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孝道文化的內涵

      孝道文化的內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孝道文化的內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孝道文化的內涵

      孝道文化的內涵范文第1篇

      關鍵詞:孝道; 大學生; 思想道德素質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1-0112-02

      孝道作為支配中國古代社會最基本的道德倫理規范和做人的基本準則,長期以來已經滲透于人們的思想之中,成為傳統倫理道德的核心部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倫理始于家庭擴展至社會,始于私德擴展至公德的特點。

      一、中華孝道文化的核心內涵

      “孝”的思想內容極為豐富,按照陳德述教授的觀點,中華孝道文化的內涵有八點:保全身體,珍惜生命;贍養父母,滿足其物質需求;尊敬父母,滿足父母的精神需求;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有病及時治療;承志立身,成家立業;諍諫勸止,從義不從父;文明安葬,不忘父母,追思祖德;盡職盡忠,清正廉潔,為國立功。這就是中華孝道文化的內涵或核心內容。只有明白了孝道文化的內涵和核心價值,才能更好地繼承、弘揚、發展和創新,運用到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培養有用人才。儒家所倡導的“孝”是建立在以人為本、“仁愛”和追求社會和諧的思想基礎之上的,其基本意思是“善事父母”,其基本內涵是對父母“敬愛”和“贍養”,其本質是“敬”以及自身的成家立業,“愛”、“成才”。這種“敬”、“愛”和“成才”中所包含著的人的價值、珍視生命、人與人之間的“敬愛”與和諧以及自身的成家立業,這就是孝道的核心價值,它是不會受時間和空間局限的,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不論是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國家都是需要的。

      但是傳統的孝道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歷史發展,其中經由統治階級的多次詮釋修改,將孝親與忠君聯系起來,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的道德武器,嚴重歪曲了孝道的自然本意。對于傳統孝道文化,應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承其積極的思想和理念,摒棄其消極、落后、愚昧的做法,真正實現“古為今用”,并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賦予傳統孝道豐富的內容和特定的外延,進一步內化為大學生永恒的精神追求,為強化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奠定堅實的基礎。[1]

      二、孝道文化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意義

      當今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東西方文化在信息化社會中相互碰撞與整合。利益關系和價值取向日益呈現多元化趨勢,社會倫理道德失范現象相當嚴重。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孝道文化所蘊涵的處世哲學、道德修養、人格塑造的理念對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弘揚孝道文化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踐行孝道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孝經·開宗明義》:“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為入德之門,德為成事之本。一個人要有所作為必須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而良好的道德修養是由孝道教育來培養的。在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孝道文化中蘊涵的“尊敬父母”、“珍惜生命”、“忠孝仁愛”、“清正廉潔,為國立功”等思想至今閃耀著智慧的火花,給我們很大的啟迪。在提升大學生品行修養、完善人格時,要繼承、弘揚和吸收傳統孝道中的有益因素,把孝道中的忠孝仁愛、謙和禮讓、清正廉潔、誠信守義、成家立業與培養大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良好品質結合起來并逐漸內化為他們自覺的行動,最終使大學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2.實踐孝道文化,有利于改善大學生人際關系

      孝是形成和諧人際關系的精神力量。在傳統孝道思想中,孟子有“申之以孝悌之義”的論述,主張人們應修其孝悌忠信,“入事父兄,出事之上”。《弟子規》中第二篇也有“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論述。這些思想對于大學生認識與處理人際關系十分重要。現今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思考問題多以自我為中心,人際關系中較缺乏寬容與諒解,尊重與互愛。而按照孝道的精義,應該由孝及悌,將對父母之愛敬,對兄長之尊推及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從而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

      3.實踐孝道文化,有利于大學生孝親敬長

      我們應敬長返本、親親感恩,而感恩報恩,即為孝道。我們應尊重父母的感情和為養育自己所付出的艱辛勞動,從而內化為奮發努力、立志成才的動力,以進取向上的人生姿態與良好成績來回報父母。孝親,既是我們的法律義務,更是我們的道德責任,不僅要有物質供養,更要有精神關愛和心靈撫慰。孝親是孝敬與贍養父母,敬長是孝敬老師和長輩。在大學階段,家長和老師是學生最直接的孝敬、尊重的對象。老師給予了學生知識和文化,參與了學生的精神發展,因此對老師的培養教誨,理應給予足夠的尊重。

      4.實踐孝道文化,有利于構建和諧校園

      墨子說過:“父子不相愛則不慈孝,兄弟不相愛則不和調”,“人與人不相愛必相賊”,“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強必執弱,富必侮貧,貴必傲賤,詐必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所以起者,以不相愛也”。孝為仁愛之根本,是拉近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情感基礎,而這正是和諧的核心價值。孝道教育就是要引導大學生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尊敬老師、幫助同學、感恩他人、回報社會。只有這樣才能祛除人性的自私、冷漠,培養與人為善、與人為樂、樂于助人的品德,不斷提升思想道德境界,逐步營造出團結友善、和諧安定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三、踐行孝道文化,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途徑

      弘揚孝道文化,不能只停留在研究層面,更重要的是在實踐層面。要在大學生中宣傳孝道、弘揚孝道、踐行孝道,使孝道成為學校每一個學生基本道德,使之成為公民道德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1.學習傳統孝道文化,提高理性認識與道德認同

      傳統的孝道屬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范疇,在高校德育內容中應占有一席之地。在當今以德治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牢牢把握《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關于“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為著力點”的論斷,在大學生中大力實施孝道教育,在開展大學生德育工作中加入孝道元素,使之參與育人過程。

      2.將孝道文化融入德育教育,豐富教育內容

      孝道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體現出偉大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不斷蓬勃發展的前進動力。[2]孝道文化教育是長期的,也是艱巨的。要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我們就必須結合當地大學生的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相關策略,根據學科特點實施整體規劃,落實科學評價機制,將孝道文化教育貫穿學校德育的全過程,使大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提高社會責任感,將孝道文化教育所養成的道德習慣遷移到一個人的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形成社會自覺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

      3.創新孝道實踐載體,增強育人效果

      將孝道文化融入道德教育工作之中,提高育人效果,筆者認為關鍵在于道德實踐環節。各高校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實踐載體。以孝道教育活動月為載體,在大學生中開展“孝敬父母”評選活動。還可以通過“一封家書”、“生日念親恩”、“我的人生賬單”等有意義的活動,讓每個大學生體會到父母的含辛茹苦與養育之恩,并引導學生從點滴做起,回報親恩。開展關愛空巢老人活動,引導大學生踐行孝道。開展關愛空巢老人活動就是把孝的情感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促進學生起教于微細,嘗試于躬行,做到知行統一。這也是我們對廣大學生內心那份深藏的“孝道”的喚醒與外化,是一種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具有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以及日常思想教育活動無法代替的效果。

      參考文獻

      孝道文化的內涵范文第2篇

      關鍵詞:孝文化教育 大學生思想教育 實現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12-099-02

      孝道文化是中華民族教育的起源,孝道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文化、教育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重視“孝”文化的民族,孝親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最傳統的倫理道德。“孝”是象形字,“老”字頭下有子,意為人老了行動不便時,由孩子背著走。“教”字是由“孝道文化”中的“孝”、“文”組合而成的,這不難看出,中國古代的教育正是建立在儒家的孝道思想基礎之上的,是一種充滿人性的教育,是以做人為目的的教育,是一種“成人”而非“成才”的教育。孝道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以人的道德高尚為成功標準。“孝”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影響最深遠的文化理念,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是我們偉大民族的瑰寶。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之一,是孝文化教育的重要傳承者,對其進行孝文化教育有助于人格的培養和中國悠久文化的傳承。

      一、孝文化的內涵及歷史地位

      “孝”字在殷商甲骨文和商周青銅器銘文中均有其字形,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詩經》中也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的詠嘆,許慎《說文解字》解釋孝為:“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孝道思想的基本意義主要有三種:一是對父母生時的奉養,二是對父母死后的喪葬和祭祀,三是娶妻生子延續香火。《孝經》引用了孔子的話:“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紀孝行章》第十)《大戴禮記?曾子大孝》對此也作了解釋:“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孔子論孝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所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從心理上尊敬父母,是孝親的基本要求。

      孝是古代中國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倫理精神基礎,是中國古代立法的主要對象和內容;孝是中國傳統教育、社會教化的起點和根本內容。中國古代社會的現實和特點使孝道的思想從事親,尊敬長輩,厚待親友進一步深化為對君主的忠誠、對國家的忠心,對社會的責任,“小孝事親,大孝事國”成為孝文化的深層內涵。

      孝道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以人的道德高尚為成功標準。這種教育理念被貫徹在中國古代的教育之中。西周時期,天子一般要定期視察學校,親行養老之禮,在太學設宴款待三老,以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的實際行動對太學生進行孝道教育,要求學生行孝立德、效命國家。春秋時期,孔子融六經之精華集著而成《孝經》,成為后世孝道文化之哲學化、之政治化、之理性化的理論基礎。在這本被奉為經世寶典的《孝經》中,身為師長的孔子對學生曾參講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這句話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國傳統教育中的核心地位,體現出“孝”是中國傳統教育、社會教化得以產生的根源、起點和基本內容。

      二、孝文化教育是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切入點

      傳統孝文化歷經風雨,生命力依然旺盛,歷經坎坷,目標依然執著,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依然為高校德育,貢獻自己的力量。以孝文化教育作為大學生道德修養的切入點,是對大學生道德修養現狀客觀分析得出的結論。大學生的道德修養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受到了國家、社會、學校的廣泛關注。

      我國政府自1979年實行計劃生育以來,獨生子女政策實施已經30余年,最早的一批獨生子女經歷了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已經近入了社會化階段。80后的獨生子女,他們從小享受著上兩代人的百般呵護與嬌寵,養尊處優,經不起風雨,甚者存在人倫倒懸之勢,似乎父母千方百計滿足子女天經地義,而子女該怎樣關心、孝敬父母則幾乎不在考慮之列。著名教授錢文忠說過:“孝”是對父母的尊敬、感恩、回報、基于血緣的愛,這是最真實的東西。中國的家庭結構、社會形態已經完全改變了,中國出現了人文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獨生子女家庭,在這樣的情況下推進孝文化建設就更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以孝道教育為切入點,強化大學生的道德修養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首先,培養目標的一致性。高校強化大學生的道德修養的終極目標在于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各個領域內的道德教育,加強大學生的品格修養,培養大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成為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孔子孝道文化的宗旨是培養學生,中心思想是把學生培養成品德高尚、人格完美、思想進步之人而且提倡忠于國家,推崇敬業報國,追求“小孝及家,大孝惠國”。

      其次,價值取向的相通性。孝道文化講究“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生人生價值的最高標準,是其對社會和他人的生存和發展貢獻的大小。孔子教育學生的目的在于培養其高尚道德和完美人格,強調道德修養發軔于孝道,體現在孝道,孝為德之門,德為孝之顯。

      再次,教育內容的相融性。對大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是大學生強化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孝道無疑是傳統美德的核心和精華。孝道提倡敬父母,大學生道德修養要求學生尊老愛幼,尊敬師長;孝道推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學生道德修養提倡助人為樂,推己及人,構建和諧人際關系;孝道要求“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大學生道德修養秉承愛國為道德的最高境界,強調愛國為文明人的第一美德;孝道主張“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大學生道德修養強調循序漸進,知行統一,行勝于言。

      三、將孝文化教育與大學生道德教育有機結合

      大學生的道德修養貫徹孝道內容,應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外部環境和大學生的實際思想狀況有機結合起來,創造性地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強化孝道意識。大學生應從內心深處真正認識到孝道養成對于培養其高尚道德品質的基礎性作用,認識孝道行為對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和提升大學生的文明素質的支柱作用,使他們產生對孝道教育的積極的心理體驗,喚回其樸素的天性之愛,并進一步探討孝道的精深內涵和精神實質,逐漸愿意接受孝道教育,并以孝道作為加強個人道德修養的手段和目標。態度決定一切,沒有好的態度,一切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培養孝道情感。孝道作為大學生加強道德修養的起點和基礎,大學生不僅要“知之”,而且還要“好之”、“樂之”,要培養大學生對孝道的強烈的情感,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無論順境,無論逆境均應對孝道“不離不棄”,達到“自律”、“無律”的孝道最高境界。筆者曾在孝道教育的宣講課上做“你最舍不得的人”的教學活動,學生在腦子里想像自己最舍不得的人,然后將這些人在自己的意識里抹去,通過這樣相對“嚴酷”的體驗,培養他們的孝道情感。

      3.踐行孝道行為。高等院校推行孝道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大學生在了解孝道理論、孝道作用的基礎上,能夠實踐自己的孝道行為,如果光有孝心而沒有孝行,便不能說遵守了孝道,孝道貴在實踐。大學生因為沒有參加工作,沒有自己穩定的經濟來源,大學生遵守孝道主要從敬父母做起,要知恩圖報,知父母的生育之恩、養育之恩、惦記之恩、期望之恩,以愛惜身體、珍愛生命報答父母恩情,并在此基礎上提升孝道層次,把盡孝同大學生的學業及事業緊密結合起來,在完成自己的學業中盡孝,在為他人、為社會的服務中盡孝,在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中盡孝,同時認真看書學習,苦練基本功,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為將來能盡更大的孝道積累力量,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校的主要任務就是育人。如何有針對性地開發教育資源、改革教育方法,對學校來說是責無旁貸的。所以,孝文化的建設,對學生進行孝文化的熏陶,應該是學校道德教育中應該研究和探索的內容。高校應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幫助大學生做到在整個社會的孝道水平上升的時候起模范帶頭作用,在整個社會的孝道水平下降的時候起中流砥柱作用,做真正有孝道的人,做道德品格高尚的人。

      參考文獻:

      1.孝經?開宗明義第一章〔C〕.中國倫理學名著導讀.

      2.潘劍鋒.論孝悌道德與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J].中國高教研究,2005(9)

      3.張莉蓉.論孝道文化在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孝道文化的內涵范文第3篇

      關鍵詞:孝文化;新農村建設;調查研究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其中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創新、弘揚孝文化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客觀要求。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內涵最深、包容最廣、綿延最長、最有滲透融通力的文化系統。以孝文化作用于新農村建設,一方面能有效地提高新農村居民的素質,有利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通過中國傳統孝文化的傳承,可以幫助構建和諧家庭,能有效促進社會的穩定。

      一、研究綜述

      孝文化的冷遇與中國社會的高速老齡化激烈碰撞,中國社會養老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凸顯,引起了社會的反思。如何對孝文化進行重新建構并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課題。在進行孝文化內涵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現實社會的發展需求,學者們對于孝文化的構建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丁成際《論傳統孝道的當代建構》中認為新孝道要注意處理好四個原則性關系;陳建華在《傳統養老困境下的新型養老文化建設》指出道德與法律并重、物質與精神兼顧、自助與互助并舉是建設新型養老文化的內在要求;潘劍鋒的《建設農村新型孝文化》強調要構建農村孝德培養的社會機制,加強個體自律,提高農民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加強農村現代家庭道德建設,建立農村養老管理機制;李忠香的《弘揚新型孝文化構建和諧新農村》則強調在農村新型孝文化的構建上強調提倡“厚養薄葬”,物質贍養與精神贍養并重、摒棄愚孝,同時指出要加大對孝文化的宣傳教育力度,建立孝文化的長效機制和獎懲機制。哈爾濱市專顧委社會法制專家組在《倡導新孝道及運作實施的建議》中則強調在新型孝文化的構建上要著重處理好關系,即孝與忠、社會政治化的孝與家庭倫理化的孝、孝心與愛心、孝精神與孝樣式、家庭孝與社會孝、孝慈互動與代際和諧、盡孝與盡量、一般孝與特殊孝。關于“孝文化”和“新農村建設”二者關系的期刊論文還有:張曉瓊和牛磊在《論我國傳統孝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一文中,發現在歷史上曾發揮舉足輕重作用的我國傳統孝文化在現今新農村建設中仍具有值得挖掘與發揮的積極作用和功效(2009.12);趙艷粉在《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孝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指出,在當今農村“孝文化危機”的情況下,應當積極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孝文化,使其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2011.1);姜雪和何順暢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孝文化建設研究》中指出必須加強農村孝文化源流、優質資源、新農村建設中弘揚孝文化的必要性以及踐行孝文化的策略、舉措與基本形式等方面的研究(2012.6)。關于“孝文化”和“新農村建設”二者關系的研究碩士論文有:山東農業大學楊力新《孝文化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影響研究——以魚臺縣為例》(2009.6);華中師范大學胡德新《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弘揚孝文化的關系》(2012.6);河南理工大學趙艷粉《社會主義新農村孝文化建設研究》(2012.6);大連交通大學鄒方枚《新農村建設中的孝文化作用研究》(2013.6)。這幾篇碩士論文對于孝文化和新農村建設的研究涉及的專業領域較廣,涉及基本原理、科學發展觀理論與實踐、農業推廣等學科領域及專業,分別從不同專業角度提出了對二者關系的看法。通過近幾年關于孝文化和新農村建設的文章發現,我國的學者對于二者之間的關系已經有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孝文化的內涵、孝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等。但是,研究角度偏重理論,實踐性不強。首先研究角度偏重對孝文化傳承與新農村建設的意義研究,或是分析孝文化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作用。其次當前國內外同類研究內涵與認識的方面居多,沒有從實際出發,沒有真正結合當地的新農村建設情況。這類課題往往結束在理論成立即可,提出孝文化傳承與新農村建設策略的頗為少見。

      二、調查對象與調查量表

      在壽光市紀臺鎮李家村隨機發放問卷100份,回收100份,其中有效問卷92份,其中男性40人,女性52人,平均年齡38.2歲。《孝道認知量表(FC)》,分為尊親懇親、抑己順親、奉養祭念、護親榮親四個因素。共有52個項目,采用并不應該(0分)、有點應該(1分)、相當應該(2分)、非常應該(3分)四級評分標準,得分越高,孝道認知越好。《孝道行為量表(FB)》[2],分為尊親懇親、抑己順親、奉養祭念、護親榮親四個因素。共有52個項目,采用并未做到(0分)、有點做到(1分)、相當做到(2分)、非常做到(3分)、情況不合(9分)四級評分標準,其中有情況不合被試需剔除,剔除的標準為回答“情況不合”的次數多于15次,除此以外,得分越高,孝道認知越好。

      三、調查結果

      (一)子輩對孝的認知各成分的平均數(M)與標準差(SD)

      將被試根據性別分為兩組,發現在孝道認知層次的四個維度上,男性子輩的平均分皆高于女性子輩的平均分。同一性別在不同維度上,平均分亦差別較大,其中抑己順親維度得分較低。奉養祭念維度得分較高,接近全選非常應該(30分)。

      (二)子輩對孝的行為各成分的平均數(M)與標準差(SD)

      將被試根據性別分為兩組,發現在孝道行為層次的四個維度上,男性子輩的平均分皆高于女性子輩的平均分。同一性別在不同維度上,平均分差別較大。另外子輩對孝道的行為平均分要遠低于對孝道認知的平均分。

      四、調查結果分析

      根據表一,子輩對孝道的認知與常模相比,女性子輩在尊親懇親、奉養祭念維度均高于常模,在抑親順親維度低于常模,護親榮親維度接近常模;男性子輩在四個維度均高于常模。這一結果表明,我們在新農村建設中傳統的孝道文化仍然深深扎根于我們現在的精神文明建設中,至于女性子輩的抑親順親維度低于常模主要是因為農村女性出嫁后不再和父母一起居住的原因導致。根據表二,子輩對孝道的行為與常模相比,女性子輩在抑親順親和護親榮親維度低于常模,奉養祭念維度高于常模,尊親懇親維度接近;男性子輩在尊親懇親、奉養祭念維度高于常模,抑親順親維度接近,護親榮親維度接近常模。這一結果表明,“奉養祭念”在農村無論是從認知還是實踐的角度都是“厚死”的重要一部分,農村的大環境中仍然對于祭祀過世父母看的十分重要,另外,護親榮親維度男性和女性子輩得分均不高,因沒有進一步對其自我效能感進行研究,但可以推測農村種棚的男性和女性對其職業認同和自我效能感較低,認為沒有很好地“光宗耀祖”。對于紀臺鎮李家村來說,最近剛剛經歷了一場新農村房屋改造,由原來的磚瓦房改為樓房,經過調查研究發現,樓房在分配的過程中均以家中的兒子數為主,不以宅基地為主。例如,家中有兩個兒子,只有一個宅基地的可分配得兩套房子,而家中沒有兒子,有一個宅基地的(父母去世,女兒嫁人),只有經濟補償,無房屋補償。通過樓房的改造分配方案,我們也不難看出,村莊的社會生態環境仍然是以父權為主,家中的男性子輩負擔老年長輩的住宿問題,而女性子輩不再負擔。所以通過數據我們也可以看出在孝道認知的抑己順親維度,女性得分僅為9.36分,而男性得分為18.22分。無論是孝道認知還是行為層面,男性子輩的得分均高于女性子輩,這一差異的意義雖不明確,但有主要促成因素分析如下:李家村雖然經歷了村莊改造,但村莊里大部分勞動力仍以種棚衛生,屬于從父輩種棚,傳給男性子輩,男性子輩結婚后仍然種棚這樣一種模式,所以男性子輩承擔了更多的傳宗接代、奉養父母、依順父母以及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任務”。而女性子輩結婚后進入到了“新家族”,更多地和新家族的男性子輩一起承擔起贍養公婆的任務。通過對表一和表二兩個表比較可以發現,子輩的孝道認知得分普遍高于孝道行為,說明很多方面是子輩認為應該做的,但現實生活中卻沒有做到的,所以在預測個人的孝行時只靠孝道認知是不夠的,在現實生活中,想有效預測孝道行為,還需結合環境因素、子輩性格、父母性格等。另外,還有一個發現就是子輩的護親榮親維度得分普遍不高,應該注意提高農村年輕人的自我效能感,在農村種棚或者種地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而不一定像古代“高中狀元”才能光耀門楣。

      五、結語

      由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看出,人們在孝道認知方面普遍覺悟比較高,說明傳統孝文化在人們生活中能起良好正向的作用;孝道實踐方面比孝道認知方面差強人意,這需要倡導新農村孝文化踐行主體自律,并構筑新農村孝文化的培養機制,完善新農村孝文化的保障體系等方措施來重建孝道,使其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葉光輝,楊國樞.中國人的孝道———心理學的分析[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4):359-361.

      [2]潘劍鋒.建設農村新型孝文化.湖南社會科學[J].2006,6:143-147.

      孝道文化的內涵范文第4篇

      關鍵詞:高中生;孝道教育;歷史課;滲透

      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人們的物質生活極為豐富,同時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升學和就業壓力,這就使傳統的孝道觀念逐漸淡化了。很多青少年開始漠視親情,將傳統的孝道拋在腦后,孝道的缺失現象屢見不鮮。因此,在高中階段加強學生孝道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孝道教育是提升學生思想修養的有效途徑。

      一、遵循孝道教育的原則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孝道教育需要遵循相關的原則,只有在相關原則的指導下,教學才能夠順利有序地進行。首先,教師在教學中要遵循體現歷史特點的原則。我國的傳統孝道源遠流長,涉及很多的人物或者是內容以及事件都很久遠,從時間上說是很久遠的,從空間上看是不可接近的,而且這些歷史事件具有偶然性和不可復制性;其次,要遵循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原則,傳統的孝道是適應宗法制的封建制度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傳統孝道中的很多內容都必須跟隨時代的節拍賦予新的適應時展要求的內容,要創造性地繼承傳統文化的孝道,吸收傳統孝道中的精華部分,摒棄其中不合理的部分,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和時展的要求;最后,要遵循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孝道教育的對象是高中生,其目的是通過孝道教育在歷史教學中的滲透,讓學生有孝行、有孝心,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發揮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作用,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讓學生能夠自然地接受相關的知識和理念,進而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意識并指導自己的行為。

      二、挖掘教材內容,滲透孝道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滲透德育。教材是學生學習最主要的憑借,也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在實際的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借助教材,滲透孝道。首先,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了解整冊教材的編寫意圖、編寫理念。同時要了解教材的框架結構以及各單元之間的聯系。對于每一課的內容教師要認真深入地挖掘。如,在教學“中國古代的文化”這一單元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記憶中國古代燦爛的中華文化,更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中華文化,引導學生理解儒家的思想,理解儒家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的深刻內涵,讓學生在思想上深入理解儒家文化;其次,教師讓學生自己研究課本,自己做相關的匯報講解。新課程理念倡導學生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而不只是注重學生學習的結果。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只是將知識灌輸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親身體驗學習的過程,在學生自己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及時有效的指導。可以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如,在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這一核心思想對人的成長以及國家與民族的發展具有怎樣的意義?這一思想在當今社會具有什么樣的重要意義?我們該如何繼承并實踐這一精髓?通過這一系列的提問,形成問題鏈。引導學生通過問題的解決,理解孝道的內涵并能夠積極付諸行動。

      三、改變教學方法,讓學生體悟孝道

      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立足于歷史教材,將學生的視野局限在歷史教材內,這不僅不利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更不利于在實際教學中滲透孝道。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教學方法,除了利用歷史課本上的知識外,還要充分利用課外一些有效的教學資源,如歷史遺跡、實物資料以及文獻資料等。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到相關的歷史遺跡現場,親身感受當時的歷史場景,增強學生的體驗,讓學生能夠在實際的體驗中將傳統的孝道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因材施教,不同的學生由于生長的環境、遺傳因素以及所處的環境不同,對相同的知識或者是場景會有不同的體會,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在深入研究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讓學生切身體悟孝道。

      四、合理進行評價,延續孝道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合理地滲透孝道,需要對學生進行評價,通過合理有效的評價機制,讓學生能夠在實際的歷史教學中延續孝道。在評價學生的過程中要從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實際生活兩個方面進行。可以采用書面評價和觀察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合理的評價作用下,延續孝道。就學生的思想道德而言,教師可以出相關的命題作文,讓學生從歷史的角度進行分析和評價,教師可以從學生實際的習作中看出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時,教師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認真觀察學生的行為,看學生的行為與其思想是否相符,進而全面整體地評價學生,促進學生不斷的發展和進步。

      作為中華傳統美德重要組成部分的孝道,其本質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喪失。因此,在高中階段的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的孝道教育,通過在教學中遵循孝道教育的原則、挖掘歷史教材內容、改變教學方法、合理進行評價等科學的方法將孝道滲透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

      參考文獻:

      孝道文化的內涵范文第5篇

      (一)發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

      孝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深厚的文化底意蘊,同時為國人的性格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加強當代大學生孝道教育,首要目的就是加深大學生對傳統孝文化的了解,并且提升孝道水平。一個民族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家庭和宗族關系,而孝道就是維系家庭和宗族關系最基本的倫理精神。孝道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孝道教育,從客觀上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如果每個國民都能有愛國心,民族團結、和睦就能更長遠,民族凝聚力就會不斷加強。

      (二)加快大學生道德素質養成,促進其健康成長。

      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意識略有下降,部分大學生的家庭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模糊。我們在當代重申孝文化,是因為孝道的深層內涵就意味著責任感,孝道對于責任意識的培養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加強孝道教育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自身素質修養,而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是真正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因此孝道教育對大學生和諧人格的培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此外,孝觀念的增強還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操。孝的更深層次含義是愛國,孝是祖國和諧統一的精神源泉,對促進民族團結有重要意義。對于中國人來說,愛國家與孝順父母是聯系在一起的,人們把對父母和家庭的愛轉化為對家鄉和故土的愛,進而轉化成對祖國的愛。愛國主義正是從孝發展而來的,因此我們要善于從孝行中開始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三)促進和諧家庭氛圍形成,構建和諧社會。

      對大學生進行孝道教育,最直接目的就是希望提升大學生的孝道水平,使大學生能夠孝順和尊敬父母,能夠理解和體諒父母,從而使家庭成員之間和諧親密,營造出一個和諧的家庭關系和代際關系氛圍。而社會是由數千萬個小家庭構成的,如果每個家庭都能夠做到愛父母、愛家人,整個社會的和諧人際關系就自然而然形成,社會風氣必然會穩定、健康,更加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當代大學生孝道教育的路徑選擇

      (一)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隨著多元文化背景的發展,西方價值觀會無形地滲透進來,西方國家正在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所謂的西化,他們企圖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手段將自己的價值觀滲透到我國意識形態中,以使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日漸淡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堅持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堅持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因此大學生孝道教育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方向和旗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滲透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方方面面。

      (二)堅持科學的孝道教育原則。

      首先,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主導的前提下,要允許多元文化的流入,批判性地借鑒和吸收其他文化中的積極成分,使其發揮應有作用。其次,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孝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同時要充分考慮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進行教育方法和理念創新。最后,堅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尊重個體選擇。

      (三)學習借鑒優秀的孝道教育經驗。

      世界文化具有多樣性,就文化的豐富性和科學性來說,我們與發達國家是無法比擬的,發達國家在孝道教育上具有獨特和先進的理念與方法,這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如新加坡孝道教育的綱領性和法制化,韓國孝道教育的體系的完整性及措施的積極性,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孝道在國家政策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是應該引起我們重視的,政府要制定強化孝道教育的措施,并在推動孝道教育在學校、社會、家庭中順利實施的過程中發揮帶頭和領導作用,同時重視孝道教育制度化和法治化,用法律的強制力規范人們的行為,使孝的規范能得到保障。

      (四)優化大學生孝道教育的環境資源。

      孝道教育環境指對孝道教育活動賴以進行的環境及能對孝道教育對象思想形成和發展產生一定影響的一切外部環境。對孝道產生影響的環境很多,包括大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還包括家庭和學校環境。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國外多元文化和傳統文化都會對孝道環境產生影響,多種文化共同影響我國孝道教育環境,使得孝道教育形勢比以前更加多變和復雜。當下,我們充分考慮各種環境因素存在的可能性,整合和優化資源,為孝道教育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亚洲欧洲日产韩国在线| 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一区| 豆国产96在线|亚洲| 亚洲人成毛片线播放|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久久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综合一区柠檬导航|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精品 | 四虎必出精品亚洲高清| 亚洲人成电影青青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亚| 亚洲av极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wwwxxx亚洲| 亚洲人成色99999在线观看| 亚洲熟女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人成在线观看| 337p欧洲亚洲大胆艺术|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 美腿丝袜亚洲综合|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视色| 亚洲爆乳无码专区|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京东传媒 | 亚洲一本到无码av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女人被黑人巨大进入|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秋霞| 亚洲国产a∨无码中文777| 夜夜亚洲天天久久|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亚洲精品国产国语|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 毛茸茸bbw亚洲人|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麻豆| 亚洲经典千人经典日产| 亚洲精品和日本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