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碳中和的優勢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中常洪水河槽;必要性;可行性;結論
【Abstract】The idea of "embankment bunching water and attacking sand with water" is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controlling the Yellow River proposed by our predecessors, which was limited to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at that time. This idea has not been fully applied. In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has been built Xiaolangdi, Sanmenxia and a number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as "embankment beam water, water attack sand" to create an objective objective.
【Key words】Medium flood channel;Necessity;Feasibility;Conclusion
1. 問題的提出
黃河下游游蕩性河段兩堤之間的距離最小5公里,最大20公里,是歷史形成的。目前,黃河中上游,已修建了小浪底、三門峽、劉家峽等大中型水庫,故黃河游蕩性河段的行水過程與原來已大不相同。固定輸送中常洪水的河槽無論是對行洪輸沙還是對減少漫灘損失,都十分必要。因此,結合游蕩性河道的整治,提出了在兩堤之間修建一道新堤的設想,以便形成一條固定的中常洪水通道。
2. 游蕩性河道的基本情況
游蕩性河道上起孟津,下至高村,長283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213‰,水流寬淺散亂,河床沙質,河道曲折系數為1.16~1.07。桃花峪到東壩頭長136Km為明清時的河道,東壩頭以下為1855年銅瓦廂決口改道形成的河道。左岸涵閘14座、流量841秒立米,右岸涵閘7座、流量972.4秒立米。左岸險工10處、229段壩,右岸險工16處、643段壩。
3. 在游蕩性河段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方案
中常洪水河槽即在兩堤之間距左堤3200~3600米修一道新堤,并在新堤左右岸修建護岸工程。在小浪底下游適當位置修建導流堤,使下泄水在10000秒立米以內時,走北河,當發生大于10000秒立米洪水時,兩河均行洪。
4. 在游蕩性河段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必要性
4.1 目前已修建的控Чこ濤薹解決漫灘問題。
黃河下游灘區面積達2000平方公里,居住著上百萬人。灘區現在的狀況是即不能放開發展經濟,又不能很好地發揮行洪滯洪淤沙的作用。第一次調水調沙泄流2600秒立米即有部分堤段漫灘,并造成了一定損失。今后調水調沙是經常的,河槽水位表現較高,光靠修建控導工程無法解決中常洪水漫灘問題,加修新堤是解決漫灘問題的最好方法。
4.2 修建中常洪水河槽,能起到“束水攻沙”的作用,實現黃河泥沙“多來、多排、少淤”的目標。
在孟津至高村河段靠左堤修建新堤后,能通過10000秒立米的洪水。據專家測算,黃河下游的高含沙水流,能夠輸送淤積到高村以上河段的粒徑為0.05~0.1毫米粗泥沙入海。形成高含沙水流遠距離輸送的必要條件是水流流速應大于按水沙條件確定的不淤流速和與之相應的臨界坡降。只要小浪底下泄5000~6000秒立米的洪水即能滿足這一條件,從而形成高含沙水流輸沙。這樣不但能改造高村以上河道為窄深河槽,還能保證山東河段沖刷。達到黃河泥沙“多來、多排、少淤”的目的。
4.3 有利于灘區群眾的生產安全。
游蕩性河段黃河水流的不穩定性,給沿黃群眾帶來很多不便,莊稼不能穩產,家園不能固定。新修堤防后,不但家園能搬到利于生產的安全堤段,也使耕地的防御標準達到50年一遇,免除了灘區群眾的后顧之憂,必將促進沿黃群眾的經濟發展。
5. 在游蕩性河段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可行性
5.1 新修堤防標準。
設有村臺的堤段頂寬120米,其它堤段頂寬12米,堤防高程、護岸工程均按2020年10000秒立米設防,臨背河邊坡1:3,設土工布、并用0.5米厚紅土包邊。
5.2 投資估算。
土方工程投資:
高6.5M×(51+12)÷2×283000M×15元/M3=8.69億元
土工布投資:
20.55M×283000M×2×10元/M2=1.16億元
護岸工程投資:
(229壩+643壩)×20萬元/壩=1.74億元
右岸7座涵閘配套工程費:
972.4秒立米×10萬元=0.97億元
搬遷100萬人上堤費:
100萬人×1000萬元/萬人=10億元
購地賠償:
51M×283000M÷666.66×7800元/畝=1.69億元
進出水導流堤:1.5億元
上述合計投資25.75億元人民幣(靜態值)
5.3 從投資看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可行性。
從以上計算可知,總投資為25.75億元人民幣。修建小浪底水庫花費約200億元,長江上修建三峽工程花費約1800億元。相比之下,該工程投資額較小,我們認為該工程是與干流小浪底調水調沙的配套工程,是確保下游河床不抬高,治理游蕩性河段的一項重要措施。一旦實施,不僅能確保下游河道的長治久安,還能帶動治黃經濟的突飛發展,造福于下游人民。
5.4 從工程施工的難易看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可行性。
在兩堤之間增加一道新堤,主要工程有機淤土方工程、筑堤土方工程、涵閘工程、整險工程、土工布工程及房屋建筑工程。這些工程利用現有設備和技術條件都能夠順利施工,實施起來沒有難度。
5.5 從工程的效益看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可行性。
工程實施后將使灘地漫灘的機遇由5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即平均淹沒一次和十次損失的差別。如按2000平方公里耕地計算,則是損失15億元和150億元的差別。
工程的實施,將使下游河道實現“多來、多排、少淤”的目的,下淤河道、特別是山東河道實現不淤或少淤的目的,防洪效益巨大。
6. 結論
6.1 黃河的治理已由傳統治黃轉向現代治黃, 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經濟和技術條件已完全具備。
【關鍵詞】數學教學 合作學習 實質 實效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小組合作學習作為本次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有效學習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學生優勢互補、形成良好人際關系,促進學生個性健全發展的優點,越來越多的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這一方法。但是,我們在教學實踐及聽課活動中發現,真正要將小組合作學習行之有效地開展,絕非易事。比如,有些合作小組一看就知道是為公開課而臨時湊合的,在合作學習時,小組成員間不具備合作的心理傾向,無法進行有效的互動交流;有些小組的合作學習則成了學優生發揮自己潛能、表現自己才能的舞臺,而相對而言的學困生則往往被忽視,無形中失去了思考、發言、表現的機會;有些小組合作學習,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準備就匆忙展開討論,小組合作次序混亂,學生發言七嘴八舌,沒有中心;有些小組合作學習的問題、內容過于簡單,缺乏討論、研究、交流的價值,學生在合作時無所事事,浪費課堂時間,等等。導致這種低效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小組合作教學本身,而在于一些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缺乏正確的認識。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質
1.獨立思考是合作學習的基礎
教師一出示學習探究的問題,就要求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學生沒有經過對學習、探究問題的獨立思考,在合作學習時是膚淺的,討論時會人云亦云,盲目隨從,使合作學習的實效打折。同時在合作交流時,一般的優生支撐著學習的進行,發言機會多,發言有深度,使合作學習時差生更多的是附和,我想這樣的合作還是不如教師直接講授。因此,引導學生有深度地獨立思考和探究是進行合作學習的基礎,更是學生建立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方式的核心。
2.合作技能是合作學習內容
合作學習過程中的時間不夠,討論時的噪亂、辯論離題或無效等現象的出現,我想更多的是因為學生未形成基本的合作技能。因此,在大班額教學條件下,教師應通過講解、示范、專項訓練的方式,將合作技能的培養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予以落實。
3.共同成果是合作學習的落腳點
一般說來,小組合作學習的結果應形成合作學習的共同成果,成果應融入每一名組員的付出,并得到每一名成員的認可。教師評價的重心由鼓勵個人競爭轉向小組合作的共同成果的形成,用小組總體成績作為獎勵和認可的依據,引導小組內每一名學生建立“榮辱與共”的意識和責任。但在實際課堂上,經過一番合作學習,匯報時小組成員各抒已見,沒有一點合作學習的成果,試想這有何意義,學生學會合作的目標又怎能實現?
4.教師是參與合作學習的保證
聽課時,我們經常發現,學生合作時,一些教師要么在講臺前踱來踱去等待,要么象征性地到學生中去走兩圈,或在學生交流匯報時考慮下一步的教學,或在學生辯論時當觀眾。教師作為學生學習平等中的首席,應真正發揮自己在合作學習中的角色,當學生對合作學習的任務還不清楚時,教師要對學生立即說明;當小組活動開展得順利時,教師應及時予以表揚;討論偏離主題時,教師要及時點撥;當學生討論受阻時,教師要及時地給以指導;當學生進行匯報交流時教師要及時地給予評價激勵,或以合作的身份參與。
二、怎樣增強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1.改變觀念,激發興趣,相機合作
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因此要把學習重點和難點作為討論的內容,抓住討論的時機,讓學生有效的參與討論。課內安排學生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有針對性、啟發性和合理性,要有利于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討論,不適合的不安排討論。不要讓合作學習成為一種時髦,為了課堂教學形式的熱鬧,讓合作學習成為一種無效的手段。因而,合作學習并不是每堂課所必須的,合作學習適宜從小學高年級開始,因其需要更多的基礎知識和自制力,另外還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相機合作,“該出手時才出手”。
合作學習應建立在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的基礎上,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探求知識,提高能力的一種珍貴的內驅力。合作要獲得成功,學生要學有成效,必須做到讓學生帶著一種積極的,活躍的情緒來學習,主動地投入到合作學習中,渴望去獲得新知識。教學中,相機合作,讓每個成員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也樂于傾聽別人的意見,使成員之間通過互相交流、相互尊重,既增長了知識又增進了友誼,像課外活動那樣充滿互助和競賽。學生們一起合作融洽,學習就變得更加愉快,從而激發了合作學習的興趣。
2.優化組合,有序組織,張揚個性
(1)分組。學生知識層次的差異,參與的積極程度,這些因素直接影響合作學習的效果。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與小組之間按座位就近分組,這樣的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容易形成一種依賴的、主從的關系,即知識基礎好、表達能力強的同學,成了小組的主帥,自覺不自覺地包辦了一切,代替了一切。而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就自覺不自覺地成了聽眾,有時一言不發,即使發言,不是語無倫次就是不著邊際,這樣的合作學習效果是不理想的。分組時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習成績、學習風格等合理分組,考慮小組內的人數搭配,男女搭配,不要落下任何一個同學。在教學中,可采取多種形式組成合作學習小組。
一、精心備課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條件。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上課質量如何,課堂效率怎樣,首先取決于備課質量。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真正的備課應當做到:
1、備新課程標準,制定教學目標。老師根據“內容標準”對知識與能力的不同層次要求組織教學,明白凡在內容標準的陳述中使用“列舉”、“知道”、“了解”、“說出”、“講述”、“簡述”、“復述”等行為動詞的,為識記層次要求:使用“概述”、“說明”、“闡明”、“歸納”等行為動詞的,為理解層次要求;使用“分析”、“評價”、“比較”、“探討”、“討論”等行為動詞的,為運用層次要求。只有目標明確,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這樣教學才有針對性。
2、精心積累備課資料。教師平時應廣博地、不斷地積累資料,要把收集來的知識,運用到教案的恰當部位,以便巧妙地展示給學生。
3、備教學重點。課程標準上只是列出了教學內容的要點,教科書上也是將這些要點按順序編排和敘述,都沒有明確說明一節課的內容中哪些應該是重點,哪些應該是非重點。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鉆研和分析,根據每節課內容的具體情況加以選擇,這也是教師創造性工作的具體體現。應根據某一史事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某一知識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某一內容對學生認識上的作用來確定教學重點。比如講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涉及到革命爆發的原因、過程、結果,對英國影響比較大的應該是《權利法案》的頒布,因為這一文獻的頒布,在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影響至今,對中國近代的也有影響,所以應該確定為重點。教學重點的設定和組織,涉及到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運用等問題,也反映了教學理念、教學思路的問題,并關系到教學結果、教學質量的問題,是歷史教師需要經常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對這一問題,如果教師能夠處理得合理、恰當、有效,一定會大大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4、精心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教學活動是有目的的活動。選擇教法要服務于教學內容,圍繞教學重點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注意各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以及學生個性差異,選擇多種教法以及從自身的實際出發,考慮自身的知識特點、業務素質,實踐經驗等。
二、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打造“生本課堂”。
歷史課程改革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改變以老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有利于促進歷史教學,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歷史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提出教學目標,學生根據教學問題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在此基礎進行展示落實知識。我們學校是一所城鄉結合學校,學生根本不愿意積極舉手回答問題,不敢表現自己,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后,教室里變得出奇安靜。怎樣才能讓學生說,讓課堂有效呢?針對這種情況,我充分利用好了四人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回答問題,展開小組之間的競爭,沉默狀況被打破,學生也愿意積極思考問題作答了。
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去參與。講《美國的獨立》涉及到評價華盛頓,我通過展示平臺顯示出評價人物的方法:明確歷史人物的身份、地位;舉出歷史人物的主要活動或主要事跡;對歷史人物及其活動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學生通過這一方法,經過小組交流高效的完成了“美國國父”華盛頓這一子目,這是學生自己思考得出的結論,印象深刻,這些環節都體現了以學生為主,所以,學習方法的掌握在課堂有效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運用好現代信息技術
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教師口授,學生聽記,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宰,學生則是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缺乏學習歷史的熱情,而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通過聲、光、電的有機組合刺激學生的感官意識,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以此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在教學中,我有時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現象,讓學生從現象中發現問題,從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種思維的過程非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是處在“引”和“導”的位置上,這個引導的平臺就是多媒體教學手段,無須教師多費口舌,學生通過媒體的展示,喚起探究的欲望,在和諧的教學環境中知識得到了升華。
如講到《的相持階段》一節中的“敵后抗日根據地的艱苦奮斗”一目時,我先播放一首同學們熟悉的歌曲《南泥灣》,讓學生在優美的歌聲中感覺到南泥灣從“雜草叢生、沒有人煙”開辟成“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過程,使學生自然形成“南泥灣怎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的問題,從而學生從背景、措施等方面開展小組討論,通過討論,不僅使學生掌握了歷史知識,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在多媒體教學中,不能單圖課堂精彩,還應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學習和復習鞏固,課件設計時,可把教學提綱用“超級鏈接”與課件內容結合起來。在講授一個子目時,先是投放出該子目的標題,然后點擊進入相關的內容;當這些內容完成后,返回到初始的界面上,再演示下一個子目的標題。最后一個子目的內容完成后,初始界面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教學內容提綱,類似板書綱要。教師要求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將初始界面上的綱目記在筆記本上。這樣,就避免了運用課件時忽略學生記錄綱要的情況。
四、加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系
一、師幼之間溝通方式的和諧
1.巧妙使用表情和身體語言,讓幼兒感到信賴和關愛。教師溫柔的話語會使幼兒有一種親切感,教師輕輕的會使幼兒有一種依賴感,從而撫平幼兒對未知事物的膽怯和焦慮。月月小朋友起初不知道該如何使繩子測量物體,我便摸了摸她的頭,笑著說:“是不是不知道如何用?沒關系,老師第一次用它時也不知道怎么用。現在,老師和你一起試試看。”在我的鼓勵和支持下,月月成功地學會了使用繩子測量物體。
2.接納幼兒不同的意見、探究方式和發現。科學探索活動中教師應接納幼兒不同的意見、探究方式和發現,提供各種條件讓幼兒去探究,并鼓勵幼兒敢于在探究中出錯、敢于面對失敗,以培養幼兒百折不撓的科學精神。在討論用什么測量最方便時,崢嶸堅持說:“長條積木最方便,因為它可以豎起來。”曉曉爭辯說:“鉛筆最方便,因為它能轉。”強強說:“用繩子最方便,因為它能纏繞物體。”……我鼓勵他們說:“很好,你們都能堅持自己的意見,現在就請按你們說的去試試吧。”探索結果出來后,大部分幼兒認為長繩最方便。
3.鼓勵幼兒大膽提出問題。好奇、好問是幼兒與生俱來的特點,他們往往會問個沒完沒了。如果教師對幼兒的問題不聞不問,幼兒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少,對周圍的事物關注和興趣也會逐漸減少。在科學探究活動“測量”中,我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幼兒提出問題,并和幼兒一起去尋找答案。
二、師幼之間選擇活動內容的和諧
科學探索活動的內容與師幼之間的和諧與否對于幼兒的參與程度是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幼兒喜歡并樂于參與的科學探索活動內容能夠使幼兒獲得許多的知識和經驗,而幼兒不感興趣的科學探索活動內容則會使幼兒被動“接納”而不能“內化”。科學探究活動的內容只有來源于幼兒的生活和興趣,才能使幼兒渴望從探索活動中獲得相關的知識,并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在一次散步時,幼兒走到了一排水杉樹下。他們紛紛走到水杉樹旁,小手抱著水衫樹仔細地觀察著。突然,丫丫和小雨爭論了起來。丫丫說:“我的水杉樹比你的大。”小雨不服氣地說:“我的大。”……究竟哪一棵水杉樹更大一些呢?帶著這一問題,我和幼兒一起討論用什么樣的方法可以測量樹圍。由于這一探究內容來自于幼兒的興趣,因此幼兒積極地思考著測量樹圍的工具和方法,并饒有興趣地進行了嘗試。
三、師幼之間活動組織形式的和諧
組織形式在一個成功的科學探索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師與幼兒之間活動組織形式的和諧,才有助于每個幼兒都能獲得屬于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游戲具有假想性、愉悅性,是幼兒最喜歡的一種組織形式內容。以游戲的方式組織科學探索活動,無疑能很大地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在科學探索活動“測量”的導入環節,我就和幼兒進行了一個非常好玩的游戲“變化的大樹”。這不僅拉近了幼兒與活動的距離,而且還讓幼兒感受到每一棵樹都是不一樣的,引起幼兒對下面的科學探索活動的興趣。
【關鍵詞】高中;數學;提問;有效
現代數學教學理論認為:問題不僅是學生學習動力的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的主線,也是聯系師生雙邊活動的最佳紐帶。因此,提問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課堂效率的高低。有效提問除了可以檢查學習效果外,還可以活躍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可以啟發學生思維從而進行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教師如果隨意提問或者提問不到位,課堂氣氛就會受影響,更會導致教學任務也不能較好地落實。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會遇到以下問題:(1)一節課問了很多問題,學生回答也很響亮,但由于教師提問過于隨意或者太多、太細碎,從而偏離了教學內容的重難點。(2)對一個難度較大、能力要求較高的問題,由于教師提問“一步到位”沒有分層次地循循善誘,導致只有少數學生能夠回答甚至集體沉默。(3)提出的問題表述不夠明確過于寬泛,讓學生聽得云里霧里如同丈二和尚摸不著頭,從而使知識獲取無法順利地推進。(4)擔心教學任務來不及完成,為了“節約時間”、“提高效率”,教師就盡量少提問,或者不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分析問題便給出答案。(5)有時教師聽到學生的回答偏離心目中的“標準答案”就會打斷學生的發言。
針對以上各種現象,應該如何有效地提問以提高教學效率,以下是筆者的一些思考和實踐。
一、有效提問要恰時恰點,有利于學生突破重難點
在數學教學中,常聽學生說,老師上課我聽得懂,但下課就不會做了;老師在課后也發現,部分知識點耐心地“講”了三四遍,學生依然沒有掌握。解題時生搬硬套,表述時邏輯混亂等。教師常說“教牛也教會了”,難道是學生連牛也不如?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問題不在于學生而在于教師。由于老師在教學設計時“閉門造車”自以為是地認為這個知識點對學生來說是難點,那個是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或者完全聽命于指導書來設置重難點,這樣容易脫離學生實際而犯”經驗主義”的錯誤。實際上應該是從學生實際出發,學生覺得難的地方才是教學的重難點,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所設問題要與教材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特點結合起來,從知識的重難點上提問,從學生容易出現錯誤的點上提問,讓學生在討論中獲取知識,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二、有效提問要具有層次性,有利于學生接受新知識
心理學認為,人的認知水平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已知區”、“最近發展區”和“未知區”。人的認識水平就是在這三個層次之間循環往復,不斷轉化,螺旋式上升。因此,教師要在“已知區”和“最近發展區”的結合點上設計問題,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層層遞進,使學生認知結構中的“最近發展區”上升為“未知區”。比如,在學習新知識時,可以通過舊知識的回顧復習,過渡到新知識,而這一過渡的提問就得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難度過大的問題要分層次引導,使學生處于“跳一跳摘果子”的狀態,達到古人所說的“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境界。
三、有效提問要具有開放性,有利于學生拓展思維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對學生來說,創造性思維就是利用已學過的知識和經驗創造性的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不同的解法,新的思路或對公式獨到的見解和看法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的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思維的發散性和靈活性。
四、有效提問要具有明確性,有利于師生互動
教師提問時如果表達不清楚,那么學生就會不知道怎么回答,也就無法達到教師提問的目的。所以提問時的用語要盡可能的準確、規范,含義明確,指向具體。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進行以下提問:“通過觀察,你發現了什么?”“你認為該怎么做?你的方法是什么?”“你們的猜想對嗎?用什么辦法來驗證這些結論是否正確?”不要用含糊的詞語表達,使學生不知所措。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以,課堂的有效提問,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十分有益的,也對教師的業務素質、業務技能和教學的應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地探索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