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免疫學機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發病因素
1.1主要病因-HPV
自20世紀50年代,人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被推測能誘發宮頸癌之后,大量流行病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證實了高危型HPV感染是發生宮頸上皮內瘤變(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及宮頸癌的必要病因。HPV是一種雙鏈閉環的小型DNA病毒,基因片段分為3個區:上游非編碼區,早期編碼區,晚期編碼區。早期編碼區包括E1~E7,編碼產物主要調節病毒DNA復制(E1,E2)、病毒RNA轉錄(E2)、細胞骨架重組(E4)和細胞轉化(E5,E6,E7);E6、E7作為CIN和宮頸癌發病的高危因素,E6可誘發P53降解,E7可抑制Rb的抑癌功能,所以是目前研究HPV致癌機制及針對HPV相關癌癥的防治疫苗研制中的重要靶基因。晚期編碼區包括L1和L2,編碼產物是病毒衣殼的結構元件,其中L1為主要衣殼蛋白,L2為次要衣殼蛋白。如果HPV感染人體后,機體能夠針對HPV衣殼蛋白L1和L2產生中和抗體,就能夠預防HPV的感染。目前已經得到鑒定的HPVDNA有百余種,其中低危型(HPV6、11、30等)可引起尖銳濕疣、扁平濕疣等良性病變,高危型(HPV16、18、31、58等)主要導致CIN和宮頸癌。流行病學顯示,約99%CIN和宮頸癌是由高危型HPV持續感染所致,其中2/3患者與HPV16、18的持續感染相關,HPV16型多發展為宮頸鱗癌,而HPV18型與宮頸腺癌密切相關。E6蛋白可能在其惡性轉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主要通過抑制P53與DNA結合,導致P53蛋白降解失活;水解Bax、Bcl-2,從而抑制凋亡;激活端粒酶,使正常細胞永生化;使感染的HPV細胞逃逸機體免疫[2]。因此,HPV16和HPV18E6蛋白可作為HPV持續感染及CIN發生與發展的重要預警指標,提示我們在開展HPVDNA臨床檢測時,必要者作HPV16和HPV18E6蛋白檢測,為宮頸癌的早期診斷和預防提供最新參考價值。E2蛋白作為主要的調節蛋白,對E6蛋白和E7蛋白起抑制作用。大多數宮頸癌患者的HPV基因整合進宿主染色體DNA并導致病毒E2基因的破壞,從而導致E6和E7基因的上調。國外一項研究篩選了103名健康人群,檢測其體內不同部位HPV混合感染的情況,發現HPV總患病率為68.9%,感染率(皮膚61.3%,陰道41.5%,口咽30%,腸道17.3%),48.1%HPV感染者存在多種HPV亞型混合感染的現象[3]。免疫因素可能是HPV混合感染長期發生的風險因素,而短期風險主要是多個或活躍的性活動[4]。由于非致癌病毒可以通過干擾病毒或免疫交叉反應來刺激/抑制共存的致癌病毒,從而促進癌變,所以混合感染也是導致宮頸癌變的一個高危因素。但是,目前常用的檢測工具只能檢出導致宮頸癌發生的少數HPV亞型。
1.2其他病因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靶向攻擊CD4+T細胞,導致嚴重的免疫功能受損。HIV陽性宮頸癌占HIV感染相關性腫瘤中的14.4%,僅次于淋巴瘤而居HIV相關性腫瘤的第二位,居女性HIV相關性腫瘤的第一位[5,6]。提示我們在對這類患者進行抗腫瘤治療的同時,應采取免疫輔助治療,更好地改善其預后。人類白細胞抗原(Humanleukocyteantigen,HLA)是人類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位于6號染色體上(6p21.31)的表達產物,具有高度多態性,主要負責細胞間相互識別、誘導免疫反應和調節免疫應答的功能。有研究表明,HLA的基因多態性是HPV感染和宮頸病變的危險因素,免疫調節可能在其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但仍需進一步研究確定[7]。流行病學研究發現,HPV相關腫瘤的發展和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感染有關,其可能通過損傷宮頸黏膜屏障、降低病毒清除率、減少下生殖道抗原呈遞細胞、抑制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抗凋亡等機制,導致HPV持續感染甚至宮頸癌變[8]。此外,統計學研究發現,久坐的女性患CIN的風險增加,堅持體育鍛煉的女性患CIN的風險降低[9]。原因可能在于體育鍛煉能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從而更好地抵御HPV的感染。因此應當提倡女性合理安排坐姿時間并保持終生規律的體育鍛煉。
機體免疫系統能夠識別腫瘤細胞表面表達的腫瘤抗原產生免疫應答,引起效應細胞的激活和釋放一系列效應分子,攻擊和清除腫瘤細胞、抑制腫瘤生長。在抗腫瘤的細胞免疫應答中,T細胞尤其是CD8+T(CTLs)介導的細胞毒效應發揮著主要作用。T細胞通過TCR識別MHC提呈的抗原肽,啟動信號轉導通路,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一方面通過CTL介導特異性細胞裂解作用,另一方面通過Th1細胞介導遲發性超敏反應。當機體免疫功能下降,無法有效識別、清除“異己”成分或突變細胞時,就可能發生腫瘤。為探討HPV感染對宮頸癌局部免疫功能的影響,一項研究選取醫院2004年8月~2010年8月收治并確診HPV感染的283例女性患者,分為宮頸癌組109例及CIN組174例,對比其宮頸局部免疫功能,發現宮頸癌組白細胞計數、免疫球蛋白、TNF-α、INF-γ、IL-6及IL-10水平等較CIN組顯著降低,提示持續HPV感染可導致機體免疫機能下降,使局部免疫功能耗竭,是影響其生存質量的主要原因[10]。在某些情況下,腫瘤能夠通過多種機制逃避機體免疫系統的攻擊,如腫瘤細胞免疫原性下降、產生血清封閉因子、CD4/CD8倒置、Th1/Th2漂移、分泌免疫抑制因子等[11]。此外,有研究表明HPV16E5蛋白通過影響表皮生長因子受體信號轉導途徑及環氧化酶2(COX-2)途徑的活性,增加宿主細胞的免疫逃避,促進腫瘤細胞增殖、減少凋亡,促進腫瘤新生血管的形成等機制影響宮頸癌的發生與發展[12]。免疫缺陷是高危型HPV感染持續存在的重要特點,抗原耐受、宿主防御不可逆損害、HPV抗原特異性效應細胞無法到達感染中心,導致宮頸上皮HPV大量表達E6和E7蛋白。Stanley等[13]在研究中避開感染中心,采取肌肉注射高效預防性HPVL1VLP的方式,從而啟動強大的免疫反應,產生高濃度的L1特定血清中和抗體,增強機體免疫力,有效防止病毒經上皮逃避。
3免疫治療與預防
隨著細胞分子生物學和免疫學的發展,免疫治療成為了宮頸癌的一種新的治療模式。腫瘤免疫治療主要通過提高腫瘤細胞的免疫原性和對效應細胞殺傷的敏感性,激發和增強機體抗腫瘤免疫應答,借助生物制劑的作用,回輸免疫細胞和效應分子到體內,協同機體免疫系統,不僅能殺滅體內殘存的微小癌細胞,還能防止腫瘤的轉移和復發。因此,無論是早期、中期還是晚期宮頸癌,都可以通過免疫治療獲得理想治療效果。腫瘤疫苗是免疫治療的重要代表,目前用于宮頸HPV感染的疫苗主要分為預防性疫苗和治療性疫苗兩大類。
3.1預防性疫苗
HPV感染是一種全身性疾病,HPV相關婦科惡性腫瘤的控制,關鍵在于預防。目前,接種疫苗是預防這些疾病最可靠的手段。預防性疫苗主要通過重組DNA技術表達L1或L1和L2蛋白,組裝成病毒樣顆粒(Virus-likeparticles,VLPs),激發體液免疫應答,誘導機體產生中和性抗體,特別是黏膜分泌型IgA,從而預防HPV感染。由于VLPs只含病毒抗原,不含病毒DNA,不會導致病毒感染,使用較安全。由美國FDA認證上市并已被世界多個國家接受的第一代預防性疫苗:Cervarix疫苗(美國葛蘭素史克公司研制,二價),為包含HPV16、18的VLPs;Gardasil疫苗(美國默沙東公司研制,四價),為包含HPV16、18、11、6的VLPs。3.1.1適應癥及副作用Cervarix疫苗主要用于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的預防,而Gardasil疫苗用于預防生殖器疣、不典型性病變、癌前病變及癌癥。最新全球癌癥預防設想能夠通過對感染HPV的年輕女性接種這兩種疫苗來預防HPV相關疾病的發生[14]。美國FDA批準男女性均可接種Gardasil疫苗,女性注射Gardasil疫苗可預防HPV16型和18型引起的宮頸癌、外陰陰道癌、癌和HPV6、11型引起的生殖器疣,男性則用于預防生殖器疣和癌;但Cervarix疫苗只用于年輕女性,用于預防HPV16和18型引起的宮頸癌。上述兩種疫苗上市以來,相關臨床試驗報道的大多數不良反應事件都不嚴重,主要包括注射部位疼痛、頭痛、惡心、發熱、暈厥等,耐受性良好,且抗體效價比自然感染HPV患者顯著提高[15]。有研究分析,HPV四價疫苗具有較高的注射不良反應發生率,但均屬于疫苗接種常見免疫反應[16]。Deleré等[17]人對接種疫苗的功效進行系統文獻評價和薈萃分析,HPV16、18疫苗接種后,長期觀察并未發現抗病毒能力消失,但長期保護力比短期稍弱。目前,Cervarix疫苗和Gardasil疫苗的技術已基本成熟,但由于其價格昂貴、需低溫保存等因素,極大地限制了其在發展中國家的推廣。3.1.2接種方案由美國衛生部管轄的免疫實踐咨詢委員會(ACIP)于2014年最新的HPV疫苗指南,推薦:11~12歲女孩應接種HPV疫苗(二價或四價);11~26歲女性,未開始或未完成全程HPV疫苗注射的應予以免疫;11~12歲男孩應接種四價HPV疫苗;13~21歲男性,未開始或未完成全程三劑HPV疫苗注射的,應注射四價疫苗進行免疫;兩種疫苗最早可提前到9歲注射;疫苗接種方案分三次注射,第二劑與第一劑間隔1-2個月,而第三劑在首劑注射后6個月接種。此外,Boxus等[18]人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測量抗原-抗體反應的親和力,發現二劑和三劑接種方案的抗體反應質量相似,對9~14歲的女孩也可采取Cervarix疫苗二劑接種方案。這一實驗提示,對于9~14歲的少女,Cervarix疫苗的臨床方案可有兩種:6個月內注射三劑(0、1、6月),或6個月內注射兩劑(0、6月)。3.1.3第二代預防性疫苗隨著第一代HPV預防性疫苗技術的成熟,第二代疫苗也已進入臨床試驗,其主要靶向HPVL2,可誘導更多的中和抗體,進而阻止更多HPV亞型的感染[19]。然而,優化L2抗原決定簇使其更好的被免疫系統識別以及降低生產和銷售成本,是目前設計第二代疫苗的難題。在三期臨床研究中,Merck等[20]人最新研究的HPV疫苗V503能預防97%高分期、癌前病變的外陰、陰道、宮頸疾病(由HPV31、33、45、52、58亞型導致);該疫苗對HPV6、11、16、18亞型也有效,甚至效果比現有的Gardasil疫苗更有效,能通過誘導中和抗體來預防感染,是監視疫苗生產、效能以及誘導免疫反應的有力工具。提示我們應該在目前疫苗的基礎上,重組更多的致瘤性HPV亞型(HPV31、33、45、52、58型),即構建九價疫苗,從而擴大相關腫瘤的預防范圍,使其更好地為臨床服務。但由于該疫苗還處在三期臨床研究,所以相關的安全性問題尚缺乏數據支持。
3.2治療性疫苗
由于預防性疫苗對已感染HPV人群無效,因此研制HPV治療性疫苗成為近年來相關疾病研究領域的熱點。HPV治療性疫苗的主要類型包括:HPV載體疫苗、多肽疫苗/蛋白疫苗、基因疫苗、細胞疫苗等。由于高危型HPV的E6、E7蛋白是公認的轉化蛋白及腫瘤排斥抗原,在宮頸癌組織中有較高的表達,故成為研究最多的靶抗原。3.2.1作用機制載體疫苗用有效的病毒或細菌作為載體,融合HPV靶抗原,注入機體內后可產生特異性的CTL反應,從而削減腫瘤細胞;具有高度免疫原性和載體類型可選擇性等優點。多肽疫苗/蛋白疫苗是將HPV靶抗原與人HLA型相配的多肽片段直接輸注到體內以誘導CTL反應,從而殺傷腫瘤細胞;具有特異性高、安全性強和易于生產的優點,但其免疫原性較弱且具有HLA限制性。基因疫苗是把編碼特定抗原的基因克隆到真核質粒表達載體上,然后將重組的質粒DNA直接注射到體內,刺激機體產生抗原特異的免疫反應;制備簡單、性質穩定,且無MHC限制性,可反復免疫,但其免疫原性較弱。細胞疫苗,如樹突狀細胞(DC)疫苗,荷載HBV靶抗原,可表達高水平的MHC分子和B7、CD40等共刺激分子,啟動CD4+和CD8+T細胞反應。楊愛珍等[21]人解讀美國FDA行業指南的主要內容并指出:腫瘤治療性疫苗的作用機制不同于細胞毒藥物,其特殊之處在于誘導特異性抗腫瘤免疫反應須經一定的時間,才能轉化為臨床效應;并且復發或轉移的患者通常都接受了多輪治療,可能影響免疫系統,降低疫苗療效。因此是選擇晚期腫瘤患者,還是選擇少瘤負荷或緩解期無明顯殘留灶的患者,需要我們權衡其中的利弊。可見,現階段HPV治療性疫苗的發展仍面臨著一些挑戰。首先,不同于HPV預防性疫苗,治療性疫苗需要在機體刺激出有效細胞免疫應答才能發揮作用。DC作為一種抗原提呈細胞,是體內唯一能激活T細胞免疫的細胞。如果HPV感染部位缺乏細胞因子的產生,可妨礙DC細胞的活化和成熟,從而抑制正常細胞免疫應答的激發,所以在HPV相關腫瘤局部增加DC數量可明顯抑制腫瘤進展。但使HPV相關腫瘤能逃避機體免疫攻擊,所以這一技術的成熟仍有待深入評估才能獲得新的突破。其次,調節性T細胞(Treg)產生的免疫抑制也是目前宮頸癌免疫治療面臨的瓶頸。CD4+CD25+Foxp3+Treg在維持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中起重要作用。有研究報道,CIN和宮頸癌患者外周血中Treg水平增高,可導致免疫功能障礙,清除HPV16+宮頸癌患者體外CD25+T細胞可使抗HPV16E6和E7蛋白T細胞應答增加[22]。這對宮頸癌治療性疫苗今后進一步的研制有著重要意義。3.2.2臨床研究新進展目前有一些治療性疫苗已用于臨床前期及臨床試驗,并在臨床前期顯示了極好的有效性。雖然在最初臨床試驗中很少獲得成功案例,但近期研究獲得了一些較好成果。有研究者對VGX-3100(經EP產生的HPVDNA疫苗)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免疫原性進行評價,結果發現VGX-3100疫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不僅能誘導強烈而持久的體液免疫反應,而且能誘導有效的HPV特異性Th1細胞免疫反應,促進CD8+T細胞向CTL表型轉化,提示VGX-3100可使高危HPV血清型產生有力的免疫反應,有助于消除HPV感染性細胞和促進發育不良細胞的逆轉[23]。2014年6月,生物科技公司Inovio制藥宣布其旨在消除宮頸癌癌前病變的試驗藥物VGX-3100在中期試驗中達到主要終點,該公司的數據表明,用藥患者中,49.5%的CIN2/3患者可恢復至CIN1水平甚至疾病信號消失,相比之下,安慰劑組的這一比例為30.6%,這一結果具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Sugiyama等[24]人的前期研究結果顯示接受過放療的局部晚期宮頸癌患者使用低劑量(0.2mi-crog)的免疫調制劑Z-100比使用高劑量(40mi-crog)獲得更好的總生存期(OS),此次他們進行了一項以安慰劑為對照的三期臨床雙盲隨機試驗:將249位IIB-IVA期宮頸鱗癌病人隨機分配并按計劃給予Z-1000.2microg(Z組)或安慰劑(P組),觀察總生存期(OS)、無瘤生存和毒性,發現死亡事件發生極其慢于預期,雖然統計功效低于預期(兩組的存活率比預期的高),但是Z-100能改善局部晚期宮頸癌的總生存期。PhippenNT等[25]人進行的一項三期臨床試驗,用以評估貝伐單抗治療復發性、長期或晚期宮頸癌患者的成本效益,通過比較標準化療方案和由“標準療法+貝伐單抗”組成的實驗方案,發現總生存期(OS)與貝伐單抗呈正相關,并且當每1個質量調整生命年增加155美元時,在標準化療的基礎上增加貝伐單抗能達到共同的成效比,提示了適度降價貝伐單抗的價格或使用小劑量就能顯著改變其可購性。此外,有研究者還提出貝伐單抗聯合化療能顯著提高IVB期、復發或者長期卵巢癌患者的緩解率、無疾病進展存活期和總體生存期,是第一個能夠改善婦科癌癥生存期的靶向藥物,能給那些不肯接受根治性治療的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療方案,并有望能改善其預后[26,27]。Rosales等[28]研究者為了評估MVAE2重組痘苗病毒用于治療上皮內瘤變伴隨HPV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性,進行了一項三期臨床試驗研究,試驗招募了1176名女性和180名男性患者,予以局部(生殖器或者)注射MVAE2疫苗,觀察各項組織和免疫指標,發現1051名(89.3%)女性患者病變完全消除,28名(2.4%)病變退到CIN1,另97名(8.3%)治療后發現孤立的凹空細胞;男性患者所有上皮內瘤變均完全消失;所有接受MVAE2疫苗治療的患者均能產生抗體及產生特異性細胞毒性免疫反應,83%患者治療后HPVDNA消失。這些數據提示MVAE2疫苗是治療性疫苗極好的代表,局部應用可激活免疫系統并使上皮內瘤變病變消退。現階段國內外已經開展HPV治療性疫苗的臨床研究,試驗效果顯示著HPV治療性疫苗的誘人前景。但在成功上市之前,HPV治療性疫苗仍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怎樣提高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等。
4結語
關鍵詞:醫學免疫學 教學方法 教學體會 理論教學 實踐教學
醫學免疫學是研究人體免疫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學科。近年來,免疫學理論與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在疾病的研究、預防、診斷、治療等應用中不斷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目前,免疫學已由過去的抗感染免疫滲透到了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生命科學等各領域。免疫學技術也隨之成為醫學研究和生命科學中普遍應用的手段和方法。
由于其研究的對象大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分子,如蛋白質等物質,各種免疫分子以及免疫調節分子之間又存在著非常復雜的相互作用,名詞、英語縮略語眾多,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學起來吃力,最終失去學習興趣。如果沒有一種正確的教學方法,即使教師在講臺上講得口干舌燥,也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筆者總結了數年來免疫學教學經驗談一點自己的教學體會。
1. 讓學生了解一些免疫學發展史
在首堂教學課上講授免疫學的發展史是很有必要的。免疫學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國早在公元16世紀已使用人痘苗預防天花,并對后來牛痘苗的應用奠定了基礎。免疫學的發展是很迅速的,世界上已有二十多位科學家因在這方面作出的重大貢獻而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他們巧思妙想均閃耀著智慧的火花。并在其中穿插講授一些有關的歷史故事和背景知識。作者從網上搜索下載了相關的內容和圖片,用多媒體向學生介紹這些科學家的事跡及其研究工作,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對免疫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激勵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另一方面還可以使他們認識到免疫學是一門非常實用非常重要的學科。
2. 對免疫學教材做一個大綱性的概括
教師應讓學生在進一步學習免疫學有關內容之前對該門課程有個整體認識,通過由宏觀到微觀,再由微觀到宏觀的順序教學,使學生把握主干核心。教師在備課時,應對教材進行嚴格細致的剖析,尤其是抓住免疫應答這一主干核心,通過多媒體課件把各種相關的封閉孤立的資料制成簡單的線條圖,來豐富課堂教學,還可突破書本是知識主要來源和結構的限制,將該門課程各章節有機地聯系起來,極大地擴充教學知識量。這樣不僅能揭示知識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在后續章節學習過程中有個清晰的思路,使學生站在較高層次上觀察、分析和思考免疫學全貌及內在聯系[2]。
3. 精選教學內容,突出重點
免疫學發展更新快,名詞、英語縮略語眾多,且新舊并存,致使原已網絡化的免疫學混亂度更大,學生在學習時無形之中感覺到內容多、雜亂、很難掌握,因此在有限的學時內,只有對教材進行精心地分析、剪裁、梳理和歸納,明確各章節教學中重點、難點,在授課時突出重點,邏輯嚴謹,才有可能化繁為簡,使學生把握住免疫學基本脈絡和精髓的重點內容。在講解上應深入淺出地講通講透;在時間上給予充分保證;在方法上要多方配合使學生在習完有關內容后不但心知肚明,而且印象深刻、記憶猶新。對于次要的內容,對于內容較新,大綱暫無要求的內容簡略講解。有所輕才能有所重,有略才有詳,這既是教學學時所限,也是更好掌握免疫學內容之必然,更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有效途徑。
4. 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加強直觀教學[3]
近年來,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在各大高校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是將文字、圖像、聲音等多種表達知識的媒體結合在一起,具有信息載體多樣性、集成性和交互性等特點,深受學生的歡迎[4]。
免疫學課程大都在分子水平上探討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機制復雜、微觀、抽象,不易理解,在傳統教學手段下學生學習免疫學感到很難理解,教師在講解過程中也感到有些吃力。采用現代教學手段可使教學內容形象、直觀、生動。比如關于免疫應答的過程,由于涉及多種細胞分子相互作用的復雜過程,包括單核巨噬細胞、樹突細胞提成抗原信息,T、B淋巴細胞通過其表面的抗原受體識別抗原、活化、增殖、分化產生免疫效應產物。隨后效應性淋巴細胞、抗體、以及天然免疫細胞和天然免疫分子的共同作用將抗原清除破壞,最后還要進行應答后的自穩調節。這些過程是無法觀察到的,過去學生只能從教師的講解介紹中加以想象,理解上會感到困難。筆者在講解這個問題時,采用Flas教學展示了免疫應答的整個過程,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但是,過度地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往往會極大地縮小學生的思維空間,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5]。因此,在我們采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時,應避免片面追求媒體齊全,不考慮教學效果。過于花哨的多媒體,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多媒體的圖、動畫等直觀的教學資料上,從而把注意力分散到了非教學信息上,教師在多媒體教學中僅充當了解說員的角色,教與學的兩個主體均未發揮主觀上的能動性和擴散性思維的發展[6]。
5. 結合臨床把理論與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2]
免疫學是應用性較強的學科,這屬性決定了同臨床結合的重要性及必然性。作為醫學生由于職業選擇較單一性,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對涉及到臨床的知識,均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在免疫學教學中注重同臨床實例聯系,讓學生感知其有用,而后把握其重要性。這樣容易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當講到補體參與抗原抗體反應而致免疫損傷時,可舉急性腎小球腎炎的例子說明。急性腎小球腎炎的發病機制是由于外來抗原(如鏈球菌感染)與腎小球基底膜存在有共同的抗原決定簇,當機體產生針對外來抗原的抗體的同時,此抗體也可作用于腎小球基底膜,引起抗原抗體反應,并激活補體,從而導致免疫損傷,使腎小球基底膜結構和功能的改變,出現蛋白尿、血尿等。由于在此過程中補體被消耗,從而導致血液中補體含量下降。據此可通過測定血液中的補體含量來輔助診斷急性腎小球腎炎。
6. 提高實驗課教學效果[7]
實驗不僅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而且更能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筆者在實驗課教學上的體會是,首先要優化實驗教學內容。面對日新月異的免疫學實驗新技術,以往的實驗教材已經顯得落伍了。為了適應當前實驗教學的新要求,我們刪除了一些純屬驗證理論、科研工作中已經不常用的實驗,例如雙向瓊脂擴散試驗、玫瑰花結實驗等。授課時注重對實驗原理的理解,以便于學生在深入理解實驗原理的基礎上能靈活加以運用。引導學生明白了這些道理,使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拋棄過去那種詳細介紹實驗操作步驟,然后讓學生機械操作的呆板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主觀積極性進行實驗,更容易理解實驗步驟的道理,也自然理解了操作中的注意事項,會更自覺地一絲不茍地按操作要求去做,提高了實驗成功率,教學效果也明顯改善。
其次要注意結合理論課教學內容。醫學免疫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它與其他基礎醫學內容以及臨床各學科聯系密切。由于醫學免疫學內容比較抽象,連貫性強,前面某一概念的不理解往往造成后面章節學習困難。而緊接理論課后的實驗課是溫固而知新的極好機會。例如,實驗課的實驗材料涉及有單抗、抗原、免疫細胞以及CD分子、細胞因子等概念。在介紹實驗材料的同時,順便讓學生回憶一下相關概念,將枯燥難記的知識變得更為生動,使散亂的知識變得更為有序,使抽象的知識變得更為具體,因而加深了學生對理論課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在介紹實驗方法應用時,注意將書本上散落在各章節的知識點串起來,橫向聯系成一個有機整體,使抽象的理論知識變成眼前需要思考的科研課題中具體的知識網絡。實驗教學中注意將理論課的教學內容聯系起來,有助于加深學生對醫學免疫學理論的理解。
再次,課后要及時認真總結教學得失。帶教老師在學生操作實驗時,應在旁邊仔細觀察,對學生所犯的錯誤及時加以指正,要根據學生的聽課情況,所觀察到的問題及時總結、及時調整,應用針對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陳利玉.免疫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習興趣.中國免疫學雜志,1999.15,(2):96.
[2]袁桂峰,陳森洲.淺議醫學免疫學教學的實踐與體會.醫學文選,2001.20,(6):863-864.
[3]程桂芝,郗雪艷,馬杰等.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在醫學免疫學教學中的應用.大連醫科大學學報,2004.26,(4):319-320.
[4]黃國瓊.從醫學教育發展趨勢談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的轉變.西北醫學教育,2000,3:16.
[5]林憲生.多媒體教學與主體性發展.電化教育研究,2001,4:22.
[6]顧建軍.淺析教育的雙主體特征.教育科學,2000,1:1.
【關鍵詞】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免疫;發病機制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既往也稱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其特點是外周血小板顯著減少伴骨髓巨核細胞發育成熟障礙,臨床上以廣泛皮膚黏膜及內臟出血為主要表現。ITP是臨床常見的出血性疾病,約占出血性疾病的30%,該病的年發病率為5/10萬~10/10萬。ITP患者大部分預后良好,少數患者需住院治療,其病死率約1%[1],主要死于致死性顱內出血。關于ITP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1951年Harrington自己輸注ITP患者的血漿后迅速出現外周血血小板減少,證實ITP患者體內存在抗血小板因子,從此開創了ITP的免疫學研究。此后50多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體液免疫方面,認為機體體液免疫異常,患者體內產生的抗血小板抗體介導血小板在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破壞,導致血小板減少。但是這并不能解釋所有ITP的發病情況,如50%~70%的ITP患者體內可檢測到抗血小板抗體,陰性結果不能排除診斷。因此近年ITP發病機制的研究擴展到細胞免疫及血小板生成障礙等方面。大量研究表明細胞免疫及抗血小板抗體介導巨核細胞質量異常在ITP的發病機制中亦發揮重要作用。目前認為體液免疫、細胞免疫異常及血小板生成障礙參與了ITP的發病過程。
1體液免疫的作用
已證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體內均可檢出針對自身抗原的自身抗體和(或)自身反應性B細胞、T細胞。ITP是一種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性疾病。50%~70%的ITP患者體內可檢測到抗血小板抗體,主要為IgG型并針對血小板膜GPⅡb/Ⅲa、GPⅠb/IX[2-3]。抗血小板抗體與血小板相應抗原結合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被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吞噬破壞,同時也可激活補體系統,導致血小板的裂解。ITP患者產生自身抗體的機制主要包括:①分子模擬與交叉反應。針對外來抗原(尤其是病原微生物)的抗體與自身抗原交叉反應是誘發自身免疫異常的重要因素。病原微生物感染后機體產生針對外來抗原的抗體因分子模擬與血小板膜糖蛋白產生交叉反應。Takahashi等[4]報道幽門螺桿菌感染后可發生ITP,并且近年發現80%兒童急性ITP發病前2周內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史。②表位擴展。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過程中,抗原遞呈細胞(APC)攝取破壞的組織碎片并將自身抗原的隱蔽表位提呈給自身反應性淋巴細胞克隆,此現象稱為表位擴展。衰老的血小板被樹突狀細胞攝取后加工促使隱蔽抗原暴露,導致自身淋巴細胞活化并產生抗體[5]。
2細胞免疫的作用
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表明細胞免疫異常在ITP發病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T細胞及其分泌的細胞因子激活B細胞產生抗血小板抗體介導血小板破壞。Kuwana等[6]研究發現了針對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的自身反應性T細胞,這些自身抗原特異性T細胞幾乎都是CD4+ T細胞,證明CD4+ T細胞的激活是導致慢性ITP患者產生自身抗體的主要原因。
2.1自身反應性T細胞的異常活化正常情況下機體T細胞經歷陰性選擇后不會介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ITP患者外周血出現CD4+CD8+ T細胞群,該群細胞為逃離了陰性選擇的自身反應性T細胞,在正常情況下處于無能狀態,發病時被激活參與ITP的病理過程。自身反應性T細胞可能通過以下途徑被激活:①血小板衰老被樹突狀細胞攝取遞呈給T細胞使之活化增殖[7];②共刺激分子的過度表達。自身反應性T細胞因AP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達低下或缺失而處于無能狀態。趙艷霞等[7]研究發現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CD86表達較對照組增高。Nagahama等[8]發現ITP患者血漿可溶性CD154 水平明顯升高。自身反應性T細胞活化后作用于B細胞使B細胞活化產生抗血小板抗體,破壞血小板。ITP患者活化的T細胞具有抗凋亡的作用,活化的自身反應性T細胞不能通過激活誘導的細胞凋亡途徑被消除[9],使得自身反應性T細胞持續活化破壞血小板。
2.2T細胞亞群的失調T細胞主要分為CD4+ T細胞和CD8+ T細胞,CD4+/CD8+ T細胞之間的平衡是維持機體免疫穩定的中心環節。馮建軍等[10]研究發現ITP患者存在CD4+/CD8+ T細胞比例失衡,提示T細胞亞群失調參與了ITP的發病過程。近年來隨著免疫學研究的發展,根據CD+ T細胞的生物學特性將其分為Th1、Th2、調節性T細胞(Treg)等,相關研究表明各T細胞亞群與ITP的發病有一定聯系。
2.2.1Th1/Th2失衡Th1細胞主要分泌IL-2、IFN-γ、TNF-β等調節細胞免疫,Th2細胞主要分泌IL-4、IL-6、IL-10等參與體液免疫。Th1/Th2之間的平衡是維持機體免疫穩定的重要環節。Panitsas等[11]用熒光定量RT-PCR法檢測細胞因子基因表達,發現ITP患者Th1細胞因子IL-2、IFN-γ表達水平較健康者升高,而Th2細胞因子IL-4、IL-10表達水平下降。Stasi等[12] 用流式細胞術(FCM)測得ITP患者IL-4+ T細胞比例較健康對照組明顯降低,而IFN-γ無明顯變化。以上研究提示ITP患者存在Th1/Th2優勢反應,Th1/Th2失衡可能是ITP發病機理之一。
2.2.2調節性T細胞異常Treg是具有免疫調節作用的T細胞亞群。目前發現的Treg有天然調節性Treg、Tr1細胞等,其中主要為天然調節性Treg,其表型特征為CD4+CD25+FOXP3+,占健康人群外周血CD4+ T細胞的5%~10%。Treg具有抑制抗原特異性T細胞的免疫反應并維持外周耐受的作用 [13-14]。Sakakura、Liu等[15-16]用FCM檢測ITP患者及健康對照組外周血CD4+CD25+ Treg細胞,發現ITP患者CD4+CD25+ Treg細胞比例較健康對照者明顯減低。Treg數目減少,免疫調節功能減弱,使得自身反應性T細胞異常活化持續破壞血小板。
2.3細胞毒作用抗血小板抗體與血小板相應抗原結合后介導血小板在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破壞,其中脾臟是主要的血小板破壞部位,但是經歷脾切除的患者大多在1年內復發[17]。據統計約40%的ITP患者檢測不到血小板相關抗體,因此還存在其他的血小板破壞機制。2003年Olsson等[18]研究發現ITP患者CD8+ T細胞可通過細胞毒作用破壞血小板。Zhang等[19]將ITP患者的CD8+ T細胞與血小板共同孵育出現血小板溶解現象。以上研究提示CD8+ T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是ITP患者血小板減少的原因之一。2008年Olsson等[20 ]研究發現ITP患者骨髓中CD3+ T細胞和CD8+ T細胞數量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表明ITP患者的血小板在骨髓中亦受到CD8+ T細胞的細胞毒作用的破壞。
3巨核細胞異常
骨髓巨核祖細胞在巨核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血小板生成素(TPO)調控下分化、增殖發育成熟并產生血小板。ITP患者骨髓巨核細胞成熟障礙,表現為缺少胞質顆粒及血小板形成減少,胞質及胞核呈退行性變。Houwerzijl等[21]觀察到ITP患者巨核細胞超微結構存在凋亡和副凋亡(para-apoptosis:非凋亡形式的程序性細胞死亡)現象,表現為線粒體空泡腫脹、質膜變厚、核內染色質濃縮。另外巨核細胞在成熟過程中細胞膜表面表達血小板膜抗原GPⅡb/Ⅲa、GPⅠb/Ⅸ[22], 能夠被自身抗血小板抗體識別結合。McMillan等[23]體外實驗證實了ITP患者的血漿含有抗GPⅡb/Ⅲa、GPⅠb/Ⅸ的抗體,可抑制巨核細胞成熟,使血小板生成減少。ITP患者體內抗血小板抗體和巨核細胞結合影響巨核細胞的成熟和血小板的釋放,并可能觸發ITP患者體內巨核細胞程序性死亡。
綜上所述,ITP是一種異質性免疫性疾病,多種機制參與其發生發展過程。臨床上應根據其不同的發病機制采取相應的治療策略,做到分型施治,個體化治療。但是ITP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仍需進一步研究,為更有效地治療ITP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羅國楨. 大劑量丙種球蛋白聯合地塞米松治療重度ITP療效觀察[J]. 中國醫藥導報, 2009, 6(10): 92-93.
[2]McMillan R. The role of antiplatelet autoantibody assays in the diagnosis of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J]. Curr Hematol Rep, 2005, 4(2): 160-165.
[3]Kuwana M, Kaburaki J, Ikeda Y. Autoreactive T cells to platelet GPⅡb-Ⅲa in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Role in production of antiplatelet autoantibody [J]. J Clin Invest, 1998, 102(7): 1393-1402.
[4]Takahashi T, Yujiri T, Shinohara K, et al. Molecular mimicry by Helicobacter pylori CagA protein may b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pylori-associated 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J]. Br J Haematol, 2004, 124(1): 91-96.
[5]Catani L, Fagioli ME, Tazzari PL, et al. Dendritic cells of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 show increased capacity to present apoptotic platelets to T lymphocytes [J]. Exp Hematol, 2006, 34(7): 879-887.
[6]Kuwana M, Kawakami Y, Ikeda Y. Suppression of autoreactive T- cell response to glycoproteinⅡb /Ⅲa by blockade of CD40/CD154 interaction: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 of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J]. Blood, 2003, 101(2): 621-623.
[7]趙艷霞, 高清平, 陳友華, 等.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協同刺激分子的表達[J]. 中華血液學雜志, 2003, 24(9): 474-476.
[8]Nagahama M, Nomura S, Kanazawa S, et al. Significance of chemokines and soluble CD40 ligand in patients with auto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J]. Eur J Haematol, 2002, 69(5/6): 303-308.
[9]Olsson B, Andersson PO, Jacobsson S, et al. Disturbed apoptosis of T-cells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J]. Thromb Haemost, 2005, 93(1): 139-144.
[10]馮建軍, 楊林花, 陳建芳, 等. ITP血小板特異性抗體和T淋巴細胞亞群及NK細胞變化的意義探討[J]. 臨床血液學雜志, 2009, 22(1): 27-30.
[11]Panitsas FP, Theodoropoulou M, Kouraklis A, et al. Adult 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 is the manifestation of a type-1 polarized immune response [J]. Blood, 2004, 103(7): 2645-2647.
[12]Stasi R, Del Poeta G, Stipa E,et al. Response to B-cell depleting therapy with rituximab reverts the abnormalities of T-cell subsets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J]. Blood, 2007, 110(8): 2924-2930.
[13]Sakaguchi S, Yamaguchi T, Nomura T, et al. Regulatory T cells and immune tolerance [J]. Cell, 2008, 133(5): 775-787.
[14]Tarbell KV, Yamazaki S, Steinman RM. The interactions of dendritic cells with antigen-specific, regulatory T cells that suppress autoimmunity [J]. Semin Immunol, 2006, 18(2): 93-102.
[15]Sakakura M, Wada H, Tawara I, et al. Reduced CD4+ CD25+ T cells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J]. Thromb Res, 2007, 120(2): 187-193.
[16]Liu B, Zhao H, Poon MC, et al. Abnormality of CD4+CD25+ regulatory T cells in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J]. Eur J Haematol, 2007, 78(2): 139-143.
[17]McMillan R, Durette C. Long-term outcomes in adults with 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after splenctomy failure [J]. Blood, 2004, 104(4): 956-960.
[18]Olsson B, Andersson PO, Jernas M, et al. T-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toward platelets in 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J]. Nat Med, 2003, 9(9): 1123-1124.
[19]Zhang F, Chu X, Wang L, et al. Cell-mediated lysis of autologous platelets in 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J]. Eur J Haematol, 2006, 76(5): 427-431.
[20]Olsson B, Ridell B, Carlsson L, et al. Recruitment of T cells into bone marrow of ITP patients possibly due to elevated expression of VLA-4 and CX3CR1 [J]. Blood, 2008, 112(4): 1078-1084.
[21]Houwerzijl EJ, Blom NR, vander Want JJ, et al. Ultrastructural study shows morphologic features of apoptosis and para-apoptosis in megakaryocytes from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J]. Blood, 2004, 103(2): 500-506.
[22]McMillan R. Autoantibodies and autoantigens in 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J]. Semin Hematol, 2000, 37(3): 239-248.
[關鍵詞] 干擾素; 小兒病毒心肌炎; 免疫
[中圖分類號] R725.4[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8-001-02
小兒病毒心肌炎是常見的兒科疾病,主要表現為心肌的炎性病變,是由心肌被病毒直接侵犯或心肌對病毒的免疫反應引起的心肌細胞損傷,具體的發病機制目前還不十分明確,并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案[1]。目前我院部分小兒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增加干擾素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治療 2005年10至2010年9月共收治小兒病毒心肌炎患者81例,在治療方式上隨機選擇。采取傳統治療40例(以下簡稱對照組),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6個月-13歲,平均年齡(5.97±1.11)歲;追加干擾素治療41例(以下簡稱觀察組),其中男性18例,女性23例,年齡7個月-13歲,平均年齡(6.12±1.06)歲;兩組患者病癥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診斷標準(修訂草案)》[2],就診時均存在胸悶、乏力、頭昏、發熱、心悸等癥狀;81例患者81.98%心電圖T波、S-T段異常,心律失常85%,房室傳導阻滯Ⅱ度以上27%,無心臟擴大,超聲心動圖無明顯改變,心肌酶譜增高。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心肌酶譜、病情嚴重程度及病程長短、免疫學指標等一般資料方面無統計學意義上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測方法 所有患者治療前1天及治療后第二天空腹抽取靜脈血,進行血清CK-MB含量的檢測;酶聯免疫吸附雙抗體夾心法對腫瘤壞死因子a(TNF-a)和白細胞介素6(IL-6);用流式細胞術對外周血CD8±、CD4±及CD3±進行檢測。
1.3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治療結束時心肌酶及心電圖正常,疾病體征、癥狀消失;有效:疾病癥狀消失,心肌酶下降明顯,心電圖好轉;無效:癥狀未消失,心肌酶及心電圖沒有變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數。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1.0軟件包處理,數據用t檢驗。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 觀察組41例,顯效28例、有效1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56%;對照組40例,顯效16例、有效19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7.50%。觀察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兩組治療效果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心電圖指標 觀察組心律失常恢復85.35%,S-T和T波96.31%恢復正常,對照組心律失常恢復63.12%,S-T和T波83.01%恢復正常,兩組比較有有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P0.05)。
2.3 免疫指標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的各項免疫指標,兩組患者治療后CD8±、IL-6、TNF-a和CK-MB水平均有下降,外周血CD4±/CD8±比值、CD4±、CD3±水平也有增高,但觀察組治療后的同一免疫學指標優于對照組,兩組療后免疫指標相比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P0.05),見表1。
3 討論 小兒病毒心肌炎是病毒在心肌中持續感染,對心肌細胞造成直接損害,導致其變性、壞死甚至溶解,并使受損心肌組織被細胞毒T細胞浸潤、粘附、攻擊[3],故其病理變化中會有機體免疫功能紊亂現象出現。
小兒病毒心肌炎患者外周血CD4±/CD8±比值、CD4±、CD3±水平降低,CD8±升高,導致心肌細胞被細胞毒性T細胞的細胞毒機制損傷。而且CD8±的升高還會對B細胞分化產生抑制作用,致使B細胞抗體不足,進而導致患者缺乏獲得性的體液免疫,不能有效清除感染病毒。
干擾素可以抑制多種RNA和DNA病毒,通過活化、誘導或直接作用于其他蛋白質來調節機體反應。小兒病毒心肌炎患者體內自身產生干擾素不足,免疫功能紊亂、缺乏,通過人工補充干擾素不僅可以增強細胞及體液免疫,清除感染病毒,緩解心肌損傷;還可以與受體結合,將蛋白激酶及2-5寡聚A合成酶激活,繼而對病毒合成蛋白質形成阻礙,對病毒增殖形成抑制作用。通過以上作用機制可以看出,人工補充干擾素能夠有效縮短病毒心肌炎治療過程。本研究在治療小兒病毒心肌炎中也發現干擾素的應用可以使對患者CD8±、IL-6、TNF-a和CK-MB水平降低及對外周血CD4±/CD8±比值、CD4±、CD3±水平增高的效果明顯增加,機體免疫力提升,是小兒病毒心肌炎治療中值得推廣應用的輔助藥物。
參考文獻
[1] Yang DC,Yu T,Lous ZS,et al.Viral myocarditis identification of fiv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 in coxasaki virus B3 infected mouse heart[J].Circ Res,1999.84(6):704-712.
【摘要】 目的 檢測肺炎新生兒血清二肽基肽酶(DPP Ⅳ/CD26)水平并探討其在免疫評價中的價值,以尋找靈敏可靠的新生兒免疫評價指標。方法 免疫比色法檢測肺炎組(64例)和對照組(30例)血清DPP Ⅳ/CD26水平,并測定兩組的T細胞亞群(CD3+T%,CD4+T%,CD8+T%)和免疫球蛋白(IgG)水平。結果 肺炎組血清DPP Ⅳ/CD26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且與CD3+T%,CD4+T%及日齡呈正相關。結論 血清DPP Ⅳ/CD26較T細胞亞群(CD3+T%,CD4+T%,CD8+T%)和IgG更為敏感,可作為新生兒免疫評價指標。
【關鍵詞】 嬰兒,新生;肺炎;二肽基肽酶;T細胞亞群;免疫球蛋白;免疫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level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dipeptidyl peptidase Ⅳ/CD26 (DPP Ⅳ/CD26)in serum of neonates with pneumonia in order to offer a sensitive index evaluating the immune function of nenates.Methods Colorimetric method was employed to detect DPP Ⅳ/CD26 in the pneumonia group (64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30 cases).T cell subset (CD3+T,CD4+T,CD8+T) and immunoglobulin(IgG) were also detected.Results The level of DPP Ⅳ/CD26 in the pneumonia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1)and shew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CD3,CD4 and age.Conclusion DPP Ⅳ/CD26 is much more sensitive than T cell subset(CD3+T,CD4+T,CD8+T) and immunoglobulin(IgG) and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immune level of neonates.
[Key words] infant,newborn;pneumonia;dipeptidyl peptidase Ⅳ/CD26;T cell subset;immunoglobulin;immune
長期以來,人們總是將T細胞亞群(CD3+T%,CD4+T%,CD8+T%)和免疫球蛋白(IgG,IgM,IgA)作為免疫評價指標,新生兒也不例外。然而,新生兒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雖然T細胞絕對計數已達成人水平,功能方面卻明顯不足;同時,免疫球蛋白中絕大部分來源于母親,自身合成的各類免疫球蛋白量都很少,甚至難以測出[1,2]。因此,單純檢測T細胞數量和Ig含量評價新生兒免疫水平特異性不高。
二肽基肽酶(dipeptidyl peptidase Ⅳ/CD26,DPP Ⅳ/CD26)是110kD的Ⅱ型細胞膜糖蛋白,因在跨
膜信號傳導及T、B細胞活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而被認為是T、B細胞的活化標志。許多與免疫調節有關的免疫調節激素、細胞因子,如P物質、神經肽Y、糖脂蛋白-1(glycolipoprotein-1,GLP-1)、調節活化正常T 細胞表達與分泌的趨化因子(regulated on activation normal T-cell expressed and secrected,RANTES)等也被證實是DPP Ⅳ/CD26的水解底物,其免疫功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3~6]。
本文主要檢測肺炎新生兒的血清DPP Ⅳ/CD26水平,探討其與其他臨床指標的關系,以期能為臨床新生兒免疫水平的評價提供可靠指標。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取我科新生兒病房64例感染性肺炎患兒為肺炎組,納入標準:具有嗆奶、氣促、口吐泡沫、口周及鼻根部發青、肺部呼吸音粗等癥狀和體征,經胸部攝正位X線片證實肺炎存在;排除肝膽疾病、糖尿病、吸入性肺炎、免疫性疾病及其他感染性疾病。取我院產科30例正常足月分娩新生兒為對照組,以上兩組性別、日齡、胎齡及體重均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表1 肺炎組與對照組的臨床資料對比注:*為肺炎組與對照組性別組成的χ2檢驗值
1.2 標本采集 兩組新生兒均于股靜脈采血,并分作3份。第一份3 000 r/min離心5 min后取血清保存于-80 ℃冰箱內,用于DPP Ⅳ/CD26的檢測,另外兩份分別于8 h內用于檢測T細胞亞群和血免疫球蛋白。
1.3 試驗方法 血清DPP Ⅳ/CD26的檢測:取5 μl待測血清,與71 mM Gly/NaOH (pH 8.3)、0.5 mg/ml的顯色底物Gly-Pro-p-硝基苯胺(Sigma,St.Louis,USA)配成100 μl混合液,加入微孔板。每個標本均做復孔。37 ℃培養1 h后,于酶標儀(Labsystems,Finland )405 nm波長下讀數測定。通過P-硝基苯胺水平計算酶活性,以每分鐘水解1 μmol底物的酶量作為酶的活性單位(U)。T細胞亞群采用流式細胞儀(Becton Dichinson FACS Vantage,USA)測定。血免疫球蛋白采用美國Beckman公司 Array360 特種蛋白儀進行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以(x±s)的形式表示,應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兩組的各指標比較采用χ2檢驗進行分析,DPP Ⅳ/CD26與各指標之間采用雙變量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肺炎組與對照組血清DPP Ⅳ/CD26、T細胞亞群及免疫球蛋白的比較 見表2。肺炎組與對照組的血清DPP Ⅳ/CD26、CD3+T%、CD4+T%均有顯著差異,但血清DPP Ⅳ/CD26水平差異明顯高于后兩者(t=2.757,P<0.01;t=-2.167,P<0.05;t=-2.019,P<0.05);兩組CD8+T%、IgG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288,P>0.05;t=0.882,P>0.05)。由于體內含量過低,IgM和IgA缺失值過多,未統計。表2 肺炎組與對照組血清DPP Ⅳ/CD26、T細胞亞群及Ig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
2.2 DPP Ⅳ/CD26與其他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見表3。經雙變量相關分析,血清DPP Ⅳ/CD26水平與日齡顯著正相關(r=0.604,P<0.01),與CD3+T%、CD4+T%成正相關(r=0.701,P<0.05;r=0.631,P<0.05),與CD8、IgG、性別、體重不具有相關性。 表3 血清DPP Ⅳ/CD26與各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2.3 DPP Ⅳ/CD26及其他指標與日齡的相關性比較 見表4。血清DPP Ⅳ/CD26水平與日齡顯著正相關,而CD3+T%、CD4+T%、CD8+T%、IgG與日齡無明顯相關性。 表4 血清DPP Ⅳ/CD26及其他指標與日齡的相關性比較
3 討論
1984年Schon在人外周血淋巴細胞表面發現DPP Ⅳ/CD26,首次揭示了DPP Ⅳ/CD26的免疫功能[7]。研究發現,DPP Ⅳ/CD26可作為協同刺激分子傳遞跨膜信號,并進一步促使T細胞活化。由于DPP Ⅳ/CD26胞質尾區只有6個氨基酸序列,活化信號的傳遞需要TCR/CD3、CD2等信號分子的協助才能完成[3,8]。有關DPP Ⅳ/CD26活化T細胞的具體機制還不明確,現普遍認為酪氨酸磷酸酶/CD45、腺苷脫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等酶類可能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3,9],而DPP Ⅳ/CD26的酶活性并不參與T細胞活化過程[4]。有學者認為[8,10],DPP Ⅳ/CD26可激活CD45的磷酸酶活性,促進c-Cbl,ZAP70,Erk1/2,p56Lck,TCR/CD3 ξ鏈等T細胞活化信號的酪氨酸活化基序(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ITAM)磷酸化,提高細胞內Ca2+濃度,擴大體內的免疫反應信號,促進T細胞活化。DPP Ⅳ/CD26-ADA復合物的形成則可促進胸腺細胞的成熟和分化并延緩T細胞的凋亡。Ruiz等在試驗中發現DPP Ⅳ/CD26的活性隨胸腺細胞的成熟而逐漸升高,于CD4+ T/CD8+ T單陽性細胞達最高,并在CD4+ T細胞優先表達[8,11,12],證實了DPP Ⅳ/CD26在T細胞發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Fan等[4]通過DPP Ⅳ/CD26基因敲除小鼠證實DPP Ⅳ/CD26缺陷可導致CD4+ T細胞的發育和成熟障礙,同時還可降低IgG、IgE的濃度,但IgM的濃度沒有明顯變化,說明DPP Ⅳ/CD26也參與B細胞活化過程。
大量研究已證實[13],肺炎新生兒免疫水平明顯受抑,T細胞亞群以CD3+T、CD4+T降低最為明顯,而IgG含量變化不大。本研究發現肺炎組DPP Ⅳ/CD26水平的下降較CD3+T、CD4+T更為顯著,且經相關性分析,DPP Ⅳ/CD26與CD3+T%、CD4+T%變化趨勢一致,說明DPP Ⅳ/CD26可更靈敏、有效地反映新生兒免疫功能。同時由于DPP Ⅳ/CD26與日齡具有更顯著的相關性,使其較CD3+ T%、CD4+T%更能適應新生兒免疫功能動態變化的特點[14,15]。另外,本研究發現,DPP Ⅳ/CD26不受性別、體重的影響,這與Christine Durinx等[5]的報道基本一致,他們的研究發現性別、體重、血壓、妊娠次數、激素治療等對DPP Ⅳ/CD26均無明顯影響。考慮本實驗中DPP Ⅳ/CD26與IgG不具有相關性的原因,與新生兒體內IgG含量低且絕大多數為通過胎盤由母體獲得有關。
本文肺炎新生兒血清DPP Ⅳ/CD26的檢測結果顯示DPP Ⅳ/CD26可靈敏反映不同周齡新生兒的免疫功能,尤其是活化T細胞水平,而不僅僅反映T細胞數量的多少,同時也可反映活化B細胞的水平,彌補依靠檢測Ig含量反映B細胞功能的不足,且不受性別、體重等因素的影響,這與新生兒免疫功能不成熟、變化快的特點相適應。因此,血清DPP Ⅳ/CD26對評價新生兒的免疫水平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917-919.
2 陳同辛,何振娟,吳圣楣,等.CD抗體誘導的新生兒臍帶血淋巴細胞信號傳導的研究.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2003,30(1):17-21.
3 Simeoni L,Rufini A,Moretti T,et al.Human CD26 expression in transgenic mice affects murine T-Cell populations and modifies their subset distribution.Human Immunology,2002,63:719-730.
4 Fan H,Yan S,Stehling S,et al.Dipeptidyl peptidase Ⅳ/CD26 in t cell activation,cytokine secretion and immunoglobulin production.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And Biology,2003,524:165-174.
6 Durinx C,Neels H,Van der Auwera,et al.Reference Values for plasma dipeptidyl-peptidase Ⅳ activity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other laboratory parameters.Clin Chem Lab Med,2001,39(2):155-159.
7 Schon E,Demuth HG,Barth A,et al.Dipeptidyl peptidase Ⅳ of human lymphocytes.Evidence for specific hydrolysis of glycylproline p-nitroanilide in T-lymphocytes.Biochem J,1984,223(1):255-258.
8 Morimoto C,Schlossman SR.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D26 in the T-cell immune response.Tmmunoiogical Reviews,1998,161:55-70.
9 Von Bonin A,Huhn J,Fleischer B.Dipeptidyl-peptidase Ⅳ/CD26 on T cells:analysis of an alternative T-cell activation pathway.Immunological Reviews,1998,161:43-53.
10 Ishii T,Ohnuma K,Murakami A,et al.CD26-mediated signaling for T cell activation occurs in lipid rafts through its association with CD45RO.PNAS,2001,98(21):12138-12143.
11 Dang NH,Torimoto Y,Shimamura K,et al.1F7 (CD26):a marker of thymic maturation involved in the differential regulation of the CD3 and CD2 pathways of human thymocytes activation.J Immunol,1991,147:2825.
12 Ruiz P,Zacharievich N,Hao L,et al.Human thymocyte dipeptidyl peptidase Ⅳ (CD26) activity is altered with stage of ontogeny.Clin Immunol Immunopathol,1998,88:156.
13 陳昌輝,葉長寧,李茂軍,等.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的臨床和免疫功能研究.中華兒科雜志,2003,41(12):884-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