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綠色建筑設計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字】綠色建筑;設計原則;設計方法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前言
建筑設計是一種設計活動,一直在人、環境、資本這三個因素之間搖擺,而綠色建筑的設計方法就是為了平衡這三個因素而產生的。建筑設計活動比人會使用各種資源和能源,消耗資本。據報道建筑用水占從用水的14%,并帶來水污染,30%的新建筑室內存在有毒氣體。人類對環境保護的意識越來越強烈,追求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建筑的全過程中主動考慮環境因素,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污染,綠色建筑設計應運而生。
綠色建筑的概念
綠色建筑是符合5R原則的建筑,即Revalue,重新思考建筑模式,Renew,更新改造舊環境,Reuse,物盡其用,Reduce,減少各種能源資源的使用,Recycle,再利用各種資源和能源。通俗而言,綠色建筑就是保護環境的建筑,包括適應當地自然狀態、氣候條件、建筑材料等。目前,綠色建筑只能在系統內部進行資本消耗的優化和補償,以達到消耗最小化。
綠色建筑設計方法的基本原則
綠色建筑的最初目的是以人為本,一種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間,滿足人類要求。綠色建筑也的功能并沒有改變,但是它除了關注建筑本身的功能,還強調節約資源、物盡其用,保護自然,因地制宜。綠色建筑的生命力并非某種思維方式或者理論方法,而是其中所蘊涵的設計原則。在綠色建筑的全過程中,選址、規劃、設計到營運、維護,綠色建筑都是以對環境、對人以及對資本的節約與可持續發展為重點。從根本上講,它是平衡自然、資本、人三者關系的產物。
3.1 整體及環境優化原則
建筑是環境的一部分,應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其設計要追求最佳環境效益。建筑設計的重點應該是整體效果,對建筑及其周圍生態系統的組合、平衡和協調進行規劃,尊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態環境,優化各要素的布局與配置,達到整體優化的效果。這具體表現對地形、地勢的利用,保護當地歷史文化景觀,使用當地的材料、技術,加強綠化,賦予建筑獨特的美學藝術。
3.2 簡單高效發展的原則
綠色建筑應該考慮經濟效益,做到資本、能源的消耗最低。在設計是應該簡單、節約,比如設計門窗位置時盡可能考慮搭配滿足多種室內布置要求,避免過大的改動。在能源的選擇上,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氣候條件,盡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另一方面要有發展的眼光,預見性的研究建筑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加大智能化設計,廣泛利用電子通訊和信息技術,為擴建和發展留有余地。
3.3 健康舒適的原則
綠色建筑應遵循舒適人性化要求,體現對人的關心,提供健康愉悅的生活和工作空間。具體表現在,無毒害的建筑材料、良好的通風環境,充足的采光條件,聲光熱空氣質量,人文低碳審美情趣、立體的綠化環境、基本的使用便宜性和匹配度等。
綠色建筑設計方法
4. 1建筑選址和現場設計
建筑的選址是設計前要考慮的問題,應該結合當地的地理風貌和氣候條件選擇一個適合的地址,這對實現綠色建筑設計非常重要。綠色建筑的選址是決定綠色建筑外部大環境是否安全、合理的重要前提。一般情況下,建筑選址主要考慮四個因素:第一,根據當地地理風貌和氣候條件,選擇能夠最大程度利用自然能源的區域;第二,交通便利,靠近公共交通系統,方便步行到達;第三,生活基礎設施,盡量選擇城鎮化區域,設施完善,方便生活,同時避免生態敏感區,以防影響生態環境。
建筑選址確定以后,為了確保建筑和自然的平衡、協調、和諧,有必要對建筑進行現場設計,綠色建筑不同于普通建筑的亮點就在其能與周圍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現場設計具有特異性,地位位置、氣候環境是其主要決定因素,因此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是現場設計必須滿足三個基本原則,一是保證現場的生態完整性以及生物的多樣性;二是盡量不要干擾現場水源系統,防止暴雨導致的水土流失,避免過度使用地下水;三是綠地面積最大化,盡量降低現場的熱島效應。
4. 2建筑布局設計
建筑布局的設計十分重要,優秀的布局應該充分利用當地的地理或者環境資源,一方面減少建筑吸收的熱量,另一方面提高室內居住環境。在優化布局中,主要包括的措施有四點。第一,充分利用現場已經長成的樹木或其他高大建筑物來降低建筑的熱負荷;第二,依據當地的緯度、溫度、風向等,優化建筑物的朝向,一方面可以改善室內的環境,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地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其他形式的可再生自然能源;第三,利用當地的地理風貌,比如用已存在的地形作為建筑的圍護結構,降低能源和資本的雙重消耗;第四,對建筑內使用功能區的布局進行優化,不僅要做到健康舒適、使用方便,還要做到能源資本消耗最小化,比如將具有相似使用功能的功能區域盡量安排在同一區域,以利于通風和空調系統的設計及節能。
4. 3建筑及其配套系統設計
建筑及其配套系統設計是保證建筑物室內環境的舒適性和健康性,以及是否高效的關鍵。這些設計不單單是使用各種環保型建筑材料,還包括很多其他措施。
4.3.1新風系統設計
建筑室內環境質量直接關系著使用者的健康舒適度,是綠色建筑的重要指標。為了能夠提高室內空氣的質量,必須要加大新風量,而新風設計體系就顯得至關重要。新風是指建筑外部進入室內的空氣,在寒冷的冬季或者炎熱的夏季,新風的溫度和室內空氣溫差都相差懸殊,那么,加大新風量就表示對新風的處理需要耗費更多的能源,但是綠色建筑的另一指標是低能耗。為了達到兩方面的要求,既提高室內空氣質量,又不耗費過多能源,獨立新風系統是解決此病癥的良藥。但是考慮到春秋季節的新風與室內空氣溫度相當,因此可以在在春秋季節使用自然通風系統,在冬夏季節使用新風系統,安裝全熱交換器,以此來降低新風負荷,節省能源。
4.3.2自然能源的使用
節能是綠色建筑不同于一般建筑的特點之一,通常情況下,綠色建筑的一般能夠降低能耗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綠色建筑要符合兩個條件,一是節能,二是保證室內的環境質量,因此充分利用自然能源是綠色建筑的達到節能目的的重要途徑。目前,可以利用的自然能源主要有幾種,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潮汐能等。太陽能是目前使用最為普遍的能源,成本低廉并且清潔無污染,最大程度地利用太陽能對節能意義重大。通常情況下,我們通過照明、加熱、光伏發電三種方式使用太陽能。在白天,最大程度地利用太陽能作為光照來源、熱量來源,比如陽光天井的建筑,太陽能熱水器的使用等,同時可以與高科技的自動控制系統相結合,采用主動式太陽跟蹤系統,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我國西部、北部以及沿海地區,風能充足,因此,風能也可以作為綠色建筑中的能源。目前主要是利用風能發電,供應建筑內的電量需求。另外,沿海地區由于海洋資源豐富,可以利用潮汐能發電,地熱活動強烈的地區可以用地熱能進行發電、取暖等。
4.3.3利用自然通風
自然通風利用室外風力形成的風壓、室內外空氣之間的溫度差形成的熱壓,促使空氣流動,使室內與室外空氣對流交換。自然通風最大的特點就是不需耗費任何能源,便能提高室內的空氣質量,甚至可以媲美空調,且無污染。但是,自然通風除了與建筑結構有關以外,主要受當地氣候條件的限制,并且還需要與其他自動控制措施結合使用。
建筑及其配套系統設計方法很多,對綠色建筑對自然、能源和人之間平衡關系的維持起重要作用。美國紐約的Twenty River Terrace是第一個以系統可持續行方式設計的居住單元建筑。在建筑西面安裝了3400平方英尺的光伏板,這些光伏板每年足夠的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夠滿足5%的建筑對能源的需要。大量建造空中花園,夏天可庇蔭冬天可儲熱,減少熱島效應,還可以用來吸收雨雪,減少雨水流失。所使用的建筑材料,50%都是當地的,另外的20%是紐約附近可以生產的,很多材料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比如公共區域內部使用可回收的地毯、可回收石膏板、可回收吸聲材料天花板等。
小結
綠色建筑在全球內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其實施與地方性的結合是及其關鍵。建立綠色建筑師一個十分復雜、系統的巨大工程,這種工程的實施不僅需要設計師采用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思路,還需要決策者、管理者、使用者等其他參與者具備這樣的“綠色”意識。綠色建筑設計方法的研究對于實踐的過程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但是設計只是整個實踐活動的一個環節,在建筑設計實施的過程中,需要與外界具有更多的配合,因此,實現綠色建筑的道路還很長,需要每個建筑師認真研究,為尋找自然、資源和人三者之間的平衡關系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饒戎. 綠色建筑[M]. 中國計劃出版社,2008
關鍵詞:綠色建筑;設計要點;設計方法
一、綠色建筑的概述
所謂“綠色建筑”,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筑學的基本原理及現代科學手段,合理安排并組織住宅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最大限度的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和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其核心內容是盡量減少能源、資源消耗,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并盡可能采用有利于提高居住品質的新技術、新材料。?從其所涉及的內容來看,主要是在自然與人類和諧共生的基礎上,根據生態學的基本方法和原理,使自然環境、建筑和人類之間實現協調發展,尋求創建綠色節能建筑的方法和途徑。體現了環境與建筑和人類在功能上的協調關系,即人工美與自然美相結合。
二、綠色建筑設計要點?
1重視整體設計?
整體設計的優劣將直接影響綠色建筑的性能及成本。建筑設計必須結合氣候、文化、經濟等諸多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整體設計,切勿盲目照搬所謂的先進綠色技術,也不能僅僅著眼于一個局部而不顧整體。如夏熱冬暖地區應首先盡量采用自保溫隔熱墻體材料,其次才考慮采用無機保溫材料的外保溫墻體。而對于寒冷地區,如果窗戶的熱工性能很差,使用再昂貴的墻體保溫材料也不會達到節能的效果。在經濟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將有限的保溫材料安置在關鍵部位,而不是均勻分布,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因地制宜?
綠色建筑非常強調的一點是因地制宜,絕不能照搬盲從。氣候的差異也使得不同地區的綠色設計策略大相徑庭。建筑設計應充分結合當地的氣候特點及其它地域條件,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風、被動式集熱和制冷,從而減少因采光、通風、供暖、空調所導致的能耗和污染。?
3尊重基地環境?
在保證建筑安全性、便利性、舒適性、經濟性基礎上,在建筑規劃、設計的各個環節引入環境概念,是一個涉及多學科的復雜的系統工程。規劃、設計時須結合當地生態、地理、人文環境特性,收集有關氣候、水資源、土地使用、交通、基礎設施、能源系統、人文環境等資料,力求做到建筑與周圍的生態、人文環境的有機結合,增加舒適度和健康性,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和材料的使用效率。?
4創造健康舒適的室內環境?
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包括:使用對人體健康無害的材料,抑制危害人體健康的有害輻射、電波、氣體等,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設計;室內具有優良的空氣質量,優良的溫、濕度環境,優良的光、視線環境,優良的聲環境。?
5應用減輕環境負荷的建筑節能新技術?
在綠色建筑設計中節約能源的最有效辦法是減少供暖(冷)熱量的損失。因此建筑的密度、單元的組合、建筑的朝向、建筑的結構和體量的安排,建筑外墻的保溫隔熱都是要考慮的因素,此外,材料的類型、墻體的厚度、窗戶的面積、窗墻比和門窗節點的構造也同樣不能忽視。現代主義的國際風格表現在建筑上的一大特征就是大面積的玻璃窗。這種設計是建立在便宜能源的基礎上的。浪費的能源十分驚人。夏季,它須耗費大量額外的空調制冷的能量;冬季,它又大量消耗暖氣的熱量。因此,我們設計時不能盲目追求時尚,大面積開窗,而應根據實際情況開窗。在需要保溫隔熱的地方,建筑的門窗還要做密封設計和處理。對建筑物護結構的精心設計歷來是建筑師十分重視的問題,但把節能放在第一位,則是綠色建筑提倡的。據統計,美國每年有l3億美元的能源以暖氣和冷氣的形式從建筑不嚴密的護中散失。因此,嚴把護關,對防止能量散失十分重要。?
三、綠色建筑設計方法?
1建筑與自然、社會環境協調發展?
1.1建筑與自然環境協調?
建筑設計要綜合考慮建筑周圍的自然因素,做到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具體要做到:①尊重地形地貌,充分減低建筑物對基地的影響;②保護土壤資源。進行挖填土方、整平等操作之前,應將填挖區和建筑鋪裝的表土剝離貯存,并在建成后回填優質表土。③保護現狀植被。在建設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現有基地的綠色系統,應盡可能做到綠色系統與建設項目的充分協調共生。④結合水文特征。保護場地內濕地和水體,維護其蓄水能力。留住雨水并進行直接滲透和貯存滲透設。?
1.2建筑與社會環境協調?
具體要求有:在建筑的全壽命過程中,保護城市的景觀特色,保存古建筑,繼承和發展傳統街區景觀,適度使用城市土地、能源、交通。居民參與建筑設計與街區更新,保持城市的恒久魅力與活力等。?
2綠色建筑節能無污染設計?
2.1綠色建筑的能源利用?
充分利用和發揮可再生能源是綠色建筑對能量利用的方法之一。目前應用于綠色建筑中的可再生能源有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太陽能在建筑中的應用主要包括采暖、降溫、干燥以及提供生活和生產用的電力、熱水等。其在建筑上的利用分為被動式和主動式兩種。?
被動式太陽能利用是通過合理布置建筑朝向和周圍環境,巧妙處理內部空間和外部體形,恰當選擇建筑材料和構造,使其在外界溫度較低時能集取、貯存、分布太陽能,解決建筑物的采暖問題;在外界溫度較高時能遮蔽太陽輻射,散逸室內熱量,使建筑物降溫。被動式太陽能采暖方式有:直接受益方式;對流環路方式;蓄熱墻方式;蓄熱屋頂方式;被附加陽光間方式等。主動式太陽能包括主動式太陽能熱水和太陽能發電節能系統。?
綠色建筑對風能的利用,除利用風壓來形成自然通風外,還可利用風力來發電。而對地熱能的主要利用通過其發電。隨著技術的發展,可以進行集中設置,利用地熱能供熱系統為建筑物供暖。?
2.2綠色建筑的自然通風與采光?
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通風是綠色建筑設計的重要方法。影響建筑自然通風的主要因素是風壓和熱壓的作用。利用風壓實現自然通風,首先建筑要有理想的外部風環境,首先要選擇適宜的朝向和布局的形式。其次要組織好建筑平面和開口的位置及面積,如內護構件要盡量通透,以減少氣流阻力,使通風順暢。對于熱壓作用下的自然通風,一般來說,室內外空氣溫度差越大,熱壓作用越強,自然通風越好。?
綠色建筑的采光一般應盡量利用天然光。天然光采光通常用開側窗及天窗兩種方式來滿足。而對于人工照明方式的采光,其主要采光節能措施有:使用綠色生產的光源產品;使用光效高的光源;使用高效節能照明器具;推廣使用電子鎮流器等。?
2.3綠色建筑的保溫與遮陽?
綠色建筑的保溫節能措施主要有:規劃建筑物于避風向陽的地段,爭取主要房間有較多日照;減小建筑體型系數及建筑表面的凸凹面;建筑外墻及屋頂使用建筑保溫材料;在建筑與外界密切接觸的部分設置緩沖區;提高門窗保溫性能;圍護結構的防潮構造設計等。?
綠色建筑的遮陽措施有:適當對建筑的諸如側窗屋頂、天窗、中庭玻璃頂等部位,進行遮陽設計。遮陽方式可采用平板式遮陽板、木質、布簾、百葉等。也可利用人工構件來實現遮陽,如水平遮陽、垂直遮陽和格柵式遮陽;最后,利用綠化植被等自然因素也能實現遮陽。?
關鍵詞:綠色生態建筑;設計方法;節能設計;環保;因地制宜;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0 前言
在進行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的時候,首先,設計人員需要了解生態建筑的特點,全面的分析生態建筑具有哪些方面的優勢,才能夠促進生態建筑設計工作順利的進行,并且收到良好的設計效果。另外,設計人員還需要掌握一定的生態設計方法,并且結合建筑所在城市的實際情況,自然地理因素等,進行科學的設計,并且使設計出來的建筑能夠達到綠色生態的要求,促進建筑的良好使用。在進行生態建筑設計的時候,設計人員還需要對設計的要點和注意事項進行把握,才能夠提高建筑的使用功能,發揮其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通過對上述3個方面的分析和討論,進而使讀者對生態建筑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下面針對于這3點進行具體的研究。
1 生態建筑特征分析
1.1 節能
生態建筑一個較為顯著的特點就是節能。節能的原理就是利用一些可再生資源代替不可再生資源,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性,實現資源的節約和可持續發展[1]。例如,在生態建筑中可以應用太陽能進行取暖,進而代替原有的以煤炭燃燒的取暖方式,實現節能的目的。另外,在進行建筑設計,利用太陽光的時候,設計人員需要依據太陽的運行規律以及形成的規律,利用太陽光和通風等節能措施達到減少能源消耗的效果。
1.2 環保
生態建筑另外一個特點就是環保,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眾所周知,在進行建筑建設的時候,會造成一定的環境破壞,主要就是固體垃圾,噪聲污染等,因此,生態建筑的一個核心理念就是環保,需要采用環保的設計理念,減少固體垃圾,減少造成污染,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等等,通過這樣的設計,進而實現生態建筑的環保性,促進生態建筑的良好發展。
1.3 因地制宜
生態建筑還要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則。在現代城市建筑設計中,很多的設計人員不根據當地的地理條件進行設計,進而導致建筑出現很多的問題[2]。因此,在生態設計中,一定要符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充分的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使當地的自然環境與建筑進行有機的結合。例如,我們可以在地面上建立親和大自然的底層建筑,或者是利用生態及時建立巨構城市,向地上空間要效益等等,這些建筑都是需要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進行設計的,不僅能夠實現其生態價值,還能夠實現經濟價值。
2 生態建筑設計方法分析
2.1 生態建筑選址方法
在進行生態建筑設計的時候,首先要進行科學的建筑選址。建筑選址的合理與否對建筑的日后使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在建筑選址方面,應該遵循以下幾點原則。一是,經濟性原則。在進行建筑選址的時候,需要充分的考慮經濟因素,依據現有的經濟條件進行建筑的選址,這也是在生態建筑設計中一個需要充分考慮的因素。二是,選址要從建筑的整體性考慮,由于生態建筑本身需要具有一定的生態性,因此,建筑的選址需要從土地的利用情況,建筑的密度問題以及節能和環保等方面進行綜合性整體的考慮,才能夠做好生態建筑的選址。在進行生態建筑選址的過程中,最先需要考慮的就是這個位置是否合適進行建設,并且在建筑完成之后能夠實現怎樣的一個的發展。在選址的階段,應該進行全面的考察,并且列舉出來一些地點進行對比分析,進而尋找到最優的選址地點。
2.2 生態建筑景觀設計方法
在進行生態建筑景觀設計的時候,也需要掌握相關的設計方法,景觀是建筑環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需要對建筑景觀進行生態設計,進而實現自然生態系統與人工生態系統進行有機的結合,促進生態建筑的長遠發展。在進行景觀設計的時候,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在進行城市建筑景觀設計的時候,盡量不破壞當地的生態系統,或者是盡量的恢復當地已經被破壞了的生態系統,通過采用生態設計的方法,促進建筑景觀與當地生態系統的良好結合,共同發展。二是,要兼顧視覺感受。我們在進行建筑景觀生態設計的時候,不能夠單純的只考慮如何設計才能夠更加的生態,更加的環保,而忽視了建筑景觀的視覺感受,缺乏應有的美觀性,這也是不符合生態建筑設計理念的。在進行景觀設計的時候,除了要考慮其生態性之外,還應該對建筑景觀的美觀性進行設計,使建筑能夠既符合生態設計的要求,還能夠具備一定的審美性,觀賞性,促進生態建筑的長遠發展。
2.3 生態建筑節能設計方法
生態建筑最主要的設計就是節能的設計,生態建筑得以發展的最為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其具有節能性,能夠促進社會經濟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由于常規的建筑在設計階段開始,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進行運行和建設,進而導致了嚴重的能源上的浪費,而生態建筑就是本著節能的設計理念,進行相關的設計,使設計出來的建筑不僅能耗降到最低,還能夠不斷的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因此,在進行生態建筑設計的時候,首先需要選擇具有節能環保的建筑材料,進而在應用建筑材料的時候就具備一定的節能性和環保性。另外,在一個建筑中主要的能耗部分就是建筑的結構,外窗、外墻及其屋面保溫隔熱和防熱對于實現建筑的熱工節能起著關鍵的作用。因此,需要做好這一部分的節能。另外,在整個建筑的建設階段,需要進行系統的節能設計,任何一點都需要進行節能設計,這樣才能夠達到整個建筑的節能效果,促進建筑的良好使用,也促進我國建筑行業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3 生態建筑設計注意事項分析
在進行生態建筑設計的時候,設計人員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建筑與城市的融合性。生態建筑需要與該城市具有高度的融合性,建筑的設計不能夠脫離城市而獨立的存在,比方說,在干旱的地區進行建筑節能設計的時候需要考慮雨水的循環利用問題,而在濕潤地區的生態建筑需要考慮排水的問題,由此可見,在進行生態建筑設計的時候,需要充分的考慮建筑所在城市,所在地區的特點進行設計,才能夠實現良好的設計效果,發揮建筑的生態功能。二是,生態建筑設計需要與其他的城市建筑結合。在城市建筑設計中,需要考慮整個城市建筑的協調性,不能夠使生態建筑具有突兀感,顯得與城市的其他建筑格格不入,這樣雖然實現了城市建筑的生態環保的價值,卻沒有實現其與城市融為一體的經濟價值,因此,在進行生態建筑設計的時候,設計人員需要對城市進行充分的考察和研究,了解該城市建筑的特點,進而再進行相關的建筑生態設計,才能夠促進生態建筑各項價值的綜合實現,促進建筑的良好發展和城市的長遠發展。
3 結束語
本文主要對綠色生態建筑設計方法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和研究,通過本文的分析,我們了解到,綠色生態建筑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并且在設計中需要設計人員盡最大能力進行環保和節能的設計,這樣才能夠實現生態建筑的使用功能,促進城市生態建筑的良好發展。另外,在日后的生態建筑設計中,設計人員還應該不斷的進行學習,學習國際上前沿的生態建筑設計方法,進而將其應用到自己的建筑設計當中,不斷的促進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方法論;綠色建筑;設計過程
在建筑設計過程中,設計方法論起關鍵作用,但是,受多種因素限制,在建筑設計過程中,仍舊不能全面貫徹落實設計方法論的基本要求,因此,建筑企業相關負責人員應掌握設計方法論與建筑設計的關系,進而不斷完善設計過程。
一、方法論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1.方法論概述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建筑設計方法論經過以瓊斯和拉克滿為代表、運籌學為基礎的第一代建筑設計方法論,再到以亞歷山大為代表、系統法為基礎的第二代建筑設計方法論,一直都對建筑設計起著關鍵作用。事實上,許多人在進行建筑設計時沒有深入細致地了解建筑哲學,并且由于其沒有樹立正確的建筑哲學意識,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缺少信心,忽視了設計方法理論講解,這不利于設計出更好的建筑作品。2.建筑設計過程中運用的方法論(1)分析-綜合20世紀60年代,形成了分析-綜合設計方法論,將設計過程視為分析和推理的過程。設計被認為是通過分析發現問題,并且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形成最佳方案的過程。分析-綜合模式的設計過程深受笛卡爾認識論影響,在建筑設計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2)猜想-分析20世紀70年代,伴隨哲學思想的逐漸深入,以往笛卡爾哲學受到了很大沖擊,笛卡爾倡導的歸納哲學法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波普爾又提出觀察-猜想的哲學觀點,他認為合理的邏輯并不是從經驗開始,而是從提出問題開始。無論是科學家或者是設計師,在面對同一問題時,都會進行各種猜測與設想,之后,對問題進行檢驗,如果問題能夠經受住考驗,就會被保留下來,如果問題經受不住考驗,就會被拋棄,波普爾的猜想-分析方法論,為建筑設計奠定了良好基礎。(3)抽象-逆反伴隨21世紀的到來,設計方法論發生了重大變化,對于建筑設計過程,方法論的重心發生改變,由以往設計解題理論逐漸轉入設計者自身的行為本質、意識思維和認知形態研究。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西蒙認為,在研究設計方法過程中,應當以起初原點進行思考,并且他還認為,設計原點并不是產生于分析資料、探討問題和評價成果的過程中,設計原點是由設計者自身能力決定,即認識問題能力和圖式認知能力。3.現代建筑設計主體觀念國際著名設計方法論專家瓊斯和布魯斯,他們在研究設計過程中,以系統論為基礎,瓊斯將設計過程分為以下三個階段,即分析、綜合、評估。是將整個設計問題劃分為各個部分和子問題,再深入細致地解決每一個問題,得出答案之后,將各個部分問題的答案整合在一起,即建筑設計的最佳方案。此外,在整個設計過程中,評價環節將會形成良性循環,直到調整為最佳方案為止。布魯斯將設計過程定義為一個完整序列,序列可以分為七個階段的設計動作群,并且七個設計群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其中任一動作發生變化,都會影響其它動作序列。倫敦大學著名建筑師波普爾提出猜想-分析設計過程模型,依據猜想-分析設計模型,我們能夠看出,建筑設計以猜想為主。在建筑設計初期,就已經出現猜想模式,有利于建筑師更好地理解問題,并且對猜想逐漸進行改進與完善。他們認為設計師自身存在認知的基本能力,他們自身具備的這種能力,主要來源于猜想,猜想與分析是結合在一起,不可分離的。
二、國際上綠色建筑設計所涉及到的建筑設計方法論
1.綠色建筑普遍設計手法建筑的產生都基于特定的場地,根據所處場地的條件地形地貌、地質、水文、氣候條件等方面都需要分析其設計的可行性和經濟性,對各方面的條件進行分析和整體設計。運用綠色建筑設計理論,利用已有條件和利用創新思維保護,在建設步伐加快的同時,使得整體布局在一定范圍內發生改變和重新劃分區域、空架結構和資源配置;加強場地綠化,綠化不僅可以創造空間、美化環境還可以創造出良好的生活氛圍。隨著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已經深深地感受到環境對人的身心健康產生的重要影響,從而開始改造環境,因此在設計綠色建筑時必須要充分考慮到周邊環境的綠化設計,例如利用親水點,豎向綠化,日照通風等外部因素為建筑創造節能條件。綠色建筑在設計過程中重視節能的提現,在保證熱工系數的條件下,設計綠色建筑。利用環境自然條件,采用可再生建筑材料和無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同時電子信息和自動化技術在建筑中廣泛應用,智能化建筑應之誕生,在智能化的發展下,使綠色建筑朝低能耗高效能低污染的狀態下持續發展。2.綠色建筑設計模型研究基本認知模型在國際綠色建筑領域已經得到了普遍認可,并且也對基本認知模型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通過建筑設計方法論,將設計階段進行分析、綜合、評估。美國加州的落日山莊,是建立在一座山谷中,依靠著一片群山,前面臨近太平洋,使游客能夠瀏覽太平洋的風景,落日山莊依山傍水,這種建筑方式,能夠充分體現基本認知模型的理念。把整個設計問題劃分為各個部分和子問題,再深入細致地解決每一個問題,最后整合調整為一種綠色建筑使用的設計方法,并將科學、合理的綠色建筑方法與設計過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與已有設計過程不同,綠色建筑并行設計模型具有的順序性,能夠體現傳統建筑的基本特點,融合現代建筑的時代感,強調生態持續性發展,一方面考慮傳統建筑的生態特性,一方面細化現代建筑節能構造。其中在慕尼黑建立的奧運會場,依據園林式的建筑風格,形狀與以往的網狀帳篷類似,環境良好,能夠體現并行設計模型的生態性特點,進而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三、設計方法論對綠色建筑設計的重要性
現階段,我國綠色建筑在發展的過程中,在技術領域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伴隨綠色建筑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我國的綠色建筑設計的重點領域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更加注重設計與規劃過程,通過科學、合理地使用技術,進而實現建筑的集成化。現階段,綠色建筑設計過程中,相關管理人員只注重綠色技術,卻忽視建筑設計方法論的重要作用,在綠色建筑過程中,沒有將過程設計作為研究的關鍵,因此,相關管理人員應充分認識到設計方法論對綠色建筑設計的重要性。設計方法論與設計方法含義不同,在建筑設計過程中,設計方法實施的具體手段,會隨著建筑空間的組合性,難度逐漸增加。然而,設計方法論不能夠為建筑設計提供具體的指導方法,設計方法論是一種研究方法,其本質是設計活動,基礎是方法論,因此,人們才會提出各種各樣的設計方法。
四、我國綠色建筑設計方法存在的不足之處
現階段,在我國綠色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設計方法仍舊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要想實現綠色建筑節能的基本目標,國家應當給予綠色建筑能耗指標,建立健全能耗評估機制,在建筑設計方法論的基礎上制定符合我國綠色建筑設計的設計方法。我國綠色建筑的指導方法主要劃分為三類,即規定性指標、新性能指標、年能耗對比評定法。故依據綠色建筑的設計過程,按規定性指標進行建筑設計,與常規性的建設設計過程相比,不存在本質區別。按建筑性能指標設計過程,和以往建筑設計方法相比,增加一個反饋過程,但是反饋的結果往往沒有達到綠色建筑預期的效果。對于年能耗對比評定法,只是改變反饋的評價標準,其它方面并沒有改進與完善。通過這些評估標準,我們能夠看出,這些設計方法存在的不足之處,在完善綠色建筑設計過程中,應當按照具體要求完成任務,即依據線性思維的基本順序,考慮特定環境因素。在綠色建筑設計的過程中,由于專業性較強,使得大部分人員不能參與到設計過程中,進而不能全面、系統地掌握綠色建筑信息。因此,在建筑設計的各個階段,設計信息與信息反饋比較分散,無法實現信息的完整性和統一性,以使信息與操作不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進而導致建筑設計程序無法有效地銜接在一起,無法強化信息反饋機制。此外,在綠色建筑設計過程中,如果設計人員中途改變設計方式,就會出現設計重復交叉現象,使設計效率不斷降低,因此,這種設計方法不能達到綠色建筑的基本要求。
五、結語
關鍵詞:綠色建筑設計;標準設計理念;設計方法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近年來隨著環境污染和生態被破壞等問題的威脅。在嚴峻的形勢面前,對城市建設而言,實施綠色建筑設計,顯得突出重要。所謂“綠色建筑”,就是一種象征著節能、環保、健康、 高效的人居環境,以生態學的科學原理指導建筑實踐,創造出人工與自然相互協調、良性循環、有機統一的建筑空間環境,它是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理想建筑。
一、綠色生態建筑設計標準
綠色建筑是指為人類提供一個健康舒適的居住、工作、活動空間,同時實現高效率利用能源、低限度影響環境的建筑物。在綠色生態建筑設計中我們應該做到以下標準:
1、綠色建筑應尊重自然、保護生態、與自然協調發展,盡可能減少人工環境對自然生態平衡的負面影響。
2、綠色建筑要節約自然資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3、綠色建筑要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避免或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污染,采用耐久、可重復使用的環保型建材,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等自然清潔能源,加強綠化,改善環境。
4、綠色建筑空間和使用功能應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 要求建筑空間具有包容性,功能具有綜合性、靈活性和可擴展性。
5、綠色建筑應具有獨特的建筑技術和藝術形式表達現代生態文化的內涵和審美意識, 創造自然、健康、親切舒適、生機勃勃、豐富多彩,具有傳統地方文化意蘊和現代氣息的建筑環境藝術。
二、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問題分析
1、節能能源資源,目前,在綠色建筑中得到最廣泛利用的可再生綠色能源就是太陽能。太陽能集熱器本身具有防水隔熱的作用,這與建筑物屋頂的作用具有相似之處,即可以利用
太陽能集熱設施部分或全部代替屋頂覆蓋層的作用,從而可節約投資。
2、綠色建筑設計要合理開發和利用土地,我國人多地少,耕地資源稀缺,當前又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建設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必須切實保護耕地,調整土地利用結構,改變土地利用方式,走土地資源集約化道路,從而緩解城市發展中的建設問題和土地資源壓力。
3、回歸自然,綠色建筑外部要強調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和諧一致、動靜互補,做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舒適和健康的生活環境,建筑內部不使用對人體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裝修材料。室內空氣清新,溫、濕度適當,使居住者感覺良好,身心健康。綠色建筑應盡量采用天然材料一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樹皮、竹材、石塊、石灰、油漆等,要經過檢驗處理,確保對人體無害。
4、利用可再生資源,綠色建筑還要根據地理條件,設置太陽能采暖、熱水、發電及風力發電裝置,以充分利用環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世界各國對建筑節能的關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建筑使用能源所產生的C02是造成氣候變暖的主要來源。節能建筑成為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綠色建筑也應運而生。
三、綠色建筑設計方法分析
1、整體環境的設計
所謂整體環境設計,不是針對某一個建筑,而是建立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從城市總體規劃要求出發,從場地的基本條件、地形地貌、地質水文、氣候條件、動植物生長狀況等方面分析設計的可行性和經濟性,進行綜合分析、整體設計。整體環境設計的方法有:一是引入綠色建筑理念。城市開發建設應與當地自然環境、資源、社會、人文等背景相結合,在加快建設的同時,創造性地保護和利用已有條件。一方面,改變不合理的布局模式、區域劃分、空間結構和資源配置;另一方面,讓城市的歷史文脈、自然地理特征得以沿襲。二是加強環境綠化。用綠化覆蓋地面,由于大量水分蒸發,往往可以造成比較涼爽、舒適的環境;高大的喬木在地面上形成了較大樹蔭,減少路面吸熱,同時可以凈化空氣,提高空間的氧含量。因此,在人居環境住宅區的設計中,一定要注意綠化環境設計,創造出良好的微氣候,應該將綠化量化標準引人設計規范。三是從整體出發,通過借景、組景、分景、添景多種手法, 使住區內外環境協調。例如:濱臨城市河道的住區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資源,設置親水景點:臨近公園或其他類型景點資源的住區,應考慮設計景點視線通廊,促成內外景點的交融;毗鄰歷史古跡保護區的住區應尊重歷史,讓珍貴的歷史文脈溶于當今的景點設計元素中,使其具有鮮明的個性,并為保護區的開發建設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
2、綠色建材的選用
以往建筑材料是資源損耗度非常高、對生態環境污染非常大的行業,那樣根本無法達到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為此,針對建筑材料的選擇使用直接影響著 “綠色”的程度。提升綠色建筑,真正的切實到現實中去就要大力度的推進建材生產和建材產品的綠色化程度。我們國家在1999年召開的首屆全國綠色建材發展與運用研討會上提出的綠色建材理念,即選用有關清潔生產科技,盡量不使用天然性的資源和能源,使用那些工農業或城市固態廢棄物生產的無毒害、無污染、無放射性,這樣就能夠在使用一段時間后繼續回收利用,有助于環境的保護。
這就要求我們的設計人員在設計施工的過程中盡可能的做到在建筑外形上的簡單,不存有大量的裝飾性構件;建筑空間內要合理運用隔斷,這樣就能夠避免再次裝修的時候所產生的建筑垃圾及資源上的浪費;與此同時爭取運用低能耗和對環境形成影響力小的建筑結構體系。當下我們國家使用工業廢渣研制出來的高性能水泥,具有強度高、耐久性優異、環境負荷低等特征,并且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水泥料的使用數量。運用廢橡膠制作的橡膠混凝土目前也成為一種新型的綠色建材,不僅僅能夠起到很好的減震降噪、隔熱隔聲效果,還具有良好的延性與韌性。國內外綠色建材品種還有混凝土砌塊、加氣混凝土、紙面石膏板、GRC條板、復合輕質板3E板、硅鈣秸稈輕體墻板、噴涂聚脲彈性體、紙蜂窩石膏板隔斷墻等,這些在今后的建筑建材中可以靈活的使用。
使用各種輕便可調節的遮陽設備抵卸夏季太陽的直接輻射,同時冬季能夠調節便于采光;三是采用彈性設計方案,提高房屋的適用性、可變性,具體表現在建筑結構、建筑設備等靈活性要求上。①樓梯的可生長性,包括基礎的預留量、樓段板承重的預先考慮,周邊環境的生長預留地等。②預留管道空間,包括水電、通訊的發展空間。③家具系統的可變化性;四是建筑節能設計。要節約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燃氣等,積極開發可再生的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等無污染能源。建筑材料盡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材料,嚴格做到建材無污染、無輻射;五是建筑智能設計。目前,大量電子通訊和自動化技術在建筑中得以運用,出現了智能化建筑,可以根據溫度、濕度、風力的情況自動調節“智能殼體”的開閉和空調量,保證了智能化大樓中智能化生產和腦力勞動的高生產率,智能化的發展可以促進綠色建筑在“高標準、低能耗、高效能、低污染”狀態下持續發展。
結語
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是我國建筑業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綠色建筑的發展離不開相關專業人員的參與,而設計環節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我們相信, 通過我們共同的探索和努力,一定能促進我國的建設事業走上一條環境和諧、 資源節約、 可持續發展的光明大道。
參考文獻:
[1]饒戎.綠色建筑[M].中國計劃出版社,2008.
[2]劉建勛,徐菁,綠色建筑的設計方法探討[J].山西建筑,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