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養生學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前言
導引運動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所孕育的促進健康的思想體系,是歷代著名養生家所倡導的養生觀念和方法,是幾千年來勞動人民在實踐中證明的有效手段。與現代文化不同,導引運動文化具有獨特的文化主要特征。通過文獻分析與歸納,發現導引運動文化在傳統的文化中多有所見,本研究按專家調查結果和意見,將導引運動文化分為醫家導引運動文化、道家導引運動文化和儒家導引運動文化三部分,同時通過大量的歸納,總結出傳統導引運動文化具有的文化特征,有利于為導引運動文化對心理健康促進的研究提供必要理論依據。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本研究對象主要為歷代有關導引運動的相關文獻。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通過在相關網站檢索,(中國期刊網數據庫、中國期刊題錄數據庫),中國傳統文化網站查閱近30年的相關的研究文獻。同時,在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國家圖書館等重要圖書館內查閱相關的導引運動方面的歷史典籍。
2.2.2專家調查法對中醫學、氣功學、體育學等國內外著名的養生學學者、教授進行調查。
2.2.3邏輯推理法首先,將相關歷史典籍進行分類整理,挖掘不同養生流派代表著作的養生學觀點,然后,對不同的養生觀點特征進行分析與歸納,得出不同流派養生的文化基本特征。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中醫導引運動文化的文化特征在幾千年的實踐過程中,中醫思想里面運用了通過運動方法來達到促進健康,祛除疾病的思想、理論和方法。從中醫學看待心理健康的資料來看,中醫導引運動文化含有豐富的文化內容,并呈現出獨特的特征。
3.1.1心理平衡特征中醫認為人體的各種器官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狀態,人體的五臟功能處于平衡的狀態,任何一個臟腑功能的異常都會引起其他功能的改變,引起疾病的發生。同樣,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等各種情緒也是處于平衡的狀態,任何一種情緒的失衡都會導致整體功能的失衡。比如,中醫認為七情等情志因素是導致人體疾病的重要因素,而人們在社會中生存與交往,不可避免地遇到影響人們心理健康的各種情感。在中醫養生理論里面,中醫以“喜、怒、悲、思、恐”作為情緒代表,認為各種情緒與臟腑聯系密切,過度心理變化對于人體的健康影響重大。“過怒傷肝、過喜傷心、過思傷脾、過憂傷肺、過恐傷腎”。“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逆,脈滿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中醫的這種養生思想為導引運動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土壤和理論基礎。
3.1.2形神兼備特征除了“平衡”理念以外,“形神兼備”是中醫導引運動文化具有的的另一個文化特征。中醫導引運動文化認為,外在的身體和內在的心理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外形的過度變化、損害、疲勞等會引起心理的變化。同樣,如果心理經常受到不安、焦慮、恐懼、憂愁等因素的影響也會對身體的健康造成威脅。醫學家陶弘景指出“神者,精也。保精則神明,神明則長生。精者,血脈之川流,守骨之靈神也。精去則骨枯,骨枯則死矣,是以為道務寶其精。”這里的“神明”應當是指精神意識的清凈、明了、積極等心理狀況。認為,只有良好的心理狀況,人們才能夠得到長生。《存神練氣銘》是醫學家孫思邈的代表性著作,論著中涉及到很多的養生觀點。比如,孫思邈認為“不思”加以“導引”是獲取健康長壽的重要手段,認為過度憂慮是害生的重要原因。“道不在煩,但能不思衣食,不思聲色,不思勝負,不思曲直,不思得失,不思榮辱,心無煩,形勿極,而兼之以導引,行氣不巳,亦可得長年,……凡人不可無思,當以漸遣除之”。由此,研究可以歸納出,古代醫學家從未將身體和心理分開來談,認為身體和心理應當保持協調統一的關系,通過調心來達到促進心理健康的目的,而通過調形來達到促進身體健康的目的。
3.1.3動宜適度特征中醫導引運動文化認為,身體要適度的運動,這是保持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但是無論是身體的運動還是情志的運動,都不宜過度,否則會向著相反的方向發展。華佗是導引運動的集大成者,在導引運動方面提出了“過猶不及”重要的思想理論。“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華佗認為人體應當參加適度的運動,但是卻不應該過度,否則適得其反。并且,華佗根據“象其形,取其意”的方法、原則創編了“五禽戲”。這其中“取其意”的思想方法應當是人的情智活動,要向虎一樣威猛,向鹿一樣奔放,向熊一樣敦厚,向猿一樣機警,向鳥一樣飄逸。這種導引運動文化既鍛煉了外在形體,同時又鍛煉了情志,從而達到“形神兼備”“內外兼修”的功效。現代醫學也證明,身體的過度疲勞會導致機體免疫力的下降,從而導致病毒、細菌侵入人體。體育運動如此,意識運動同樣如此。
3.2道家導引運動文化特征除了中醫思想外,道家是傳統導引運動文化的另一個源頭。道家對于人體心理的認識,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導引運動方法貫穿導引運動發展的整個過程。歷代著名導引運動養生家大多受道家思想的影響,道家思想幾乎成為導引運動文化的主線。因此,道家導引運動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內容和特征也就更加豐富和獨特。
3.2.1清凈無為特征老子非常重視人體心理調節在生命健康、行為方式、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老子的思想理論帶有很大的清靜無為的心理特征。“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由此可見,老子的養生觀念非常重視心的修養,即現代所說的良好的心理健康。老子對此提出的解決方案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這對以后導引運動中的“精神內守“”排除雜念“”意守丹田”等方法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莊子是繼老子之后的又一大養生家,同樣重視“神”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由此可見,莊子“清、靜”的思想觀念對于當代人們正確認識自我,保持良好的情緒,培養良好的品德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莊子除了重視“神”的保健以外,更難能可貴的是提出了導引等相關導引運動概念,更加重視外在形體的鍛煉以及內在心理的鍛煉相結合。“吹呵呼吸,吐故納新,此導引養生之人,彭祖壽考之士之所好也”。從而為現代對導引運動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在對“神”做出要求后,莊子還提出了“德”的內容和作用。“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長久者,天下無之。”莊子指出倘不能做到恬靜和愉悅,也就不能把握“德”。沒有“德”而想長生的在天下是不存在的。針對此,莊子提出了一系列掌握“德”的要求和方法。“人大喜邪,毗于陽;大怒邪,毗于陰。陰陽并毗,四時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傷人之形乎!”從這方面的記載來看,道家提倡清靜無為,使心理保持健康穩定。
3.2.2順其自然特征《道德經》記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道”是化生天地萬物之母,也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總法則,其本性是無為的。“道”的最根本的規律就是自然、無為。按照道家的理解,“自然”就是自己如此、自然而然,即事物本身規律的體現。“無為”就是順其自然而不加人為;同時,“無為”還有“無意識”、“無目的”的含義,也就是說,“天”或“道”的活動,完全是一種自然過程,沒有任何目的或意識。故“天”或“道”能夠長久,“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在自然無為的狀態下,事物就能夠按照自身的規律順利發展。齊家治國如此,修身養性(命)亦是如此。如果違背自然的規律,人為干涉人或事物的發展進程,結果只會自取其敗。因此,明智的人應該采取自然無為之道來養生,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自然無為”是道家養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同樣貫穿于道家導引運動理論之中。
3.2.3調心養性特征作為道家的經典著作,《太平經》在養生方面也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思想,并且為后來的導引運動文化提供了指導。對其記載的重要養生觀點進行歸納后,不難發現,個人主動地進行身體和心理的調養貫穿整個著作的始終,即強調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如在看待人身與精神的關系問題上,《太平經》指出“人有一身,與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則兇;無精神則死,有精神則生,常合即為一,可以長存也。常患精神離散,不聚于身中。反令使隨人念而游行也”。由這些養生觀點不難發現,導引運動重視心理意識的運用。河上公在《太平經》的基礎上對養生思想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闡述“:……貪好,則傷精失明。好聽五音,則和氣去心,……人嗜五味,則亡失于道味。人精神好安靜,馳騁呼吸,精神散亡……”另外,他的這種養生思想理論逐漸的運用到導引運動方面,形成了有意識的對心理進行調養,或者通過控制本體感覺來控制心理。
3.3儒家導引運動文化的文化特征道家思想對導引運動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同時,中國文化的另一個源頭———儒家思想對導引運動的影響也不可低估。儒家思想非常重視精神調養,倡導合理的飲食衛生,注重身體的保養。要求人們以“禮”為原則,規定在社會允許的范圍內實現自己的欲望,不可有過分的要求,最好減少對于物質的欲望。同時要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有時,勞逸適度,飲食有節,講究衛生,并根據四時不同合理的安排食物。儒家雖然并沒有專門的養生典籍著作,但仍可以從《論語》、《禮記》、《孔子家語》等文獻所記錄的孔子言行和其價值取向里面中感受到他關注生命、重視修養、崇尚健康的思想。對其主要著作進行歸納總結后,也不難發現儒家導引運動所具有的獨特性特征。
3.3.1人社合一特征與佛家的出世思想不同,孔子要求人們積極地入世,這也是中國現實主義的文化的源頭。孔子充分肯定認識人的客觀存在,并且最大限度的對身體加以保養,對心理加以關懷。“天地之心”“天地之德”“陰陽之交”“五行之秀氣”強調“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人為大矣”。[9]由此可見,孔子對于生命的高度重視。“身體發膚,受之以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孔子的這種思想直接影響到他對身體的保養和珍愛。孔子對于生命的高度重視促使儒家養生思想的形成,并且被逐漸的擴展到導引運動領域。在以后的眾多導引運動家中,其中有許多將導引運動作為修身的方法。“人社合一”是儒家導引運動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并且影響到了導引運動的價值取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這里首先強調了人是社會的一部分,人的社會價值體現必須通過修身的方法來解決。而修身貴在“正心”,正心同時修要“正形”。這種思想理論對于導引運動的規范化,制度化,傳承方式影響深遠。儒家導引運動文化的這種特征與現代健康指出的人的社會適應能力不謀而合。
3.3.2重修品德特征“智者樂,仁者壽”。儒家養生首先重視道德修養,認為仁德之人必定長壽。這是因為以“仁”和“理”所確定的道德內容,使人們的行為方式和心理特征都符合社會特征,能夠做到胸懷坦蕩蕩,不憂不懼。孔子對“智者”、“仁者”進一步分析指出“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意思是說:有學問的人,好像水一樣,不停地流動,不斷前進,前途無量;有仁德的人,好像巍峨的高山一樣,莊嚴肅穆,巍然屹立。為人們樹立起榜樣。而這樣的結果,有學問的人,時時會享受知識帶來的樂趣;仁德的人更能長壽。“故仁人之士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心靜,心平和而不失中心”。孔子的這種“仁”的養生思想擴展到導引運動領域,要人們對自然界同樣抱有“仁”的態度,這對于導引運動文化中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就有明顯的方法論基礎。同時“禮”對于體育養術的規格、內容、傳承方式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儒家思想除了重視通過道德培養來養生外,同時非常重視心理調節在養生中的重要作用。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也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顯示了孔子樂觀向上的健康心理。孔子主張:不怨天,不尤人;在家無怨,在邦無怨。指出要以積極的心態來面對人生中面臨的困難。孔子的這種思想對于傳統養生術中的導引、存思、坐忘都有良好的指導作用。
3.3.3養練結合特征儒家思想的另一代表人物荀子對于儒家導引運動文化貢獻很大。“扁(遍)善之度,以治氣養生,則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和節,不由禮則觸陷生疾”。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遵循禮義,處處行善,以此治氣養生,其壽命就可以超過號稱活了八百歲的彭祖;以此修身養性,其名聲可與堯、舜、禹等大圣賢并列。由此可以看出荀子“修身自強”“,治氣養氣”的思想主張。荀子指出:養氣的關鍵在于治心,心能治則氣能養。“一團正氣,一片丹心“”心正氣順”等理論揭示了荀子對于治心的重視。荀子的正心思想與之前的管子不謀而合,認為心的活動保持正道,九竅就可以按照常規工作,能進入到和靜之境界。“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養備”既指營養充足,也指養生有道,即養生方法完備;“動”既指勤勞,又指經常注意運動。也就是說,一個營養充足,養生有道,又經常進行身體活動的人,老天爺也不容易使他生病;相反,若忽略養生,而又缺少身體活動的人,老天爺也難以使他健全。不注意養生的人,會“寒暑未薄而疾,襖怪(自然災害)未至而兇”。荀子還列舉了“安燕而血氣不惰,勞倦而容貌不枯”的例子,進一步強調勤勞健身的重要性。從醫學科學觀點看,在重視精神養護的同時,注重形體鍛煉的“動養”較之單純的“靜養”要積極的多,其功效也更為顯著。所以說荀子“動練”原則的提出,使我國古代養生文化的發展日臻完善,荀子的“靜養動練”思想是我國古代養生思想中的精華。這種思想不但具有心理健康的內容,更以一種健康的內容出現,即重視形體,又重視心理。
目的探討視疲勞患者的人格特征,提出相應中醫對策。方法使用艾森克個性問卷(EPQ)對大學生視疲勞高分組、低分組及正常組進行測定。結果高分組與正常組相比,E分低,N分高,均有顯著性差異,低分組與正常組無顯著性差異。結論視疲勞癥狀較重者具有內向不穩定型人格特征,可采取各種中醫心理治療和養生方法治療。
【關鍵詞】 視疲勞 人格特征 大學生
視疲勞,又稱眼疲勞(asthenopia),首先于1843年由 William Mackengin 予以描述,臨床診斷常以患者眼部自覺癥狀為主,表現為雙眼或單眼酸脹、干澀、異物感、燒灼感、疼痛、畏光、流淚、視物模糊,無法持久地閱讀,甚至惡心、頭痛。隨著電腦的普及,視疲勞的發生率逐漸上升,故對其病因的探討較多。一般認為,視疲勞的病因比較復雜,西醫多歸于用眼過度,認為是眼或全身器質性因素與精神心理因素相互交織形成的結果,屬于身心疾病[1]。中醫歸屬于肝勞。最早見于《千金要方》,是指持續注視近距離目標后,使眼過勞而出現眼脹、眼痛、頭暈、眼眶脹痛等癥狀的眼病。因目為肝竅,故曰肝勞,也認為因過用眼力引起,并與心理因素有關。如《銀海精微》曰:“喜怒失節,嗜欲無度,窮盡眼力,泛涕過多……此皆患生于眼也。”從中可知,現代醫學及古代醫學均把心理因素視為視疲勞的一個重要病因,但目前的研究多從眼部因素及環境因素著手[2,3],而從心理因素視角研究不多。國外 Mocci 等[4]曾研究了心理因素與視疲勞的關系,認為人格特征、壓力、社會支持、人際關系等是影響視疲勞的因素,而國內尚無類似報道。本文旨在這方面作一初步探討,調查視疲勞患者的人格特征,繼而從中醫心理治療及養生學角度提出相應的中醫對策。
1 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2007-05 在蘇州大學在校大學生中,采取整群抽樣的方式,按統一指導語,發放問卷。然后按一定標準進行篩選。篩選研究對象要求近視屈光度、身體狀況、家庭經濟狀況及用眼衛生習慣、學習時間、使用電腦時間等變量差異均無顯著性,無其他眼病,無精神疾病及其他心身疾病,結果選取有效樣本 129 份,男 37 人,女 92 人。其中視疲勞組 101 人,男 16 人,女 85 人,正常組 28 人,男 8 人,女 20 人。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一般情況調查:包括使用電腦時間、學習時間、用眼衛生習慣及近視屈光度、身體狀況、經濟狀況、有無其他眼病、精神疾病及其他心身疾病等。
自編視疲勞評定問卷: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1]的有關內容,共觀察 9 項指標,即視力模糊、畏光、干澀異物感、燒灼感、眼痛、頭暈頭痛、流淚、眼瞼痙攣和充血,采用5級評分,依癥狀的嚴重程度從 0 分到 4 分遞增:0 分,無癥狀。1 分,偶爾(1周內3次以下)出現癥狀,休息后緩解,與用眼多少有關。2 分,有時(1周內3次以上)出現癥狀,輕重在 1分和3 分之間。3 分,癥狀經常出現,影響生活質量及工作,必須用藥緩解,與用眼多少無明顯關系。4 分,癥狀持續出現,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及工作,用藥后不緩解,與用眼情況無關。計算總積分。
艾森克個性問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air,EPQ):龔耀先 1982 年編制[5],88 題,包括E,N,P,L四個分量表。E代表內外向,N代表神經質,P代表精神質,L測定掩飾。該表被普遍使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1.2.2 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用 SPSS11.5 處理,兩組間t檢驗。
轉貼于
2 結果
2.1 視疲勞結果視疲勞組 101 人,取視疲勞總分最高的 27% 作為高分組,27 人,最低的 27% 作為低分組,28 人,0 分為正常組,28 人,剩余 19 人不列入研究。
2.2 EPQ測試結果結果低分組與正常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而高分組與正常組相比,E、N有顯著性差異(前者P<0.05,后者P<0.01),E值偏低,N值偏高。結果見表1。
表1 視疲勞EPQ各分量表的比較(略)
與正常組比較,* P<0.05,** P<0.01
3 討論
目前國內報道的大多數心身疾病多與人格特征中的 E分和 N分值有關。本研究結果表明視疲勞的發病與輕重也受到人格特征中E分和 N分值的影響,但與其它心身疾病相比,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其低分組與正常組相比,人格特征無顯著性差異,而高分組與正常組相比,與低分組的結論不同,E分低,N分高,且均有顯著性差異,說明視疲勞癥狀較重時,其人格結構與正常人有明顯差異,具有內向不穩定型人格特征,表現為情緒不穩定,容易激怒、焦慮、緊張、急躁易怒,對各種刺激反應過于強烈,擔憂或抑郁多疑,所以可以認為,心理因素也是視疲勞重要的致病因素,會加重視疲勞癥狀,尤其是內向不穩定型人格特征的患者在同樣的條件下,更易出現視疲勞癥狀。
中醫心身理論認為,正氣不足是心身疾病發病的內因,七情內傷是發病的重要條件,而易感性格是七情致病的中介因素。不同性格的人對同樣的負性刺激表現出不同強度的情緒反應,若不良性格對外界刺激反應過激引起情志失調,則使臟腑功能紊亂,導致疾病的發生,并影響病情的輕重、病程、轉歸及預后。中醫早就重視人格在心身疾病中的作用,提出了獨特的人格結構,其建構以整體觀念為指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靈樞 ·通天》根據人體陰陽之氣的不同,將人的性格分為太陰、少陰、太陽、少陽、陰陽平和五種類型。《靈樞 ·陰陽二十五人》又基于五行學說將人的性格分為木、火、土、金、水五型,各型又續分為五類,共二十五小型。同時總結了各種人格分型的發病特點,針對不同的人格特點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中醫從整體觀理論出發,主張形神合一,心身并治,所以我們針對視疲勞患者的人格特征,從中醫心理治療及養生角度提出相應的對策。心理治療作為中醫重要的治病手段,主要包括言語開導法、順情從欲法、移情易性法、暗示療法、情志相勝法,其他還包括各種松弛療法、音樂療法、運動療法等,在實際運用中可靈活應用。值得強調的是,在視疲勞患者臨床治療中應注重心身同治,考慮心理和生理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 針對眼部局部原因積極治療,同時積極改善環境;另一方面, 應利用上述心理治療方法對病人進行心理疏導,排泄不良情緒,改變消極思維方式,加強社會支持和有效人際溝通,修身養性,培養健康人格。而中醫養生學對于健康人或病人的生活質量的提高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視疲勞患者尤其是頑固性視疲勞患者,其養生主要應遵循以下幾點基本理論:一是天人相應、順應自然的整體觀包括順應四時、調整五臟、協調陰陽,二是防病傳變、以內因正氣為主的預防觀,三是形神合一、心身并養的養生觀等。具體體現在順時攝養、養神調志、節欲節食、慎起居、勤鍛煉等基本養生措施,結合閉目養神、運目、按摩、飲食與藥物健目等養生方法,綜合調養。正如《銀海精微》 所說“有能靜坐澄清,愛護目力,放壞息慮,心逸目體,調和飲食以養之,斟酌藥餌以平之。”
本研究的結果基于癥狀學的診斷,而且視疲勞是一多因素疾病,病因較為復雜,我們控制了干擾變量后,樣本量較小,有可能影響研究結果,以后的研究還有待改進。此外本文僅探討了大學生視疲勞患者的人格特征。還可以進一步使用實證研究方法研究生活事件、應對方式等與視疲勞的關系,以進一步了解視疲勞這一心身疾病的心理特點。
【參考文獻】
[1] 李鳳鳴.眼科全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2652.
[2] 陳麗萍,趙堪興.視疲勞病因研究及防治[J].國外醫學·眼科學分冊,2005,29(6):367.
[3] 渠鴻穎,謝學軍,曾慶華,等.視疲勞病因及其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04,14(1):59.
關鍵詞:中醫養生;學生;學習興趣;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22019701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我國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治未病”的理念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關注。當今社會任何年齡段的人們都開始關注養生問題,養生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醫養生作為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文化的指引下,將自然科學和多個領域內容緊密結合,形成了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結晶。我國著名國醫大師鄧鐵濤曾說:“未來的醫學必把養生放在重要的地位。”然而,在當前的高校醫學教育中,中醫養生通常被當做為一門選修課程而無法引起廣大師生的廣泛重視,很多學生沒有深入了解和學習中醫養生的強烈興趣。實踐證明,學生如果對一門學科沒有足夠的興趣,則很難在這門學科中得到收獲。相反,興趣濃厚的學生則可以在一個輕松、歡樂的氛圍中受到啟迪和教育。因此,在中醫養生教學過程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本文將以以下三種方法為例,簡要分析提高學生學習中醫養生興趣的方法、途徑。
1通過傳統經典故事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養生,中醫養生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其中也不乏經典的歷史故事。因此,如果能在教學過程中與經典歷史故事巧妙結合起來,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引用經典故事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通過細致觀察學生的思維特征和求知欲望,以便找準合適的機會將故事充滿感情、抑揚頓挫地表達出來,以進一步調動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授課過程中可引用《紅樓夢》中的相關情景:林黛玉燒酒配螃蟹,她用熱熱的燒酒來解螃蟹的寒涼。在講這個故事的時候,應該側重于林黛玉嫌黃酒熱力不夠,堅持燒酒來解蟹寒的情景,同時引導學生認識到合理調節飲食結構的重要性。這樣將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與大家所熟知的經典故事結合起來,會促進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音樂、詩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音樂和詩歌是對人靈魂的詮釋,是人生的劑,是任何一個年齡段都必不可少的心靈慰藉。學生多接觸音樂和詩歌,可以幫助他們陶冶情操、釋放壓力、發散思維。而中醫養生本是一個注重陶冶學生情操、提高人們境界的學科,但由于在專業知識教學中難免會因為復雜、枯燥的理論知識而引起學生在課上情緒低迷、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融入合適的音樂或詩歌,就會使枯燥乏味的課堂氛圍變得活躍起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被激發,課堂的教學質量自然會得到提高。例如,在講授天人合一的養生觀念時,教師可以引用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和《飲酒》,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優美的詞句,讓學生們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氛圍,理解生活環境對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在中醫養生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能充分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名人效應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大學生正處于崇拜偶像的年齡,他們往往對名人軼事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如果在中醫養生教學過程中,能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投其所好,將收到比較好的課堂效果。例如,講授糖尿病的調養時,可以引用著名好萊塢女星安吉麗娜朱莉也曾經患過妊娠糖尿病,著名游泳世界冠軍加里?霍爾患有糖尿病以及他們是如何對抗和治療的經典案例等。實踐證明,這種采用名人效應的方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幫助學生有效地提高學習興趣。
總而言之,引導學生對中醫養生學的興趣非常重要,對提高授課質量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學習興趣的激發離不開授課教師扎實的專業知識、堅實的教學功底。因此,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通過主動思考、探索,讓學生們能夠真正地愛上中醫養生,并在學習和工作中始終保持一顆樂觀、積極的心態。
參考文獻
中醫養生是以預防為主,講究陰陽平衡、天人相應。主要目的是為了預防疾病、延年益邸⑻岣呱活質量,隨著近幾年中醫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養生保健。
1.養生的綱領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中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行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這與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觀點相一致。
養生對外要外避邪氣,對內要恬淡虛無、內養精神。那如何能做到恬淡虛無呢?我們應該在生活中淡泊名利、知足常樂,要懷有一顆豁達坦然的心、不患得患失,放松精神、舒緩壓力,增強適用環境的能力等。
2.養生的法則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記載:“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其原因在就于:“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合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忘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本篇提出了養生的法則―順應自然、養正辟邪,合理踐行、適中有度,保護胃氣、充養氣血,按時作息、怡養神氣,勞逸結合、保重精氣。通過踐行養生的法則,可以達到卻病延年的目的,對后世中醫防病保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四時調神的養生之道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中說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生命的本源于陰陽二氣的運動,生命活動與自然界陰陽之氣相通,所以養生必須要順應自然―以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境界。
自然界的陰陽變化形成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四時規律,人要養生就要遵循四是陰陽的變化規律,從精神情志、起居飲食等方面,做到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的養生方法,以調暢情志、防止疾病的發生。
順應四時的養生原則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內經》中“天人相應”養生思想的具體運用,體現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春夏自然界陽氣升發,人體代謝旺盛,氣血趨于表,陽氣蒸騰于外,形成陽盛于外而虛損于內的生理特征,因此保護機體的陽氣尤為重要。秋冬季節,自然界的陽氣潛伏,陰氣上升,人體陽氣亦隨之收斂潛伏于內,形成陰居于外而虛損于內的生理狀態,需要顧護體內的,使精氣內聚,以潤養五臟,抗病延年[1]。
4.以母為基,以父為J的生命觀
《靈樞?天年》言:“以母為基,以父為J。”《靈樞?壽夭剛柔》說:“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說明一個人的體質來源于父母,如果父母身體虛弱,則子代稟受于父母之氣不足,出現稟賦不足,偏陰偏陽[2]。人體生命的形成不僅僅是胚胎的形成,伴隨胚胎發育時就已經有神的產生,“失神者死,得神者生”說明了人體的形成說明了神的重要性,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臟已成,形神俱備才會形成人。父母精血盛衰與后代的先天稟賦的強弱有著密切的關系,該理論為后代優生優育、養生保健中重視腎氣的保養提供了理論依據。
結語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指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也與中醫所強調的“治未病”的精神相一致[3]。中醫養生主張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包括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一系列養生原則,而協調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即當個人身體達到平衡點的時候,是最健康的[4]。在當今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也呈上升趨勢[5],我們要總結先人的經驗,從《內經》的養生之道中獲益,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延年益壽。
參考文獻:
[1]陳志光,李佩遠.漫談中醫養生法[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08(14):117-119.
[2]黃滿玉,郭艷幸,高書圖等.《黃帝內經》中的體質學說及臨床價值[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72-75.
[3]和中浚,羅再瓊.孔子修身養德與中醫養生[J].中醫藥文化,2010(4):30-34.
夏季,人們最擔心的就是中暑。其實不僅身體會中暑,我們的情緒也是會中暑的。夏天醫院里接診的病人中就有很多是“掛了彩”的。炎熱的天氣,脾氣似乎也一下子“火”了起來,若這把“火”按捺不住,也就大打出手了。若出現這種情況,也不奇怪,因為夏天不僅人會中暑,情緒也是會“中暑”的。
為什么情緒也會中暑呢?中醫認為“心主神明”,這里的“神”并非神靈的神,而是指人的精神、思維及意識等。可以這么說,人的情緒都是由心主管的。當心氣平和之時,情緒才會安寧;反之,心氣浮越,情緒就會躁動不安。心除了主神明外,還有一個功能,就是主持全身氣血的運行。我們知道,氣血有溫煦人體臟腑的功能,這一點與火的特征極為相似,因此中醫將心臟稱為“火臟”。而五季之中,最熱的季節是夏季,因此夏也屬火。火氣通于心,火氣為陽,而陽主動,再加上心為火臟,兩火相逢,心氣過盛就會擾動心神。人們動不動就會發脾氣、煩燥,也就不足為怪了。
現代醫學也證實了這點。據相關調查顯示,在氣溫低于30℃,日照時間不足12小時的情況下,人的情緒趨于穩定。但是當氣溫高于35℃,日照超過12小時,人的情感障礙發生率就會明顯上升。夏天約有16%~20%的人會發生“情緒中暑”。情緒中暑對人的危害很大。特別是對于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如果愛發脾氣,很可能會引發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或血壓升高,有時還會導致猝死。所以患有心臟病的人是最忌諱生氣的。
如何斷定自己是否情緒中暑呢?你可以對號入座,看看自己是否有以下癥狀:情緒煩燥,動不動就跟別人發火;總感覺腦子亂哄哄的,很難靜下心來思考問題,記性似乎也變差了;對周圍的人缺乏熱情,經常性地重復一些動作,如反反復復的洗臉、洗手等。如果有這些癥狀,就表明你的情緒也中暑了。
中午小憩,
讓你的情緒遠離“中暑”
如何來預防情緒中暑呢?午睡是個辦法。有那么老話叫“春困秋乏夏打盹”,夏天人更容易感到困倦。這是因為夏天白天時間長,人們晚上入睡也較其他季節更晚。古人就說過,“長夏一夜,不敵殘冬半夜”,睡覺不足,次日醒來就易神思恍惚、精力不支。而且夏天人多愛出汗,這樣更極耗散心陽。中午小睡便可補充心氣,心氣充沛則情緒安寧。
中醫對于睡眠也是很有講究的。按照子午流注的觀點,11點到1點為午時,此時氣血流注心經,為“合陽”之時。午時屬馬,我們知道馬有一個特征,就是性子特別烈。古時人們推磨時只用驢,不用馬,就是因為馬永遠不會停止跑動,所以它拉不了磨。一匹好馬,你不讓它停的話它會一直跑死,所以馬都是用來上戰場的。正是因為馬的性子烈,所以馬屬火。馬是要養的,古人養兵講究養到“兵強馬壯”。這也與心的特征相符,心也是只能養的。養心的方法雖多,睡眠卻是最好、最簡單的一種。
以前只有中國人才睡午覺,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也開始學著睡午覺了。因為西方的醫學者發現人一天中有兩個睡眠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位于凌晨1~2點,次要峰期位于中午1~2點。人如果每天中午睡上半個小時的話,冠心病的發病率就會大大降低。這與中醫睡子午覺的觀點是不謀而合的。現在大家由于工作忙,午睡時間可能比較少。但在古代,人們是很注重午睡的。宋朝的政治家兼大文學家王安石就寫過一首詩,來贊揚午睡的妙處:“細書妨老眼,長簟(dian,竹席)愜昏眠。以簟且一息,拋書還少年。”看書看累了,索性躺在竹席上打個盹,有返老還童之妙。這雖然有些夸張,但午睡的確可以寧心靜神,從而使人健康長壽。
不過午睡要掌握好一個度,中外醫者都認為午睡以“少”為宜,否則很可能會因為睡得太多而影響晚上的睡眠。那么多少才合適呢?一般認為午睡時間在15分鐘至1個小時之間比較適宜。每天中午,或竹床,或廳堂雅室,靜靜地臥一會,頓感精神百倍。但注意不要為了貪涼而睡在風口處,以免使體內陽氣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