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范文第1篇

      關鍵詞:二氧化碳;減排成本;減排技術;減排對策

      一、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基本狀況分析

      隨著經濟發展,溫室效應不斷加劇,已嚴重影響到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對溫室效應的作用可達66%。大部分的溫室氣體與人類活動有關,特別是進入工業化后,溫室氣體的濃度急速上升。

      1.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的總體特征

      我國能源主要是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這類能源是二氧化碳的主要能源。而且,由于我國是上升期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能源消耗大,導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很大。我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對較小,在21世紀之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速緩慢。從2003年開始,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迅猛的增長,增長率達到了13%。在2010年,我國成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超過了美國。

      歐盟的碳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美國的碳排放量也一直是處于穩定的高水平狀態。中國與日本的碳排放量從1980年到2007年都出現增長,日本增量較小,中國增量較大,總體碳排放量超過了美國。發達國家,已度過了工業化初期高耗能的時期,碳排放量趨于穩定并緩慢減少。中國由于經濟的發展,碳排放量大增,減排任務極重。而且由于技術的不到位,強制性減排會造成很大的經濟代價。

      2.我國不同地區及不同行業碳排放量的現狀

      我國不同省區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很大的差異。2007年,絕對碳排放量最多的省份是山東,最少的省份是海南;碳排放量增長速度最快的是寧夏和內蒙古,最少的黑龍江。從分布區域看,東部地區二氧化碳排

      放量占到了全國排放量的一半,而且增長最快,達到9.8%;中部地區占到26.72%,增長率分別為8.85%;西部相對最少,增長率為7.45%;從行業分布來看,工業碳排放量占到全國的70%以上,高耗能行業碳排放量增長了一倍。其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碳排放增長最快。電力碳排放系數總體呈下降趨勢。

      二、溫室氣體減排成本分析

      減排成本是一個關鍵制約因素,發展中國家短期內無法通過技術進步實現減排目標,只能是通過限制、關閉高排放部門來實現,這就需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

      1.減排成本的基本概述

      對二氧化碳減排成本可以從不同視角、層次對二氧化碳的減排成本的定義和估算。總體來說,可以從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進行界定。

      從微觀角度,二氧化碳減排成本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為了實現減排目標而直接投入的技術和資金。從宏觀角度,二氧化碳減排成本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為了實現減排目標采取措施從而對宏觀經濟造成的影響,即通過強制性減排造成的國家GDP損失。這種損失主要是因為在短期內無法依靠技術進步而達到減排目標,只能通過限制高耗能企業的發展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這樣抑制了經濟的發展,付出很大的經濟代價。本文主要從宏觀角度分析,還涉及到邊際減排成本,邊際減排成本是指每減少一單位二氧化碳排放量所引起的GDP的減少量。

      2.我國二氧化碳減排成本分析

      經濟發展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的一種矛盾的關系,如何做出一個適當的權衡非常重要。通過考察中國經濟發展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間的關系,運用投入產出分析及多目標規劃理論,建立了中國宏觀經濟成本估算模型。通過對模型的求解,對其結果的分析,建立了下圖。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二氧化碳排放量與潛在GDP之間的關系,從而對中國減排宏觀經濟成本做出粗略的計算。不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對應不同的GDP值,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最大時,GDP值也最大。當GDP值為最大值35.30萬億元時,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達到最大值97.01噸。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對二氧化碳的限制將以降低GDP的增長率為代價。通過對上圖數據的計算分析得出下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當二氧化碳減排的力度越大,減排的宏觀經濟代價就越大,GDP的年增長率就會越低,二氧化碳的宏觀經濟成本就越高,而且在不同的減排力度下,成本的上升幅度也不同。在

      減排量在4.42億噸到7.59億噸的區間內,減排量每增加1%,宏觀經濟成本就上升0.20%;在7.59到9.84這個區間內,減排量每增加1%,宏觀經濟成本就上升0.46%。同時也可以看出,碳強度降低的彈性較小。二氧化碳減排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十分顯著,我國2010年二氧化碳減排的宏觀經濟成本約為3100―4024元/噸二氧化碳。

      然而由于溫室效應的消極影響越來越大,國際對中國溫室氣體減排的要求越來越高,中國目前必需節能減排,由于技術的不到位只能強制性減排,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如表2中所示為二氧化碳濃度穩定在650ppmv,550ppmv,450ppmv情景下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可以看出在450ppmv穩定情景下,發展中國家在2010年減排,會出現經濟損失。減排率越大經濟損失就越大。所以大規模的二氧化碳減排會對我國經濟帶來巨大的損失,對二氧化碳濃度要求越低,我國的經濟損失就越大。如圖中所示在450ppmv情景下,2100年損失可達到4.8%,在650情景下損失就小的多;有長期準備的減排其損失要小于突然快速減排;技術是實現減排的核心。

      因此,在設定限排目標時應充分考慮到二氧化碳減排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影響程度,根據實際的潛力和承受力確定合理目標。減排要依靠長期的技術進步,短期內碳排放強度下降的空間彈性不塌,因此不宜把目標設的太高。

      參考文獻:

      [1]范英.溫室氣體減排的成本、路徑與政策研究[M].科學出版社,2011(7):112-152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范文第2篇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政府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國際氣候會議上對全世界作出鄭重承諾: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家,我國的碳減排目標任重而道遠.當前,全球都在積極推行“低碳經濟”,各國都在努力實現“綠色生產”,力求減少碳排放量.我國政府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節能減排的約束性目標,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要降低16%,而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17%,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總量要求減少8%到10%,同時把該目標進一步分解到全國各地區,要求各地區務必堅持綠色、低碳的新型發展理念,把節能減排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一個重要出發點,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產消費模式,進而增強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一直以來,二氧化碳排放問題作為全球變暖背景下的一個新標識,是國內外眾多學者密切關注的重點.由于我國存在嚴重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地區資源稟賦差異,中國各省市地區的碳排放也存在顯著差異.要想制定出科學合理且有針對性的節能減排政策,就必須很好地把握中國各省市的碳排放情況,因此有必要對各省市碳排放量進行全面系統的測算.然而,截止目前,我國無論是國家層面的還是省級層面都沒有直接公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官方統計數據,國內外學者的測算研究都是基于對能源消費量的測算.那么,我國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量到底有多少,哪些因素對二氧化碳的排放產生影響?這些相關影響因素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程度又是如何呢?這些問題的解決與否關系到我國節能減排政策制定的科學與否,也關系到低碳戰略實施成效的顯著與否.節能減排工作的順利開展,是我國經濟社會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本文參照IPCC(2006)以及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小組辦公室[3]和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2007)[4]的方法,運用相關方法對各省市地區的碳排放量數據進行估算,比較詳細估算了我國30個省市(直轄市、自治區)1997—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各地區碳排放量的測算

      考慮到二氧化碳排放的來源比較廣泛,除了化石能源燃燒外,在水泥、石灰、電石、鋼鐵等工業生產過程中,由于物理和化學反應的發生,也會有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在所有工業生產過程排放的二氧化碳中,水泥大約占56.8%,石灰大約占33.7%,而電石、鋼鐵生產所占不足10%.為了進一步增強估算的全面性和準確性,本文不僅估算了化石能源燃燒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時也估算了水泥生產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另外,為精確起見,本文進一步將化石能源消費細分為煤炭消費、焦炭消費、石油消費、天然氣消費,其中石油消費則更進一步細分為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四類.所有化石能源消費數據都來自于歷年《中國能源統計年鑒》.水泥生產數據來自于國泰安金融數據庫.水泥生產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具體計算公式如下:CC=Q×EFcement.(2)其中CC表示水泥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總量,Q表示水泥生產總量,而EFcement則是水泥生產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數.本文估算水泥生產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時,僅僅計算了化學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沒有包含水泥生產過程中燃燒化石燃料而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表1列出了各類排放源的CO2排放系數.經過一系列準確計算,可以得到我國30個省市地區1997—2011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估計值.由表2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值可以看出我國各省市地區碳排放量基本都呈現上升趨勢,地區差異比較明顯.為了更好的體現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的地區差異性,將我國30個省(市、區)按照經濟發展水平和其地理位置劃分為三大區域,包括東部地區、中部地區以及西部地區.具體來講,東部地區包括北京、河北、天津、遼寧、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和海南這11個省(市);中部地區主要包括黑龍江、吉林、山西、湖北、河南、湖南、安徽和江西這8個省份;西部地區則包括內蒙古、廣西、云南、貴州、四川、陜西、重慶、青海、寧夏、新疆、甘肅、(由于缺乏數據較多,未估算其二氧化碳排放量)這12個省(市、區).表3顯示我國三大區域的碳排放量.表3的數據反映了我國及東中西部三大區域碳排放量情況.從總體上來看,1997—2011年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從1997年的336565.69萬噸增長至2011年的1066359.01萬噸,增長幅度達到729793.32萬噸,短短15年間排放量大約增長了2.17倍.由圖1可以明顯看出,在1997—2002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處于緩慢增長的階段,這個階段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增長為3.48%.這個階段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出口貿易縮減,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從2003年起,亞洲各國陸續走出金融危機的泥潭,我國經濟發展加速,但由于我國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使得我國這一階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處于快速增長期,2003—2007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達到13.70%.之后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有所下降,2008—2011年增速為9.37%.雖然增長率依舊不低,但是相比于2003—2007年還是呈現下降趨勢.這說明我國意識到能源環境的重要性,開始探尋低碳經濟路徑,為實現綠色生產付出努力.特別是在2008年10月29日我國公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行動》白皮書,鄭重聲明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積極態度和相關行動,更是明晰了我國未來低碳發展路徑.從表3東中西部三大區域碳排放量情況可以明顯看出,我國的碳排放區域差異性是比較顯著的.總體來講,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現由東到西依次遞減的規律,東部地區碳排放量最多,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碳排放量最少.東部地區的二氧化碳排放在絕對量上大大超過中西兩大區域.從圖2可以看到,這三大區域二氧化碳排放均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且其增長規律均與全國二氧化碳排放量一樣,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1997—2002年三大區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升有降,總體來說處于緩慢增長階段;從2003—2007年,三大區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呈現不同程度的增長,整體處于快速增長階段;從2008—2011年,三大區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處于增速下降階段.圖2是我國1997—2011年30個省市地區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值的降序排列圖.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值位于全國二氧化碳排放均值的省市地區有:山東、河北、江西、江蘇、河南、廣東、遼寧、內蒙古、浙江、四川和湖北.排名靠前的前五個省份是山東、河北、江西、江蘇和河南,分別占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均值的8.71%、8.00%、7.68%、6.21%和5.95%.我國的主要二氧化碳排放大省均為傳統工業,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名靠后的五個省份分別是天津、甘肅、寧夏、青海和海南,分別占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均值的1.46%、1.44%、0.98%、0.40%和0.30%.圖3是我國1997—2011年各省碳排放年均增長率的降序排列圖.可以看到,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長率排名前五的省份是寧夏、內蒙古、海南、福建和山東,其中寧夏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均增長率達到15.36%.寧夏出現較高二氧化碳排放速度的原因與其快速的經濟增長密切相關,1997年寧夏的國內生產總值為210.92億元,2011年為2102.21億元,增幅達到1891.29,增長了8.97倍.第二產業的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41.6%增長到了2011年的50.2%,增長了8.6個百分點.快速的經濟發展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刺激了二氧化碳的高速排放.除了以上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長率排名靠前的省份外,青海、陜西、廣西和新疆的年均增長率也均超過了10%,高于全國8.59%的平均增長水平.排名靠后的五個省份為遼寧、山西、黑龍江、上海和北京,其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6.47%、6.16%、5.41%、4.32%和1.95%,其中北京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長率以1.95%位居全國最低.

      3我國各省區二氧化碳排放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影響二氧化碳排放的相關因素很多,比如地理因素、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產權結構、能源消費結構、對外開放程度、投資水平、制度環境、城市化水平、能源價格等[5-8].考慮到客觀條件的限制,在考慮數據可得性基礎上,本文構建面板數據模型研究產業結構、出口貿易、能源消費結構、城市化水平、國內生產總值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本文選擇的面板數據模型如下:yit=α+Zitβ+ηi+εit.(3)其中,yit是第i個省份第t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α是常數項,β是回歸系數;ηi是個體效應,主要用來控制各省份自有的特殊性質,εit是外生解釋變量,主要包含國內生產總值(用gdp表示)、能源消費結構、城市化水平、產業結構及出口貿易等因素.其中,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量的比重度量(用energe表示),城市化水平以非農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度量(用city表示),出口貿易以出口額占GDP的比重度量(用export表示),產業結構以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度量(用industry表示),同時對所有變量進行了取對數處理.結果顯示,該面板回歸模型擬合地較好,回歸系數具有較高的顯著性,其符號方向與現實情況較為符合.產業結構及國內生產總值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彈性系數較高,說明二氧化碳對產業結構及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動比較敏感.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每增加1%,會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0.9744%,這說明第二產業與碳排放呈現明顯的正相關關系,第二產業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驅動因素.經濟每增長1%,二氧化碳排放量則會增加0.5812%,這說明經濟增長也是碳排放量增多的一個重要因素,二者呈現正相關關系.能源消費結構與出口貿易與碳排放量的彈性系數在1%水平上不顯著.

      4結論與政策建議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范文第3篇

      城市的雙重效應

      但是,研究人員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城市其實也是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場所,這對減少溫室氣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現在,地球上已經有4%的陸地城市化,在2011年7月11日的20屆世界人口日之時,聯合國預測,2011年10月,全球人口將達到70億,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93億,并于本世紀末超過100億。如何既滿足上百億人口的需求,又同時維護生命賴以存在的自然環境的良性狀態,這是本世紀面臨的巨大挑戰。這種挑戰也包含一個問題,城市中的人口至少占總人口的一半,因此,城市排放的二氧化碳將會越來越多,也會對全球變暖造成更大的影響。

      由于有光合作用,森林會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城市地區沒有森林這樣的植被,因而不可能像森林一樣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城市是二氧化碳的產出者,而非消化者。但是,英國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可能會改變人們的看法,因為城市在大量產生二氧化碳的同時也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

      英國研究人員對英國中部城市萊斯特進行了調查,這個城市有73平方公里,居住著約30萬人口。利用衛星觀察和地面調查的方法,研究人員對這個城市的公園、家庭花園、廢棄的工業用地、高爾夫球場、學校的運動場、道路兩旁和河岸的植被等吸收二氧化碳進行了測量。結果發現,這些地方的植被吸收和阻截的碳高達23.1萬噸,比預期的多10倍。這個吸收量相當于平均每年15萬輛轎車排放的二氧化碳,也相當于該城的每平方米貯存了3.16千克的碳。

      英國東南部肯特大學的佐伊?戴維斯(Zoe Davies)是這項研究的參與者。她認為,城市中的植被是一個潛在的碳貯藏庫。也就是說,碳可以沉積在城市中。現在,全球每年排放的碳數十億噸,既然城市是碳的一個巨大的沉積處,就能幫助減少二氧化碳這種溫室氣體對氣候的影響。比較而言,城市中的樹比草地更能吸收碳。如果在城市中種植更多的樹,將會比種植草坪和灌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因此,城市規劃應當把種植樹放在首位。

      以萊斯特市為例,許多公共地段和私人土地都有草地,但是,如果現在這些地方有10%種植樹木,這個城市的碳貯藏量就會增加12%。而且,如果在城市植樹,則讓樹具有更長的生命周期。除了吸收二氧化碳,樹也能為城市居民提供陰涼處和降低城市溫度。城市的瀝青路面和高大建筑物吸收了更多的熱,容易形成熱島效應。但是,如果在城市多植樹,就會幫助減少溫室效應。

      如何增加城市植被?

      盡管城市化是未來的趨勢,而且城市化也增加了二氧化碳的產生,但是,城市并非只是二氧化碳的產生者,而且是二氧化碳的吸收者。只要在城市中多栽樹,就有可能貯藏更多的二氧化碳,減少溫室氣體對氣候的影響。當然,在城市中栽種樹木要有所選擇,并非只選擇喬木,而是可以按吸收二氧化碳多少的原則來植樹和種植草坪。

      首先,可以選擇植物單位葉面積年吸收二氧化碳高于2000克的樹,主要有:

      落葉喬木:柿樹、刺槐、合歡、泡桐、欒樹、紫葉李、山桃、西府海棠;

      落葉灌木:紫薇、豐花月季、碧桃、紫荊;

      藤本植物:凌霄、山蕎麥;

      草本植物:白三葉。

      其次,可以選擇植物單位葉面積年吸收二氧化碳在1000~2000克的植物,主要有:

      落葉喬木:桑樹、臭椿、槐樹、火炬樹、垂柳、構樹、黃櫨、白蠟、毛白楊、元寶樹、核桃、山楂;

      常綠喬木:白皮松;

      落葉灌木:木槿、小葉女貞、羽葉丁香、金葉女貞、黃刺玫、金銀花、連翹、金銀木、迎春、衛矛、榆葉梅、太平花、珍珠梅、石榴、丁香、天目瓊花;

      常綠灌木:大葉黃楊、小葉黃楊;

      藤本植物:薔薇、金銀花、紫藤、五葉地棉;

      草本植物:馬藺、萱草、鳶草。

      第三,可選單位葉面積年吸收二氧化碳低于1000克的植物,主要有: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范文第4篇

      1林業是發展低碳經濟的有效途徑

      林業是減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部分研究認為,林業減排是減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首先,通過抑制毀林、森林退化可以減少碳排放;其次,通過林產品替代其他原材料以及化石能源,可以減少生產其他原材料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可以減少燃燒化石能源過程中釋放的二氧化碳[2]。

      1.1毀林、森林退化與碳排放近年來,大部分的毀林活動都是由人類直接引發的,大片的林地轉變成非林地,主要活動包括大面積商業采伐以及擴建居住區、農用地開墾、發展牧業、砍伐森林開采礦藏、修建水壩、道路、水庫等[3]。在毀林過程中,部分木材被加工成了木制品,由于部分木制品是長期使用的,因此,可以長期保持碳貯存,但是,原本的森林中貯存了大量的森林生物量,由于毀林,這些森林生物量中的碳迅速的排放到大氣中,另外,森林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土壤有機碳,毀林引起的土地利用變化也引起了這部分碳的大量釋放。因此,毀林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源頭。毀林已經成為能源部門之后的第二大來源,根據IPCC的估計,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全世界由于毀林引起的碳排放一直在增加,19世紀中期,碳排放是年均3億t,在20世紀50年代初是年均10億t,本世紀初,則是年均23億t,大概占全球溫室氣體源排放總量的17%。因此,IPCC認為,減少毀林是短期內減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

      1.2林木產品、林木生物質能源與碳減排①大部分研究認為,應將林產品碳儲量納入國家溫室氣體清單報告,主要理由是林產品是一個碳庫,伐后林產品是其中一個重要構成部分[4]。通過以下手段,可以減緩林產品中貯存的碳向大氣中排放:大量使用林產品,提高木材利用率,擴大林產品碳儲量,延長木質林產品使用壽命等。另外,也可以采用其他有效的手段來減緩碳的排放,降低林產品的碳排放速率,如合理填埋處置廢棄木產品等方式,這樣,甚至可以讓部分廢棄木產品實現長期固碳。在森林生態系統和大氣之間的碳平衡方面,林產品的異地儲碳發揮了很大的作用。②賈治邦認為,大量使用工業產品產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如果用林業產品代替工業產品,如減少能源密集型材料的使用,大量使用的耐用木質林產品就可以減少碳排放。秦建華等也從碳循環的角度分析了林產品固碳的重要性,林產品減少了因生產鋼材等原材料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又延長了本身所固定的二氧化碳[5]。③以林產品替代化石能源,也可以減少因化石能源的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例如,木材可以作為燃料,木材加工和森林采伐過程中也會有很多的木質剩余物,這些都可以收集起來用以替代化石燃料,從而減少碳的排放;另外,林木生物質能源也可以替代化石燃料,減少碳的排放。根據IPCC的預計,2000—2050年,全球用生物質能源代替的化石能源可達20~73GtC[6]。相震認為,雖然通過分解作用,部分林產品中所含的碳最終重新排放到大氣中,但因為林業資源可以再生,在再生過程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而生產工業產品時,由于需要燃燒化石燃料,由此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使用林產品最終降低了工業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石化燃料燃燒產生的凈碳排放[7]。林產品通過以下兩個方面降低碳排放量:一是異地碳儲燃料,二是碳替代。這兩方面可以保持、增加林產品碳貯存并可以長期固定二氧化碳,因此,起到了間接減排二氧化碳的作用。從以上分析可知,林業是碳源,因此在直接減排上將起到重大作用;林業可以起到碳貯存與碳替代的作用,可以間接減排二氧化碳。因此,林業是減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有些研究認為林業在直接減排二氧化碳方面的作用不大。這是基于較長的時間跨度來考察的,認為林業并不是二氧化碳減排的最重要手段,工業減排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長久之計;但是從短時間尺度來考察,又由于CDM項目的實施,林業是目前中國碳減排的一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2森林碳匯在發展低碳經濟中發揮的作用巨大

      絕大部分的研究認為,林業是增加碳匯的主要手段。謝高地認為,中國的國民經濟體系和人類生活水平都是以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和大量二氧化碳排放為基礎。雖然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單位GDP碳排放量有所差別,但都必須依賴碳排放以求發展。這種依賴是長期發展形成的,是不可避免的,我國現有的技術體系還沒有突破性的進展,在這之前要突破這種高度依賴性非常困難,實行減排政策勢必會影響現有經濟體系的正常運行,降低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會產生相應的經濟發展成本[8]。謝本山也認為,中國還處于城鎮化和工業發展的階段,需要大量的資金和先進的技術才能使這種以化石能源為主要能源的局面有所改變,而且需要很長的周期,目前的條件下,想要實現總體低碳仍然存在較大的困難。與工業減排相比,通過林業固碳,成本低、投資少、綜合收益大,在經濟上更具有可行性,在現實上也更具備選擇性[9]。從碳循環的角度上講,陶波,葛全勝,李克讓,邵雪梅等認為,地球上主要有大氣碳庫、海洋碳庫、陸地生態系統碳庫和巖石圈碳庫四大碳庫,其中,在研究碳循環時,可以將巖石圈碳庫當做靜止不動的,主要原因是,盡管巖石圈碳庫是最大的碳庫,但碳在其中周轉一次需要百萬年以上,周轉時間極長。海洋碳庫的周轉周期也比較長,平均為千年尺度,是除巖石碳庫以外最大的碳庫,因此二者對于大氣碳庫的影響都比較小。陸地生態系統碳庫主要由植被和土壤兩個分碳庫組成,內部組成很復雜,是受人類活動影響最大的碳庫[10]。從全球不同植被類型的碳蓄積情況來看,森林地區是陸地生態系統的碳蓄積的主要發生地。森林生態系統在碳循環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生態系統蓄積了陸地大概80%的碳,森林土地也貯藏了大概40%的碳,由此可見,林業是增加碳匯的主要手段。聶道平等在《全球碳循環與森林關系的研究》中指明,在自然狀態下,森林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固定于林木生物量中,同時以根生物量和枯落物碎屑形式補充土壤的碳量[11]。在同化二氧化碳的同時,通過林木呼吸和枯落物分解,又將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同時,由于木質部分也會在一定的時間后腐爛或被燒掉,因此,其中固定的碳最終也會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氣中。所以,從很長的時間尺度(約100年)來看,森林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的作用,其影響是很小的。但是由于單位森林面積中的碳儲量很大,林下土壤中的碳儲量更大,所以從短時間尺度來看,主要是由人類干擾產生的森林變化就有可能引起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大的波動。根據國家發改委2007年的估算,從1980—2005年,中國造林活動累計凈吸收二氧化碳30.6億t,森林管理累計凈吸收二氧化碳16.2億t。李育材研究表明,2004年中國森林凈吸收二氧化碳約5億t,相當于當年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的8%。還有方精云等專家認為,在1981—2000年間,中國的陸地植被主要以森林為主體,森林碳匯大約抵消了中國同期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6%~16.1%。由此可見,林業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3發展森林碳匯的難點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范文第5篇

      還記得剛放寒假,我就讓媽媽帶我去科技館,看“話說低碳”展。在路上我產生了一個問題:低碳是什么?

      到了科技館,走進二廳映入眼簾的4個大字就是“話說低碳”前言介紹了二氧化碳在人為情況下緩緩添加,使溫室效果加強,環境越來越差,全球變熱,給人類帶來很嚴峻的環境問題。碳是由6個中子和6個質子組成,常溫下為固態物質。由于碳組成的不確定性,所以碳可以組成各種各樣的烴類物質,比如汽油、塑料……比較常見的還有金剛石、石墨以及煤、石油、天然氣……

      大氣中二氧化碳為什么會增多呢?這些形式就可以說明:人體平均每年要排放416.1千克二氧化碳,電腦平均每年排放10.5千克二氧化碳,冰箱空調平均每年排放二氧化碳6.3千克?事實上僅工業每年就排放二氧化碳220億噸。光靠樹林吸收二氧化碳是遠遠不夠的。僅海洋浮游生物每年就能吸收100億噸二氧化碳。

      其實我們不能指望什么東西吸收幾噸二氧化碳,而是要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據統計近100年來全球溫度提高了0.48度。

      我終于解開了低碳是什么這個問題。

      亚洲日韩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 |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亚洲AV伊人久久青青草原| 国产精品亚洲lv粉色| 亚洲人成综合网站7777香蕉|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午夜精品第一区二区8050|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拍在线播放| 无码欧精品亚洲日韩一区夜夜嗨 | 相泽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亚洲日本岛国片| 亚洲中文字幕伊人久久无码| 久久久久一级精品亚洲国产成人综合AV区 | 亚洲嫩模在线观看| 亚洲无线电影官网| 亚洲精品视频观看| 亚洲av午夜精品无码专区| 中文无码亚洲精品字幕|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大桥未久| 无码色偷偷亚洲国内自拍| 亚洲精品高清在线|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蜜芽|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有坂深雪| 亚洲手机中文字幕| 在线观看日本亚洲一区| 亚洲乱妇老熟女爽到高潮的片|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 亚洲人成网77777亚洲色|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在线电影| 亚洲福利视频网站| 亚洲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视频亚洲一区| 亚洲人成人网站色www| 噜噜噜亚洲色成人网站∨| 亚洲看片无码在线视频| 老子影院午夜伦不卡亚洲|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