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創新素質的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創新心理素質是個體在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與發展并在創新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有關創新心理素質的構成目前尚存在分歧[1-2]。創新意識是創新活動的內部心理傾向,表現為好奇心、求知欲、懷疑感、創新需求、思維的獨立性等方面,它是創新心理素質形成的必要前提。創新能力是創新活動中所達到的能力水平,表現為創造性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是創新心理素質的核心,是衡量個體創新心理素質高低的重要標志。競爭心是不甘落后積極進取的內在動力,是創新個性的重要表現方面之一,擁有強烈的競爭意識是創新人才在社會競爭中不斷前進的重要因素。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競爭心雖然在創新心理素質的構成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但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創新意識是形成創新能力的前提,可支配和強化創新能力;競爭心可激發創新意識,促使創新能力更好的發揮和運用;創新能力反過來又能增強創新意識和競爭心。我們認為創新意識、創新能力與競爭心是創新心理素質的三個重要構成部分,它們水平的高低可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個體創新心理素質的高低。
心理健康狀況作為影響個體學習、工作與生活的心理因素,必然會對創新活動產生一定的影響作用。國內有關創新素質的理論探討比較多[3-4],具體的實證性研究比較少,而有關創新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雖有報道,但缺乏深入系統的實證研究[5-6]。鑒于此,本研究擬對我國中學生的創新心理素質與其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進行初步探討,以期為學校創新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2研究方法
2.1被試北京市、河北省兩普通中學學生558人,其中男生278人,女生280人,初一生108人,初二生179人,高一生161人,高二生110人。
2.2測評工具
2.2.1創新心理素質量表該量表為王極盛編制,包括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競爭心三個子量表,每個子量表初步由20個項目組成,采用5級評分作答,從1~5分別表示從無、偶爾、時有、經常、總是。
2.2.2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該量表由60個項目組成,共有十個分量表,分別為強迫(MH1)、偏執(MH2)、敵對(MH3)、人際關系敏感(MH4)、抑郁(MH5)、焦慮(MH6)、學習壓力(MH7)、適應不良(MH8)、情緒不穩定(MH9)、心理不平衡性(MH10)。該量表為王極盛(1997)專門針對我國中學生所編制,信度、效度較高[7]。
2.3施測與數據處理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法抽取被試,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施測。采集的數據使用SPSS10.0統計軟件進行管理與統計處理。
3結果
3.1創新心理素質量表的信度、效度分析
3.1.1項目與總分的相關
分別計算三個子量表各項目得分與其相應的子量表總分的相關。創新意識各項目與其總分的相關在0.41~0.69之間,創新能力子量表中各項目與其總分的相關在0.45~0.76之間,競爭心子量表中,除第58項與其總分的相關為0.31,其余各項目與總分的相關在0.42~0.79之間。
3.1.2因素分析和結構效度
分別對這三個子量表進行初步的因素分析,將區分度及共通性偏低的8個項目剔除后再次進行主成分分析。根據卡特爾“陡階檢驗”原理,結合碎石圖可以看出,創新意識子量表中除因素1的特征值為7.45,其余特征值較小可以舍棄,因素1所能解釋的變異數為41.4%,該子量表進行因素分析的18個項目在因素1上均有負荷且負荷量均高于0.54。對創新能力子量表進行同樣的分析,發現其因素1的特征值為8.65,其余因素較小可以舍棄,因素1所能解釋的變異數為48.1%,該子量表進行因素分析的18個項目在因素1上均有負荷且負荷量均高于0.51。對競爭心子量表的分析表明,其因素1的特征值為8.66,其余因素較小可以舍棄,因素1所能解釋的變異數為54.1%,該子量表進行因素分析的16個項目在因素1上均有負荷且負荷量均高于0.59。
3.1.3信度分析
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競爭心三個子量表的同質性信度(Cronbacha)分別為0.91、0.93、0.94,分半信度(Spearman-Brown)分別為0.87、0.88、0.91。
3.2中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的整體特點
將三個子量表所含項目的評分之和除以其項目數作為該子量表得分,中學生在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競爭心上的得分分別為3.38±.76、3.32±.81、3.52±.83。
3.3中學生創新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3.3.1中學生創新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
創新心理素質各子量表得分與其心理健康各因子及總均分的得分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見表1。創新意識與抑郁、焦慮、學習壓力呈顯著負相關;創新能力與抑郁、學習壓力呈顯著負相關,與適應不良呈顯著正相關;競爭心與抑郁、焦慮、學習壓力、總均分呈顯著負相關。
表1創新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系數
附圖
注:*p<0.05,**p<0.01,***p<0.001,下同
3.3.2不同心理健康水平者創新心理素質的差異比較
選擇在心理健康總均分上得分最低和最高的27%的被試各153人,分成心理健康水平高、低兩組,對這兩組學生在創新心理素質子量表上的得分進行t檢驗,結果見表2。由表2可見,兩組在創新意識和競爭心上均有顯著差異。
表2心理健康水平高低兩組被試創新心理素質的比較
心理健康水平高組心理健康水平低組
MSDMSDtp
創新意識3.540.863.270.673.03**.003
創新能力3.420.923.280.761.41**.159
競爭心3.680.973.430.722.60**.010
3.3.3心理健康因子與創新心理素質的回歸分析
分別以創新心理素質的三個子量表得分為因變量,與之顯著相關的心理健康因子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學習壓力分別進入了對創新意識和競爭心的回歸方程,學習壓力、適應不良和抑郁則依次進入對創新能力的回歸方程。
表3心理健康水平與創新心理素質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因素BR[2]Betatp
創新意識學習壓力-.183.032-.1804.315.000
創新能力學習壓力-.210.014-.1953.436.001
適應不良.376.055.3065.534.000
抑郁-.185.066-.1562.612.009
競爭心學習壓力-.242.047-.2185.255.000
4討論
4.1創新心理素質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對創新心理素質三個子量表分別進行項目一總分相關分析,正式項目與其對應子量表總分的相關均在0.50以上,表明這些項目均有較好的鑒別力。因素分析結果表明,三個子量表均有一個特征值最大的因素可以說明該子量表的主要成分,且每個子量表的項目在該子量表的這一因素上均有較高的負荷,這一結果與我們編制量表時的理論構思基本吻合,從而表明創新心理素質各子量表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對創新心理素質各子量表的信度進行考察,發現其同質性信度均在0.90以上,分半信度均在0.85以上,表明三個子量表的信度較高。
4.2中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的一般特點
中學生創新心理素質各子量表得分均在3分以上,表明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競爭心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創新心理素質整體狀況不錯。中學生的思維活躍、興趣廣泛、熱情奔放、敢想敢做、不畏權威,具有很大的創新潛力。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黃金時期,處于一生創造力最佳發展年齡區的前端,可塑性較強,因此大力開發青少年的創新潛能,使其具備更為強烈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競爭心,這應是我國創新教育的努力方向。
4.3中學生創新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
研究結果表明,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競爭心強的個體,體驗到的學習壓力、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較少,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個體在創新意識和競爭心上要顯著優于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學生。創新能力屬于創新心理素質的認知結構,創新意識和競爭心則屬于創新心理素質的動力結構,因此相對而言后兩者與心理健康的關系要比前者更為密切些。已有學者[5-6]對創新素質和心理健康的關系進行了理論探討,本研究從實證的角度進一步證明兩者關系緊密。創新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因子的回歸分析表明,學習壓力對創新意識和競爭心的影響作用較大,創新能力受學習壓力、適應不良和抑郁的影響作用較大?,F在中學生的主要壓力來自學習方面,巨大的升學壓力、繁重的學業任務使他們體驗到較強的壓力感,從而引發焦慮、抑郁等不良應激反應。健康的心理狀態可以充分發揮智力效應,思維活躍,聯想豐富,提高創新敏感性,對有關創新的事物保持濃厚的興趣,從而極大的提高創新效應。時常處于抑郁、焦慮、緊張狀態下的個體,其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競爭心受到抑制,難于保持較高的水平。學習壓力對創新心理素質的三個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這就提示我們,如何將學習壓力調控到一個較為合適的水平,以便促進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的培養和提高,這是創新教育中值得特別關注的問題。另外,本研究還發現創新能力與適應不良因子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適應不良對創新能力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這一結果較為有趣和費解。我們推測這可能與創新能力愈高,個體行為方式獨特性愈強,導致有時與外界的常規不太適應有關,具體的原因尚有待今后進一步的探索??偠灾?,健康心理是創新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本心理條件,健康心理的培養和維護有利于促進創新性人才的快速成長。
5結論
5.1自編創新心理素質量表包括三個子量表即創新意識、創新能力與競爭心,經檢驗這三個子量表均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
5.2中學生的創新心理素質整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
5.3中學生創新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水平較為密切,創新意識與學習壓力、抑郁、焦慮顯著負相關,創新能力與學習壓力、抑郁顯著負相關,與適應不良顯著正相關,競爭心與抑郁、焦慮、學習壓力、總均分顯著負相關;心理健康水平高者其創新意識和競爭心較心理健康水平低者高;學習壓力對創新意識和競爭心的預測作用較大,學習壓力、適應不良和抑郁對創新能力的預測作用較大。
【參考文獻】
1戴春林.創新心理素質淺論.教育發展研究,2000:6:80-83
2崔景貴.論心理科學視野下的學校創新教育.教育探索,2001;126(12):17-19
3林崇德.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51(1):5-13
4顧明遠.基礎教育與創新精神.中國教育學刊,1999;94(2):23-25
5王極盛.創新時代.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9:125-146
1前言
創新心理素質是個體在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與發展并在創新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有關創新心理素質的構成目前尚存在分歧[1-2]。創新意識是創新活動的內部心理傾向,表現為好奇心、求知欲、懷疑感、創新需求、思維的獨立性等方面,它是創新心理素質形成的必要前提。創新能力是創新活動中所達到的能力水平,表現為創造性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是創新心理素質的核心,是衡量個體創新心理素質高低的重要標志。競爭心是不甘落后積極進取的內在動力,是創新個性的重要表現方面之一,擁有強烈的競爭意識是創新人才在社會競爭中不斷前進的重要因素。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競爭心雖然在創新心理素質的構成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但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創新意識是形成創新能力的前提,可支配和強化創新能力;競爭心可激發創新意識,促使創新能力更好的發揮和運用;創新能力反過來又能增強創新意識和競爭心。我們認為創新意識、創新能力與競爭心是創新心理素質的三個重要構成部分,它們水平的高低可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個體創新心理素質的高低。
心理健康狀況作為影響個體學習、工作與生活的心理因素,必然會對創新活動產生一定的影響作用。國內有關創新素質的理論探討比較多[3-4],具體的實證性研究比較少,而有關創新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雖有報道,但缺乏深入系統的實證研究[5-6]。鑒于此,本研究擬對我國中學生的創新心理素質與其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進行初步探討,以期為學校創新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2研究方法
2.1被試北京市、河北省兩普通中學學生558人,其中男生278人,女生280人,初一生108人,初二生179人,高一生161人,高二生110人。
2.2測評工具
2.2.1創新心理素質量表該量表為王極盛編制,包括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競爭心三個子量表,每個子量表初步由20個項目組成,采用5級評分作答,從1~5分別表示從無、偶爾、時有、經常、總是。
2.2.2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該量表由60個項目組成,共有十個分量表,分別為強迫(MH1)、偏執(MH2)、敵對(MH3)、人際關系敏感(MH4)、抑郁(MH5)、焦慮(MH6)、學習壓力(MH7)、適應不良(MH8)、情緒不穩定(MH9)、心理不平衡性(MH10)。該量表為王極盛(1997)專門針對我國中學生所編制,信度、效度較高[7]。
2.3施測與數據處理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法抽取被試,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施測。采集的數據使用SPSS10.0統計軟件進行管理與統計處理。
3結果
3.1創新心理素質量表的信度、效度分析
3.1.1項目與總分的相關
分別計算三個子量表各項目得分與其相應的子量表總分的相關。創新意識各項目與其總分的相關在0.41~0.69之間,創新能力子量表中各項目與其總分的相關在0.45~0.76之間,競爭心子量表中,除第58項與其總分的相關為0.31,其余各項目與總分的相關在0.42~0.79之間。
3.1.2因素分析和結構效度
分別對這三個子量表進行初步的因素分析,將區分度及共通性偏低的8個項目剔除后再次進行主成分分析。根據卡特爾“陡階檢驗”原理,結合碎石圖可以看出,創新意識子量表中除因素1的特征值為7.45,其余特征值較小可以舍棄,因素1所能解釋的變異數為41.4%,該子量表進行因素分析的18個項目在因素1上均有負荷且負荷量均高于0.54。對創新能力子量表進行同樣的分析,發現其因素1的特征值為8.65,其余因素較小可以舍棄,因素1所能解釋的變異數為48.1%,該子量表進行因素分析的18個項目在因素1上均有負荷且負荷量均高于0.51。對競爭心子量表的分析表明,其因素1的特征值為8.66,其余因素較小可以舍棄,因素1所能解釋的變異數為54.1%,該子量表進行因素分析的16個項目在因素1上均有負荷且負荷量均高于0.59。
3.1.3信度分析
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競爭心三個子量表的同質性信度(Cronbacha)分別為0.91、0.93、0.94,分半信度(Spearman-Brown)分別為0.87、0.88、0.91。
3.2中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的整體特點
將三個子量表所含項目的評分之和除以其項目數作為該子量表得分,中學生在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競爭心上的得分分別為3.38±.76、3.32±.81、3.52±.83。
3.3中學生創新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3.3.1中學生創新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
創新心理素質各子量表得分與其心理健康各因子及總均分的得分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見表1。創新意識與抑郁、焦慮、學習壓力呈顯著負相關;創新能力與抑郁、學習壓力呈顯著負相關,與適應不良呈顯著正相關;競爭心與抑郁、焦慮、學習壓力、總均分呈顯著負相關。
表1創新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系數
附圖
注:*p<0.05,**p<0.01,***p<0.001,下同
3.3.2不同心理健康水平者創新心理素質的差異比較
選擇在心理健康總均分上得分最低和最高的27%的被試各153人,分成心理健康水平高、低兩組,對這兩組學生在創新心理素質子量表上的得分進行t檢驗,結果見表2。由表2可見,兩組在創新意識和競爭心上均有顯著差異。
表2心理健康水平高低兩組被試創新心理素質的比較
心理健康水平高組心理健康水平低組
MSDMSDtp
創新意識3.540.863.270.673.03**.003
創新能力3.420.923.280.761.41**.159
競爭心3.680.973.430.722.60**.010
3.3.3心理健康因子與創新心理素質的回歸分析
分別以創新心理素質的三個子量表得分為因變量,與之顯著相關的心理健康因子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學習壓力分別進入了對創新意識和競爭心的回歸方程,學習壓力、適應不良和抑郁則依次進入對創新能力的回歸方程。
表3心理健康水平與創新心理素質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因素BR[2]Betatp
創新意識學習壓力-.183.032-.1804.315.000
創新能力學習壓力-.210.014-.1953.436.001
適應不良.376.055.3065.534.000
抑郁-.185.066-.1562.612.009
競爭心學習壓力-.242.047-.2185.255.000
4討論
4.1創新心理素質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對創新心理素質三個子量表分別進行項目一總分相關分析,正式項目與其對應子量表總分的相關均在0.50以上,表明這些項目均有較好的鑒別力。因素分析結果表明,三個子量表均有一個特征值最大的因素可以說明該子量表的主要成分,且每個子量表的項目在該子量表的這一因素上均有較高的負荷,這一結果與我們編制量表時的理論構思基本吻合,從而表明創新心理素質各子量表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對創新心理素質各子量表的信度進行考察,發現其同質性信度均在0.90以上,分半信度均在0.85以上,表明三個子量表的信度較高。
4.2中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的一般特點
中學生創新心理素質各子量表得分均在3分以上,表明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競爭心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創新心理素質整體狀況不錯。中學生的思維活躍、興趣廣泛、熱情奔放、敢想敢做、不畏權威,具有很大的創新潛力。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黃金時期,處于一生創造力最佳發展年齡區的前端,可塑性較強,因此大力開發青少年的創新潛能,使其具備更為強烈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競爭心,這應是我國創新教育的努力方向。
4.3中學生創新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
研究結果表明,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競爭心強的個體,體驗到的學習壓力、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較少,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個體在創新意識和競爭心上要顯著優于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學生。創新能力屬于創新心理素質的認知結構,創新意識和競爭心則屬于創新心理素質的動力結構,因此相對而言后兩者與心理健康的關系要比前者更為密切些。已有學者[5-6]對創新素質和心理健康的關系進行了理論探討,本研究從實證的角度進一步證明兩者關系緊密。創新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因子的回歸分析表明,學習壓力對創新意識和競爭心的影響作用較大,創新能力受學習壓力、適應不良和抑郁的影響作用較大。現在中學生的主要壓力來自學習方面,巨大的升學壓力、繁重的學業任務使他們體驗到較強的壓力感,從而引發焦慮、抑郁等不良應激反應。健康的心理狀態可以充分發揮智力效應,思維活躍,聯想豐富,提高創新敏感性,對有關創新的事物保持濃厚的興趣,從而極大的提高創新效應。時常處于抑郁、焦慮、緊張狀態下的個體,其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競爭心受到抑制,難于保持較高的水平。學習壓力對創新心理素質的三個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這就提示我們,如何將學習壓力調控到一個較為合適的水平,以便促進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的培養和提高,這是創新教育中值得特別關注的問題。另外,本研究還發現創新能力與適應不良因子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適應不良對創新能力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這一結果較為有趣和費解。我們推測這可能與創新能力愈高,個體行為方式獨特性愈強,導致有時與外界的常規不太適應有關,具體的原因尚有待今后進一步的探索。總而言之,健康心理是創新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本心理條件,健康心理的培養和維護有利于促進創新性人才的快速成長。
5結論
5.1自編創新心理素質量表包括三個子量表即創新意識、創新能力與競爭心,經檢驗這三個子量表均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
5.2中學生的創新心理素質整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
5.3中學生創新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水平較為密切,創新意識與學習壓力、抑郁、焦慮顯著負相關,創新能力與學習壓力、抑郁顯著負相關,與適應不良顯著正相關,競爭心與抑郁、焦慮、學習壓力、總均分顯著負相關;心理健康水平高者其創新意識和競爭心較心理健康水平低者高;學習壓力對創新意識和競爭心的預測作用較大,學習壓力、適應不良和抑郁對創新能力的預測作用較大。
【參考文獻】
1戴春林.創新心理素質淺論.教育發展研究,2000:6:80-83
2崔景貴.論心理科學視野下的學校創新教育.教育探索,2001;126(12):17-19
3林崇德.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51(1):5-13
4顧明遠.基礎教育與創新精神.中國教育學刊,1999;94(2):23-25
5王極盛.創新時代.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9:125-146
關鍵詞:藝術設計人才;素質結構;創新教育
Abstract: Art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literacy training has become the artistic design talents training task, through analysis of art design talents of creative intellectual and creat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the quality of concrete structure, emphasize innovation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art design talents cultivating overall quality of important aspects.
Key words:Art and design talents;Quality structure;Innovative education
二十一世紀是以知識和科技不斷創新為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發展需要的是具有創新性綜合素質的藝術設計人才。創新是藝術設計活動的生命,所有的設計活動都是以創新為主的創造性活動,設計過程對創意性、創新性的依賴不言而喻。藝術設計人才的創新素質培養就是要使整個教育過程被賦予創新特征。而創新教育相對于傳統教育,是一種啟發式教育;相對于中庸教育,是一種個性化教育;相對于素質教育,是一種高層次素質教育。因此,對藝術院校學生的創新素質培養已成為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
一、藝術設計人才的創新智力特點
在創新素質結構中,創新型人才的智力特點通常包含:一是新穎及富于意味的創造性智力活動;二是較豐富的創意想象力;三是獨特的創意思維發揮能力;四是分析與直覺思維統一的思維意識;五是發散與集中思維統一的思維意識。創新型人才的思維形式大致表現為求同與求異、集中與發散、習慣與變異、循序與踴躍、試誤與頓悟這五個相輔相成的范疇。在每對范疇中,前者屬正向思維,后者屬反向思維,或者稱為“逆向思維”。目前創新性成果較多地出自逆向思維或者多向思維,藝術設計的創新更傾向于多視角、非常規地探索問題解決的種種可能。強化高校學生“逆向思維”等創新智力特點的培養,不僅能夠運用邏輯的常規思考方式,更能運用非常規的思維方式去發現和解決新問題。
因此在藝術設計的創新教育中,高校要改變以往教學中過于重視的統一性,避免形成從眾思維和從眾個性的教學模式,要用多元化的創新角度去評價和管理設計教學,以改變不利于學生創新智力特點發展的單一性教學方式,注重更多地運用討論式、發現式和啟發式教學,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從而更好地發揮學生的創新智力特點,培養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
二、藝術設計人才的創新個性特點
創新個性是創新傾向性的個性人格特征和人格心理特征的總和。其內容較廣泛并且受個人成長環境、受教育程度、家庭氛圍熏陶、個體性格傾向等現實因素的影響,這些創新意識傾向和心理特征所構成的創新個性特點是藝術設計人才的重要內在素質。創新性人才的個性特點包括:知識面廣,善于觀察,有強烈的好奇心,對事物的內在有深入研究的動機;有旺盛的求知欲、豐富的想像力及敏銳的直覺;喜好抽象思維,常挑戰智力活動;富有幽默感及藝術天賦;意志堅韌,做事專注理性,具備高度的自覺性和獨立性。
由于藝術設計人才的創新素質更重要的表現在創新個性上,因此創新個性的強弱將直接影響到創新能力的大小,創新教育就是要充分挖掘學生本身的創新個性,給他們足夠的個性施展空間。這也就要求在培養藝術類創造性人才的素質教育中,改變高校傳統的教學方法,拋棄傳統填鴨式教學,以創新教育主導創新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會獲取知識、運用知識及探索未知的自學能力;通過對學生創新個性的引導,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和提高。
三、藝術設計人才創新素質構成
創新型藝術設計人才的素質構成包括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
1.創新意識是指善于發現新問題,創新欲求突出,能夠自覺產生創新動機,這是創新型人才最本質的素質,是創新的出發點。我們應善于利用學生個體的主觀創新能動性,通過各種教學環節及教學方式的應用,適時地增進和強化學生追求創新的意識和洞察力。創新型人才通常對新問題的敏感度較高,具有比較強的問題意識,對新鮮刺激較為敏感,能夠從常規事物及普通事物中,發現其不為人知的獨特性。創新型人才的創新意識還表現為尋找新途徑來避免雷同,對新知識、新觀點、新理論和新技術較為關注,并試圖把這些新成果進行創新性的運用,從而產生新的效用。另一方面,創新型人才的認識較新穎,一般不盲目接受現有結論及旁人觀點。他們經常會在理解問題方面多做一些新的設想,找出更全面、科學、有效的改進途徑和解決問題的捷徑。而一旦形成這種求新求異的思維模式,創新型人才在對待相同問題時,就不會人云亦云而是常常能夠發表個人獨到的見解。
2.創新精神主要包括高度的敬業精神、開拓精神、堅韌品格以及對新事物的強烈好奇心。這是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質,是創新的動力源。創新型人才一般都有視野開闊的特點。創新是在綜合前人經驗、知識、理論基礎上進行的新實踐活動,包括總結新的經驗、新的知識、新的技術或生產出新的產品。因此,創新型人才的視野絕不可狹隘,而是既熟知本領域基本知識又了解相關領域的基本理論,能夠融會貫通地進行綜合運用。
3.創新能力方面是指創新思維能力和創造性地計劃、組織與實施設計活動能力,也包括創造性開發設計產品的能力,這是創新型人才的核心素質,是創新的本質力量。一方面,創新型設計人才的發散思維能力較強,想象力也更豐富,對同一問題能夠從多角度、多渠道、多方面去認識,思維的跳躍性極大,能夠在新舊知識的交替穿插中,很快地綜合已有知識,使問題得以解決。這種發散思維的活躍性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指新想法的產生相當快,并在出現問題后,能夠快速找到合理解決問題的新辦法;二是指在相同的時間范圍內,能夠更快的產生超出原有思維范疇的新意識,并通過舉一反三產生更多的想法,從而在現有成果的基礎上獲得新進展;另一方面,設計創新技能主要包括對海量設計信息的收集、整理及加工能力,也包括突出的創新實踐能力。創新的技術和產品必須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從而推出更為成熟的技術和更為優質的產品。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樣也居于教育創新的核心地位,創新教育要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以培養實踐技能為主要目標,突出實驗、實踐、實習及實訓等環節的教學地位。
4.創新人格是一種具有個性化獨特特征而又相對穩定的心理行為模式,這是創新型人才較為穩定的心理特質,是持續創新的根本保證。創新人格主要指人的性格、氣質和能力等特征的總和,它集中體現為創新動機、創新情感、創新意志、創新毅力和創新行為等,既有遺傳方面的影響,也可通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形成。創新人格的培養和發展有利于創新意識的開發,這就使我們的教育要著眼于激發學生創新活動的內在動力機制上面,使這種非智力素質得到鞏固和加強。學生的創新人格既有個體的差異又有這個年齡階段的共同特征,創新教育需要在把握學生總體個性和個體個性的前提下,力求在教育活動過程中通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并有目的地將潛存在個體身上無意識的或潛意識的創新潛質引發出來,重視學生創新主體意識和個性的全面發展,以利于學生形成和發揮良好的創新個性特征。
綜上所述,實施創新素質教育是藝術類高校設計人才的培養根基,需要全面重視創新素質教育的構成要素,進一步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能、創新情感和創新人格等方面的培養;深入研究學生的創新智力及個性特點,激發學生的創新動機,挖掘學生自身的創新素質潛能,用全新的創新教育觀念促進藝術設計人才創新素質的快速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凌繼堯、徐恒醇.《藝術設計學》[M].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0
[2]馮培等編著.創新素養與人才發展 [M].北京:世界圖書
出版公司出版,2001.295
[3]張慶守.創新素質結構剖析與創新教育目標體系建構[J].
福州師專學報 ,2002
[4]美 瑪喬里•艾略特•貝弗林著,孫里寧譯.《藝術設計概
論》[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關鍵詞】課堂教學 情感策略 氛圍策略 方法策略 知識策略
知識經濟時代呼喚創新型人才,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創新型人才,而創新型人才要靠創新教育來培養。所謂創新教育就是通過有目的、有系統的創新教學與訓練,使學生樹立創新意識,培養創新品質,開發創新思維,初步掌握創新技能技法,從而提高學生創新素質的一種新型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課堂教學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實施創新教育成功的關鍵。為此確立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課堂教學策略至關重要。創新教學的課堂教學策略,就是在實施創新教育中運用創造學、教育學和心理學原理,根據課堂教學特點及其變化而制定的行動方針和活動方式。根據我們多年的創新教育實踐,常用的教學策略主要有如下幾種:
一、情感策略
提高學生創新素質的關鍵是非智力因素。無數在創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表明,成功的決定因素首先不是他們的淵博知識而是他們的創新人格。源自內心的熱愛和追求,是創新的靈魂。其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對學生創新素質的形成與提高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所以在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創新意識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促進和提高學生情感智慧的發展。例如在物理教學中可以通過對物理史的考察,充分挖掘科學家崇尚科學的情感和價值觀,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品格修養,追求科學的頑強毅力和獻身科學的奉獻精神,發揮科學史可以給人以智慧的功能,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目的。
二、氛圍策略
創新教學的課堂中教師應努力創設一種“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環境,營造一種尊重學生的觀點、問題,鼓勵學生提問、概括、假設和陳述的課堂氛圍,高度鼓勵和評價學生的積極參與。一句話就是要營造一種有利于開展創新教學的課堂氛圍。創新教學的特征之一是問題性。學生對問題產生困惑并產生求解問題的愿望,是創新教學的前提。教師要創造性地設置問題的情境,營造一種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氛圍。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觀察、討論,獨立地去發現問題,抓住問題的實質,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維方式,探求多種求解的途徑。創新教學的特征之二是探究性。傳統的教學活動以“告訴”的方式讓學生“占有”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造成了學生被動的接受方式。創新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探索的過程。教學中師生要積極開展雙向交流,各抒己見,開放彼此對問題的認識、觀點、看法,闡明各種觀點、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進行討論、驗證各自不同的觀點和看法。要讓學生在探究的氛圍中發現問題,總結規律。創新教學的特征之三是個性化。沒有個性,就沒有創造,就沒有特色。創新教學的課堂要營造一個個性得以自由發展的寬松氛圍。要使優生發揮特長優勢,使后進生不因為有錯誤觀點而受到熱潮冷諷,要消除后進生對學習的“恐懼”,每個學生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如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把驗證性學生實驗改為探究性學生實驗后,自然地創設了師生平等交流、探究問題的創新學習氛圍;另外討論開放性實驗,設計實驗方案等都是創設創新氛圍的好方法。
三、方法策略
靈活的思維方法與創新活動密切相關。方法策略就是在實施創新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創新方法。這是訓練學生創新素質的重要途徑。教學過程中要強調發現知識的過程,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簡單地介紹其結果。這樣知識的學習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同時它也是認識科學本質,訓練思維能力,掌握科學方法的手段。
創新思維重要的特征是批判性和發散性。批判性就是不盲目從眾,堅持自己的獨立思考,拒絕復制型思維。創造從懷疑開始,懷疑就是思考,就是批判。思維的發散性,就是多角度、多側面的思維方式。傳統的教學方法有的是抑制甚至扼殺學生的創新思維。如教學時間和空間“集裝箱”式的程式化,使師生缺乏個性化的選擇和自由;統一的學習方法抹煞了學生的思維個性;標準答案不允許學生嘗試錯誤,更不允許批判思維、發散思維;過分依賴演繹的教學使學生跳不出教材和教師的手心等等。因此在創新教學中要適當調整教材結構和體系,加強創新思維方法和技巧的訓練。如在物理教學中可以對實驗裝置運用缺點列舉法、特性列舉法等創新技法進行改進;設置一些開放性問題運用大腦風暴法、力行法等創新思維方法進行解決等。
【摘 要】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創新型的教師隊伍。在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中,輔導員能否適應高等教育的變化,在多元化、專業化、現代化的學生服務中融入創新教育,將直接關系到我國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成敗。文章分析了高校輔導員的勝任特征。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 勝任特征 創新型人才培養
創新是一個國家進步的動力。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社會和經濟地位,很大程度取決于它的創新能力。1995年,提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睘樯鐣囵B和輸送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新時期高等教育的職責與義務。高校輔導員常年工作在學生第一線,是學生最直接的指導者、教育者、培養者,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師資力量之一[1]。在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中,輔導員能否適應高等教育的變化,將直接關系到我國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成敗。
一、創新型人才的定義及培養特點
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創新型人才,不僅需具有較廣博的知識、開闊的視野、敏銳的思維,更需要的是善于汲取新知識,活化和綜合運用知識,要具備追求創新的意識,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取向,善于把握機會的敏感性和勇于開拓的創新能力[2-3]。
人的創新能力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能夠直接傳授的,它不僅僅是一種智力特征,也是一種人格特征,有相對穩定性和可塑性的特點。人格的相對穩定性指人格具有一定時期內相對的穩定,發生變化較為緩慢,須在較長的時間內方能顯出變化的效果,從而決定了人格的塑造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人格的可塑性指隨著人的生理、心理、生活環境的變化,人格中的各種特質都有可能發生或大或小的相應變化,人格特征的可塑性為人格的塑造和完善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創新能力作為一種人格特征,其形成是個體與環境之間互動的結果,是在飽含科學精神和人文氛圍的環境濡染下,通過主體的不懈努力才能不斷生成的,是通過人們對己、對人、對事的穩固的態度體系的建立,通過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建立而實現的。
二、創新型培養人才體系中輔導員的價值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創新型的教師隊伍。已有50多年歷史的高等學校輔導員制度是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輔導員既是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者,又是日常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和實施者,肩負著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的重任,可以及時、準確地掌握學生的思維動態、學習情況、性格特征、心理變化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個性輔導,創新教育,素質提升[1]。在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中,輔導員能否適應高等教育的變化,真正領悟國家、高校對于創新型人才標準的內涵,準確全面地把握新形勢下自身角色定位,積極提升自身創新能力,并將之應用至實踐工作,在多元化、專業化、現代化的學生服務中融入創新教育,將直接關系到我國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成敗。
三、勝任特征理論下的輔導員創新能力的培養
當前對輔導員參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和探索較少,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輔導員的作用和價值認識還不夠全面、深入,輔導員參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深度和廣度不夠[4]。輔導員隊伍創新能力建設方面仍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為輔導員創新能力的選拔、激勵、競爭及考核機制匱乏,輔導員自身創新能力自我培養責任感和動力不足等,遠不能夠滿足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對輔導員工作的要求[5]。
西方的勝任特征理論為更好地挖掘和培養輔導員創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勝任特征定義為:“一個人所擁有的導致在一個工作崗位上取得出色業績的潛在的特征?!蓖ㄟ^測量勝任特征,能夠明確區別出優秀績效執行者和低效率的績效執行者[6]。基于勝任特征的角度來探索高校輔導員的勝任特征結構、現狀和影響高校輔導員勝任特征的因素,從實踐層面探索輔導員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培B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將為高校輔導員的選拔、培訓、考核及評價現狀的調查提供幫助,有助于提高高校輔導員管理和培訓的科學化、專業化水平,將對我們順應當前形勢,培養出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具有重大的意義。
四、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勝任特征培養輔導員創新能力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將為選拔、任用、培養和考核高校輔導員提供指導工具,從根本上提高高校輔導員的創新能力,并有利于集中有限資源,最大化地發揮高校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功能。
【參考文獻】
[1]范勇,耿乃國.淺談輔導員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作用[J].社科縱橫,2010,25(02):158-159.
[2]徐紅梅,于益芝,王瑩,等.研究型醫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7(05):601-603
[3]鄭惠珍.醫學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12):49-50.
[4]張艷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視角下輔導員工作的思考與探索[D].濟南:山東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