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法治社會含義

      法治社會含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法治社會含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法治社會含義

      法治社會含義范文第1篇

      在憲法和人權史上,世界性的格言是:在分權未確立和人權無保障的地方便沒有憲法、沒有法治。這是創立古典人權正文樣板的立憲國家――法國留給全人類的警句和財富。走向法治,須從把握法律的至上性始;把握法律的至上性,須從肯定人的高貴性始。當人類的一切行為圍繞著人二字展開時,人權與法治的理想便由遠而近了。

      一、人權與法治的基本含義概述

      (一)人權的基本含義

      討論人權概念,首先要明確人權主體的范圍。人權主體范圍隨著社會的進步在不斷地發展,這也表現在人權主體的理論領域當中。有學者認為,人權主體范圍的擴展可以歸納為三個過程:(1)“從有限主體到普遍主體”。人權主體有限的古典人權理論至20世紀中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發揮到了極致。正是在這場史無前例的大災難中才孕育出了對普遍性人權的迫切需要和真切追求。(2)“從生命主體到人格主體”。新的理論認為,法人是存在于社會中的與自然人有同樣活動能力的實體,作為法律擬制的人格與自然人一起構成現代社會的主要要素。所有法律上的人格都是平等的,其待遇應該是同等的,不管這個人格是自然取得的還是法律擬制的。(3)“從個體到集體”。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權理論與實踐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人權主體不僅已從有限的某些人發展為普遍的生物學意義上的每個人,從生命擴展到人格,而且從個人發展到集體,這是人權主體理論的又一次革[1]。學者們所概括的上述過程實際上已經大致的將人權的主體范圍勾畫清楚了,即人權主體應該包括:(1)所有的自然人和法人;(2)集體,如少數人群體、民族、國家等。關于人權的基本含義,本文采取了英國學者米爾恩(A.J.Milne)關于最低限度人權的說法,并且為了將人權概念常識化、普及化,我們將人權定義為“人作為人所應當享有的權利”。

      (二)法治的基本含義

      法治是一個內含非常豐富的概念。首先,它指的是與人治根本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和社會調控方式。其次,法治意味著人民必須守法,政府更必須守法。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必須在法律范圍內活動,以有效防范國家公共 權力的專橫和濫用。第三,法治還是一種理想的政治社會狀態。法治最終要表現為一種法律秩序,它表現為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已經法律化、制度化。所有的法律主體依法維護自己的法定權利,忠實履行法定義務,從而使整個社會在法律調控下有條不紊健康有序地運轉。最后, 法治的價值前提是它對于基本人權的承認。憲法和法律不是基本人權的淵源,而是其產物。憲法和法律可以修改,但是人的基本權利必須切實維護。

      二、人權與法治的關系

      (一)法治是人權的根本保障

      法治的根本價值和目標,只能是保護人權。法治如果偏離了保護人權的目標,就不是真正的法治。

      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言,法治優于一人之治,是因為在作出決策時,“群眾比任何一人又可能做較好的裁斷?!薄胺汕∏∈敲獬磺杏绊懙纳耢蠛屠碇堑捏w現。”[2]人權是對人治的根本否定。在人治體制下,人權是沒有保障的。法治同人治的區別就在于有什么樣的法律,法律的作用是什么,法律面前是否人人平等。在人治社會,雖說制訂法律,但法律的主要內容是確認國家的統治權 、等級制和家長制,首要功能是維護統治者需要的社會秩序。法是用來治民,民眾的人權則不受法律的保護。在法治國家,法律則是確認人權和自由,而不是采取各種措施和手段對人權進行限制。因此,人權就會成為法律的核心內容。馬克思指出“法律不是壓制自由的手段,……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經?!薄澳睦锏姆沙蔀檎嬲姆?,即實現了自由,哪里的法律就真正地實現了人的自由。”[3]法治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它是人權的根本保障。法治首先要求法律必須是體現人民意志和利益的良法,具有明確性、規范性、公開性、普遍性、不矛盾性等特點,形成一個完備的體系。其次,法律具有極大的權威性。法治的核心是法律至上。任何個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任何機構都要遵循法律至上的原則,法治面前無特權。法律只有普遍遵守 ,才能得到切實的實現。

      (二)人權法律化是現代法治的形象

      十屆人大二次會議在《憲法》修正案中增加一款:“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边@說明人權法律化,在中國已深人人心,當然,它須具備一些條件。因為人權并不就是法律權利,并且,法律會消滅,而人權作為人的權利,會伴隨人類始終。

      首先,必要的、相應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其次,必要的社會精神生活條件。人權既然由社會承認,就必須與該社會的思想文化道德水準一致或大體一致。否則,人權就會成為某些人隨心所欲的東西。再次,必須是一般主體所普遍具有的權利。至于特殊群體的權利也不應該超過一般主體所享有人權的平均水平,而只能保持一致或持平。最后,要有被一體遵行的現實可能性,否則,人權就不可能以法律的形態存在,而只能以道德的形態或習慣的形態存在。

      第一、二兩個條件即人權進人法律領域的社會物質、精神生活條件,表明的是人權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制約性,也表明人權的發展特性。第三個條件則是人權自身的特性。第四個條件表明了人權與法律相契合的特性。四個條件缺一不可,是人權得以法律化的必要前提。它們共同促進人權的法律化,并將最終促進人權的實現。這也是人權進人法律領域,由法律來保障的 目的所在。

      在當代,保護人權和建立法治已經是人類政治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人權與法治有著密切的聯系:人權是法治的基本價值和根本目標,法治是人權的根本保障,也是人權得以保護和尊重的重要標志;離開了人權,就沒有真正的法治;離開了法治,再好的人權理念也不能實現。這些道理凝結著人類政治發展的深刻的歷史經驗,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在今天,認真思考人權與法治的關系,對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有著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徐顯明、曲相霏.人權主體界說[J].中國法學,2001年第2期,第53-62頁

      法治社會含義范文第2篇

      體驗式教學是教育者依據課程標準中教育目標和受教育對象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個體經歷創設相關的情景,營造一種具體的教育環境,目的是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驗、感悟知識的概念和含義。體驗式教學是通過反思體驗和體驗內化形成個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品質特點和圖示建構,在反復的體驗中積淀成自己的思想道德行為和養成道德習慣。體驗是設身處地參與進去,使自己親身經歷,在各種體驗中感受自己的存在,修正自己的行為習慣和思維定式,體驗式教學強調學生要回歸生活,親自參與,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內化,提高思想認識,促進道德行為的成長。體驗就是親歷過程、經歷感受,目的是使學生獲得科學知識,提高道德品質,掌握技能。

      一、法治精神含義的理解

      法治精神是法治國家建設的核心理念,是檢驗國家法治程度的指標。尤其我國現在大力提倡依法治國,在公民心中種下法治的理念尤為重要。公民具有法治精神是法治國家的基本素養,沒有法治精神就不可能有法治社會。高中學生畢業后要進入大學學習,然后就要走入社會參與祖國的建設。在整個人生的成長階段,都生活在法治社會的環境中,從高中階段甚至是從小學就開始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治精神尤為重要。高中生活是一個人人生旅程的重要一環,關鍵階段要進行關鍵的教育,所以高中教師的政治教育還應該保持育人、樹人的強烈觀念。

      二、培養法治精神的意義

      高中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非觀形成的關鍵階段。法治精神也是這個時期要形成的主要道德素養。目前,我國高中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法治精神還存在一些問題,然,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是因為學校教育跟不上,其中社會因素和家庭因素也都在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影響著學生法治意識的形成和法治精神的存在。在高中政治教育中,因為舊有的教育模式因素,法治精神的教育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讓學生形成法治精神就會自覺成為法律的捍衛者,會成為法治國家建設的主力軍。對構建法治社會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值得我們認真對待和探討。

      三、法治精神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個人的成長與環境有關,對于一個高中學生而言,他們的成長有三個環境: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這三個環境對學生的成長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環境造就人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那么高中教育培育法治精神,早已成為教學工作的重點。但是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依然看到一部分教師的法治意識很薄弱,他們的薄弱意識,勢必影響他們的法治教學質量。教育部早已提出要依法治校的理念,但是在一些學校的管理者心中,法治意識淡漠,缺少法律精神,在日常教學工作的管理中表現出了法治意識不強,松散的校園環境和缺乏法治精神的校園文化,都影響著學生法治精神的建構和形成。學生輕視法律知識的掌握、教師輕視法律知識的教學,長此以往,學生的法治精神就會薄弱和淡漠。加之社會環境的大背景,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導致高中生的法治精神淡漠,社會及家庭都過分重視經濟發展,很少有憂患意識,更不用說具體的法治精神的塑造。今年,香港出現了學生警察團,這是個很大的創新和突破,值得我們去借鑒。高中階段的素質教育應和社會接軌,和中小學銜接起來。這樣,才能使教育形成系列化和體系化,形成具有實效性和高效性的教學局面。

      四、體驗式教學在貫徹法治精神中的應用

      實施體驗式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在一種近似于真實的環境中建構知識體系、形成知識概念。在高中政治教學中進行體驗式法治精神教育,首先要有情境,情境的來源就是模擬一些具體的事件和場景,設計一些環節讓學生仿佛置身其中,進行角色模擬的體驗式教學。

      1.角色扮演的體驗式教學

      校園也是一個小社會,在這里具有很多的法治知識和治安內容,尤其是目前校園犯罪和校園暴力都是熱點問題,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所以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樹立和形成法治精神,要讓學生了解這些現實,然后擇取最為典型的案例內容設計情景劇,讓學生在劇中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在角色中體驗知識和觀點。這種形式建構起來的知識體系最為印象鮮明。學生根據不同的案例內容,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角色中體會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這樣進行的學習效果會超乎尋常。

      比如,關于法律救助的這部分內容,首先,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法律救助、法律救助的對象、法律救助的形式、法律救助的手段。其次,教師設計一個需要法律救助的案例,讓學生在模擬的情景劇中扮演角色,在充分的角色體驗中,獲得相關的法律知識,建構起法治精神。

      2.模擬法庭進行法律道德的體驗

      法治社會含義范文第3篇

      【關鍵詞】中道;博弈;法治觀

      一、“斗而不破”的秩序探索――尋求法治“中道”

      關于法治的概念及其含義,可從四個方面釋義:第一,法治表征治國方略或社會控制方式;第二,表征一種行為方式;第三,表征一種良好的社會秩序;第四,法治是融會眾多含義的綜合觀念。正如恩格斯分析國家起源時指出:“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誠然,斗爭性是國家本性中的必然產物,但是,我們還可以從中讀出:國家是互相沖突的階級博弈、妥協、中和的產物,政治的本質是不同利益群體或社會力量之間為了實現協調和合作而進行的博弈,在階級社會表現為不同階級或階層之間的妥協與斗爭,在有政權存在的國家中,則集中表現為各種政治力量圍繞統治權所進行的博弈。

      階級分化伴隨著社會矛盾和利益博弈,但是各階級推動經濟發展的愿望是共同的,都在享受并希望繼續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這一現實使階級關系的調整具備一定的彈性,階級分化在繼續,它所帶來的社會進步和政治體制改革成果日益增長,階層關系也在這一進程中不斷調整、走向和諧。而為了“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即達到常言所謂的“斗而不破”的狀態,就需要建立共同遵循的行為規則,這便是法律。

      法律在本性上不是為暴力革命式的階級斗爭而設置的,那種斗爭壓根兒反對法律約束;法律是追求和諧、維系秩序的產物,是雙方維持“斗而不破”有序狀態的行為規則。正是在這一角度上,我們不得不贊嘆,兩千多年前儒家大德、道教大賢、佛教大能以及古希臘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天才已經開始意識到并開始系統地揭示法律的價值和功能,這就是:尋求法治“中道”。

      二、“陰陽轉化”的境界追求――辯證法治“中道”

      道家有云:太一生三,一為大仁,二為中道,三為原惡。大仁指人的社會性和政治性的追求境界,中道是指人的精神性和自然規律的和諧境界,原惡是人的生物性原始性生成的自然本性。如以陰陽學說來論,大仁為陽,原惡為陰,孤陽不生,獨陰不長,這是一個雙方力量不斷的博弈、妥協、中和的過程。中道從矛盾的對立統一中,尋找恰當的切入點,達到陰陽調和,中正不偏,圓融無礙之境界,故中道乃是有著極強自適性的知行合一的中道。

      中道有無數個層次,處理每件事情都有相對的圓滿的正確的方法,優良的法律制度就是法治中道在世界上的具體體現。所有的事情,都有相對的正確與錯誤,相對的應該與不該,世界上沒有絕對真理。把握時間的中,是把握時機;把握空間的中是把握場所即適地,把握速度的中是適度;把握人心的中是合民意,順民心;審時度勢即把握時空點;無數相對真理的中和構成中道之理。這無數相對真理就是無數需要人們去把握的陰陽轉化,由低層次的把握陰陽向高層次的把握陰陽轉化,這就需要中道思想的指引與指導。

      中道思想是先哲遺留的寶貴思想,古今中外各路名家都有自己的理解。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是在探討幸福與美德的過程中提出中道學說的,并以中道為其倫理學的核心和靈魂。德性的本性就是恰得中間。德性就是中間性,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極端的善。"

      法治社會含義范文第4篇

      關鍵詞:法治文化建設;公安院校;研究

      公安機關擔負著維護社會和國家安全、服務社會經濟以及突發事件處置等方面的職能。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建設公安法治文化也愈加重要。公安院校是未來人民警察的搖籃,在公安院校中進行法治文化建設對學生的法治素質提高非常重要,能夠很好地提高人民警察的素質。所以,公安院校必須做好法治文化建設。

      一、公安法治文化的含義和價值取向

      1.公安法治文化的含義

      法治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也提出將法治在國家治理以及社會管理中的作用發揮出來。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必須形成社會性的法治文化。社會主義文化是公安法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公安政治工作開展的重要內容,其包含了法治輿論宣傳、法治理念教育、法治文學藝術、精神文明建設、警察公共關系等幾個方面。

      我們需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提高司法公信力建設的力度,維護憲法以及相關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弘揚我國優秀法律文化傳統。在辦案過程中不但需要重視法律,還應該將法、理、情結合在一起。在進行公安法治文化建設時,樹立法律至上理念,維護法律權威和尊嚴,切實提高公安工作本身的公信力,這也是公安法治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取向所在。

      2.公安法治文化的價值取向

      法治本身便是文明進步和社會文化發展的產物,法治文化的核心是法治精神,也是人類文化系統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長期法律實踐的結晶。法治文化和其他社會文化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發展。進行法治文化建設能夠帶動社會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法治的實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社會公平和正義的實現。比如人權、文明、秩序等都能夠利用法律從最大限度上得到維護和體現。和諧社會應該是價值觀不同的文化和諧共處的社會,法治能夠化解價值觀整合過程中出現的沖突和矛盾,從而讓價值觀不同的意識形態、信仰、科學技術以及文學藝術等實現和諧共處。這也是法治文化的核心價值取向。

      二、公安院校建設法治文化的必要性

      對于公安教育而言,公安院校是重要的陣地,公安院校能夠向公安機關輸送高素質公安專門人才,也是培養人民警察的搖籃。公安院校培養的是專門人才,其人才培養的要求和規格都會受到警察這個職業的限定。而公安院校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是符合人民警察培養需要的。

      現在,我國公安院校的課程設置、教育模式和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和問題。首先,公安院校大多數屬于大專學歷教育,是行業專門學校,這也導致了其在專業設置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和缺陷,如專業設置僅僅包含了公安業務等,而沒有重視學生其他方面素質的提高,特別是人文知識方面,不但知識面比較狹窄,而且知識結構非常單一。其次,公安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存在明顯的滯后性。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校園文化能夠形成良好的文化精神環境,讓學生在環境中受到熏陶。而現在學生除了進行公安專業技能的學習外,很少能夠學到其他方面的知識。另外,由于很多院校實行警務化管理模式,氛圍高度統一和集中,學生的個人發展以及個性發展方面比較滯后。所以,對公安院校學生進行法治文化培育是符合公安人才培養要求的。

      三、公安院校進行法治文化建設的策略

      公安院校建設法治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公安院校在校園范圍內進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宣傳的重要手段,也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手段。重視法治文化宣傳教育的深化能夠發揮公安院校師生的帶頭作用,能夠給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作出較大貢獻。

      1.加強憲法教育

      就國家法律層面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核心便是憲法。我國的法治建設也是不斷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法律體系,通過學習憲法的相關內容能夠提高公安院校師生的法治觀念,從而使他們養成自覺遵守法律和維護法律的習慣。其次,公安院校師生需要樹立法治觀念,這符合新時期公安院校法治文化建設的需要,能夠在維護公安院校師生合法權益的同時,弘揚校園法治精神。公安院校在開展各項活動的過程中必須重視社會主義法治觀念的樹立,并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推動校園法治文化建設。最后,還應該有針對性地對廣大公安院校的師生進行政策法規方面的教育,這符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科學發展觀是一項重要的戰略思想,新時期公安院校法治文化建設必須將其作為指導思想。此外,還應該要求師生遵守公安院校內部管理的各項制度,形成良好的校風校紀,維護公安院校的外在形象。

      2.增加校園法律文化活動

      高等院校的校園文化活動能夠將德智體美滲透到文化活動中去,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熏陶學生的情感,充實學生的精神生活,升華學生的道德境界。公安院校進行法治文化建設時也應該認識到校園文化活動的重要作用,在校園文化活動中進行法治文化建設。現在很多公安院校認為在課堂上進行法治文化建設便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法律意識,所以校園文化活動開展停留在文化、娛樂以及體育方面,僅關注學生才藝和文體能力的提高,而對學生的思想層面關注不夠,特別是法治文化活動開展得更少。學??梢砸龑W生組織法律問卷調查、法律知識大賽等活動,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大型法治文化活動開展需要教師參與進來,對于開展的活動內容也應該由師生雙方討論決定,這樣在文化開展的過程中,也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教師,提高其法治意識。

      3.利用現代傳媒手段建設公安院校法治文化

      現代傳媒是隨著社會科技發展而產生的,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影響。公安院校可以利用網絡進行法治文化宣傳,將網絡陣地的作用發揮出來。進行網絡陣地建設時,內容應該包含法治案例、法律知識、國家方針等。此外,公安院校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與法治有關的電影或者紀錄片,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加深對法治文化的認識。此外,學校還應該根據自身的需要進行校園法治文化廣播專欄以及法治文化教育??膭撧k,切實提高法治文化教育工作的影響力與學生的法治文化素養。

      四、結語

      教育本身便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在公安院校中進行法治文化建設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這樣才可能取得一定的成績。公安院校在進行法治文化建設時,除了需要做好上述的幾點,還應該努力探索研究,把握新的動態,更新觀念,這樣才能夠切實做好公安院校法治文化建設,提高其對學生的影響力,從而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民警察。

      參考文獻:

      [1]劉揚.繁榮公安校園文化建設 推進公安院校轉型發展[J].遼寧警專學報,2013(2):105-108.

      [2]張碩,劉曉東.公安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創新機制探究[J].文化學刊,2012(4):51-55.

      [3]劉申時.論加強與創新公安院校校園文化建設[J].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2(6):123-126.

      [4]田冰.法制教育在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研究[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3):96-98.

      [5]魯麗娜.新媒體環境下公安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探析[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99-102.

      法治社會含義范文第5篇

      論文關鍵詞 法治 國際法治 國際司法變革 強制管轄權

      國際社會正在迅速發展,而隨之而來的則是國際法治的不足,國際法治的完善健全是目前國際社會亟需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各國普遍認識到國際法治的重要性并愿意為之付出努力的時候,同時,除國家政府外,還有一些非政府組織甚至個人,都加入了國際法治完善的大勢中,我們也必須加快腳步,為國際法治的完善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國際法治的概念

      (一)什么是法治

      人類社會的治理模式大致可分為人治和法治兩種。所謂人治是指由一個擁有絕對權力的統治者來治理國家。而法治又可分為形式法治(rule by law)和實質法治(rule of law)兩種類型。前者暗含“一個不專制的統治者在法律之上用法律治理”之意,即所謂“人治下的法治”,而后者則有“人人在法律之下”之意 。

      英國學者戴雪在他的《英憲精義》中所提出“法律主治”的概念,被認為是對法治這一概念的權威解讀。戴雪的法治的三個方面——限制政府權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程序優先,是理解現代法治概念之關鍵。

      從當代民主社會的視角審視法治的概念,應當包括以下三個主要方面:

      第一,法律治理(governance of the law):明確排除“人治”的要素,要求法律應具有可預測性,即確定性。這就要求法律必須公開,應使人民可根據法律規定預測行為后果。

      第二,法律至上(Supremacy of the law):明確排除“依法而治”的要素,要求法律具有最高權威,對統治者同樣具有拘束力。

      第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equality before the law):明確要求法律平等的對待每個公民,為每個人提供平等的保護;法律的實施不應存在真空地帶,且實施的過程中應保持一致性,不會因違法者的社會屬性不同而導致不同的法律后果。

      (二)國際法治的具體含義

      國際法治的的思想和實踐由來已久,只是其法治的程度、范圍有所不同。國際法治的概念在國際官方文件中第一次被提及是在1970年的《關于各國依聯合國建立友好關系及合作之國際法原則宣言》中:“聯合國在促進國際法治上至為重要?!?縱觀國際法治的發展歷程,眾說紛紜,“國際法治是指作為國際社會基本成員的國家接受國際法的樂手,并依據國際法處理彼此關系,維持國際秩序,公平解決國際爭端的狀態” ;“國際法治的內涵應包括形式上的安定性,又包括實質上的公平性”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大體可以這樣理解國際法治:國際法治是指國際社會各行為體共同遵從人本主義、和諧共存、持續發展的法律制度,并以此為基礎,在超越國家的層面上約束各自的行為、確立彼此的關系、界定各自的權利和義務、處理相關事務的模式和結構。 國際法治是不斷發展的事物,它本身不是一種狀態,是一個從過去向未來的過程,有其歷史和現在,更存在著自身的未來。

      二、國際法治現存的一些問題

      人們期待在不遠的將來,有一套統一完善的、能被人們所接受并遵守的法律約束著各方面的主體,“雖然任何一個面對現實的國際法學家都不得不承認國際法本身的約束力比較弱,但是關鍵在于國際社會,再沒有比國際法更強、更有約束力的行為規范和標準了” 因此,世界各國政府及各方力量都在努力著,但國際法治的實現,侵犯利益最多的應該是目前國際上的政治強國,他們是既得利益者,如果國際法治成為現實,那么他們的利益必將受到侵害,因此,如何約束大國成為國際法治實現過程中必須攻破的難題。對此,可從以下三個角度來考慮:

      (一)國家主權問題

      國際法治最大的主體就是擁有獨立主權的國家,然而某些國際法的規范本身是高于個別國家的國家意志。那這是否就意味著國家主權受到了侵犯,我認為這并不會干涉到國家主權。首先,在國際法治的實施進程中,作為一個更高層次的法律約束,國家主權理應受到限制,作為國際社會基本成員的國家也理應接受對其主權的限制;其次,各國在國際法治面前至少是形式上是平等的,特別是在國際強行法面前,我們可以看作統一做出的讓步,或者說是共贏,反而有利于各國在國際社會上主權的實現。

      國家主權的限制一般分為國家本身的自我限制及其外來限制。對于國家的自我限制,通常情況下是為了在國際經濟關系中謀求更大的經濟利益,例如“歐盟一體化的進程,其每一步都意味著國家職能和權限由成員國個體向歐共體整體的國度和集中?!?這種限制往往是損失的小部分的主權利益而得到更大的經濟利益,而且作為其成員國也是自愿加入,不存在損害主權的問題;國家主權的外來限制的情況則比較復雜,有些是合乎國際法標準的,有些則是超出國際法所規定范圍的,即非法的侵權。對于依據國際法標準而實施的主權限制一般為對違反國際法的國家的一種制裁,即國際強行法的實施,而對于非法的侵權,則理應由國際法治進行處理??傊?,對于外來的限制,國際法治的目標是公正公共的對待,當然這需要一個緩慢的進程。

      各國在長久的國際往來中已經認識到必須對國家的主權做出相應的讓步,各國的讓步多是由協議規定而自愿做出的,因此,國際法治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協調不同協議中各國的權利保障問題。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紧|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无线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成人导航|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www|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水牛影视| 亚洲中文字幕丝袜制服一区| 亚洲精品动漫人成3d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app|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 | 亚洲综合色区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 精品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动漫 |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 亚洲经典千人经典日产| 亚洲Aⅴ在线无码播放毛片一线天|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日产|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观看不卡|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 亚洲人av高清无码| 国产精品亚洲小说专区| 亚洲毛片不卡av在线播放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网站|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不卡| 亚洲色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级αV无码毛片久久精品|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男同| 亚洲国产女人aaa毛片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好看的理论片电影|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欧洲在线播放| 亚洲熟妇无码av另类vr影视| 在线观看亚洲网站|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狼色在线| 午夜亚洲www湿好大|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