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西方經濟學的科學因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0.081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經濟學作為揭示市場運行規律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學科,逐漸受到人們的青睞,也被確定為經管類核心課程之一。西方經濟學作為經管類學生的基礎課程,對學生掌握其他專業課程、積累專業知識具有重要影響。為更好的進行西方經學課程教改研究,特對某高校經濟與管理學院各年級本科在校生開展了廣泛的問卷調查。此次調查發放問卷共計200分,收回問卷182份,其中有效問卷176份。調查問卷涉及學生專業背景、教材需求、教學評價、教學效果等方面。本文基于問卷調查分析結果,并結合教學實踐,探索了西方經濟學教改研究的思路。
1西方經濟學的特點
1.1科學理論與意識形態并存
西方經濟學植根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實踐的土壤,形成了一套資本主義國家各歷史時期經濟發展的經驗總結。作為經濟實踐活動高度提煉后形成的完備的科學理論,西方經濟學也因此被美譽為“社會學之王”。正是因為西方經濟學來源于現實經濟活動,能夠反過來指導經濟建設,所以西方經濟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但從意識形態上看,西方經濟學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物,是以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為基礎的上層建筑,這就決定了西方經濟學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是為從意識形態上宣揚資本主義制度先進性,宣揚資本主義社會優越的。比如,西方經濟學把雇傭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美化為利潤,掩蓋了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實質及存在的剝削關系。基于此,在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與研究過程中,我們應堅持用“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原則正確對待西方經濟學,即摒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堅持政治經濟學的指導地位,結合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借鑒西方經濟學中的經濟運行規律原理及其科學的研究方法。
1.2理論普遍性與抽象性并存
西方經濟學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廣泛的適用性,指導著經濟社會方方面面的生活,是宏觀調控這只“看的見的手”的理論支撐,也是市場調控這只“看不見的手”的理論依據,因此,與國家、社會、企業乃至個人息息相關,具有普遍適用性。
但西方經濟學理論抽象性強,通過一系列假設,剔除現實經濟生活中某些復雜多變的因素,設定一個“真空”的狀態和分析框架,構造出一個現實經濟中并不存在的理想的?h境,比如假定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在此基礎上分析市場運行規律,然而現實的經濟社會中完全競爭市場是不存在。類似于這些抽象分析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會讓很多初學者感覺困惑,甚至認為西方經濟學過于“高大上”。同時,西方經濟學中多用數學推導、模型構建及圖形推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們過分依賴甚至濫用數學演繹、模型推理等抽象的公式、符號去試圖解釋錯綜復雜的經濟活動,這往往會給學生帶來西方經濟學“太難”的誤導,進而影響他們的學習信心和興趣。
1.3體系完善與內容固化并存
西方經濟學即“主流經濟學”,以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為標志,歷經200多年的發展與完善,從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到凱恩斯、薩謬爾森,西方經濟學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被美譽為“經濟學帝國”。從學派上看,從新舊古典到新舊凱恩斯,派別林立;從研究對象上看,西方經濟學主要由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大部分構成,結構完善。對西方經濟學龐大的結構和眾多學派的理論,在教學和研究過程中要抽絲剝繭般的分析和研究。
但如同所有其他學科一樣,西方經濟學作為經典傳承的同時,也因固化常常受到批判和質疑。隨著經濟實踐活動的不斷發展,對主流經濟學質疑的聲音從未間斷,如我們熟知的“自閉經濟學”,2008年源于美國的全球經濟危機,掀起了對主流經濟學批判的浪潮,也因英國女王在訪問倫敦經濟學院時質問“為什么經學家對危機毫無察覺”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討論。其實,早在2000年,法國大學生曾掀起了反對脫離現實的“自閉經濟學”的簽名活動,但因為多為法語報道,所以未引起太大的沖擊和關注。我們在教學和科研過程中,也應充分認識到這樣的問題,在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中,應注重立足中國經濟實踐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經濟運行規律。
2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現狀和誤區
2.1否認政治經濟學的指導地位
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因此,在經濟學的研究和教學方面,西方經濟學的影響和地位不斷提高。目前,一些學者及教學工作者只強調經濟學研究經濟發展問題的作用,而忽略了西方經濟學存在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近年來,高校經濟與管理類專業學生的教育,忽略了政治經濟學的指導地位,存在重西方經濟學,輕政治經濟學的誤區。這樣容易對學生產生誤導,學生會錯誤的認為政治經濟學只是批判資本主義的。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保持科學的態度,正確對待兩者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揚西方經濟學之長、避西方經濟學之短。我們要認識并利用好西方經濟學在揭示市場運行規律、經濟活動規律方面的理論,但也要認識并摒棄其宣揚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方面的觀點。在對學生教育上,我們要堅持經濟學的指導地位,但并不排斥西方經濟學有用的部分。
2.2教學側重于抽象分析、數學推導
如前所述,西方經濟學中定量分析很多,條件假設、數學推導和模型構建貫穿原理始終。近年來,在經濟學教學和科研上數學化的分析被眾多經濟學學者追捧,步入了經濟學一定要數學化的誤區。于是,在教學實踐中,往往存在過度依賴數學推導、模型構建等數學工具,卻忽略了西方經濟學本身的思想和原理,這會對剛剛接觸經濟學的學生造成嚴重的誤解,使得學生在各種模型、數學表達式面前望而生畏,認為西方經濟學太難學。對我們回收的問卷進行分析,不難看出這種現象。
圖1是調查學生對西方經濟學教學方式不滿意的幾個方面,教學過程中使用大量數學推導成為學生最不滿意的教學方式,其次是課堂上堆砌抽象理論。顯然,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推崇的抽象分析、數學推導,反而是學生學習西方經濟學的障礙。誠然,抽象分析、數學推導是我們直觀理解經濟學的有效工具,但工具只能起到輔助作用,而不能取代經濟學成果和研究思想,即西方經濟學的精髓在于它的研究思想,而不是它的表達形式。
2.3教學重經典理論輕實踐分析
西方經濟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講授經濟學原理,也要注重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教師還是教材都以晦澀的理論、原理為主,課堂上或書本上為數不多的案例也往往是年代久遠的“舶來品”,缺乏現實的經濟實踐案例,結合我國經濟實踐的案例更是少之又少。作為象牙塔的學子,本就對經濟社會生活知之甚少,面對滿是老舊國外案例的教材,面對“紙上談兵”的教學方式,學生自然對西方經濟學提不起任何興趣,這將成為培養學生分析經濟現象,解決現實問題能力的阻礙。
圖2是我們通過問卷調查學生認為最適合西方經濟學教學方式的結果分析,不難看出,被調查的學生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呈現出壓倒性的優勢,成為學生認為最適合他們學習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方式。誠然,理論本就是西方經濟學的基礎,但不是成為教學的全部,西方經濟學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運用原理、解決現實經濟問題才是其應有之義。
2.4教學過于依賴多媒體
在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一方面將知識點的框架直觀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另一方面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和播放中,可以將西方經濟學中錯綜復雜的各種曲線用不同的顏色區別呈現,可以把晦澀的概念用生動的動畫演示出來,可以鏈接相關視頻、圖片輔助理解概念。總之,多媒體的運用可以增加教學的生動性和直觀性,基于此,多媒體教學手段成為深受廣大教師和學生追捧的方式,并迅速在教學中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下圖是對西方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教學手段使用情況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教學過程中經常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比例高達91%。
但對多媒體的過度依賴也導致很多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課堂節奏太快,跟學生思維不同步。比如對于數學公式的推導,多媒體難以呈現推導計算過程,呈現完畢,學生都不明白推導過程,就已經開始講解下一個知識點了。類似的問題,就需要依靠傳統板書,按學生的思維速度,分步計算并最終推導出結果。二是課件演示時間短,學生無法記筆記。課件是老師在備課過程中提前做好的,在課堂上,有些老師完全依賴課件,很少甚至不板書,只念現成的課件,使得學生來不及記筆記,也沒板書可以去看教學脈絡,日后無從復習。這導致課堂教學過程中容易出現學生思維“掉隊”,影響教學效果。
3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研究思路
3.1案例教學與我國經濟實踐相結合
西方經濟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案例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西方經濟學是在資本主義制度背景下產生的,對我們的學生來說,一些觀點或案例用中國國情理解往往感覺困惑、“水土不服”,無法深入掌握理論,更不能達到將理論與我國經濟實踐相結合的培養目標。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也可以印證這一點,高達72%的學生認為西方案例脫離中國實際,希望案例能夠本土化。因此,就要求我們在西方經濟學教學過程中要引入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實踐的成功經驗和案例,通過聯系我國現代化經濟建設實際,強化學生對基礎理論的掌握。相比遙遠的國外“舶來品”案例,符合我國國情的案例、學生耳熟能詳的經濟現象、耳濡目染的經濟事件,比如,如何理解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的定位等問題,對初學者來說更容易接受,從而可以更好的來幫助學生理解經濟運行規律,提高學生對西方經濟學學習的興趣。
3.2教師“教”與學生“學”相結合
西方經濟學課程的開設,旨在培養學生思辨和探索問題的意識、理解國家經濟運行規律及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圍繞這樣的教學目標,就要去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由灌輸式教學向啟發式教學的轉變,建立一種教師啟發與學生參與探索的關系。要更加注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通過對問卷調查的分析發現,94%的學生希望通過西方經學課程的學習,能夠獲得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有選擇的采用討論式教學方法,教師通過知識引導,學生通過討論自行得出結論,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更加注重“走近”學生。調查問卷?@示,90%的學生認為課堂需要互動。因此,教學中,要“走近”學生,增強師生互動和交流,創造開放活潑的課堂氛圍。要更加注重“換位思考”。41%的許學生指出教師講課與學生思維步調不一致。因此,教學中,教師要試圖多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暢通教學中與學生的思維溝通,按學生思維節奏調整教學節奏,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
3.3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教學方式相結合
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中,多媒體方式的運用,可以使得枯燥的理論生動演示,可以使龐大的結構形象表達,可以使復雜的圖形直觀展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善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但正如本文前部分所述,多媒體手段也存在局限性,濫用或是過度依賴多媒體手段反而會影響教學效果。這就需要我們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運用傳統板書彌補多媒體的不足,通過傳統教學方式和現代教學方式的協調配合提高教學質量。對西方經濟學中的概念要點、公式、圖形、知識點練習、重難點梳理等可以用多媒體生動形象的展示給學生,對內容提綱、知識要點、公式推導、圖形演繹、計算演算等就要利用板書分步驟、按條理的展示給學生。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 教學內容 改革
本文首先將對我國西方經濟學教學課程設置與教材選用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最后,根據這些問題給出改革我國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的建議。
1 我國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設置存在的主要問題
選用適宜教材,教材體系逐級遞進,相互銜接是西方經濟學教學也是其他學科教學成功的基礎。西方經濟學教學還需要經濟史,經濟學說史和數學訓練等課程的支持,這些課程時間上的銜接順序合理,課程與西方經濟學教學銜接緊密才能有效推動西方經濟學教學的有效開展。然而,我國眾多大專院校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設置存在著西方經濟學教材選用缺乏層次性、銜接不緊密,支持課程經濟史、經濟學說史和經濟數學開設時間順序不合理、與西方經濟學課程聯系不緊密等等問。我們可以把這些問題歸結為以下幾點:
1.1 西方經濟學教材選用問題
我國多數大專院校的培養體系中,西方經濟學的教材基本是直接選用介于初級和中級之間的教材,或直接選用中級版本的教材。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的學習由易到難逐步深入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獲得較好學習效果的必然要求。讓學生直接學習高鴻業先生的教材或者直接使用中級西方經濟學教材對于很多學生未免要求過高,直接接觸抽象理論也使我國學生把西方經濟學作為抽象理論理解,很難與現實聯系深入淺出的理解經濟學,這就造成了我國學生對西方經濟學興趣不足,望而生。為了解決學生理解的問題,我國經濟學教育者對西方經濟學中級教材進行了極大程度的簡單化,但是,這又造成了中級經濟學和高級經濟學銜接不力的問題。初級教程的缺失,不僅是嚇退我國學生學習現代經濟學的高進入門檻的原因,也是中級經濟學與高級部分銜接不夠的潛在原因。
我國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上還存在著過時的問題。由于很多教材寫作于多年前,其內容不可能反映經濟學迅速發展的需要。內容的陳舊也降低了學生對西方經濟學學習的興趣。
1.2 支持課程的設置問題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學習需要一系列的支持課程,支持課程設置合理性是西方經濟學教學效果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要讓學生系統的理解西方經濟學體系,經濟學不能遺忘經濟史,必須講授經濟史課程。只有系統學習經濟史課程,才能讓學生學會與現實相結合。而且經濟史課程的學習,可以讓學生理解學習現代經濟學的意義,加深對經濟學理論的理解。而我國經濟學教育過程中,很多學校沒有設置經濟史課程,經濟史課程的缺失使很多學生不能理解經濟學必要的抽象,不能很好的把西方經濟學與現實聯系起來。
傳授單一的新古典理論,對西方經濟學其他理論教學投入不夠是我國經濟學教學內容設置的另一個問題。西方經濟學不存在所謂主流、非主流之分,英美很多政治家是奧地利學派的擁護者,必須完整理解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
1.3 課程設置開放性不夠
我國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設置的開放性不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雙語教學水平不高,實施比例不高;二是課程設置中沒有給教師必要的自由度。經濟學是我國社會科學中開放性最高的學科,但是,雙語教學水平遠遠不能滿足經濟學與國際接軌的需要。這一方面可以歸結為我國英語教學效果差強人意,但是更為根本的原因是我國經濟學教育內容設置的問題。如果能夠開設一定的導引課程,大多數院校的學生是可以接受雙語教學的。從第二個方面來看,課程設置必須給予教師一定自由度。只有讓老師發揮教學積極性,結合學生學習和社會需要開設一些補充課程,課程設置與社會需要和教師研究更加接軌,學生有更強學習激勵,西方經濟學教學才能更進一步。
2 改進教學內容設置的一些意見
基于對我國西方經濟學教學現狀的分析,我們對我國西方經濟學教育內容設置給出以下建議:
2.1 建立完善的西方經濟學層級體系
必須補充初級經濟學的教學作為中級經濟學教學的先選課程,國外具有眾多初級經濟學優秀教材,這為我們進行初步經濟學教學提供了良好基礎。在初級經濟學之后,選擇相應的中級水平的西方經濟學教程。在完成中級經濟學教程的教學之后。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開始高級西方經濟學教學。在選擇各層次教材時,一定要協調教材使用,使各層級教材有效銜接。在教材使用過程中,注意各層級教材與配套課程的銜接。初級經濟學可以在沒有講授數學相關課程前講授,在完成經濟數學教學之后再引人中級經濟學課程。而高級課程的講授必須在完成計量經濟學的教學之后講授。
必須引入經濟學前沿理論的介紹。在完成中級西方經濟學較高過程中,必須引入對行為經濟學、信息經濟學等前沿理論的介紹,向學生推薦相應的書籍,激發學生學習西方經濟學的興趣。
2.2 統籌支持課程的設置
首先必須統籌支持課程的時間設置。經濟史課程開設時間具有一定自由度。其他支持課程的設置則必須滿足一定的順序要求,在開設中級經濟學教程之前必須讓學生完成高等數學的學習。在學生完成統計學理論相關課程后,立即進行計量經濟學課程學習,以適應以后開設高級西方經濟學課程的需要。經濟學流派的學習必須在中級經濟學開設之后開展。必須適當增加非主流學派的介紹。除了講解主流經濟學觀點外,還應該盡量融合其他流派的觀點,如供給學派、后凱恩斯主義、新地利學派和新制度學派等。通過這種不同流派的介紹,一方面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對西方經濟學有一個比較完整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學生的思路、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經濟現實的能力。
其次,必須搞好經濟學支持課程與西方經濟學課程的銜接。特別是數學教學過程中,要考慮數學的經濟學應用需要,讓學生理解原理,應用軟件解決經濟學相關問題,學生運用西方經濟學的信心,讓學生更好的把數學知識與西方經濟學理論學習銜接。類似maple等的數學軟件使得數學應用顯得簡單,只儒要讓學生理解數學原理即可以達到教學效果,因此可以大大減輕教學負擔,也可以便數學學習對于學生更加簡單,增強學習效果。
2.3 提高雙語教學水平、增加選修課程
經濟學與國際的高度接軌和我國社會開放度的不斷提高使得提高雙語教學顯得尤為重要,由于我國英語教學與經濟學銜接不夠緊密,在引入原版教材、進行雙語教學過程中,要通過簡單經濟學文獻人手,逐步增加難度。要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基礎引導,由淺人深逐步讓學生可以讀懂經濟學當代文獻,培養未來繼續研究和從事相應工作的能力。
最后,必須增加選修課程,讓學生通過與社會需要銜接較好的經濟學課程的學習,在應用經濟學理解某些社會現象的過程中加深對經濟學的理解,同時,也增加學生學習知識的適用性。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益為中國經濟學界所接受和倡導,西方經濟學成為各高校經濟管理類學生的必修課。如何教好這門課,怎樣將西方經濟理論融會貫通,如何在教學的實踐中變外來為我用,既保留西方經濟學的特色和理論體系,又能與其他學科和課程相互銜接,是在教學中需要不斷研究和探討的問題。探索與西方經濟學內容和體系相聯系的、行之有效的、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技巧,對提高西方經濟學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分析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西方經濟學課程的特點
1.系統龐大、邏輯性強
目前我國高校所講授的西方經濟學內容主要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大部分。微觀經濟學以理性經濟人假設為基本出發點,以經濟中的個體經濟單位為研究對象,以價格理論為中心,通過個量分析,來探討稀缺的經濟資源如何才能達到最優配置的問題。宏觀經濟學以市場機制不完善,政府有能力調節經濟為基本出發點,以整個國民經濟為研究對象,以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為中心,通過總量分析的方法,來探討經濟資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問題。建立在一系列假設基礎上的西方經濟學理論在不斷地發展過程中,形成邏輯性越來越縝密的學科體系。
隨著社會經濟實踐的不斷發展,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日益龐大。從學科類型看,既有理論經濟學,如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又有應用經濟學,如財政學、金融學、產業經濟學、國民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等;從理論發展的角度看,既有傳統經濟學派,如劍橋學派、舊制度學派、凱恩斯學派,又有現代經濟學派,如新劍橋學派、新制度主義學派、新凱恩斯學派、非均衡學派、公共選擇學派等;從影響力的角度,既有主流經濟學,如新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經濟學,又有非主流經濟學,如貨幣主義、理性預期主義等。雖然不同理論流派之間還存在著諸多分歧,各理論流派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甚至有時還不能有效地解釋經濟現象和解決經濟問題,但是這并不妨礙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在分歧與相互借鑒中發展。另一方面,西方經濟學本身就是在政治學、倫理學、數學、法學、地理學、歷史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基礎之上產生發展起來的,而且近年來西方經濟學的發展與這些學科的聯系更加緊密了,尤其是與行為科學和信息科學的交融,由此產生了許多新的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如信息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心理經濟學、實驗經濟學等,這些也都納入了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之中。
2.理論中數學的支撐性強,模型多
西方經濟學所涉及的經濟數量關系聯系緊密,是一門有各種經濟變量關系聯結在一起的具有很強邏輯關系的學科。數學本身所具有的兩個最基本的特點:概念和方法的抽象性和邏輯的嚴密性。抽象性使得數學在應用到經濟學中時,能夠利用數學中簡單的數字或字母來表示經濟變量,進而建立經濟模型。這就使得復雜的經濟現象可以被抽象化成簡潔的數學模型來加以研究。嚴密性使得數學在應用到經濟學中時,能夠使經濟學借助數學這一工具,建立一個環環相扣、相互關聯、相互支持的理論體系。正是因為如此,數學對西方經濟學理論的支撐性較強。
二、西方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內容抽象
西方經濟學內容的覆蓋面之廣,涉及知識點之多,比其他課程都更勝一籌,如果認為微觀部分更貼近生活,更貼近現實,更好理解的話,那么,宏觀部分就較抽象較難理解了。雖然經濟學的一些名詞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體現,在報刊雜志和電視上也頻繁出現,但作為大學生要真正理解其理論體系和實質問題,卻不那么容易,尤其是現在的大學年齡總體偏小,缺乏社會經驗和社會觀察力,對經濟問題獨立思考不足,因此學生普遍感覺經濟學抽象難懂。
2.我國經濟體制轉軌變型,經濟理論尚未成熟,爭議較多
不論微觀還是宏觀,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我國的現實情況都是密切相關的。盡管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學及其相關學科在我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長足發展,但是,當前我國尚缺乏系統嚴密的經濟理論科學體系,我國還沒有像馬歇爾、凱恩斯、薩繆爾森、斯蒂格利茨等這種影響深遠的大經濟學家。因此,從經濟學教學角度看,既要“拿來主義”,又要“實用主義”,教師學生要想學好西方經濟學這門課程也就可想而知了。
3.學生對數學工具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普遍感到困難
學生中大多數人的人文知識豐富,數學基礎相對薄弱,這一知識架構的特點導致學生普遍對定性分析感興趣,而對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驟不愿深入,對教學中講到經濟學的案例、經濟學的淵源感興趣,而對邏輯推導、圖表、公式、數學證明不習慣接受。這種情況也很容易造成學生在學習西方經濟學理論的過程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很好地鍛煉學生對抽象復雜經濟問題的理性分析和研究能力。
4.教學手段落后,信息面窄
西方經濟學是一種以數理邏輯為基礎的經濟理論,教學過程中需要運用大量的圖形、表格和數據,而且還需要補充案例,才能讓學生切實領會書中的原理。但由于條件所限,很多老師還在使用“黑板+粉筆”的傳統教學方法,把大量的時間都花在畫圖、抄表格和寫公式上,沒有時間來講案例和補充書本以外的信息,造成課堂信息量少,枯燥、乏味,理論聯系實際差,教學效率低的局面。
三、提高西方經濟學教學效果的措施
1.加強經濟學方法論在教學中的講授力度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加強西方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傳授與講解,如涉及到經濟學研究的性質是單純的解釋、描述,還是涉及價值倫理的規范與實證研究方法;如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內容的溯因、歸納與演繹方法;影響到人之行為的長期與短期分析方法;考慮到時間因素的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方法;還有涉及經濟存在狀態的均衡分析與非均衡分析方法以及判斷經濟“量”和“質”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等等,這些方法論中的問題在給學生講解基本知識點時都應該盡可能地詳細介紹,以便于學生掌握。
2.理論聯系實際,嘗試多種教學方法
西方經濟學理論性很強,如果實行從理論到理論的“填鴨式”灌輸,學生就會覺得枯燥乏味、沒有實際意義、沒有用處,所以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應當聯系實際,盡可能結合一此貼近日常生活、淺顯易懂的案例和事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讓他們覺得經濟學就在身邊。而且在選擇案例時,要盡可能選國內的、貼近日常生活的小案例,這樣學生才能夠較好理解和領會。因為西方經濟在西方國家發展比較成熱,教材主要是翻譯國外書籍,所以即便書中有一些案例,也多是以國外的為主,描述的內容離中國國情較遠,使學生難以理解和體會。因此教師在選擇案例時要盡可能選擇國內案例,并且由于課時的有限,為了讓學生盡可能多地理解和領會經濟學原理,在穿插案例時不能過于復雜,最好是一些對重點難點能闡述透徹的小案例,例如在講解“機會成本”的概念時,可以告訴學生,當他們選擇了上大學時就放棄了就業,因而大學期間就失去了四年就業可能獲得的最大收入,這個最大收入就是他們就學的機會成本。而使用這樣的案例就要求老師自己在生活中要多思考、多積累,才能在課堂上信手拈來。
除了多補充案例外,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采用其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例如使用提問式教學,在講述經濟原理之前,先提出與之相關的現實經濟問題,讓學生主動去思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此外,在時間允許的條件下,可以多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加深他們對原理的理解,同時增強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余時間,應指導學生多做習題,因為要學好西方經濟學,必須多做習題,才能進一步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3.正確處理好基本理論和數學分析法之間的關系
模型分析法是西方經濟學的一種主要研究方法,因而在西方經濟學教材中,既有豐富的經濟學原理、概念,還有大量的數學公式及圖表曲線。如何處理好基本理論和數學模型之間的關系是西方經濟學教學中一個重要的問題。筆者認為要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應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專業及學時安排等情況區別對待。一般對于本科層次的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來講,應將重點放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講解上。但是,在強調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講解的同時,決不能因此而忽視甚至免去教學過程中必要的數學分析。一方面是因為本科階段西方經濟學涉及的數學并不復雜,而該課程一般被安排在大學第一學期和第二學期,這時學生己經學習和掌握了高等數學中有關微積分方面的初步知識,有了相應的數學基礎。更為重要的是,數學是經濟學不可替代的分析工具,用數學來表達和論證經濟理論具有簡潔、清晰、邏輯嚴密等優點。許多經濟理論是在數學推導的基礎上形成的,只有理解了具體的假設及數學推導過程,才能更容易更準確更牢固地理解和掌握經濟理論本身,通過此過程還可鍛煉和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所以在西方經濟學教學過程中,數學分析不可或缺。
4.引進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是利用先進的計算機、互聯網等多媒技術進行授課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與傳統教學手段相比,它的優點是:節約了板書時間,加大信息量,開闊知識面。并能挖掘出課本文字達不到的直觀、動態效果,使難以理解的抽象理論形象化、生動化,將學生帶入模擬場景,達到提高教學效率、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現代西方經濟學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科學,它會采取一切可利用的技術用于經濟現象的分析,其中,數學就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一定會采用大量的圖表和公式。由于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必須充分利用現代教學設備,尤其是多媒體必將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通過計算機圖形顯示、動畫模擬及文字說明等,形成一個全新的圖文并茂、聲像結合的生動直觀的教學環境,可以大大增加教學信息量,提高學習效率,有效地刺激了學生的形象思維。
參考文獻:
關鍵詞: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研究對象;教學改革
政治經濟學作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曾經起過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以及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政治經濟學出現被不斷邊緣化和被架空的困境,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政治經濟學已經過時,而把西方某些學派、某些理論奉為教條,從而西方經濟學大有取代政治經濟學的趨勢。比如我們學院的所有經濟、管理類專業,只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開設政治經濟學課程,其他專業只開西方經濟學,由此可以管窺全貌。鑒于我院政治經濟學教學不斷弱化,師資力量萎縮,課程建設不足的現狀,在我院政治經濟學的教學改革中,重點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保證政治經濟學的教學效果。
1 明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是對某一學科研究內容、范圍或方向的高度概括,它是學科研究的起點,學科之間的區別主要在于研究對象、內容與方法的區別。明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對學生把握政治經濟學的學科體系,理順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關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人在物資資料的生產過程中,首先要與自然界發生關系,其次人們彼此之間也要發生關系。前者表現為資源配置和經濟運行機制的問題,也即經濟行為的生產力方面,后者表現為經濟行為的經濟制度或生產關系方面。當今的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均脫胎于古典經濟學,古典經濟學的科學性之一是其研究對象體現在上述兩方面內容的統一,即在一定的經濟制度背景下研究資源配置問題。隨著經濟學的發展,西方經濟學在研究內容上把古典經濟學中包括的制度分析即生產關系的內容剔除,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運用數學模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被定義為研究稀缺資源的配置或經濟運行機制問題。但是資源配置總是在一定的經濟制度下完成的,不同的經濟制度其資源配置效率是不同的,西方經濟學把制度因素排除在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之外,將古典經濟學庸俗化,是其局限與片面的地方。只有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以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在它強烈階級性的基礎上,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現象的本質,以及社會歷史發展過程和規律,揭示資本主義運動的特殊規律,并以此為理論依據,科學地闡明了未來社會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趨勢,為社會主義提供了理論論證,從而對20世紀社會發展產生了的深刻影響,這是馬克思偉大的地方。
2 深化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提高政治經濟學教學效果
2.1 教學內容方面
首先,在基本理論知識傳授的基礎上,注重知識的深化與拓展,同時注意與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改革實踐相結合,可以借鑒西南財經大學劉燦教授在講授剩余價值理論時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劉教授在教授這部分內容時,進行了縱向和橫向的拓寬。在縱向上從資本生產方式的建立過程說明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客觀必然性,使學生更深、全面理解勞動價值論與剩余價值論;在橫向上,結合當前經濟現實對剩余價值概念進行拓寬,提出了剩余價值范疇的界定問題,提供了特殊范疇、一般范疇、統一范疇三個問題供學生思考,深化了學生對相關概念的理解,也為學生的經濟學思維、科學思維的建立提供了方向。其次,在整個教學體系的把握上,不再分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部分而主要還原為資本主義的教學內容;圍繞揭示資本主義必然為社會主義所替代的歷史必然性而展開,至于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方式,則不一定是馬克思的暴力革命的唯一途徑。
2.2 教學方法方面
在傳統的課堂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采用多種實踐性教學模式,比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將政治經濟學與我國的經濟改革與實踐相結合;還可以采用比較教學法和討論教學法。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是兩種不同的理論體系,其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理論觀點、思想主張方面存在差異,導致經濟學教學中的“自我否定”現象。通過比較分析,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為什么同一經濟現象運用不同經濟理論得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解釋,從而解決學生的學習困惑問題。討論教學法在促使學生運用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觀點與研究方法去觀察與分析現實經濟現象,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與應變能力方面很有幫助,討論教學的目標、內容、過程控制等有待于我們在今后的教學研究和實踐中不斷完善。
關鍵詞:絕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短期生產;長期生產;相融性
生產理論在馬克思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絕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和短期生產、長期生產概念是兩大經濟學體系中生產理論的基本概念。這兩組概念雖然在內涵表達和論證方式上有明顯區別,但這兩組概念所描述的生產形式在實現過程中則表現出明顯的相融性。
一、馬克思經濟學關于生產剩余價值的相關論述
(一)生產剩余價值的兩種方法
馬克思說:“我把通過延長工作日而生產的剩余價值,叫做絕對剩余價值;相反,我把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地改變工作日的兩個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產的剩余價值,叫做相對剩余價值。”
(二)生產剩余價值的影響因素
1.絕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影響因素
關于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主要取決于工人工作日的界限。工人的工作日長度一定在必要勞動時間以上,否則就不能生產剩余價值。馬克思認為,必要勞動時間只能是工人的工作日的一個組成部分,工人的工作日不會縮短到必要勞動時間這個最低限度。同時,工人的工作日也不能無限延長。其最高界限取決于如下兩點:一是工人勞動力的生理界限。工人的勞動日不能排擠恢復其勞動力的必要的休息時間。此外,工人工作日的增加還存在社會道德界限。工人必須有足夠的時間滿足其精神生活需要和社會生活需要。這些需要的數量和范圍由一般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狀況所決定。因此,工人的工作日是在生理界限和社會界限之內變動的。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三篇《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第八章《勞動日》的第二至第七個問題中,馬克思論述了英國的工廠主對剩余勞動的貪欲、無法律限制的對勞動進行榨取的英國各個產業、日間和夜間的輪班制度,以及英國工人階級為爭取標準勞動日而進行的斗爭。
2.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的影響因素
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要依靠與勞動力自身生產和再生產相關的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的普遍提高實現。各個部門的勞動生產率的普遍提高,是通過單個資本家追逐超額剩余價值實現的。超額剩余價值,即是單個企業產品的個別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差額。這一差額的大小,取決于單個企業在生產工藝、技術裝備、管理效率等方面領先于社會平均水平的程度。某企業在以上這些方面越是領先于社會的平均水平,其產品的個別價值越是低于社會價值,該企業所獲得的超額剩余價值就越多。隨著部門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當新的生產方式被普遍采用,因而比較便宜地生產出來的商品的個別價值和它的社會價值之間的差額消失的時候,這個超額剩余價值也就消失”,“因此只有當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擴展到同生產必要生活資料有關的生產部門,以致使屬于必要生活資料范圍、從而構成勞動力價值要素的商品便宜時,一般剩余價值率才會最終受到這一整個過程的影響”。所以,勞動生產率的發展和相對剩余價值的增加成正比,和商品價值的降低成反比。在《資本論》第一卷第四篇的第十一到第十三章,馬克思從協作、分工和工場手工業、機器和大工業三個時期,隨著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具體形式的演變過程。
(三)生產剩余價值的方法之間的關系
關于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之間的關系。馬克思說,生產絕對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一般基礎,同時是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的起點。就生產相對剩余價值講,工作日起初就分為剩余勞動和必要勞動這兩個部分。為延長剩余勞動,就要以較少的時間生產出工資的等價物,從而縮短必要勞動。生產絕對剩余價值只同工作日的長度有關;生產相對剩余價值使勞動的社會組織和技術過程發生根本變革。
二、西方經濟學關于短期生產和長期生產的相關論述
(一)短期生產和長期生產的含義
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在其著作《經濟學》第二編《微觀經濟學:供給、需求和產品市場》第六章《生產和企業組織》中,對短期和長期做了如下的定義:“考慮到時間在生產和成本中所起的作用,我們區分兩種不同的時期。我們定義短期(shortrun)為這樣一個時期,在該時期里,企業能夠通過改變可變要素,如原料和勞動,但不能改變固定要素(如資本)來調整生產。長期(longrun)定義為一個足夠長的時期,以至于包括資本在內的所有生產要素都可以得到調整。”
(二)短期生產的影響因素分析
在短期內,固定投入要素不變,隨著可變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會出現產出的邊際收益遞減現象。邊際收益遞減規律表明,當其他要素投入固定時,伴隨某一要素投入量的持續增加,新增加的產出越來越少。或者說,在其他要素投入固定時,伴隨某一要素投入量持續的增加,其每一單位要素投入的邊際產量將減少。同時,薩繆爾森也承認,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是一條可以被廣泛遵守的經驗性規律,而不是一種普遍真理。在論述短期生產時,薩繆爾森以日本的鋼鐵生產對于需求變動做出反應的可能方式為例,說明了短期生產的具體形式。譬如說“日本鋼鐵公司只利用了其高爐生產能力的70%。現在,由于日本或加利福尼亞的地震導致鋼材的需求量突然增大。為適應鋼材的高需求,該公司當然可以延長工作時間,雇傭更多的工人,發掘工廠和設備的最大潛力。凡在短期內能夠得到調整的要素都稱為可變要素”。
(三)長期生產的影響因素分析
在長期內,當各類投入要素的數量增加時,會引起生產的規模報酬問題。所謂規模報酬問題,即是“投入規模的增加對產出量的影響”問題。薩繆爾森把長期生產的規模報酬問題區分為三種情況:1.規模報酬不變,所有投入的增加導致產出以同樣的比例增加;2.規模報酬遞增,所有要素投入的增加導致產出水平以更高的比例增加;3.規模報酬遞減,全部要素投入的同比例增加導致總產出以較低的比例增加。薩繆爾森分析了在長期生產中,引起規模經濟的重要因素——技術變革。薩繆爾森說:“自20世紀初以來,經濟史所記錄的美國的總產量的增長幅度超過了10倍。這其中一部分歸功于投入的增加,例如勞動和機器。但是產量增長的主要原因還是由于技術變革”。技術變革是指生產勞務與物品的過程的改良,原有產品的革新,或者新產品的推廣。技術變革可以分為工藝創新和產品創新兩種形式。前者是指對原有產品采用改良的或新的生產技術,后者是指新產品或改良產品被推廣。并且,薩繆爾森認為,“產品創新比工藝創新要難以量化得多,但從長期來看,它是提高生活水平更為重要的因素”。在《經濟學》中,薩繆爾森同樣以日本的鋼鐵生產對需求的長期增加做出的反應為例,分析了長期生產的實現方式。在長期中,日本鋼鐵公司可能采用更加有效的生產技術,鋪設軌道聯接,安裝計算機控制的系統,或者建造一個新的鋼鐵廠。當所有的要素均可以調整時,鋼的產量就可以大大增加,效率水平也會得到提升。最后,薩繆爾森概括了生產率、規模經濟和技術變革之間的關系:“生產率由于規模經濟和技術變革得以增長。規模經濟和大規模生產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成為促進生產率增長的最重要的因素。”
三、絕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與短期生產、長期生產的相融性
馬克思經濟學中的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問題,與西方經濟學中的短期生產和長期生產問題,從不同的角度概括和描述了社會生產的兩種不同要素使用方式。生產絕對剩余價值與短期生產之間、生產相對剩余價值與長期生產之間,在要素使用方式和各自的影響因素上,具有明顯的一致性。
(一)絕對剩余價值生產與短期生產的相融性探析
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在要素投入方式上主要表現為,在其他要素投入(主要是固定要素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勞動要素的投入量。在實際生產中,這種生產方式是通過延長勞動時間、增加勞動強度、增加雇傭工人的數量等實現的。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早期,主要是16至18世紀中期,這種生產方式是資本家提高產品數量,增加企業利潤的主要方式,也是企業間開展競爭的主要方式。由于資本家提高單個勞動者的勞動時間、增加其勞動強度會受到生理和社會因素的限制,所以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的持續增加更主要依靠增加雇傭工人的數量。企業所雇傭的工人人數,往往也成為衡量企業盈利能力和競爭地位的主要依據。在那些能夠很容易吸納勞動投入的行業,比如采掘業、資本主義的大農場等領域,這一影響表現得最為明顯。西方經濟學中的短期生產理論,以與馬克思經濟學不同的話語體系再現了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薩繆爾森在其著作中直接以“延長勞動時間、雇傭更多的工人”為短期生產的最典型方式。所以,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短期生產的相融性表現在,它們都是在固定要素投入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增加可變要素(主要是勞動要素)的投入而進行的生產。
(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與長期生產的相融性探析
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微觀基礎是單個企業對超額剩余價值的追逐。超額剩余價值的實現,來源與企業產品的個別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差額。這一差額的大小,究其實質來源于企業的個別勞動生產率領先于部門勞動生產率的程度。單個企業個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往往與企業規模的擴大同時發生。這就意味著,單個企業對超額剩余價值的追逐,從而整個社會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是以企業規模的擴大,即包括固定要素和可變要素投入的全要素投入增長為起點的。從18世紀中后期開始,隨著第一次產業革命的發生和擴展,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固定要素投入規模的擴大,越來越依賴于采用先進的、效率更高的機器設備,越來越依賴于提高生產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隨著各個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普遍的、持續的提高,與勞動者的再生產相關的生活資料生產部門,其產品的社會價值逐漸降低。在這樣的背景下,勞動者為自己生產所需的必要勞動時間減少,剩余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從而全社會的一般剩余價值率提高,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得以實現和增長。事實上,西方經濟學的長期生產理論,不過是以不同的話語體系再現了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和實現方式。在長期生產中,為了滿足市場需求的長期、持續的增長,企業會通過調整各類生產要素的投入量進行生產,以此獲得最大的利潤。長期生產的過程,既表現為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也表現為企業在生產中所使用的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產品、工藝的創新。薩繆爾森在其著作中例舉了日本鋼鐵公司通過“增加新的、更加有效的生產工藝,鋪設軌道聯接或安裝計算機控制的系統,或者在墨西哥建造一個新的鋼鐵廠”來滿足市場對鋼鐵需求的持續增長的實例。這一實例既體現了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也反映了企業技術水平的提高。這一實例既是企業長期生產的實現過程,也是企業通過提高自身勞動生產率獲得超額剩余價值,推動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過程。
可見,生產相對剩余價值和長期生產,都需要在較長時期內實現,都需要通過調整企業全要素的投入數量實現,都需要通過科學技術的進步及其在生產中的有效應用實現,都需要通過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創新實現。這就是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和長期生產的相融性。
四、研究啟示:實現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在研究技術和具體方法層面的融合發展,是馬克思經濟學創新研究的有益探索
誠然,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在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上存在著明顯差異。就研究對象而言,馬克思經濟學把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作為研究對象。西方經濟學把稀缺資源的有效配置作為其研究對象。不過,在經濟學所涉及的研究范圍中,總會有一些共同的概念、范疇、原理,兩大經濟學體系在研究這些概念、范疇和原理時,必然會使用一些共性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事實上,部分國內學者已經注意到了兩大經濟學體系在具體的論證方法上的相通之處。遼寧大學楊玉生教授指出,在經濟科學中,經常存在一些相同的范疇,處理這些相同的范疇,就應該采用相同的分析方法。楊玉生教授特別強調,就價格、利潤、工資等數量關系來講,馬克思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同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沒有根本的區別。
所以,從基本概念和理論,進而從具體的研究技術與方法上探索和論證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相融性,并非本文所獨創。這種相融性已經在國內一部分知名學者中形成了共識。如果我們能夠以客觀的態度和開放的胸襟看待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在兩大理論體系之間進行概念、范疇和具體研究方法的比較和轉化,就能夠在明確兩大經濟學體系在階級屬性上的根本區別的同時,對二者的科學性有更全面的認識。在這種認識的指引下,以馬克思經濟學為主體,全面探索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之間共性的、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技術,從而開拓和推動馬克思經濟學的創新研究。
參考文獻:
[1]馬克思(德).馬克思《資本論》節選本[M].人民出版社,2008.
[2]保羅·薩繆爾森(美),威廉·諾德豪斯 (美),蕭琛 主譯.經濟學(第17版)[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