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幼兒美術學科知識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何為“美育”?在看來,“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如何實施“美育”?主張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方面去實施,其中學校是實施美育最為重要的途徑。理論的生命在于實踐。以美育思想,反觀我們的美育教學實踐,不僅可以清醒看到存在的差距,更可以強化我們實施美育的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
藝術類課程,如美術、音樂等,無疑是開展美育的最佳載體。在藝術美育上,更為重視個性的培養。他指出,“知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尚個性”。在藝術美育中,我們往往會在不經意間忽略這一“個性”的培養。比如,筆者曾參加一堂美術教學觀摩課,老師按照“學、展、導、用、評”的流程,順暢自然地貫串整堂課,不可謂不精彩;但在觀覽孩子所畫荷花時,發現孩子們的作品雖然十分逼真,且幾乎如同出一轍,既看不出孩子的獨特發現,也看不出孩子的個性表達。幼兒園孩子,具有想象力豐富、愛于動手等特點,能夠在豐富的美術語言中,觀察、分析事物的色彩、形狀、線條、明暗,同時考慮如何合理選擇適宜的創作工具和方法表現,并在此過程中全方位調動感官,自由表達個性和自我想法,獲得審美體驗和審美愉悅。這一過程,之于成長中的孩子究竟意味著什么?我們很難給出一個正確而完美的答案。但就美育而言,它是一種關懷心靈的教育,是打開心靈窗戶的一把鑰匙,它對于生命的成長,并不是短暫的擁有和體驗,而是一種永恒的精神財富,一種終極的人性化的關懷和培養。
藝術教育如何實現這種“美育”?強調,應“處處使學生自動”,不可以“我要學生圓就圓,要學生方就方”,不可以只求形式和技巧而不注重心靈的熏陶和啟迪,否則就是“大誤”,就是“去幫助他們作業罷了”。但在具體的藝術教育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往往“重技輕藝”。比如,在美術教育教學中,老師往往給出模板,要求孩子們進行模仿繪畫,結果是“千人一面”,彼此繪畫技法幾乎相同,卻不懂如何靈活應用美術的基本語言,不會用繪畫來表現某種主題和表達自己的思想;在音樂教育教學中,老師往往重技法傳授而不注重審美體驗,即使創設了模仿、體驗、合作等情景,卻不能真正給予指導,孩子們難以真切感受到律動音樂的音色、音高、節奏和力度變化所帶來的審美意蘊。幼兒藝術教育教學,其目的不在于傳授單一的知識和專業技能,而在于培養和豐富孩子的審美經驗,引導孩子樹立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因此,幼兒藝術教育,不僅要教孩子學會唱歌、學會繪畫、學會跳舞,而且要讓孩子們在藝術中尋找到精神家園。
“感情移入”,是美育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在現實中,由于課程“本位”意識的影響,一提到美育,許多教師往往把它歸結到藝術教育教學上面,認為各門課程都有其固有的教學方式和明確的教育目標,都是傳授特定的學科知識。由的“感情移入”論可知,美育融合在各門課程之中,貫穿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事實上,把美育融入語文、英語、數學等課程教學中,不僅會增強學科知識的魅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而且促進了各個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對孩子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比如,幼兒教材有許多是名家名作,其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彩,都是美育的極好內容和形式,通過引導學生欣賞課文觸景生情、以情繪景,感受課文中聲響、色彩、形狀、意境之美,體會語言豐富的表現力,不僅會增強語文知識的魅力,而且能夠很好地培養孩子的審美意識和審美素質。
關鍵詞:學前教育 美術課 問題分析 對策研究
學前教育專業主要是培養高素質的幼兒園教師,使他們能夠從各種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技能、知識等方面的發展,更好地完成孩子們全面健康和諧發展的重任。由于幼兒時期是人生藝術能力形成的關鍵期,他們主要憑興趣學習、在玩中學,而且幼兒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這就要求幼兒園教師的教學盡量直觀、生動,多用肢體語言去增強教育的藝術性與趣味性,增加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要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緒。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需要伴隨著繪畫與手工等藝術教育活動。因此幼兒園美術教育有著關鍵性的作用,而美育教學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則是學前教育專業基礎教學中的重點。
一、目前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教學現狀
1 教學方法落后,教學目的重理輕實。美術教學過程的進行,美術教學原則的貫徹,美術教學目標的實現等等,都離不開美術教學方法。而現在有這樣一種看法:認為只要會畫畫,就能當好美術教師。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不注意教學方法的運用,同樣花了很大的精力,但收效甚微,甚至挫傷了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目前還存在一個不容忽視的傾向,雖然大部分教材配有學習光盤,但許多都流于形式,有些課件簡直就像放電影,一幕幕掠過,教師無法強調知識點,課堂上與學生缺乏互動,學生看完后,感覺跟沒學一樣,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可見運用多媒體教學還應認真琢磨其科學性、有效性。這是我們應該深思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重視理論教學,而輕視實踐技能課的教學。比如手工課的教學培養出的學生只會口頭表達,而不會動手操作。使得美術知識與美術技能脫節。
2 教學方法單一。教師面臨著需要知識多元的發展趨勢。長期以來,美術在教育中始終沒有被重視起來,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純粹的美術知識很難適應現代教學工作的要求,我們不能把責任一概歸結為我國的教育體制的問題,而要從主觀上多作思考。現在美術教師照本宣科的現象還非常普遍,基本的人文知識和其他學科知識還相對匱乏,這些都是我們目前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3 課程評價體系單一性。教與學都要評價,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美術課程對學生評價手段比較單一,主要是考試,只關注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沒有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
二、提高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教學措施
1 教法改革
國家教育部頒發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幼兒園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由此使學前教育在社會發展和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得到了大力的提升。社會發展的需要呼喚優質的學前教育,呼喚高質量的幼兒園,呼喚高素質的幼教師資隊伍。這樣充分肯定了幼兒教師在教育及兒童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時對教師素質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作為專業的教育工作者,幼兒教師就應該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如有強烈的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能全面、正確地了解幼兒的美術發展興趣;能有效地選擇、組織美術教育內容;創設環境、利用各種教育資源不斷進行學習等。而本專業就是幫助學生樹立牢固的專業思想和正確的教育觀念;縮短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的距離,使學生一畢業,就能走向工作崗位,基本勝任教育工作。從教學對象來講,不同時期的學生呈現不同的特征,美術教學方法也因人而異,具有多樣性。從另一個角度講,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能包羅萬象、一統全局,所以“教學有法而無定法”。這也說明美術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是客觀存在的。尤其在今天,美術教育界正在積極地探索美術教育改革,各種反映時代特征的美術教學方法將應運而生。
2 創造開放的教學環境
開放的教學環境可以消除教師主講這種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使學生從封閉的教學體系中解放出來,拓展思維、激發靈感。學前教育專業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應該加強與各類幼兒園之間的聯系,使學生更早了解幼兒教育中美術課程的重要性和所需要的美術知識,進而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獨立面對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同時,相關教育機構應該有針對性地開展學術講座和展覽活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創造開放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將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有機結合。
3 打造優秀的教師隊伍
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教師,其不僅要有過硬的美術知識,還需要具有幼兒教育方面的知識。因此,相關教育機構應該創造條件,鼓勵教師到幼兒園及相關單位積累教學經驗,或是聘請有經驗的幼兒教育工作者來上課,提高從業教師的教學能力。此外,相關教學機構還要加強與其他學校等同類機構之間的交流,相互借鑒、取長補短。
4 創建多元的評價制度
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課程應該圍繞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鑒賞力開展教學,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實習、試講、展覽活動等形式,采用多元化的考核形式,既重視理論課的考核,也注重平時的技能訓練,提高整體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學前教育專業中,美術教師要通過優化課程設置,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與互相推動,培養出具有過硬崗位技術能力、良好職業道德的合格的學前教育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陳高.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改革實踐探索[J].成功:教育,2011,( 1) .
[2]金日勛.淺析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教育的基本策略[J]. 中國校外教育,2011,( 3) .
【關鍵詞】五年制幼師;物理教學模式;學習興趣;課堂效率
五年一貫制幼兒師范簡稱五年制幼師,五年制幼師招收的是初中畢業生,實行五年貫制教育。新的學制以及新的要求必然給五年制幼師的物理教學帶來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
一、五年制幼師面臨的難題和挑戰
(一)生源文化基礎薄弱是最大障礙
五年制幼師生源質量一般,學生基礎不是太高,學習習慣、方法不是太好,學習興趣也不是很高,因此,老師要認真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注意研究學生的學習基礎、實際水平、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設法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物理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能夠積極地、主動地獲得知識和提高能力。
(二)課程設置傾向明顯,以物理為代表的理科課程被邊沿化
在幼師課程設置上,專業課程所占比重很大,而理科課程比重則偏小。以周課時為例:我們學校的物理、化學每個星期為有2節,而琴法、舞蹈、美術等專業課程每個星期都在4節以上。以物理為代表的理科課時明顯被壓縮,學科地位被邊沿化。
(三)課程多,學生學習任務重,偏科思想嚴重
幼師的專業課程是非常全面的。學生每一個學期必修課程一般在13門以上,這么多的課程必然會占用學生更的多學習時間,加重學生學習包袱,其結果是使得教學效果難以包管,學生也容易出現厭學情緒和偏科思想。
(四)生源性別構成不利于理科知識(知識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經驗的總結)的傳授
從生源構成看,幼師和學生絕大多數為女生。假設,我們學校有三千數名幼師和學生,女生比例就高達96%以上。女生邏輯思維相對欠缺,對物理普遍缺乏學習興趣;由于初中基礎差,有部分學生怕上物理課,怕做物理作業,在心理上排斥物理。
二、探索提升幼師物理教學效果的策略
(一)認清學科地位和作用,明確學習物理的意義
在幼師中開設物理課的目的,原因是熬煉和培養邏輯思維,擴大視野,正確認識世界,提升科學素養,使學生更好地勝任今后的工作、適應現代化生活。弄清了學科的地位和作用,學生才氣理解學習的意義安在,才氣產生學習動力,刺激引發學習興趣。
(二)教學觀念的轉變
在教學觀念上,最核心的是中心轉換,即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教師首先不是考慮我要教什么,怎樣教,然后再考慮怎么讓學生配合自己,而是首先考慮讓學生學什么,怎樣學,精心設計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行為,而后再設計自己怎樣配合、組織、幫助學生學習。優秀的教學設計不但能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而且有利于引導學生“學會、樂學、會用、會做”,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指導學生從物理學的角度明確地表達問題、物理學中經常有“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樣”的問題,所有這此問題的表述要盡可能從物理學的角度講清楚主題,講清楚要表述的物理規律的內容及該物理規律的適用條件。
(三)教學設計應綜合分析學生、課程等因素
對學生進行分析與思考、素質教育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開發學生的個體潛能、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前必須掌握學生的基礎素質。幼師課程多,但物理課少,何不變通思維,變劣勢為優勢,進行 “聯合教學”!即多個不一樣的學科的老師經過統一備課(備課是教師根據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表達方法和順序,以保證學生有效地學習。),制訂教學籌劃,應用部分學生感興趣、在課時上比力優越的學科來幫助完成物理的部分教學主要內容,并且完成該學科的教學任務,達到雙贏的效果。假設,在講到能量守恒時,經過提前的老師集體備課(備課是教師根據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表達方法和順序,以保證學生有效地學習。),各科教師在教學籌劃中做好安頓。請語文教師安頓一個練習:將“太陽”、“樹木”、“燃煤電廠”幾個詞串聯成一個童話小故事做即興表演,再讓全體學生寫成作文;美術教師安頓畫成簡筆畫,從中評比出優秀作品。這種教學形式可以將物理、語文、美術、書法、音樂等學科知識(知識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經驗的總結)有機聯系起來,形成“三維立體教學”模式,這是現在學科整合的一種新的嘗試。
(四)凸顯專業特色,增強教學交互,讓學生知識、技能協調發展
善于表演是幼師和學生的特長之一,而邏輯思維則是她們的短處。假設能揚長避短,發揮學生的專業特長,將表演恰當運用到物理教學中,將某些抽象內容(假設短路、布朗運動、分子力作用規律)經過安頓學生夸張的表演的形式出現出來,使學生受到更強烈的感官刺激,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五)開發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為學生減負
關鍵詞:學前兒童;美術作品;評價現狀;有效評價方法
一、以基本問題為導向的探索式美術教學的內涵
(一)基本問題產生的背景
縱觀整體,學校美術課程的發展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在“雙基時代”(1949—2001年),美術教學的課程目標更傾向于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培養;第二時期,在三維目標時期(2001—2015年修訂普通高中課程標準開始)注重學生在學習知識與技能當中的過程與方法中進而培養相應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第三時期,從2015年開始,“核心素養時期”登上中國課程的歷史舞臺,美術課程目標的有所改變與進步,美術教學方法也隨之發生相應的改進,形成以學科核心素養為本位的美術教學。其關鍵的美術教學方法是在真實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和通過多種渠道獲取知識,并學會解決問題,著重于如何通過基本問題使學生的知、情、意、行統一起來,以一種探索式統整美術教學的方法去全方位地塑造人、進而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基本問題的含義
基本問題的概念是在美術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所提出的,以基本問題為導向的探索式美術教學,是具有確定性目標在現有情境下結合學習者個人在生活中發現的實際問題所存在的。首先,問題需要一個存在的平臺,需要呈現在一個真實的問題情景當中,這是一種學生持續性思考的過程。日常生活、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當中處處需要美術,小到同學之間互贈賀卡,大到樓房建筑的設計。所以基本問題在美術課堂的提出需要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應該是學生在生活中實實在在所遇到的問題。
(三)美術教學中的師生的角色定位
21世紀學校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出高素養精專業的高水平人才。一個人的素養結合了先天的遺傳和后天的養成,在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的學習中都是素養提高的一個過程。針對美術學科而言,一個學過美術的人和一個沒有學過美術的人在觀察方法和能力、美術欣賞方法和能力、造型表現能力、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上都會有差別。[3]現代社會競爭最需要的是具有探索性、創新性、開拓性人才,一切美術教育都是以培養學生適合社會生活能力為主要目的。美術教師要具備探索式統整美術教學的能力,具有概括基本問題與剝離小問題的能力,美術教師要把那些在生活中看起來不起眼而又時時困擾同學的有價值的問題統整為有利于開展美術教學的基本問題從而簡化成學生可以理解的小問題,不斷給學生有新信息的刺激,基本問題在美術教學中的實施強調美術教師的“引導”,引起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欲,增加解決問題中美術知識使用的連貫性、系統性,保證教學內容上的統一性、靈活性與啟發性。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幫助學生完善解決問題的方案,確認教學目標的適合性,使學生提供解決小問題的方案徹底落實到基本問題的源頭上。力求做到所統整的基本問題目標具有伸縮性,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理想狀態。這無疑是師生之間探究合作完成解決問題的過程。
二、以基本問題為導向的探索式美術教學的意義
在以基本問題為導向的探索式美術教學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良好的循環體,獲取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在解決問題當中實現其本身的價值。在完成任務的過程當中,不僅涉及到美術學科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也會涉及人際交往、審美能力的體現、信息檢索的能力以及各項學習的能力等,在這種美術學習過程中無疑是一種對跨學科技能與綜合能力的培養。
(一)提高學生分析與歸納的能力
提高學生面對生活中實際問題存在的敏銳程度以及運用美術學科知識去剖析、思考與探究問題的解決方法的能力。可把發現的難點細節書面化,讓同學們針對難點逐一突破分析,制訂解決的問題策略,歸納整理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提高學生課外閱讀、信息搜索、理論聯系實踐的綜合能力。
(二)提高學生敘述與論證能力
在學生為同學展示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把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對同學提出解決方法的看法、建議與質疑進行討論都在一定程度上訓練著有條不紊的敘述能力與論證能力。這些都是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以美術學科基本知識與技能為載體所習得得隱性能力。
(三)提高學生探究與創新能力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中強調要通過多種實踐方式來讓學生了解和感受美術,這不只要求美術教學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形式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圍繞著主題對制訂解決方案進行不斷修改,更好的體驗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深化學生的思維。
三、以基本問題為導向的探索式美術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采用主題單元式的教學方法
以基本問題為導向的探索式美術教學是從“基本問題”為源頭,以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作為載體,在以學生為主體的美術學習探究過程中,來完成對專業問題的深入認識和精確理解以至于可以靈活的運用知識與技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層層遞進的教學需要區別與傳統的教學方式,根據這個問題應該倡導的教法是主題單元式。試想一節美術課40—45分鐘,對待美術知識的深度學習程度是極其不夠的,學生由原有水平到達教學目標的整個過程,是需要通過一個個課時的完成和一個個單元目標的積累使其提高原有水平達到質的提升。主題單元式學習內容相對集中,結構化強。在以基本問題為導向的探索式美術教學中教師是充當主題內容、基礎問題提出的組織者,學生是對美術知識技能的探究者與主動學習者。
(二)掌握好基本問題的教學過程
在進行主題單元式的教學之前,美術教師應先提出問題,制訂教學目標,在上課之前提前將小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查閱資料、熟悉上課模式、充分思考與討論相關問題。在授課過程中,美術教師應該具有前瞻性,積極幫助學生定義問題,預判出學生在探索問題中所遇到的困難。充當課程主題的把關者,使整個課程內容具有靈活性與伸縮性,時刻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基礎問題這個核心點做討論分析,以防止學生偏離本課主題。在授課之后,要注意每組學生對本主題內容的學習反饋,布置下一節課的任務,做到課程內容之間的首位呼應。
整體語言教學法(TheWholeLanguageApproach)首先強調整體。在語言教學中,雖然我們常把語言分成“聽、說、讀、寫”四個部分,但是實質上,語言是包含這四個部分的不可分割的整體。肯·古德曼(KenGoodman)認為,語言中的詞、短語、句子和段落就好像一樣東西內部的原子和分子。我們可以研究原子和分子的特性,但是,其整體意義總是超過各部分加起來的總和。就好比一張木制桌子,我們可以分析木頭中的碳、氫以及其他元素和成份,這對幫助我們加深對本材的認識是有好處的。但是,用木頭分子是造不出桌子來的。同樣,兒童在家里學習語言,也不是從零零碎碎的片斷開始的,而是從聽懂父母用完整的句子傳遞過來的完整意思開始的,然后為了自身的需要和一定的目的,再慢慢學著開口,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事實證明,兒童在這種自然環境中把語言當作一個整體來學習,從來都是相當成功的。
整體語言教學法的理論,除了把語言本身看作是個整體以外,還把語言教學的范疇擴展到與學生生活有關的其他各個方面。語言教學要和文化、社區相結合,教師要和學生相結合。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學生現實生活中的真實需要,為了能夠進行有意義的人際交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不只是為了學習語言而學習語言。
在口語表達方面,教師大都使用非正式的方法,比如:讓學生講故事,讓他們穿上服裝,借助道具表演;讓學生看圖畫說故事、復述故事、表演場景;或者教師先讀一首詩歌給學生聽,然后讓他們把詩擴展成故事。在兒童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多使用故事、歌曲和短劇等,使孩子在可理解的和具有實際意義的語言環境中接觸和學習完整的語言。
在閱讀方面,整體語言教學法認為,閱讀的過程是讀者先前獲得的經驗和文字符號相互交流的過程。教師在選擇閱讀材料時一般不采用專門為學生編寫的課本,而選用具有實際意義的、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又能激起學生興趣的、完整的文章和正式出版物,例如:招牌、招貼、說明書、電話簿、電視節目單、旅游指南、小說、散文、字典和百科全書等等。有的教師還在教室里建立一個圖書角,布置一個書籍豐富、充滿各種印刷品的人文環境,使學生隨時有機會接觸各類書籍。他們認為,閱讀的目的在于獲得有用的信息和感興趣的知識,而不在于閱讀本身。
主題單元(ThematicUnit)是整體語言教學法中的重頭戲。主題單元的含義是:在一個確定的單元時間教學過程中,例如,一兩個星期內,所有的教學科目都圍繞著同一個主題來進行。設計主題單元之前,首先要對自己的教學對象做到心中有數。教師應詳細了解學生的特點,例如:學生的年齡、性別、年級、英語程度、中文程度、數學程度、智力水平、學生是來自城市還是鄉村、家庭經濟狀況、家長受教育程度、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特長和弱點等等。
確定了教學對象以后,接下來是選擇主題。選擇主題首先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并使它與學生的知識背景相符合。其次,要考慮這個主題是否具有一定的“粘合力”,能否將各門科目結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完整的教學單元。例如:選擇“植物”做主題,可以利用學生過去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用“植物”這個題目來貫穿中文、英文、科學常識、音樂、美術各科目是可以做到的。要注意的是,不是任何題目都可以拿來做單元主題的。題目太籠統、太抽象就不合適,如:世界、哲學、心理等。題目太小、太專業也不合適,如:筆記本、字典等。在美國,比較受師生歡迎的題目有:野生動物、動物園、橋、月亮等。選題可以由一位主課老師選定,也可以由各科教師集體商討、共同決定。
有了合適的題目,接下來就該通盤考慮整個教學過程了。單元的第一課和第一個活動很重要。要在單元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求知欲。
教師可以邀請家長和社區里的專業人士到班上來演講,也可以安排外出參觀訪問,如:觀看戲劇、電影,參觀科學館、博物館,參加科學實驗或藝術節的活動等等。
主題單元結束時,可以在教室里建立一個主題學習中心,讓學生把在這個單元學習過程中收集的資料、自己的作業等全部匯集在一起,展示出來。這樣做,便于學生互相學習觀摩,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果產生一種成就感。同時,學生也有機會在一個很自然的環境中做自我評價,檢查自己的進步和不足之處。
一個主題單元的教學時間一般來說以一到兩個星期為佳。若用間太短,不足一星期,學生不容易把各個科目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倘若單元太長,內容過多,學生不容易掌握,就會失去興趣,產生厭煩情緒。此外,一個單元占用太多的教學時間,還會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整體語言教學法是外語教學的主力,不但美國,而且在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和新加坡等英語國家十分流行。
1.主要特點
①強調整體。在語言教學中,聽、說、讀、寫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②語言要和文化、社區相結合,教師要和學生相結合。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需要,能夠進行有意義的人際交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不是為了學習語言而學習語言。
③單元以主題為中心O在一個單元中,所有的學科都圍繞著同一主題來進行。主題應激發學生的興趣,能夠將各門科目結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完整的教學單元。
2.主要優點
使一個主題概念能夠多角度、多層次地反復出現,使學生有機會把過去的知識和經驗與今天的學習任務結合起來,使新舊知識在頭腦里形成網狀記憶、網狀聯想,使英語學習的質量產生飛躍。
3.主要缺點
個別主題無法把部分學科結合起來,對教師的要求也較高。
英語教學法講座之七——浸入式教學法
浸入式(Immersion)教學是一種以外語為各學科教學語言(除母語學科)的教學方法。它使學生“浸入”在外語環境中學習各種學科知識,從而使單一的外語學科教學與使用外語進行的各種學科知識教學相結合。
1965年,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圣·蘭伯特學區進行了第二語言(法語)浸入式教學實驗。該實驗自幼兒園起,直至高中畢業班,取得了顯著成效。20世紀80年代起,法語浸入式教學在加拿大各地區推廣。當前,每年有30余萬在校學生接受第二語言(法語或其他語種)浸入式教育。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上外語教學日趨低齡化,并與各學科教學內容相互滲透。侵入式教學較好地順應了這一潮流。
1997年,在我國西安開始了中國——加拿大教育合作項目“英語浸入式教學研究”,并取得了階段性(幼兒園)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表明,在幼兒園開展英語教學活動,浸入式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浸入式教學法以現代生理學、心理學和語言學為其理論基礎。
神經生理學家認為:人的大腦可以塑造,人在青春期前易于掌握語言技能。過了青春期,多數人的心理機能和認知圖式基本定型,對掌握語言技能不再那樣敏感和有效。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對學習第二語言態度積極。隨著年齡增長,伴隨著某種經歷而產生的想法(如:害怕說錯而羞于開口等)會對學習第二語言造成消極影響。
心理語言學家認為:兒童在6歲(或7歲)以前,每天都能在語言環境中自然習得某些交流技能,而不需要接受系統的指導。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語言的敏感性會逐步減弱。因此,早期浸入式教學活動能使幼兒在語言敏感期依靠特有的認知能力習得第二語言。
1.基本特點
1)外語不僅是學習的內容,而且是學習各種知識的工具;
2)外語語言學習與學科知識的學習相互滲透;
3)外語語言學習隱含在學科知識的學習中。學科知識以外語承載,是顯性教育內容。外語以其工具性作用成為隱性教育內容。
2.評析
1)、浸入式教學使英語教學從單純的英語學科教學發展為英語語言與多種學科知識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從而大大增加了學習、運用英語的時間及范圍。
2)、浸入式教學能將英語教學活動,滲透到幼兒的生活、學習、運動和游戲活動中,這對4-6歲處于語言敏感期的幼兒尤為適合。
3)、在幼兒園使用浸入式英語教學活動應正確處理母語(漢語)教學活動與英語教學活動之間的關系。可在開展漢語教學活動的基礎上,適當使用英語進行各種教學活動(即:半浸入式英語教學活動)。
4)、浸入式英語教學活動對幼兒教師的英語水平有一定的要求。開展浸入式英語教學活動應充分考慮幼兒園的師資條件。
英語教學法講座之二——任務型教學法
一、任務型教學法及其產生的時代背景
以任務為中心的語言教學思路(TheTask一orientedApproach)是近20年來語言交際教學思路(CommunicativeApproach)的一種發展形態。它把語言應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
長期以來,在外語教學界,人們一直在試圖尋找一種最佳教學法。外語教學是一個非常復雜,多變項交互影響的過程,使得外語教學中難于尋求出一種最佳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堂上教什么并不就等于學生學到了什么。教師在外語課堂教學中的主要作用是如何為學生創造一種有利于外語習得的條件。因此,對于外語教學中語言交際任務的研究是目前第二語言習得和課堂教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在過去的近20年中,不少應用語言學家從不同角度對交際學習任務進行了深入的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
近期,在我國的基礎教育階段的外語教學中,對以任務為中心的語言教學思路開始給予了足夠的關注,對學習任務的研究和設計,以及在教材開發和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也日趨廣泛。任務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已逐漸成為中小學英語教學的主流。教育部新版的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教學建議部分強調:倡導“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要求教師依據課程的總體目標并結合教學內容,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學生通過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
二、理論基礎
任務教學的理論基礎可以溯源于已對基礎教育產生深刻影響的認知心理學說。認知理論認為:人的認知活動不能離開實踐,人類所創造的知識都來源于人的直接經驗,但作為人的個體又不能事事親身經驗,這就依賴于社會交際。學校教學主要是傳授人類已經創造的知識和經驗。在語言教學,尤其是第二語言或外語教學中,這一點就表現得十分清楚。學生學習英語,不可能像幼兒跟母親學習母語那樣生活在所學語言的環境中,直接接觸信息源。在課堂里學習英語,是教師把前人在教學中總結出來的知識和經驗通過教材、教具和一定的教學活動傳遞給學生,并組織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幫助學生掌握。
所謂“任務”,指的是“做事”。在做事的過程中,讓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學習心理狀態.學生之間的交際過程也是一種互動的過程。在完成任務的進程中,學生以“意義”為中心,盡力調動各種語言的和非語言的資源進行“意義”共建,以達到解決某種交際問題的目的。完成任務的過程催化了學生自然的和意義的語言應用,營造了一個有利于學習者語言習得和內化的支持環境。
三、基本特點
多年來對外語教學中交際學習任務的討論和研究并沒有對交際學習任務有一致的定義,但是龐繼賢教授在為DavidNunan《交際課堂的任務設計》一書寫的導讀中表明:任務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活動至少應具備以下的特點:
1、以意義為中心,而不是以操練某種意義不大、甚至是無意義的語言形式為目的。
2、任務的焦點是解決某一交際問題,這一交際問題必須與現實世界有著某種聯系。這種聯系不應是籠統的或是現實世界中某種
活動的翻版,而應是具體的,貼近學生生活、學習經歷和社實際,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和興趣,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欲望。
3、任務的設計和執行應注意任務的完成,即交際問題的解決。任務完成的結果是評估任務是否成功的標志。
把以任務為中心的語言教學思路應用到兒童學習語言的課堂上,教師應該以教學目標為依據,結合教學內容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的圍繞主題活動展開的各種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學生積極投入、主動參與,讓學生通過學習、思考、體驗、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在設計、組織教學活動時應該注意:
1、活動要有明確的目的,注重學生學習、思考、體驗的語言習得過程并具有可操作性。
2、活動要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考慮到他們的學習發展區。
3、活動要有利于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語言綜合技能的提高,同時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
4、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或生活實際為出發點,以意義為中心,引導學生從語言知識的涉入向語言的實際使用過渡。
四、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