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減少碳排放的途徑

      減少碳排放的途徑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減少碳排放的途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減少碳排放的途徑

      減少碳排放的途徑范文第1篇

      一、碳排放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碳排放量主要是根據二氧化碳產生的化學原理,制定出最優化的碳排放量的估算方法,工作人員應該分析當前中國碳排放和經濟發展的現狀,并由此確定二者之間相互影響的作用方向;還可以通過抽樣調查,從中探究碳排量和農業經濟增長的關系[1]。碳排放的研究方法可分為以下兩種:

      1碳排放測算方法

      碳排放量可以按照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責任原則進行計算,計算的公式為:碳排(29.27MJ/kg)×燃料含碳量×氧化率×C轉化為CO2的系數44/12。

      2彈性分析法

      在對經濟增長和碳排放的關系進行分析時,應采用彈性分析法對CO2排放量的GDP彈性進行計算,該公式為:碳排放量的GDP彈性=CO2排放量變化的百分比/GDP變化的百分比。

      二、中國碳排放的現狀

      要知道,只有消耗能源才能促進國家的經濟增長,那么,在消耗能源的背后就是對環境的危害,尤其是碳排放,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就近幾年中國的碳排放量進行分析[2],總結出:隨著時間的變化,碳排放量的增長率在逐年增長。由此可見,碳排放在促進增長的建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三、中國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脫鉤狀況

      近20年來,中國的碳排放量和GDP增長的脫鉤狀態分為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呈現弱脫鉤的狀態;第二階段主要表現為擴張性負脫鉤;第三階段又回到了弱脫鉤的狀態,這三個階段呈現的是低-高-低的趨勢,由此可見,經濟的增長速度越快,碳排放量就越多,也就是說,碳排放量是隨著經濟增長的多少決定的。

      四、經濟增長與碳排放之間關系的宏觀背景

      由于碳排放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們關注,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嚴重的破壞了自然環境,實際上,這不僅破壞了環境還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影響。現今,全球氣候變暖已經變成了事實,為了控制這一情況的繼續發展,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形態應運而生。那么,如何發展低碳經濟呢?首先,要確定發展低碳經濟的途徑,其途徑是:調整經濟結構、改變生活方式以及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當然除此之外還要充分地發揮政府的職能,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低碳經濟從表面上看是為了應對溫室氣體排放而制定的新型經濟發展形態,實際上,它也包含很多內容[3],它不僅是企業發展的主體,還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實行低碳經濟模式,必須要從多方面進行節能減排,要知道,節能減排是構建低碳文明的基礎,它可以促使環境和經濟增長同時發展,所以,低碳經濟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與此同時,低碳經濟也成為了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指南,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操作性路徑,主要包括:低碳能源系統、低碳產業系統、低碳技術系統等。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是低碳經濟發展持續的關鍵之處,只有處理好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才可以順利推進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五、碳排放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要想讓中國的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就要明確以下幾個問題:碳排放影響因素的問題?不同區域的碳排放影響相同嗎?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碳排放的?這些問題都對國家的經濟增長有著重要的影響。根據眾多的專家研究,可以得出影響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是:產業的規模、結構以及能源消費結構和技術管理水平等。通過對影響碳排放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4],可以得出:在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農業的產業規模也在不斷擴大,由此可得出,在能源消費的過程中,碳排放的數量是隨著煤炭的碳排量系數升高而增大的,為控制碳排放量的增大,要做到以下幾點:

      1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

      目前,中國正處在工業化發展時期,二氧化碳的排放給中國的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因此,要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完成中國產業結構的升級,以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減少排放

      2加快技術創新

      無論是任何一項工作都應該要求有技術上的創新,所以,在控制碳排放上也要加強技術創新,通過先進的技術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從而推動國家的經濟發展。

      3增加潔凈能源

      要知道,中國是一個將煤炭作為主要能源的國家,所以,大量的碳排放都是因為煤炭的燃燒而產生的,為控制碳排放,應加大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此來改變能源結構,達到控制碳排放的目的。總之,中國要減少碳排放,就要對農業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與此同時,提升清潔生產水平,這對控制碳排放也很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經濟增長和碳排放之間的協調發展。

      結束語:

      減少碳排放的途徑范文第2篇

      關鍵詞:碳排放;節能減排;建筑業;遼寧省

      中圖分類號:TK411+.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6)22-0171-02

      1引言

      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建筑業在拉動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和國民經濟增長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同時,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建筑業引起的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2007年)統計,建筑業消耗的能源總量占全球40%,排放的CO2占全球36%。在我國,建筑能耗約占全社會能源消費的28%~30%[1],CO2排放量占社會總排放量的40%左右[2]。因此,建筑業的節能減排對我國綠色低碳建筑的發展及全球氣候變暖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寧省是一個建筑業發展迅速的工業大省,“十一五”以來建筑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5.8%上升到6.6%,2014年建筑業從業人員達到87萬人,比2011年增加43萬人,成為推動遼寧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是,隨著建筑經濟的發展,建筑業的能源消費量和溫室氣體排放量也在不斷增加,對全社會的節能減排工作造成了一定影響。由于2009年以來,遼寧省建筑業能源消費品種增加了煤油和燃料油,因此為了分析過程的一致性,選取2009~2014年遼寧省建筑業能源消費數據,對這一時期遼寧建筑業碳排放量進行計算及趨勢分析,并進行建筑業碳排放量、碳排放強度和建筑業總產值的關系研判,進而提出未來遼寧建筑業碳減排的途徑和策略。

      2遼寧省建筑業碳排放趨勢分析

      2.1范圍界定

      (1)建筑業范圍。建筑業研究范圍依據我國投入產出表所包含的內容,主要指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業、建筑安裝業、建筑裝飾業和其他建筑業。

      (2)能源種類范圍。根據遼寧統計年鑒(2010-2015年)中的“分行業主要能源品種消費量”,建筑業能源消費種類包括煤炭、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電力等6種能源。

      2.2遼寧省建筑業能源消費碳排放量測算

      根據IPCC第4次評估報告(2007)中的碳排放計算指南,計算公式如下:

      C=∑ni=1Ri+Ti(1)

      其中,C為建筑業碳排放量,單位為萬t;Ri為第i種能源的消費量,單位為萬t標準煤;Ti為第i種能源的碳排放系數,單位為噸碳/噸標準煤,i為能源種類。根據遼寧統計年鑒建筑業能源消費種類,選取煤炭、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電力等6種能源品類進行分析。為計算需要,先將各類能源消費量的單位對標準煤進行折算處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2589―2008綜合能耗計算通則》所列,各種能源折標準煤參考系數見表1。各類能源碳排放系數依照IPCC第4次評估報告(2007)《GuidelinesforNationalGreenhouseGasInventories:volumeⅡ》整理,結果見表1。計算結果如表2。

      2.3遼寧省建筑業碳排放特征及趨勢分析

      將2009~2014年遼寧省建筑業總產值、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強度的數據無量綱化處理,繪制三者在這一時期的變化趨勢曲線,如圖1。從圖1可以看到,2009年以來遼寧省建筑業發展迅速,到2014年建筑業總產值比2009年增加了1.3倍,但同時建筑業能源消耗隨之增加,2009~2013年碳排放量的增速達到了7.4%,2014年稍有回落,而碳排放強度一直呈下降趨勢。總體來說,遼寧省建筑業能源消耗碳排放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高度正相關性。碳排放量的變化趨勢與建筑業總產值的增長趨勢高度吻合,兩者呈現高度正相關性。

      (2)弱脫鉤狀態。從遼寧省近幾年建筑業碳排放強度的變化來看,一直處于持續下降趨勢,建筑業總產值和碳排放強度呈現弱脫鉤狀態,表明遼寧省建筑業節能減排工作的開展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繼續加大減排力度有望實現建筑業總產值和碳排放的完全脫鉤。

      出現這兩個特征的原因有三點:第一,經濟活動頻繁必然導致碳排放量增加,建筑業產值的增長與碳排放量的增加密切相關;第二,遼寧省近幾年在能源結構調整方面加大了力度,減少了能源消耗,正在向著綠色、低碳、高效、環保的集約化道路前進;第三,在建筑活動中進行技術創新,碳排放強度不斷減少。從長遠來看,建筑業在國民經濟增長中仍將占有重要地位,而建筑業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量也將存在持續走高的風險,因此,制定切實可行的遼寧省建筑業碳減排策略顯得尤為迫切。

      3遼寧省建筑業碳減排對策

      3.1推行綠色建筑發展

      為全面推動綠色建筑發展,切實轉變住房城鄉建設模式和建筑業發展方式,遼寧省于2015年出臺了《遼寧省綠色建筑行動實施方案》,對遼寧省綠色建筑的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綠色建筑是節能減排的重要途徑之一,具有“四節一環保”(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建設污染)的特點,因此,綠色建筑的建設和發展對建筑業實現碳減排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綠色建筑應涵蓋到城鄉建設的各個方面,不僅包括大型公用建筑、民用住宅,還要在城郊及農村推行綠色保障房及綠色民房建設等[3]。

      3.2優化建筑業能源結構

      建筑業的低碳發展,不僅需要在建設階段實行生產方式的調整來減緩碳排放,還要在使用階段減少能源的消費強度來降低碳排放。因此,需要從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兩個方面展開。第一,加大風能、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潔能源的利用,進一步優化建筑業能源結構,通過能源利用的多樣化來實現建筑低碳化。第二,結合遼寧省產業空間布局和能源平衡,建立科學合理的能源供應和運輸渠道,減少運輸壓力和運輸過程產生的碳排放。

      3.3提升建筑業的產業技術升級

      優化建筑設計,加強源頭的材料消耗控制和末端的建筑垃圾處理,降低單位面積的建筑材料消耗量,對廢舊建筑的施工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減少建筑業能源結構碳強度[4]。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產業,打造現代建筑產業化示范城市,推動遼寧省建筑業的綠色轉型。

      3.4轉變居住觀念

      居民的居住條件是衡量生活質量的標準之一,但在現今低碳社會發展中,要摒棄追求超大居住空間的觀念,盡量選擇中小戶型的住宅,減少建筑使用階段的住宅能耗碳排放。住宅使用階段要充分利用自然能源,減少煤炭等礦物燃料的使用和依賴,同時降低火力發電在電力結構中的比例,從而減少電力的碳排放系數。

      參考文獻:

      [1]2013年我國建筑能耗占全社會能耗的28%以上[N].人民政協報,2014-05-22(11).

      [2]胡文發.中國住宅建筑使用階段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實證[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0(6):960~964.

      減少碳排放的途徑范文第3篇

      關鍵詞 碳排放;LMDI分解技術;產業分解;地區分解

      中圖分類號 F2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0)12-0004-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2.002

      當前,我國正處于快速工業化推進進程中,二氧化碳排放仍保持快速增加態勢,控制和削減 二氧化碳排放形勢十分嚴峻。到底是什么原因促進了我國碳排放持續快速增長,值得探討。 分解分析作為研究事物的變化特征及其作用機理的一種分析框架,在環境經濟研究中得到越 來越多的應用。將排放分解為各因素的作用,定量分析因素變動對排放量變動的影響,成為 研究這類問題的有效技術手段。通行的分解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指數分解方法IDA(Ind 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一種是結構分解方法SDA(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 lysis)。相對于SDA方法需要投入產出表數據作為支撐,IDA方法因只需使用部門加總數據 ,特別適合分解含有較少因素的、包含時間序列數據的模型,在環境經濟研究中得到廣泛使 用。本文采用IDA類中的LMDI(Log Mean Divisia Index,對數指標分解方法)對我國碳排 放因素進行分解分析。

      1 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構建與分解技術

      有關二氧化碳排放的恒等式很多,鑒于我們的關注重點在經濟總量、經濟結構、能源利用效 率和能源消費結構對碳排放的影響,本文采用下述恒等式對我國二氧化碳排放軌跡進行分析 :

      C=ΣijCij=ΣijQQiEi EijCijQQiEiEij=ΣijQSiIiM ijUij

      其中,i表示產業(或地區),j表示一次性能源消費種類(煤炭、石油、天然氣);C表示 二氧化碳排放總量,Cij表示i產業(或地區)消耗j種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Q和Q i分別表示經濟總量和i產業(或地區)增加值;E,Ei,Eij分別表示能源消耗總 量、i產業(或地區)的能源消費總量、i產業(或地區)j種能源的消費量;Si表示i產業 (或地區)增加值所占比重;Ii表示i產業(或地區)能源消費強度;Mij表示j種 能源在i產業中所占的比重,Uij表示i產業中消費j種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數。

      這樣,在基期和報告期的碳排放量差異可表示為乘法模式和加法模式:

      Dtot=Ct/C0=DactDstrDintD mixDemf

      ΔCtot=Ct-C0=ΔCact+ΔCstr+ΔCint+Δ Cmix+ΔCemf

      上述分項中分別代表經濟活動(經濟規模擴張)、經濟結構、能源消耗強度、能源結構和碳 排放系數的變動對總的排放水平的影響。

      對于上述公式的因素分解屬于IDA分解分析范疇,主要包括Laspeyres IDA與Div isia IDA兩 大類。其中,LMDI屬于Divisia IDA的一個分支,由于具有全分解、無殘差、易使用,以及 乘法分解與加法分解的一致性、結果的唯一性、易理解等優點而在眾多分解技術中受到重視 ,目前在許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LMDI 的主要缺陷在于無法處理具有0值和負值的數據,但 B.W. Ang等人使用“分析極限”(analytical limit)的技巧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在實 際問題中,一般不會出現負值,而對于0值,則可以用一個任意小的數代替(比如10的-10~ -20次方)而不會影響計算結果。

      根據LMDI分解方法(詳細推導過程可參閱B.W. Ang, etc (2003)等),在乘法分解模式下, 則有:

      Dact=exp(Σij(Ctij -C0ij)/ (lnCtij-lnC0ij(Ct-C0)/( lnCt-lnC0)ln(Q tQ0))

      Dstr=exp(Σij(Ctij-C0ij)/(lnCt ij-lnC0ij(Ct-C0)/(lnCt- lnC0)ln(StiS0i))

      Dint=exp(Σij(Ctij-C0 ij)/(lnCt ij-lnC0ij(Ct-C0)/(lnCt- lnC0)ln(ItiI0i))

      Dmix=exp(Σij(Ctij-C0ij)/(lnCt ij-lnC0ij(Ct-C0)/(lnCt- lnC0)ln(MtitM0 ij))

      Demf=exp(Σij(Ctij-C0ij)/(lnCt ij-lnC0ij(Ct-C0)/(lnCt- lnC0)ln(UtijU0 ij))

      在加法分解模式下,則有:

      ΔCact=Σij(Ctij-C0ij)(lnCtij-lnC0ij)ln(QtQ0)

      ΔCstr=Σij(Ctij-C0ij)(lnCtij-lnC0ij)ln(StiS0i)

      ΔCint=Σij(Ctij-C0 ij) (lnCtij-lnC0ij)ln(ItiI0i)

      ΔCmix=Σij(Ctij-C0ij)(lnCt ij-lnC0ij)ln(Mt ijM0ij)

      ΔCemf=Σij(Ctij-C0ij)(lnCt ij-lnC0ij)ln(Ut itU0ij)

      2 數據來源及處理

      郭朝先:中國碳排放因素分解:基于LMDI分解技術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年 第12期

      本文收集了1995,2000,2005和2007年分產業增加值和各地區GDP,并根據相應的GDP 平減指數統一折算成2000年不變價格。同時,收集上述4個年度的分產業和各地區煤炭、石 油、天然氣消費量,并將它們統一折算成標準量(t標煤)。鑒于各種能源在不同年份碳排 放系數變化率較小以及測度碳排放系數的技術困難,這里假定它們是不變的,統一使用IPCC 提供的默認值測算二氧化碳排放數據。因此,在接下來的因素分解過程中,碳排放系數的變 化被假定為貢獻率為0。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指的能源結構僅僅指煤炭、石油、天 然氣三種化石能源的結構,不包括其他能源如水電、核電、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 能源。主要的數據來源包括: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以及IPCC提 供的《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

      3 中國碳排放的產業分解

      根據計算,1995,2000,2005和2007年全國產業排放的二氧化碳分別為29.4億t,31.4億t, 51.1億t和61.1億t。1995-2007年分產業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其增長情況見表1。 表1顯 示,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 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煤炭開采和洗選業6個產業是最主 要的排放大戶。數據顯示,1995,2000,2005和2007年這6個產業分別占到當年總排放量 的79.1%,83.7%,89.5%和90.7%。從表1還可以看出,1995-2007年多數產業碳排放呈增長態 勢 ,尤其是6個主要產業碳排放增長明顯。從碳排放強度看,多數產業碳排放強度有所下降, 表現出一種向好的發展態勢,但下降幅度還比較有限(見表1)。

      首先,根據LMDI乘法分解方法,對中國產業碳排放進行分解,結果如表2所示。表2顯示,19 95-2007年,中國碳排放增長2.080 9倍,其中,產業規模增長(經濟總量)導致碳排 放增長 2.929 7倍,產業結構的變化導致碳排放增長1.046 6倍,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使碳排放保持 在原來的0.683 9倍的水平上,能源結構的變動也有助于減排,使碳排放保持在原來的0.992

      4倍的水平上。在其中的不同時間段內,產業規模的增長始終是導致碳排放增長的主要因素 ;一般情況下,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強度)是促使碳排放減少的主要因素,但在2000-2005 年例外,這期間能源利用效率的下降導致碳排放增長1.014倍;從碳排放的角度看, 我國的 產業結構處于不斷“劣化”的過程中,產業結構的“劣化”導致碳排放增長,而能源結構處 于不斷“優化”的過程中,能源結構的“優化”導致碳排放相對減少,但是這兩個因素的貢 獻相對都比較小。

      其次,根據LMDI加法分解方法,對中國產業碳排放進行分解,結果如表3所示。 表3顯示,19 95-2007年,中國碳排放增加317 388萬t,其中,產業規模增長(經濟總量)導致碳排放增 加465 555萬t,產業結構的變化導致碳排放 增加19 727萬t,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結 構的變動分別使碳排放減少164 579萬t和3 316萬t。從碳排放增長的貢獻率來看,1995-200 7年產業規模增長的貢獻率為146.7%,產業結構的貢獻率為6.2%,能源強度的貢獻率為-51.9 %,能源結構的貢獻率為-1.0%。如同乘法分解一樣,在其中的不同時間段內產業規模的增長 始終是導致碳排放增長的主要因素,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強度)一般促使碳排放減少(但20 00-2005年例外),產業結構的“劣化”導致碳排放增長,能源結構的“優化”導致碳排放 相對 減少,但后兩個因素的貢獻相對都比較小。

      分產業看,大多數產業表現為:產業規模是導致碳排放增長最主要的因素,而能源利用 效率的提高是促使碳排放減少的主要因素(見表1)。在6個最主要的碳排放“大戶”產業中 ,規模因素均導致了碳排放增長,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業、化學 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由于在經濟結構中的份額增加而使其碳排放進一 步增長,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由于在經濟結構中的份額減少而使其碳排放減少, 能源利用和能源結構因素一般使得產業碳排放減少,但是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屬 于例外情況。

      4 中國碳排放的地區分解

      匯總各個地區碳排放量,得到1995、2000、2005和2007年全國產業排放的二氧化碳分別為33.5 億t,36.2億t,62.6億t和75.4億t,這些遠比從產業層面匯總得出的數據高。由于統計數據缺 乏,分地區數據不包括數據。重慶在成為直轄市之前的1995年數據是根據四川省重慶市 相關數據估算而來。這種差異主要來源于兩個途徑:一是統計口徑的差異,地區層面的統計 包括生活消費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而產業層面不包括;二是統計部門不一致,全國產業層 面的數據統計由國家統計局負責,地區層面的數據統計由地方統計部門負責,由于這種不一 致,使得相同年度的能源消費全國數據和地方匯總數據出入很大,地方匯總數據往往大于全 國數據。這種差異并不妨礙接下來的分析,因為地區層面的因素分解主要用于說明地區排放 問題,不涉及產業排放問題。

      從地區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來看,2007年,山東、山西、河北排放超過5億t,河南、遼寧、江 蘇排放超過4億t,內蒙古、廣東、浙江超過3億t,這些地區同時也是1995-2007年排放增幅 最大的地區。上述9個地區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全國排放總量的一半以上份額,就1995-2007 年排放增幅而言,上述9個地區增幅占到全國增幅的6成以上。從碳排放強度看,除寧夏和海 南外,碳排放強度均出現下降,表現出一種向好的發展態勢,但下降幅度總體來說比較有限 ,存在進一步下降的巨大空間。

      根據LMDI乘法分解方法,對中國地區碳排放進行分解,結果如表4所示。表4顯示,1995-200 7年,中國碳排放增長2.247 8倍,其中,經濟總量的擴張導致碳排放增長為 原來的3.660 3 倍,地區結構的變化、能源利用效率的提 高和能源結構的變動分別使碳排放減少到0.988 1 倍、

      0.623 1倍和0.997 1倍的水平上。分時間段看,地區經濟總量的擴張始終是導致碳 排放 增長的主要因素,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促使碳排放減少的主要因素,地區結構和能 源結構 變動因素對碳排放增長影響都很小。

      根據LMDI加法分解方法,對中國地區碳排放進行分解,結果如表5所示。表5顯示,1995-200 7年,中國碳排放增加418 309萬t,其中,地區經濟總量擴張導致碳排放增加670 131萬t, 產業結構的變化、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結構的變動導致碳排放分別減少6 208萬t、24 4 288萬t和1 524萬t。從碳排放增長的貢獻率來看,1995-2007年產業規模增長的貢獻率為1 60.2%,產業結構的貢獻率為-1.5%,能源強度的貢獻率為-58.4%,能源結構的貢獻率為-0.4 %。如同乘法分解一樣,在其中的不同時間段內地區經濟規模的增長始終是導致碳排放增長 的主要因素,能源利用效率始終是促使碳排放減少的主要因素,地區結構因素和能源結構因 素傾向于減少碳排放(個別時間段例外),但這兩個因素的貢獻相對都很小。

      分地區看,各地區經濟規模的增長無一例外地導致碳排放增長;除寧夏、海南外 ,能源強度 因素均導致碳排放減少;東北地區和部分中西部地區的省份由于在全國經濟總量中所占份額 下降,使得地區結構因素促使其二氧化碳排放減少,而大多數地區能源結構的變化導致二氧 化碳排放減少,但后兩個因素所發揮的作用一般都較小(見圖1)。

      5 結 論

      本文構建了一個包括經濟總量、經濟結構、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結構等變量 的碳排放恒等式 :C=ΣijQSiIiMijUij, 運用LMDI 方法對1995-2007年中國碳排放進行了產業層面和地區層面的因素分解,結果發現:

      (1)經濟規模總量的擴張是中國碳排放繼續高速增長的最主要原因。

      (2)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抑制碳排放增長最主要的因素,但是某些時間段、部分產業和 個別地區做的并不好,存在能源利用效率下降導致碳排放增長的情況。

      圖1 1995-2007年各地區二氧化碳排放因素分解

      Fig.1 1995-2007 Decomposition of regional carbon dioxide e mission

      (3)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地區結構)的變化對碳排放增長有影響作用,但總體而言,作用相對較小,潛力還沒有發揮出來。

      (4)能源結構(這里指煤炭、石油、天然氣三種化石能源的結構)的變化對碳排放增長影 響十分有限。

      考慮到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還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當前各地區在促進 地方經濟高 速增長方面均持十分積極的態度,因此,試圖通過調整經濟發展速度和地區 經濟結構的方法 來控制中國二氧化碳排放是 不現實的。由于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 當前各種產業都有其 存在發展的空間,因此,短時間內試圖通過調整產業結構來顯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也是不可 能的,但是,在產業內部大力推進產業內升級,特別是工藝創新、工藝升級達到節能減排的 目的則是可能的,這實際上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途徑。不過,從長遠來看,產業結構調整 和產業結構升級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則是一個可行的選擇。中國能源資源的稟賦決定了試圖 調整化石能源內部結構來達到減排的目的也是不現實的,但是,通過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 新能源來優化能源結構達到減排的目的則是可能的。由此可見,當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最主 要的途徑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從歷史情況看,我國能源利用效率狀況不容樂觀,但這也為 未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供了巨大空間。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B W Ang.The LMDI Approach to Decomposition Analysisa Practical G uide[J]. Energy Policy, 2005, 33: 867-871.

      [2]B W Ang, F LLiu, E P Chew.Perfect Decomposition Techniques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nalysis[J]. Energy Policy, 2003 , 31: 1561-1566.

      [3]Ang B W , Liu F L. A New Energy Decomposition Method: Perfect in Decomposit ion and Consistent in Aggregation[J]. Energy, 2001, 26: 537-548.

      [4]魏一鳴,等.中國能源報告(2008):碳排放研究[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43 -1 11.[Wei Yiming, et al. China Energy Report(2008): CO2 Emissions Research[M] .B eijing: Science Press, 2008:43-111.]

      [5]包森,田立新,王軍帥. 中國能源生產與消費趨勢預測和碳排放研究[J].自然資源學 報, 2010,(8). [Bao Sen,Tian Lixin,Wang Junshuai.

      Trend Forecast of Energy Prod 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China and Research of Carbon Emissions[J]. Journal o f Natural Resources, 2010,(8).]

      [6]賈俊松. 基于經典偏最小二乘模型的CO2排放量宏觀驅動因素分析[J].中國能源,

      2010,(7). [Jia Junsong.

      Analysis of CO2 Emission’s Microdriving Factors b ased on Classical Partial Least Squares(PLS) Model[J]. Energy of China, 2010,( 7).]

      [7]Yu Huichao, Wang Limao.Carbon Emission Transfer by International Trade:Taki ng the Case of SinoU.S.Merchandise Trade as an Example[J].Journal of Resourc es and Ecology, 2010,(2).

      [8]Shi Minjun,Li Na, Zhou Shenglv,et al. Can China Realize CO2 Mitigation Ta rget toward 2020? [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0,(2).

      [9]朱勤,彭希哲,陸志明,等. 中國能源消費碳排放變化的因素分解及實證分析[J].資源 科學,2009,(12). [Zhu Qin,Peng Xizhe,Lu Zhiming,et al. Factors Decomposition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Variations in Energy Carbon Emission in China[J]. Resou rces Science, 2009,(12).]

      [10]宋幫英,蘇方林. 碳排放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不公平及其原因探析:基于中國 37個規模以上工業行業數據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 2010,(9). [Song Bangying,Su Fan glin.

      Unfair Phenomenon of Carbon Emission and Energy Efficiency and Analysis a bout the Reasons:Based on Data of 37 Industrial Enterpriese above Designated Siz e by Industrial Sector of China[J].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2010,(9). ]

      [11]朱永彬,王錚,龐麗,等. 基于經濟模擬的中國能源消費與碳排放高峰預測[J]. 地理 學報,2009,(8).

      [Zhu Yongbin,Wang Zheng,Pang Li,et al.Simulation on China’s Ec onomy and Prediction 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under Optimal Gro wth Path[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8).]

      [12]胡初枝,黃賢金,鐘太洋,等.中國碳排放特征及其動態演進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8,(3).[Hu Chuzhi,Huang Xianjin,Zhong Taiyang,et al.Character of Carbon Emission in China

      and Its Dynamic Development Analysis[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8,(3).]

      [13]鄧曉.基于LMDI方法的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實證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9. peng Xiao.Decomposition Model and Empirical Study of Carbon Emission Base on LMDI Technique[D]. Wuha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

      [14]梁巧梅,Norio Okada,魏一鳴.能源需求與二氧化碳排放分析決策支持系統[J].中國能源, 2005,(1).Liang Qiaomel,Norio Okada,Wei Yiming.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Energy Demands and Related CO2 Emissions Analysis[J]).Energy of China,2005,(1).]

      Decomposition of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Based on LMDI Method

      GUO Chaoxia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 ces, Beijing 100836, China)

      Abstract Carbon emission is a hot issue nowadays. How to evalua te various factors contribution to carbon emission is important in finding som e key factors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 The paper constructs a carbon emission

      identity, based on economic gross, economic structure, energy efficiency, en 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emissions parameters, and uses LMDI method to decomp o se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in 1995-2007 at industrial and regional levels.

      Th e results show that expansion of economic scal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continuous carbon emissions growth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nergy efficiency

      is th e most important to inhibit carbon emissions growth. The changes of industrial

      減少碳排放的途徑范文第4篇

      近年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導致建設用地出現快速擴張的趨勢,人類社會面臨的土地利用問題較歷史上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突出。近年國內外多個權威研究機構研究已表明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對城市的碳排放具有一定的約束作用,本文通過對葫蘆島城市碳排放評估的基礎上提出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策略。

      關鍵詞:低碳;土地利用;城市規劃;低碳城市

      Abstract:

      Speed ​​up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recent years, lea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land to the trend of rapid expansion, land use issues facing human society than any time in history becomes more prominent. Number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uthoritative research institutes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reasonable urban land use with certain constraints on the city's carbon emissions, this article on the basis of the assessment on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Huludao city, urban land use planning strategy based on low-carbon concept .

      Key words:low carbon;Land Use;City planning;Low Carbon City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研究區域概況

      葫蘆島市位于遼寧省西南部, 1989 年建市, 是環渤海經濟圈最年輕的沿海城市。它地處遼東灣西南部沿海地區, 東北和華北的交匯處, 葫蘆島市總土地面積 1041494 公頃。葫蘆島市地理位置優越, 礦產資源和旅游資源十分豐富, 同時它也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環渤海經濟圈中最具發展潛力的海濱城市。

      低碳城市評價標準:

      隨著世界各國對低碳城市的重視,關于低碳城市的理論研究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低碳城市規劃同傳統城市規劃最大的區別據在于低碳城市規劃的主要目的是減少城市的碳排放量,雖然世界各國已經有很多基于低碳生態理念的城市建設完成,但是如今在世界范圍內還沒有一個公認的低碳城市評價標準體系。目前一系列的研究還都是處在研究探索階段。

      葫蘆島城市碳排放量評估計算

      在低碳城市的建設過程當中,需要對城市的碳排放或者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個準確的掌握,以便以此為根據指定相對應的策略。其中最基本的指標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即城市在生產和消費過程當中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

      其基本公式為: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二氧化碳吸收總量。

      其中,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能源消費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工業產品生產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垃圾排放二氧化碳總量+農地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其他。而二氧化碳吸收總量指的是“綠地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由于本次計算的是葫蘆島城市區域的碳排放量,因此對于農業用地的碳排放量不列入到計算范圍之內。

      城市能源消費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010年葫蘆島重點耗能工業企業能源生產消費總量為16 406 398噸標準煤。

      系數法計算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的基本公式:CO₂=KE

      E為不同類型能源使用量,可按標準統一折算為標準煤,系數K為碳排放強度或者碳排放系數。因國家、地區、技術的不同有所差別。目前我國采用的碳排放系數主要是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的0.67(噸/標準煤)。經此公式計算結果為10 992 286.66噸

      工業產品生產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工業產品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一般計算水泥和剛才的成產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但是由于鋼材的生產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體現在能源的消費上因此一般只計算水泥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水泥生產的二氧化碳絕對排放量=本地生產的水泥總量×0.6。葫蘆島2010年水泥產量為263.4萬噸。計算結果為1 580 400噸。

      垃圾排放二氧化碳總量

      由于我國垃圾焚燒所占比例較少,為簡化計算,垃圾排放二氧化碳的計算一律按填埋處理,排放系數取0.3。根據葫蘆島市統計年鑒2010年葫蘆島生活垃圾清運量為20.8萬噸。計算結果為62 400噸。

      林業碳吸收量

      根據葫蘆島市2010年的統計結果顯示葫蘆島市的園林綠化面積為2802公頃。而從全球來看,溫帶森林每年每公頃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為2.5~27噸。本次計算取最大值27.其計算結果為75 634噸。最后計算結果得出葫蘆島市城市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2 559 452.66噸。

      計算結果盡管同我國其他大中型城市相比無論是人均還是總量葫蘆島市的碳排放量都不算高,但是也有下降的空間及要求。

      通過土地利用變化減少碳排放的主要策略

      土地利用方式是社會經濟發展方式的土地資源上的具體表現,也是城市發展的客觀體現,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的評估報告,自1850年以來全球有三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排放由土地利用變化世界導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土地利用變化所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呈現增長趨勢。因此城市用地的低碳化、合理化利用是低碳城市規劃的重中之重。通過土地利用的方式減少碳排放主要分為直接和間接兩種途徑。

      直接減少碳排放途徑

      減少地面硬化

      減少地面硬化是為了保持土壤的碳匯功能,土壤中的微生物在一定環境下可吸收和固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將其轉化,大量的硬質地面隔離了土壤與空氣的接觸使之無法發揮固碳的作用,因此應重視土壤的生態價值,重視地面的硬化處理,以保持地面的生態系統和透氣透水的自然功能。

      提倡和鼓勵綠色節能建筑

      綠色建筑的發展相對城市,在國內也已經初具規模,由于綠色建筑在他的生命周期內,最大限度的節約了能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是有效的低碳策略。

      城市基礎建設低碳化

      城市的基礎設施在城市的碳排量中也占據的很大的比重,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導致一小汽車為主導的交通方式已經形成。給城市的環境建設帶來巨大壓力。低碳城市的假設中應改變這種現狀,應建設以大運量、高效率、低能耗、輕污染、少用地、低噪音同時又能優化城市布局,帶動產業發展的交通工具為主導的交通模式。應發展以公共交通有主,步行系統為輔助的交通模式。從而有效的減少交通上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控制城市用地的密度與尺度

      高密度的城市用地必然產生更多的碳排放,因此也容易產生熱島效應。城市用地的尺度是通過控制城市規模的無限擴張來降低城市碳排放持續增加的趨勢。

      重視城市綠化,發揮綠地碳匯功能

      在城市的綠化活動中應因地制宜的選著適合本地區、高碳匯量的植物,根據合理化、多樣化的植物配置原則進行規劃建設。

      間接減少碳排放途徑

      混合用地模式

      混合用地模式可以分為宏觀的混合和微觀的混合,宏觀的混合表現為多個不同功能的建筑體存在于同一個地塊內,使這一地塊呈現出多樣性和混合性。微觀的混合則表現為同一座建筑內的不同功能空間的加入混合。使一座建筑內部具有多種不同使用功能。具體表現就是各種形式的建筑綜合體,例如商業綜合體等等。

      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以創建低碳家庭、低碳社區、低碳鄉村、低碳企業、等多種活動以及建筑類型為載體,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集體,從每一天每一件事情做起養成低碳生活方式,也是全民低碳意識和國民素質提高的過程。

      結語

      我國目前正處于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和新一輪的空間結構調整期,城市規劃應從低碳化的土地利用規劃入手,探討綠色城市空間規劃方法。通過調整城市空間布局,構建綠色交通體系、綜合緊湊型城市和生態單元,實現在碳來源、碳排放、碳捕捉三個方面的減碳化,真正實現低碳城市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德英. 我國工業部門碳源排碳量估算辦法研究 . 北京:北京林業大學. 2005

      [2]王雪娜, 顧凱平. 中國碳源排碳量估算辦法研究現狀.環境科學與管理. 2006

      [3]馬忠海. 中國幾種主要能源溫室氣體排放系數的比較評價研究. 北京: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2003

      減少碳排放的途徑范文第5篇

      1城鎮污水處理與碳排放關系

      1.1污水輸送過程中碳排放在污水輸送過程中,溫室氣體的直接排放的主要途徑是排水管道厭氧環境產生CH4,間接排放則包括污水提升所用電耗等。有研究表明[4],污水在壓力管道中停留的時間越長,產生的CH4量越大,管道的管徑越大,產生的CH4量越大,壓力管道中的CH4濃度接近甚至超過標準狀態下CH4的飽和濃度22mg/L,這些溶解于污水中的CH4,通過放氣閥、有壓流轉換為重力流或者進入污水處理廠后,釋放到空氣中。澳大利亞的研究表明[5],如污水處理廠進水全部為壓力管道輸送,則污水輸送系統產生的溫室氣體量是污水和污泥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總和的12%~100%。

      1.2污水處理過程中碳排放污水處理是溫室氣體的主要分散排放源之一。就污染物去除過程而言,主要產生CO2、CH4和N2O,對能量供給過程來說,發電、燃料生產會排放CO2。污水處理的溫室氣體可分為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兩種類型。直接排放是指污水處理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間接排放主要是指污水處理消耗的電能、燃料和化學物質在生產和運輸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除此以外,還包括尾水排放至自然水體中污染物降解產生的溫室氣體。

      1.2.1直接排放由圖1可知,好氧處理過程中,污水中的有機碳被微生物通過分解代謝、合成代謝和物質礦物化,在把有機物氧化分解成CO2和H2O等,以滿足自身生長和繁殖過程對物質和能量的需要。應該指出,在新細胞合成與微生物增長過程中,除氧化一部分有機物外,還有一部分細胞物質也被氧化分解以供應能量,即進行內源呼吸,內源呼吸也排放H2O、CO2、NH3等氣體。有機物的厭氧分解過程可劃分為兩個階段:酸性發酵階段和堿性發酵階段,分別由兩類微生物群體完成。厭氧發酵具有兩個主要特點:(1)有機物一旦轉化為氣態產物后,污液中構成BOD和COD的化學物質(主要是有機碳)即轉變為CH4和CO2,僅積蓄少量的微生物細胞;(2)由于有機物最終的轉化產物中含有大量的CH4,它是一種溫室氣體,應盡量避免排入大氣環境,同時它也是一種高熱值氣體,可采取措施回收利用。如圖3、圖4所示[7],污水生物脫氮的基本原理是在硝化菌及反硝化菌的作用下,將污水中的含氮化合物轉化為氣態氮化物的過程,其中包括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兩個反應過程。N2O通常被認為是不完全硝化作用或不完全反硝化作用的產物。

      1.2.2間接排放城鎮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消耗的電能、燃料和化學物質在生產和運輸過程中排放溫室氣體,以及尾水排放至自然水體中污染物降解產生的溫室氣體。具體排放途徑如表

      1.1.3污泥處理過程中碳排放污泥處理處置的碳排放主要也包括兩方面:一是污泥處理處置過程直接排放;二是處理處置設施運行能耗間接造成的碳排放[8]。從全球尺度來看,前者主要來自大氣中已存在的CO2,只是通過碳吸收—存貯—釋放的循環過程又回到大氣環境中,屬于中性碳,對于碳減排的影響有限。從碳源上講,運行能耗的碳排放來自于化石能源,屬于典型的碳減排領域。污泥處理處置技術以脫水—填埋、生物堆肥、厭氧消化、干化焚燒為主。在目前現行的幾種主流污泥處理處置方式中,填埋1t濕污泥(含水率60%)會造成500kg的碳排放量,在各種處理處置工藝中其碳排放量最大;厭氧消化技術碳排放量約在28~35kg/t;生物堆肥和熱干化—焚燒的碳排放量強度分別在25~30kg和150~180kg左右[9];從處理過程的碳排放角度來看,厭氧消化和好氧生物堆肥的碳排放量較脫水填埋產生的少。

      2城鎮污水處理廠低碳運行的技術途徑

      2.1合理規劃污水收集輸送系統污水系統規劃最為關鍵的問題是科學選擇收集、處理、排水體制和模式,實際規劃中應在綜合考慮城市規模和布局、受納水置、環境容量等因素的基礎上,評估不同方案并統籌考慮污水再生利用和污泥資源利用的方向和規模。就污水收集系統而言,其作用是將污染物輸送至污水處理廠,而管道淤積將增加CH4的產生,管道滲漏將影響污水管道的污染物輸送能力。因此必須提高輸送系統的效率,建立日常養護制度,借鑒國外先進養護技術和修復技術,減少管道污染物沉積量和滲漏量是污水收集系統低碳運行的關鍵。如對于處理家庭、工業、小型社區或服務區產生的污水,采用污水分散收集與處理的方案[10],進行現場收集與就近處理,既有利于污水的再生回用,又可降低污水長距離輸送過程中的能耗和CH4排放。

      2.2污水處理過程中的碳減排途徑

      2.2.1好氧處理過程中溫室氣體的控制從理論上講,污水中的有機碳素物質均能被強氧化劑氧化成CO2的形式排入空氣中,因此,好氧處理中溫室氣體減排實質就是減少或固定污水處理中CO2。CO2的固定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11]。大多數物理法和化學法能量消耗較大,而且物理法固定的CO2最終都需結合生物法將其轉化為有機碳;生物法固定CO2主要是依靠植物和微生物,在污水處理中植物生長一般受到限制;微生物固定CO2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光能自養型微生物(微藻類和光合細菌)和化能自養型微生物(氫-氧化細菌)對CO2固定與轉化[12],但通常具有較高固碳能力的光合細菌和氫-氧化細菌由于需要光照或嚴格厭氧和供氫,限制了其在反應器或水中的應用。李艷麗等[13]通過生物技術手段從海水及其沉積物中選育到在普通好氧條件下具有固碳能力的非光合微生物菌群,并通過電子供體和無機碳源結構的優化,顯著提高了其對無機碳的同化能力,好氧條件下固碳菌液的最高碳同化效率可達110mgCO2/L•d;同時,通過分子生物學手段研究發現在不同培養條件下,菌群的群落結構發生很大改變。經過測序、序列比對及構建系統發育樹后發現,在已測序的16個顯著條帶中,11個是不可培養微生物,即其只能以共生方式存在,混合培養時,固定CO2的效果可能是多種菌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利用非光合微生物菌群控制好氧處理中的CO2減排這可通過如下途徑來實現:(1)通過生物技術分離或長期馴化得到在普通好氧條件下具有固碳能力的非光合微生物菌群,通過電子供體和碳源結構的優化,提高其在污水處理中的固碳效率。(2)研究與優化固碳微生物菌群的結構和配比,提升固碳效率。

      2.2.2厭氧處理過程中溫室氣體的控制厭氧過程其實質是指微生物細胞將有機物氧化釋放的電子直接交給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些中間產物,同時釋放能量并產生不同的代謝產物。所以,在污水達標排放的前提下,厭氧處理中的溫室氣體減排這可通過如下途徑來實現:(1)將厭氧反應所產生的CO2引入固碳系統,通過微生物的作用固定CO2。(2)強化乙酸的產生而減少CH4的產生。通過產氫產酸微生物對污水進行厭氧發酵,可將其中的有機成分盡可能轉化成乙酸,在達到污染控制目標的同時,為二階段發酵法生產高附加值的生化產品提供給足夠的可溶性碳源。(3)強化H2的產生而減少CH4的產生。目前國內外在厭氧產氫污泥馴化、不同基質的產氫潛能、厭氧發酵產氫的影響因素和厭氧發酵產氫數學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進展[14],但尚有許多理論和技術難題需要解決。應加大在該方向的研究力度,盡早實現厭氧發醉產氫工業化應用。(4)強化厭氧過程中CH4的產生,發展沼氣工程。一般污水廠厭氧消化氣中CH4的含量約為60%~65%,燃燒熱值約為21~23MJ/m3,是優良的燃料。污水廠可利用沼氣燒鍋爐,為污泥消化池加熱或者為污水廠生活提供炊事、采暖、洗浴的熱源;沼氣發電機發電[15]和沼氣燃料電池發電[16]以其低排放,低污染,節約能源,廢物資源再利用等優點而倍受各國政府的關注,開發沼氣發電成為CH4減排的一項重要措施。

      2.2.3污水脫氮過程中N2O的控制目前對不同污水處理工藝過程中N2O的釋放情況缺乏系統的研究資料,很難優選出一種N2O釋放量低的工藝;且污水種類多樣、成分復雜,為降低N2O釋放量而對污水的水質進行調控存在著較大的難度。因此,N2O的減排及控制問題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1)運行工況的優化。根據污水處理中N2O產生與釋放的主要影響因素分析[17],得出控制N2O減量的策略:保證污水處理中硝化系統有較高的DO(>0.5mg/L),反硝化系統盡量避免溶解氧的存在;保證高C/N(>3.5)、較大的SRT(>10d)和適當的pH值(6.8~8);盡量避免系統中NO-2N等物質的積累,減輕某些化學物質(如H2S、甲醛、乙烯、重金屬離子等)對硝化及反硝化菌酶系統的毒性作用等。(2)微生物種群的優化與調控。污水生物脫氮過程中微生物種群及關鍵酶活性影響和決定了N2O的產生[18]。可應用分子生物學手段確定出污水生物脫氮體系中硝化菌及反硝化菌的主要種群及關鍵酶的活性,然后通過投加或固定N2O釋放量低的基因工程菌的方式進一步優化污水處理系統中的微生物種群結構,從而控制N2O的產生和排放。

      2.3污泥處理處置能源化利用途徑我國在城市污泥處理、處置及資源化方面的技術才剛剛起步,目前仍然采用以土地利用為主,其他利用方式為輔的資源化方式,形式比較單一,而且利用率也不高,與國外先進國家相比尚有較大差距[19]。國外發達國家目前較成型的技術有:污泥發酵產沼氣發電、污泥燃燒發電、污泥熱解與制油技術,還處在研究試驗階段的污泥制氫技術[20]。

      2.3.1污泥發酵產沼氣該技術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步將污泥厭氧消化,即污泥在厭氧條件下,由兼性菌和專性厭氧菌(甲烷菌)降解有機物,分解最終產物為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第二步是燃燒甲烷氣使發動機轉動,將消化氣的能量轉變為軸動力,然后用發電機使之轉化為電能。厭氧消化產甲烷不僅投資、運行、管理程度不高,而且從COD中所轉化的能量(50%~60%)適中。所需要的技術和設備較為簡單,非常容易實現工程化。有實例研究表明[21]污水處理廠所產生的CH4燃燒后產生的能量足夠污水處理廠運行中曝氣、污泥脫水及污泥焚燒所需。

      2.3.2污泥燃燒發電污泥直接焚燒發電這種方式的能量轉化效率高達80%左右,但污泥焚燒在工程實施時所需的設備較多,污泥焚燒廠的興建規模也很大。具體地說,首先是要對高含水率(95%~97%)的污泥進行機械脫水處理或以堆肥方式蒸發水分;其次是投資焚燒、發電設備[22]。這種方式能量轉化效率雖然高,但所需設備成本很高,所以實際應用的工程實例并不多見。

      2.3.3污泥熱解制油技術熱分解技術不同于焚燒,它是在氧分壓較低狀況下,對可燃性固形物進行高溫分解生成氣體產油分、炭類等,以此達到回收污泥中的潛能。熱解制油就是通過熱分解技術,將污泥中含碳固形物分解成高分子有機液體(如焦油、芳香烴類)、低分子有機體、有機酸、炭渣等,其熱量就以上述形式貯留下來。污泥中的炭有約2/3可以以油的形式回收,炭和油的總回收率占80%以上;而熱解制油技術中油的回收率僅有50%。但由于熱解法只需提供加熱到反應溫度的熱量,省去了原料干燥所需的加熱量,能量剩余較高,大約為20%~30%(一般在污泥含水率80%以下的情況下)[23]。

      2.3.4生物制氫污泥制氫技術主要有:污泥生物制氫,污泥高溫氣化制氫,以及污泥超臨界水氣化制氫[24]。三種制氫技術相比較,超臨界水氣化制氫技術具有良好的環保優勢和應用前景,目前已積累了一些試驗研究結果。該技術是一種新型、高效的可再生能源轉化和利用技術,具有極高的生物質氣化與能量轉化效率、極強的有機物無害化處理能力、反應條件比較溫和、產品的能級品位高等優點。與污泥的可再生性和水的循環利用相結合,可實現能源轉化與利用以及大自然的良性循環。在超臨界水中進行污泥催化氣化,污泥的氣化率可達100%,氣體產物中氫的體積分數甚至可以超過50%,且反應不生成焦炭、木炭等副產品,不會造成二次污染,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2.4污水處理廠的節能途徑污水處理廠能耗成本占污水處理廠運營維護成本的40%~80%,外部能源(煤等化石燃料)發電產生CO2排放。換言之,以消耗大量外部能源消除污水中含能物質(COD)的最終結果實際上是一種污染的轉嫁方式。污水處理廠能耗分布見圖5。由圖5可知,能耗分布主要集中在污水提升、曝氣供氧、污泥輸送與處理和混凝沉淀等部位,因此污水處理廠的節能工作應從上述部位出發,降低能耗,進一步減少CO2的排放。節能途徑主要有:工藝的優選實現系統節能、高效的裝置實現設備節能、無害高效的藥劑實現原料節能、排放物的資源化實現產出物節能、管理模式創新實現管理節能。

      3結論

      城鎮污水處理中碳排放的主要產生環節有:

      (1)污水輸送過程中管道厭氧環境產生CH4、污水提升所用能耗等;

      (2)污水好氧處理中有機碳氧化分解為CO2,厭氧處理中有機物酸性發酵產生少量CO2、堿性發酵最終轉化產物中含有大量CH4,脫氮處理中不完全硝化作用或不完全反硝化作用產生N2O;

      (3)污泥處理處置過程直接排放溫室氣體、處理處置設施運行能耗等。

      針對上述污水處理與碳排放的關系,基于目前的研究情況,污水處理廠實現低碳運行可采取的的技術途徑:

      (1)在方案選擇中注重污水輸送、污水處理和污泥處理的全過程整體性考慮;

      (2)注重分析污水輸送的方式,減少管道污染物沉積量和滲漏量,有條件的地方采用污水分散收集與處理的方案;

      国产精品亚洲产品一区二区三区| 色婷婷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动漫卡通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观看 |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麻豆| 亚洲人成网站影音先锋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 亚洲黄色高清视频| 亚洲不卡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亚洲另类古典武侠|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mⅴ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片vr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WWW|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狠狠尤物| 亚洲AV无码成H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99|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AV永久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影院在线 | 内射无码专区久久亚洲|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一区 | 亚洲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观看| 亚洲91av视频| 亚洲免费一级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中文久久字幕| 亚洲成av人片不卡无码久久|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AV第一页| 亚洲av激情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aⅴ综合网| 国产亚洲A∨片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