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性

      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性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性

      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性范文第1篇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生態價值

      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并指出要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但是,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局限于政治價值,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的重大指導意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應緊跟時代步伐,突破其原有的社會價值局限,逐步彰顯生態價值,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服務。

      一、 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的內涵

      馬克思認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這里的“價值”是客體對主題的一種滿足關系,反映的是人與外物的關系范疇。思想政治教育按照價值主體劃分,可以分為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價值具體形態的一種,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社會生態現象而顯現出來的。

      生態價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發展性價值。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及構成要素和生態環境及構成要素之間的一種肯定的意義關系。

      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的本質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合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連接人與社會的橋梁,既要滿足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需要,又要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就應培育一個旨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良好環境。第二,合規律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滿足主體需要的同時,也要遵循人與自然的發展規律。任何有違規律的活動,人類不能為之;任何不合目的的活動,人類不必為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應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遵循客觀規律,實現人與自然的統一。第三,合必然性。合必然性是合目的性與和規律性的契合點。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的合必然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達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才能真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而且這種實現也是必然的。第四,實踐性。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創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的實現依賴于人們生態觀念的形成和生態行為的養成。因此,遵循教育規律,根據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促使受教育者將生態價值的教育內容內化為自身的一種價值觀念,并在這種價值觀念的指導下踐行生態活動,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有效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的表現

      1.幫助人們樹立生態文明觀

      生態文明觀主是一種基于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的生態文明觀,其實質是將人類社會系統納入自然生態系統而構成的整個生態系統的和諧。強調生態系統是一個由相互依賴的各部分組成的共同體,人則是這個共同體的平等一員,人類和大自然其他構成者在生態上是平等的;人類不僅要尊重生命共同體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體本身;任何一種行為,只有當他有助于保護生命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時,才是正確的;人和自然之間要協調發展,共同進化。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僅僅關注于解決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忽視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是道德觀念應該反映的現實關系之一。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就在于: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活動中使人們認識到,人只是整個自然界中普通一員,自然界中的其他成員的生命也是珍貴的。自然本身除了工具性價值以外,還有其“自身的價值”;另一方面,使人們認識到人類只有徹底改變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尊重自然,與自然和睦相處,尊重客觀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才能獲得可持續的發展,否則最終將受到自然的“報復”。

      2.幫助人們樹立整體利益觀

      利益觀是人們對利益的總體看法和根本態度。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導人們建立和諧世界,樹立全球意識,確立整體利益意識,打破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國際舊秩序,徹底扭轉全球利益分配格局,以期實現人類整體利益的和諧共生。這就需要把人類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從全球角度去思考和解決生存和發展問題,以人類的整體利益作為討論與處理問題的出發點和根本原則。當今時代,盡管利益關系的多元化和復雜化導致國家、地區以及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矛盾、對立和沖突,可是誰也無法否認,經濟的全球化使得各個國家和人民發展相互依賴、命運息息相關。人類應該抓緊經濟全球化這一歷史機遇,相互溝通與協調,從人類整體角度謀求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3.幫助人們樹立可持續發展觀

      可持續發展觀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沙掷m發展側重強調公平性與持續性。這里的公平指機會選擇的平等性,一是代際的公平;二是同代人之間的橫向平等性,可持續發展不僅要實現當代人之間的公平,而且也要實現當代人與未來各代人之間的公平;三是人與自然、人與其它生物之間的平等。持續性強調人與自然交往的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自然界的可承受度,考慮長遠協調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引導人們樹立可持續的發展觀,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中的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培養人們的前瞻意識,提高行動的預見性和目的性,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性范文第2篇

      關鍵詞:低碳;旅游;發展

      1.低碳旅游發展的必然性

      作為一種最為新型的旅游發展模式,低碳旅游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很多人將低碳旅游歸納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旅游活動,也就是在開展相應旅游活動的同時,將碳足跡和溫室氣體排行控制在最小范圍內,使得旅游與社會經濟和公共環境效益處于一個同等的高度上。筆者分析,低碳旅游的方式是可持續社會發展的一部分,它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因為低碳旅游發展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優勢:(1)與傳統的旅游相比,低碳旅游突破了以往純消費、純損耗的模式,它可以利用各種新技術手段,優化旅游行業的產業結構,降低旅游產品的生產、經營成本,促進旅游模式朝著綠色環保方向發展。(2)低碳旅游將在旅游者、交通和資源三方面進行突破,在旅游活動的全過程注入減少能源消耗的理念,譬如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等,其鑒定的指標清晰明了,具有廣泛的發展范圍。(3)從實現的手段分析,低碳旅游的手段重在“維持”和“保護”,在開發有限資源的基礎上,將遺棄的資源再回收,實現局部可持續發展,既不加重自然資源的承載力,還能夠創設低碳的環境,促進其他行業的發展。

      2.低碳旅游的發展前景分析

      我國旅游行業引入低碳旅游理念之后,相關的基礎設施得到了完善,使得旅游低碳模式更具市場的空間和潛力,其他發展的前景也越具可觀性。首先是我國具有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旅游類型多種多樣,可為低碳旅游發展提供堅實的資源基礎,隨之我國內需的擴大和相關結構政策的調整,低碳旅游可最大限度減少能源損耗,為相關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為擴大內需提供一定的基礎條件。其次是在我國居民收入提高之后,旅游行業進入了發展的黃金階段,如果單單依靠傳統的旅游方式,將會使得旅游資源被不斷消耗,因此地區間的經濟發展也開始倡導自然和諧的理念,低碳旅游也將應運而生,在相關政策的倡導下,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具發展前景的支撐。再次是低碳旅游以生態文明的姿態出現,超越了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控制污染和恢復生態,形成高效循環的產業體系,另外,低碳旅游還通過資源節約機制的建立,形成較為合理的空間開發機構,實現旅游行業可行配套體制的全面建設。由此可見,低碳旅游的發展從單純的旅游領域升華到生態文明的高度上,緩解了旅游行業與自然資源進展的局勢,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和維護生態環境安全,實現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結構調整,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

      3.低碳旅游發展的建議措施

      3.1低碳理念推廣和政策措施的制定

      循環經濟講究的是資源的內在發展,低碳旅游要在旅游行業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提倡低碳消費、綠色保護和回收利用等理念,作為低碳旅游的執行主體,旅游單位要在旅游者旅游的過程中,加大力度進行宣傳,改變以往旅游過度消費和損耗的模式,譬如旅游飯店、景區、商場等方面,一方面是倡導節能和減排環保意識,另一方面是為旅游者提出環保消費的建議,最終形成全產業鏈的循環經濟模式。在政策措施方面,我國相關的旅游行業部門和主體要予以積極的配合支持,創建合作模式的聯動機制,各縣區的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門通過創設有利的宏觀旅游環境以及內在調整機制,為低碳旅游的健全發展提供政策條件,也能夠快速引導公眾參與。而事實上,無論是低碳理念的推廣,還是政策措施的扶持,都必須以科學的規劃作為指導,促進環境的優化和提供人文的關懷,激勵和引導旅游主體參與低碳旅游的建設。

      3.2建設低碳旅游設施

      為了營造良好的旅游環境,筆者建議納入“籌資渠道、合作方式和經營發展多元化“的模式,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參與低碳旅游開發發展當中,譬如交通、環保、衛生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通過建立和健全低碳旅游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的建設,并利用先進的科學手段,在綜合考慮旅游環境質量、容量和承載力發展的基礎上,提供更加有力的資源、環境的利用和保護措施,形成內外兼修的旅游發展模式。在建設低碳旅游設施的同時,筆者認為還有必要融入以下三種旅游低碳模式:首先是景區環境衛生的加強管理,目前的旅游景區很多環境死角沒有進行清理,降低了旅客對景區的滿意度,因此,進行定期的清理,譬如每周一次或者每月一次,可以減少垃圾的污染,為了減少環境衛生清理的人力資源成本支出,要鼓勵景區周邊學校學生為景區進行義務清理,在與學校交流的同時,將低碳理念也融入到學校當中。修葺損壞的衛生設施,要增加垃圾箱等配套設施。其次交通方式的選擇也要鼓勵低碳化,譬如選擇鐵路、公共交通、環保型騎車、步行,盡量減少自駕游,在某些景區限制自駕車輛,以減少自駕車輛產生的含碳量和氣體排放量。最后是減少一次性旅游用具,譬如瓶裝水、袋裝食品等,鼓勵旅游者自帶水果和食用當地的應季蔬果,以減少大量的資源消耗。

      3.3旅游人才的培養

      低碳旅游是一種特殊的旅游方式,具有發展的潛力,但其發展最終需要大批的專業性管理人才和服務人才。為了培養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旅游人才,筆者建議通過開展旅游院校、培訓班和專題講座等模式,加強對低碳旅游理念的研究,將相關的規劃研究落實到人,為低碳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目前的旅游行業體系需要進行調整和健全,鑒于低碳旅游發展的可持續性,要從低碳環保的角度完善旅游產品結構和配套設施,取代以往損耗性的旅游模式,促進低碳旅游盡快成為旅游產業發展的主流方式。

      參考文獻:

      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性范文第3篇

      關鍵詞:大學校園;生態;景觀;花果山

      1.項目概況

      大連理工大學1949年建校,東部校區位于大連市沙河口區與甘井子區交界的凌水鎮內,占地面積為211.4萬m2,建筑面積136.6萬m2。周圍高校眾多,北側緊鄰大連軟件園,南側為大連海事大學,西側為自然山體,東側為居住用地。

      位于大連理工大學校園中部花果山的山上禮堂,建于20世紀70年代,是大連理工大學舉辦校園大型文化藝術活動的重要公共建筑。禮堂正門前山體綠地非常受學校師生以及教職工們歡迎,常用于集散、健身、休憩等活動,使用頻率很高。隨著時間推移,目前場地內可活動區域十分局促,功能單一,服務設施亦年久失修,陳舊落后。場地內綠地僅植有大量黑松、刺槐等,種植層次不足,缺少季相變化,植被維護欠佳。該場地越來越不能滿足大連理工大學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對校園景觀環境的要求,亟待重新改造景觀,拓展多樣性使用功能,詮釋校園文化精神和歷史文脈,提升高校校園生態環境的格調與質量。

      2.生態建設原則

      隨著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以及高等教育體制和理論的重大變革,我國大學校園建設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規模、高速發展時期。在大學校園景觀中包含了豐富的生態內涵,因此,應用生態學原理分析大學校園景觀,具有必然性。生態文明的核心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致力于構造一個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社會經濟文化政策可持續發展為手段的環境友好型社會。具體到高校的層面上,建設生態文明,就是建設“生態校園”?!吧鷳B校園景觀”是“生態文明”在高校環境下的基本體現,是順應國家政策形勢,符合生態文明發展的需求,必將成為高校建設的重要內容和發展趨勢。

      3.規劃思路

      3.1功能設置

      以校園環境為載體,弘揚“求實創新”的校風,并將這些精神融合于校園環境之中。將花果山景觀分為校園主人口廣場、晨讀區、中心廣場區、植物觀賞區、綜合功能區。

      3.2節點設計

      (1)入口廣場。人口設計以開放性“同心圓”廣場為主體空間,周圍綠化根據地形采取臺地種植,使景觀在統一中求變化,并設計了文化墻進行點題,以期引導學生做人、做學問和鼓勵學生勇攀科學高峰等方面尋找創作思路。(2)晨讀區。位于綠地北面居中位置,形狀呈現一個橢圓形,表面鋪有透水鋪裝,該區中心位置設有長廊和方亭,兩邊均有立體樹池,樹池兩旁有石凳、石桌,布局呈現規則式。植物上種植了桂花、櫻花、銀杏、紅楓、迎春、含笑等,目的是為了在春、夏、秋、冬四季有景可觀。(3)中心廣場區。位于花果山中心位置,由3個不規則圓形鋪地組成,表面鋪有彩色透水磚。廣場中心設計了環形噴泉,周圍設計了立體花壇及環形花架;周圍設計了立體樹池座凳,方便同學們一邊觀賞噴泉,一邊休息。兩側伸出平臺放置花缽,雀躍的水聲、芬芳的花朵,迎接四方友人,體現了師生熱情好客歡迎四方友人來此學習交流。(4)植物觀賞區。該區域分為竹林、水杉林、櫻花林、銀杏林等。該區突出校園生態環境的滿目蒼翠、鮮花盛開,以宜人的植物景觀來消除學子們的各種壓力。(5)綜合功能區。東側綠地構圖以大小不同弧形交錯,局部運用次軸線衍生出的斜線元素,它們共同組成有開放式的鋪裝場地、大線條的植栽和開敞的草坪,可以在場地上休息、納涼、觀景。作為一個多功能區域,與開敞的集散廣場形成鮮明對比,更顯得設計精細、疏密有致、空間豐富。

      3.3種植設計

      在保留原有物種的情況下,依據園林植物學和生態學的原理,科學合理地創造出多層次、多色彩、全方位、生態型、園林式的校園環境景觀。喬、灌、草科學合理的復層搭配,創造出相適應的植物群落,同時植物季相變化明顯,呈現出宜人的生態景觀。

      本方案堅持以樹木造景為主,盡可能地提高綠地率,建設綠色大學校園。本基地選用的落葉喬木包括國槐、梓樹、臭椿、白蠟等;彩葉樹種有紫葉桃、紅葉李、金葉接骨木、花葉錦等;秋色葉植物有銀杏、紅瑞木、元寶楓等;地被植物包括鳶尾、紫花地丁、白三葉、蒲公英等,這些地被植物具有選擇適應力強、觀賞性高、粗放管理等優點,可作為草坪的替代植物美化校園景觀。

      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性范文第4篇

      關鍵詞:火力發電廠 必要性 清潔生產 環境保護 有效措施

      現今,我國煤炭資源的消耗量巨大,而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對我國的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與破壞。火力發電廠作為我國電能供給的主要企業,其對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所以,要切實保護我國的生態環境建設,并維持火力發電廠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火力發電廠必須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尋求一條健康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火力發電廠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

      1.火力發電存在的必然性

      當前,火力發電仍是我國主要的發電方式,其對能源加工以及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再者,電力能源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能源,其也對我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以及人民生活的質量有著重要的決定作用。最后,電力能源作為我國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料,其對現代經濟文明與社會文明的發展都肩負著重要責任。這三個方面的因素決定了當前社會火力發電存在的必然性。

      2.火力發電帶來的影響。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力工業得到了大力發展,電力生產力也大大提高,特別是火力發電,其對于我國電力生產力的增強有著重要的決定性。但是,在火力發電廠為人們生產生活提供大力電力能源的同時,其也為環境帶來了嚴重的影響。

      二、火力發電廠進行清潔生產的有效措施

      1.加強清潔生產的審計推廣。

      清潔生產的審計工作,主要是對火力發電廠的各項方案進行環境污染方面的研究分析,從而有效降低火力發電廠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與破壞。清潔生產的審計工作是火力發電廠有效開展清潔生產工作的基本與前提,同時其對于工廠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加強清潔生產的審計推廣,我們就要在工廠生產中容易產生污染的關鍵環節,對污染物進行定量、定時的動態跟蹤檢驗,從而有效探究火力發電廠高耗能、高污染的主要原因,以有針對性地制定對策,來切實減少污染物的產生。

      2.開展持續的清潔生產戰略計劃。

      現代社會的火力發電企業,大都已經開始清潔生產,但其中仍存在著一定的缺陷與不足,限制了清潔生產效果的發揮。對于火力發電的清潔生產,其的特點是相對性、動態性以及連續性。所以,為了保證現代火力發電企業清潔生產的有效開展,并保持其開展的連續性與全面性,我們必須要制定相應的清潔生產戰略計劃。

      對于清潔生產的戰略計劃,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有效地規劃與設計。首先,我們應該構建科學、可行的企業清潔生產機制,以協調、組織火力發電廠的工人有效進行清潔生產。再者,我們還需制定合理科學的清潔生產管理模式,以有效發揮清潔生產審計工作的效果。最后,對于容易在清潔生產中出現的問題,我們還要對其進行不斷地研究,以不斷地優化清潔生產技術。

      三、火力發電廠進行環境保護的有效措施

      1.在發展規劃方面要嚴格管控與科學決策。

      從實際來說,我國現今大部分地區的火力發電產能并沒有達到標準釋放,有的地方過于超前,而部分地區的裝機容量還稍有欠缺。所以,火力發電企業與地方政府在對新項目進行申報時,要嚴格把關,把環境保護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只考慮自身企業以及當地吸納投入資金的多少。

      再者,在對新項目進行分析時,要綜合考慮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環境污染等多個方面,以科學合理的方式進行嚴謹地論證,以選擇優秀的經濟發展項目,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對環境的保護。

      2.對火力發電廠的設計與建設進行優化。

      現代火力發電企業在進行工廠的設計、建造時,就要具有一定的長遠發展眼光。對于新項目工廠的設計起點就要具有一定的優勢性,以世界一流水平為設計標準,并加強對工廠建設施工的監督與規劃,從而提高火力發電廠的建設質量,以降低環境保護成本,增強火力發電企業的經濟效益。

      同時,對于火力發電的燃煤運輸以及存儲方式,我們也要進行適當地優化,以切實實現對環境的保護。我們知道,燃煤要在經過多種運輸渠道后才能進行鍋爐燃燒,而在這整個運輸過程中,其都可能產生揚塵,所以,在對火力發電廠進行設計時,要盡量地縮短燃煤的運輸距離與環節,并且,還要對燃煤的輸送與存儲進行事先的除塵方案設計,以切實保護我國的生態環境建設。

      3.加強火力發電的循環經濟建設。

      循環經濟建設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環境的保護都有著重要的意義,盡管,我國當前的循環經濟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在管理體制、技術支持等多個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與不足?;鹆Πl電企業的循環經濟建設,對于企業自身經濟效益的獲取以及環境保護的加強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我們應建立起火力發電企業循環經濟建設的有效激勵機制,綜合多個方面來鼓勵其對清潔生產的新技術開發與運用,從而切實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實現我國的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

      四、總結

      火力發電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以及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等都要著決定性的作用,但其對環境卻有著極為嚴重的污染與破壞。因此,火力發電企業走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對自身經濟效益的獲取以及國家的生態環境建設等都有著重要的意義。而清潔生產作為火力發電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內容,其對環境保護、企業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等都有積極的影響。所以,現階段,火力發電企業應加強自身的清潔生產,并結合環境保護的有效措施,來切實提高自身的經濟效益,保護我國的生態建設。

      參考文獻:

      [1]羅少卿.火力發電環境污染問題管控因素分析與對策[J]華中電力,2013(09)

      [2]劉海濤,汪曉云.在節能減排背景下提升火力發電產業的發展策略[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2(14)

      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性范文第5篇

      關鍵詞:“兩型社會”;生態學說;自然觀

      中圖分類號:F0-0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2年8月15日

      人類自產生以來,其命運就始終與自然的存在和發展休戚相關。人類對自然的不同認識和態度決定了人類發展理念和實踐價值取向的差異,進而帶來不同的社會發展道路和發展結果。生態學說是“實踐的人化自然觀”,堅持人與自然在實踐基礎上的辯證統一,克服了陳舊自然觀的種種局限,確立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認識,為者關于人類社會發展及人的自由解放理論奠定了基礎,成為“自然主義與人道主義的本質統一”的理論基石。

      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必須建立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護環境的基礎之上?!皟尚蜕鐣敝傅氖恰百Y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整個社會經濟建立在節約資源的基礎上,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核心是節約資源;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形態,其核心內涵是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可持續發展?!皟尚蜕鐣苯ㄔO與生態學說的自然觀一脈相承,是中國化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

      一、一脈相承的始點: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既是自然觀的核心內容,又是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如何看待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了自然觀和發展觀的不同價值取向。“兩型社會”建設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為根本出發點,與生態學說的自然觀實現了始點上的一脈相承。生態學說的自然觀強調,自然界是滲入人的因素、與人類活動密切聯系的“人化自然”。在生態學說看來,人與自然是價值統一的。一方面人的生存和活動離不開自然。“在實踐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現為這樣的普遍性,它把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對象(材料)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地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笨梢?,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不可或缺的環境條件,與人類一起構成了內在關聯的生態系統?!霸谌祟悮v史中即在人類社會的產生過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因此,通過工業(盡管以異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類學的自然界”。在生態學說的視野中,自然界是作為人類客體并與人類主體相對、被人類本質力量中介了的自然界即人化的自然界,而“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為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說來也是無?!笨梢?,馬克思眼中的“現實的自然界”,是與人類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與人類價值統一的自然界。

      從根本上說,“兩型社會”建設是人類在反思傳統發展觀帶來困境的基礎上,力求在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理想境界中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種理想境界正如馬克思所言,“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

      二、一脈相承的關系:人-自然-社會的整體和諧

      生態學說的自然觀強調,人、自然、社會是有機聯系的整體,健全合理的社會發展應該是在人與自然價值統一基礎上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皟尚蜕鐣苯ㄔO正是人-自然-社會的整體價值和諧視閾,實現了與生態學說的自然觀在價值關系維度的一脈相承。

      人是社會的存在物,處于一定的社會結構中,人與自然的價值關系總是要以歷史地變化著的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為中介,“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也就是一部特殊的自然發展史?!彼裕伺c自然的關系不應該簡單地被歸結為是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而是人-自然-社會的整體關系。沒有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就沒有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就沒有人的自由全面解放??梢姡鷳B學說的自然觀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實質,即人-自然-社會的整體價值和諧。

      “兩型社會”建設立足于生態學說的自然觀,堅持全面的、整體的發展價值理念,超越了傳統發展觀的局限,蘊含著對人類社會整體、全面、協調發展的追求,凸顯了人-自然-社會整體和諧發展的生態價值目標。在“兩型社會”建設的視閾中,“我們不但要關注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同時要更加注重發展的質的提升;不但要關注社會財富的創造和涌流,同時要更加注重社會利益的分配;不但要關注‘突出重圍’、‘闖出一條路’,同時要更加注重改革、發展和穩定三者的協調;不但要關注經濟實力的增長,同時要更加注重社會各方面的均衡發展;不但要關注群眾的基本需求的滿足,同時要更加注重生活質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等等?!?/p>

      “兩型社會”建設本質上是一種“大發展觀”,它不僅強調人與自然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改造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統一、順應自然和創造自然的統一、利用自然和超越自然的統一,而且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必須正確認識、把握、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自然與社會、人與社會等各種關系,以人-自然-社會的整體協調發展為根本宗旨,努力促進政治、經濟、文化、自然、社會等各個系統的協調共進,最終實現“人-自然-社會”的全面和諧發展。

      三、一脈相承的中介:生態文明實踐

      生態學說的自然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價值統一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人-自然-社會的整體價值和諧,必須通過人類的實踐活動這一中介才能得以實現?!皟尚蜕鐣苯ㄔO凸顯生態文明實踐對于消除人與自然的價值沖突、緩解發展困境、促進人類整體和諧進步的關鍵意義,在價值中介即實踐的觀點上與馬克思的自然觀實現了一脈相承。

      生態學說的自然觀以實踐的觀點超越了唯心主義自然觀和舊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局限。在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中,自然界被當作絕對觀念或抽象精神借以實現自己目的的一個外在環節。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自然觀雖然克服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但是卻陷入了“人與自然直接統一于自然界”的直觀唯物主義誤區。生態學說的自然觀以實踐為出發點,重視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既肯定自然界的客觀性和對人類社會的優先性,又重視它的屬人特性和歷史性,強調人與自然在社會中的協調和統一,強調人對自然的認識和實踐活動對于社會整體發展的重要意義。

      縱觀人類發展史,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人類從依賴自然——超越自然——回歸自然的否定之否定過程。一方面帶來社會物質文明的巨大發展,但另一方面卻造成人與自然的價值對立和分離。面對這一發展悖論,生態學家主張向“荒野自然”的回歸以緩解人類發展困境,經濟學家則試圖通過“零增長”扼制全球生態危機的蔓延……文明的憂患迫使人類不得不反思自身的行為、探索人類生存發展的和諧之道。

      “兩型社會”建設引導下的生態文明實踐的根本旨趣在于,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必須把社會經濟增長、人類物質欲望對自然的改造利用限制在生態系統可接受、可承載的范圍內。生態文明實踐主張需要和限制的平衡,兼濟代內和代際的公平,充分考慮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人類自身的關系,以及人-自然-社會三者的協調與和諧,努力實現經濟效益最佳、生態效益最好、社會效益最優的三大效益的有機統一。

      四、一脈相承的目標: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人類在豐富、復雜的歷史進程中逐步超越自然和歷史的必然性,不斷向自由和解放邁進。這是生態學說自然觀的終極歸宿,也是“兩型社會”建設的最高目標?!皟尚蜕鐣苯ㄔO凸顯人類實踐行為的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統一的應然價值要求,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因而在終極價值目標上與生態學說的自然觀一脈相承。

      生態學說自然觀的核心內容是,在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把人從動物界提升出來,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實現人的自由解放。

      “兩型社會”建設遵循生態學說自然觀的根本要旨,突出人的主體地位和社會整體發展的價值訴求,將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指向人,強調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既是其他一切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源泉,又是一切發展的最終目的。所以,“兩型社會”建設克服了傳統發展觀忽視人的全面發展的片面性,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實踐進程中,以人-自然-社會的整體價值和諧促進人的自由全面解放。

      “兩型社會”建設堅持以人為本,其根本目標就是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指在人類實踐的歷史變革中人的本質力量的真正實現。人的生態和諧性生存必然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下才能實現。首先,在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全面”的方法論意義顯得尤為突出。其次,在社會發展中,“協調”是一個分析矛盾、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是落實“兩型社會”建設的實踐形式。最后,“可持續”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根本方式和必由之路。

      綜上所述,馬克思生態學說的自然觀立足于人與自然的現實關系,把人與自然看作是在實踐基礎上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動態整體,人與自然的聯系是在具體的社會機體的發展和更替中實現的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歷史進程。作為一種全新的文明發展理念,“兩型社會”建設以人與自然的價值統一為邏輯起點,強調人-自然-社會的整體價值和諧,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體現了價值理性上的終極關懷。因此,“兩型社會”建設是在新的歷史實踐背景下對馬克思生態學說自然觀的創造性繼承和發展,體現了中國化理論創新的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的辯證統一。只有全面落實“兩型社會”建設,才能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局面,也才能有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類自由和全面解放的最終實現。

      主要參考文獻:

      [1]周林東.人化自然辯證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址| 国产亚洲色视频在线| 国产亚洲情侣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亚洲激情黄色小说| 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乱子伦| 亚洲午夜久久久影院|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国产亚洲精品高清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PP|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国产啪亚洲国产精品无码 | 亚洲av再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无码久久综合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语音| 日韩亚洲翔田千里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 | 亚洲乱亚洲乱妇24p| 亚洲成在人线aⅴ免费毛片|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不卡| 亚洲av无码偷拍在线观看| 色偷偷亚洲第一综合| 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水牛影视|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水果派| 亚洲色图.com| 亚洲六月丁香婷婷综合|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秋霞1|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天堂夜夜| 久久乐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国产亚洲人成网站观看| 2022年亚洲午夜一区二区福利 | 亚洲伊人色一综合网| 亚洲熟女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小说亚洲图片|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