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校園暴力教育的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校園暴力,即為在校園或中小學生之間所出現(xiàn)的暴力行為,主要是指肢體暴力,包括毆打、侮辱等行為。一般來說,未成年人是校園暴力事件的施暴者與受害者。然而在針對校園暴力提出的一系列相關教育管理行為后,校園暴力并沒有因此停止,并且逐漸呈現(xiàn)了低齡化、利益驅動化等趨勢。因此,站在法律角度對校園暴力事件進行研究,對于遏制校園暴力事件的產生有著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校園暴力現(xiàn)狀
浙江省一名初一男生將一名一年級的男孩關在屋子里暴打,用煙頭燙身,用繩子勒脖子;江西省九名女生圍毆一個女生,對其進行毆打;四川省三名未成年少女對一女孩施暴,將女孩上衣并拍照,照片中有施暴的兩名女生還擺出剪刀手;貴州省一男生被多名同學強行拉出學校,圍毆致死。從種種的事跡可以看出,當前校園暴力手段之殘忍已經不忍直視。我國法制網(wǎng)輿情中心對2015年1月-5月被媒體曝光的四十件校園暴力案件進行分析統(tǒng)計指出,有75%的校園暴力發(fā)生在中學生之間,其中初中生占據(jù)(42.5%),高出高中生(32.5%)十個百分點。而大學生、職校生與小學生所占據(jù)的比例分別為15%、7.5%以及2.5%[1]。根據(jù)調查結果顯示,在校園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有55%是由于“日常摩擦”引起,其余有17.5%與15%是由于“錢財糾紛”與“情感糾葛”導致,另外7.5%是由于存在“偏激心理”所產生[2]。
二、校園暴力的刑法機制
(一)校園暴力的刑法規(guī)制
在我國現(xiàn)行《刑法》中與未成年人犯罪相關的條例包括第十七條、第四十九條,條文中對于未成年人犯罪行為主要都是采取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對未成年人開展教育、感化、挽救等各項措施[3]。然而,過多的保護未成年人犯罪行為人能不能實現(xiàn)預防的效果,過于寬松的法律程度,是不是可以起到刑法的震懾作用?法律界有關學者呼吁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放寬刑法入罪門檻,進而將未成年人也適當?shù)陌ㄔ谛谭ǖ姆秶鷥取6m當?shù)姆艑捨闯赡耆巳胱飾l件,降低未成年人構成犯罪并且承擔刑事責任的年紀可以更加有效的顯示刑法的嚴肅性與強制性,對于潛在的未成年犯罪行為人有一定的威懾作用,進而在一定程度上環(huán)節(jié)校園暴力事件多次出現(xiàn)[4]。如果《刑法》只是對未成人犯罪行為人一味的“呵護”,則與溺愛無異。未成年人在知道自己的犯罪行為會觸犯刑法,但是是否會被追求刑事責任,對于其是否依然會進行犯罪行為,對他人造成傷害是值得探討的一個話題。當前《刑法》寬容的政策已經無法滿足當前校園暴力事件對《刑法》規(guī)制的需求,怎樣把握合適的“度”,實現(xiàn)寬嚴并濟,對其進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刑法,會剝奪人的自由或生命,是一種十分嚴厲的刑法。在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環(huán)境,未成年人心智已經開始出現(xiàn)提早成熟,是非辨別能力與自身控制能力所有增強,如果刑法能夠適當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能夠起到威懾作用,進而產生較為良好的預防效果。
(二)刑法是否能根治校園暴力
法律是維護社會公正、安全、穩(wěn)定的一種社會契約,其能夠有效改善、解決、防止社會各種不公平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但是在解決根植校園暴力問題中,《刑法》是否能將其徹底根治?法律是一項制度化的懲戒方式,只有在違法行為出現(xiàn)后才能夠對犯罪行為人進行制裁。然而在面對可能犯罪行為的時候,約束人行為的更多的是依靠人內心的良知與法律意識。如果犯罪行為人內心的良知與法律意識都缺失,僅僅依靠強硬的法律手段只能夠治標不治本。校園暴力事件的出現(xiàn)并不是短時間內形成的,而是在日常行為中產生的一點一滴的問題所幸存的。因此,要根治校園暴力就必須從各種小事入手,從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入手。然而縱觀當前青少年教育,只是過度的關注成績上的競爭,升學上的競爭的競爭,忽視了學生內心良知與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5]。在這種情況下,出現(xiàn)校園暴力事件有一定的必然趨勢。如在根治校園暴力這一問題中,僅僅只要求《刑法》介入,繼續(xù)忽視教育的作用,只會導致更多未成年人犯罪的情況出現(xiàn)。
三、結語
當前校園暴力事件頻頻發(fā)生無疑暴露了我國法治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同時也暴露了中國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存在的嚴重缺失。因此,要徹底根治校園暴力問題需要完善法治建設與加快教育改革一同長時間的努力。根治校園暴力現(xiàn)象,任重而道遠,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等各個社會主體持之以恒,一起努力。
[參考文獻]
[1]付宏英.完善應急處理機制增強校園防暴能力[J].河北教育(綜合版),2016(02):37.
[2]呂乾坤.中職學校校園暴力危機防控機制建構———基于危機管理理論的視野[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7(19):47-48.
[3]郝巧寧.預防校園暴力行為的學校社會工作機制[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0(07):109-110+114.
[4]師索.個體型校園暴力行為生發(fā)機制與應對策略[J].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10(06):22-25.
關鍵詞: 校園暴力 “三位一體”教育 預防機制
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在我國各級各類學校中頻發(fā),校園暴力問題成了一個備受矚目的社會問題。有關校園暴力的定義與理解仁智互見。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暴力的定義是:對自我、他人、某個群體或某個社會有意地威脅使用或實際使用體力或武力,其結果是造成,或很可能造成傷害、死亡、心理創(chuàng)傷、畸形或剝奪[1]。
人們通常將校園暴力理解為:發(fā)生在校園或一定輻射區(qū)域內,由教師、學生、校外人員針對學生受害人的身體、精神和財產所實施的,以故意傷害他人為意圖的,達到一定嚴重程度的侵害行為。
校園暴力具有叢生特點,即校園暴力事件并不是平均地分布在各個學校,而是集中在某一小部分學校和學生之中[2]。校園暴力事件與人物、場所、地點和事件發(fā)生的范圍等因素有著極大的關聯(lián),也就是說暴力往往容易發(fā)生在特定的人群、場所、地點和情景中。
探究校園暴力發(fā)生的原因,多數(shù)人認可有三方面原因,即學校、家庭和社會。因此學校應注重與家庭、社會等之間的合作,加強對有暴力傾向學生的關注、教育與控制,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和預防機制。
一、學校教育和預防機制
1.思想品德教育的正常化
盡管很多學校都按規(guī)定設立了思想品德課,但在具體操作中,這門課經常成為其他專業(yè)課的擠占對象。在部分學校,思想品德課成為雞肋:上,怕占用了學生主課的學習時間;不上,又有違相關的規(guī)定。明里一套、暗里一套的做法,讓思想品德課名存實亡。
建設和諧校園,學校德育需要向專業(yè)化和專門化方向發(fā)展。通過思想品德課、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德育活動等,讓校園內的這些未滿18歲的學生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他人的身心健康負責,對社會負責。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地方,既要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監(jiān)管,更要對孩子的人身安全負責。
2.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素質
在以學業(yè)成績?yōu)橹饕u價標準的當前,外界對學校的責難最終都會通過學校結構傳導到教師身上,這樣部分教師勢必會將一部分后進生視為工作上的障礙,極個別教師甚至會采用暴力的手段對學生進行管理。而學生處在學校結構的最下層,所有教學、紀律方面的壓力最終都會通過教師轉移到學生身上,因此他們處于始終被壓抑的狀態(tài)。由于缺乏有效疏導和溝通,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小矛盾都可能會引發(fā)大的校園暴力,師生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是理解校園暴力的關鍵。
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素質是解決校園暴力的關鍵。教師不僅承擔教書責任,還承擔育人義務。在學生表現(xiàn)出心理問題之后進行心理治療,是健心工程的重要部分;在學生表現(xiàn)出心理問題之前進行心理問題的預防,提高師生自我認識、自我調適、自我控制的能力,是健心工程的發(fā)展方向。
3.建立合理的監(jiān)管機制
學校在考察校園暴力發(fā)生的原因時,不能僅僅著眼于校園暴力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力圖從他們身上分析原因;而是應該將研究視角放大,放大到“學校”這個層面上,將學生和教師都納入到“學校”這個平臺上,從學校的組織結構、管理制度、人際關系等方面與學生的互動作用來考察校園暴力的原因,并尋求防治措施[2]。
學校對校園暴力有無可推脫的責任,學校對學生實施“高壓管理,消化處理”的嚴格管理,往往使用懲戒、管治、規(guī)誡、訓導等建立在權力和控制基礎上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建立合理的學校管理的制度與規(guī)則。同時要正視校園暴力的存在,客觀認識校園暴力的危害。建立彈性民主的學校組織結構,當校園暴力發(fā)生時,及時向學生、家長和社會公開,以尋求幫助,采取相關措施。
學校與家庭要共同配合,加強對重點學生的管理。學校要面向每個家庭,以家庭教育推動教育,通過兩者相互作用,更好地強化育人效果。美國Smith等開展“家庭計劃”干預方案,就是以社區(qū)為基礎,組織多個家庭一起進行課程和活動,旨在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聯(lián)合起來,共同幫助青少年。這是對學校課程干預非常重要的補充,也是暴力預防計劃中很有價值的部分[3]。
二、家庭教育和預防機制
1.家庭教育的不當
家庭教育不當是校園暴力發(fā)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少數(shù)家長的價值取向是非理性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從幼兒園起,就向孩子灌輸在學校不能吃虧,遇到誰欺負自己就應以牙還牙、以暴制暴等錯誤觀念。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處于兩難的境況。一方面,家長總是希望孩子能在學業(yè)上和品行上都出類拔萃,另一方面,出于一種原生態(tài)的本性,又時刻擔心孩子遭受挫折或蒙受委屈。處于兩難中的家長,大多采用通過物質或其他途徑來補償?shù)霓k法,以求得自己內心的平衡。然而這種補償多數(shù)情況下被演化成了一種文化課學習之外的放縱,使得孩子個性中的很多弱點被淡化忽視,許多違反行為規(guī)范的舉動被認可甚至縱容。這些小錯的點滴積累,導致孩子個性中往往帶有褊狹自私與冷酷的成分,在處理問題時不能通過理性和規(guī)范約束行為,而是率性而為,不顧后果。
處于強勢地位的家長總是立足在自身價值取向的基礎上,試圖用自己的價值觀規(guī)范孩子的行為,長時間處于這種環(huán)境下,導致孩子形成了逆來順受,“乖乖”性格。在遇到暴力時受害者這種軟弱的態(tài)度,助長了施暴者的。
隨著獨生子女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4+2+1”的家庭結構形式,使得1個孩子處于6個成年人濃濃關愛的包圍中。這6份關愛的交匯,織成了一張厚重而溫柔的網(wǎng),呵護起孩子從童年到青年的一切,遮擋住孩子可能遭受的挫折和坎坷。在孩子的腦海中,就沒有貯存過關愛他人與人為善的傳統(tǒng)美德。
2.家庭教育的理性引導
和諧家庭是預防校園暴力的基礎。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對孩子的成長極其重要。堅決杜絕家庭暴力,父母不能將打架作為解決沖突或爭吵的方法。不虐待孩子,信任并與孩子建立友好、穩(wěn)定的關系。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對青少年人格教育心理的形成能夠起到積極引導作用[4]。
引導學生選擇適當?shù)姆绞奖Wo自己。面對暴力可采用“同伴支持”策略[4]。同伴支持是學生幫助學生的一種有組織的服務形式,它基于兒童遇到困難時尋找同伴幫助或大部分兒童對人友好的自然傾向,通過對學生進行相關技能的培訓,使他們以一種負責任的、敏感的和移情的方式為同伴提供支持和幫助。在日常的學校生活中發(fā)現(xiàn)暴力現(xiàn)象時,如打架、辱罵、排斥等,同伴支持者要主動制止,并協(xié)調雙方行為。盡量使行為雙方都成為贏者,而且對處理結果都滿意。當然同伴支持是在教師的有效監(jiān)督和協(xié)調指導下進行的,以便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伴支持也能夠使可能成為旁觀者的那些學生主動采取行動幫助受害者。同伴支持的長期運作有助于改善學校風氣。
幫助學生學會生活,適應社會。對學生進行生活指導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自己的認識,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能力,調動,對自身所在的整個環(huán)境內的種種事態(tài)能夠作出明智的決定,培養(yǎng)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正確面對和靈活處理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對社會作出自己特有的貢獻。
對學生進行生命權教育[5],使青少年熱愛生活,珍惜生命。對生命的尊崇和敬畏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當前部分青少年沉迷網(wǎng)絡游戲,加之各種影視作品對暴力血腥場面的渲染,使其對生命表現(xiàn)出不應有的漠視。
三、社會教育和預防機制
1.社會教育的影響
暴力文化已成為現(xiàn)代文化生活中部分成年人不可缺少的享受,通過影視文學作品、音像制品、小報小刊、電子游戲等,青少年可以很方便地接觸到暴力場面,甚至于在某些描寫正義的戰(zhàn)爭或正義的行為,其中的暴力場面也十分恐怖。實際上,在身心發(fā)育過程中,未成年人并不能理解有些“暴力作品”中宣揚的正義,相反,他們自制能力較弱,是與非的界限比較模糊,可能欣賞的只是其中的暴力行為,很容易在覺得新奇好玩的心態(tài)下模仿一些作品中的人和事。
當前,應試教育仍然大行其道,來自社會、學校、老師、家長甚至于學生自己等方面的壓力過大。
世界兒童發(fā)展組織在調查了75個國家的教育環(huán)境后,針對各種各樣的校園事件,了一份備忘錄,明確列出學校生活帶給青少年的20種不良壓力,如學習壓力、家長壓力、人格貶低壓力、經濟比照壓力、孤獨的壓力、家庭暴力壓力、校園內幫派暴力壓力等。該備忘錄指出,每個學生都幾乎要同時承受平均12種不同的壓力,有的會更多甚至是全部。
學生的壓力過大、承受力過小,再加上心理發(fā)育不完善和社會期望過大,身邊的群體冷落他們,而沒有很好地關心他們引起的校園暴力。
2.社會教育的預警
為遏制校園暴力惡化的趨勢,中央綜合治理委員會、教育部、公安部等部委相繼出臺了不少維護校園安全的規(guī)章制度,如:2004年的《關于深入開展安全文明校園創(chuàng)建活動的意見》、2005年的《公安機關維護校園及周邊治安秩序八條措施》、2006年的《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2007年的《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等。2010年,針對連續(xù)發(fā)生的社會人員暴力傷害中小學生事件,中央部委制定了更嚴密的打擊與防范措施。[1]
3.全面關懷
在校園暴力中,那些被欺負、敲詐、勒索甚至身心受到嚴重傷害的學生是我們能看得見的受害者,因而他們得到的關懷和幫助也就多。但那些施暴的孩子同樣也是受害者,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似乎比被暴力所傷的學生更應得到關懷和幫助。校園暴力的施暴者主要是“問題少年”,他們的家庭多有不幸,或家境貧寒,或暴力不斷,或父母離異,在此情況下,他們享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和平安富足的生活,加上平時缺乏關懷、幫助、引導和管教,便常常處在違法犯罪的邊緣。這些學生更需要獲得老師的關注和同學的認同、尊重。
參考文獻:
[1]金一斌,賀武華.新時期校園暴力的特點及其防控研究的若干思考[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0.9:185-190.
[2]宋雁慧.校園暴力叢生現(xiàn)象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2.7:99-103.
[3]吳桂翎,辛濤.校園暴力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中國特殊教育,2009.6:75-78.
[4]蘇杰.中學校園暴力成因及干預對策探討[J].內蒙古教育,2011.11:22-23.
關鍵詞: 暴力;校園冷暴力;形式;動機;危害
從“綠領巾”到“藍印章”,從“測智商”到“分色作業(yè)本”,再到“不聽話押金”,近年來,這種按照成績好壞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區(qū)別對待的事件在我國中小學頻頻發(fā)生且愈演愈烈,人們習慣于將此類事件稱為“校園冷暴力”事件。而“校園冷暴力”應該怎樣去定義?它又具有哪些特征?我們首先應該對這些學理方面問題有著清楚的了解,才能在未來我“校園冷暴力”的防治中做到“對癥下藥”。
一、“校園冷暴力”的概念
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暴力”定義為“蓄意地運用軀體的力量或權力,對自身、他人、群體或社會進行威脅或傷害,造成或極有可能造成損傷、死亡、精神傷害、發(fā)育障礙或權益的剝奪”[1]。簡單來看,“暴力”可以理解為一種由主體“蓄意攻擊”對客體“造成傷害”的行為。“冷暴力”屬于“暴力”的一種形式,相對于“拳腳相加”的“熱暴力”而言,“冷暴力”主要指施暴主體通過語言、態(tài)度等表現(xiàn)形式發(fā)起對客體心理上的攻擊,使受害者遭受精神傷害的一種暴力行為。
在我國,“校園暴力”一詞至今尚未出現(xiàn)學術或法律層面的標準定義。學者主要以“校園”或“師生”為中心對“校園暴力”的概念進行界定,但定義各不相同。中國政法大學徐久生教授認為,“與在校師生有直接相關的暴力行為均可稱為校園暴力”[2],此種定義也得到國內眾學者的認可,也是本文較為贊同的一種說法。“校園冷暴力”便可以理解為發(fā)生在學校中的“冷暴力”現(xiàn)象,其主要是指師生和同學之間非肢體的攻擊行為,具體表現(xiàn)形式包括歧視、嘲諷、羞辱、漠視、孤立等,行為的最終影響在于對受害者造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
二、“校園冷暴力”的特征
(一)人員的復雜性
傳統(tǒng)意義上的“校園暴力”更多是指教師對學生的體罰,以及一些在性別、年齡、身體條件等方面占有優(yōu)勢的學生對周圍同學進行的身體攻擊和傷害,施暴者大都為任課教師或一些紀律性較差的學生。而“校園冷暴力”則與之不同,其參與人員表現(xiàn)出更為復雜的一面:它既可能發(fā)生于學生群體之間,又可能發(fā)生于學生個體之間;既可能發(fā)生于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之間,又可能發(fā)生于學習有障礙的學生之間;既可能發(fā)生于班級師生之間,又可能發(fā)生于校務管理人員與學生之間,甚至會發(fā)生于學校領導與普通教師之間。教師、學生、校務管理人員均可能成為施暴者或受害者。
(二)方式的多樣性
“冷暴力”的表現(xiàn)方式極為復雜,王友強等曾人將“校園冷暴力”劃分為“語言冷暴力”、“行為冷暴力”、“制度冷暴力”和“網(wǎng)絡冷暴力”四種類型:“語言冷暴力”主要是指教師對學生,或學生之間進行的諷刺、挖苦,以及學生擾亂課堂秩序、辱罵教師等現(xiàn)象;“行為冷暴力”是指師生之間或同學之間的“歧視”、“漠視”,從而導致受害者被“孤立”;“制度冷暴力”是指學校或教師采取一些不公正的制度措施對學生進行懲罰,例如制定不合理的班規(guī)班紀等;“網(wǎng)絡冷暴力”則是指教師或學生通過短信等網(wǎng)絡手段對受害者進行傷害,受害者不全為學生,也可能是教師[3]。可以看出,就“校園冷暴力”來看,無論教師還是學生,均可采取多種方式對受害者進行攻擊
(三)動機的隨意性
從實質上講,傳統(tǒng)的“校園暴力”大都可以理解為主體強迫客體做出某種改變的一種手段,例如教師體罰學生往往為了維護自 己的權威或避免教學秩序的混亂,同學之間的“打架”、“勒索”也較多產生于雙方日常生活中的矛盾或財產上的紛爭。而通過對歷年來我國“校園冷暴力”事件進行歸納,不難發(fā)現(xiàn),大部分師生間“冷暴力”事件的發(fā)生往往并非因為學生“做錯了什么”,而是由于學生“沒做到什么”。也有學生因為自己在生理、形象方面的缺陷或貧困的家庭條件而遭到周圍同學的嘲笑和歧視,甚至有學生由于獲得某項榮譽而被同學孤立于集體之外。學生對教師實施“冷暴力”亦是如此。可以看出,很多學生之所以遭受“冷暴力”并非均因與老師或同學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利益沖突,而且很多施暴者自己也難以言清為何采取“冷暴力”方式對他人進行“制裁”,這便體現(xiàn)出施暴者在行為動機上較為隨意的一面。
(四)標準的主觀性
為“校園冷暴力”尋到出一個客觀的評定標準極為困難。首先,“冷暴力”所造成的后果主要是受害者心理和精神上的損失和傷害,“心理”是一種主觀反應,“標準”卻是客觀的,目前我國還尚未出現(xiàn)對“心理傷害”或“精神傷害”進行說明的法律法規(guī),這便導致人們很難對教師或學生的精神受傷程度進行合理的衡量和判斷,“冷暴力”的影響程度不得而知。其次,學生之間存在著精神承受能力的差異,教師對學生的管理方式也是各有不同。對于不同的學生來說,教師的一些言行可能就是“負激勵”與“冷暴力”的差別,學生對教師以及同學之間的“開玩笑”同樣如此。如果嘗試對“冷暴力”尋找一個評定尺度,依筆者看來,通常當我們看到學生或教師由于遭受非肢體的不合理對待而出現(xiàn)躲避環(huán)境、精神不振等一些外在表現(xiàn)時,則認為“冷暴力”的影響已經形成。但這種理解顯然是缺乏客觀依據(jù)的。
(五)危害的持久性
洛克曾在《教育漫畫》中提到:“假如教學中頻頻使用強權和暴力,帶來的常是更惡劣更危險的心情頹廢的毛病……這種精神頹廢的兒童,沒有活力,也不會認真地去做什么事情”[3]。“校園冷暴力”的危害是難以估量的,不僅可以導致學生學業(yè)的荒廢,對學生心理健康及日后發(fā)展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更是無法彌補,其影響深度絕不亞于對學生軀體上的傷害,正如我們平時所說“心靈的創(chuàng)傷無法彌補”。而對教師而言,“冷暴力”極有可能造成教師對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充滿恐懼和反感,從而無法完成社會和家長所賦予的任務和使命。
(六)責任的隱蔽性
由于“冷暴力”的評定標準缺乏客觀,人們無法效仿肢體傷害評定,將受害者的精神受傷程度劃分為不同等級,法律更是無法酌情對施暴主體進行懲處。不難理解,人們平時所強調良好“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的建立,主要基于教育學專業(yè)角度和道德層面對師生、學生關系進行的規(guī)劃和要求。對他人施加“冷暴力”的教師或學生在事后面臨的更多是道德上的批評和譴責,如果其行為并未造成受害者病理方面的反應,施暴者便可以逃避相應的責任。這種主體責任的隱蔽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中小學校園中的“冷暴力之風”。
可以看出,“校園冷暴力”所造成的危害以及它的治理難度絕不亞于傳統(tǒng)的“校園暴力”。當前我國教育界和學術界對“校園冷暴力”的關注度明顯較低,關于其學理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對“校園冷暴力”的相關概念以及應對策略的探討還有待學者進一步加強。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 WHO Global Consultation on Violence and Health.Violence :A Public Health Priority[R].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2.
我并不反對出臺反校園暴力法,但我認為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法律的缺失。
法律是一個社會容忍一個人的最后底線。事實上,很多暴力制造者并不是不知道制造暴力是違法的,是不正確的,但這樣的事仍在不斷發(fā)生,故設立這樣一條警戒線的預防意義并不大。即使制定了規(guī)范健全的法律,若不能知法守法,對年輕氣盛的未成年人的約束力也不大,僅僅是在懲處時有章可循而已。
所以法律只是張網(wǎng),可以防止人跌入深淵卻無法杜絕失足的情形。
問題的關鍵在于教育。
只有教育,才能讓人知道為什么,才能真正讓人發(fā)自內心地警醒,認識到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傷害,以及對自己的傷害,最終約束自己改變自己。我相信這樣的自我約束要比做錯事要受處罰的法律約束有效、穩(wěn)定得多。
而現(xiàn)在,教育更關注知識的傳授,關注外在的能讓生活更美好的東西,卻逐漸忽視了對人格、品行的塑造,忽視了對人性本質的探求,忽視了生活的主體――人本身。
別說思想還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即使是步入成年的大學生也屢有暴力、犯罪事件發(fā)生,如“復旦投毒案”“北大弒母案”等。你可以認為他們是一時沖動,但不能否認,這些事件反映了人們對自我的認識不足。因為不能正確了解與評估自己,所以無法冷靜地控制自己。
外在教育的缺失我們無法改變,但一定不能忽視自我教育。復旦大學投毒者林森浩在獄中看完多部文學著作之后一改之前的冷漠,而是誠懇地道歉,熱淚盈眶,由此可見教育對人的重要性。因為教育,他重新認識了自己,認識了社會,發(fā)現(xiàn)了人生命的寶貴,也發(fā)現(xiàn)了在自己世界之外的他人。如果每一位未成年人都能夠受到對人本身的教育,認識到人本身的可貴,而不僅僅認為人是個活的“物體”,這些暴力事件還會發(fā)生并不斷擴大嗎?他們還會為一點兒小事而大打出手嗎?恐怕自我反省與道歉還來不及呢!
對可以教化、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來說,塑造比懲治更加重要。法律可以讓人不沉底,而要使人重見天日,則必須要靠教育。
教師點評
文章思路清晰,優(yōu)點明顯。文章共10段,第1-5段是引述材料、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法律固然重要,但關鍵在教育。第6-9段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四個段落是逐層深入地分析的,思路非常清晰:首先談教育比法律有效且穩(wěn)定;接著指出今天的教育之弊:重知識,輕品行,實際上也是指出真正的教育應是怎樣的;再舉大學校園傷害案為例,證明教育問題影響之深之遠之烈;然后從外在教育講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性。最后一段作為文章的結論,簡潔有力,并且回答了標題的問題:塑造比懲治更加重要。
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第1-5段有些零散,可以整合一下;第6-9段的論述有些地方不夠充分,比如文中提到“對人性本質的探求”“忽視了生活主體――人本身”等等,都只是一帶而過,實際上這個問題很重要。教育的內容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教書,一是育人,前者是教知識、教技能、教本領,后者就是所謂教“人本身”,就是教他們如何成為一個人。本文作者是很清楚地意識到這個問題的,但沒能說清楚、說充分,也沒有明確地辯證分析。
(王雷)懲治還是塑造
一考生
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頻發(fā),并成為今年“兩會”的熱議話題,多位“兩會”代表表示應該出臺相關法律來約束未成年人,對校園暴力進行嚴懲。
我并不反對出臺反校園暴力法,但我認為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法律的缺失。
法律是一個社會容忍一個人的最后底線。事實上,很多暴力制造者并不是不知道制造暴力是違法的,是不正確的,但這樣的事仍在不斷發(fā)生,故設立這樣一條警戒線的預防意義并不大。即使制定了規(guī)范健全的法律,若不能知法守法,對年輕氣盛的未成年人的約束力也不大,僅僅是在懲處時有章可循而已。
所以法律只是張網(wǎng),可以防止人跌入深淵卻無法杜絕失足的情形。
問題的關鍵在于教育。
只有教育,才能讓人知道為什么,才能真正讓人發(fā)自內心地警醒,認識到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傷害,以及對自己的傷害,最終約束自己改變自己。我相信這樣的自我約束要比做錯事要受處罰的法律約束有效、穩(wěn)定得多。
而現(xiàn)在,教育更關注知識的傳授,關注外在的能讓生活更美好的東西,卻逐漸忽視了對人格、品行的塑造,忽視了對人性本質的探求,忽視了生活的主體――人本身。
別說思想還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即使是步入成年的大學生也屢有暴力、犯罪事件發(fā)生,如“復旦投毒案”“北大弒母案”等。你可以認為他們是一時沖動,但不能否認,這些事件反映了人們對自我的認識不足。因為不能正確了解與評估自己,所以無法冷靜地控制自己。
外在教育的缺失我們無法改變,但一定不能忽視自我教育。復旦大學投毒者林森浩在獄中看完多部文學著作之后一改之前的冷漠,而是誠懇地道歉,熱淚盈眶,由此可見教育對人的重要性。因為教育,他重新認識了自己,認識了社會,發(fā)現(xiàn)了人生命的寶貴,也發(fā)現(xiàn)了在自己世界之外的他人。如果每一位未成年人都能夠受到對人本身的教育,認識到人本身的可貴,而不僅僅認為人是個活的“物體”,這些暴力事件還會發(fā)生并不斷擴大嗎?他們還會為一點兒小事而大打出手嗎?恐怕自我反省與道歉還來不及呢!
對可以教化、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來說,塑造比懲治更加重要。法律可以讓人不沉底,而要使人重見天日,則必須要靠教育。
教師點評
文章思路清晰,優(yōu)點明顯。文章共10段,第1-5段是引述材料、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法律固然重要,但關鍵在教育。第6-9段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四個段落是逐層深入地分析的,思路非常清晰:首先談教育比法律有效且穩(wěn)定;接著指出今天的教育之弊:重知識,輕品行,實際上也是指出真正的教育應是怎樣的;再舉大學校園傷害案為例,證明教育問題影響之深之遠之烈;然后從外在教育講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性。最后一段作為文章的結論,簡潔有力,并且回答了標題的問題:塑造比懲治更加重要。
學生的安全是數(shù)以萬計的學生及其家庭安寧、幸福的前提,是進行正常教育和教學秩序的前提,也是社會穩(wěn)定、興旺的重要條件。開展安全教育對于學生學習安全知識、增強安全意識,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和危險情況下的自助自救能力,減少惡性事故的發(fā)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打造平安校園,保證學生的人身安全,結合我校實際,特制定了六年級安全教育課程的教學計劃如下:
一、基本情況分析
六年級學生他們開始進入青春發(fā)育初期,加上他們對青春期健康知識的缺乏,因此在這一時期有必要對他們加強有關健康的知識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他們渴求能夠自我保護的生理衛(wèi)生知識和自理能力。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讓學生懂得珍視健康,學會愛生活,愛世界,愛自己,健康、安全、快樂地成長。?
二、教學目標
1、了解青春期的衛(wèi)生保健常識,形成維護生殖健康的責任感,掃清他們思想上的障礙,安全度過青春期,使他們身心得到健康發(fā)展。
2、了解預防一些常見病,掌握簡單的自我防護、救護知識,增強鍛煉,逐步養(yǎng)成講衛(wèi)生的好習慣。
3、提高學生自我防范、自我保護意識,讓學生學會一些安全常識,學會一些防范技巧,增強遇到意外時的自衛(wèi)能力。
4、學會一些應對敲詐、搶劫、綁架、恐嚇和犯等突發(fā)事件的方
法、技能,避免和減輕特定傷害。
5、學會選擇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學習識別的知識和方法,拒絕和煙酒的誘惑。
6、正確認識網(wǎng)絡的利與弊,學會判斷和有效拒絕的技能,做到合理利用網(wǎng)絡。認識迷戀網(wǎng)絡帶來的危害,學會避免和擺脫網(wǎng)絡沉溺。
7、了解當?shù)爻R姷淖匀粸暮Γ瑢W會冷靜應對自然災害事件,加強應對突發(fā)自然災害的應急訓練,提高在自然災害事件中自我保護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8、了解校園暴力造成的危害,學習應對校園暴力的方法,避免不應有傷害的發(fā)生。
9、了解和積極預防在校園活動中可能發(fā)生的公共安全事故,提高自我保護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10、了解碘缺乏造成的危害,學會如何預防碘缺乏病的發(fā)生。
三、教學措施:
1、課前充分了解學生,認真?zhèn)湔n、改革課堂的教學形式,注重內容的創(chuàng)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2、加強理論與實踐相聯(lián)系,平時多帶學生到生活中體驗,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3、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普遍開展教育活動,使學生對安全教育有深刻的認識。
4、根據(jù)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有針對性的實施教育。
5、關注個別差異,根據(jù)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和輔
導。
6、利用家長學校、個別談心、父母問卷、家訪等形式,了解學生在家中的生活學習情況,家庭與學校共同對學生實施安全教育。
四、教學內容安排
第一學期內容
周次:
內容?
?第一周:整體了解課本
第三周:小小少年在長大
第五周:學會與人交往
第七周:這種玩笑開不得
第九周:拒絕校園暴力
第十一周:遠離
第十三周:拒絕害
第十五周:上網(wǎng)不上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