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高效生態農業的概念

      高效生態農業的概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效生態農業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高效生態農業的概念

      高效生態農業的概念范文第1篇

      1.1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的內涵分析“生態農業”(ecologicalagriculture)一詞最初由美國土壤學家W.Albreche于1970年提出,英國農學家M,Worthington于1981年將生態農業明確定義為“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輸入,經濟上有生命力,在環境、倫理和審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農業。”1981年,以生態學家馬世駿教授為代表的一批科學家將國外生態農業研究的成果與中國國情結合,首次提出了“中國生態農業”的概念?!把h經濟”一詞是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鮑爾?。↘ennethEwertBoulding)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生態經濟時談到的,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杜邦公司提出了循環經濟3R原則。國內在國外“循環經濟”思想上提出了“循環農業(RecyclingAgricultural)”概念,該詞語首次見于陳德敏等于2002年發表的文章。從我國“生態農業”、“循環農業”概念提出后,學者們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如:生態學家葉謙吉(1988)、吳國凱等(1988)、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1991)、著名生態學家孫鴻良(1993)等對“生態農業”概念進行了完善與優化;郭鐵民等(2004)、宣亞南等(2005、熊瑤等(2005等對我國“循環農業”的概念進行各自優化定義。兩者的概念與內涵,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環境條件的不斷變化及人們認識的不斷深化隨之得到擴充和發展,其相關理論體系也在不斷完善。分析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的代表性概念,結合我國目前農產品比較豐富,注重產品質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將生態農業基本內涵概括為:生態良性循環、產品優質安全、三大效益協調、科技管理支撐、產業復合設計、系統優選調控,另外包含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間接內涵。將循環農業基本內涵概括為:物質循環利用、環境和諧友好、產業網狀依存、科技管理創新、三大效益同步、農業永續發展。通過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的內涵分析發現,其共性是二者都兼顧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或途徑,其共同目標都是為了實現可持續農業的發展;其次,二者都需要現代科學技術、科學管理的支撐;另外,二者都注重多產業復合的復合設計。主要區別在于:

      (1)雖然二種農業模式都兼顧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但生態農業更加重視生態效益,而對經濟效益比較弱化,而循環農業更加注重經濟效益的提高與環境改善的融合。

      (2)生態農業追求的最終目標雖然是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但在滿足人類社會持續對農產品的需求方面沒有具體措施,因此,生態農業更是可持續農業的基礎。

      (3)生態農業主要側重于產品生產環節的環保、綠色,而循環農業按照循環經濟3R原則更重視生產環節、生產鏈和消費領域的物質循環利用,減少自然環境的破壞與資源的消耗。

      (4)生態農業注重產品的自然安全,而循環農業在注重經濟效益下對產品的安全比較弱化。我國生態農業的提出與發展比循環農業早20年,在發展過程中,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化、科技與社會的進步,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的概念與內涵皆不斷更新完善,至今,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兩者在內涵上已呈現交叉重疊現象,兩者都以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為指導,除各有側重點外,直接或間接目標一致。但對生態農業而言,其發展依賴于農村環境,而農村環境又與農村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社會經濟發展到目前,隨著農村生產資料、消費商品的豐富,在生產各環節及人們生活過程中,農業生產系統中非自然物質的輸入不可避免,而這些物質按照生態學原理,依靠自然生態系統的食物鏈轉化很困難或歷時很長,從而直接影響生態系統穩定與良性發展,造成農業生產環境惡化,因此,在農業物能循環中必然涉及到非自然性物質的人為循環利用問題,而這個問題是需要用循環經濟的理論來解決的。因此,為了減少概念的重復,取長補短,形成符合現代生態文明、物質文明、社會文明建設要求的系統化現代農業概念,將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的概念融合,稱之為“循環型生態農業”。

      1.2循環型生態農業的概念界定結合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的現狀與發展,我們認為:循環型生態農業是在系統學、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和生態技術學理論指導下,把循環經濟理論應用于農業生產過程,實現“投入品-產出物-廢棄物”的循環綜合利用,達到資源低消耗與高利用、投入清潔、產品安全、廢棄物低排放,從而實現生態良性循環、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人居環境優美、公民身體健康的現代農業系統。循環型生態農業的目標可以概括為:“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高安全、美環境、美人文”,即兩低兩高兩美目標。

      2循環型生態農業的內涵

      從循環型生態農業的概念出發,明確其內涵本質是應用設計與實踐運行的基礎。其主要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生態良性循環。生態良好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按照生態學原理,將農業生態建設和綠色消費融合,實現農業生產環境的改善和農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提倡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實現低開采、高利用、低污染等,生產過程用養結合,注重生物資源的自然回歸利用,最大程度實現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自給,嚴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質的投入、農業廢棄物的產生與非生態化處理,最大程度地維持農業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

      (2)物質循環利用。按照循環經濟3R(Reduce,Reuse,Recycle)原則,通過優化農產品生產至消費整個產業鏈的結構,實現物質能量的多級循環使用。綜合設計“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最佳配合方案,尤其是要加強生產、加工、消費環節非自然生態系統廢棄物回收利用,使物質與能量的得以順暢循環流動,達到自然資源低消耗、生產過程低污染、物質高利用、廢棄物低(零)排放,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的同時,減少廢棄物污染,從而將提高經濟效益與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相融合。

      (3)產品安全優質。將改善與維持良好的農業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利用與健康的動植物生產緊密融合,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用潔凈的生產方式(盡量采用生物肥料、生物農藥等綠色物質輸入)生產安全優質的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在現代管理體系下加工銷售食品,倡導綠色消費,促進人們生活習慣的轉變,不斷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

      (4)系統網狀復合。在環境保護和產品安全的總旨下,用生態經濟學原則和系統科學原理設計并不斷優化人工農業生產系統,將種植業、林業、漁業、畜牧業及其延伸的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貿易與服務業、農產品消費領域等產業進行合理組配,建立高效循環的產業鏈。各產業之間通過中間產品和廢棄物的相互交換而互相銜接,形成一個比較完整和閉合的物質利用網絡,使資源得到最佳配置、廢棄物得到有效利用、環境影響減少到最低水平。

      (5)科技管理支撐。農業系統實現物能循環、環境友好、產業發展并舉,在吸收傳統農業生產技術精華的同時,更需要生產、消費環節大量的科技創新、管理創新支撐。需要現代微生物工程技術、水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生物肥料技術、化工材料技術、食品加工技術、生物育種技術、信息工程技術、廢棄物的重利用和處理技術等的有效結合,同時需要完善農業生產與產品加工各環節標準,建立科學的社會規范體系。

      高效生態農業的概念范文第2篇

      關鍵詞 生態農業;建設原則;基本思路;云南臨滄

      中圖分類號 X171.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08-0313-02

      1生態農業的概念及建設意義

      1.1生態農業的概念

      生態農業是一種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即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主要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該模式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發展生態農業,旨在獲取最大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其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1-2]。生態農業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其將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的各個環節有機聯系在一起,涉及農、林、牧、副、漁各種產業。

      1.2生態農業建設的意義

      生態農業的最明顯特征是沿用“天人合一”的系統生態觀,根據各地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科學規劃,基于傳統農業發展的優勢,綜合利用新型科技。因地制宜,農、林、牧、副、漁綜合協調發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體系,從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生態農業重視物質資源的循環利用,從高效環保的角度進行農業生產,最大限度地減少營養物質的外流和環境污染,制造動植物協調共生的環境,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實現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3]。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重在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實現農業生產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低耗、增值,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

      2生態農業建設的原則及主要內容

      2.1生態農業建設的原則

      一是良性循環、多級利用原則。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潛力,減少環境污染,實現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二是時間演替合理配置原則。根據生物群落的生長所具有的時空特點和自然演替規律,合理配置農業資源,組織農業生產[4]。三是系統調控原則。通過土地的合理耕作、種養結合,調節控制農業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2.2生態農業建設的主要內容

      一是從實際出發,基于區域生態環境和資源現狀,設計符合當地發展要求的生態模式。二是遵循生態農業建設的基本原則,優化、設計各項農業生態系統工程,對區域農業生產分區發展進行合理定位。三是科學調控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實現集約化、產業化管理控制。四是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農業產業結構,要求優先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合理利用現有的農業資源,實現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的雙重效益。五是合理利用農業生產的廢棄物,實現變廢為寶,實現農業清潔生產。

      3臨滄市生態農業建設的基本思路

      臨滄市是一個集“邊、山、少、窮”為一體的經濟欠發達山區農業大市,全市有23個少數民族,世居的少數民族有彝、佤、傣、拉祜、布朗、德昂、回、苗、白族等11個,共82.42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38%。全市有73%的人口在農村,80%的工業原料來自農業,有近40%的地區生產總值來自第一產業。特殊的區位和自然資源,決定了臨滄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經濟結構仍以農業為主體。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穩步推進現代農業,充分利用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突出特色,選準產業,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逐漸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加農民收入,走發展循環型生態農業發展之路很有必要[5]。

      臨滄市的山區范圍較廣大,具有農民收入和農業生產力水平低的特點。因此,在臨滄市建設生態農業,應著重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科學利用土地資源,堅持“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培育資源,優化生態,以農戶建設為起點,以自然村為基礎,以行政村為建設單元,以鄉(鎮)為建設重點,全面推進縣域生態農業系統建設[6]。實行山、水、田、林、路、電統一規劃,農、林、牧、副、漁產業合理安排,從而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進而促進農業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由生態戶建設逐漸發展建設為生態村,再由生態村發展成一個生態鄉(鎮)。通過不斷發展生態戶、生態村、生態鄉(鎮),最終完成臨滄市區域內的生態農業建設。

      3.1生態戶建設

      結合“三村建設”和沼氣建設項目的實施,將生態農業的生態戶建設融入到“三村建設”中。建設生態戶,依照各戶的實際發展和經營狀況,結合建設標準進行實施,如戶均1口沼氣池、1個節柴灶、1個蓄水池、1個衛生廄,人均有667 m2基本農田、667 m2特色經濟林果等。在生態戶的建設過程中,可以根據村和戶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突出重點,各有側重地發展。特別是要充分利用好臨滄市大多數農戶居住在山區和半山區,有利于沼液自流到菜地或農田的優勢[7]。通過“三村建設”和“新農村建設行動計劃”的實施,積極發展生態戶,在農戶中建立“種植—養殖—加工—沼氣”或“養殖—沼氣—種植(果、菜)”等模式,以及適合地方特色的良性循環庭院生態經濟系統。

      3.2生態村建設

      根據臨滄市的發展特點,無論是山區還是半山區,當地生態村的設計和建設都應遵循農、林、牧、副協調發展,山區、半山區、壩區統一規劃和分布實施的原則。在山腰區域,結合臨滄市的泡核桃產業建設和高優茶園建設等農業產業開發項目的實施,開挖臺地,培肥地力,積極栽種特色經濟林果,建設果園立體栽培生態農業系統,如“果—糧、果—蔬、果—肥”間套種模式;在山頂區域,實施封山育林,栽種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用材林,綠化荒山,保護和提高森林覆蓋率,建設良好的林、牧生態系統,實現林、牧協調發展。旱作農業區要改坡地為臺地,減少水土流失,提高天然降雨的利用率[8]。在作物布局上,實行高桿作物與矮桿作物搭配、用地與養地作物輪作的立體生態栽培技術,建立旱作立體高效栽培的生態農業系統。在山腳或壩區,建設路渠配套的高產、穩產農田,結合農業綜合開發和商品糧基地建設等項目實施農田建設。同時,在農戶中狠抓生態戶建設,建設“種植—養殖—加工—沼氣”或“養殖—沼氣—種植(果、菜)”良性循環的庭院生態經濟系統;推廣田埂或地埂農業、稻田養魚技術等,建設可持續發展的農田生態系統。結合新農村建設,在村莊修建進村路渠配套的硬板路,建立農村垃圾處理場,減少環境污染,實現資源的再利用。由此就形成了以自然村落為單元,山、水、田、林、路、電、農戶、村之間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

      高效生態農業的概念范文第3篇

      [關鍵詞]節水農業 生態農業 模式

      我國人口眾多,農業生態環境較脆弱。一方面,我國農業水資源嚴重短缺,水量型缺水、水質型缺水、季節型缺水、區域型缺水、結構型缺水、效率型缺水等現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對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造成了環境的破壞,已經威脅到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糧食安全,因此,建設節水生態農業模式是糧食安全與生態環境建設的必然要求。

      節水生態農業模式基礎理論

      我國節水農業與生態農業的發展始于20世紀70到80年代,由始至今一直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科技界的積極探索和廣大農民的熱情參與。節水生態農業理論與實踐是在綜合了節水農業與生態農業的發展基礎上,針對農業水資源過度利用、生態農業系統退化、農業發展成本提高這三大弊病提出的,其環境友好性與資源高效利用性有利于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節水生態農業模式大部分都是技術主導型,在構建過程中,要遵守水資源合理配置原則與生態農業模式的設計原則。

      我國主要節水生態農業模式

      現以地區特色與水資源利用特征為依據將我國主要節水生態農業模式分為五種類型進行歸類述評:

      水資源緊缺區適用的節水生態農業模式。該模式針對水資源緊缺的旱區“水量型缺水”的現實,主要通過提高“天上水”資源的利用率,同時優化生態系統內各組分的時空配置,協調其與環境的關系,并輔以其它措施,提高降水資源的產出效益,促進農民脫貧致富。主要適用于我國中西部水資源緊缺地區,尤其是農業生產“靠天吃飯”,生產條件落后的區域,典型模式主要有:

      庭院集雨立體種養型模式,該模式針對庭院、屋面降雨利用率低的特點,發展以庭院立體種、養和小型加工業為主的庭院經濟。首先建設雨水集儲設施,據需求確定種、養結構與規模,同時輔助發展提輸水設備、簡易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和水質凈化技術。集雨高效種植型模式,該模式根據市場需求和氣候風險調整種植結構,以提高雨水的利用轉化效率和收益為目標,輔以各種節水抗旱灌溉技術,提高農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因種植面積較大,集蓄雨水主要用于確保出苗,多余的可在需水關鍵期補灌。比較典型的代表模式有黑龍江依蘭縣的水澆地免耕節水灌溉模式、旱崗地深耕截雨蓄水模式、溝谷埝階地中耕截雨蓄水模式等。

      節水抗旱生態農業模式,該模式針對季節性缺水問題,調整農田生態系統組分結構的協調程度,選用當地適宜的節水灌溉技術,如坐水種、軟管灌溉等,輔以工程、農藝、化學和管理等手段,把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提高經濟效益。例如松嫩平原每年坐水種面積高達466.7萬公頃以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灌區適用的節水技術主導型生態農業模式。該模式主要通過改造水利工程設施與農田灌溉方式,輔以其它措施,聯合調度地表水與地下水,提高灌溉水資源的管理水平,以降低灌溉損失,保護生態環境,使生態系統具有最大的穩定性,并促進系統功能的良性發揮。適用于我國廣大灌區,典型模式主要有:

      渠灌區防滲節灌技術主導型生態農業模式,該模式首先提高渠道防滲襯砌率,然后進行農田基本建設,改進地面灌溉技術,輔以其它綜合措施,實現全方位節水。如甘肅省武威市的山水灌區采取上述模式后,田間水利用率達90%,灌溉水利用率達53.3%。

      井灌區高效節水灌溉技術主導型模式,該模式首先實施低壓管道輸水,然后進行農田基本建設,改進地面灌溉技術,輔以其它綜合措施,并盡可能蓄存降水回補地下水。如山東省桓臺縣利用此模式,比傳統地面灌溉節水29.8%,年減少地下水開采量30億噸。

      結合灌區水資源優化調控技術和高效節水灌溉技術聯合應用型模式,該模式針對結合灌區一般引灌為主,井水為輔的特點,引灌時采用防滲渠道或低壓管道,并適當提高灌水定額以回補地下水,井灌時則用管道輸水,減小灌溉定額以控制地下水位。田間改進地面灌溉技術,輔以其它節水措施,在時空上聯合調度地表水與地下水。例如河南省清豐縣采取此模式,節水率達30.4%,水分生產率提高63.3%,地下水位有所回升。

      經濟發達區適用的資源高效利用型節水生態農業模式。該模式主要通過增加節水投入,引入高新技術,提高對生態系統的干預度及精準度,提高灌溉的自動化水平,輔以其它措施,強化水資源管理,追求高產高效。主要適用于經濟基礎好、起點高的區域,一般是經濟發達地區或城郊地區,典型模式主要有:

      城郊資源高效利用型生態農業模式,該模式針對城郊農業基礎好、區位佳、農民接受能力強的特點,提高科技、資本的投入,增加生態系統的廣度與維度,發展設施農業,改進地面灌溉技術,發展水肥一體化,輔以其它措施,提高水、土、肥等資源的利用效率。如北京大興縣“九五”期間運用此模式在城郊示范區內進行整修建設,節水150萬噸/年,縮短輪灌周期3~5天。

      低勞動強度高用水效率型生態農業模式,該模式針對經濟發達地區用水壓力大,農業生產不穩定,但經濟發達,投資容易,農民迫切要求機械化和自動化的特點,增加節水投入,提高對生態系統的干預精準度,重點發展高標準的水資源現代化管理技術,發展勞動強度低、操作方便、生產效率高的地面灌溉技術,并提高信息技術利用度,采取自動化控制。

      生態脆弱區適用的生態保護與節水結合型生態農業模式。該模式主要針對生態脆弱區生態環境矛盾突出,易引發嚴重生態問題的特點,強調因地制宜,以保護生態環境為主,改善水資源利用狀況,提高農民收入。適用于我國生態脆弱地區,包括山區、丘陵、荒漠區、農牧交錯帶、喀斯特地形區、小流域等,采用的模式更加多樣,統稱為生態保護與節水結合型生態農業模式,比較典型的有:

      集雨生態畜牧型模式,該模式根據生態系統的承載力來發展牧業生產,進行集水工程建設,集水定草,以草定畜,合理退耕,推廣優良畜種和先進飼養技術,提高經濟效益。如彭陽縣利用此模式,在坡面上修建竹節溝、隔坡梯田等,使天然草地坡面集流效率在8%~11%,天然林地坡面集流效率在7%-11%,坡耕地、退耕草地集流效率在10%-20%,有效地發展了農牧業,保護了生態環境。

      另外,山區與丘陵一般采用節水灌溉工程技術主導型模式,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低山丘陵區河道截滲攔蓄和高水位池聯合供水的節水灌溉工程技術模式,即在河床上修建截滲墻,將水抽到在河兩岸適當高度處修建的蓄水池,在坡耕地由上至下依次發展低壓管道輸水灌溉、微、噴灌??λ固氐貐^一般采用節水灌溉技術主導型模式,如重慶采用的節水型農業模式,即農戶在農田周圍打

      井或修水窖,然后推行管道灌溉,在經濟條件稍好的地區推廣滴、微灌,取得了良好效果。

      多類型區域適用的結構優化型節水生態農業模式。該模式主要是在分析可利用水資源的基礎上,通過調節作物品種、時空組合與灌溉的時間特征,提高作物生產與水資源時空分布的配合度,輔以其它措施,改善水資源的利用狀況,提高經濟效益。適用于我國大部分區域,尤其是季節型缺水、結構型缺水、效率型缺水等現象比較普遍的地區。典型模式主要有:

      多種多收的時間結構優化型節水生態農業模式,該模式利用種群演替原理,使生態系統擁有最有效利用降水的時間結構,改善作物與降水在節律上的吻合度,提高其利用率。如河南省扶溝縣的“六種六收”模式與河北省以早熟小麥套種中晚熟玉米為主的良種配套體系,能使降水利用效率提高30%左右。

      適水的結構優化型生態農業模式,該模式以全年可用水資源為主要參數,同時參考土壤、經濟和作物生理特性等因素,在時空維度將系統內的作物與水進行科學組合,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如黃淮海平原豐水區實行的小麥一水(旱)稻和小麥一棉花(或芝麻)模式。

      研究前景與熱點問題展望

      基礎性研究方面。包括我國節水生態農業概念的內涵、外延及其分類;節水生態農業模式的空間分布與動態演變規律如何;其空間適宜規模、布局與組合;其技術適用度規律等。

      關鍵理論研究方面。節水生態農業在重視技術創新與傳統技術改進的同時,強調技術集成配套,注重區域發展模式研究。以后的重點將集中在技術的有機融合及區域適宜性;技術的標準化與評價等方面。

      外延理論研究方面。未來節水生態農業模式研究中,理論外延即與各學科的交叉必將成為熱點。包括高效水資源管理技術的應用;農民主人翁意識與地位的提升;農田水分高效利用理論;區域生態水文過程;農業精準用水理論與實踐;節水潛力的計算等。

      高效生態農業的概念范文第4篇

      Wang Zhiping

      (①渭南師范學院,渭南 714000;②東北師范大學國家環境保護濕地生態與植被恢復重點實驗室,長春 130024)

      (①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②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bout Restoration of Ecology and Vegetation in Wetland,Changchun 130024,China)

      摘要:生態農業強調農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對于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系統闡述生態農業特點的基礎上,對生態農業主要模式的發展現狀、趨勢及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了分析。

      Abstract:Ecological agriculture emphasize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then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ing trends and some issues that must be noticed for some model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關鍵詞:生態農業 特點 發展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S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0-0318-02

      0引言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及人口的急劇增加,農業發展速度慢、生產率低的缺點逐步顯露出來,同時受發達國家工廠化農業的高經濟效益影響,盲目推行機械化,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結果造成我國農業生態環境明顯惡化,全國土地沙化面積達到174.3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面積的18.2%,水土流失現象嚴重,土地侵蝕面積達到367萬平方千米,土地污染面積達到2000萬平方千米[1]。這些環境問題的出現,使人們認識到發展生態農業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1生態農業的概念及特點

      生態農業是利用生態學原理,依據生態系統內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的基本規律建立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具有整體、協調、循環、可持續特點,有利于實現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2]。生態農業的特點可概括如下:

      1.1 整體性與可調控性生態農業重視系統整體功能,維護和提高整個系統的微觀和宏觀生態平衡,將農、林、牧、副、漁各業組成綜合經營體系,并按生態和經濟規律的要求,對農業生態系統和生產經濟系統內部各要素及其結構進行調控。通過資源的充分利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應用,把不利因素轉變為有利因素,使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物種之間、區域內各子系統之間以及經濟、技術與生物之間達到相互有機配合,保證整個農業經濟體系協調發展。

      1.2 穩定性與高效性生態農業系統追求組成與結構合理,功能協調,具有較強的自我調節能力和抗干擾能力,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并實現可持續發展。該系統能夠實現物質和能量的多層次高效利用,具有較高的生產率和社會、經濟及生態效率。

      1.3 地域性和多樣性地域性決定了系統的空間異質性和生物多樣性,因此,生態農業必須因地制宜。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的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所以不同地區在繼承當地傳統農業經營方式精華的基礎上,應用適合當地的生態農業技術體系,建立具有地方特點的生態農業模式。

      2生態農業的主要模式及其發展

      2.1 秸稈還田生態耕作模式根據生態學原理,只要有非生態成分、生產者和分解者這些基本成分,就可以構成一個生態系統。秸稈還田既可以減少環境污染,又可以使土壤肥力增加,改良土壤,減輕對化肥的依賴。這是最簡單,也是最容易推廣的一種生態農業模式。然而,由于農業集約化的發展和化肥的大量使用,秸稈還田逐步被大規模的使用化肥所代替,而秸稈則直接丟棄或作為廢棄物燃燒。因此,要不斷強化農村生態環境教育,充分認識秸稈還田的重要意義,才能推動這一模式的發展。

      2.2 立體種植生態農業模式立體生態農業是指利用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興利避害,為了充分利用空間把不同生物種群組合起來,多物種共存、多層次配置、多級物質能量循環利用的立體種植、立體養殖或立體種養的生態農業經營模式。這一立體發展模式需要精湛的農學技術投入,目前在溫室大棚種植中已經逐步發展起來,如桃子―草莓的立體化栽培、黃瓜―苦瓜立體種植、西瓜―彩椒立體種植、韭菜套種黃瓜等。其最突出的特點是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資源,實現物質和能量的多層次利用,能夠顯著提高經濟效益。

      2.3 食物鏈與沼氣能源生態農業模式這是一種按照農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規律而設計的一種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同時并存在多種生物,它們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密切聯系在一起。按照食物鏈的構成和維系規律,合理組織生產過程,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掘資源潛力。例如糧―豬―沼―魚模式、以及將豬舍或廁所―沼氣池―蔬菜大棚有機結合,施行能源、養殖、種植的模式等。在這個循環中,廢棄物被合理利用,既能夠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也能夠有效防止農業廢棄物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這種模式以沼氣發酵為紐帶把養殖業和種植業聯系起來,沼氣作為能源,沼液和沼渣作肥料,使生態系統走上了良性循環。目前,我國在許多地區通過政府補貼的方式鼓勵廣大農村建立沼氣池,在河北省一些縣區補貼力度達到了總投資額的一半,隨著能源價格特別是煤炭電費價格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居民意識到了建立沼氣池的眾多好處,向陽的地方沼氣量全年都能充足供應,夏天沼氣產量高,甚至可供鄰居來燒水。對此,應進一步推廣沼氣發電技術,提升沼氣的價值,從而鼓勵更多農民的積極參與。

      2.4 城鄉互作生態模式城市在經濟上作為產品的消費地,在生態學上作為有機物質的輸入地。經過城市人口消費轉化,產生了很多廢棄物(有機垃圾、生活污水等),這些廢棄物經過微生物的處理后,應該作為肥料還原給農業。這樣做既解決了城市的污染問題,又能促進物質循環,把從農村帶走的物質,再還給農村。目前,許多大中城市都興建了污水處理廠,一些城市還開展了有機垃圾特別是生活垃圾的綜合處理。污水處理廠的垃圾(主要是活性污泥)是很好的有機肥,而固體垃圾經分類、處理后也可轉化為肥料返回郊區農林業。

      2.5 生態恢復與治理工程模式這種模式主要是根據生物與環境相互影響的原理,特別要利用綠色植被保持水土、凈化空氣和凈化水質的功能,恢復或治理生態環境,如水土流失治理生態工程、鹽湖地治理工程等。目前我國土地退化、沙化、鹽堿化和土壤污染等現象日益突出,因地制宜篩選適宜的沙生植物、耐鹽堿植物、重金屬超積累植物等進行種植,在實現生態恢復的同時還能夠產生經濟效益。需要注意的是,要使大面積的生態環境得到恢復或保護,必須先建立一小塊高效的生態(綠洲),這個“綠洲”能夠解決當地人民的吃飯、花錢和能源問題。因此,這種生態工程式的農業發展模式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和支持,解決當地居民的后顧之憂,真正提高生態意識。只有這樣人類才可能不再去破壞大面積的、脆弱的生態環境,使自然植被可以通過自身的更新、再生能力,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3結語

      雖然生態農業有著悠久的歷史,政府也較為重視,但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還遠遠不夠。今后還應積極開展生態農業基礎研究,為生態農業的合理規劃與設計奠定基礎。同時,我國應加強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技術服務水平,為生態農業的實際運行提供有效保障,從而進一步推動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高效生態農業的概念范文第5篇

      ],大力發展以現代農業為中心的產業集群:包括銜接物流服務業、鄉村旅游業等,完善和延展綠色產業鏈條的同時,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造就現代技術化農民。

      關鍵詞:高效農業 土地生態化過程 功能聚合 功能混合

      中圖分類號:DF413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城鎮化發展使得我國廣袤的農田土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城市的郊區以及傳統農業地區,以市場為導向的土地開發政策帶來了農業用地不斷流失,耕地的非農化現象嚴重,農業人口銳減以及糧食安全隱患等一系列問題。城市空間向郊區和農村的不斷蔓延,打碎了鄉村的空間肌理、割裂了完整、平衡的生態系統,造成人地關系失衡。由于長期以來我國農業自身生產方式的低效、低技、高耗、高污染的特點,帶來農業發展動力不足,環境承載力低下等問題。因此,當前快速的城鎮化發展與社會變革對傳統農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時代使命。

      1高效生態農業概念

      “高效生態農業”是在“生態農業”的基礎之上提出來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它以綠色消費這一基本需求為導向,以理念創新、結構創新、科技創新、體制創新為動力,以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核心,具有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產品安全、經濟高效、技術密集、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為本質特征的新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在高效生態農業園的建設與開發方面,伴隨著世界新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許多國家的農業發展實現了從“資源依存型”向”科技依存型”的跨越,主要呈現出以下三種模式:

      特征 國家和地區

      是一種以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為主體的試驗示范基地 以色列: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以色列的沙漠農業和節水農業為主體的試驗示范農場

      日本:20世紀80年代的以“M式水耕法”的無土栽培示范農場、全天候環境控制作物生產的“植物工廠”

      荷蘭:艾德(EDE)市一個叫PTC的示范中心

      中國:南京建立了以展示以色列設施農業和節水技術為主體的示范園—中以示范農場。珠海農科中心示范基地等。

      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發展起來的新型模式,一般由政府扶持、大學或科研單位承辦,旨在進行農業高技術的展示、示范和產業孵化等。 美國:康乃爾大學建立的農業與食品科技園(Agri.& Food Tech. Park),集中進行農業高新技術的產業開發

      荷蘭Wageningen大學校園內也建立了一個農業產業園(Agri.Business Park)。

      中國:上?!皩O橋現代農業開發區” 。

      主要以進行農業新技術、新品種、農事活動的展示和農業休閑為主要內容,是一種綜合性的觀光休閑農業模式,是當前國內外比較常見的都市農業開發方式,園區納入城市綠色生態體系當中,為城市居民提供綠色休閑服務,同時創造可觀的經濟收入。 日本自七十年展起來的愛知縣海部十四山村的“空中菜園”,東京近郊的 “綠色畜牧場”,東京遠郊江永崎的“南瓜森林”公園。

      荷蘭 阿姆斯特丹以南20公里臨近利瑟市的哥肯霍夫花卉公園。

      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的 “耕種社區”、“農業公園”、“市民農園”。

      美國迪士尼的“生物園”。

      中國:蘇州“未來園林大世界”。

      2高效生態農業園規劃

      2.1強化生態過程與功能協調、納入城市整體發展需求

      在城市的動態開發過程中,土地的利用方式在不斷的發生變化,河流水系、濕地、生態走廊對于維護城市生態系統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俞孔堅,李迪華. 論反規劃與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A].杭州城市綠色論壇論文集 [C],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55-68.

      俞孔堅,李迪華,韓西麗.論“反規劃”[J].城市規劃,2005(9):64-69.

      俞孔堅,李迪華,劉海龍.“反規劃”途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高效生態園的規劃首先應當強化農田土地的生態服務的各種功能,包括涵養水源、旱澇調節、維護生物多樣性、鄉土文化保護、休憩與審美體驗等整合在一起的關鍵性的網絡狀土地空間格局[俞孔堅,李迪華,劉海龍.“反規劃”途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將土地看成是一個完整、整體的“生命系統”,將其建設納入整體的城市生態安全和綠地系統建設當中。

      高效生態農業園對外具備休閑展示、科普教育等功能,成為市民休閑、體驗鄉土文化的基地,也是農產品推廣、交流的中心;自身具有提供就業,吸納剩余勞動力,塑造“技術化”農民,改善農民就業環境和收入,農村公共產品、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和建設,也助于推動農業地區的“就地”城鎮化,在改變城鄉二元的發展結構的同時,塑造新時代的鄉村特色。

      2.2”高效”、”生態”、”結合”的產業規劃

      在農業產業規劃上,“高效”即合理利用了農業自身生態系統的時空結構,從而實現農業內部物質和能量的多層次利用、增殖和良性循環, 體現在立體用光、超額用季、多層用水、高效用肥等。

      “生態”體現在傳統農業生態技術和現在科學技術的結合,在引進和研發先進的種養技術的同時,充分結合本土生態種養模式,例如廣泛適用于江南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桑基魚塘”、“果基魚塘”就是對農田、魚塘、生物鏈循環在地理空間的合理布置,帶來了豐富的生物種群及動植物生境等特性。

      “結合”則是體現在一產、二產、三產的協同配套發展上,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農、林、牧、副、漁相結合;二是種、養、加,產、供、銷,以及農、工、商(貿)相結合;三是傳統生態農業技術與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相結合。

      2.3尊重土地倫理、因地制宜的空間布局

      園區的規劃基于當地的自然基礎和生態條件,規劃中應尊重土地的價值倫理,包括其物質要素與承載的鄉土文化,因地制宜的將園區的建設和當地的農業結構特征相結合,揚長避短,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林則林[《農業園區的規劃與管理》],最終達到人地的和諧發展,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2.4以人性化尺度為依據的多中心景觀格局

      以人感受、使用、體驗為依據,將農業的觀光休閑、鄉村度假以及主體化的農田生態游憩納入規劃設計中,并且打造多中心的四季景象??紤]到個人和群體的感觀體驗和游覽需求,將城市的BOD觀光公交體系引入園區內,并將四季特色游覽線路貫穿于整個園區。以水系為主的一條水風情帶和環繞園區的林果生態涵養帶,使園區形成了環環相套的圈層結構,營造野趣、自然的大地景觀。

      3 生態規劃策略——土地利用的生態化過程建構

      3.1宏觀:完整、可調控的生態安全水網系統

      水是基地中重要的生態要素,也是生態安全系統中最重要、最活躍的因子,決定了生態安全的質量。現狀最大的問題和隱患就是水系的灌溉等級不夠,水體的面源污染嚴重,因此在規劃設計中,構建完整的、可調控的生態安全水網體系即將社會水循環系統與自然水的循環系統相結合的系統是保證產業園區實現高效發展和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在農田灌溉方面,在將原有的灌溉水渠改造成景觀生態廊道,修復生態的同時,推進農田溝渠管道化、有償用水體系及自動噴淋系統,建設現代農業用水系統。

      3.2中觀:建構連續的多水塘生態濕地系統

      基地結合現狀的魚塘、水田、以及人工濕地,形成沿水面展開的多水塘生態濕地圈。塑造豐富的、多樣化的生境。利用基地水面上散布大小不一的濕地島和養殖島,形成水域環境的次生態自循環系統?;刂行臓I造核心水面,通過水體的層層凈化,中心水域形成開放、自然環境良好的市民開放空間。

      3.3微觀:建構循環式農業生態群落空間

      針對不同地區的生態特點,提出 “雙鏈型”生態農業模式,其典型的“雙鏈型”生態農業模式,如草—鵝—稻模式、鮮食玉米—奶?!埼r模式、林—草—牧模式等,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在基地中將引入并且推廣農業復合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農業園還是工業園?——傳統農業區以農業現代化帶動農村就地城市化的意義

      俞孔堅,李迪華. 論反規劃與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A].杭州城市綠色論壇論文集 [C],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55-68.

      俞孔堅,李迪華,韓西麗.論“反規劃”[J].城市規劃,2005(9):64-69.

      中文字幕不卡亚洲|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男人的天堂|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13p|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 亚洲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秒播| 亚洲天天做日日做天天欢毛片| 亚洲∧v久久久无码精品| 亚洲嫩模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熟女cc98cm|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ⅴ大香|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艺术|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久久亚洲sm情趣捆绑调教| 亚洲综合图片小说区热久久| 亚洲第一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播放在线| 亚洲六月丁香婷婷综合| xxx毛茸茸的亚洲|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视频| 天天综合亚洲色在线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乱码A| 国产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 亚洲高清国产AV拍精品青青草原|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下载|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无码网站| 亚洲美女色在线欧洲美女| 亚洲图片激情小说| 亚洲欧美第一成人网站7777 |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精品秒拍| 亚洲高清视频在线| 综合一区自拍亚洲综合图区|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频| 亚洲人成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成色在线影院|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伊区| 亚洲成av人片在www鸭子| 亚洲伊人成无码综合网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