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對生態環境的建議

      對生態環境的建議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生態環境的建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對生態環境的建議

      對生態環境的建議范文第1篇

      關鍵詞:農業生態環境補償;農業生態環境補償機制;補償標準

      中圖分類號:F323.22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2.02.019

      Suggestions and 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mpensation of Hebei Province

      HAN Xi, WANG Jian, ZHOU Ji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Hebei 071000,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survey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mpensation in Hebei province, and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suggestions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mpensation. The figures of survey showed that current compensation mode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was still very not perfect. It not only brought great pressure to the government, insurance companies after disaster, and it affected farmers' basic living problems, influents the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Therefore, it wa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agricultur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pensation problem systematically, and we should find out the various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pensation, and finally provide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reasonable and efficient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pensa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mpensation;the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pensation;compensation standard

      1 河北省農業生態環境補償的現狀分析

      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是為促進補償活動、調動生態保護積極性的各種規則、激勵和協調的制度安排,是實現和諧社會生態的途徑。基于此,筆者設計了河北省農業生態環境補償的問卷,調查問卷500份,其中有效問卷481份,有效率為96.2%。此次調查范圍廣,河北省11個地區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樣本分布;調查對象廣泛,能較好地反映出不同經濟發展狀況地區的農業生態環境補償現狀,問卷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制約河北省農民生產的自然風險種類較多,具體而言,由氣候異常產生的干旱、洪澇、冰雹、霜凍等氣象災害與病蟲害對農業生產的危害最為嚴重,旱災、水害尤甚;對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潛在威脅較大的自然災害主要有水土流失、泥石流等生態災害;由環境污染帶來的環境災害正逐漸成為農民生產過程中的主要災種;地質災害對河北省農業生產的影響則相對較小。制約河北省農業生產的因素除了自然因素還有人為因素與之交織。由于人口不斷增長,大面積的毀林開荒、亂砍濫伐、過度放牧,加速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形成了“經濟社會落后――破壞性開發――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經濟社會落后”的惡性循環,造成了河北省生態環境的惡化;另外,隨著河北省城鎮化速度的加快,城鎮建設擠占耕地現象十分嚴重,過度開發土地資源等,也加劇了自然災害暴發的頻度、范圍和強度。

      正因為河北省存在自然災害和人為因素影響的災害,對農戶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必須對農戶進行農業生態環境補償。調查中發現,農戶認為應該補償的主要領域如表1。

      通過表1可以看出,農戶認為政府補償的領域大部分在土壤(61.09%),農戶主要以耕作為主,所以希望政府在之前給予補貼,在受災之后通過政府財政、保險公司、金融機構等途徑得到一些補償。從目前河北省實施的生態環境補償相關政策來看,很多都是短期性的,缺乏一種持續和有效的生態環境補償政策和完善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2 農業生態環境補償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生態環境補償政策宣傳不到位

      許多農戶對農業生態環境補償這個概念還不熟悉、不了解,在調查中關于“您對農業生態環境補償的了解程度”的調查中發現,很了解的農戶有25戶,占調查農戶的5.19%,一般了解的農戶有239戶,占調查農戶的49.59%,不了解的農戶有218戶,占調查農戶的45.23%。通過上述數據可以看出,一般了解和不了解的比例均未達到50%,這就表明現在了解農業生態環境補償的農戶存在但是數量還不大,說明政府對農業生態環境補償的宣傳力度和補償力度不夠大,以至于農戶對這個概念不了解。

      在“對農業生態環境補償的意愿”調查中可以看出,“很強烈”的農戶占27.18%,“比較強烈”的農戶占28.01%,“一般”的農戶占32.99%,“不大強烈”的農戶占8.51%,對農業生態環境補償“沒感覺”的占3.32%。如圖1。

      由圖1可見,居于首位的是農戶對農業生態環境補償意愿“一般”,其次是“比較強烈”,然后是“很強烈”,可見政府對農業生態環境補償的宣傳力度不大,大家沒有看到農業生態環境補償的益處。因此,農業生態環境補償的政策宣傳與農民的意愿是息息相關的。

      2.2 農業生態環境的補償力度不到位

      在“是否享受過政府的農業生態環境補貼”的調查中發現,認為接受到農業生態環境補貼的農戶占到了20.68%,沒有接受到農業生態環境補貼的農戶占50.00%,不知道的農戶占29.32%,通過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農業生態環境補償的力度不到位,甚至有29.32%的農戶不知道農業生態環境補貼的存在,沒有接受到補貼的農戶竟然占到一半,可見政府應該加大宏觀調控,加大補償的力度和規模。

      在“農業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后互助補償的作用”的調查中發現,認為沒有作用的農戶占到了10.60%,認為有一定作用、作用一般和有作用的農戶分別占30.15%、30.56%、20.17%,認為作用很大的農戶占8.52%,通過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農業生態環境補償的“沒有作用”和“一般”大約占到一半比例,可見,農業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后互助補償的作用有待于提高,農業生態環境的補償力度不到位這種狀況應該改善。

      2.3 基層的農業生態環境補償意識淡薄

      農戶的農業生態環境補償意識淡薄,在農業生態環境補償的必要性調查中也發現,認為有必要的59.58%,認為還可以的占31.46%,認為沒有必要的占2.50%,不清楚的占6.46%,這表明雖然多于半數的人認為很有必要進行農業生態環境補償,但是意識還是較為淡薄的。

      2.4 農業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尚未完善

      在“建立農業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在減少生產成本方面”的調查中,認為“沒有好處”的農戶占7.71%,認為“好處很少”的農戶占18.33%,認為“好處一般”的農戶占47.50%,認為“好處較大”的占20.42%,認為“好處很大”的占6.04%,這表明少于半數的人認為建立農業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在減少生產成本方面好處較大或者很大,河北省農業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尚未完善,在這種未完善的機制下減少農業生產成本是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在某種情況下,完善的農業生態環境補償機制能節約生產成本,給農戶帶來效益的提高。

      在“建立農業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在提高農業產量方面”的調查中,認為“沒有好處”的農戶占11.92%,認為“好處很少”的農戶占16.95%,認為“好處一般”的農戶占40.79%,認為“好處較大”的占24.27%,認為“好處很大”的占6.07%,這表明多于半數的人認為建立農業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在提高農業產量方面好處一般、很少或者沒有好處,這就表明這種補償機制在提高產量方面作用不是很大的,農業生態環境補償機制不要完善。

      2.5 農戶得到過農業生態環境補償的形式單一

      調查中發現,農戶接受的農業生態環境補償形式較為單一,接受政府補貼的農戶有278人次,占62.61%;得到種植業災害保險的農戶有72人次,占16.22%;得到養殖業災害保險的農戶僅有19人次,占4.28%;接受政府征地補償的農戶有63人次,占14.19%;接受企業污染補貼的農戶有12人次,占12%。這表明現在農業生態環境的補償主要是政府的財政補貼,其他的補償形式比例較小。

      此外,農戶得到過農業生態環境補償的補償標準過低。調查中發現,對補償服務非常滿意的占2.34%,滿意的占23.57%,一般的占38.85%,不滿意的占29.94%,非常不滿意的占5.31%。對補償方式非常滿意的占3.19%,滿意的占22.13%,一般的占48.72%,不滿意的占21.28%,非常不滿意的占4.68%。這些數據充分說明了河北省農戶得到的農業生態環境補償標準過低,滿意度不高。

      3 農業生態環境補償的對策建議

      3.1 積極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整體框架

      鑒于現行生態環境補償政策不完整,還沒有一項真正以生態補償為目的的政策設計,要有效地克服部門分割引起的矛盾和脫節,真正對環境降壓,可以建立生態補償整體框架,通過上級對下級、國家對地方的縱向公益補償,區域之間、上下游之間橫向利益補償和對資源要素管理進行部門補償等3種方式,制定相關政策,以便為地方生態補償進行導向,逐步實現全方位、全覆蓋、全過程的生態補償。從我們調研的情況來看,地方對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政策的需求非常強烈,因此,應上升到國家政策層面進行整體考慮。

      3.2 制定統一的生態環境補償標準

      河北省在補償標準的制定上,沒有能充分考慮農民、牧民、企業團體和各級地方政府的意愿和希望,造成補償的標準過低,如果這種情況普遍存在,生態補償機制就難以發揮其應有的效應。另外,資金使用未完全體現生態補償。因此,要制定統一的生態環境補償標準。

      3.3 形成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的資金格局

      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全社會支持生態環境建設的投資融資體制。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投融資體制,既要堅持政府主導,努力增加公共財政對生態補償的投入,又要積極引導社會各方的參與,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態補償方式,拓寬生態補償市場化、社會化運作的渠道,形成多方并舉,合力推進。逐步建立政府引導、市場推進、社會參與的生態補償和生態建設投融資機制,積極引導國內外資金投向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3.4 積極探索有效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實踐模式

      河北省政府應該在轄區范圍內進行適度的探索。當然,這些探索成功的一個前提是有法律和政策的支持, 應通過農業生態補償立法,將補償范圍、補償對象、補償方式以及補償標準等的制定和實施以法律形式確立下來,促使農業生態補償工作走上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的軌道,以適應科學發展觀、建設環境友好型新農村的需要。根據制定好的法律和政策,積極探索適合河北省的有效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實踐模式。

      4 小 結

      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河北省農業生態環境補償有待于進一步發展與完善。筆者從政府角度、企業角度以及農戶自身角度3個方面提出解決河北農業生態環境補償問題的對策建議。這就要求我們強化保護生態環境宣傳、積極建立生態補償整體框架、建立多元化的生態補償資金格局,另外,農戶的文化水平越高、風險規避意識越強、政府的支持如給予補貼、給予優惠政策等能夠促進農業生態環境補償的發展。加快完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制度保障,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應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共同推進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的建立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張永平.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財政政策研究[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7(8):21-23.

      [2] 孔凡斌.完善我國生態補償機制:理論、實踐與研究展望[J].農業經濟問題,2007(10):59-62.

      [3] 程宇光.健全農業生態環境補償制度的若干問題探析[J].生態環境,2010(6):148-151.

      [4] 梁麗娟,葛顏祥.關于我國構建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的思考[J] .軟科學,2006(4):45-47.

      [5] 萬軍,張惠遠,王金南,等.中國生態補償政策評估與框架初探[J].環境科學研究,2005(2):33-36.

      [6] 孫新章,謝高地,張其仔,等.中國生態補償的實踐及其政策取向[J].資源科學,2006(4):28-30.

      [7] 馬定渭,鄒冬生,喻夜蘭,等.中國農業生態環境現狀與恢復對策[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6-8.

      [8] 牛桂敏.我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的完善與可持續發展關系探討[J].上海環統科學, 2006(2):55-58.

      對生態環境的建議范文第2篇

      一、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一)、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給自然環境帶來的影響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雖然能夠有效開發水電資源,增加清潔能源在能源消耗當中的比例,但工程的建設過程卻還是會給自然環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具體來說可以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上:一方面是對水生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水利水電工程在修建過程中需要進行封堵、截流等施工,這會直接改變水生環境,將原來的陸地變成水域,將原來的流水變成靜水,而這樣的變換對于水域當中生物的生存環境是有很大負面影響的。尤其是水庫的修建,將原來流動的河流改為水庫,這樣水域的水流速度降低,界面之間的交換速率大大下降,就會使水域中的污染物擴散減慢,從而使水域中的復氧能力下降,導致水庫當中的自凈能力較差,導致水庫的水質與原來的河流水相比大大下降。再者,水庫中的水體流動速度較慢,水層更加透明,這樣陽光能夠直射進水中,從而加快水體中藻類的生長,如果藻類生長過快就會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出現,而藻類大面積生長和死亡會淹沒水庫表面,影響水體下部的氧氣循環,而且生長在水面上的藻類還會消耗水庫中的氧氣,從而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沼氣,二氧化碳的增多會改變局部內的氣候環境,從而影響水利工程周圍的氣候環境。再者,由于水庫中的水流速度較慢就會使水中的雜質沉積在水庫底部,積累過多的話機會直接對水庫水源造成污染;另一方面是給陸生環境帶來的影響。水利水電工程在建設過程中需要對上游水資源進行攔截,那么勢必會影響下游的水體流量,下游平原的淤泥肥源減少,土壤中的肥料降低會直接影響下游平原的土壤質量。而且水庫蓄水階段會對周圍的土地造成一定影響,讓周圍土壤長期處在高含水量的狀態當中導致土壤容易出現土壤鹽漬化問題,而且還會直接影響陸生植物生長。水庫蓄水會淹沒大片的土地,導致植被大面積減少,這會直接破壞施工現場的生物多樣性,并且在修建過程中所產生的工程垃圾和生活垃圾還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問題。

      (二)、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給人文環境帶來的影響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不僅會給自然環境帶來影響,而且還會給當地的人文環境帶來一定負面影響,具體來說主要是表現在三個方面上:一是會給人體健康帶來一定的威脅。水利水電工程在修建過程中會產生很多建筑垃圾、噪音污染以及廢水、廢氣等,這些不僅會污染當地的生態環境,而且還會通過自然環境而影響人文居住區居民的身體健康,導致部分病原菌體滋生,尤其是血吸蟲病在庫區更為常見;二是會給修建區的文物保護帶來威脅。水利水電工程給文物帶來的影響主要是文物古跡和建筑物,水庫蓄水后需要淹沒大片土地,而這其中就會包括一些人文景觀,尤其大型水利水電工程給文物帶來的影響更大,比如三峽水利工程的修建就使得當地的39處文物古跡被淹沒,這些文物古跡都是歷史遺留給我們的精髓和財富,而因為水利水電工程的修建造成這些文物古跡被破壞,這是整個人類的損失。;三是會給帶來移民問題。由于水庫修建需要占用大片土地面積,那么依河而居的人們則需要進行搬遷,而大批的人口遷徙勢必會帶來很多問題。首先是在選址完成后對當地居民搬遷的人地關系處理,有很多居民是不愿意離開自己居住多年的地方的,如何有效處理人地關系,如何妥善對遷移的居民進行安置,讓他們能夠在搬遷后過上穩定的生活,這都是水利水電工程必須要考慮的,也是水利水電工程修建所帶來的重要人文問題。

      二、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可以采取的環境保護措施

      針對于水利水電工程在建設過程中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建設方應該積極正視這些問題,采取相應的處理手段來減小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加強對水利水電工程的運行管理

      建立生態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結合水利水電工程的短期和長遠利益對工程建設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進行科學評估,建立成熟完整的評估系統,并且根據評估出來的結果針對性采取相應的包括對策。再者,工程建設方和施工方應該加強水利水電工程運行管理,制定詳細的運行方案,結合工程實際情況來對其綜合效益進行全面考慮。尤其是在水資源利用上,應該充分衡量當地生態用水、生活用水和其他用水需求,在保證居民生活用水的同時確保生態效益,預留足夠的水流,滿足當地農田灌溉和水電工程發電等需求,科學合理開展生態調度工作。在建設過程中應該結合環境影響和保護標準,綜合考慮日常調度運行需求來對周邊生態環境要素進行監測,以便能夠保證后期工程的順利進行和運行。

      (二)、建立健全補償措施

      在對水利水電工程進行規劃設計階段,建設方就要有環境保護的意識,重視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給生態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并且事先建立相應的補償制度和措施來達到保護環境、減小不利影響的目的,通過補償措施來恢復和修補被破壞的生態環境。比如在上文中提到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使得土地上的大批植被被砍伐、淹沒,導致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而針對于這種問題,在水利水電工程完成之后,由建設方負責對這一問題進行補償處理,包括非工程和工程上的措施,進行樹種補種、增加植被覆蓋等,通過這樣的措施來恢復被破壞的生態系統,縮小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過程中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危害和影響,從而實現水利水電工程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對生態環境的建議范文第3篇

      教學目標:一、科學探究目標1.能將人類對生態系統影響的行為惟妙惟肖地表演出來。

      2.能正確分析人類保護和破壞生態平衡的行為,并能對自己的分析說明理由。

      3.能提出3條以上具體保護周圍生態平衡的措施。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能意識到人類的行為對保護生物圈的重要性。

      2.能與同學交流自己的觀點。

      三、科學知識目標能舉出3個以上人類保護和破壞生態平衡的行為。

      四、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目標

      能舉出3個以上實例說明保護生物圈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道理。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環境情景劇的表演,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從中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方法:

      教師講授與學生活動相結合的互動教學法。

      教學媒體:

      與環境情景劇相關的道具。

      課時建議:

      教學過程:

      (一)導課

      講述:每天,我們都要做出許多決定,例如早餐吃什么,上學穿什么,幾點開始鍛煉等等。也許我們沒有意識到,有些看似平常的決定和行為正影響著大環境。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一些小行為是怎樣影響大環境的。

      (二)新課教學

      活動1:環境情景劇

      1.提出任務:教材P58有4個情景,每個小組選擇一個情景,將本組的決定或采取的行動表演出來。

      學生閱讀資料,探討角色分配。

      2.表演。

      3.討論:從情景劇中我們須得到哪些啟示?

      4.交流:這些行為對生態系統的平衡會造成什么影響?今后再作決定或采取行動保護我們周圍的生態系統,向人們提出自己的建議。

      學生提建議并交流。

      5.閱讀科學在線。

      討論:為什么說保護生物圈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板書設計:

      第十二課小行為大環境

      行為影響環境:

      (1)節約用水,使水不受到污染。

      對生態環境的建議范文第4篇

      關鍵詞:礦產資源開發 生態補償 政策建議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先后開始征收礦產資源稅和礦產資源補償費。盡管國家將補償費用于治理和恢復遭到破壞的生態環境,但在政策設計上卻沒有考慮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補償問題。因此,研究煤炭資源開發生態補償,對于礦區、區域乃至國家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生態恢復和重建等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機制設計框架

      礦山資源開發生態補償的總體思路和方法是:借鑒國外經驗,立足我國實際,明確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的主體、責任和界限,將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的責任區分為舊賬(歷史已造成的破壞或稱之為廢棄礦山生態環境破壞)和新賬(新造成的破壞)兩種情況區別對待。

      企業對破壞的生態有兩種補償形式:現金補償和修復治理。現金補償是煤炭開采造成的直接損害如:地上附著物損害、人員安置、耕地占用等容易明確受害人的,直接給予現金補償;修復補償主要指開采企業有責任和義務將開采破壞環境恢復治理到原有生態系統的目標,其中又包括企業直接修復補償和政府組織大型工程治理兩種補償方式。

      因此,礦山生態環境補償涉及到兩部分內容:“廢棄礦山生態環境補償費”和“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或稱備用金)”。“廢棄礦山生態環境補償費” 由地方環境或國土部門征收后上交國家,建立專門賬戶,專款專用;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由企業上交國家或在銀行建立企業生態修復賬戶、政府監管使用。

      廢棄礦山生態環境補償由政府通過建立“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基金”(簡稱“恢復基金”)來實現。“恢復基金”的主要來源是政府財政支出、向正在生產礦山企業征收廢棄礦山生態環境補償費、捐贈、捐款項等。

      礦產資源生態補償標準應以生態環境修復的成本為依據確定。在目前條件下,生態補償依據礦產資源開發生態環境損失的修復治理成本作為標準是合理的,它不僅可以達到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的目的,也可以保護受損者的基本利益和符合補償者的承受能力,具有可操作性。生態補償機制設計框架見表1。

      二、實施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的若干政策建議

      (一)處理好生態補償的幾個重要關系

      1、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中央政府主要是為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提供政策導向、法規基礎和一定的財力支持,同時引導建立全國性和一些區域性的生態補償機制。地方政府是生態補償機制的實施和責任主體,負責建立本轄區的生態補償機制,并配合中央政府實施全國性和區域性的生態補償。

      2、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政府和市場都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就目前我國生態保護和市場發育的實際情況而言,政府在建立生態補償中的作用是主要的,政府不僅要制定生態補償的政策、法規,引導市場的形成和發育,同時還需支付大尺度的生態補償。只有在一些主客體十分明確的前提下,可以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

      3、生態補償與扶貧的關系

      生態補償不能混同于扶貧。生態補償主要目的不是解決貧富差距問題,如果將生態補償與扶貧混淆在一起,將可能產生生態破壞的負面效應。應當建立生態保護重點地區與受益地區之間的協作與聯動機制,引導受益地區對保護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上的支持。

      4、“造血”補償與“輸血”補償的關系

      努力創造“造血”補償的條件,將補償轉化為地方生態保護或提升地方發展能力的項目,而“輸血”型的補償應盡量落實到基層農牧民手中。

      5、新賬與舊賬的關系

      制定生態補償政策的優先序應該是先解決新賬問題,只有控制住了新賬的增長,才能解決舊賬的問題。新賬的責任主要在地方和企業,而舊賬則需要國家給予更多的支持。

      (二)加大生態補償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進行多渠道融資

      1、加大中央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力度

      財政轉移支付是生態補償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最容易實施的手段。建議在財政轉移支付中增加生態環境影響因子權重,增加對生態脆弱和生態保護重點地區的支持力度,按照平等的公共服務原則,增加對中西部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

      2、加強地方政府對生態補償的支持與合作

      地方政府除了負責轄區內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之外,在一些主要依靠財政支持的生態補償中,應根據自身財力情況給予支持和合作,以發揮中央和地方財政的雙重作用。

      3、完善政策體系,建立多渠道的融資機制

      政府手段仍是我國目前生態補償的主要措施,同時應積極探索使用市場手段補償生態效益的可能途徑。生態補償不能單靠政府補貼,要建立補償制度,健全補償途徑。在這個制度下,應加大拉動人們對生態服務的需求,抓住公眾的支付意愿;加大對私人企業的激勵,采取積極鼓勵政策;加強同財政金融部門的聯系,尋求相關專家的幫助和技術支持;建立基金,尋求國外非政府組織的捐贈支持等,促使補償主體多元化,補償方式多樣化。

      (三)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的管理體制

      從目前來看,應加強部門內部和行政地域內的生態補償工作,整合有關生態補償的內容;對于跨部門和跨行政地區的生態補償工作,上級部門應給予協調和指導。

      從長遠來看,建議國務院設立生態補償領導小組,負責國家生態補償的協調管理,領導小組由發改委、財政部、環保總局、林業局、水利部、農業部等相關部委領導組成,行使生態補償工作的協調、監督、仲裁、獎懲等相關職責。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作為常設辦事機構。同時建立一個由專家組成的技術咨詢委員會,負責相關政策和技術咨詢。

      (四)增強利益相關者對生態補償的認知與參與

      生態補償必須得到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建議進一步加強生態補償的科普教育和大眾宣傳,增強群眾的生態補償意識,明確生態補償的政策,使公眾積極主動參與到生態補償中去。社區是生態補償機制落實的最終對象,社區公眾的知識、認知和意愿直接影響生態補償的效果。在制定生態補償機制和規劃時要充分鼓勵社區公眾的參與,采取“邊學邊做”的方法,通過項目實施提高其能力。尤其是在人、財兩缺的貧困地區,應當通過相關國際國內項目,加強政府部門和社區組織的能力建設,包括決策者、規劃者、管理人員、企業管理者等。

      (五)加強生態補償科學研究

      生態補償是一個新的課題,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是一項復雜而長期的系統工程,涉及生態保護和建設資金籌措和使用等各個方面。加上我國總體上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低,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尚處于探索階段,許多問題還不清楚,有待于深入研究。建議將生態補償問題列入國家重點科研計劃,進一步加強生態補償關鍵問題的科學研究。對補償標準體系等關鍵技術,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物質量和價值的核算、生態系統服務與生態補償的銜接、生態補償的對象、標準、方式方法,以及資源開發和重大工程活動的生態影響評價等,都需要跨學科綜合研究,需要組織進一步的科技攻關。還需要加強生態監測體系研究,為建立切實有效的生態補償機制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發展的基礎: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生態基礎評價[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2]中國2l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 生態補償: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3]任勇,馮東方,俞海.中國生態補償理論與政策框架沒計[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

      [4]尚路時.資源開發的生態補償――一個不容同避的話題[J].中國發展觀察,2005(6)

      [5]王欽敏.建立補償機制,保護生態環境[J].求是,2004(13)

      對生態環境的建議范文第5篇

      國內鐵路工程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研究現狀

      在國內,對于生態環境的評價,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引起人們的重視,1998年實施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非污染生態影響》(HJ/T-1997)是我國環境保護行業的第一個生態影響評價標準,它的頒布和實施從根本上扭轉了環境影響評價中生態評價的隨意性和缺少規范的現狀,填補了行業標準中的一項空白。2011年正式實施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生態環境》(HJ19-2011),將生態導則由推薦性標準改為國家強制性標準,標志著我國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對于國內鐵路工程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這一階段鐵路項目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簡單或者不評價,以定性評價為主,只對線路長度、取棄土量和水土流失量進行簡單定量;到了90年代中后期,仍以定性為主,可對占地類型、取棄土量、水土流失量、隧道涌水量等進行定量評價,生態環境評價內容已較全面,只是對生態環境敏感區缺乏關注;進入21世紀以后,廣泛應用基于遙感、地理信息系統之上的疊圖法,強化方案比選過程,對占地類型、植被類型、水土流失量進行定量分析,對植被恢復措施及動物通道的設置等生態保護措施進行合理化建議,對生態環境敏感區尤其關注。

      鐵路工程生態環境評價系統具有復雜性、理論探索性以及技術局限性等特點,因此雖然目前鐵路工程生態環境評價方法和評價體系比較多,但缺乏統一的評價方法和指標評價體系,都是根據實際需要,并在一定原則指導下進行。國內構建鐵路項目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方法一般采用調查研究法、目標分解法、多元統計法、指標屬性分組法、壓力-狀態-響應框架模型。目前國內生態環境評價指標主要為區域內涉及的生態系統類型、結構、功能和過程以及相關的非生物因子特征(如氣候、土壤、地形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質等)和影響區域內已經存在的制約本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生態問題。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針對不同的鐵路工程內容首先確定評價指標,然后選用綜合指數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層次分析法、灰色關聯分析法、聚類分析法和人工神經網絡法中的一種或幾種,開展生態環境評價。趙勇等[4]人在對登封到洛陽高速公路進行生態影響評價的過程中選取了土壤、水土流失狀況、工程占地量、對農作物影響、對林地的影響、對動物的影響、對景觀生態影響以及對生物影響等8個生態指標,并運用綜合指數法進行評價,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總結

      亚洲男人天堂影院| 亚洲熟妇无码AV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国产欧洲精品一|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手机| 亚洲VA综合VA国产产VA中|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大桥未久| 欧洲 亚洲 国产图片综合| 亚洲 欧洲 日韩 综合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瑟 |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4444亚洲国产成人精品|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麻豆|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影视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久|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亚洲伊人成无码综合网| 国产亚洲AV夜间福利香蕉149| 亚洲人成网77777色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蜜芽 |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亚洲高清有码中文字|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大牛影视| 亚洲国产日韩a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播放大全| 爱情岛论坛网亚洲品质自拍|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亚洲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熟妇无码爱v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综合|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高清| 国产精品亚洲mnbav网站| 亚洲VA成无码人在线观看天堂|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网站| 亚洲人成77777在线播放网站不卡|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不卡|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