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調研

      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調研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調研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調研

      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調研范文第1篇

      一、“新常態”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現實意義

      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立統一矛盾助推了國家政府部門和學術界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伴隨著環境保護的不斷深入已走過40多年歷程,既有理論研究上的貢獻,也取得了一定實踐探索的經驗。然而,面對"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生態文明建設卻仍顯疲軟和力不從心。目前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究其原因雖然有自然和歷史的原因,但究其主要原因是近年來經濟迅速發展造成資源過度開發。同時也存在改革體制不夠健全等原因。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這說明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已構成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已成為國家政府層面關注和重視的重要問題。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以來,學術界掀起了討論構建生態文明制度的新熱潮,學者們圍繞"什么是生態文明制度?如何建設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怎樣的生態文明制度?”對生態文明制度的概念內涵、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理論基礎、必要性和緊迫性、構建路徑、框架結構進行了全方位探討和研究,眾所周知,不同歷史時期和階段的生態環境問題不同,相應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也應呈顯出不同的特點和側重點。我國經濟社會已步入"新常態”階段,那么,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如何適應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新常態”?這理應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研究必須面對和回答的問題,然而就目前來說學術界還沒觸及到這方面的研究,不少生態制度還相對落后,重要的生態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因此,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內容尚需完善,制度體系有待深入探索和建構。首先,從研究的路徑和方法看,現有研究由于缺乏對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中的生態制度缺失缺位及凸顯矛盾的深刻剖析,因而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路徑選擇有待逐步優化。在研究方法上已有成果大多缺乏邏輯與歷史、普遍共性與特殊個性、理論分析與實證調研、橫向比較與縱向分析、量化指標考核和本質內容分析、宏觀層面和微觀層次等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其次,從研究的視角和學科看,目前研究視角較為單一,如對經濟激勵機制的研究大多為針對單一制度的經濟學研究,缺乏多視角、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和共同研究,故很多研究結論不免帶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新常態背景下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新常態”下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路徑選擇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既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又是一個現實影響深遠的實踐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新常態”的來臨,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也必定會沿著縱深方向發展。首先,在理論層面上:第一,“新常態”下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必將成為學術界研究發展的動向之一。生態文明制度構建如何立足于生態文明建設及環境保護的大邏輯,首要的是必須對生態文明建設地位進行重新定位。第二,應進一步拓展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研究視角,并豐富和深化生態文明制度內容體系。在對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進行研究時,必須擺脫單一的研究視角,加強多學科、多層次的綜合分析,開拓視野,借鑒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第三,應該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生態公平和環境正義的研究。生態公正和環境正義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理論前提和主要任務,只有重視生態文明制度中的價值信念、倫理規范、道德觀念、風俗習慣和意識形態等非正式制度的研究和探索,才能實現生態公平和環境正義。其次,在實踐層面上:第一,應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系統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及研究成果的實踐應用。目前對生態文明制度的研究大多是宏觀上的探討,抽象的規范性和理論性研究較多,而從實證角度進行具體制度運行及實效性的研究較少。第二,要加速推動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試點實驗。以實踐為基礎,通過實踐不斷地檢視已建立起來的生態文明制度,并進行經驗總結,才能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第三,應從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系統性和整體性出發,加快"創建生態文明制度優先領域”的實踐研究。生態文明體系制度建設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工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構建的最終目標就是要依托健全的體系來激勵并制約個人行為,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因此新常態背景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顯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迫切的實踐價值。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發展。特別是以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深刻意義、現實依據和實踐經驗為依據,以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中的生態缺位、法律制度缺失和體制弊端凸顯為原由,探索了"新常態”視域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構的基本原則、路徑依賴和體系框架。這些研究不僅有助于學界深入挖掘生態文明制度思想,更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搭建了平臺,提供研究基礎和方法論支持。

      作者:夏廣毅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學院

      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調研范文第2篇

      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產生了一種新的文明形式——生態文明,它以人類與自然、人和人、人和社會的協調與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強調了人類的自覺和自主性。而生態文明建設,指的是在全面發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同時,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為后人“乘涼”而“種樹”,給后人留下更多的生態資產。

      在目前資源日漸緊缺、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下,生態文明建設對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基本要求。因此,我們小組以“生態文明建設現狀調查”為課題,結合xx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情況進行調查。

      一、調查目的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就要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對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建設生態文明,同樣也是景區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xx景區生態文明包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豐富內容,對景區的未來發展將起重要作用。

      xx景區,海拔165米,位于xx城區中央,作為xx市十大風景名勝區之一,也是我們城市的一個標志,所以我們更應該重視xx景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構建和諧美麗的景區風光。

      因此,我們前往xx景區,對其生態文明建設現狀進行調查,通過拍攝照片,采訪景區游客、附近的居民和景區工作人員來了解實際情況,結果更具普遍性,進一步保證調查結果的準確性。

      二、調查概況

      為深入了解xx景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的現狀,探索建設生態文明的對策與舉措,我們前往xx景區進行調查,實地觀察景區環境,了解有關情況,向景區游客、附近居民和工作人員發放了問卷調查,來進行實踐調查。

      我們小組到達xx景區后,首先觀察景區內的生態環境,登上xx山麓,把周圍的風景盡收眼底:xx山的南邊正是著名的軍港口,港口左側是著名的xx山,東南方為xx山,西南則是遼東半島的天然屏障xx山,環山靠海,更顯得xx山巍峨秀麗,西邊則是一簇簇翠綠的龍柏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環境多種多樣。

      隨后進行此次的問卷調查,我們把調查對象分為為景區游客、附近居民以及景區的工作人員。通過對調查對象進行分類,有助于更全面的了解情況,從而對景區的生態文明建設現狀有更深入的認識,有利于了解和解決現存的問題。在接受本次問卷調查的86人中,有39人是景區游客,30人是附近的居民,17人是景區的工作人員,分別占比為45.34%、34.9%和19.76%。經過對調查結果的匯總和分析,可以看出,目前xx景區的生態文明建設現狀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和趨勢:

      首先,大多數受訪者生態文明知識欠缺。針對人們是否了解生態文明建設對于景區環境的重要性展開調查,我們發現景區內大多數人生態文明知識欠缺,對保護景區內的生態環境問題不夠重視。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有68%的受訪者認為要維護景區生態環境,就需要設置環境保護監督隊伍,否則無法達到效果;而只有32%的受訪者認為有必要加強對景區內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愿意自主遵守和學習景區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其中游客占13%,工作人員占15%,附近居民占5%,反映出游客群體和居民群體的生態文明觀念薄弱。

      其次,人們對xx景區內的生態文明環境的滿意情況較好,有87%的人對生態環境基本滿意或非常滿意,這說明景區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但是還有10%左右的人對生態環境感到不滿意,這說明在此方面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還要加大景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力度,創建一個更好的生態環境。在調查數據匯總中,有3%的人對景區的生態環境持無所謂的態度,反映出這部分人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不重視和生態環保的意識匱乏、對自身生態環境的忽視。

      在本次調查過程中,通過觀察和采訪景區內的行人,我們發現不少關于景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問題。其中最為嚴重的是隨地亂扔塑料袋、煙頭、果皮紙屑等垃圾,只有部分行人會隨身攜帶垃圾袋。調查問卷顯示,有80%人認為應該隨身攜帶垃圾袋,但只有34%的人表示在景區內會隨身攜帶塑料袋,而有46%的人認為雖然沒有隨身攜帶垃圾袋但不會亂扔垃圾,有38%的人認為景區內破壞花草樹木的現象很普遍,還有4.5%的人認為景區內還存在著其他較為嚴重生態文明建設的問題,如:亂倒污水、隨地大小便、景區中裝飾性的燈光太多造成能源浪費等。

      三、加強景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議

      一是全面加強景區內的環境保護和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景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基礎,也是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寶貴資源。xx山是xx市中心的一座山,在維護大連城市生態平衡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加強景區生態文明的建設,應是國家生態市的城市建設目標要求的下町在現有的環境保護綜合整治的成果為基礎,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強度、大連市,加速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的一個重要環節。

      二是建設綠色景區、人文景區、和諧景區。景區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跨足“綠色城市”建設,提高森林占比率,提高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積極實施生態建設和生態建設工程。扎實地開展植被修復工作,進一步體現和彰顯景區山水城林相結合的獨特特色和歷史內涵,向世人展示人人都向往的一幅和諧景象。

      三是普及生態知識,增強生態意識,構建協調的生態倫理。建設生態文明重在轉變觀念。生態發展觀,牢固地樹立了科學的發展,為了實現各種形式的生態教育和文化活動,積極開展、普及生態知識、生態意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為了營造良好的氛圍,旅游發展與生態建設的互補的必須實現相互推進。充分發揮國家5A級旅游勝地xx山的功能和作用,向社會普及生態知識,增強生態意識,發揚生態文明,將景區建設成大連市生態文化體系和建設的重要陣地,推動大連市發展生產、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之路。應該構建和諧的生態倫理,以自然的“道德良心”和“生態的良心”開展遵循生態規則的科學生活和綠色消費。景區大大發展的博愛精神,推進特色服務文化,確立正確的榮譽觀,以人類和自然的和諧的生態道德規范為根據評價一切活動,人們愛好的環境,保護環境,對留給后代的資源自覺保護成為道德責任。

      四是,構建生態文化,發展生態旅游,改善生態旅游區。旅游景區提倡綠色消費、文明消費,宣傳保持人與自然間和諧的核心價值觀。

      四、調查結論

      xx風景區是國家 5A 級景區,位于xx市中心的龍頭地位,所以在景區內選準著力點,切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于樹立公民的生態文明觀念,拉動全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但是在景區中仍卻然時時可見不符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的行為和現象,例如,破壞景區的一草一木,在景區內隨意倒灑污水、扔垃圾,不定期對景區內的森林區域進行維護等等。面對這一切,我們應該從自身做起,樹立生態文明的價值觀,景區也要加強建設,多加宣傳教育,提高工作人員的生態文明環保意識。

      今天我們所做到的可能是一件小事,但是每一個小小的舉動對于景區的生態文明建設都有著非凡的意義,要建設良好生態環境,形成美麗的自然風光,就需要每個人從自身做起,這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意義。同時政府也應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相關職能部門要做好教育宣傳工作,加強隊伍建設,加大執法保障力度,排除一切不利于景區生態文明建設的不利因素,引進高新科技和人才,提高景區科學研究和管理水平,促進景區生態文明建設。通過個人和社會的共同努力,景區一定會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越來越美。

      參考文獻

      1.王越.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公眾參與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5.

      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調研范文第3篇

      生態文明建設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所提出的要求之一,其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生態文明,關系到民族的未來以及人民的福祉,它是一項長遠大計。黨的十七大報告倡導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與民族的生存發展聯系起來,要求提高全民族的生態文明意識。黨的十再次明確提出了要大力推進建設生態文明的總體要求,生態文明建設也越發重要。作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大學生,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生態文明意識,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做出貢獻。高校作為對大學生群體傳播知識與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陣地,應積極發揮這一優勢,在進行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引導,促進其生態文明意識的提高。本文分析了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意識教育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并提出了一系列針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意識教育的對策與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德育教育

      生態文明意識是指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的、科學的、合理的認識。它是由文化與自然價值相結合,從而形成的一種新的價值觀念,同時它也是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要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加強生態文明意識的教育。

      一、加強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教育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我國目前的大學生廣泛缺乏生態文明意識,由于一些高校將教學育人重點放在了培養學生文化素質與政治素質方面,而恰恰忽略了對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德育教育的培養,使得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淡薄,有關生態文明方面的知識了解甚少,從而將建設生態文明這一目標淡化,沒有從較高層面上建立一個完整科學的生態意識。因此,浪費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和行為經常發生。例如:浪費水電、浪費糧食、不愛惜公共設施、隨手丟棄垃圾,隨處亂寫亂畫等。對于普遍存在的這些問題,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一些高校雖然進行了生態文明意識的教育,也開設了一些關于生態文明的課程。但是,由于缺乏教育力度,課程空洞乏味,僅僅從圖片以及羅列的數據方面讓大學生了解有關生態文明的內容,學生并沒有真正的感受到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意義,其效果并不理想,致使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并沒有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對于生態文明意識的教育關鍵在于讓大學生清醒的認識到生態文明的建設關乎全民族的發展與福祉,要積極提高自身的生態文明意識,以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看待問題,明確如果不能夠合理地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就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制約經濟的發展,制約人類文明進步的步伐。黨的十提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趨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因此,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教育,提升其生態文明素養顯得尤為迫切。

      二、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教育的解決對策

      (一)開設具有綜合性的課程

      在加強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教育方面,高校應致力于開設一門綜合性的課程,該課程面向所有專業的學生開放,其囊括關于生態文明各方面的知識內容,具有靈活性、充分性以及內容的廣泛性,成為一門公共必修課。以往的課程設置多數是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僅僅是通過一些幻燈片或者一些數據來讓學生對生態文明進行簡單的認識,而該綜合性課程,從內容上更加充分飽滿,使得大學生能夠通過課程的學習深刻地認識生態文明的重要性,掌握一定的環境保護知識,自身建立起一定的生態文明觀念,從而形成自覺的生態文明意識。

      (二)不斷加強關于生態文明意識教育的師資力量

      在生態文明意識教育方面,老師作為主要的引導者,首先應提高自身的生態文明意識,具備各方面素質,以身作則,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因其自身生態文明意識的高低會對德育教育產生直接的影響,所以,應當打造一支力量雄厚、水平過硬的教師團隊。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多開展一些具有真正意義的、有價值的活動,將關于生態意識文明、生態法治文明、生態行為文明等知識教授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樹立起正確科學的生態文明理念。

      (三)將生態文明意識教育不斷的與校園文化相融合。

      大學的校園文化生活對于大學生精神素質的提升以及道德情操的養成產生著重要的引導和指示作用。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應積極將生態文明意識觀念與其融合,切實開展一系列校園生態文明建設的活動,通過活動的形式,引導和教育廣大學生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節約資源的觀念意識,使得校園成為培養大學生態文明意識的搖籃。

      (四)開展各類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

      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調研范文第4篇

      生態文化,具有抽象與具象兩重屬性。前者可理解為意識形態,即人與自然和諧的核心價值觀,后者可以表征為物質或非物質實體,即生態文化載體。生態文化建設是實現社會主體對生態文化內化(共同的生態文化認同)與外化(共同構建生態文明社會的生態實踐)的過程。生態文化載體作為社會主體與生態文化關聯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為生態文化建設提供了著力點。對一個具體地區,其資源與文化的豐富性,決定了生態文化載體的多樣性。立足社會背景,依據公眾需求,對依托自然人文資源的生態文化建設載體項目進行統籌而長遠的綜合性部署和安排,這一過程即是生態文化建設規劃。它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生態文化建設的總體戰略,是在新形勢下從生態文明角度對城市各項資源與建設的整合。生態文化建設規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的重要內容,其建設規劃的范圍體現在市域范圍。生態文化建設規劃的目的是:通過對市域生態文化資源基礎、公眾需求和社會狀況的綜合調查分析,制定契合于該地域的生態文化建設的總體布局與具體項目,兼顧資源優化和以人為本,保證生態文化建設與社會發展協調,使該地域生態文化建設統籌有序地進行,實現生態文化被社會主體內化,引領社會主體將其外化為構建生態文明社會的相關實踐力。生態文化建設規劃可分為長期規劃與短期規劃兩個時間段[3],長期規劃時間與城市總體規劃的規劃期限相符合,短期規劃時間依據該地域生態文化建設項目實施的可行性進度加以確定與控制。

      二、生態文化建設規劃的步驟

      從規劃開展的操作層面上講,對一個具體地域的生態文化建設規劃,大體的實施步驟可以分為資料收集、現狀調研、規劃制訂、后期反饋4個環節[3-5]。

      (一)資料收集

      生態文化建設規劃需要立足該地區的客觀資源與環境情況,需要服從該地區的發展戰略與總體規劃,需要切合該地區的相關專項規劃。資料收集應該從兩個角度展開:一是文本、電子、圖片等圖文資料的收集;二是實地資料的收集。1.圖文資料收集圖文資料收集的主要內容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該地區相關發展戰略與現有規劃,主要包括①發展戰略規劃(五年總體規劃、國民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城市發展戰略規劃、林業發展戰略規劃等);②土地利用規劃;③城市總體規劃;④重要的專項規劃(如綠地系統規劃、旅游總體規劃、歷史文化名城或文物古建保護規劃等);⑤相關部委(國土、林業、園林、城建、旅游、水利、交通、環保、氣象等)的政府工作報告及其相關的政策性文件。同時應包括該地區相關環境條件與現有資源,如地質地貌、土壤、氣候、水文、動植物資源、旅游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等專項性的基礎資料。2.實地資料收集結合收集的書面、電子等圖文資料,通過實地調研的形式,對該地區的資源重點分布地點與建設關鍵地點進行考察與記錄,充分掌握該地區各項資源與建設的現狀情況。

      (二)現狀調研

      現狀調研以問卷調查為主,以期充分掌握該地區社會生態文明的現狀并分析存在原因,梳理生態文化建設對該地區的作用,為生態文化建設提供方向性參考。以西安為例,在西安生態文化建設規劃現狀調研中,筆者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選取生態意識作為了解社會生態文化現狀的視點,圍繞公眾對生態狀況的態度、對生態危機的看法、對生態行為的選擇、對生態影響的認知4個方面設計問卷并展開調研。調研的結果顯示,西安公眾生態意識的基本感知已經具備,但由于缺乏全面的生態認識、相關的政策、社會的帶動及經濟的基礎4個原因,生態意識的引領作用還不明顯[6]。針對這些問題,生態文化建設規劃的方向性亦能明確,即是生態文化建設要提供生態認知的影響力、生態決策的實效力、生態活動的帶動力、民生改善的促進力。

      (三)規劃編制

      在充分掌握收集資料的基礎上,開始進行具體規劃內容的制訂。具體的規劃內容分為3個大部分:一是結構布局,二是空間布局,三是重點工程。從進行的順序來說,首先是依據該地區社會需求的結構布局研究,其次是依托資源基礎的空間布局研究,最后以此總體布局為契機,依據該地區社會經濟的實際背景情況規劃對應的重點工程。三者在操作時間上相對獨立,但內容上交叉疊加,最終形成規劃地規劃期內的生態文化建設規劃。

      (四)后期反饋與評估

      在生態文化建設規劃通過評審進入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應隨時依據具體情況與實際碰到的問題對規劃進行反饋與調整,使之因地制宜,更加符合該地區的實際情況,更好地發揮生態文化建設規劃對該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統籌作用。同時,結合城市生態文化現狀分析,對規劃建設成效進行預測評估,說明規劃的可行性與實施效果。

      三、生態文化建設規劃的內容

      如前所述,規劃制訂的內容分為3個主體部分:一是依據社會需求的結構布局,二是依托資源基礎的空間布局,三是立足社會背景的重點工程規劃。3個主體部分的邏輯關系可以類比為庭院建設過程(見圖1)。

      (一)依據社會需求的結構布局

      生態文化建設是以生態文化載體的塑造為切入點的。生態文化建設規劃的結構布局是指以主導功能為類別體系劃分標準,對生態文化載體進行梳理,歸并建立生態文化建設內容的框架[7](包括4大體系及其下包含的相關子項目,見圖2)。依據社會需求是指根據公眾對不同體系的認知度,確立各個體系間建設的大體定性比重,由此分析生態文化建設重點對象。同時依據公眾的偏好度,確定不同體系下所包含的子項目的具體建設內容和建設形式,由此分析生態文化載體工程的建設方式。依據社會需求確定的結構布局是生態文化建設規劃的重要前提,是空間布局與重點工程規劃中需與資源基礎及社會背景結合考慮的重要指向性依據。社會需求的了解方式以問卷調查為主,網絡、電話等調研為輔。以西安為例,在西安生態文化建設規劃中,對公眾生態文化認知的調研[6],主要從公眾的理解層面和實際選擇層面展開,調查分析公眾對不同生態文化載體類別的接受與解讀程度,分析公眾對不同生態文化載體類別的接觸與主動選擇程度。調研表明,西安公眾能夠理解也樂于選擇的生態文化載體,主要集中在感知體系和社會活動體系內,故該地區的生態文化建設規劃應該著力考慮二者的建設比重,在空間布局與對應重點工程的確立中,重視森林及重要森林公園、濕地及重要濕地公園的生態文化建設,以及生態文化社會活動的開展。對公眾生態文化偏好的調研[6],主要立足生態文化建設內容元素的框架展開,以市域、建成區、自然林水環境、遺址空間為切入點,進行感知體系下觀光、科普、康體、趣味、運動、文藝創作等具體項目喜好度的細分調查;以互動型、公益型、創意型、節慶型、體驗型、倡導型、學術型等典型的生態文化社會活動入手,進行活動體系下不同活動類型喜好度的細分調查;以教育途徑與教育內容為切入點,對傳媒式、課堂式、戶外式、展館式教育等項目進行了細分調查;以目前狀況與包括內涵、設計、屬性、品牌、推廣等在內的發展定位入手,對產品體系下的自然實物類、仿生類、傳媒類、文藝類、保健養生類生態文化產品進行了細分調研,以此確定該地區公眾對不同生態文化載體體系下所包含的子項目的偏好度,從而為生態文化建設重點工程的具體內容和形式提供依據。

      (二)依托資源基礎的空間布局

      生態文化建設規劃的空間布局是指在綜合分析規劃地區的地形地貌、資源分布、城鎮密度等的前提下,對生態文化載體在該規劃地區范圍內做出的“落地”的過程,最終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以南京為例,在南京生態文化建設規劃中,一是重點分析了市域土地利用布局、城鎮體系分布等市域概況;二是重點分析了南京的森林、水系、濕地分布等區域資源分布概況;三是重點分析了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城區綠地等在內的市域范圍內已建成或規劃建設中的綠色公共空間的分布,以及主要歷史遺址分布等重點專項元素的分布。在分析完成以上內容的基礎上,將所得每項內容的圖件疊加,綜合分析得到生態文化建設規劃資源基礎空間綜合疊加圖,主要形成4類典型色塊區域(如圖3所示)。紅塊,表示城鎮建設較為集中的區域。以該區域為中心的范圍即應成為生態文化建設的重點范圍,建成區中心主要將生態文化建設融入城鎮居民的日常游憩與郊野休閑,建成區周邊郊區主要將生態文化建設與自然的回歸與體驗相結合。紫塊,表示包括歷史遺跡、地域文化用地等人文資源較為集中的區域。在該區域需重點篩選出核心人文資源,將生態文化建設獨立而有區別地融于歷史與地域文化的傳承中。南京的人文資源稟賦極高,但就其生態文化建設而言,一方面,較之以歷史文化內涵為核心、開發成熟度已極高的秦淮文化、金陵文化、紅色文化遺址地,圍繞中心城區的明外郭遺址與秦淮新河更具有建設意義和建設潛力;另一方面,南京文脈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花文化,典型代表如平頂山的茉莉花文化、梅花山的梅花文化、靈谷寺的桂花文化、固城湖的荷花文化,其發掘和文化基地的建設更能體現生態文化的本質。綠塊,表示包括森林,及其重要的森林公園、城市綠地等綠色空間較為集中的區域。該區域是以森林資源為載體的森林生態科普、生態體驗等森林生態文化形式的重點建設地帶。藍塊,表示包括河流、湖泊,及其重要的濱水公園的水系區域。該區域是以濕地資源為載體的濕地生態科普、生態體驗等濕地生態文化形式的重點建設地帶。對于南京,以城鎮集中區域為中心,包括紫金山、梅花山等在內的鐘山風景區,玄武湖,雨花臺等城鎮建設用地核心地區,應該成為生態文化建設的一個極核。老山作為近鄰極核的最大自然山體,自然與人居交融。而金牛湖、固城湖等遠郊水域,山水自然風光保存完好,其均應成為生態文化建設的重要區域。因此,南京生態文化建設規劃空間布局框架為:以玄武湖與鐘山風景區為極核,一方面圍繞極核形成一條秦淮新河—明外郭百里生態文化走廊帶;另一方面向南北方向、東西方向延伸,分別形成兩軸:東西方向以老山—紫金山—雨花臺和玄武湖—金牛湖為紐帶,貫穿森林文化與濕地文化的都市自然文化軸,南北方向以平頂山—梅花山—中山陵—高淳為紐帶貫穿花文化的名花文化軸[8](如圖4所示)。

      (三)立足社會背景的重點工程

      生態文化建設規劃的重點工程是指在生態文化建設規劃空間布局已確定的基礎上,立足社會經濟、生態建設的關注點,在總體空間布局框架內,對應選取規劃期限內對生態文化建設起關鍵作用的建設點,確立在規劃期限內重點建設的生態文化載體。以江西九江為例,在九江生態文化建設規劃中,依據九江的資源基礎確立了其生態文化建設“兩核、兩帶”的空間布局(見圖5)———以貫穿其城市集中區的長江為軸線的城市濱水生態文化帶、以鄱陽湖及其支流修河為軸線的鄱陽湖流域生態文化帶、以廬山西海為主體的水域濕地生態文化建設極核、以廬山為主體的山體森林生態文化建設極核。在此框架上,依據目前九江的城市建設現狀和未來城市發展規劃與發展走向,對應確立了4個生態文化建設的主要工程。城市濱水生態文化帶,對應打造城市濱水生態文化建設工程。其關鍵建設點主要選取對九江歷史文化與社會經濟具有深遠影響的長江沿線,以及目前大力投入建設的八里湖兩個地區。其中長江沿線主要是以反映洪水的歷史生態警惕為主題的已建成的抗洪廣場、以九江潯陽地域文化為主題的已建的潯陽樓和再建的琵笆亭為主要建設對象,構建長江生態文化園;對八里湖地區主要從人居角度考慮,集合公眾日常游憩、健身、休閑、社交需求,創造城市居民勿需遠行便可享受的親水的自然環境,構建八里湖生態文化園(國家林業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九江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2)。鄱陽湖流域生態文化帶,對應打造鄱陽湖濕地生態文化工程。其關鍵建設點主要集中在自然水域氣息濃郁的鄱陽湖與修河兩個地區,以九江鄱陽湖范圍內最具影響力的原生態濕地、候鳥、環湖的遺址與古鎮等歷史名跡,以及以修河代表性的河源性濕地為主要對象,構建鄱陽湖水鳥文化園、濕地古跡風情路線、鄱陽湖濕地博物館、修河濕地文化走廊(國家林業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九江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2)。以廬山西海為主體的水域濕地生態文化建設極核,重點選取其休閑、游憩資源,建設自然捕風地、戶外游憩地、天然療養地、濱水運動地,對應打造西海休閑生態文化體驗園建設工程(國家林業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九江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2)。以廬山為主體的山體森林生態文化建設極核,立足廬山景區目前已經具備的知名度,以其生態建設現狀與文化建設現狀為基礎,將生態文化建設的重點工程范圍擴展至大廬山范圍,整合其區域內的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展開廬山森林浴場、植物教育基地、地質教育基地、森林博物館建設,對應打造大廬山生態文化綜合體建設工程(國家林業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九江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2)。

      四、結語

      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調研范文第5篇

      【關鍵詞】生態文明;地理教學;生態意識;生態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33-0127-02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O、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是黨的十報告提出的要求,提出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將建設“美麗中國”作為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的新目標。因此,教師要把生態文明教育貫徹到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地理學科優勢,使學生在此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一種科學的生態文明意識。

      一、生態文明的內涵及意義

      1.生態文明的內涵

      生態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們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文明則是人類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和改造自我的結晶,是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是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態;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總結與升華;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人類基于生態危機、反思傳統發展觀念而做出的理性選擇。

      生態文明是一個由自然、科學、技術、道德、行為、法制等多個領域交叉組合構成的巨大系統,其內涵極其廣泛,但人地關系始終是研究生態文明不可忽略的基礎。而人地關系正是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中學地理課程標準和教材中滲透的和諧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正是生態文明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地理課堂來提升中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是地理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

      2.建設生態文明的意義

      建設生態文明以把握自然規律、尊重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建立節約環保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增強永續發展能力為著眼點,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本質要求。

      二、在地理教學中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途徑

      1.立足課堂主陣地.開展生態文明教育

      生態文明與環境教育是地理課堂的主要內容,人與環境的關系是中學地理教學的核心內涵。因此,教師要立足地理課堂教學,根據教材挖掘其中的環境教育觀念,做到地理知識與環境相統一,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

      (1)深挖教材內容達成教育目標。教材是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之一,在運用教材實施教學活動時,要體現地理學科與生態文明教育的聯系,在課堂中滲透生態文明理念,以人與自然和諧為本,以環境承載力為前提,樹立高效、和諧、可持續的觀念,讓學生在可持續發展及生態文明理念下,保護生態環境,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造福于他人、社會、子孫后代。因此,教師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生態文明教育內容。特別是教材中的“隱性”教育因素,做到地理知識教學、生態文明知識教學和生態文明意識培養的有機統一,這是發揮地理課生態文明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徑。地理教材每個單元里幾乎都涉及生態文明問題,如“保護宇宙環境”“大氣環境保護”“海洋環境保護”等,都是很好的生態文明教育材料。教師在上課時可以舉一些典型事例來教育學生,增強他們的生態文明意識。

      例如,在“祖國的首都――北京”教學過程中,筆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德國人來北京旅游。照相機里的電池用完后換了一對新電池,由于國內沒有專門的舊電池回收箱,他只好把這對舊電池帶回到德國。通過這個故事,使學生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是每個人的責任,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并對我們的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措施給以批評和建議,盡到一個公民的義務。

      (2)合理運用“活動”實現教育目的。中學地理教材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設計了許多“活動”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活動”進行生態文明教育。以“水資源”一課的教學為例。課堂中開展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的標題如下:你是否是一位節約用水的惜水人士,讓我們來測試一下你的用水習慣。課后又開展了一次家庭用水調查活動,全班討論、交流各種可行、有效的家庭節水方法,并制訂家庭節水計劃。通過這些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達到了生態文明教育的目的。

      2.結合鄉土地理,促進學生從觀念到智慧的轉變

      (1)播放專題講座視頻。生態文明專題講座既能豐富學生的生態文明知識。又能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可謂一舉多得。生態文明講座視頻的內容可結合教材里的相關知識,也可選用鄉土材料來做實地驗證,尤其是后者的作用更佳。把專題講座視頻請進地理課堂,用鄉土地理讓學生走進身邊的生態文明。

      如在學習“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這一課時,筆者把蘇州地理插入本節中進行學習,并利用網絡資源播放了“蘇州鄉土地理”的專題講座視頻,用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蘇州的基本概況,蘇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發展趨勢,蘇州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狀況等內容,從而更好地達到生態文明教育的實效。

      (2)組織實踐活動。鄉土地理資源緊密聯系學生生活經驗和實踐感受,能夠產生情感的共鳴。因此,靈活利用鄉土地理資源勢必會促進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有效參與度。教師可積極利用鄉土地理的研究性學習及各種有關家鄉地理的實踐活動,來提升中學生生態文明素質,使學習重在知識獲得的現狀轉變為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生更愿意帶著問題去觀察分析、主動探究,更利于學生養成在生活中終身學習的習慣。

      如用大氣監測儀測量家鄉空氣中二氧化硫所占比重、大氣粉塵的數量,監測酸雨、灰霾天氣的發生;帶領學生參觀家鄉的污水處理廠。了解污水處理過程,從而養成防止水污染的良好行為習慣:參觀家鄉的垃圾填埋場或垃圾發電廠,增強學生拒絕過度包裝的意識,明確垃圾分類的必要性。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參c有關生態環境的實地調研活動,如調查噪聲污染、水污染和社會公眾的生態問題等。

      蘇州是個水網密布的城市,素有“東方威尼斯”的美譽。我校(此處指“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春申中學,下文同)所處的區域,周圍有漕湖、春申湖兩大湖泊,黃埭塘、東橋大寨河兩條河流,這些水域資源直接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但由于工業的快速發展,導致部分水域受到污染,東橋大寨河就屬于污染的重災區。保護水源就是優化我們的生存環境,所以,對水質的檢測自然成了學生關注的話題。我校地理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采集水樣。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利用化學實驗儀器對所采集的水樣進行分析和研究,對水樣的pH、含氧量、導電率3項指標進行了測定,并針對獲得的數據,對不同采集點的水樣進行分析,尋找造成污染的原因。

      通過采集水樣的過程,使學生親近自然,感受保護環境、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對所采集的水樣進行分析和研究,通過傳感器客觀、真實地展現涉及水質的相關數據,學以致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檢測后證明水質較差的采集點,讓學生自己尋找造成水污染的因素,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通過這些實地調研活動,學生對生態環境現狀有了直觀、清晰的認識,就能夠增強生態文明意識,積極投入到生態文明活動中。這樣,既樹立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又可實現對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

      (3)開展宣傳教育。教師可對鄉土地理中相關生態文明的材料展開宣傳教育,結合學生身邊發生的一些環境問題,以及當地政府的重點工程或生態熱點問題,適時地進行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如某水域藍藻暴發影響水質,可引導學生分析藍藻發生的原因、影響及研究對策等。

      亚洲午夜日韩高清一区| 在线亚洲高清揄拍自拍一品区| 日韩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亚洲日本香蕉视频观看视频| 免费在线观看亚洲| 欧洲亚洲国产精华液|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高清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黄色网址| 亚洲大片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成AV人天堂无码| 亚洲欧洲久久精品|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av| 亚洲日本国产精华液|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一卡二卡三卡| 亚洲乱人伦精品图片|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 | 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久|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图片| 亚洲中文无码a∨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在线 | 日木av无码专区亚洲av毛片|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麻豆| 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亚洲最大黄色网址| 国产精品亚洲四区在线观看 | 亚洲熟妇无码AV在线播放| 亚洲色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午夜福利中文字幕|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咪咕|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 亚洲综合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av野草社区| 国产亚洲精品免费| 亚洲永久精品ww47|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