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非生物和生物的區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生物圈 大氣圈 生存條件 寄生關系
初中生物教學中,關于生物圈的一些概念,常使學生感到困惑,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對這些疑難概念逐一進行解剖。
影響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水分、空氣、溫度、光照、土壤等。如影響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是光照、溫度和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造成仙人掌葉變為刺的主要是水分;在東北地區的林區,出現山腳下是落葉闊葉林、山腰處是紅松林、山頂處是冷杉林的現象,影響這種分布的環境因素主要是溫度。
例1:(江蘇南通)“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此詩句中影響生物的環境因素主要是( )
A.光 B.溫度 C.水 D.空氣
正確答案:B。
錯誤答案:A,誤認為桃花開放是由于光照的影響。
走出誤區:春天,天氣變暖,竹林外桃花開放,江水變暖,有利于鴨子在水中游泳和覓食。此詩句說明,溫度對動物、植物的生活均有影響。
2.生物因素中寄生關系、共生關系、捕食關系、競爭關系易混淆
生物因素是指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種生物,都受到周圍其他生物的影響,包括寄生、競爭、捕食、共生等關系。
捕食指的是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作為食物的現象。競爭指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爭奪資源和空間等。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這種生活關系稱為共生關系。寄生指的是一種生物生活在另一種生物的體內或體表,并從這種生物的體內或體表攝取營養維持生存的現象。
例2:(湖南株洲)生態系統中貓頭鷹和蛇的關系是( )
A.捕食關系 B.共生關系
C.競爭關系 D.捕食和競爭關系
正確答案:D。
錯誤答案:A,誤認為貓頭鷹與蛇之間只有吃與被吃的關系。
走出誤區:此題考查對生物因素幾種關系的區分。捕食關系: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寄生關系:一種生物生活在另一種生物的體內或體表,并且從中攝取營養物質,可能對寄主造成傷害;共生關系:生物之間相互幫助,“互惠互利”;競爭關系:生物之間相互爭奪資源和空間。貓頭鷹以蛇為食,是捕食關系。同時,貓頭鷹和蛇都以田鼠為食,屬于競爭關系。
3.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的辨析
要區分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必須弄清它們的概念。保護色的概念有三個要點:(1)是為了適應棲息環境;(2)體色與環境色彩相似;(3)有助于逃避敵害和捕食。警戒色的概念有三個要點:(1)動物本身具有惡臭或毒刺,能對敵害構成威脅;(2)具有鮮艷的色彩或斑紋,易于被敵害識別;(3)是一種保護性適應。擬態的概念有兩個要點:(1)是在進化中形成的;(2)外表形狀或色澤斑與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異常相似。在遇到具體問題時,要對照概念的要點進行印證、區別。
例3:生活在海藻叢中的一種魚,當它遇到敵害時,身體立即倒立不動,像一株植物,從而有效地躲避敵害。這種生物學現象是( )
A.保護色 B.警戒色 C.擬態 D.適應
正確答案:C。
錯誤答案:D,誤認為魚的這一變化躲避了敵害,是對環境的一種適應能力。
走出誤區:考查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的區別。保護色強調的是動物的體色與環境一致;警戒色是具有惡臭或毒刺的動物具有的鮮艷的色彩或斑紋;擬態是生物的外表形狀或色澤斑與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異常相似。該種魚遇到敵害立即倒立不動,且與周圍的一種植物異常相似,這種用以保護自己的現象就是擬態。
4.生態系統與生物圈、生物群落、種群的區別與聯系
生態系統的范圍大小各異,大到生物圈,小到一塊朽木甚至更小。一個池塘、一片草地、一塊農田、一座山林、一條河流等,都可以稱為一個生態系統。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無機環境構成最大的生態系統,稱為生物圈。生物群落與生態系統的概念不同,后者不僅包括生物群落,還包括群落所處的非生物環境,因此生物群落只相當于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部分。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多種生物種群有規律地組合在一起形成生物群落。
例4:在一個陰濕山洼中,有一堆長滿苔蘚的腐木,其中聚集著螞蟻、蜘蛛、老鼠等動物。它們共同構成一個( )
A.生態系統 B.生物群落 C.種群 D.食物網
正確答案:A。
錯誤答案:D,審題時只注意了題干中各種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
走出誤區:陰濕山洼中堆放著長滿苔蘚的腐木,并生活著多種生物,它們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
5.對生態系統的能量來源和三種組成成分的作用認識不清
在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生產者。一般來說,太陽輻射的能量只能靠具有葉綠素的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轉變成化學能儲藏在有機物中進入生態系統,同時環境中的水和二氧化碳等無機物合成有機物。這樣,生產者在連接非生物的無機物和光能進入生物群落的過程中起到了“橋梁”作用。生產者利用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一部分用于滿足自身的生長和代謝需要,另一部分維持著生態系統內除生產者以外的全部生物的生命活動。如果沒有生產者,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就會停止,生態系統的各種生物成分就會消失,生態系統就會崩潰。
分解者的作用與生產者恰好相反,它能將動植物遺體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釋放到無機環境中,同時也釋放能量。這樣,分解者在生物群落中的有機物及化學能釋放到無機環境的過程中同樣起到了“橋梁”作用。如果沒有分解者,動植物的遺體就會堆積如山,生態系統就會崩潰,生產者也不會長久地生存下去。
例5:從生態學角度分析,生態系統中流動的能量最終來源于( )
A.光合作用 B.細菌 C.綠色植物 D.太陽光能
正確答案:D。
錯誤答案:C,誤認為只有綠色植物(生產者)制造的有機物中有能量,忽略了這些能量最終來自于太陽光能。
走出誤區: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是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就能量流動而言,其能量最初都是來自生產者固定的太陽光能。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光能轉變成有機物中的化學能。
6.誤認為所有的物質沿食物鏈流動時都在逐級減少
物質和能量在生態系統中是沿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在食物鏈中,流向下一營養級的能量只有大約20%,而某些有毒物質在沿食物鏈流動時,不但未減少,反而在逐漸增多,這一現象叫生物富集。
例6:一個湖泊被DDT污染,在湖泊中有一條食物鏈:藻類水蚤魚魚鷹。由此,可推出體內DDT含量最多和最少的生物分別是( )
A.水蚤、魚 B.魚、水蚤 C.藻類、魚鷹 D.魚鷹、藻類
正確答案:D。
錯誤答案:C,誤認為DDT隨食物鏈營養級的升高而逐漸減少。
走出誤區:在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有毒的物質也是沿著此方向流動的,而且有毒的物質穩定,不易分解,生物體無法排除。有毒物質沿著食物鏈不斷積累,所以在食物鏈中營養級越高的生物,體內的有毒物質越多;反之就越少。
參考文獻:
發展小城鎮是帶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戰略,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的必經之路。但在發展小城鎮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生態問題,不容忽視。一些地方幾乎完全出于經濟發展的考慮,結果導致生態的惡化,然而在治理環境過程中,又由于缺乏生態學知識,往往又會出現“拆東墻補西墻”的現象,勞民傷財,這不利于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因此,生態學理論對于建設小城鎮的前期規劃和建設過程中解決生態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值得今后生態學家和社會經濟學家共同研究。
1環境的地域性和緩沖性
以人類為主體,環境由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2個部分組成。生物因子即植物、動物和微生物,非生物因子包括水、土壤、空氣、熱量和陽光等。不同地域不同時間這些因子在量上的不同組合形成了環境的時空異質性。與此同時,各因子之間也存在著復雜的聯系,但歸納起來主要包括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兩大動態過程。不同地域生物因子與非生物因子的不同組合及聯系所構成的生態系統使得環境具有地域性的特點。
生態系統具有緩沖性的特點。生物對環境因子的耐受范圍被稱為生態幅,環境因子在生物的生態幅范圍內變動不會威脅到生物的生存。生態系統的緩沖性介于整個生物群落生態幅最高點與最低點之間。不同生物對不同環境因子的生態幅會有所差別,相比之下,如果沒有了工具,人類的生態幅遠遠小于其他生物。穩定的生態系統需要持續的規律性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一旦此過程受阻,既在某個或某些環節能量或物質積聚,而另外某個或某些環節能量或物質就會虧缺,能量或物質就會自主的由積聚地向虧缺地流動,當流量超過了人類的生態幅時,人們稱之為災難,當超過生態系統的緩沖性時,生態學家們稱之為生態災難,它意味著徹底的毀滅,其嚴重程度遠遠超過人們常說的災難。
2建設特色小城鎮要符合當地的自然規律
世間萬物皆存在規律,按規律辦事可事半功倍,否則將事倍功半。遵循自然規律是建設特色小城鎮的首要因素,由于環境的地域性特點,造成各地的自然規律也會有所區別,因此建設特色小城鎮要遵循當地的自然規律。生物與環境的協同進化過程中,必然會打上環境的烙印。不同地區的人們世代傳承的生活習慣,本質上是當地人對當地環境的適應方式,是人類在改造環境過程中不斷探索和總結的精神財富。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改造環境的能力的增強,人類的生活習慣也發生了變化。工業革命以來,機器是人們最為引以自豪的改造環境的方式,當時的人們驕傲地認為自己可以為所欲為。進入21世紀,環境惡化的苦果讓人們意識到改造環境必須要以遵循自然規律為前提。在這方面,生產力水平較低時代的生活習慣給了人類有益的啟示:以遵循自然規律為前提,以利用自然規律為原則,經濟適度發展,環境保持穩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因此,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鎮歸根到底就是要遵循當地的自然規律,借鑒當地人的傳統生活習慣。
3建設特色小城鎮要規模適度
特色小城鎮的建設規模直接影響到環境能量和物質的輸入和輸出量,進而影響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目前,植被破壞和污染是人類直接影響生態系統的主要形式。綠色植物將太陽能、水以及生命物質在適宜的環境下固定為光合產物,是生態系統能量和物質的輸入者,它直接影響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由于目前科技水平所限,植被破壞的規模與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關系尚無量化指標。但氣候與環境具有密切的正向關系,而氣候變化為類可以量化研究,因此,植被破壞規模對環境的影響可以暫時以對氣候的影響代替。有學者研究指出,景觀斑塊直徑大于行量邊界層深度時會對中尺度的大氣循環以及云層與降水的格局造成影響。因此,建設特色小城鎮的面積最好控制在直徑10km以內。污染物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方式主要有毒害生物、干擾種間競爭、誘發基因突變、改變環境因子等。污染物對生態系統的直接影響作用是生態學的研究熱點之一,目前許多國家都制定的污染物的排放標準。但污染物對生態系統的衍生影響作用尚無深入研究,為避免末知災難的發生,污染物的排放量在國家標準范圍內盡可能降低。
高中生物學科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傳授知識的層面上,而應該重在培養學生的生物學觀點,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能力,為以后的發展夯實基礎。
一、確立生物學科的基本觀點
生物科學中,有許多樸實而又博大的基本觀點。這些基本觀點不僅對學好生物學科有非常關鍵的作用,而且對學生的求本文由收集整理知、生活、做人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導價值。教師必須充分地利用每項生物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明確、認同、確立這些基本觀點。
(一)唯物的觀點
一切生命和生命現象都有其物質基礎:生命起源的物質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質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經過極其復雜的化學進化過程演變而成的。生命的物質性——c、h、o、n、s、p等元素組成了核酸、蛋白質等化合物,這些化合物構成了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生命現象的物質性——生物的新陳代謝、生長、應激性、生殖發育、遺傳變異等一切生命現象、生理過程均可給以物質基礎上的解釋。
(二)辯證統一的觀點
自然界、生命、生命現象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辯證統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統一性——生物有明顯區別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組成,且與非生物界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細胞和生物體自身結構的統一性——這些自身結構各有其結構和功能的特點,但同時又相互聯系,組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這是生命科學最基本的觀點之一。如:葉綠體、線粒體的結構分別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統一;脊椎動物前肢的結構與其各自特有的功能相統一;魚的形態結構適于水中生活;家鴿的形態結構適翔生活,等等。生命活動的辯證統一——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遺傳與變異,生長與衰老等,正是在這一系列的矛盾、對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動才有 了其完美的、和諧的統一。生物之間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辯證統一——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進行著生存斗爭,而生存著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環境,正是這種既斗爭又統一的各種復雜關系,構成了生態系統,建立了動態平衡。
(三)動態、變化、發展的觀點
組成生物的物質、生物體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斷的運動、變化、發展的。生物的組成物質是動態變化的——生物體的新陳代謝使生物體每時每刻進行著新舊更換。細胞和生物個體是動態、變化的——他們都有一個發生、成長、衰老、死亡的動態變化過程。細胞和生物個體的結構與生理、生物和環境的關系等也是動態、變化、發展的。
二、培養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組已有知識、經驗,從而產生新穎的、具有社會價值的成果的思維。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獨特性與求異性、流暢性與變通性、抽象性與形象性的統一,邏輯性與非邏輯性的統一。結合這些特征及生物學科教學的特點,我們可以構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一)落實主導、主體思想,實現課堂教學民主
課堂教學民主是師生共創的,符合“主導、主體”思想,是存在于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間的平等、互助、參與、進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創設出一種民主、和諧、開放的課堂氣氛,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大膽
地思考、質疑和創新。根據課堂教學民主化思想,生物學科教學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其兩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間接式教學,開展課堂教學改革實踐:教師的直接指導可以在前,起開路帶頭作用;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起輔助學習作用;也可以在后,發揮點撥、解惑、答疑作用;教師也可以應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結論式、不作詳細指導的間接指導:教師可以講,可以不講,可以多講,也可以少講。這樣,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空間去主動思考、質疑:這個生物學概念是否準確、完整,有無例外?這個生物學實驗的設計是否科學、有什么干擾因素?該觀察結果、生命活動或生理現象如何從本質上作出規律性的解釋?等等。
(二)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創造性思維方法
從心理學角度,可以抽引出許多種創造性思維的方法,具有普遍 性意義的有:發散思維法、集中思維法、逆向思維法、側向思維法、治弱思維法、統攝思維法、組合思維法、辯證思維法等。生物教學中,這些思維方法的培養途徑很多,其中創設問題情境,通過探究、分析、歸納、綜合、推斷等過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我們可以在新課導入時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側向思維等;可以在解決教材的重、難點問題時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集中思維、逆向思維、辯證思維等;可以在新舊知識的聯系教學時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治弱思維、集中思維、側向思維等;可以在學習生命現象研究的進一步深化、概念內涵進一步豐富及外延進一步拓寬的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統攝思維、集中思維、辯證思維等。
一、概念教學時的情景引入
通過創設情景,簡捷明快地導入教學內容,使生物概念、原理的學習水到渠成。
1.實驗情景
例如光合作用這一概念,實際上包含了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和產物,對初中學生來說,能將這三個方面有機地聯系起來,歸納出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即基本上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而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和產物是通過探究性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和三個演示實驗得出的,學生在實驗及觀察過程中已對有關的產物和原料等有較深的印象和理解,再引導學生將這些實驗結論歸納在一起,找出內在聯系,光合作用的概念便水到渠成。
培養學生得出概念的能力的過程,也是訓練和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過程。布魯納說:“一個壞教師奉獻真理給學生,一個好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學生得出概念的能力也是一種發現真理的能力。
2.實踐情景
學生通過觀察獲得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生態、遺傳和進化等方面的直觀的感性的認識,把這些感性的形象轉變成語言即初步的概念,再經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互動與轉變,實現由特殊到一般、由現象到本質的飛躍,抓住生命的特征,建立較完整而科學的概念。例如,進行生態系統概念教學時,可先引導學生觀察池塘、麥地、樹林等,分析其中的生物種類、生物之間的關系、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關系,發現植物、動物、各種微生物及非生物環境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一個整體。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歸納出:生態系統=生物群落+非生物環境。
3.問題情景
利用掛圖、實物及演示實驗等直觀手段的同時,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觀察并在觀察中解決問題,便于感性認識,能豐富課堂教學,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想象力起到很大作用。例如“蒸騰作用”的概念,可以通過蒸騰作用演示實驗進行觀察并提出問題: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從哪里來的?通過帶著問題觀察,學生能形象直觀地掌握和理解蒸騰作用的概念,知道蒸騰作用是水分以氣體狀態從體內散發到體外的過程。
二、概念教學時的情景分析
1.創設比較情景,分析概念的區別和聯系
在教學中,教師要及時指導學生對一些相關概念進行對比、歸類,揭示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找出本質區別,使概念清晰化和系統化。
在學習生物概念時,注意分組、結對、列表、進行歸類對比,就容易搞清各對概念間的本質區別與內在聯系。同時,通過比較,促使學生將新舊知識、同類知識聯系起來,分析異同。
從這個角度而言,學生比較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2.創設強調情景,分析概念的關鍵字、詞
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生物概念是用簡練的語言高度概括出來的,其中一些字詞都是經過認真推敲并有其特定意義的,它往往提示了概念的本質特征,是生物概念的關鍵字詞,要理解概念的本質,必須從理解關鍵字詞入手。強調不僅能引起學生的注意,而且能引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很容易把握住其中的關系,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真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例如: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叫相對性狀。其中“同種”“同一”四個字,需強調。
3.創設問題情景,通過討論加深對概念的認識和理解
隨著教學活動的多元化,以學生為主的探究學習活動會漸漸成為教學主流。問題討論在教學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不容忽視的。亞里士多德說:“思維來自驚奇和疑問開始”因此教師要巧設一些問題,點燃創新之火。問題討論促進學生概念的精致化,小組問題討論提供所有學生主動學習進行概念解釋的機會。學生提出的概念解釋必須接受組員的檢驗,促其再建構。經由不斷的解釋、質疑、再建構、反駁、澄清等,共同建構出一個比討論前更符合科學概念的答案。
三、概念教學時的情景鞏固
1.體系情景
在完成章節知識的教學后,對那些相鄰、相對、并列或從屬的概念進行類比、歸納,根據它們的邏輯關系,用一定圖式組成一定序列,形成概念體系。如:用概念圖將有關某一主題的不同級別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圓框中,再以各種連線將相關的概念連接,形成該主題的概念網絡,把學生感知“孤立”、“散裝”的概念納入相應的概念體系之中,讓學生獲得一個條理清晰的知識網絡,既能幫助學生理解新概念,又能進一步鞏固深化已學概念。
2.比較情景
生物學概念很多,而且很多概念間聯系和類似的地方很多。如果學生沒有比較概念的能力,隨著學習深入,概念增多,易出現混淆的現象,影響學習效果。引導學生比較概念,主要讓學生抓住兩點,一是注重尋找比較標準,二是注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比較。比較概念的過程主要是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的過程,所以比較概念有助于思維能力提高。
3.發展情景
對學生來說,不同階段和不同的知識基礎,對概念的理解也會不同。學生能動地去探究概念的本質,就形成一個發展概念的過程,探索生命活動規律的內驅力會得到強化。
我覺得要想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生物科學素養,首先要學習和掌握一些必備的生物學知識 。如果我們不懂得自身的結構和生理特征,就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也不可能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能健康的生活;如果沒有遺傳和變異的基礎知識,何談優生優育、怎麼讓農作物能高產和優產;如果沒有植物、動物學方面的基礎知識,怎能理解保護生態平衡的意義、提高全民的環保的意識,如何能創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轉變角色,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利用掛圖、實物、模型、多媒體等直觀教具來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同時應注重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如在講傳染病時,可通過學生親訴發病過程引出課題,讓學生逐步理解傳染病的途徑和危害,從而有效地防止傳染病的發生。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確認識傳染病預防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然后再以愛滋病為例,提供給學生一些愛滋病的資料,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愛滋病對人類健康的危害以及預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通過學生的討論能夠使學生正確對待愛滋病病人,不是遠離而是關心和幫助他們的生活,關懷他們的情感,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學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生物學知識,才會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學素養、才會學以致用。
其次,良好生物科學素養的形成,還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品質、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教材中設置了課外閱讀欄目其中有關于“科學家的故事”。這一欄目旨在反映科學發展的過程,幫助學生認識科學的歷史和本質。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一些對人類有卓越貢獻的偉大科學家勤奮求實的故事,讓學生懂得要想做到事業有成就,必須具備頑強刻苦的精神和驚人的毅力。其中袁隆平院士搞雜交水稻育種獲得巨大成功,便是有利的證明,成為唯一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授予教學獎的中國人。
此外,在教學中教師應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多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和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生物學本身就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各種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主要是通過觀察、實驗來獲得的。如在學習“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時,可提前讓學生采集蛙的受精卵,再觀察記錄受精卵孵化成蝌蚪,發育成青蛙的過程,并查閱有關資料共同探討,分別寫出研究報告。以這種方式為作業形式,可以教會學生觀察、實驗、動手操作,讓學生們可以學會合作、學會面對陌生領域,自己去收集資料,自己尋求答案,去創造奇跡,以體驗成功的愉悅。
良好素養的形成,還需要形成正確的科學觀。而科學觀的核心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1.唯物的觀點。一切生命和生命現象都有其物質基礎:生命起源的物質性――C、H、O、N、S、P等元素組成了核酸、蛋白質等化合物,這些化合物構成了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生命現象的物質性 ――生物的新陳代謝、生長、應激性、生殖發育、遺傳變異等一切生命現象、生理過程均可給以物質基礎上的解釋。2.辯證統一的觀點。生物有明顯區別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組成,且與非生物界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這是生命科學最基本的觀點之一。生命活動的辯證統一――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遺傳與變異,生長與衰老等,正是在這一系列的矛盾、對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動才有了其完美的、和諧的統一;生物之間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辯證統一――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進行著生存斗爭,而生存著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環境,正是這種既斗爭又統一的各種復雜關系,構成了生態系統,建立了動態平衡。3.動態、變化、發展的觀點。組成生物的物質、生物體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斷的運動、變化、發展的。細胞和生物個體是動態、變化的――他們都有一個發生、成長、衰老、死亡的動態變化過程;細胞和生物個體的結構與生理、生物和環境的關系等也是動態、變化、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