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養生宣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高職院校 交誼舞選修課 社會適應能力 重要性
交誼舞既是一種群眾性、自娛性、健身性舞蹈,又是一種藝術性較高、技術性較強的表演性、競技性舞蹈。它兼有文化娛樂的內涵和體育競賽的形式。它不僅讓學生接受音樂、舞蹈的陶冶,給以形體、素質、舞蹈技能和藝術表現力等方面的訓練,同時在儀表、風度、氣質等內在素質方面也得到潛移默化地熏陶。它集藝術、娛樂、健身為一體,對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審美情趣、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健美體態、增進健康都起到良好的作用。它被譽為當今最好的頤養身心的運動和娛樂形式,也是一種終身受益的健身手段。高職院校開展交誼舞選修課,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該課程改造了傳統體育課的教學方法, 使學生產生積極主動的生活態度、人生價值觀,更好的遵守社會規范和準則,從而減緩客觀要求和個體需要的矛盾產生的壓力,進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
一、高職院校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現狀
1、當前高職學生存在的問題
(1)自理能力較差。目前的在校生, 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 從小在父母身邊長大, 家庭長輩們長期的溺愛, 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有強烈的依賴性。
(2)“自私”心理比較突出。家長的遷就和寵愛,導致學生個性心理畸形發展, 使他們難以適應集體生活, 且部分學生妒忌心理較強, 經常因自身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而怨天尤人, 把交往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全推到對方身上, 容易產生矛盾糾紛。
(3)自學能力較差,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是學生的天職, 但從現狀看還存在許多問題。部分學生學習方法不正確, 學習效率低, 自學水平有待提高。
2、高職學生培養現狀
高職教育旨在為社會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而高職教育的一個盲點是由于過多關注學生專業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 而忽視一些非智力的、非技術性的學生德育方面的培養,而導致學生的個人文化素養不高,缺乏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但從社會和企業的需求來看, 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兩個方面。由于一些高職院校人文教育力度不夠, 導致學生走出校門后,獨立生活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應變能力等都比較匱乏,同時缺乏自我保護意識,造成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能很好的適應工作環境。
二、交誼舞選修課對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高職院校不能只把學生培養成“技術人”, 而應該把學生培養成適應職業需要并在職業活動中得到晉升的“職業人”, 更應該把學生培養成能夠適應社會, 改造社會, 并能在社會中得到發展的“社會人”。
交誼舞選修課程是促使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提高的積極因素,使學生通過鍛煉間接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大學生心理適應能力與情感控制能力,創造良好的交流平臺。通過融入就業理念,以多樣的教學形式使學生的意志品質得到鍛煉,培養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新型人才。交誼舞選修課對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注重環境適應與控制能力的培養
交誼舞課程的教學過程可以使學生在練習中加強自我認識, 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處理情緒的方式。使得自己的行為與價值保持一致,同時能夠尊重別人的意見、顧及別人的利益。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通過練習鼓勵學生積極面對各種適應問題,從心理上、思想上幫助學生尋找問題的最佳解決途徑, 規整出現自我認知的偏差和目標迷失,自信心不足等問題,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和現有的資源, 主動培養自己的興趣,激發其潛能。在同學之間建立起平等坦誠的人際交往關系,相互尊重,為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2、以多樣的教學形式強化學生意志品質與創造力的培養
交誼舞課程中的練習可以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 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與競爭精神, 是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 同時,學生隨時會和不同系不同專業的的同學結為組合建立合作關系進行練習, 擴展交往范圍, 體驗助人與被助的快樂。該課程可以拓展學生學習動力與價值,對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
3、創造交流平臺, 在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社會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運用交誼舞課的特有形式, 啟發和教育學生把學習過程與活動的開展當作鍛煉平臺, 鍛煉學生的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形成獨立選擇、決斷與處理問題的能力, 不斷積累經驗, 挖掘創新。在教學中實施合作學習能使學生很好發揮各自才能, 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社會適應能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交誼舞以促進個體心理健康為目標,強調個人與團體目標的一致。然而影響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地在教學中做出有效的正面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良好的社會價值觀念,充分發揮高校體育在社會適應能力培養中的特殊功效,強調學生個體與社會目標的統一,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參與意識與責任感, 營造積極、健康的學習氛圍,對培養和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實踐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1心衰的中西醫病因病機研究
中醫傳統文獻中無“心衰”之名,根據其臨床特征,涉及中醫“喘證”、“水腫”、“心悸”、“怔忡”、“痰飲”、“心痹”等范疇。大多數研究認為,本病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以心之氣陽虛衰為本,血脈瘀滯、水飲內停、痰濁不化為標。中醫一般認為“心主血脈”,心力衰竭的發生及心之氣陽虛衰關系最密切。心氣虛是心衰發病的始動因素并貫穿于心衰發生發展的全過程。現代醫學則認為心力衰竭的發生和病情惡化涉及一系列的細胞分子生物學、功能和形態的進行性改變。目前認識到,心室重塑是心力衰竭發生發展的基本機制,是導致心力衰竭不斷進展的病理生理基礎。心室重塑的結構基礎是心肌細胞和細胞外基質的變化,包括心肌細胞肥大和凋亡、胚胎基因和蛋白質的再表達及心肌細胞外基質量和組成的變化。臨床上表現為心室腔擴大、室壁肥厚和心室形狀改變。整體來說,西醫學中對心力衰竭的發病機制分析主要包括:神經-內分泌細胞因子的激活(交感神經系統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激活、血管加壓素、肽類信號系統、炎性細胞因子激活等)、心肌重塑和心室重塑等。
1.2中西醫對心衰的臨床治療證治情況研究
1.2.1中醫對于心力衰竭的臨床治療研究
辨證論治始終是中醫診療特色,盡管目前辨證各有千秋。辨證分型主要有:(1)心肺氣虛——益氣養心——養心湯,生脈散,歸脾湯加減。代表醫家史載祥,許心如,成啟予等。(2)氣陰兩虛——益氣養陰——生脈散合炙甘草湯加減。代表醫家:顧景琰等。(3)陽虛水泛——溫陽利水——真武湯,苓桂術甘湯,五苓散加減。代表醫家:陳鼎祺,鄧鐵濤,韓子江,廖家楨,馬連珍,刑月朋,趙錫武,秦伯末等。(4)血瘀水阻——活血利水——桃紅四物湯合五苓散,血府逐瘀湯加減。代表醫家:湯益明,李介鳴,劉家駿等;(5)陽氣虛脫——回陽救逆——參附龍牡湯,四逆湯加減。代表醫家:柯雪帆,周次清,任繼學等。根據馬術明臨床治療研究總結有以下幾點:(1)心衰早期多以心肺氣虛為主,晚期以心腎陽虛為主,故益氣補陽為常用方法,參芪桂附為主治之藥。(2)心衰乃心主血脈失常之病,無論陽虛、氣虛或停痰蓄水,均有淤血的表現,故活血化瘀之藥常可加用,可提高療效。(3)由于心病發展致心衰多時日已久,故治療時守方守法,方可取得較好療效。(4)中醫有“勞則耗氣”之說,此病尤為突出,心衰一經確診,務要病人做到體力、腦力同時休息,以利元氣恢復。水腫重者,囑令其斷卻鹽味。中醫在治療心衰上治法多樣,藥味眾多,副作用較小,療效可靠。中藥在糾正心衰癥狀的同時,還可以增加心肌供血,增加心肌營養性血流量,營養心肌,改善心肌代謝,如人參、黃芪等。同時在中醫藥治療的基礎上,如聯合西藥對癥處理,常得到事半功倍的結果。
1.2.2西醫對于心力衰竭的臨床治療研究
傳統的心衰的治療原則是“強心、利尿、擴血管”。新的心衰治療指南目的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延長患者的壽命,大量事實證明舊的治療原則雖能暫時改善患者的癥狀,但對患者的生存率沒有太大的意義。實驗證明現代治療心衰的新理念是從防到治的全面策略,從以往的短期血液動力學、藥理學措施轉變為長期的修復性的策略。目的是有力地改變衰竭的心臟的生物學性質。新的常規治療或標準治療是以神經內分泌拮抗劑為主的ACE-I類,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地高辛。其中改善癥狀的有ACE-I類、利尿劑、地高辛,β受體阻滯劑,硝酸酯類、螺內酯;改善預后的有:ACE-I,β受體阻滯劑,螺內酯。心衰的生物學治療就是抑制與心肌重塑有關的刺激——介導因素,從而改善心肌的生物學功能。這些介導因素包括去甲腎上腺素(NE)、血管緊張素Ⅱ(AⅡ)、機械刺激、內皮素(ET)等。慢性心力衰竭治療的其他新進展還包括內皮素受體拮抗劑、腦利鈉多肽、基因治療、心臟移植、人工心臟及心室機械輔助裝置等。
2.心衰患者實施中醫養生指導的情況
2.1養生的定義
養生一詞最早見于道教書籍,是在《莊子》內篇。養生,又有攝生、道生、養性、衛生、保生、壽世等的意思。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的意思;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的意思。總之,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達到保養生命、健康精神、增進智慧、延長壽命的目的的科學理論和方法。
2.2心衰患者中醫養生指導情況
祖國醫學源遠流長,積累了十分豐富的防病治病經驗,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學說為核心內容,以辯證論治為診療特點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同時注重防病于未然的“治未病”的思想,中醫養生學是一個巨大的寶庫,有著豐富的養生理論和獨特多的養生方法,有助于人類的身心康復。因患者知識層次,掌握疾病支持和信息程度的不同,宣教的個體化顯得極為重要,可對患者進行一對一的指導,耐心準確回答并解釋患者提出的問題,特別是對文化知識缺乏,理解力相對差的患者更應將宣教個體化。可建議性的為患者制定養生處方,從四時,飲食,情志等方面給予患者參考。在健康教育的基礎上結合養生學的知識,制作通俗易懂,簡明扼要的宣傳手冊或是對患者或其家屬進行宣教,內容可涵蓋養生學的八個要訣:說情志、戒私欲、遠房室、適四時、節飲食、常運動、順性情、服藥餌。并結合心衰患者的特點“本虛標實、虛實夾雜”,重點講授如何強心。可具體提出養生方案,如囑患者保持心情愉快,每天讀書看報、聽聽音樂,注意休息等。利用走廊宣傳欄或醫院宣傳欄定期介紹養生的方法。豐富飲食療法,遵循目前國際健康教育領域主要理論基礎——知信行理論,將其關于衛生知識和信息是建立積極、爭取的信念與態度,進而改變相關行為的基礎,而信念和態度是行為改變的動力的理論結合養生學的攝生康復之道,設計健康評估表,結合宣教達到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發病率的目的。現代中醫學對于心力衰竭的研究基本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對患者的健康教育也有一定的研究,中醫養生學從順應四時,養神全形,調暢情志等方面重視疾病的整體調節,有著鮮明的特色的優勢,尤其是結合現代醫學及健康教育理論后,對與患者身心及社會諸多方面保持一種良好的狀態,減少發病率,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3.西醫對心衰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開展情況
健康教育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有評價的系統的教育活動,通過健康教育幫助患者形成正確的行為和觀念。多數內科疾病與生活方式密切行館,患者對于相關教育內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疾病的康復、預后。
3.1西醫對心衰患者健康教育的重點對象及主要內容
以下四類別那個人為反復教育的對象:(1)日常生活能力顯著下降者(2)身體健康狀況較差,自護能力較低者(3)住院次數多且自認為疾病知識有較多了解者(4)對疲勞等癥狀易于忽視的病人及家屬。心衰患者健康教育內容要因人而異,根據患者具體需要確定方案并注意隨時評估,不斷調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成效突出。
3.2 心理健康教育
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病情發展及轉歸與心理、情緒、社會刺激等因素有密切相關,患者能否維持健康及生活質量提高有重要的相關性,同時還應教會家屬提供情感支持,給予患者理解和關心。
3.3避免誘發因素教育
據統計有80%~90%患者病情復發是由誘發因素誘發的,對防治心力衰竭有重要意義。要教會患者如何做好防感染、防體力勞動過度、限制鈉鹽攝入、忌暴食暴飲、做好避孕措施并堅持服藥。
3.4服藥指導
指導患者應定期復診,不能麻痹大意,按時服用強心藥,教會患者自測脈搏和觀察洋地黃毒性反應表現。間斷使用利尿劑以及必要時加用擴血管藥等。掌握各種服用方法、劑量、副作用及注意事項,定期復查。
3.5癥狀和體征的自我監測指導
指導患者每天測體重、計尿量,評價水腫消退情況,定時測量血壓,同時應教會其對急性發作處理、如何改善睡眠、防改變跌倒的具體方法。根據心臟功能合理制定活動計劃,逐步提高活動量,維持和提高心臟代償功能。
3.6培養患者自我護理能力
心力衰竭的主要特點有:長期性、反復發作性、疾病復雜性、預后差、直接影響日常生活,消耗一定費用。因此培養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的能力,調節生活習慣,實施自我管理疾病有著重要的意義。教會患者自我護理知識和技術有助于患者主動參與,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控制疾病發展,預防并發癥,減少傷殘程度,促進功能恢復,力求最好的預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在本院骨科住院擇期行關節鏡手術患者182例,按住院順序隨機分為兩組,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種、病情、文化程度方面比較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按傳統健康教育方法做好入院宣教、出院健康指導,并在住院期間對患者進行口頭宣教;觀察組應用中西醫結合健康教育路徑:即以中西醫結合健康教育路徑表為基線,以健康教育單為載體,把患者及家屬同時作為健康教育對象的健康教育方法。
1.2.1 中西醫結合健康教育路徑表的制定 主要內容包括:①入院指南;②疾病知識(包括發病因素、癥狀、常見并發癥、危險因素、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等);②手術前檢查注意事項及意義;④手術前準備內容及注意事項;⑤術后促進功能恢復的中西醫結合方法。早期床上活動及下床活動方法;下膠、伏兔、足三里穴位按摩技巧的指導(術后次日對雙側穴位按摩,由輕到重至酸、麻、脹感為度,每個穴位3 min,每日數次,以減輕疼痛與下肢腫脹);中藥湯劑的服藥方法等;⑥術后次日開始鍛煉股四頭肌收縮;⑦術后飲食調護。中醫藥膳桂圓蓮子大棗粥的制作及服用方法(桂圓蓮子大棗各20 g+大米250 g煮成)進食時間(術后次日進食)及飲食調護的過程(由清淡至濃重,少量多餐);⑧出院指導。傷口護理、中醫養生知識如中醫食療方法、功能鍛煉等。
2.2 制定健康教育宣傳處方 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護理特色,從實用性、可操作性出發,制定健康教育處方,如疾病知識健康教育處方;術前檢查健康教育處方;術前準備健康教育處方及術后康復教育處方等。
2.3 實施 由責任護士按照制定好的路徑表中實施的時間及內容對患者進行口頭宣教,同時發放相關的書面健康教育處方,術前3 d進行臥床訓練、床上活動、下床活動方法及下膠、伏兔、足三里穴位按摩床邊演示。術后按相映時間督導患者及家屬配合執行。護士長定期檢查健康教育路徑實施情況,了解患者及家屬掌握知識情況,并根據病情變化及患者、家屬意見增加內容。
3 結果
健康知識教育效果評價及健康行為效果評價設置等級評分。健康知識評定,明確:全部能敘述/描述/演示;比較明確:大部分能敘述/描述/演示;不夠明確:少部分能敘述/描述/演示:不明確:不能敘述/描述/演示。兩組健康知識教育效果、健康行為效果經χ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1。
4 討論
健康教育路徑是實施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1]。實施健康教育路徑,避免了常規隨機健康教育法的隨意性,護理人員能按時間、有計劃的向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表1顯示,觀察組健康教育知識掌握效果有明顯提高。中西醫結合健康教育路徑,促進了患者家屬的參與,提高了健康教育的質量。常規的健康 教育方法只是把患者作為教育的對象,忽略了對家屬的指示宣教。家屬在患者的康復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患者家屬數否能積極參與會直接影響健康教育的效果。對患者家屬同步實施健康教育,可提高家屬的照顧水平、配合程度。而金立華[2]在調查中發現85%的患者家屬不知道如何配合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正確的治療護理。我們在臨床觀察中運用中西醫結合健康教育路徑,把家屬和患者同時作為健康教育的對象,使家屬掌握了相關的健康知識,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對患者的治療護理。實施中西醫結合健康教育路徑,充分發揮了中醫護理特色,減少了骨科手術后并發癥發生。疼痛與下肢腫脹是骨科關節鏡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減輕疼痛與下肢腫脹是術后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中醫護理具有獨特的優勢,且方法簡單,易被患者及家屬掌握。中西醫結合健康教育路徑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實施中西醫結合健康教育路徑,護理人員能主動向患者幾家戶講解有關疾病的知識、術前準備及術后康復、中醫養生等知識,促進了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和互動,滿足了患者及家屬對健康知識的要求,表2顯示,實施中西醫結合健康教育路徑,患者滿意度明顯提高。
參 考 文 獻
摘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提出創新中醫護理服務模式,要求積極推廣并實施中醫護理方案[1]。本科室優化了"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護理方案",將四時養生納入其中,豐富"辨證施護"的內涵題,得出結論"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護理方案"實用性較強。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護理方案;專病護理特色;四時養生
"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護理方案"是首批由國家中管局正式頒布實施的"13個病種的中醫護理方案(試行)"的其中之一,自頒布之日起在我科臨床進行應用實踐。本科室共有床位90張,以收治軟組織損傷為主,其中腰椎間盤突出癥占住院患者總數的80%,作為十二五重點學科,我們梳理完善了一套具有中醫特色的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護理評價體系,獲得了很好地臨床效果,具體實施如下。
1培訓階段
1.1人員組成籌備組資深主任護師1名,主任醫師1名,負責梳理及優化本科室"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護理方案"。由護士長及兩名責任組長,負責所有人員培訓及方案落實。
1.2培訓內容
1.2.1辯證分型根據"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護理方案"中的癥候要點將疾病分為血瘀氣滯證、寒濕痹阻證、濕熱痹阻證、肝腎虧虛證四證,根據常見癥狀及癥候給予辯證施護指導。
1.2.2臨證施護根據"中醫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程"[2]培訓責任護士中醫護理技術操作的規范流程及觀察要點。
1.2.3健康指導優化"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護理方案",培訓責任護士結合"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時養生原則給與患者健康指導。
2"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護理方案"的臨床應用
2.1實施對象選取2013年7月~2013年12月期間,入院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180例,其中血瘀氣滯證160例,寒濕痹阻證8例,濕熱痹阻證3例,肝腎虧虛證9例。由執行組護士按照"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護理方案"落實護理,直至出院。
2.2臨床實施
2.2.1根據"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護理方案"中常見證候觀察要點進行辨證分型。
2.2.2根據辯證分型進行臨癥施護,按醫囑準確有效地落實中醫護理項目,指導患者治療后注意事項。
2.2.3根據醫囑準確落實用藥護理根據辨證分型指導患者正確服用中藥,滋補類中藥應久煎,中藥湯劑宜溫服,于飯前1h服用,服藥后2h忌食生冷、辛辣、油膩之品,中、西藥之間至少間隔30min。
2.3結合四時養生原則給與患者健康指導
2.3.1生活起居
2.3.1.1急性期患者以臥床休息為主,采取舒適。春夏時"夜臥早起",秋時"早臥早起",冬時"早臥晚起"。下床活動時戴腰托加以保護和支撐,不宜久坐。
2.3.1.2指導患者正確咳嗽、打噴嚏的方法,保護腰部,防止外傷,減輕腰部負荷,規范正確姿勢習慣,臥硬板床。
2.3.1.3指導腰托使用方法
2.3.2飲食指導以春時養脾,夏時解暑,秋時潤燥,冬時溫陽的四時養生為原則,根據患者營養狀況和辨證分型指導飲食,動態觀察患者的胃納情況和舌苔變化,隨時更改飲食計劃。
2.3.3情志調理以春時"養肝防風",夏時"淡泊寧靜",秋時"安寧平和",冬時"恬淡靜養"的四時養生為原則進行心理調護。
2.3.4功能鍛煉以春時"適宜鍛煉",夏時"運動適度",秋時"堅持鍛煉",冬時"量力而行",的四時養生為原則指導腰背肌功能鍛煉。由責任護士安排2次/d音樂導引操。
3評價
我科應用"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護理方案"護理住院患者180例,依據"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護理效果評價表"中的要求評估效果,采用評價量表來完善效果評價方式,獲得客觀指標的支持。
3.1護理效果評價見表1。
3.2護理依從性及滿意度評價見表2。
3.3責任護士對"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護理方案"的評價 實用性強40%,實用性較強 50%,實用性一般 10%,不實用0。
4體會
4.1 "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護理方案"的制定與實施形成了統一規范的中醫專病護理標準,對護理人員的臨床工作中起到了指導作用,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和滿意度,臨床護士評價實用性較強。
4.2不足
4.2.1"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護理方案"中的健康宣教內容缺乏中醫養生特色。本科室將四時養生原則應用其中,結合疾病特點分別于春、夏、秋、冬四時給予患者進行健康指導。
4.2.2"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護理方案"中的效果評價方式缺乏客觀指標的支持,本科室采用JOA下腰痛評價表、疼痛視覺模擬標尺評估表(VAS)來完善這一環節。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加強中醫護理工作的意見.2013-07-2.
對于信息化帶來的好處,邵貴強侃侃而談:它為醫院帶來規范化管理。“最明顯的變化要數藥劑科,智能化藥品控制極大程度地節約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最重要的是保障患者安全用藥、降低人為出錯概率。”他補充道,“信息化還為群眾帶來莫大實惠。”患者自助網上預約、叫號、信息查詢實現可視化,診斷與治療過程有全程智能支持以及自主用藥系統研發,都依托于信息化,讓群眾看病更便捷、更安全、更放心。
2014年,吳涇醫院再次迎來發展契機。上海市閔行區總面積37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3萬,卻沒有一家公立中醫醫院,這無疑導致轄區居民的中醫診療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看準機遇,邵貴強在閔行區政府和上海中醫藥大學的支持下,與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合作共建。轉型對醫院全體員工,是一次挑戰,于當地群眾則是一項惠民利民工程。通過與岳陽醫院共建,吳涇轄區患者在家門口就可享受專家醫治,從源頭解決“看病難”頑疾。
邵貴強的管理理念中還有一個重要環節――全面預算管理,藉此強化預算控制、降低醫療成本,對提高醫院管理水平、減輕患者就醫負擔舉足輕重。2014年上海市22家二級綜合性醫院醫療費用統計顯示,吳涇醫院門急診均次費用、門診均次藥費、住院床日費用僅為全市同級醫院平均水平的66%、52%、51%。“這都是全面預算管理的功勞,唯此才能用最低價格、最少藥量救治患者。”
對于曾有媒體以“吳涇醫院吝惜給老百姓開藥”為題報道引來的不少誤解與責難,邵貴強表示,“此‘吝惜’非彼‘吝惜’,醫院所處地區以老年患者為主,為了讓每位患者能夠安全、合理用藥,我們對于藥量采取嚴格明確控制。換個角度來講,合理用藥、減少藥品浪費正是在為患者解決‘看病貴’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