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傳統藝術的美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中國傳統藝術小學美術教學有效策略
一、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藝術的意義
1.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傳承和發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對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傳統藝術是承載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國家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需要重視培養具有民族認同感的人才。將中國傳統藝術合理地融入中小學美術教學過程,引導學生樹立優良的傳統文化保護意識,不僅有助于促進學生的未來發展,而且可以促使其更積極地為社會和國家貢獻自身的力量。
2.提升學生的美術創造能力
中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涉及的方面較多,既包含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又包含一些基礎性的欣賞教育。如,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泥塑制作,可以使學生在體驗傳統藝術的過程中對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有更加直觀的了解,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也具有積極意義。基于此,教師在開展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應將傳統藝術發展過程中有影響的環境因素和相關歷史全面、細致地介紹給學生,并積極收集多種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傳統藝術作品,引導學生對其加以賞析。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到專門的藝術展覽會參觀,這有助于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熱愛和學習興趣。
3.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
在中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融入中國傳統藝術,有助于提升教學的整體效果和質量。具體而言,將繪畫、游戲等應用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傳統藝術與相關美術知識的興趣,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與學生積極互動、利用多種現代化教輔工具為學生展示中國傳統藝術作品等方式,可以引導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學習與美術有關的傳統藝術知識,促使學生更好地將藝術技能與相關知識相結合,對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具有積極影響。對于傳統藝術而言,教師應在具體實施教學時引導學生基于自身的理解,自行挑選方式進行鑒賞,體驗藝術作品中蘊含的文化精神;同時,通過合理的引導方式,使學生能夠在美術作品創作的過程中科學地應用傳統藝術。
4.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對于中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美術教學具有培養其綜合素質、提升其藝術素養等作用。將中國傳統藝術融入中小學美術教學過程,可實現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目的。現實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捕捉美、欣賞美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其積極、樂觀、熱愛生活的性格,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
二、中國傳統藝術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
1.有效應用策略
(1)提升教師的民族文化素養
在將民族文化素材應用到中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中,美術教師對教學效果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教師樹立現代化的美術教學觀念,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注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十分重要。基于此,中小學美術教師應積極學習,提升自身的民族文化素養,在課堂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將民族文化有效、全面地傳授給學生。
(2)發揮民族美術資源的實效性
其一,豐富教學內容。民族文化素材的種類較多,將哪種或者哪些素材良好應用于中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以發揮美術教學的積極影響,是中小學美術教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之一。從教育學角度出發,教師在挑選和應用各種民族文化素材的過程中,應選擇正面、積極且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存在密切聯系的素材;同時,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以達到有效豐富美術教學內容的目的。其二,重視收集民族美術素材。在應用民族文化素材開展中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中,為了引導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中國傳統藝術,教師可以將一些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服飾中的刺繡、剪紙等藝術形式融入美術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自愿了解和學習相關內容。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少數民族文化,對其更好地傳承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具有積極影響。
(3)優化課堂教學手段
其一,提升題材設計的科學性。為優化美術課堂教學手段,充分發揮美術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教師應基于中小學美術教學的基本規律,在充分考量教材及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科學設計教學素材。教師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提倡就地取材,這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印象,提升教學效果。合理應用本地的各種傳統文化素材,可促使學生在開展美術知識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直觀體驗等方式,更全面、具體地認識與了解本地的傳統文化和藝術。教師引導學生開展美術實踐創作,可有效激發其學習興趣,使教學實效性大幅度提升。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利用傳說、故事或者引導學生完成調查日記等方式,引導學生開展相應的美術課程學習;也可以通過服飾、電影、歌曲等多種載體,收集和整理相關的美術信息,豐富學生的美術知識,從而使其在實踐創作的過程中更靈活地應用傳統藝術。其二,融入民族文化素材。在實際開展美術教學的過程中,要想使傳統藝術的實效性充分發揮出來,合理地應用民族文化素材十分重要。教師不僅需要通過對民族素材的應用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而且應引導其養成良好的美術素養。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某民族為例,將其美術文化的特點、歷史以及功能等相結合,隨后將總結的知識融入美術教學。如,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瑤族服飾的過程中,既需要對相關的知識開展系統化分析,又應確保展示過程的完整性,還應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并分析此類服飾的制作工藝與方法等。又如,在教導學生學習壯錦圖案繪畫的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以新的視角探索和理解圖案蘊含的時代意義,這對于學生創作能力的提高具有積極影響。
2.實踐應用分析
以中國傳統皮影藝術為例,在具體開展中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分階段的模式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如,由于多數學生對皮影藝術的了解程度較淺,教師可以優先引導學生認識此類傳統藝術,以帶領其了解相關的知識為主,在實際教學中,促使學生循序漸進地了解皮影藝術的風格和特點,進而使其對皮影藝術產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效率。
(1)教學目標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初步了解中國傳統皮影藝術,感知皮影藝術的特點,促使其通過欣賞皮影作品的方式,了解皮影藝術的發展歷史。隨后,教師可通過實踐操作的方式,使學生了解皮影表演過程中光和影的變化,明晰影子是如何形成的,將自身對皮影戲的感覺表達出來,培養其對中國傳統藝術的興趣。
(2)活動設計
首先,教師可以提前收集一些類似《白蛇傳》《楊家將》等學生比較熟悉的皮影藝術作品。其次,教師應準備好一套完整的皮影道具,包括強光燈泡、白布簾等。
(3)活動流程
其一,導入階段。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欣賞博物館皮影展示錄像,使學生大致了解皮影藝術的風格、起源等。其次,教師可以將學生合理分為多個小組,針對皮影藝術的特色展開探討。再次,教師可以設置問題:“你是否喜歡此類表演?理由是什么?”在該階段,教師應給予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對其新奇的答案予以鼓勵。由于皮影藝術的歷史較為悠久,個別學生可能在短時間內難以完全理解。因此,教師要對學生的課堂表現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促使其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更好地融入課堂學習。最后,在上述過程均完成以后,教師再次提出問題:“請筒述你對皮影和其他文化娛樂表演的觀看感受,再談一談這兩者的區別。”其二,發展階段。教師應展示事先準備好的皮影作品,以《白蛇傳》為例,同時設置問題:“畫面上觀察到的人物有哪些?分別在做什么?”學生經由觀察和思考得出答案:“作品以《白蛇傳》為原型,分別有白蛇、青蛇、許仙和法海四個人物。”隨后,教師再次設置問題:“表演皮影戲時應該提前準備哪些材料?”學生經由思考后得出答案:“白色布簾以及強光源等。”上述過程中,教師通過展示皮影操作過程并搭配背景音樂的方式,引導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傳統皮影藝術的魅力;隨后,可以要求學生自主動手進行皮影戲表演,體會皮影藝術的神奇,再通過搭配童謠等方式,促使學生完全融入皮影表演,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藝術的興趣。其三,總結階段。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將中國傳統皮影藝術與美術教學相結合,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了解和認識皮影藝術,感受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進而培養其對中國傳統藝術的興趣。這對于學生美術學習的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升均具有積極意義。
結語
中國傳統藝術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對我國美術教學的影響較為深遠。在具體開展中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將中國傳統藝術的實效性充分發揮出來,引導學生細致、全面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對其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積極意義;同時,對其樹立人生觀、價值觀也存在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舒亞亞.藍白相映趣妙手傳統生一論民間藝術在中職美術色彩教學中的應用.美與時代(+),2018(11).
[2]張艷華.淺析江蘇傳統工藝美術資源在高職藝術設計教學中的延續發展.美與時代(±),2018(9).
【關鍵詞】現代藝術 傳統審美 寫意 沖突
中國傳統藝術是經過幾千年文化沉淀而蘊育形成的,是中國傳統審美的認知。不論在思想上還是行為上,無不影響著人們審美理念與藝術創作。在傳統審美的理念里,“寫意” 是中國傳統藝術的核心部分,也是中國美學界特有的定義。“寫意”是由有感之物而起,用情觀物,以情動人,從而使得內心與感物相交融、達到主體與客體相合并的境界。現代藝術是科學化、工業化發展的產物,同時也是社會變遷與歷史前行的產物。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西方文化的不斷融入,使得各類因素促使形成了今天獨樹一幟的中國現代藝術。
1 傳統審美理念
所謂傳統審美理念,其表達的不僅是個人的主觀感受,更多的是對整個社會的審美實踐,其深刻地表達著特定時代所提出的理性要求。在眾多社會因素的影響下,產生和發展了審美理念。
中國的傳統審美思想豐富多彩。寓物而明心,多強調“寫意”,情景交融。不僅局限在簡單的描摹客觀事物,更不是隨意拼合的主觀意識,是畫家通過“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將自然美、生活美和藝術美高度融合,體現中國傳統審美的統一和諧,從而達到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統一。當然,該傳統審美也是中國傳統美學思想中的重要的精華,是中國傳統審美思想的靈魂。
此外,中國傳統審美思想中還強調了“傳神”和“天人合一”。傳神,是藝術中傳達美的一種方式,是指藝術作品應對物象最具審美價值的特點進行描繪,通過概括、提煉和再造,表現出鮮活生動的藝術形象,充分表達物象的神態、氣韻,所以“傳神”又稱“形神兼備”。天人合一,是從戰國末期到西漢時期發展的一種傳統審美思想。先后將儒家和道家思想綜合起來,逐步形成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主張。該主張深遠地影響著中國文化和藝術創作的未來。對于明式家具而言,無論選材、設計還是裝飾等諸多方面均有考究,無不體現天工與人工的完美結合。
2 對傳統審美的質疑
隨著社會不斷的演變進化,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日星月異的變化使人們開始懷疑舊的事物,質疑傳統的審美。審美思想具有相對性,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懷疑,作為一種本能反映,是體現思想活躍的。同時,這種活躍的思想并不只是否定力量。相反的,它可能有著極大的引領性,從而常常是人類認識進步的有力先驅。正如這樣一句名言,“接收新的就必須重新估價、重新組織舊的,因而科學發現和發明本質上通常都是革命的。所以他們確實要求思想活躍、思想開放,這是發散式思想家的特點,而且確實也只限于這些人。”
3 現代藝術氛圍
19世紀末20世紀初,已完成了工業革命的歐洲,在人們物質生產領域得到空前發展的同時,思想領域也得到了空前的活躍。這樣的歷史背景為現代藝術的萌芽及其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礎,也為藝術的大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這一時期表現出藝術發展的一片繁榮,藝術家們高漲的創作熱情,輪番上陣的藝術流派和各類新穎的藝術形式都充斥著人們的思想和眼球。這種變化影響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和觀念,同時也影響著宗教與藝術。其中,印象派最具代表性,它對傳統法則的質疑則是后來產生現代藝術的起因。而后,后印象派反傳統、反印象派的追求,是新藝術的開始。藝術家們將關注點轉入內在的精神世界,選擇新的視角去創造內心所感受的新事物。這一新藝術的出現標志著傳統審美和現代藝術在逐步由相互沖突變為相互融合。
隨著西方現代藝術向中國的引入,寫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同時對中國藝術產生了重大影響,使中國藝術界對許多藝術的概念性和主觀性問題有了分歧和爭論,但在一定意義上也有了新的認識。現代藝術家們通過創作來展現他們的內心世界,這類作品強調藝術家自身的價值,表達藝術家的主觀感受,同時也為后世創造不少值得借鑒的藝術表現方法和大膽的創新性材料。
4 中國現代藝術的現狀思考
目前,中國現代藝術的發展中,市場和商業化的誘惑太大,導致一部分平庸藝術家利用所謂的流行藝術語言來進行大量的復制和抄襲,這種復制對于現代藝術的發展沒有任何意義。為了在短時間內獲得應有的市場和利潤,使得有人打著與國際接軌的幌子,追求著表面的形式感來取得效應。
在現代藝術的大環境下,藝術家的創意是潛伏在現代藝術中的內在動力。然而,現代藝術家的創作源于藝術家本身所處的文化大環境,在文化信息的影響下感知環境所反應出的能力。對于中國現代藝術,可能以全球化的資源作基礎,以傳統文化內涵轉換的藝術創作會成為新的契機。
5 現代藝術和傳統審美的沖突
西風東借、洋為中用,很多人就是借此發揮,贏得了相應的市場和利益,導致由此傳統審美與現代藝術間發生了正面沖突,并且氣氛越來越烈。中國傳統審美理論強調“意”,也看重藝術家的“德”,藝術水準相當的創作,藝術家的“德”會提升相應的藝術價值,因此,藝術家的“德”不僅影響著創作的藝術價值,也影響著大眾審美理論。在中國現代藝術氛圍里,藝術家的名氣會成為人們審美、品評的一個重要標準。
藝術家名氣的由來有兩類,一是通過市場的炒作和相關機構的宣傳得來的,二是通過藝術家自身在藝術長河里的修養和錘煉造就的。后者相比前者來說是屬鳳毛麟角,在當今這個社會經濟、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商品市場社會,“好飯不怕晚”已不再流行。由此使得一些缺乏市場包裝宣傳的有才之人被埋沒,一直處于默默無聞的狀態。藝術是需要創造力、需要新鮮感的,若現代藝術一味地缺乏新鮮事物則使得藝術氛圍變得單薄無力。市場的宣傳在迎合社會和大眾的需求,可也正是這樣一味地迎合使現代藝術失去了傳統審美的韻味,也是造成現代藝術和傳統審美理論沖突的重要原因。
現代藝術和傳統審美經歷沖突和紛爭后,在社會大環境的條件相互刺激、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某種意義上講,傳統的審美激發了現代藝術的產生,激勵了現代藝術的進步,穩固了現代藝術的發展,是現代藝術生命形成的營養劑和催化劑。“沖突”已不是本來意義上的“沖突”,而是一種全新的力量,促使著現代藝術的萌芽和發展。同時,現代藝術和傳統審美的沖突也將接受未來的各種考驗。現代藝術與傳統審美的不斷碰撞和沖突,是推動藝術發展的初始動力。
參考文獻
[1]李超德.設計美學[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4:46.
[2]楊辛,甘霖,劉榮凱.美學原理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48.
關鍵詞:瑤族舞蹈;民族文化;審美藝術
中圖分類號:J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8-0165-01
作為我國少數民族之一的瑤族,有著與其他各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比如它所擁有的舞蹈文化。在很長一段時期里,瑤族人民過著以高山密林為生存地的生活,因此,它的民族文化時刻與大自然相契合。可以說瑤族獨特的山水文化是瑤族祖先辛辛苦苦創立的,瑤族獨特的民族舞蹈也是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創立的。本文通過審美的角度去看待瑤族的民族舞蹈藝術,進而領悟到它獨特的美,為了更好的傳播瑤族的民族文化,提升瑤族文化的影響,進而更好的促使瑤族舞蹈藝術的發展。瑤族舞蹈的美不單單表現在它美麗的舞蹈動作上,更展現了它在民族文化和自然藝術的美。在這樣的審美藝術下能使人們了解瑤族藝術文化的快速發展和進步,更能展現瑤族的風俗習慣,從而達到保護和發揚瑤族文化的目的。
一、瑤族舞蹈的藝術美
(一)瑤族舞蹈的民俗美
在瑤族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漸漸創立了具有獨特民族特色的舞蹈,因此,他們也將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民俗融入到了自己的舞蹈中。瑤族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之一,他們有著勤勞勇敢的民族傳統,既能夠載歌載舞,又外向活潑,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所以說,瑤族的舞蹈傳遞給我們的是他們熱情好客的民族文化。瑤族的舞蹈基本上都比較歡快活潑,這些舞蹈動作都是由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發展而來的,因此,他們的舞蹈生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瑤族人民大都生活在廣東、廣西、貴州、云南等地方,這些地方的生活環境大都由山脈和森林組成,生活在這里的瑤族人民都有著狩獵的生活習慣。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在瑤族的民族舞蹈中,經常貫穿一些與狩獵有關的舞蹈動作。這些關于狩獵的瑤族民俗文化,全都體現了瑤族舞蹈的民俗美,同時也體現了瑤族人民勤勤懇懇的勤勞樸實的生活美。我們還可以發現瑤族的民族舞蹈也表現了瑤族人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希冀。所以說,我們可以透過瑤族舞蹈了解瑤族悠久的歷史文化,體會瑤族勤勞勇敢的民族文化特色。
(二)瑤族舞蹈的動作美
瑤族的傳統舞蹈有各種各樣的形式,不但可以讓我們看到瑤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場景,也可以表現瑤族舞蹈的動作美。例如,在瑤族的“鼓舞”中就可以展現瑤族舞蹈強有力的藝術美。“鼓舞”是在瑤族舞蹈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起初只是作祭祀之用,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舞蹈形式。瑤族最有名的鼓舞有兩種,其中一種是盤瑤的“長鼓舞”,另一種就是白褲瑤的“銅鼓舞”。長鼓舞的舞蹈動作表現的是瑤族人民祭祀時的場面,表達了瑤族人民敬畏神靈、崇拜神靈的感情,也表現出他們所傳承的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思想。在表演打鼓舞蹈時,長鼓必須與人的身體緊密相貼,無論是頭頂還是身旁,都應當一邊繞圈,一邊進行舞蹈表演,同時也要注重舞蹈動作的流暢性。長鼓舞既能表現瑤族舞蹈動作美,又能向人們展示瑤族獨特的民族舞蹈藝術。與盤瑤“長鼓舞”不同的白褲瑤“銅鼓舞”的舞蹈動作是通過模仿猴子創作出的。對于“銅鼓舞”的舞蹈要求較高,既需要打鼓人員對動作了如指掌,又需要打鼓人員擁有熟練的打鼓技術,在表演時節奏要準確,動作同時也要到位。由于“銅鼓舞”是根據模仿猴子創作而來的,因此舞蹈主要以蹲步和跑步為主,需要表演者從頭頂一直到腳下,并且不能中斷,要求動作融會貫通、一氣呵成。觀眾既能夠感受到表演者所傳達的流暢美,又會被表演者嫻熟的打鼓技術所吸引。
(三)瑤族舞蹈的信仰美
對于常年生活在高山密林中的瑤族來說,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經常收到自然的侵害,因此瑤族人們逐漸擁有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信仰,面對突發的自然災害瑤族人們都會努力克服各種困難,積極的面對生活。我們可以通過瑤族的民族舞蹈了解瑤族人民的信仰美,體會他們熱情好客的方面。瑤族舞蹈基本來自于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他們的祭祀生活,他們利用祭祀來來祈禱明年的風調雨順,來使他們過上更加幸福快樂的生活。因此,這些瑤族舞蹈都體現了瑤族人民的民俗文化,他們既積極面對生活,又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時他們還對自然文化有著特殊的情感,盡量與自然和諧相處,處處體現出瑤族人民的信仰美。
二、總結
瑤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我們可以從瑤族舞蹈表演中,體會瑤族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時也可以增強人們對民族舞蹈的認識和了解,也能對瑤族的民俗文化作進一步的保護,更好的促進了瑤族民俗藝術的繁榮發展。加大對瑤族文化的保護,可以進一步促進廣東經濟、文化的發展進度,同時也可以促進我國民族文化快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葉大兵.論象征性在民俗中的表現及其意義[J].民俗研究,2012,7(3):26-27.
相關熱搜:美學 美學原理 科技美學
【論文關鍵詞】美學;公共藝術;西方美學;中國傳統美學
【論文摘要】本文以傳統美學理念為切入點,論述城市環境藝術設計對中西方傳統關學觀念的傳承,強調西方羨學觀念的核在于形式論,而中國傳統美學中,意境說、格調說和氣韻說占主導。
1.傳統美學觀念
1.1表理論
美是一種直覺,直覺就是表現,純粹的直覺獲得純粹的表現,直覺是具有特殊的目標知覺,是一般意志的實踐轉化為道德活動。因此,美既不是有用的,也不是愉悅的或者真善的。
1.2朦朧論
認為美是一種朦朧的清晰、模糊的明確、似是而非、不似之似、似而不似的直覺感受。美的理論是憑直覺中的感受,美中含有一定成份的真與善,但是美的事物特別是形式美,當美達到相對的審美標準時,具有一定虛假和丑惡成份的事物仍然覺得美。
1.3幻覺論
美是“觀念的外觀”("dasscheienederidee")。這一定義,部分是形而上學的,部分是實在主義的。美,依賴于這些第二性的質的組合,因此,美不能存在于外在世界真實的物理對象之中。
1.4精神分析論
弗洛伊德(freud)及其許多門徒初創并發展了精神分析美學的基本原則。133229.CoM
基本原理的主要定義是怎樣從永恒的“沖突”的觀念出發,再進一步,這一壓抑的行為又是怎樣在無意識當中創造出一個觀念相沖動的體系。這一體系,從人格的其他部分孤立出來,術語上稱“情結”(complex)。
1.5體驗論
近代科學美學創立者費希納,把關于美的科學當作普通心理學的一個特殊領域,他所開創科研理論,是把實驗的方法介紹到美學中來,就是一種“從下而上”("vonunten")的方法,從特殊到一般的方法。他用這一方法來代替舊的形而上學的方法,即“從上而下”("vonunten")的哲學方法。
1.6移情論
對于這一特別生動的美感經驗—近年來多數哲學家都稱之為移情(einfuhlung)—所作的還不夠成功的解釋,不是在《小宇宙》中找到的,而是在《德國美學史》中找到的。在這本書中,作者批評了赫爾德的極其類似的看法。在赫爾德方面,曾經以熾烈的想象的熱情維護過內在生命的自由而又完整的表現。作者告訴我們,這一過程是建立在觀念多樣化的聯想或回憶上面的。
1.7現象學論
只從事于現象("phanomene")的描述,只關心顯現在知覺中的對象,而完全不管對它們在因果上的說明。它抓住對象本質的內在特性。“所采用的是一個特殊的例子中抓住每一個對象的一般特性。象這樣所顯示出來的事物的內在基本特征。
1.8完形心理學美學論
完形心理學美學是當代西方美學的重要流派之一,完形心理學又稱“格式塔心理學”。“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詞的音譯。他通過對音樂曲調的研究,認為音樂絕非僅僅是曲調音響的總和,音樂中的曲調旋律除了一系列的音響外還有別的東西,這種東西就是“格式塔特質”。
2.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對西方傳統美學觀的傳承
2.1模仿說
古希臘美學家認為:藝術就是模仿自然。準確地說,就是藝術是模仿自然、社會和現實。依據模仿論的美學觀,藝術品的審美判斷標準就直接取決于模仿的真實與否,這樣藝術家的創造力就大大削弱。
如今的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很多設計作品就是這種對生活和現實的再現,特別體現的城市雕塑上。
2.2表現說
藝術表現論認為:藝術起源于情感表現,藝術的本質也在于情感的表現。
所謂藝術的表現論,主要指:藝術家作為個體感情的存在,強調藝術的目的僅僅只是表現個體獨特的、微妙的、難以言說和不可重復的感性體驗。而產生與人類心靈之中的情感有一種內在的力量,一種沖動,只能借助外在的形式把感情表達出來,成為可以觀照,可以感受的東西。
2.3形式說
形式之于藝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藝術而言,反映現實生活也好,表現主觀感情也好,都必須納人一定的審美形式,才能成其為藝術。“藝術的形式性”就是認為形式構成了藝術之最根本的特征。
對形式的認識,后來逐漸發展為“有意味的形式”。
具體顯現為:對稱與均衡;反復與節奏;多樣與統一。
城市公共藝術設計通過對交通的組織、用地功能的分區、各種公共設施的配套、綠色環境的開發、街景形象的塑造、特色環境的創造、城市天際線的表現,把城市的各種環境要素進行合理的安排,從形態、功能、人的行為心理等各個方面,使景觀組群由無序變為有序,使城市的景觀環境得以發展和完善。
在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創作中必須把握好組織與被組織的關系,在制約中尋找自我,使設計師更客觀地對待創作的客體,進人無模式的境界之中,再自由地走出來。這樣創作出來的客體不會與其他的城市公共設計雷同,不會是隨便從別處抄來,也不能隨便搬到他處,而是“特定”環境中的特殊表現。
3.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對中國傳統美學觀的傳承
3.1意境說
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觀念。
意,指創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主觀思想感情。
境,指創作者對客觀形態的描繪與刻畫。
中國傳統美學認為,寫實,不是自然主義的描繪對象具體的形態,要求達到內在精神的神思,強調“似與不似之間”,現代畫家齊白石說:“不似為欺世,太似為媚俗,象用在似與不似之內”。
當今,許多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作品繼承了意境說美學特點,尤其是雕塑作品。
3.2格調說
中國傳統美學往往強調“虛實相生”、“以簡就繁”、“計白當黑,妙在無處”、“無法而法,乃為至法”。城市公共設計是對人類的生存空間進行的設計,公共藝術設計的對象是構成人類生存的空間,而產品設計創造的是空間中的要素。這就需要設計師對其進行總體的綜合的規劃與設計,首先要注意協調各對象之間的關系,協調各要素之間的虛與實,簡與繁的關系。
3.3氣韻說
氣,本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概念,指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韻,本指和諧的聲音。氣構成事物,韻則決定事物的雅與俗,高與低,美與丑。氣韻,就是說,具有高雅氣質的人才能做出高雅的藝術品。
中國古代美學重神而輕形,這種美學理念直接影響當代的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在城市雕塑和城市水體設計時,往往追求一種意境。如由北京大學景觀規劃設計中心等單位合力完成的奧林匹克公園,主要創意是整個設計像荷花在荷塘中繁茂生長一樣。運動員、裁判員和其他參與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好比被荷葉呵護的水中和水面上豐富多彩的生命活動。中央的步行區域和必要的交通設施是關鍵。整個設計弱化了具體形態的描繪,極力營造出一種荷塘意境。
4.小結
本文重點對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美學傳承進行概述:
4.1以傳統美學理念為切人點,首先闡述傳統美學觀念,解決什么是美?什么是美學等問題;
從我國的巖壁畫及彩陶來看,可以發現遠古人類已有運用色彩的強烈意識。但從這些留存的上古之跡看,所用色彩僅為紅黑二色。之后這兩色在漫漫數千年的美術發展中,依舊占據著最主要的位置,無論是唐時的“金碧輝煌”,還是元季的“水墨華滋”,紅黑二色始終尊享著崇高的地位。自上古時期開始,紅黑顏料除了較易得到而使用的因素之外,此二色亦因在文化法中逐漸糅合了中華民族獨特的人文價值而在中國美術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可以說這二色是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情愫,滲透著民族的文化精神,富含了民族的獨立個性和特色的,故而這兩個色彩及其所衍生的色系更可以被視為中國美術色彩的靈魂。進一步來說,紅黑色在整個美術范疇內也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與文化和審美有著密切的關聯。
1 與傳統美術文化的關聯
孔穎達疏引梁皇侃曰:“正謂青、赤、黃、白、黑五方正色也。”[1]明確中國傳統的五色作為正色的身份,而赤色和黑色則都在正色之列。古人更是將正色與五行四象相關聯,將色彩空間化、時間化,于是賦予了正色更多的文化意義。例如,《說文》中,將正色上升到哲學角度,紅黑顏色衍生出相對的意義――“赤,南方色也。從火。屬太陽”;“黑,北方色也。從水。屬太陰”。杜甫詩《戲為韋偃雙松圖歌》所中所寫的詩句“白摧朽骨龍虎死,黑入太陰雷雨垂”,[2]用極致對比的手法來增強詩歌的力度。從這個角度說,紅和黑就成了意義相對的一組代名詞。
孔穎達疏引黃侃云:“正謂青、赤、?、白、黑,五方正色也”。鄒衍將之配合五行,認為“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規律進行,都是必然的結果,從而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提出了“五德始終”說。之后,《呂氏春秋》也沿用了類似的說法,其文曰:“……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3]于是秦帝國“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
作為正色,紅黑色更是奠定它們在中國美術史中的重要地位,它們承載的文化積淀和審美價值代表著正氣、堂皇、大方,沉穩等中華民族所看重的品格,又含有富貴、典雅、雍容、吉祥等中華民族最喜愛的審美內涵,甚至特意彰顯紅黑正色的可貴和尊崇,如《禮記》記載“木盈,天子丹,諸侯黝,大夫蒼,士黃圭。”[4]即帝王諸侯用紅黑色代表上層階級。紅黑色不僅是視覺藝術上的主要元素,還蘊含了美學以及體現民族文化思想和精神的哲學意義,如《論語?陽貨》中所說:“惡紫之奪朱也。”因為古人認為紫色屬于雜色,遮蓋朱紅的正色,故而引申為異端邪說蒙蔽正理的行為。明朝畫家戴進因畫鄉野漁夫身披代表官階的紅袍而受到統治階級對其“違制”的嫌惡,于是終生落魄。[5]歷來吉祥喜慶的場合都會用到紅色作為主色調。例如,清帝就要在“朝日”的典禮時穿紅色朝服,而民間美術中用紅色來表示喜慶辟邪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晚清海派畫家任伯年常用純朱砂繪制鐘馗圖,從表現手法和表現內容都能在文化范疇內得到統一。
黑色的地位除了在五行的因素外,還受到道家文化傳播的影響,老子《道德經》中有“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說法,后世“玄妙”一詞即由此句而來。因為深邃而不可測的意味,唯有黑色才能充分詮釋出這種縹緲虛御求“意”的內涵,故而道家崇尚黑色,建筑服裝皆多黑色,與道家的追求精神甚為契合,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國畫家多是文人士大夫,追求精神的崇高,接受的是當時普遍的道學思想,故而也影響到對中國繪畫的審美標準,認為只有把神仙與山水聯系在一起,山水才會和人類越來越親近。[6]
張彥遠曾提出“運墨而五色具”,[7]中國繪畫講究“墨分五色”,只用水墨而不用色彩的手法是可以成為一張士大夫心目中格調高標,抒寫胸中逸氣的繪畫作品的,因為濃淡不同的黑色是可以反映出一種恬淡沖和而又有筆墨趣味的情感的,尤其到了元朝,士大夫們消極避世,更是將這種強調墨韻,飽含荒疏山林之氣的畫風發揮到極致,文人畫的理想境界與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所描述的詩的境界,即“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所傳遞的意思完全一致。[8]
2 紅黑色在繪畫美術中的使用
繪畫是中國美術范疇中的大宗,種類繁多,如巖畫、壁畫、卷軸畫,以及用以裝飾器物的紋飾畫和漆畫,并呈現出相互發展相互借鑒而又保持自身獨立的復雜關系,如廟底溝出土的陶缸上所繪的《鸛魚石斧》圖,因其繪畫觀念和以線條為主的繪畫手法則是其后數千年的主流形勢,故而被稱為是“國畫之祖”。[9]幾乎任何畫種都離不開色彩的作用,吳昌碩曾說“事父母色難,作畫亦色難”,[10]說明繪畫藝術的成功是離不開色彩的因素的,而色彩的運用可以說是與美術同時產生,相互發展的。春秋時期的《考工記.畫繢》曰:“‘繪畫之事后素功’。謂先以粉地為質,而后施五采,猶人有美質,然後可加文飾。”就已經談到了色彩在繪畫中的運用。在獨立繪畫文獻中,晉朝顧愷之在《畫云臺山記》中就有運用多種色彩的記錄,隨后南齊謝赫在六法中所列有“隨類賦彩”,將色彩運用放到了正式的地位,而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卷二《論畫體、工用、拓寫》中則對色彩的成熟使用方法有所談及,之后歷代文獻對于色彩的描述層出不窮,分類也愈加細膩,到明朝楊慎在《論畫家檀色》中曾談道:“畫家七十二色…”可見中國繪畫發展到彼時,顏色種類已臻完備,清人鄒一桂在《小山畫譜》中將色彩的制作使用歸為體系,化為篇章詳細闡述,近人于非?的《中國畫顏料研究》更是有著非常高參考價值的關于國畫顏料的著作,可見對于色彩的研究歷史之源遠流長,紅黑色彩施用于作為常見的繪畫藝術形式的卷軸畫中的效果自然不必說,在其他畫種中紅黑色同樣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色彩角色,可以說,紅黑色必定是這些作品中所必然涉及的色調。
中國早期的繪畫形式以巖畫為多,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早在北魏的地理名著《水經注》中就記載了各地約20多處的巖畫,到之后北宋的《太平廣記》所引《宣室志》中記載了在福建華安仙字潭的巖畫,再到《寧安縣志》所記載的黑龍江海林縣巖畫,關于巖畫的記載歷代均有較豐富詳細的記錄。[11]可以發現,在繪畫性的巖畫作品中所采用的顏色基本是以紅黑為主,因為用黑色用做勾勒和涂染與巖壁的對比最為鮮明,存在感強烈,適合表現形態,而描繪的物體的質感內在則需要用有彩色系的色彩來表現,既可以增加畫面的裝飾性又將形體表現得非常醒目。鮮血、火焰,太陽的色彩是最直觀最容易對人類的視覺造成沖擊的,從而在思想上會與意識形態等相關聯,可以說對于紅色的偏好,是人類原始意象對于色彩的一種共同的巫術觀念。[12]
壁畫在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為盛,紅色用的基本都是用厚重的礦物顏料加以提煉而成,如朱砂、銀朱、礬紅等顏料,如今壁畫中黝黑發暗的部分原本是朱紅色氧化后的結果,原作勢必富麗堂皇,黑色則是黑漆。用濃烈厚實的顏料畫出的作品方能“厚上加厚,美上加美”。[13]在中國繪畫顏料的制作中,尤其是卷軸繪畫所用的顏料,則相對提出更細膩更順滑更純凈的要求,對于正色提取也是最為嚴謹小心的,赤色顏料的代表是為朱砂,從原料的選取和制作的過程都一絲不茍,如《小山畫譜》所記載:“朱砂以鏡面砂為上,乳細,取中心用。” 繪畫中的黑色,在墨之外用的是煙煤和漆,煙煤其實是做墨的原料,但未搗磨加膠,使用范圍有限,故使用遠不及墨廣泛。
漆畫往往是作為器具上的紋飾而存在的,《韓非子?十過篇》中則記載了虞舜時期漆器的色彩:“流漆墨其上。禹做祭器,黑漆其外而朱畫其內。”正是紅黑兩色的漆的運用,一內一外。在湖北隨縣擂鼓墩所出土的戰國早期的五件楚衣箱漆器皆是器內髹紅漆,器表髹黑漆,印證了古文獻的記載。這些作品周身繪有朱色的鳥獸圖案,有件描繪28星宿的作品中間用朱漆寫了篆文的“斗”字,[11]而尤其巧妙的是,器蓋上只描繪了青龍與白虎而用器身本身的紅黑色來替代朱雀和玄武,構成四象,以抽象方式與文化相結合。而在他處的漆器繪畫,亦是“髹朱飾黑,或髹黑飾朱”,可見紅黑色一直是作為漆畫的主色而運用的。早期馬王堆的棺槨彩繪則以紅色和黑色的油漆打底,上繪圖案,[6]直至北魏司馬金龍墓中的彩繪漆屏,依舊是紅黑二色為主,即古時所稱“油畫”。
3 紅黑色在其他美術中的運用
紅色在中國傳統書法中也曾起到過重要的作用,古代的碑刻制作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步驟――“書丹”,顧名思義是以筆蘸紅色顏料將所要鑿刻的文字書寫于石上,是按筆跡進行鑿刻前的一個步驟,后來泛指為書寫墓志,往往由書法名家完成。因為一般石碑色澤偏暗,用墨書寫并不明顯,唯有用紅色方能辨識清晰,后世拓印碑刻則用墨,因為白紙上拓印,黑色最為明顯。篆刻藝術更是以這種印拓手法來完成創作的方式作為中國特有的藝術種類而立身世界藝林,印面為朱,邊款拓印為黑,并呈一紙,相得益彰。
在書法范疇中,除了作為批文的紅色字跡,只有黑色占據著書法的主脈,以適合任何字體而為正格。然而,不像繪畫中的墨色是可以豐富變化的,墨色的濃度在一張繪畫作品中是可以有著很大的跨度的,對于傳統的書法藝術,墨色統一才是書法的正道,濃黑飽滿被看作是堂皇的氣象,自被明成祖譽為“我朝王羲之”的沈度與其齊名的胞弟沈粲那工整勻稱,平正圓潤的楷書風格風靡而始,[14]乃至清時形成以“烏方光”作為書法真訣的館閣體,統領了書法藝術的審美,講究端莊正氣,只有濃郁的黑色才有這種效果,一度占據書法的主導位置,雖然后世對館閣體拘謹而缺乏意趣的面貌不乏貶低之詞,但是其最初目的還是為了求得端莊肅穆堂皇正氣的楷書作為記錄重要文件的書體而存在的,還是以美觀清晰易識作為標準的。在白紙上,越是黑越是拉大對比度,使得字體十分精神活力。
4 單純色彩意義及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