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教育學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任何事物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人們通過對事物發展、變化的認識解釋自然和社會,于是,就有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隨著社會的出現而出現,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并以自己獨特的面貌展現在學術舞臺上。教育學是人們認識教育發展、變化的結果,它的出現為社會科學增添了新學科。教育學發展的過程就是人們對教育發展、變化的認識不斷加深的過程。在這個認識過程中,從現象到本質,由量變到質變,經繼承到創新,永無止境地走向未來。教育學發展孕育著教育學創新,教育學創新推動著教育學發展。
教育學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并不盡如人意,人們普遍認為,我國的教育學仍然存在學科基礎不牢固、學科特色不明顯、學科專業化不充分、學科應用方向不明確、學科實用價值不高等問題。筆者認為,當今我國的教育學總體上仍然沒有突破那種追求“藝術”和“適應”的教育學的研究范式和研究對象,仍然把“為誰教”、“教什么”、“如何教”的藝術和實用,價值的研究置于學科的中心地位,仍然面臨著在其主題與目標上實現重大突破的創新難題。盡管如此,我國的教育學研究依舊呈現出令人喜悅的發展態勢,那就是教育學的科研選題越來越多地轉向教育發展問題和教育管理問題,教育學開始逐步從“為誰教”、“教什么”、“如何教”的主題向“為誰發展教育”、“發展什么教育”、“如何發展教育”的主題轉變;從追求教育的“藝術”和“實用價值”的目標向追求教育的“科學發展”的目標轉變,從而預示著教育學在中國有可能實現其主題和目標的重大突破。
二、教育學概念
1.比較教育學
比較教育學是教育學的分支學科,這是從比較教育學作為大學的一門學科起就在制度上被實踐的觀點。從我國比較教育學的研究現狀來說,其研究范圍在學制方面涵蓋了幼稚園、基礎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等各個階段,在教育問題方面幾乎覆蓋了教育研究的所有領域。比較教育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相當模糊,在研究領域上存在大量的交叉甚至重合。比較教育學的研究范圍不僅能夠涵蓋教育學的所有領域,而且包括其他所有分支學科所無法涉及全球性的國際教育問題。
從研究方法來看,社會科學中和其他教育學科中廣泛使用的思辨法、實驗法和訪談、問卷等研究方法不僅能被比較教育學采用,時代的特點更賦予比較教育學以比較的視野用這些方法,比較被視為貫徹比較教育學科本末始終的第一范疇。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趨勢已經顯示,比較方法在社會科學中取代了試驗方法在自然科學中的位置,而成為了基本的研究方法,保證了社會科學研究手段和方法的科學性。
全球化的時代的到來,國家之間、民族之間、各地區之間的廣泛交往,使不同國家、不同文化或文明之下的教育之間發生廣泛的互動。這種互動范圍之廣、程度之深和因交往發生的多種變化是朱利安在190多年前提出比較教育學構想時所沒有預料到的。比較教育由最初的以借鑒他國經驗為目的的實證學科,在全球化環境和多元文化的交流、多學科的滲透影響下,其研究方式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成了教育學各個領域的重要研究方法。從教育研究實踐上看,比較教育理論成為指導教育研究的理論學科之一,從比較教育研究本身的發展歷史來看,是教育學的高級形態。
2.元教育學
完整的元教育學概念可定義為:運用元研究方法檢驗與審視教育理論的合理性、有效性及規范性等問題,不斷提高教育理論或教育學科學化程度的元理論。
可見,人們對元教育學研究對象的認識是大致趨同的,至少有一點達成共識,即元教育學是以教育理論或教育學為研究對象,而不是以教育現象或教育的實際問題為研究對象。然而,各種觀點也存在明顯差異,主要表現在人們對元教育學研究對象的涵蓋面的理解存在泛化的趨勢,即元教育學的研究對象不再僅限于教育學的理論陳述體系,還包括研究教育學的研究狀態,不再僅限于教育學的理論性質、理論結構、體系、范疇等研究,還擴展到了與教育學的理論發展內在動力及有關的外部條件和因素。
由于元教育學與教育學具有共同的邏輯起點——教育問題,以及共同的目的歸宿——促進教育實踐,因而,二者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而特殊。一方面,元教育學與教育學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教育學是元教育學的研究對象,為元教育學的研究提供基本素材,可以說,沒有教育學就沒有元教育學。元教育學誕生的使命是為教育學建立起學科的認識論標準,回答現實對教育學的種種挑戰,起到規范、引導教育學健康發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元教育學與教育學之間又存在著眾多本質差異,這些差異是區分和辨別兩者的標志所在,也是兩者各自存在的價值所在。因而,元教育學與教育學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應辯證地看待。
三、教育學科學發展的未來
未來的教育學將是以“為誰發展教育”、“發展什么教育”、“如何發展教育”為主題的教育學,將是以追求教育的科學發展為目標的教育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 概念教學 策略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5-0108-02
小學是挖掘、培養學生各項能力的重要基礎階段,但由于學生此階段的思維能力還不成熟,對于一些抽象概念知識的掌握往往具有一定難度。對此,教師應全面了解、把握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與認知特點,積極嘗試各種新穎、有效的概念教學策略,從而不斷增強學生學習興趣與效果。
一、做好課前預習工作
課前預習對于思維、接受能力還處于形成發展階段的小學生來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此,教師在設計概念教學活動時,應結合教學內容、目標要求運用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且在學生自主預習過程中,教師還應結合具體情況給予恰當的指導,從而幫助學生準確把握所要學習的重難點知識。
比如:在講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概念性預習,而為了避免學生在預習學習中,只是對相關知識進行片面的了解,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思考相關問題來對其預習作出恰當指導,讓學生聯系已學過的知識內容進行拓展,并發現其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不僅可以把握準確的預習方向,真正理解其中的定義,從而為其后續學習奠定良好基礎。另外,概念性教學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做出進一步培養,也有助于鍛煉、發展其概念分辨能力,教師應給予重視[1]。
二、優化學生知識結構
學生的心理狀況往往會對其學習能力、效果產生直接影響,對此,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做出全面了解,采取更適合的教學策略,如,遷移性、形象化等教學模式。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幫助學生構建、優化知識結構,讓學生對知識本質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在全面把握知識結構特點基礎上,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相關知識[2]。
比如:在講解“軸對稱”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針對學生的課堂教學中的表現,結合其現有認知水平,適當融入一些實例,并提出相關問題,并在此過程中以概念形式來為學生呈現知識結構。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學生回憶或是觀察身邊周圍的軸對稱圖形,并在相應的實物上畫出相應的實線來進行軸對稱的表達。這樣不僅可以全面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通過教師的合理引導,學生也能夠獲得豐富的知識信息,全面滿足其認知發展需求。
另外,在概念學習過程中,教師還應該恰當的幫助學生構建出完善的知識點框架,且進行系統化的對比分析,并針對性的進行數學知識的引入,以此來加強概念知識間的銜接。同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恰當的轉化相同、不同概念間的聯系,以此來幫助學生在腦海中逐漸形成較為清晰的表象。例如:在講解“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將以往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知識點恰當的引入其中,讓學生以此來實現知識點的科學整合。
三、強化概念與實踐的有機融合
教師在設計、組織概念教學活動過程中,應在全面了解、把握學生認知發展需求與興趣愛好基礎上,積極采用較為生動、形象的教學策略,全面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欲望,使其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實踐學習當中。對此,教師在授課中應注重數學知識與學生實踐之間的有機整合,通過設計、組織一系列實踐活動來為學生傳授相應的概念知識,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對較為抽象的概念知識,獲得更全面的理解,也能夠進一步增強其數學學習興趣與自信心,從而將概念教學的優勢充分體現出來[3]。
比如:在講解“平移和旋轉”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搜集一些在生活中”與這一知識點相關的實際物體,并給予其一定的獨立思考、探究空間,引導其以小組合作等形式來開展探究學習活動,然后教師再結合其知識的特點,對學生的實踐學習探究做出恰當指導。通過采用這種教學模式來組織實踐教學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產生濃厚興趣,以及強烈的探究欲望,在今后的學習中,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開展各項教學活動。此外,再次學習過程中,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也更加深刻,且能夠準確、靈活的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應正確認識到概念知識教學對學生今后數學學習、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在全面了解學生認知需求、興趣愛好的基礎之上,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來組織概念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概念知識,從而在激活其數學思維的同時,獲得理想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鄭小龍,周國平.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引入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1,(3):26-27.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創新;STEM;課堂教學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教育領域的不斷突破,小學語文教育已經成為當前廣受社會各界重點關注的一門課程。但是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課堂的教學質量,仍然是值得我們重點討論的問題。STEM代表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而在本文研究中所引用的STEM教育,則是科學、技術、工程以及數學的教育。這對于我們開展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工作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STEM學位人數也同樣是評價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如果能夠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對其加以滲透和體現,無疑是提升我國綜合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徑。
一、STEM教育概述
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四個英文單詞首字母的縮寫,因此我們在研究中可以將其等同于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的教學。不過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往往任何一門單獨的學科都難以為問題的有效解決提供足夠的支持,因此多學科協作就成為我們的必然選擇。提升受教育者的綜合素養是STEM教育的根本目標,但是當前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實務界,都沒有形成一套能夠得到廣泛認可的STEM教育的概念體系。一般來說,對STEM教育的理解有以下三種認知:首先,認為STEM是一種典型的后設課程,也就是說相關學習者需要在完成STEM課程之外,繼續學習如何綜合性地使用這四門學科去解決問題;其次,認為STEM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教育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課程,是對STEM知識的有機整合;最后一種觀點則認為,STEM是一種具有探究性特征的教學策略,它以培養學生綜合利用STEM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主要的教學目標。
從以上三種觀點出發,本文研究中將STEM界定為:STEM教育從本質上說是對STEM的綜合實踐,是科學、技術、工程以及數學知識的相互聯系所形成的有機整體,對于學生的科學、工程、技術以及數學綜合素質的提升有著特殊的積極意義,也是當前我們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STEM 概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通過開展基于STEM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我發現學生對于語文這門課程普遍有著較為濃厚的興趣,如果能夠結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而善加引導,必然能夠取得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而在筆者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對STEM教學思想的滲透,成功地從多維度、多層次構建了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并通過大量的動手實踐幫助學生掌握了課本內容,同時也有效地幫助學生構建了從多個角度認知、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滲透STEM教育思想,雖然從表面上看主要強調的是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以及觀察能力的強化,但是在STEM概念下的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我認為課堂教學目標完全沒有必要局限在這兩個方面。如果能夠幫助學生從更多角度去認知問題、解決問題,這不僅能夠有效地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可以通過其他學科的滲透和融合,讓學生養成多維度思考問題的良好學習習慣。STEM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有效運用,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世間萬物運轉的本質,而不必局限于課堂教學的內容。同時,對于教師來說,STEM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的應用,也同樣是提升課堂質量和對課堂教學節奏掌控能力的有效途徑,值得我們給予應有的關注和重視。
總之,只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合理地安排課堂教學內容,選擇課堂教學方式方法,就一定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在小學語文這門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合理地利用STEM教學思想,更是提升課堂整體教學質量的一劑良方,值得我們對其加以更為深入的探索。本文受到篇幅所限,僅做了較為表面的論述,并沒有對課堂教學的具體內容加以更為詳細的討論和介紹。但是筆者相信,將STEM教學思想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來,是有其必要性的。只要我們的一線教師能夠真正意義上把握學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特點,就一定能夠從這種新穎的教學方法中獲益。
參考文獻:
關鍵詞:詞匯教學;概念隱喻;隱喻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3-0088-02
詞匯教學是英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內容。英語詞匯量的掌握是英語語言能力提高的前提。因此,如何提高英語學習者學習詞匯的興趣和最大限度擴大英語詞匯量成為廣大英語教學工作者研究的課題。根據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一般要求學生應掌握的詞匯量為4500個,較高要求的詞匯量為5500個,更高要求的詞匯大約增加10000個左右,整個大學期間的詞匯量在6500左右。目前大學英語詞匯習得的現狀卻并不樂觀:傳統的詞匯習得方式策略單一,學習者多用查字典以及口頭重復等機械式記憶單詞表,這種詞匯學習方法忽略了語境對詞匯意義的影響,對詞匯的理解缺乏深度;大學英語詞匯教學已經開始關注這一點,但是根據上下文猜測詞意,以及通過詞根詞綴等學習方法也同樣要求學生加強記憶,而不少學生認為,單詞的記憶效率太低,使英語學習的興趣大大降低:同時,教師在教授詞匯時學生的學習實際上處于被動的狀態,學生被動地任由教師進行聯想記憶,教師聯想到哪,學生就記到哪,課堂上大量的單詞對于學生來說,只記憶了詞匯的一些表層指示意思,該詞在某一語境中的隱喻意義一般無法理解透徹,在某種程度上造成學生詞匯學習的障礙。近年來,有不少學者發現,大量的英語詞義演變都是通過隱喻方式進行的,隱喻在詞義演變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通過培養學習者的概念隱喻意識,提高英語詞匯的習得,這些學者認為通過掌握常用的隱喻模式可以簡化詞匯的習得過程,概念隱喻可以使學生更易更快地理解英語詞匯在具體語境中的深層含義,因此有助于提高擴大詞匯量,加深對詞匯的理解,提高學習者的記憶效率,提高學生對單詞掌握的深度。本文擬從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實踐出發,探討概念隱喻理論對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
一、概念隱喻的理論基礎
隱喻的研究已有多年歷史。傳統上語言學家把隱喻看作一種文學修辭手段,屬于修辭學研究的語言范疇。亞里士多德曾指出隱喻就是將不同的事物進行對比。此后認知語言學學者對隱喻的認識上升到了思維領域,從認知的角度分析了隱喻的本質:La koff & 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1980)一書中首先提出來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這個概念,而后在“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La koff,1993)一文中對其進行了系統的闡述。該理論認為:隱喻是人類思維的主要特征,人類的認知系統是由隱喻構造的。他將隱喻定義為用一種已為人知的具體的事物理解另一種不為人知的抽象的事物。概念隱喻也可簡單地定義為概念化的隱喻。在隱喻結構中,人們利用對兩種毫無關聯的事物進行感知的交融,即通過已有的概念思考、體驗、構建和看待新事物,它建立在以往的經驗和理解力之上。即實現從源模型向目標模型的映射。作為一種認知模式,概念隱喻體現在人們的語言、思想和行動之中。它是人類將某一領域的經驗用來說明和理解另一領域的經驗的認知活動模式。簡而言之,就是將源域內的概念特征投射到目標域上,使目標域內的大量實體具備源域內概念的特征從而達到認識理解的目的。隱喻既是一種語言現象,又是一種思維認知現象。“隱喻能力(Metophorical Competence)”是Danesi于1993年提出的概念。他認為用隱喻的方式說話是人們語言能力的一種基本特征,而隱喻能力則是人們熟練掌握一種語言的重要標志。Lakoff &Johnson在調查和分析了英語中大量隱喻表達之后指出,普通語言中大約70%的表達方式來自隱喻概念,語言的本質就是隱喻。它貫穿于復雜的語言系統,將其和人類的認知緊密結合在一起,這一觀點為語言的創新和發展找到了合理的解釋,也為外語詞匯習得找到了依據。王寅(2001)認為:詞的本義就是一個詞匯所具有的原義,而喻義則是從本義派生出來的,詞的本義與喻義之間主要的語義聯系是隱喻的,這是由人類具有隱喻性的思維特征所決定的。這也為隱喻能力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作用提供了依據。
二、概念隱喻與英語詞匯教學
1.概念隱喻有利于一詞多義的學習。一般英語詞匯的深層含義都是通過隱喻方式獲得,隱喻是詞義演變的重要依據。因此隱喻有利于在詞匯教學中擴展一詞多義的學習。Langacker(1990)認為:多義詞的多種意義之間的聯系不是任意的,而是通過特定的語義引申機制從典型發展而成的,各個值之間的每一種聯系都是有理據的。詞義的一系列隱喻性擴展是由兩個認知域的相似性所產生,根據其相關性由一個個概念隱喻統轄。隱喻思維在詞匯表述意義的歷史演變過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也直接導致了一詞多義現象。人類會借助隱喻(metaphor)的方式,將詞的本義視為本體,然后將詞的引申義視為喻體,對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相似聯想可能基于形狀:teeth of tomb(梳齒),eye of needle(針眼),neck of bottle(瓶頸),bridge of a pair of glasses(眼鏡架)中的teeth,eye,neck,bridge都是隱喻用法,它們與本體之間外形相似。人的思想活動,即心理活動,是詞匯轉義的基礎,也制約著詞匯轉義的方向。例如“he a d”在人的身體部位中位于最上端,通過隱喻引申為表示空間的詞語如he a d of stairs(樓梯頂端)、he a d of page(頁面頂部);再進一步通過概念隱喻延伸出蘊含“重要、領頭”的意思,于是就有了以下表達:head of government(政府首腦)、head of the family(家長)。
2.隱喻意識的培養有利于學習者擴展詞語的內涵。從詞源學角度來看,英語中常見的轉義、詞綴、復合等都屬于隱喻構詞方法,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隱喻性聯想的基礎上。在很多英語詩歌中都應用了詞語的隱喻含義,使詩歌具有更加優美的韻律和內容,如下文:Life(Hu Zhuanglin)。Life is a song―sing it;Life is a game―play it;Life is a challenge―meet it;Life is a dream―realize it;Life is a sacrifice―offer it;Life is a love―enjoy it;Life is a struggle―face it;Life is a danger―avoid it;Life is a coke―drink it;Life is a chocolate―eat it;Life is a match―light it;Life is a test―take it;Life is a torch―follow it.
這首詩中,對life賦予了諸多隱喻含義,充分展示了作者對英語語言的熟練運用能力。隱喻的作用巨大。詞匯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聯想,只要隱喻含義和原始含義的聯系是合理的就可以使用。由此可見,通過對學生隱喻意識的培養,可以幫助學生將某一特征從某一詞語轉移到另一詞語,這樣可以挖掘學生的隱喻潛能,提高學習者的寫作能力。例如:The mother’s love is a burning flame.(burning with heat―passion)。Mom,smoking is drug.”(when you have one,you want more)
3.培養概念隱喻的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習者對英語習語的理解。英語詞匯的隱喻性本質及其隱喻概念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比喻性的語言和習語。英語習語的特征之一是形象化,帶有隱喻色彩,即大部分習語都是有組成習語的各個詞的字面意義引出轉義。比如:donkey’s years(猴年馬月);as strong as horse(力大如牛);skin and bones(骨瘦如柴);back and belly(衣食);flesh and blood(親人);heart and soul(全心全意地);to teach fish to swim(班門弄斧);to plough the sand(白費力氣);通過這些成語,可以使學生意識到隱喻使詞語更加形象化,但是如果學生不理解詞匯的不同隱喻意義,就不能正確理解這些不同文化的習語,因此,隱喻意識的培養還有利于提高學習者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詞匯是英語教學的基本內容,而隱喻理論從認知學的視角為詞匯教學提供了有效的學習策略。概念隱喻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引入能使枯燥單調的英語詞匯教學轉化為有趣的、能激發想象力和積極性的學習過程,從而加深對詞匯內在意義生成和隱喻規律的認識,對語言教學有現實意義。因此,概念隱喻在詞匯教學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這一理論值得教師進一步研究,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隱喻意識,提高詞匯學習的興趣和語言表達能力。對幫助學生加強詞匯記憶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隱喻都是單個詞的延伸和發展,從而派生出新的意義。所以培養學生的隱喻意識,通過隱喻的映射掌握詞匯的擴展意義,從而對詞匯的應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La koff,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 a go:The University of Chic a go Pre ss,1980.
[2]束定芳.隱喻學研究(2)[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束定芳,湯本慶.隱喻研究中的若干問題與研究課題[J].外語研究,2002,(2):1-6.
[4]汪榕培.英語詞匯學高級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6]陳嫻.隱喻及其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臺州學院學報,2009,(5):1-6.
關鍵詞:概念圖;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應用
G633.41
教育I域應用概念圖工具以后,教學效率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隨著概念圖的廣泛應用,不僅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同時學習效率也有了顯著的提高。
一、概念圖在初中英語閱讀前的教學探究
1.概念圖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將可利用的資源充分的利用,為學生的學習創設最適合的氛圍,同時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閱讀興趣激發出來,就是讀前活動最終的目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各種形式不同的導入教學方法不僅可以將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求知欲望激發出來,同時也使學生由以往的被動閱讀逐漸的轉變為主動閱讀。從根本上促進了英語閱讀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2.利用概念圖擊破詞匯難題
教師在讀前階段可以積極的進行與語言教學相關的工作。俗話說,詞匯量的多少是閱讀理解是否深入的基礎,詞匯知識和閱讀理解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自身大量詞匯的積累,推動閱讀效率的不斷提升。初中英語教材中所體現出的詞匯已經不再是單一、孤立的表達方式,而是按照語境、內容組合在一起的。教師只需要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將各個單詞之間存在的關系挖掘出來,再將其重新組合在一起,就可以制作出非常直觀的概念圖,并以此為基礎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3.利用概念圖整體把握閱讀本文
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預測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教師必須在讀前階段,為學生創設有助于預測形成的氛圍和空間,培養學生自覺的運用預測的能力,學生通過親自預測閱讀文本的過程,就可以將預測結果以概念圖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樣不僅可以將學生的學習欲望激發出來,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為其英語閱讀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概念圖在初中英語閱讀中的教學探究
1.概念圖在略讀中的具體應用
我們所說的跳讀或者瀏覽就是略讀,這是一種可以提升閱讀能力的方法。通過快速閱讀文章并了解其大概的內容就是我們所說的略讀。在略讀活動設計的過程中,只需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片(picture)、閱讀題目(title)或小標題(heading,subheading)、介紹(introduction)、段落的主題句(topic sentence,等就可以了,這種閱讀方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掌握大意,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根據相關的信息猜測文章的大概意思。比如The greatest wonder of the natural world這一課,這一課文主要講述的是自然界中的偉大奇觀,將需要講述的奇觀進行概念圖的整理,例如 the edge of the Gran Canyon,就要圍繞 the edge of the Gran Canyon進行活動,在途中遇到的河流,天氣等都可以進行要點的描述,將文章的標題作為概念圖的中心,將文章中的小標題作為整體的線索,從而使學生可以清晰地將文章的大致意思用圖表示出來。
2.概念圖在尋讀中的具體應用
尋讀就是我們所說的查讀,這種方法也是為了幫助學生迅速提升閱讀技能。在尋讀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學生必須迅速的掌握文章所要表達的像:時間、地名、數字、人名等關鍵信息。而教師則需要在尋讀的過程中,引導和幫助學生迅速發現并鎖定關鍵的信息,以便于學生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3.概念圖在細讀中的具體應用
所謂的細讀課文,就是深入了解和掌握文章的事實和細節。而教師在應用這一方法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完成整篇文章的閱讀,并根據自己的了解將文章中的細節進行劃分,以便于概念圖的逐步完善,增加和充實學生的知識儲備,而教師則根據學生繪制的概念圖,了解和掌握學生對文章事實和細節掌握的情況,從而實現培養學生獨立獲取歸納信息的能力。
三、概念圖在英語閱讀后的教學探究
1.通過概念圖對文章進行復述
學習英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復述課文,大多數英語教師都喜歡讓學生背誦課文,但是卻沒有告訴學生如何復述課文。而概念圖就可以輕松的解決這一問題,課文學習完成之后,將概念圖繪制出來,然后引導學生進行課文的復述。
2.通過概念圖對文章進行討論
課堂活動起到的是畫龍點睛的作用。意義突出的課后活動不但可以使學生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實現了訓練學生語言技能的目的,而學生則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另外積極有效的課堂活動也可以將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充分的激發出來。比如在學習You like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don’t you 這篇課文時,如果我們假設現場可以欣賞 western classical music的話,可以討論一下我們的感受?通過這樣的聆聽,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體驗到了western classical music,真正的體驗到西方的藝術之美,而討論的結果則可以通過圖表示出來。
四、結束語
初中英語教學,英語概念圖的方式開展閱讀教學活動,不僅幫助學生克服了傳統教學模式中的線性思維模式,同時對學生思維空間的拓展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積累和發現新的知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