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可持續農業實例

      可持續農業實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可持續農業實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可持續農業實例范文第1篇

      關鍵詞:玉米;秸稈還田;技術要領

      中圖分類號: S141.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5.22.014

      農作物秸稈是一種寶貴的可再生資源,秸稈還田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和理化性狀,優化農田生態環境[1]。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受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影響,我國農村秸稈資源完全處于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狀況,相當多的一部分農作物秸稈被棄置或者進行焚燒,沒有得到合理開發利用。我國是農業大國,秸稈資源十分豐富[2],作物秸稈還田、飼用、燃燒及其他利用方式占總秸稈的比例分別為24.3%、29.9%、35.3%和10.5%。農村秸稈的直接燃燒效率比較低,僅為12%~15%。秸稈直接還田操作簡單,利用成本低,是當前主要的秸稈還田方式。

      1 國內玉米秸稈還田現狀

      20世紀70年代開始,在我國山西、陜西等地進行了小麥秸稈覆蓋、少免耕試驗、示范推廣以秸稈覆蓋加少耕、免耕為主體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東北地區吉林省、黑龍江省等地區也相繼開展了相關的研究。國內秸稈粉碎還田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從最初的引進改造國外同類機具,逐步研究探索,形成了適合我國國情的玉米秸稈還田技術,并研制生產了玉米秸稈粉碎還田機、滅茬機等機具。秸稈還田機主要是對地表的秸稈進行處理,玉米根茬仍留在土里,這部分根茬需要用滅茬機進行處理。滅茬機主要是通過滅茬刀具切入土壤對根茬進行破碎,對刀具磨損較大,功耗也較大。目前秸稈還田機以臥式為主,使用的刀具主要有錘爪式和甩刀式,其中,甩刀式有直刀和彎刀,利用高速旋轉的刀軸,帶動刀具作高速旋轉,與機殼上的定刀配合,對秸稈進行剪切、錘擊、撕拉和切碎。但由于認識不足、配套機具缺乏、除草劑質量不穩定等技術條件的限制,發展速度緩慢,只在部分地區進行了一些試驗示范,推廣應用面積較少。

      2 秸稈還田對土壤性質的影響

      秸稈還田后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質[3],常用的秸稈還田方式有直接還田、堆漚還田和過腹還田等。白和平等研究結果表明秸稈還田處理后土壤中的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鉀、有機質含量均比未還田處理高。玉米秸稈還田能改善土壤酸堿度,改善土壤有效養分的供應狀況,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趙林萍[4]通過長期定位試驗研究認為,秸稈還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起到培肥土壤的作用,但增長速度很慢。董印麗等研究表明,施用有機肥料能夠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同時改善土壤的氮、磷、鉀養分狀況。張靜等研究了不同玉米秸稈還田量對接茬麥田土壤碳、氮肥力及冬小麥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秸稈還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和緩解土壤氮流失,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固持和供給效果,增加土壤微生物量C/N,提高土壤供肥水平[5]。秸稈還田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其年增加率平均為原耕層有機質含量的0.008%左右,秸稈還田具有提高土壤養分、改善土壤物理性狀,防止風蝕、水蝕等作用。

      3 玉米秸稈還田存在的問題

      一是碳氮比失調。秸稈本身碳氮比為65~85∶1,而適宜微生物活動的碳氮比為25∶1,秸稈還田后土壤中氮素不足,使得微生物與作物爭奪氮素,結果秸稈分解緩慢,苗期因缺氮而黃化、苗弱及生長不良;二是土傳病害及地下害蟲發生較重。由于玉米秸稈中留存有多種病原菌和玉米螟、粘蟲、棉鈴蟲等的卵、幼蟲、蛹等,當秸稈翻入土壤中后,一些病菌和地下害蟲并不能隨之滅亡。因此,玉米秸稈還田后,會加重下茬作物小麥或翌年玉米根部病害和蟲害的發生;三是秸稈粉碎效果差。秸稈粉碎不符合要求,有的地塊粉碎后的秸稈過長,其長度大于10厘米,或者秸稈被揉搓成絲,形成團絮狀,不能與土壤較好結合,不利于耕翻,影響下一年播種。

      4 玉米秸稈安全還田的對策

      一是秸稈還田數量要適宜。在當前玉米高產、秸稈產量大的情況下,建議玉米秸稈每畝施用300~400公斤較好,用量過多反而會阻礙下茬作物根系生長及影響出苗,其他多余秸稈再用于養殖或其它用途;二是嚴防病蟲害傳播。玉米秸稈還田時要選用生長良好的秸稈,不要把有病蟲害的玉米秸稈還田,以免病蟲害蔓延和傳播;三是增施氮素肥料。玉米秸稈還田后,增加速效氮肥用量,降低土壤中的碳氮比,從而利于微生物的活動,滿足幼苗生長對氮素的需要,秸稈分解加快,為玉米中后期生產提供各種養分。

      5 結語

      在我國推廣玉米秸稈還田技術是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及可持續農業發展的重要措施。但是,秸稈還田措施不當會對土壤、作物生長產生不利的影響。通過對這項技術研究,合理利用秸稈資源,充分發揮秸稈還田對促進糧食生產的作用,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慕平,張恩和,王漢寧,等.不同年限全量玉米秸稈還田對玉米生長發育及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2,20(03):291-296.

      [2]楊文鈺,王蘭英.作物秸稈還田的現狀與展望[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1999,17(02):211-216.

      [3]徐曉波,徐向東,褚秋華,等.不同投肥對作物產量及土壤肥力的影響[J].土壤,1999(04):220-223.

      [4]趙林萍.中國種植大觀(肥料卷)[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7-28.

      可持續農業實例范文第2篇

      關鍵詞: 水利工程;農業可持續發展;措施

      Abstract: agriculture is the primary industry of our country,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 for water conservancy.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e key is to make good use of water resourc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fertilizer, soil conservation,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How unde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nd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research of.

      Key words: hydraulic engineering;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asures

      可持續農業實例范文第3篇

      關鍵詞:改進;農村生態環境;促進生態農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07

      1 生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我黨加強對農村建設,加大對農村建設的人力、財力多方面的投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農業經濟是農村經濟收益的主要來源,做好現代農業的引導,提高農村經濟收益。將現代先進農業耕種技術,提高農業種植產量,增加r業經濟收益比重,實現農民經濟增收;農村農業種植中結合可持續發揮的生態農業種植理論,改進農村生態環境,優化農業種植規劃,并逐步引導農業經濟發展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逐步形成完整的產業結構體系,形成農村農業經濟發展循環式發展。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地處東北松嫩平原,地勢資源優越,充分結合我國當地的地理優勢,促進當地農村經濟收益增長,實施生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洮南市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2 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經濟發展現狀

      對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經濟發展現狀分析,以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為例,洮南市地處東北松嫩平原,地勢平坦,水源充足,四季分明,在農業經濟發展上具有地域優勢。隨著我國對農業種植經濟的投入比重不斷增加,洮南市的農業基本特征,實現農業種植逐步實現科技化、專業化發展,并取得初步成效,但依舊存在一些不足,對當地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造成影響。主要歸結為:當地農民的可持續農業意識較低,農村農業種植循環性低;農業種植繪畫缺乏科學性,農業種植總綜合利用率;當地農業發展的產銷水平結構體系不完善,農業經濟發展的循環性較差。從洮南市的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來看,我國農村農業經濟發展持續可循環發展依舊任重道遠[1]。

      3 改進農村生態環境,促進生態農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措施

      3.1 提高農民農業種植可持續發展意識

      實現農村農業經濟可持續循環發展,農民農業種植生態可持續發展意識。當政府做好農業種植科學規劃,為當地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完善的農業發展規劃,指導農民進行農業種植;提高農民可持續農業經濟意識的引導。例如: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干部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理念進行宣傳,將大面積秸稈焚燒轉變為秸稈能源利用,秸稈發酵產生氣體作為農民生活能量供給來源,結合農業生活實例,提高農民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利用意識,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洮南市農業經濟實現持續循環綜合發展。

      3.2 加強農業種植生產的現代技術措施的應用

      現代農村建設發展過程中,加強農業種植生產的現代技術措施的應用,結合農業種植科學規劃,將現代農業種植發展技術綜合開發利用,提高農業種植技術的質量和種植速率,降低農村農業種植中的人力應用,縮小農民農業種植的經濟成本。例如:洮南市政府積極引導當地農民實現科學種植,大量引進先進的農業種植生產設備,當地農民種植中,做好對農村農業發展種植監督管理,聘請農業設備應用專業技術人員,對農民進行技術設別指導,不僅大大提高了洮南市農業種植的速率,同時也促進當地把農業種植規模不斷擴大,促進洮南市農村進行增長。

      3.3 合理應用當地自然資源,實現農業綜合發展

      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可以合理應用當地自然資源,實現農業綜合發展。以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為例,洮南市地處東北松嫩平原,地勢遼闊,土地資源和森林資源豐富,結合當地自然氣候條件,充分應用平原地勢開展農業規劃種植,科學規劃農業種植次數,提高農業產量;總額應用吉林豐富的森林資源,開展林下經濟,實現農業種植綜合開發應用,東北地區資源綜合應用,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循環發展。

      3.4 逐步形成完善的農業發展產業鏈

      現代農業發展也應當充分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用現代互聯網技術提高農村信息暢通度。形成農村農業種植產銷平衡的生產模式。以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為例,當地農民充分應用互聯網技術進行農業銷售市場探索,做好市場產銷信息調查,農業資源綜合應用,逐步形成產銷配合一條龍的銷售模式,實現當地生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2]。

      4 結論

      加強新農村建設,積極做好農業開發綜合應用,促進新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本文結合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提出改進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村健康可持續發展措施,為我國新農村建設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嚴力蛟.中國生態農業[M].北京:氣象出版社,2013.

      可持續農業實例范文第4篇

      關鍵詞:農業科技檔案;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275.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0932070

      引言

      所謂基層農業科技,是縣(包括所含鄉、鎮)一級農業技術部門開展農業技術推廣、作物新品種試驗示范、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報與防控、土壤肥力監測、農民田間培訓等。基層農技部門承擔著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示范與推廣工作,起到解決農業新技術下田落戶“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的問題,關系到農業增效、糧食增產、農民增收。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進入新世紀,我國農業科技成果顯著,促進了農業的迅猛發展。而基層農業科技檔案記錄了這些成果的推廣、應用以及在生產中發揮的作用,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作物品種的更新,土壤結構的變化,病蟲害發生規律的演變等,檔案數量不斷增加,檔案的利用對象也變得復雜化,同時,因基層農技人員變化,新老更替及無專職檔案管理員等,使基層農業科技檔案不健全,檔案管理工作面臨許多新問題。加強基層農業科技檔案管理,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優化種植結構,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的需要。

      1 基層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存在的弊端

      1.1 檔案意識薄弱

      科技檔案管理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其核心出發點就是“對歷史負責,為現實服務,替未來著想”,檔案的價值在于它利用的后置性,不到關鍵時候難顯現出來。基層單位大都對檔案工作不重視,檔案意識薄弱,沒有專職檔案管理員,或一職多用,或檔案管理人員不具備農業專業知識,對檔案的收集、保管工作不力,導致檔案沒有連續性,嚴重影響了基層農業科技檔案的真實性、系統性和完整性。

      1.2 檔案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規范

      基層農技部門基本沒有建立檔案管理制度,技術人員調查資料都放在個人手中,沒有歸檔,加上領導重視不夠,沒有專門的經費投入,致使檔案管理工作無法開展;要么設置了檔案柜,建立了檔案管理制度,但與實際工作不銜接,可操作性差,檔案管理不規范。

      1.3 檔案收集難

      目前,由于事業單位改革未到位,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待遇差,縣級特別是鄉鎮一級農技部門人民極不穩定,分流、下崗人員多,一些科技資料和原始材料被帶走或丟失嚴重,造成一些數據、資料不能及時歸檔,甚至出現少歸、漏歸的現象,科技材料收集非常困難,這也一定程度影響了檔案管理材料的連續性和完整性。

      1.4 計算機水平低

      由于檔案管理中使用計算機輔助管理水平偏低,要想實現檔案管理信息化,其必由之路就是數字化、網絡化、數字化和網絡化管理的普及,紙質檔案化管理所占比重越來越少。新型載體檔案所占比重不斷上升。目前,基層農科單位科技檔案管理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使用計算機來管理農科檔案的很少,并且沒有建立電子檔案目錄,仍然是手工操作項目檔案。檔案管理信息化是檔案管理現代化的標志。

      2 加強基層農業科技檔案管理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基層農業科技檔案主要包括植物保護檔案、種植結構檔案、土壤肥料檔案、栽培技術檔案等,是一個區域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來農業生產的概述,從檔案中能看到這一區域種植結構調整,栽培技術進步,土壤結構和肥力狀況演變,病蟲災害發生規律等歷史軌跡。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把農業的發展、農業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和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結合,減少農業發展對資源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使兩者統一在良性循環中。

      2.1 從農業科技檔案看種植結構調整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我地以稻、麥、棉種植為主,以解決人們吃飯穿衣等溫飽問題,而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進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對生活的質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簡單的吃飽、穿暖已不能滿足需要,單一的種植模式已不適應農業發展的需要,果、蔬、特作物面積擴大,多種種植結構的調整正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2.2 從農業科技檔案看栽培技術的進步

      雙季稻的歷史在我地實行了幾十年,從推廣雜交中稻,實行兩段育秧栽培技術,一季中稻產量超過了早、晚兩季常規稻;推廣高產栽培技術,畝平中稻單產突破1000kg大關;推廣輕簡栽培技術,把人們從繁重的勞作中解脫出來等等,正是可持續農業發展的需要。

      2.3 從農業科技檔案看病蟲害防治技術

      農作物病蟲草害是農業生產上的主要災害,過去靠人工除草防止草荒,用胺磷、甲拌磷等高毒、劇毒農藥防治害蟲,近年來推廣化學除草技術,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推廣綠色防控技術等控制病蟲草害,較好地控制了病蟲災害,保護了生態環境安全,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符合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3 做好基層農業科技檔案管理的發展對策

      3.1 增強檔案管理意識

      做好檔案管理工作,首先要得到單位領導和技術人員的重視,要大力宣傳農業科檔案的重要性和開發利用價值,宣傳普及檔案知識,增強農業科技檔案管理意識,使農業科技檔案服務于農業,推動當地農業可持續發展實例展示其重要性和價值。

      3.2 建立建全檔案管理制度

      制度是管理的保證。首先,要建立健全檔案繼續教育管理制度,如登記、統計、考核、評估、獎勵制度;第二是要建立約束、激勵機制,促使檔案管理工作人員有緊迫意識和危機意識,使他們主動參加繼續教育,以此來更新知識,提高業務能力。

      3.3 完善農業科技檔案基礎建設

      基礎建設是檔案管理的后臺保障。對基層農科單位而言,要想完善中心檔案室,就需加大投入來保證檔案保管設施設備以及解決檔案庫房的新建、改建和擴建等一系列問題。如庫房、櫥柜一定要堅固適用,消防配套設施設備也要建好,以達到防盜、防震、防高溫、防光、防火、防蟲、防鼠等要求,為農業科技檔案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提供堅實的后臺保障。

      3.4 加強檔案資料收集和歸案的規范性

      基層農業科技資料分散性強,涉及面多,需要專業人員配合,確定專人收集、分類、整理、歸檔,保證檔案的連續性、完整性和可查性。嚴格根據《檔案法》的要求,堅持“集中統一管理”原則,做到“歸檔齊全、分類合理、有目可查”。要確保農業科技檔案按期按質歸檔。農業科技檔案工作者在公務活動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和圖書資料,要按照規定歸檔和收藏,檔案室統一管理;準確分類、細致整理。根據農業科技檔案的種類和本單位的實際,分門別類,力求準確。整理中注意檔案的順序排列和定位,對一些受損的不規范的歷史資料要進行修復規范整理;使用計算機管理檔案。不斷提高檔案室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應用程度,加快實現向檔案管理信息化的過渡。

      3.5 提高農業科技檔案的信息利用

      農業科技是否能轉化為生產力,關鍵在于能否及時把先進的實用技術送到廣大農民手中。基層農科單位科技檔案管理工作要面向領導、科技人員、廣大農民,充分的發揮農業科技檔案信息的作用,促進農業科技不斷進步,大力推動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科技檔案工作者必須要做到熟悉檔案材料,對各個項目檔案的形成、整理現狀、相關項目之間的聯系,做到心中有數,了解其可供開發的利用價值;檔案人員要加強對農業科技檔案的編研工作,進行檔案深加工,整理出反映科技成果特色的可以傳播的介紹性材料,把農業實用技術編成明白紙 、畫冊、光碟等,為新成果、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提供現成資料;可設立開架閱覽室,建立局域網、農科信息網站,開展信息咨詢、科普講座,或以印發技術資料、廣播、電視專題等形式,廣泛向外界宣傳報道,發揮檔案信息的憑證、查考、傳授技術知識、傳遞市場需求信息等作用,為技術轉讓、技術咨詢和技術開發服務,加速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參考文獻

      [1]林新,黃雪平等.基層農科單位科技檔案管理存在問題與對策[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 2006(7)

      [2]薛揚.淺談科技檔案管理[J].科技信息, 2011(35)

      [3]何煉紅.淺談科技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J].科技創新導報,2013(7)

      相關期刊更多

      橋梁建設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

      證券導刊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人民大學

      出國與就業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

      亚洲国语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网站| 亚洲综合色婷婷七月丁香|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观看| 日本系列1页亚洲系列| 亚洲1区2区3区精华液|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久久网站| 青草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专区| 亚洲av无码有乱码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在线| 欧洲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亚洲国产成人爱av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99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xxxx国产喷水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区| 综合一区自拍亚洲综合图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久久孕妇黑人| 久久91亚洲人成电影网站|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一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小说|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av| 亚洲jjzzjjzz在线播放| 亚洲免费综合色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亚洲精品2021|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老师|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乱码A|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久久亚洲日韩看片无码|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在线观看 | 亚洲性色AV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一区| 怡红院亚洲红怡院在线观看| 国产国拍亚洲精品福利 |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第一a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