化的J識論”4;“角色網絡理論”也被認為具有“自然的本體論態度”5或“形而上學的自然化”6。于是,SS(Science Studies)或S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也被稱之為“自然化的哲學”7或“哲學的自然主義”8。在“后哲學文化”中,自然哲學依然不失其思想的生命價值。

      現代科學的興起沒有取代自然哲學,維也納學派的批判沒有“拒斥形而上學”,后現代思潮沒有取消“自然之鏡”。其實,自然哲學并沒有消亡,只是改變了思想形式。它從現代科學之中脫胎而來,演化為德國古典的自然哲學;它在“拒斥形而上學”的哲學批判中蟄伏,延續著“統一科學”的夢想;它在后現代思潮中復興,通過“后哲學文化”走向“自然化的哲學”或“哲學的自然主義”。

      三、何謂自然哲學:基于科學的世界圖景

      J.馬?。↗acques Maritain)在《自然哲學》(philosophy of nature)中指出,自然哲學在現代科學和形而上學之間進退維谷:或者被現代科學所消弭,或者被形而上學所遮蔽9。Natural philosophy或者philosophy of nature10旨在將關于自然的實際特征問題作為一個實在進行研究,主要探究自然實在的最基本、最廣泛和最原始的特征并作出評價,大體上分為物理學哲學和生物學哲學兩個部門。德語的“自然哲學”一詞主要同19世紀初的德國唯心論者謝林和黑格爾的學說聯系在一起,他們把它和“邏輯學”及“精神現象學”相對立1。這種定義頗為流行,但其實只是陳述了自然哲學以自然界或物理世界為研究對象,并沒有揭示自然哲學區別于歷史哲學或科學思想史等相鄰學科的思想本質和方法論特點。

      本文以為,自然哲學不應該被簡單地理解為對自然或物理世界的哲學研究(其實任何將研究對象作為定義的思考都是缺乏思想的表現),因為這種劃定對象的研究范式并不能揭示定義項的本質屬性。我們以為,如果不想武斷地為自然哲學下個定義,那么通過解析一個自然哲學案例來揭示自然哲學的發生過程可能更有助于理解它的思想品質。

      亞里斯多德被稱為自然哲學的奠基人,他的《物理學》(Physics)和《形而上學》(Metaphysics)可謂自然哲學的經典著作。我們知道,所謂《形而上學》不過是《物理學》之后的理論反思而已,其目的在于將他在《物理學》中所遵循的“四因說”等思想提升為一種超越性的通用研究綱領,用于指導其他形式的科學探索活動如生物學、天文學、倫理學等。這就是說,自然哲學其實就是將(某種)自然科學提升為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觀念,也就是“轉識成智”2(from knowledge to wisdom)3的思想過程。

      一般而論,自然哲學就是將具體的科學探索提升為普遍的思想觀念,這在原則上并無問題,但縱觀思想史,并非每種自然科學的成果都值得哲學概括,也并非對有價值的自然科學都能得出有意義的哲學結論,那些在思想史上有意義的自然哲學,一般都具有兩個特點:第一,那些受到思想家關注的自然科學成果往往是當時最先進的科學理念,如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幾何學、從伽利略到牛頓的經典力學、第三次數學危機與物理學革命等;第二,用于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哲學水平往往是當時最先進的哲學理念,如亞里斯多德的四因說、(原子)機械論、邏輯實證主義等。綜觀之,自然哲學其實就是對最先進的自然科學成果進行最高水平的哲學概括。亞里斯多德就是從他的《物理學》中推演其強調四因說的《形而上學》,并指導其他學科如動物學、天文學、倫理學和政治學等4、普魯克魯斯用歐幾里得幾何學推演他的新柏拉圖主義(A Commentary on the First Book of Euclid's Elements)、庫薩的尼古拉用數學分析來界定大小宇宙5;笛卡爾在創立解析幾何學的過程中頓悟了“我思故我在”的理性懷疑主義6、斯賓諾莎利用幾何學原理推演他的倫理學和神學政治論7、康德在解讀牛頓力學中構建批判哲學的思想大廈8、羅素和維特根斯坦以及維也納學派則將數理科學的方法上升到哲學方法論9、庫恩對科學史的解析其實在闡述我們時代的哲學10、STS則企圖構建一種知識與世界相互包容的思想11,等等。

      自然哲學就是對最先進的自然科學成果進行最出色的哲學概括。這個命題具有雙重含義:第一,在思想史上得到認可的自然哲學往往具有巨大的思想功能,因為它的科學基礎是最先進的,它的哲學論證也是最先進的;這種自然哲學對其他尚待發展中的科學領域和文化現象具有相當的指導意義;如近代的原子-機械論就對當時的化學、電學等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第二,正因為如此,自然哲學總是有限的,總是可替代的,因為當時某種最先進的科學成果可能被日后更先進的科學成果所超越,當時某種最先進的哲學論證也可能被更好的哲學論證超越,亞里斯多德的自然哲學被機械論的自然哲學所取代就是科學革命與哲學革命的共同作用。

      四、自然哲學的演化過程:科學革命與哲學革命的對立統一

      作為對最先進的自然科學成果所進行的最深刻的哲學總結,自然哲學無愧于時代精神的精華,但這并不意味著自然哲學是恒古不變的教條。自然科學在不斷變化,哲學論證方式在不斷變化,自然哲學也在不斷變化。這種變化并非沒有規律可循,探索自然哲學隨著科學進步和哲學變革而改變的規律是有意義的。自然哲學的演化規律根源于科學與哲學的對立統一,按照庫恩有關科學革命的思想,自然哲學也經歷了常態、反常與危機、革命或興替等發展過程。當然,我們對自然哲學的思想演化規律的論述應該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自然哲學的常規階段――舊科學與舊哲學的舊聯盟:由于自然哲學就是對自然科學成果的哲學總結,當某一時期的自然科學處于穩定發展階段的時候,作為其思想反映的自然哲學也處于穩定的發展階段,因此所謂的自然哲學的常規發展階段就是那個時代的科學成果和哲學思想相互契合的常態階段,也就是當時的科學家和哲學家對某些基本范疇處于共識、共建和共享階段。如古希臘的自然知識與其自然哲學之間的相互印證,中世紀占星術、煉金術與上帝觀念之間的彼此關聯等。我們以為,自然哲學常規階段作為科學知識與哲學思想的融合,是科學家、哲學家以及社會各界對某些基本觀念的共識、共建和共享。一般而論,處于常規階段的自然哲學往往成為自然探索的“集體信念”和“操作規范”,指引著科學工作者沿著特定的思想路徑進行探索,因而此時的自然哲學蘊藏著相當的創造潛力;但也具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甚至成為突破性探索的思想障礙,因為此時的自然哲學無非是某種“合理的偏見”1。

      科學革命與自然哲學的“反常”――新科學與舊哲學的沖突:鼓勵科學沿既定進路的探索既是自然哲學的自我完善也是它的自我否定。由于科學是最活躍的思想要素,在常規自然哲學框架中,總是會出現新的科學理論或科學的新思想,如古希臘神話背景下的米利都學派,中世紀宗教背景下的哥白尼革命等。這些新科學理論使得常規自然哲學出現了“反?!保涸趤喞锼苟嗟轮髁x自然哲學的思想體系中,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天體是完美的,但哥白尼卻認為太陽作為宇宙的中心更“方便”,伽利略發現月球與地球一樣也是溝壑縱橫。所謂自然哲學的“反?!笔侵改撤N自然哲學框架中的科學論斷被新的科學理論所取代,但傳統的哲學觀念依然存在,其實質是(新)科學與(舊)哲學之間的錯位,典型案例就是哥白尼革命與亞里斯多德主義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并存與糾結2。

      新的自然哲學的興起――新科學與新哲學的新聯盟:新科學理論的出現并不能取得占y治地位的優勢,只有新科學理論創造或推動了與之相適應的新哲學,形成了新科學與新哲學的新聯盟,這種新的自然哲學才能得以確立;同時,舊科學理論的被證偽并不能摧毀舊的自然哲學,只有當舊的科學理論和舊的哲學思想被同時摧毀以后,舊的自然哲學才能退出歷史舞臺。機械論的自然哲學取代亞里斯多德主義的自然哲學就是如此。F.培根就是在新科學的基礎上推進“學術進展”的第一人3。在科學革命推進哲學變革的思路上,還有笛卡爾的幾何學與他的“方法談”4,波義爾的化學和他的實驗哲學1,萊布尼茲的形而上學與科學哲學2以及“從康德到一種新的科學哲學”3,惠威爾和穆勒在總結科學方法的同時,也力主進行“哲學改革”(Reforming Philosophy)4。

      當然,新的自然哲學還會遇到新的科學革命,新的科學革命還會導致新的哲學變革,新的科學革命和新的哲學變革還會組建更新的自然哲學,如此循環往復以至無窮。

      五、未盡的結語

      自然哲學新近研究及其當代進展從科學與哲學之間關系的歷史視角重新思考了如下幾個重大的思想問題:究竟何謂哲學(史)?從自然哲學的角度看,哲學或許不是什么語言批判而是“轉識成智”;而哲學史可能也并非“理性的自我實現”,而是科學革命與哲學革命的解釋循環:科學及其革命對于哲學思想及其發展的影響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如何看待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對峙?從自然哲學的角度看,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可能不過是科學與哲學在互相轉化過程中的兩種特例,或者更有可能是“轉識成智”過程中的兩個互相銜接的思想環節。如何理解文化?從自然哲學的角度看,文化或許不是超越性的普世價值,而是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統一,也就是科學與哲學的統一。西方文化可能是基于數理科學的思想演繹,而中國傳統文化的種種狀況可能與我們不是很發達的數理科學有關。但這些只是本文蘊含的思想可能,能否成真還有待于更深入地探索。

      科學實踐觀及其意義范文第5篇

      關鍵詞:物理教學;初高中物理;銜接

      一、問題的提出

      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問題,是初高中物理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尤其對于完全中學的物理教師來說尤甚,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的效果直接影響高中階段教師的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學習質量。初中物理教學注重的是對學生科學興趣的培養、基本概念的理解、與生活相關的實驗探究等方面的培養,但高中物理教學對這培養項目有了更高的要求,歸納而言是對學生四大核心素養的培育。四大核心素養包括物理觀念、科學思維、實驗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較之初中物理,在深度、廣度、難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由此,教學的無縫銜接顯得尤為重要,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教學內容的關聯與差異性從初、高中力學與電學鏈接知識點來看,高中物理包含初中物理的基本知識,并進行了拓展與提升,使知識更加完備;從解題上看,初中物理僅僅需要應用物理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高中物理則更多的是要求從復雜的物理情境中,抽象出物理模型,然后利用物理規律解決基本問題,并且對計算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從初高中知識的銜接上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但往往也容易造成學生先入為主的錯覺,在進行高中內容的學習時,很難打破原有的知識壁壘。2.教學方法的差異性初中階段,教學內容要求較低,以觀察、實驗為基礎,教師注重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知識的傳授性,課堂密度小、進度慢、課時量充裕,可以對重點概念、規律反復討論,便于學生掌握重點;習題類型較少,變化少,學生的學法和學習習慣大多為接受性學習。高中階段,教學進度快,課堂教學密度大,對知識的要求也較高,常采用演示或探究實驗引入課題、構建物理概念與規律;注重抽象思維和數學方法相結合,要求學生通過抽象概括、想象假說、邏輯推理來揭示物理現象的本質和變化規律。高中物理習題類型更是復雜多變,單靠對概念、規律和公式的死記硬背,解決不了問題。在教學中必須多對比、歸納、總結,讓學生在對比中掌握同類問題的共性。在研究復雜的物理現象時,為了使問題簡單化經常只考慮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現象的模型,使學生逐漸學會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多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在遇到具體問題時也能勾勒出具體的物理情景幫助解決問題。3.學生思維能力要求的差異性初中物理教學,建立在學生的形象思維基礎上,對抽象思維能力要求不高。由于物理教學的階段性,學生在初中學到的不少知識有局限性與不嚴密性,然而,這些知識有時卻使學生形成思維定勢,例如:初中階段學習壓力時,經常遇到的是水平狀態下的情形,結果不少學生形成“壓力一定等于重力”的思維定勢,對他們進一步學習高中物理產生了消極影響。高中物理教學中,要建立大量的物理理想模型,如“質點、單擺、勻速直線運動、勻變速直線運動、平拋運動、勻速圓周運動及簡諧運動”等,這要求學生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即邏輯思維能力,許多物理過程的變化是多因素的,需要學生抽象地假設一些中間物理狀態或抽象出物理情景,然后才能正確地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此外還要有空間想象能力,比如解決帶電粒子在電場和磁場中的運動等。

      二、銜接問題的對策

      物理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育學生的四大核心素養,即:物理觀念、科學思維、實驗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筆者就圍繞這四個方面進行對策討論。(一)物理觀念的建立。從物理概念與規律的建立來看,初中的要求一般是了解物理學的初步知識,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含義,能夠說出它的要點及了解物理知識的初步應用。高中的掌握要求則明顯要高,如:清楚認識概念和規律的表達形式、理解概念和規律的確切含義、理解規律的適用條件、理解概念和規律的應用等。具體而言,進入高中會遇到概念、規律與研究方法上的階梯,現就高中會面臨的幾個代表性問題闡述如下:1.概念性階梯(1)從標量到矢量的階梯。從標量到矢量的階梯會使教師對物理量的認識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初中學生只會代數運算,僅能從數值上判斷一個量的變化情況?,F在要求用矢量的運算法則,即要用平行四邊形法則進行運算,判斷矢量的變化時也不能只看數值上的變化,還要看方向是否變化。(2)速度的概念的階梯。初中定義速度為路程和時間的比值,只有大小沒有方向。而高中定義為位移和時間的比值,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初中學習的速度實際上是平均速率。(3)速度到加速度的階梯。從位移、時間到速度的建立是很自然的一個過程,教師容易跨過這個臺階。從速度到加速度是對運動描述的第二個階梯,面對這一階梯教師必須經歷一個由具體到抽象又由抽象到具體的過程。首先遇到的困難在于對加速度意義的理解,開始時學生往往認為加速度就是加出來的速度,這就把加速度和速度的改變量混淆起來。更困難的是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和速度大小、方向以及速度變化量的大小方向之間關系的梳理,都是一個很陡的階梯。2.規律上的階梯概念上的階梯必然導致規律上的階梯,規律上的階梯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進入高中后,物理規律的數學表達式增多,理解難度加大,致使有的學生不解其意,遇到問題不知所措。(2)矢量被引入物理規律的數學表達式,由于它的全新處理方法使很多學生感到陌生,特別是正、負號和方向間的關系,如牛頓第二定律、動量定理與動量守恒定律的應用,解題時都要注意各量的矢量性。3.研究方法上的階梯(1)從定性到定量。初中物理中的內容基本上是對物理現象的定性說明和簡單的定量描述,進入高中后要對物理現象進行模型化抽象和數學化描述。(2)從一維運動到二維運動。初中只學習勻速直線運動,而在高中不僅要學習勻變速直線運動,還要學維的曲線運動,并在研究物理過程時引入坐標法,把平面上的曲線運動(如平拋運動)分解成兩個方向上的直線運動來處理。(3)引入平均值的方法。這個方法對于研究非均勻變化的物理量的規律是很重要的科學簡化法,如變速運動的快慢、變力做的功、變力的沖量等。當然,一旦跨越這個臺階就會對很多物理現象的理解帶來很大的好處。由此,在物理概念與規律的教學中,高中教師既要幫助學生排除可能存在的學習障礙,培養學生“學會預習、認真聽課、堅持復習、獨立練習、及時總結”的好習慣;又要引導學生不能僅僅滿足于認識概念與規律,還要提升到理解與運用的層次,并與生產與生活中的具體物理情境聯系起來,從“抽象”到“形象”,再到“抽象”,往復循環,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二)科學思維的培養。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的過渡,很大程度上是學生科學思維的過渡,要求學生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學生要學會推導得出物理概念與規律,處理問題時要習慣應用推理和判斷,從定性分析走向定量分析,打破思維定勢的不良習慣,理清物理概念與規律的本質,在應用物理規律時,要學會熟練使用常用的科學思維方法。物理常用的思維與研究方法有:觀察與實驗、物理模型法、猜想與控制變量法、類比與等效法、圖像與圖解法、整體與隔離法、極限分析法、轉換法、動態思維法、不變與守恒思想等十種,在初高中都會有所涉獵,但是高中所涉及的會更全面一些,在解決問題時甚至會同時使用到多種方法,這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到更高的要求,成為學生學習上的一大困難。學生在思維與研究方法的選擇與使用時,往往毫無章法,“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能要更加側重研究與思維方法的滲透。筆者認為,從解決具體的形象的問題(例題)出發,將抽象的方法具象化,然后再將研究的思維與方法抽象出來,總結出一般性規律,效果會更佳,這一方面王金戰、付雪平教師在《物理是怎樣學好的》中的經驗可以供學習與參考。(三)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物理是一門以實驗和觀察為主的學科,從生活與生產中引出材料,通過實驗探究出其中的物理規律和原理,是學習物理學的重要途徑。探究性實驗由于其重視過程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與他人合作的精神,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和主體性的發揮。強調通過實驗探究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已成為當前實驗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從2004年高中物理新課程改革以來,教材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引入了大量探究性實驗,但在探究實驗的教學上依然存在不少問題,探究性實驗較之初中物理有被弱化的跡象。例如:迫于教學進度緊、課時量不足、實驗器材不足等現實,探究實驗常常被教師的實體演示或視頻演示實驗所取代,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升的機會被無形剝奪。因此,在物理教學銜接上,要重申物理實驗探究的重要性,在以下方面可以做努力。1.創設科學探究的學習環境,構建和諧的師生互動平臺從“講授法”為主的教學思想——“傳道、授業、解惑”,到“啟發式”教學與“以人為本,注重探究”的教學,再到用“多元化、多方位”的教育形式,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印證了中國教育的發展。教師要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徹底地轉變思想觀念,在組織教學中要盡可能提供探究性實驗的設計學案、設施與設備等資源,創設一個科學探究的良好氛圍,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注重學生的個人發展,構建一個師生和諧互動的教學平臺。2.培養學生科學的探究精神和習慣要實施探究式教學,要先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給學生動力,而動力來源于興趣。愛因斯坦說過:“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币虼?,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興趣和精神是培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重要前提,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轉變學生思想觀念,建立新的學習方式。教育家斯賓塞曾經說過:“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導,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一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應盡量多一些?!边@與我國宋代詩人陸游提出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謀而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轉變固有觀念,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努力做到“授人以漁”。(2)讓學生養成科學探究的思維模式和習慣。初中學生的學習多數比較被動,基本是任務驅動式的學習方式,主觀能動性差,需要教師深入挖掘學生內心的潛意識,增強求知欲。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睂W生一旦感知到從未見到或意想不到的物理現象時,一般都會產生一種躍躍欲試的積極和沖動,希望尋求原因,形成探究行為的意向。因此要充分地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征,當學生產生探究欲望又不知如何操作的時候要及時地引導,培養學生習慣性的思維模式,讓學生不斷地從生活實踐中去發現問題,并通過自己的實驗和學習、觀察,探究出其中蘊含的科學道理。(3)培養學生實驗探究過程的能力。實驗探究是科學問題解決的過程,包含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搜集數據、分析與論證、評估與交流等環節。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要結合實驗的實際有選擇地利用。實驗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學生是否具備自主探究知識的本領,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在實驗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包括:生活表象與材料的分析能力、勇于猜想和假設的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實驗觀察和數據分析能力、實驗故障判斷能力。3.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直觀、有趣地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通過觀察、分析、學習實驗演示,從而獲得實驗探究能力也是培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對于一些難度較大、較抽象的探究實驗,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演示,例如利用計算機中的Flash、PPT、Photslop等資源制作電腦課件,讓學生直觀、有趣地感受實驗的樂趣,從而掌握探究科學知識的方法,并養成樂于探究大自然的興趣和習慣。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能掌握學習知識的技能和方法,是當代物理教學的重要環節,是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需要教師不懈的努力。(四)科學態度與責任的培育。教育的目的絕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能力的提高,教育的任務是塑造人。不論是《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03年版)》要求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教育功能,還是核心素養“科學態度與責任”,都是教學的教育性目標。該目標是物理教育和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是知識與技能后更有價值的東西,它反映了國家多次課程改革的核心即課程功能的轉化。科學態度與責任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規律性。知識的學習可以看成是信息的輸入、編碼、存儲和提取過程,相對來說較為單純和程序化,而科學態度與責任的形成則要求學習主體的積極參與和對輸入信息從情感、態度、價值、行為等諸多方面的心理認同,在此基礎上將其內化為情感素質,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從而構成情感等要素在內的完整心理結構。由于這個內化過程的復雜性、個體差異性和長期性,使得科學態度與責任的培養成為應優先考慮設置的目標?!翱茖W態度與責任”目標歸納起來有以下七條,即:1.能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對大自然有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2.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學原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樂于參與觀察、實驗、制作、調查等科學實踐活動。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能體驗戰勝困難、解決問題的喜悅。4.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不迷信權威,具有判斷大眾傳媒是否符合科學規律的初步意識。5.有將自己的見解公開并與他人交流的愿望,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和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與他人不同的見解,也敢于放棄或修正自己的錯誤觀點。6.初步認識科學及其相關技術對于社會發展、自然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能在個人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所貢獻。7.有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意識,有理想、有抱負、熱愛祖國,有振興中華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這七條目標分別對學習興趣、科學求知欲、科學探究勇氣、戰勝困難的信心與決心、科學態度、合作與交流精神、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觀念、責任感與使命感的培養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滲透價值觀的教育,積少成多,潛移默化地與學生達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共識,并影響學生的行為。

      作者:向昭輝 唐興華 單位:廈門實驗中學

      參考文獻:

      [1]王金戰,付雪平.物理是怎樣學好的[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11:4.

      [2]普通高中各學科核心素養一覽表[EB/OL]./20160422/n445632409.shtml.

      [3]胡孝棟.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6(3).

      [4]方紅霞.新課標下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的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4(22).

      日韩精品成人亚洲专区| 久久亚洲2019中文字幕| 无码不卡亚洲成?人片| 亚洲性一级理论片在线观看| 日本亚洲视频在线| 亚洲乱码日产一区三区| 亚洲综合日韩久久成人AV|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不卡|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99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成人AV网站| 极品色天使在线婷婷天堂亚洲| 亚洲第一成年网站视频| 亚洲精品9999久久久久无码|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亚洲国产黄在线观看| 亚洲成年看片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丝袜制服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人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蜜桃|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播放| 亚洲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 亚洲中文字幕一二三四区|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牛牛| 亚洲国产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深深爱|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伊甸园| 亚洲一区免费观看| 亚洲a级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A在亚洲线播放|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首页| 亚洲综合一区无码精品| jizzjizz亚洲| 久久精品国产69国产精品亚洲|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