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洛陽師范學院商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2)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加入WTO以后我國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面臨著一些新的挑戰,存在的各種問題越來越突出,而當前主要管理部門的相關管理制度已經無法適應其發展要求。需要通過改進和完善我國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和履約工作,抓緊改進審批管理,完善貿易許可證管理制度,加強監督和制約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加強管理隊伍和執法隊伍建設等來解決其存在問題。因此,下面我將以河南為例對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現狀問題及對策進行淺析。
With the growth of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especially the import and export of wildlife management faces with some new challenges after joining the WTO,a variety of problems more prominent,and the related management system is currently the main administration has been unable to adapt their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Need to improve and refine the import and export of wildlife management and compliance work,pay close attention to improving the approval of management,improve the business license management system,strengthen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supervision and restriction mechanism,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team and the law enforcement team building to solve their presence issue.So,here I will be an example of Henan Import and Export Situation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nalysis.
關鍵詞 :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存在問題;對策措施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4)34-0114-02
收稿日期:2014-09-22
作者簡介:田貝貝(1993-),女,漢,河南省濮陽市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進出口野生動植物管理。指導教師:董媚講師。
一、我國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現狀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現代人類生存對野生動植物的依賴程度下降。但是,野生動植物作為藥材、食品、裝飾品、狩獵紀念品、工藝品、毛皮羽制品、寵物的需求卻在增加。野生動植物通過合法的、非法的渠道在國內外市場上貿易。
(一)我國建立瀕管辦對野生動植物進出口進行保護。國際間的貿易促進了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促進了世界經濟的一體化。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標志全球正在初步形成一個開放的、關稅統一的市場。與此同時,越來越多野生動植物卻成為被管制的國際貿易對象。我國1981年正式簽署了CITES公約,并建立了CITES公約中國管理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動植物物種進出口管理辦公室(簡稱國家瀕管辦)”,授權中國科學院設立CITES公約中國科學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簡稱國家瀕科委)”。國家瀕管辦、國家瀕科委在保證野生動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前提下,管制那些由于大規模開發和國際貿易而導致“經濟滅絕”的物種。但是,對于野生動植物的合法貿易的管理,目前,其生產、流通、消費環節分別由不同的部門管理,有些環節如,其生產、銷售、加工環節的衛生監督和檢疫環節還是一個盲區。
(二)近年來我國野生動植物進出口貿易狀況。2004年全國已建立野生動物拯救繁育基地250多處,野生植物種質資源保育或基因保存中心400多處,使2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上千種野生植物建立了穩定的人工種群。全國經濟類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單位發展到2.45萬家,野生植物培植單位1.7萬家,野生動物園、動物園243個,植物園、樹木園115個。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總產值從2003年179億元,發展到2004年的827億元。
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辦公室行政許可管理工作穩步推進,履約工作不斷深化,執法工作不斷加強,資金管理不斷完善,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產業發展呈現出強勁勢頭,野生動植物進出口貿易日益活躍。2005年1月—9月,瀕管辦共核發證書47541份,涉及進出口總額979.3億元,其中進口貿易額887.3億元、出口貿易額近92億元,分別占進出口總額的90.6%、9.4%。由此來解析河南省野生動植物進出口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二、河南省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多年來河南省在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但其也存在一些失誤和問題,主要存在的問題如下:
(一)法律意識不強,普及不夠。近年來宣傳的比較少,人們對法律認識不足。對野生動植物管理法規的宣傳只停留在表面上,不夠深入,持續比較短,人們對其沒有較深認識。特別是一些進出口企業對一些重要法規概念模糊不清缺乏申報意識,在對外貿易中造成一些嚴重后果。人們對野生動植物進出口法律法規認識有待提高。
(二)與政府各相關部門缺乏聯系。國家瀕管辦及其各相關辦事處是履行國家《公約》并核發允許進出口證明書、監管口岸野生動植物進出口情況的機構,與進出口管理有關的部門除了林業部門外,還涉及漁業、農業部門,還有海關、商檢、公安、工商、邊防、郵政、對外經貿委等部門。其中林業、漁業部門主要負責審批陸生、水生野生動植物的進出口審請,并查處一些違反說明書管理的企業,海關負責查處允許進出口說明書并監管進出境的野生動植物,并對走私案例例違反進出口案件進行查處,外經貿進出口部門管理進出口公司,商檢部門對進出口野生動植物及其產品進行檢疫;公安部門主要對海關監管區以及對外走私案件進行查處,工商部門主要對集貿市場內非法走私野生動植物的案件進行查處。各辦事處應該是組織、協調當地各部門共同做好工作履行工作的橋梁和紐帶。因為以上各部門的相互配合聯系不夠導致對執行有關國家法律法規及政策履行有一些影響。
(三)行政審批程序復雜,效率低下,沒有形成一系列完整制度規范。雖然近年來為了簡化審批程序,給瀕管辦對一部分物種及其相關產品進行審批的權利,可以直接簽發其相關證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其辦事效率,但由于我國實行的野生動植物進出口審批制度較老,如果要做野生動植物進出口貿易需通過縣級—地市級—省級層層審核,還需國家級行政管理部門或瀕管辦批準及簽發允許進出口證明書或非監管證明,最后憑進出口證明書或非監管證明到海關辦理報關手續。為提高工作效率,瀕管辦已經開發了電腦打證系統,這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進出口企業、規范了進出口證明書管理,不過這只是種治標不治本的做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審批復雜問題。因此,野生動植物進出口審批制度存在嚴重缺陷:1、影響了公約和我國及河南省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政策的效力;2、增加了各審核、審批部門的行政辦公成本,且工作效率低;3、申請者花費成本較高,導致一些進出口經營者逃避高費用申請,從而進行非法貿易走私;4、層層審核審批,易形成各層逃避責任相互推諉的現象,存在讓其他部門進行嚴格審核的僥幸心理導致各自把關不嚴,容易讓申請者鉆空子,也容易形成腐敗。
三、解決河南省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問題的措施
進出口管理工作是一項政策性強、專業性要求很高的工作,牽涉部門多,特別是加入WTO之后,對外開放更深入,對外經貿來往更加頻繁,連帶野生動植物進出口貿易活動將更加頻繁,工作難度和工作質量將不斷增加。因此要做好進出口管理工作,提高履約水平,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增強并普及對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的法律認識。要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宣傳的持續性和有效性,通過在機場、火車站、大型商場等人流量大的公共場所設置永久性宣傳欄、廣告燈箱、設置樣品陳列柜、發放宣傳手冊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舉辦宣傳活動進行廣泛宣傳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臺、電視臺、報刊雜志、網絡等各種新聞媒體,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地向社會宣傳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的法律認識,并說明其有重大的意義,要廣泛宣傳野生動植物保護、進出口管理和履約工作,進一步擴大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工作的社會影響,讓社會各界充分認識保護野生動植物的重要性,全面了解我國的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制度,以及國際公約的各項規定,增強依法開展進出動的自覺性,提高保護和合理利用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積極性,自覺推動由以利用野生資源為主向以利用人工培育資源為主轉變,將非常有助于提高宣傳工作的廣度和深度,最終來增強公民的守法意識。
(二)加強與各相關政府部門的聯系與合作。在各政府部門中,海關是一個重要部門,海關是進出口野生動植物的查驗放行機關,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海關的監管能力及水平。應加強與海關部門的合作并形成建立一種重要的聯系協作制度,把與海關部門簽訂聯系協作備忘錄擺在工作議程上,并將此工作重視起來。與此同時,應加強與其他相關部門的聯系,進行互動,定期召開會議,加強交流,并形成一項工作制度,這將有利于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的管理,減少工作失誤提高辦事效率。
(三)加強對管理人員的培訓。想要更好的對野生動植物進行管理,必須要讓管理人員熟悉野生動植物專業知識、法律法規知識及其相關的一系列整套辦理程序。因此應加強對地、市級管理人員培訓,海關一線關員及進出口企業相關人員也需進行培訓,讓他們通過培訓在野生動植物種類、產品識別與鑒定知識、進出口管理政策及規定、申請辦理相關證明的程序等方面有一定了解。還要了解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掌握預防職務犯罪、防止商業賄賂的各項規定,進一步增強干部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進一步增強干部依法行政、服務社會、防腐拒變的能力。因此應做好定期對管理人員進行素質培訓,以提高他們的管理水平,要研究制定詳細的培訓計劃,對各省的野生動植物主管部門、海關以及進出口企業分不同層面開展培訓,使大家充分了解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和履約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自覺執行各項管理規定的能力,共同做好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和履約工作。
四、結語
總之,為了適應野生動植物進出口貿易的不斷發展,河南省應加強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解決好河南省野生動植物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在管理過程中應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加強各相關政府部門的聯系與合作,增強并普及人們對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的法律認識,這樣才能更好的適應河南省省野生動植物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并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 綜述:中科院專家談中國野生動植物貿易現狀.http://sina.com.cn,2003年05月25日.
[2] 袁繼明,溫亞利.我國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 加強管理 擴大出口 推進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工作健康發展.河南省林業廳網站 Hnly.gov.cn,2005-11-02.
藏羚羊基因的秘密
藏羚羊絨毛加工成的披肩稱為沙圖什(shahtoosh),源自波斯語。意為羊絨之王。一般而言,沙圖什是指所有由藏羚羊絨毛加工成的產品,但主要是指用藏羚羊絨毛織成的披肩。由于藏羚羊絨毛稀少,生產一條沙圖什至少要殺死3頭藏羚羊,因而沙圖什非常昂貴。
青海大學副校長格日力的研究團隊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的專家共同努力,在對藏羚羊基因組測序的基礎上發現了兩個導致藏羚羊絨毛特別柔軟的重要基因,如果將這兩個基因植入山羊、綿羊等普通羊類身上,這些普通羊類有可能長出與藏羚羊同樣的絨毛。方法是,在普通羊類的胚胎孕育時,把這兩種基因轉移到胚胎中,然后遺傳到普通羊類的子代,普通羊類的后代長大后就可以通過基因的表達而生長出像藏羚羊一樣珍貴的絨毛,并用于生產沙圖什一類的產品。
當然,藏羚羊基因組的破譯并非只是發現了決定藏羚羊絨毛的基因,而且發現了許多決定藏羚羊生理特點的基因,這些特點可以被充分利用,既造福于人,也造福于藏羚羊。
例如,藏羚羊抗缺氧和耐高寒的能力特別強,原因何在?這也可以從藏羚羊的基因和生理特點中找到答案。藏羚羊長期生活于高原環境,在緩慢的進化中形成了適應嚴酷環境的基因基礎。對藏羚羊生理、基因研究和測序后,研究人員發現,它的染色體有30對(人的染色體只有23對),不過基因組大小與人類的相似,約28億個堿基對(人有約30億個堿基對),包含約2.4萬個基因(人有約3萬個基因)。
普通人在高原地區步行都會感到困難,但藏羚羊卻能在高海拔地區奔走如飛,原因何在?其一。藏羚羊的肺部明顯大于其他高原動物,這為它在高原缺氧環境下的呼吸奠定了基礎。其二,藏羚羊的身上藏著4個噴氣式氣囊。它的前體兩側的皮下藏有兩個氣囊,臀部兩側還有兩個較大的氣囊。這4個氣囊會噴出大量氣體推動身體前移,因此藏羚羊奔跑如飛。
基因豐富、肺活量大和一身柔軟的保暖皮毛使得藏羚羊擁有了抗缺氧和耐高寒的超級功能。4個噴氣式氣囊又使得藏羚羊能飛奔前行。
藏羚羊的珍貴和悲劇
藏羚羊的珍貴首先在其羊絨的細密和保暖。由于羊絨纖維細密,只有人毛發的1/5,藏羚羊絨毛保暖性極佳。有人夸張地說。用沙圖什包起一個鴿子蛋,就可以孵出小鴿子,或者這個蛋會被捂熟。用藏羚羊絨毛制成的沙圖什披肩十分輕巧,重量僅有100克左右,可以穿過戒指,所以又叫“指環披肩”,是世界上最精美最柔軟的披肩。
正是藏羚羊絨毛的這種保暖特性和美觀的特點讓藏羚羊陷入悲劇中。一條沙圖什女式披肩需要大約300~400克羊絨,這意味著要宰殺3只藏羚羊,一條男式披肩則要5只藏羚羊才能換取。在國際市場上。1000克藏羚羊生絨要值1000~2000美元,一條用300~400克藏羚羊絨毛織成的沙圖什價格可高達5000~30000美元。沙圖什披肩也成為上流社會和時尚界人物展示其身價和地位的奢侈名片,因而成為富有者大肆追逐的消費品。
對沙圖什的瘋狂需求必然導致偷獵者對藏羚羊的大肆獵殺。中國近年來查獲的藏羚羊皮、羊絨數量和各有關單位在藏羚羊分布區發現的藏羚羊尸骸情況分析表明,每年被盜獵的藏羚羊數量平均在2萬頭。而且盜獵活動嚴重干擾了藏羚羊原有的活動規律,對種群繁衍造成嚴重影響。
1991年羌塘自然保護區東部藏羚羊分布密度為每平方千米O,2頭,并且還能看到集群數量超過2000頭的藏羚羊群。1994年在新疆昆侖山進行了一次調查,估算該區域藏羚羊數量約43700頭。不過,長期在青藏高原從事野生動物研究的專家估計,在1995年中國藏羚羊總數已急劇下降至約5萬~7萬頭,并且現在仍在繼續下降。近幾年來,再也見不到集群數量超過2000頭的藏羚羊群。
偷獵者對藏羚羊的瘋狂獵殺更讓保護者付出了生命的代價。1994年1月18日,40歲的青海省治多縣縣委副書記、縣西部工委書記兼縣林業派出所所長杰桑?索南達杰為保護藏羚羊在可可西里無人區與偷獵者發生槍戰,壯烈犧牲。當人們找到他時,他還保持著換子彈的姿勢,其身軀被可可西里零下40℃的風雪塑成一尊冰雕。伴隨在他身邊的是兩卡車、上千張藏羚羊的皮。
基因工程能否保護藏羚羊?
在破譯了藏羚羊的基因組并發現了決定其優質絨毛的基因后,保護藏羚羊便跨越到了另一個范疇,用人工飼養來滿足人類的需求。通過基因工程可以把決定藏羚羊優質絨毛的基因轉移到普通的綿羊和山羊身上,讓它們產出同樣的優質絨毛以生產沙圖什披肩。這不僅可以保護藏羚羊,而且可以帶動一個產業鏈,促進經濟的發展。
對此,可能存在爭議。國際市場一直存在著藏羚羊絨毛加工及貿易,而且一直是違法的,因為藏羚羊早就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中,禁止屠殺、傷害和買賣。因此,有人認為,只有從根本上取締國際上存在的藏羚羊絨毛加工及貿易,就像禁止獵殺大象和販賣大象制品一樣,才能有效保護藏羚羊。
但是,如果從家養的角度來增加類似藏羚羊的品種,其實就是在保護藏羚羊。
早在2004年,廣東就允許包括梅花鹿在內的54種陸地野生動物可上餐桌,但這些所謂的野生動物是家養的。近些年來,中國野生動物養殖發展很快,鹿、熊、狐、貂、火雞、靈貓、孔雀、鱉等70余種野生動物在一些地區的養殖已成規模。廣東有200多家養殖場里養殖著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其中不乏被列入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名錄的品種。這些在野外本已稀少的品種經過人工繁殖,數量已有較大增加。廣東省林業局表示,由于這些野生動物是大規模經營,成本比在野外捕獲要低得多,因而可以減少捕獵,這樣其實也是對野生資源的一種保護。
2006年,海南省共有23000家野生動物人工繁殖馴養戶,養殖的動物包括虎紋蛙、果子貍、鱷魚、食蟹猴、龜鱉類、蟒蛇和巨蜥等。年產值達10億元。中國其他地方的野生動物家養還包括揚子鱷、娃娃魚(大鯢)等,2006年中國野生動植物繁育利用產值達到2000億元。而且,子二代的揚子鱷商業開發已于1992年在日本京都國際鱷類專家組會議上獲準通過。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要“加強資源保護、積極馴養繁殖、合理開發利用”。而且該保護法也規定,人工繁殖馴養的野生動物子二代可以經營銷售。1973年2月88個國家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署的《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又稱《華盛頓公約》)也規定,野生動物如果人工繁殖兩代以上就屬于人工養殖,可以進行國際貿易,但是需要進出口國的許可證。
反思動物保護模式
藏羚羊基因組的破譯和未來的轉基因利用也提供了一個思路,可以用技術來拯救瀕危動植物。
隨著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長,人的生存和消費也不斷擴大和膨脹,因此與自然之間不協調的矛盾明顯加劇,主要表現為人類對大自然的過度索取和需求,造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動植物的減少和滅絕。世界《紅皮書》統計,20世紀以來,有110個種和亞種的哺乳動物及139個種和39個亞種的鳥類從地球上消失,目前約有600種動物已達到瀕臨滅絕的境地。
這些情況當然加大了人們保護環境和生態的緊迫感,但是,如何保護環境和生態才更為有效,卻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禁止獵殺稀有的野生動物、封山育林、建立自然保護區、遷地保護等都是對動植物的保護,但是也有一種更好的方式。即人工繁殖和馴養。人工繁殖和馴養的目的就是增加市場供應量,使得人們對動植物的需求逐漸得到,滿足,從供需關系上減少對動植物的需求。
人工繁殖和馴養珍稀動植物一是符合人類飼養動物和栽培作物以滿足自身需求的模式。二是通過家養和轉基因等技術,能讓珍稀的自然資源變得更為普通,從而減少人們對野生動植物的非法獲取和牟取暴利,從而達到保護野生動植物的目的。三是家養和利用野生動植物在保護珍稀動植物的同時也發展了經濟。
可以看到,在野生動植物保護區,盡管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進行保護,但由于高昂的價格誘使,非法偷盜偷捕現象非常嚴重。絕大多數瀕危動物都有一定的藥用、食用、衣用、娛樂和潛在的開發價值,在物以稀為貴的誘使下,一些不法之徒抱著暴富的功利心態與少數人的高消費和獵奇心理相結合,致使獵捕、殺戮和販賣野生動物的現象屢禁不絕。所以,國家的投入力度在很多時候無法禁絕這類非法行為,甚至一些保護部門監守自盜。
關鍵詞:中藥資源;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R28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7)04-0645-02
世界人口的大幅度增長,對自然資源的需要量越來越大。人們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往往只考慮眼前利益,不顧自然生態條件,使自然資源不斷地遭到破壞或趨于枯竭。據估計,世界每年流失的土壤量以百億噸計,導致許多河流、水庫和灌溉工程淤積,水庫壽命縮減,同時造成水旱災害頻繁發生。我國是自然資源的人均占有量極低、環境容量很不容樂觀的發展中大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滿足這一目標要求的自然資源儲備的矛盾日益突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也提出:“堅持開發節約并重、節約優先,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在資源開采、生產消耗、廢物產生、消費等環節,逐步建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中藥是中醫防治疾病、康復保健的物質基礎和載體,蘊含了極高的實用價值和豐富的科學內涵。近年來隨著世界經濟和人類醫療保健事業的不斷發展,對中醫中藥資源的社會需求量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增長,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之后,隨著中醫藥走向世界的態勢日趨明顯,如何合理開發和保護中藥資源,實現中藥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已成為中國政府和中醫藥行業的基本共識。
1我國中藥資源的困境
1.1中藥供需矛盾日益加劇
中藥來源于天然動植物,因其療效確切,毒副作用小,臨床上可根據病人的病因、病機和癥狀加減應用。隨著人類疾病譜的改變以及中醫藥治療手段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承認和應用,中藥獨特的優勢被彰顯,而中藥現代化的研究更加拓展了人們應用中藥資源的空間,據統計每年中藥單品種的數量消耗平均在數千噸左右,有的可達上萬噸。中藥日益增加的巨大需求與優質中藥產品的規模化生產量的缺口造成了中藥的熱銷,供需矛盾加劇。
1.2中藥品種開發步伐緩滯
中國地大物博,中藥資源十分豐富,是中藥原產量最大之國。據80年代始開展的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我國有12800多種藥用資源,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是中藥品種中民間草藥最多,據統計約有7000多種,約占資源種類總數的60%,具有潛在的開發研究價值。民族藥有4000多種,約占資源種類的30%。具有傳統中醫藥學理論基礎、可供直接利用的約占1/10,即400種左右。其中尚有100種左右與中藥交叉(重復)使用。如今20年又過去了,中藥新品種的開發仍然停留在原始階段,相當一部分民間草藥還只是處于比較初級的經驗積累階段。再有,隨著我國動物保護方面法律法規的健全和頒布實施,許多動物類藥物已經從中藥的目錄中刪除。中藥品種的停步不前,甚至減少,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醫臨床治療的發展。
1.3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瀕危加劇
目前我國野生瀕危珍稀動、植物的生存現狀十分堪憂,珍稀動、植物數量上極劇減少是造成中藥珍貴資源匱乏的最主要原因。臨床常用的600多種中藥中,野生的珍稀動物、植物占有50%左右。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名錄》收載藥用動植物76種,其中I級保護有4種,均為動物類;II級保護有27種,前14種也均為動物類;III級保護有45種,均為植物類。在現有常用藥材已列入珍稀瀕危物種,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藥材有老虎、羚羊等13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的有犀牛角、虎骨等10種;由此可知,作為野生藥用動物的瀕危程度相比較而言更嚴重,對其保護形勢要求就更為迫切。
造成野生動植物如此匱乏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中藥產業化急劇發展,野生資源遭受了掠奪式采挖和捕獵,資源貯量進一步縮減,許多地區的一些地道藥材或名貴藥材等出現了瀕危,甚至瀕臨滅絕。另一方面,由于工農業生產和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土地、森林、草場的利用不盡合理,使藥用動、植物的適生環境遭到破壞,從而危及動、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如大面積開荒種糧,伐木毀林和無節制地占用土地,使林中動、植物失去生存環境。又由于農藥及化肥的使用、環境污染,有的藥用植物寄主消失,從而加劇了動、植物生存環境的破壞程度。雖然有些常用中藥材人工已繁殖成功,但其野生物種極度瀕危甚至滅絕,如人參、三七、天麻等,這為今后藥用動植物的品種選育造成了無法彌補的遺憾和損失。再有,近年來,出口中藥材的種類和數量大幅度上升,尤其是國際市場比較熱門的藥用植物提取物如甘草膏、麻黃草等的大量出口,造成了對野生藥材資源的新的更大的破壞。
1.4中藥資源低利用率和浪費情況嚴重
傳統中藥的劑型有湯、丸、膏、散等,其中主要是以湯劑為主,很多人存在著煎制不合法,多有煎煮不充分或過煎、燒干、沸溢、傾失、殘渣吸附過多的情況,造成中藥有效成分未能充分有效的利用。在貯存方面,常因環境條件限制和管理不善造成發生霉變、蟲蛀、變性,以至造成中藥的浪費。臨床藥物加工過程中常因設備和責任等原因,出現藥量耗失過大的情況。
1.5其它因素影響
除上述因素之外,全球性氣候變化、森林火災、火山爆發、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以及動物因稀有性發生近交、遺傳衰竭等也是造成中藥資源短缺和破壞的原因。因而對中藥資源的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是個迫在眉捷的問題。資源搞不好,中醫藥的發展都成問題。
2合理保護和利用中藥資源的對策
由于中藥資源并非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易再生資源,因而我們必須從宏觀的角度樹立合理保護開發和利用中藥資源的科學意識,拿出切實有效的措施提高中藥資源可利用的數量和質量。
2.1加強中藥資源的生態保護和建立藥用自然保護區
每一種生物對其生存的生態環境都有特定的要求。生態環境是中藥材(動植物)資源分布和質量的重要因素,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藥用動、植物的生存就會受到直接威脅。因此,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是解決好中藥資源的開發利用的重要舉措。我們可以考慮劃定一定的地域建立和完善藥用動、植物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是保護、利用及改造自然綜合體及其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的重要基地。在保護區內可以就地保存藥用動、植物種質資源,特別是珍貴、稀有、瀕危的藥用動、植物種類。建立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是保護自然環境和中藥資源的一種比較有效的措施。
2.2加強野生變家種 家養的研究
在加強自然資源保護的同時,我們還要大力加強對資源緊缺的大宗藥物物種的引種馴養和野生變家種和家養的研究和技術推廣工作。通過研究它們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積極進行馴化、引種、馴養的科學實驗并及時推廣研究成果,變野生為栽培,變野生為馴養,一旦栽培馴養成功,則會大大降低野生物種的臨危程度,這也是十分有效的中藥資源保護措施之一。
2.3運用現代生物技術開發新藥源
利用現代生物技術開發新藥源是指結合基因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和蛋白質工程等技術以及其他基礎學科的原理,采用科學的技術手段獲得具有優良品質的藥用動植物品系。目前,現代生物技術在醫藥領域的應用,如基因工程藥物、胰島素、干擾素等都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是在中藥資源方面的研究才剛剛起步,為此,我們應當充分利用現代生物技術開發新藥源,以促進中藥資源的可持續利用[1]。
2.4擴大或改變藥用部位 提高中藥資源的利用度
藥用動植物傳統方法往往僅擇其某一個或幾個部位藥用,其余部分則作為廢物棄之。這實際上是對中藥資源的一個浪費。實驗研究表明,動植物的其它部位也往往含有相同或相近的藥物成分。如人參傳統以根入藥,根莖(蘆)、莖葉果實等常視為廢物棄之。但經實驗研究確認,人參的根莖、莖葉果實均含有與人參根近似的皂苷,功效亦相近。人參的入藥部位的擴大,提高了人參資源的利用度,減緩了人參資源的采挖速度,從而保護了人參資源。因此,對于以根及根莖入藥的藥用植物,均應開展其地上部分的成分研究,然后進行藥理、藥效等試驗,變廢為寶,擴大和充分利用中藥資源,滿足了臨床及社會需求。這樣自然而然地減少了對原動植物的破壞。
2.5中藥配方顆粒的臨床應用
“中藥配方顆粒”的問世是中藥湯劑改革和中藥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中藥配方顆粒”代替中藥飲片用于臨床,從而根本改變了幾千年來中藥飲片以根、莖、葉、花、果實等直接入藥煎煮的方法。中藥免煎飲片生產是根據單味中藥的性質,設計出不同溫度、時間、pH值等條件,使有效成分的溶出率最高,從而節約了藥材,減少了自然損耗,有利于保護中藥資源。“中藥配方顆粒”采用鋁箔袋包裝不易吸潮,可以避免中藥貯藏、保管不當帶來的走油、變色、蟲蛀、霉變等質量問題。
__自然保護區屬于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季風常綠闊葉林為主體的原生性天然林及其生態系統;以南方紅豆杉、黑頸長尾雉等為主體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和__重要的水源涵養林。總面積42848.4公頃,其中核心區14720.8公頃,緩沖區11101.3公頃,實驗區17026.3公頃。
__自然保護區地理位置獨特、森林生態系統原生性好、生物多樣性豐富等特點,保護區的建設對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具有重要作用,對西部大開發和“西電東送”的標志性工程__水電站的建設具有重要的生態保障作用,其保護價值非常重要。據統計有維管束植物2819種,大型真菌185種,陸生脊椎動物382種,昆蟲1053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0種,植物27種。保護區有88種野生蘭科植物且物種個體數量較多,是__野生蘭科植物屬種最多、系統發育最完善的自然保護區。
近幾年來,保護區致力于有效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及水資源涵養能力,妥善管理野生動植物資源及其生境,不斷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公眾生態文明意識,逐步使保護區向設施基本完善、管理科學先進、環境優美良好方向邁進;保護區對淹沒區內紅水河流域珍稀野生植物及古樹實施遷地保護,建立了__珍稀野生植物遷地保護示范基地—__大峽谷野生珍稀植物園、蘭花園,園內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30種4000多株,蘭花75種2萬多株(叢)。有效地保護了野生動植物資源和生態環境。
首先是對保護區范圍內的荒山和殘次林進行封山育林,使森林植被逐步恢復。第二是對保護區水庫周邊的耕地要實行退耕還林政策,以改善水資源涵養能力和水質。第三是在保護區內禁牧、禁伐,讓森林植被得到休養生息,使保護區實現良性循環發展。第四是林業部門要加強林木采伐源頭管理,嚴格控制采伐天然林種植食用菌,確保保護生態環境取得實效。第四是積極做好特色中草藥在自然保護區轄區內培育、繁育和試點種植等工作。保護區主動適應新常態要求,發揮自身優勢,組織技術人員對保護區轄區內的原生中草藥品種、環境進行調查,并與區內中醫藥材科研單位的專家聯系,在科研專家指導下對一些具有特色又有市場前景的品種進行培育、繁育和推廣研究,目前已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提高補償標準。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生態補償基金,除增加財政撥款外,要積極爭取國家和自治區以及__電站的支持。利用森林資源優勢,抓好生態旅游產業開發,打造生態旅游品牌。根據“誰受益、誰補償”原則,建議征收生態效益補償費,建立生態補償基金,用于提高庫區上游保護區等生態公益林的補償標準。
(五)加強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標本兼治。要重點支持保護區內的新農村建設,從項目、資金、技術和對口支援上優先安排,將移民安置、林業生態等工程建設與生態文明村建設相結合、與村莊的綠化、美化、凈化環境相結合,與農家生態旅游等增收項目相結合,搞好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人畜分離,建設化糞池,發展沼氣池,優化生活生態環境,從而達到標本兼治。
關鍵詞 物種資源;現狀;保護對策;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中圖分類號 S8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1-0227-03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簡稱銅陵保護區)屬河流型保護區,于2000年被批準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6 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范圍上始銅陵市樅陽縣老洲鎮,下至銅陵市義安區金牛渡,全長58 km,總面積31 518 hm2,是長江“黃金水道”的干流江段。保護區沙洲發育充分,水熱同季。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最具代表性的是長江江豚,是該保護區的旗艦物種。
經過2年多的考察調查,已經基本了解了銅陵保護區長江江豚的生物學知識和受威脅原因,基本明確了保護區內動植物資源現狀以及形態特征。國內外關于長江江豚的單一研究報道很多,但大多不是綜合性的。筆者認為長江江豚生活在長江內,與長江中其他野生動、植物是相關連的,不能脫離賴以生存的動植物環境,單獨研究長江江豚是不全面的,也不完整。筆者通過研究長江中的野生動、植物及水域環境,從而進一步研究長江江豚,以期提出保護對策。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點
本研究地點位于銅陵干流江段,全長58 km。上始銅陵市樅陽縣老洲鎮,下至銅陵市義安區金牛渡,是長江的“黃金水道”[1]。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3個區,面積分別為9 534、6 360、15 624 hm2,分別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0.25%、20.18%和49.57%(圖1)。
1.2 研究方法
保護區主要使用淡水豚1號快艇沿保護區長江段上、下游考察,所有考察人員一律身穿救生衣站立船頭觀察,包括目視近距離觀察和望遠鏡遠距離觀察。同時,定點采集水樣到實驗室進行分析,并對浮游生物采樣分析,進行植物樣方調查和鳥類觀察,走訪和調查漁民進行流動聲學考察和截線抽樣法統計[2]。
2 結果與分析
2.1 長江江豚種群數量情況
2006年建立銅陵保護區時,銅陵江段長江江豚的種群數量大約為40頭;到2010年以后,銅陵保護區長江江豚數量增長到48頭左右。銅陵江段的長江江豚數量持續穩定,到最近幾年也一直沒有減少,而同期整個長江的江豚數量在持續下降中。2012年以前,整個長江中江豚數量約1 200 頭;而2012年之后,大約只有1 040頭,每年以13.73%的速度遞減,目前整個長江的江豚數量少于1 000頭。正是由于銅陵保護區保護措施得當,才使銅陵江段的長江江豚保持種群數量穩定[3-5]。
2.2 為保護長江江豚采取的行動
保護區每年與漁政部門開展執法行動,共行動10多次,清理非法漁具如迷魂陣、流網、滾鉤、地籠網等幾十種,保護了長江江豚的生命安全。
2.3 野生動植物資源底數情況
經過在銅陵江段的2年考察,逐步摸清了保護區野生動植物資源狀況,為開展保護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銅陵保護區內共有野生脊椎動物375種,隸屬于37目96科;浮游動物70種;底動物6綱20科105種。其中,哺乳類共有43種,隸屬于7目14科,在數量上以嚙齒類占優勢,區系成分以東洋界成分為主;爬行類共有2目9科26種,從地理型分析,東洋界種類19種,占73.1%,具有較大的分布優勢;兩棲類1目4科8種,從地理型分析,東洋界種類5種,占62.5%,占有一定的優勢。
根據《中國魚類志》記載和銅陵保護區野外考察記錄,保護區現有魚類11目20科86 種。從分類組成上來看,以鯉科魚類為主,計53種,占本區域魚類物種總數的61.6%。保護區珍稀魚類較少,以中華鱘、胭脂魚等為代表;經濟魚類則較多,主要有鯽魚、鯉魚、青魚、草魚、鳙魚、鏈魚、鳊魚等。經調查,保護區現有鳥類213種,隸屬于16目49科。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鳥類4種,分別為東方白鸛、黑鸛、白頭鶴和白鶴;Ⅱ級重點保護鳥類24種,如為黑頭白q、鴛鴦、黑鳶、赤腹鷹、白腹鷂、白頭鷂、白枕鶴、游隼、紅隼等,主要分布在江面、江灘沼澤、江邊蘆葦叢、樹林、灌木叢及農田村舍。其中黑頭白q為安徽省鳥類新記錄。另外,還調查了保護區浮游植物。浮游植物的水平分布中,種類最多的為成德洲尾北,其次為銅陵沙頭南,再次為成德洲尾南、銅陵沙頭北(表1)[6-7]。
2.4 銅陵保護區長江段面水質情況
2014年8月13―15日保護區委托銅陵市環境監測站對長江4個斷面進行了連續3 d的監測,每天監測1次,每次左、中、右3點取樣,進行水質化驗(表2、3)。監測結果表明,該江段4個監測斷面各項監測指標均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Ⅱ類標準,水環境質量現狀良好。
2.5 珍稀野生動物救護情況
自2011年以來,銅陵保護區成功地救治長江江豚5頭(其中擱淺3頭、遭流網誤捕2頭)、中華鱘6尾(遭流網誤捕)、胭脂魚109尾(其中遭流網誤捕15尾、遭迷魂陣誤捕94尾),救治成活的個體均被放歸棲息地。大鯢2尾經成功救治后,先飼養在保護區基地兩爬館,然后放歸自然(表4)[8-9]。
2.6 生態科學考察情況
自2013年以來,保護區每年分春、夏、秋、冬4季開展考察,已經考察了20多次,主要是進行水生生物資源和長江江豚生態學方面的考察,重點調查了解保護區長江段長江江豚的資源狀況及種群動態變化,出版了《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