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教育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本刊訊】由中國教育學會主辦,中國教育學刊雜志社、雅森集團承辦的2014國際智慧教育展覽會(簡稱SmartShow)于2014年12月1~3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218家教育信息化領域尖端企業和來自橫跨政、企、學校的萬余名觀眾參加了此次展覽。
在智慧教育展上, 數十場智慧教育系列精彩活動詮釋了在頂級教育學術研究引領下,繼承發展傳統,融通現代信息技術,共同建設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全新教育教學環境的發展藍圖,全方位解讀了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未來趨勢。
在中國首個“ 校園好方案”評選大賽中,通過權威專家團的精彩點評以及來自全國知名院校評審團現場投票, 推選出了教育領域“最受用戶歡迎的Best Solution大獎”。在“首屆中國智慧教育成果巡禮展區”,觀眾看到了來自全國20所信息化成果示范校帶來的校園信息化應用案例。在“中國教育學會第二十七次學術年會分會——大數據背景下促進教育均衡和個性化發展”論壇上,來自教育部、工信部等權威機構的專家解讀了中國教育信息化政策及未來趨勢,同時,全國知名教育信息化示范校校長分享校園信息化應用的經驗,更有信息化企業暢談中小學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為與會的500余位中小學校長、電教中心負責人分享了未來智慧教育發展新思路。
(王曉軍)
在區域性教育信息化應用項目的推進過程中,我們要采用“生態的觀點和系統的角度,把關注點放在技術、人和他們的實踐活動之間的聯系上”,要合理協調教育投資、軟硬件建設、資源建設、師資建設、人才結構、機構發展、標準技術架構、應用指導與技術服務產業等各個因素,以使我國的教育信息化事業得到和諧、持續發展。——編者
轉變建設思路—導向應用
教育信息化初期有學者提出了“路、車、貨、人”等教育信息化的關鍵要素,在實踐層面上“建網、建庫、建隊、建制”等成為公共的指導思想,以“建”為導向,可以量化,有操作的抓手,大大推動了基礎設施的建設,取得了較多的工作成果,但教育信息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一個交鑰匙的工程,不是公司或廠家搭好硬件、配好軟件,交給學校和管理人員就能夠用得起來的。
信息化教學在現實中有很多困惑,比如資源結構性缺乏、實踐效果不佳、考試成績需要提高等,這些問題不是單一因素能夠決定的,它涉及硬件設施、資源、教師的理念、教學設計能力和信息技術技能、評估獎勵機制、管理制度等很多環節。在單一的環節上做工作,往往受其他環節停滯不前的制約,而無法深層次推動應用,無法取得好的應用效果,這反過來又打擊了大家對教育信息化的信心,給教育信息化應用帶來更大的阻力。
單從技術上來看,信息化無疑能夠提高教育組織的工作效率與效能,但事實上大規模實施教育信息化幾年以來,無論是從教育管理現代化還是從教學現代化來看,未能取得預期效果,其根本原因是教育信息化與教育組織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同時受到環境、組織結構、工作流程、權力分配、組織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制約與影響。隨著信息化的深入,技術必然會對現有教育組織的業務模式產生意義深遠的反作用,必然要求現有教學和管理模式的優化,從而導致教育組織的優化與變革。
教育信息化變革涉及校園管理、教學工作習慣、基礎設施等各方面的變革,而任何變革都受制于學校的文化傳統、管理制度、教師的工作環境、工作習慣與工作事務,全面的變革靠學校自身文化與系統進化很難突破,除非有在技術、理論與教學等方面都有較強造詣的人強勢推動,同時有雄厚教育背景和教育技術理論背景、有技術問題解決能力的機構與組織,從外部沖擊,打破這種文化慣性,促進學校變革。就像企業信息化實施ERP一樣,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更多的是應用模式、業務流程重組的問題。很多大型企業實施ERP,不僅僅是購買外部的軟件,更重要的是購買外部的服務,通過管理咨詢和服務,借助外力,實現組織的變革,只有實現了業務流程重組,實現組織結構優化,企業信息化才能煥發生機,產生效益,教育信息化的道理也是一樣的。
要通過信息技術促進深層次的教育變革,必須打破傳統教學的文化慣性,必須突破原來的單一抓硬件平臺、軟件系統、教師培訓、資源建設等單一線性思維模式,而是要針對學校最需要提升和改進的典型應用領域,整合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各個重點環節,從整體推進的角度考慮和規劃,在特定的時間、空間、人力和投資等制約條件下,組合硬件、軟件、資源、培訓、理論、教學方法、教師、專家等關鍵要素,將眾多環節有效打通,形成整體高效的學習解決方案,并在實踐中實施和推行。
教育信息化要保證可持續發展,必須改變以“建”為核心的指導思想,盡快回歸到以“用”為本的原則上來,推行能夠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各種解決方案,要切實通過信息技術提高每一個課堂的質量,學校要像銀行、電信等部門一樣,將主要業務即日常教學、管理工作架設在信息化的基礎上,把信息技術融入到學校教學環境的生態系統中去,切實提高教學、管理效益(包括效果和效率),促進教育管理、教學的現代化。
整合資源建設—利于應用
資源是制約教學應用的最為關鍵的一環。目前很多教師要上一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課,通常要花30個小時左右的時間準備,而其中絕大部分時間是用來找資源、做課件。雖然目前市場上有很多資源庫產品,動輒幾百甚至上千GB,然而真正能滿足教學需要的資源卻總是難以找到,教師在資源的海洋里卻忍受著資源缺乏的饑渴。我們將這種市場上資源過剩和教育可應用資源缺乏之間的矛盾,稱為結構性匱乏。
有效資源內容匱乏的核心問題是資源內容的建設模式。目前資源內容建設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由廠家批量提供,二是由學科教師開發。完全由廠家提供的資源由于缺乏教學針對性和系統性,大部分是一些舊教材、網上圖片、聲音等文件的堆積,對教學缺乏支持,可用性比較差;由教師制作的資源雖然能滿足教學的應用需求,但難以規模化,而且這些資源散落在互聯網的各個角落,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就難以共享。
針對這一現狀,在一定區域內資源內容的建設可以采取由基層教育行政部門出面組織,以本地教材的知識點或目錄作為組織綱要,以教師建設為主、購買為輔,分布建設、共享使用的資源內容建設模式。為了使資源建設工作更加有效,在資源整合、開放、共建、共享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資源整合規模要適中。比較理想的方式是以基層教育行政部門為主體,即以學校的上一級機構為單位,比如以一個區或縣為單位,進行資源整合、共享。
2.建立暢通的資源建設渠道。比較好的方式是由主管部門牽頭,建立學科網站群系統,資源由教師直接提交、上傳到網站中,減少中間人為流轉的環節。
3.給教師和學生真正易用、直觀、有價值的工具。目前各類教育資源中心對教育資源的管理大多采取了數據庫存儲方式,其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存儲大容量數據,便于資源的快速檢索和定位,但其采用的以數據記錄為核心的界面視圖過于生硬,不符合人們的習慣性認知思維,而且,各學科的資源混雜在一起,干擾信息太多,會導致資源使用的效率低下。而以用戶為中心的資源服務體系大多以門戶網站作為基本呈現方式,具有友好的界面和便捷的資源獲取方式,能提供及時的服務。按照學科建立專題網站,為資源整合、管理、應用、交流搭建服務環境,應是今后資源建設的發展方向。
4.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在資源整合上應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激發教師參與整合資源的積極性。
教育資源建設與整合的核心問題是教育資源的質量,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建設應遵循以下原則:
1.與學科教材相配套:在建設教育教學資源庫的過程中,一定要考慮資源的學科性質,按照各學科知識的特點來進行資源分類和建設,緊緊圍繞學科知識點為中心來組織所需的資源,根據各學科不同版本教材的目錄來建設資源,形成與當地教材各章節目錄相配套的資源體系,最大可能減少教師查找資源的工作量。
2.具有教學針對性:提供對教學和學習具有針對性的資源,既要考慮到所建設的資源是否利于教師突破教學的難點與重點,也要考慮建設的資源對學生的認知促進以及學習興趣和動機的維持,通過建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輔助情景、實際應用案例、啟發性的探究問題以及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線索來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
3.開放可定制:開放是指資源要采用比較方便修改的方式組織;可定制是指資源庫建設應從產品層次上升到服務層次,在資源體系自身得到不斷完善的同時,注重個性化的服務功能,使用戶獲得深層次的、專業的支持。
制定合理制度—激勵應用
有利于推進教育信息化應用的政策的制定與傾斜,將大大促進當地院校及教師從事相關工作的積極性。要結合教育部、省教育廳等上級領導部門的相關政策,針對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針對性強的區域性教育信息化應用政策與制度,并重點考慮以下幾類管理機制:
1.均衡化投資機制。現在教育信息化的投資,大量的錢投入到硬件基礎設施上面,在應用方面、標準化方面以及軟件和人員的培養方面投資很少。如果投入了幾千萬的設備沒有對教學起到本質性、實質性的作用,這個投資是不值得的。
2.以應用為導向的評估機制。我國各類中小學每年都要接受不同機構的評估和督導,來自上級的評估機制對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確立以教育信息化應用為導向的評估機制,將有利于中小學確定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和方向,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實現“邊建設、邊發展”的目標。
3.教師激勵機制。通過多種途徑對參與教育信息化應用的教師給予激勵和支持,如:承認學科教師在各類教育信息化應用項目中所獲得的獎項與成果;相關政策和獎勵向教育信息化應用中有突出表現的教師傾斜;承認教師在相關科研項目中所受的培訓并算作繼續教育學分的一部分;在區域內部定期進行課例、課件、教學設計方案、主題資源等比賽,給教師以展現自我的機會等。
4.規劃機制。目前,很多地區在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都很注重“整體規劃、分布實施”,但是,部分地區在教育信息化的整體推進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其主要原因是規劃時沒有廣泛的參與。在整體規劃的過程中,除了要強調教育信息化專家、教育局相關領導的參與,還要強調實驗學校校長、一線教師代表的參與。如果實驗學校、學區的教師、教育決策人員沒有真正參與項目的規劃與設計,必然會對學校的實際需求缺乏深入的分析,而且無法調動或引起一線學校校長與教師的持久參與。
5.科研帶動機制。以教改實驗或課題研究方式,可大大促進區域信息化的整合和輻射:首先,學校信息化總是需要一定的載體,教改實驗和課題研究可形成一種任務驅動下的信息化推進模式,具有針對性,同時能有效激發熱情;其次,更為重要的是,實驗和課題目標通常是綜合的,在實施過程中涉及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方方面面,因而以教改實驗或課題方式進行的信息化,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局部信息化整合;再次,由于任務驅動下的資源共享能有效地消除學校和部門壁壘,其中任何環節的局部信息化都能有效地輻射到其他部分,以帶動更大范圍的信息化。
6.統籌管理機制。在實際的工作中我們還發現,有時教育局內部不同科室之間的管理制度會產生一定的沖突,導致學校和教師無所適從。因此,在相關政策的制定過程中,還應充分發揮教育局的統一領導、統一管理、內部協調的職能,協調基教科、電教館、教研室、信息辦、信息中心等多個職能部門,育信息化應用的相關理念和思路,在不同的項目中分清各部門的職責,以免造成管理的交叉混亂,妨礙工作的正常進展。
基于標準建設—暢通應用
隨著互聯網絡的迅速普及,基于網絡的信息系統部署和實施已是大勢所趨,學習資源共享和教育信息系統互操作已經成為基本要求。學習資源共享是指一個學習對象可被多個學習系統利用;系統互操作是指多個系統及組件之間能夠交換與使用彼此的信息。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設還存在條塊分割現象,缺乏標準化、規范化和兼容性,信息資源難以共享。這些問題的解決關鍵在于以教育技術標準為架構,規劃各類教育系統的建設。
針對資源建設、教育管理、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教育部門分別制定了如下標準:
1.網絡教育技術標準:教育部從2001年開始啟動了“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CELTS)”制定項目,目前,CELTS包含5類標準項目,其中《學習對象元數據規范》、《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等為教育教學資源的建設設置了標準。
2.教育管理信息化標準:《教育管理信息化標準》是教育部管理信息中心制定的我國第一部相對完整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標準規范。《教育管理信息系統互操作規范》是由教育信息化標準委員會組織,北師大主持制定的指導教育管理信息系統互聯互通的技術規范。
3.教育技術標準:包括《學生教育技術標準(CETS·S)》、《教師教育技術標準(CETS·T)》、《教育管理者教育技術標準(CETS·A)》、《教育技術專業人員技術標準(CETS·P)》,為教育系統中的四類人員制定了清晰的目標。
在教育信息化系統采購與應用過程中,應明確要求遵循上述標準架構,并提出具體的測試計劃與要求,聘請標準專家監督指導,從用戶需求源頭促進不同企業軟件實現互連互通,只有用戶、企業、專家、行政管理機構多方互動,標準才能真正得到應用,有序的教育信息化市場才能形成。
利用社會服務—促進應用
在推進教育信息化應用的整個過程中,面臨著網絡安全、系統維護、設備更新等全程技術支持問題。目前這些技術支持大多由學校的網管教師和信息技術教師完成,但由于各校信息技術設備激增,網管人員和計算機教師的工作量也比以前呈數倍的增長,他們在完成信息技術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要進行學校內部相關信息設備的維護,經常是支持不及時,網管人員疲于奔命,學科教師怨聲載道。為解決這個問題,地區教育部門可以成立專門的技術服務支持小組,或將整個地區的相關維護工作外包給相關公司,這樣責任明確,學校的網管教師和信息技術教師在編制上可以適當限制,使其安心于教學,并主要負責推動學校的信息化應用,而不是代價高昂的設備維修工;將教師編制縮減下來的經費用于專門的技術服務支持小組,由其負責各校的網絡安全、系統維護等,提高問題的響應率。電教教師、專業教師應該作為應用方面的專家,負責推動應用,負責把周圍的教師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共同體,通過這個共同體真正把應用落實下去。
教育信息化建設實際上是一種教學現代化、教育組織變革的歷程。在這種變革的歷程中,與權威的專業化和產業化的教育服務機構合作,引進教育信息化應用咨詢與指導服務,通過外力來促進機構組織的變化和教師/管理人員工作方式的改變、教學業務流程重組,進而促進整個組織成員通過相關的信息系統而產生思維方式的改變,可以大大加速教育現代化的進程,減少自發進化與調整的時間、資金與精力的投入,從而整體提高效益。
教育信息化應用咨詢與指導要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權威機構在教育技術理論、方法及技術研究方面的學術優勢以及學校在學科教學方面的經驗和場地、實驗條件方面的優勢,利用信息技術在學習資源提供、學習環境創設、內容表現、雙向交互等方面的特點,共同合作進行信息化教學應用示范建設,最主要的工作是要將信息技術與學校的日常教學過程全面整合,使得信息技術在教育中得到廣泛應用,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率、教學質量,全面推進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在保證實驗學校實驗班考試成績不低于對照班的前提下,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技術素養、良好的思維品質、良好的協作意識與能力、自我擴充知識結構的意識與能力、創新的意識與能力。為此,教育信息化專家必須深入到實驗學校,與實驗學校一起共同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力圖通過信息化教學示范和指導,推動信息化教學的常規化,做出一批經典的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示范課,帶出一批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骨干教師,將實驗學校建設成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示范學校,并通過他們形成效益上的輻射與帶動作用,整體上提高地區的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
通過示范項目—帶動應用
教育信息化應用的貫徹,需要持續性的推動力,涉及各級各類教育部門和機構,而且在整個應用推進過程中還涉及很多紛繁的工作環節。通過有影響的示范性項目可以有效推動和拉動教育信息化應用的開展,促進整體優化效應的產生。
1.“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試驗研究
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為主的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對相關地區的資源建設、師資發展、教學改革等方面都有很強的推動作用,可以將當地教育信息化的重點轉移到教育教學質量層面,促進教師的信息素養和學科素養的發展;推動學校信息設施環境、數字化資源和學習工具的建設;促使考試制度與評價制度的改革;獲得更多社會教育經費的支持,促進合理投資、健全信息化服務機構等。
例如由北京師范大學組織實施的“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創新試驗”就是以區域的方式推進的,對各試驗地區內的教育信息化建設起到了很強的推動作用,參加試驗的絕大部分學校的軟硬件環境得到了很大的優化,配備了與語文、英語教材相配套的豐富的教學資源,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教師,大幅度提升了教學效果,推動了試驗區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該試驗是在我國加速教育信息化進程以及實施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宏觀背景下開展的一項教學改革項目,總體目標是要改變當前教育信息化進程中“大投入沒有大產出、高投資沒有高效益”的不正常現象。在完全不增加課時、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力圖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深層次整合,大幅度提升教學質量與效率,從而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基本措施是在先進的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特別是在兒童思維發展新論、語覺論(兒童語言發展新論)、雙主教學結構理論的指導下,把以計算機及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協作交流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改革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構建新型的“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學結構,實現基礎教育的變革。
2.英特爾未來教育
信息策展
目前,互聯網的結構化、一鍵式互動以及社交內容策展都在快速發展,這也迎合了大多數用戶不再愿意將時間和精力花在原創上的心理。信息策展在多個行業是一種普遍現象。同樣,在教育軟件與資源鋪天蓋地的應用場景中,人們在網絡上收集、組織和分享軟件與資源信息的行為也變得炙手可熱。拿來主義和實用主義也成為應用的主角。在國家統籌和政府倡導的各類優勢資源行動中,教師個人也很少去原創。在信息達到海量后,就很需要能負責篩選和甄選優質信息的角色,在教育軟件與資源的大潮中,教師個體自然以策展人角色在進行著自我的信息管理與應用甄別。從而形成當前軟件與資源大潮中的一大主體應用行為。
在信息策展中,教師會把與自己相關的所有應用都以自己最熟悉或最擅長的方式進行收集整理,最終實現收藏或分享進朋友圈,包括常用的網絡地址、文件資料、軟件資源、腦圖思維、應用入口、公眾賬號、共享平臺、通訊錄、會議課題、圈子交流,等等。通過信息策展和可靠的朋友圈傳播,使得有效的資源得以最大化利用,也減少了信息收集與可用性甄別的時間。
資源獲取成本
當前的信息化普及環境使得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一個軟件與資源的生產者,教育軟件與資源已不再是量少不精的問題,而是多得讓用戶無從選擇的難題。很多優秀的軟件與資源僅在小范圍內傳播,特別是重點學校及初創企業的優質資源更是知者甚少。由此,一方面互聯網上信息過多導致搜索、發現、咨詢的時間成本太高,另一方面用戶也面對信息資源有效性的匱乏。網上軟件與資源信息的分散成為多數普通教師的一大痛點。而共享為大眾化的軟件資源又因不符合個性需求很難深入應用。雖然信息策展模式解決了一些通用免費資源獲取的難題,但因人而異的個性化需求內容依然使得當前實際應用的資源獲取時間成本太高,各類網上應用商店或在線教育的收費資源,使得教師的資源獲取成本面臨時間成本與財務成本的雙重壓力。
針對資源獲取成本的問題,有人提出可行性策略,即日常積累并收藏,關注有時代前沿發展眼光的公眾刊物、自媒體、企業公眾號等,建立自己的工作人脈“專家圈”,第一時間掌握最新信息并拓寬視野,在應用時能有針對性地在第一時間獲取所需的免費軟件資源或收費資源的優惠活動信息,最大化減少投入成本。
軟件雞肋
在IT技術不斷普及的大環境下,教育企業的軟件開發水平也與日俱增,公司無論大小,多數都號稱能提供整套解決方案。這些大而全的解決方案因難以滿足個性化整體需求變得“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以至成雞肋困境。在這類軟件體系中表現了角色參與感不強、用戶體驗太死板、服務體系多維化、軟件設計的創新應用理論模式與實踐可操作性的脫節等問題,反變成軟件應用中的消費困惑。
在筆者印象中可初步羅列當前各類解決方案中包括的模塊大致涵蓋有:基礎平臺、建站系統、OA、數圖、MOOC平臺、在線教育平臺、云資源庫、網絡教學平臺、互動交流平臺、網絡教研、遠程培訓、音頻視頻會議、協同備課、校本研修、名師工作室、綜合評價、練習評測、智能組卷、在線考試、研究性學習、學情分析、教師發展評價、教學歸因分析、健康營養監控、校園一卡通及家校互動,等等。
軟件雞肋是教育用戶面臨的最大困境之一。有專家指出,用戶在規劃時盡量不要選擇大一統的所謂整體解決方案,可根據不同應用尋找最適合自己需求的子應用模塊,用一個上一個,并要求開發方提供第三方標準應用接口。由于教育領域的需求越來越細分,越來越垂直化,不可能由一家企業或一個單位完成所有的應用開發。因此信息化的最佳應用一定是聚合不同領域優秀子模塊的局部應用匯總,實現統一認證與標準接口管理即可。以當前流行的Bestsch智慧校園平臺應用為例,因為每一個應用功能均可實現獨立的個體云服務,同時也能實現第三方標準化平臺的統一用戶認證對接,所以用戶選擇時可根據需要只選擇其中的一個云服務模塊,不一定全選。
軟件資源重定義
信息化發展中因新技術與網絡思維的觸發使得各地有了創新實驗的更好條件,由此也激發了各類教育專家對教育的重新思考,從而提出基于教育生態和未來課堂的若干設想。相對于傳統教學來說,重新定義好學校、重新定義課堂、重新審視教育、重新發現課程、重新設計未來學校與未來教材、重新倡導立德樹人的人文校園和綠色校園等均是大家思考的熱點話題。在此背景下,軟件與資源也被重新定義成各種場景:軟件與資源的采購安裝變成完全的云服務,學校或地方教育局主導的資源共建共享變成國家主導下的優秀教師一人一課的免費應用,通用教育軟件轉變成個性化支撐平臺,大而全的優質資源轉變成個性化應用需求的碎片資源,傳統課程轉變成多樣化的MOOC課程等,這一切變化皆可濃縮成一個字:云。
在另一個層面,軟件資源的定義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理論思維而被賦予了更多場景應用的屬性,如北京十一學校的一人一課表和35中的數字化課程,上海教委支持的TED模式學生匯演、上海大同中學CIE課程模式和市西中學思維廣場等,這些皆表現出學習者實踐能力與理論知識并舉的應用環境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它們不單純是某些軟件和資源,也可以是思想是行動的數字化記錄呈現,或是一個集軟件資源的場景整合體。
教育軌跡大數據
信息化時代,學習過程就是數據產生的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學習內容通過一定的數據采集與檔案管理,最終可形成大數據軌跡曲線。通過大數據可以分析微觀、個體的學生與課堂狀況,用于調整教育行為與實現個體化教育。根據數據曲線也可快速判定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及個人特質與悟性狀況,更好地制訂個性化的教育策略,真正實現對每一個個體的關懷。這就是教育軌跡大數據。當前,上海部分中學引入的IMMEX互動訓測平臺和Aischool測評系統及思來氏課堂分析技術等正在做著局部的有效探索。
“個性化”均衡
北京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曾指出:均衡≠平均,均衡的狀態是和諧,均衡的目標是發展;質量的最終表現是有品質的特色,是滿足個體和群體發展需求的品質特色服務等。
針對各地都在進行的教育均衡發展規劃,筆者很認同李奕老師的觀點,認為在此基礎上應該尋找教育均衡的“個性化”出路。應針對本地的環境與資源建立適度均衡的教育體系,而信息化則成為最好的支撐條件之一。聚焦在軟件與資源層面的體現便是:根據不同的應用能力與經濟基礎做好階梯與批次劃分,進行差異化的軟件與資源部署,不宜按統一標準一刀切,最適合當下發展的才是最好的。配套的軟件資源可在不同發展階段中實現快速迭代更新,最終縮小與發達地區的應用差異,從而有效助力教育均衡的整體性實施。
教育微入口
以手機與平板為代表的智能終端的普及為教育現代化提供了更有效的設備環境支撐,無線帶寬的提速也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多樣化發展,PC應用因為沿襲著用戶的使用習慣及高配置依然占據辦公教學的頭籌,微信、微博、論壇圈子、QQ群、單位郵箱、班級社區、學科網站群、微課專區、互動評測、作業幫助、論文批改等,每個人或多或少地從不同的入口進入到自己需求的應用界面。
當一個人在越來越多的入口應用中切換時,無形中降低了使用效率,增加了時間成本。微入口應用本質上是指將用戶的多個繁瑣的常規應用無論是PC側還是移動側,均以一種個性化自定義導航一步直達的方式呈現。
當前有一些軟件可實現微入口的部分功能,如瀏覽器的自定義網址導航功能,數字校園軟件中的收藏夾功能等,這些基于瀏覽器或軟件的應用只能在特定的環境下應用,更換了瀏覽器或軟件還要進行導入導出等操作,相對會比較麻煩。筆者見到有一款千云超極鼠的硬件入口產品可直接通過鼠標按鍵一點直達用戶自定義導航頁面,且不需安裝任何軟件和驅動,也不受瀏覽器與其他教育軟件的限制,確實方便了很多,但不足之處是該產品目前還沒開發完移動端的配套應用,估計不出半年就應該能呈現雙網(PC側與移動終端側)互動的應用格局吧。
新專業能力
筆者在“教育能見度”微信公眾號中讀到沈祖蕓老師關于教師新專業能力的專題文章,很受啟發。文中提到:過去,教師只需要傳遞已有的知識,而今天一線教師最大的挑戰是必須不斷應對學生已經擁有的知識;過去,教師只需要停留在課堂,他們非常明確要教什么,而今天,教師需要支持學生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并利用工具構建適合不同學生需求的教學內容和方式;過去,不同的學生用相同的方式教,而今天教師需要用差異化教學實踐來包容學生的多樣化。
的確,發現適合的課程和資源是教師的新專業能力,而能積累收藏并系統化分類展現學科相關的專題軟件與資源也是當前教師新專業能力中要體現的基本功之一。我們無法預知未來,但我們可以感知現在,與其盲目地因循守舊做“蠟炬成灰”的炮灰犧牲,不如做一個有新專業能力的幸福教師。
資源垂直應用
當前的教育資源已呈現多樣化和垂直化應用格局。在國家規劃層面,已包含有基礎教育資源、民族雙語數字教育資源、職業教育資源、特教資源和各類專題資源,同時社會上有以北京四中網校、黃岡網校、新東方教育、好未來教育、巨人網校、學大教育等各類網校的高清課程教學資源,也有教育企業研發的專題教育資源,如《央視影像辭典》、《數字生物館》、《中國通史》紀錄片、《Discovery探索頻道》紀錄片、《BBC視頻資源庫》、《陶行知紀念館》、NOBOOK虛擬實驗室,面向個人的“袁題庫”、“作業神器”等,也有各大出版社的專題網站資源,如人教網、跨學網、天文數媒、人大數媒等。
在一定程度上,資源垂直應用已經形成新一輪的應用需求格局,教師不再局限于從無到有的素材資源及學科教學資源,更多的會根據專業發展尋找權威的學術性資源和社會性資源,如人大數媒的社科文獻數據庫檢索和學者在線等。學生的課堂資源也會包括各類中小學數字圖書館、各類電子期刊庫等動態更新的文化資源與信息資源。還有大中小學生學習技術類的如Treehouse在線編程教育平臺,搭搭看_3D積木搭建平臺等。
另外,以iPad教育商店和Google Play教育應用商店為代表的可運營型教育資源也因為教育市場的細分應用而成為資源垂直應用的一些熱門入口。
關鍵詞:數據中心;虛擬化
中圖分類號:TP393.1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19-0000-01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the Campus Data Center
Lu Hao
(Frontier College Network Center,Xi'an710108,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 in the campus data center construct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nalysis,also discuss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virtual data center in the process of the main factors to consider.
Keywords:Data center;Virtualization
隨著各個院校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各種信息系統及數字化校園的建設使得傳統網絡中心逐步向數據中心過渡。隨著設備的性能與容量不斷增長,建設和維護的經費隨之加大,在傳統的工作模式下,每新增一套應用系統,都要增加相應的硬件設備,這必然會導致資源、人力、供電等一系列問題。而實際系統資源利用率普遍較低,為了解決數據中心發展建設中存在的這種困局,虛擬化技術脫穎而出。
虛擬化的核心思路是通過軟件或硬件構成一個虛擬平臺并對其進行管理,既可以用多個物理實體創建一個邏輯實體,也可以用一個物理實體創建多個邏輯實體。數據中心能實施虛擬化的實體可以是網絡、服務器、存儲或應用等。
一、網絡虛擬化
網絡設備虛擬化的一種模式是將多臺設備連接整合起來組成一個“聯合設備”整體進行管理和使用。虛擬化整合后的設備組成了單一邏輯單元,管理、配置簡單化,同時簡化了網絡架構,進一步增強可靠性。
另一種模式是將一臺設備虛擬成多臺邏輯的設備,每一臺虛擬設備具備完整的功能,可以進行單獨的管理和配置。通過將物理設備虛擬成邏輯設備,可以在保障應用網絡環境獨立的前提下極為方便的進行設備的擴展和管理。
二、服務器虛擬化
服務器虛擬化的核心思想是將服務器物理抽象成邏輯資源,讓一臺服務器變成幾臺甚至上百臺相互隔離的虛擬服務器,或者讓幾臺服務器變成一臺服務器來用,用戶不再受限于物理上的界限,讓CPU、內存、磁盤、I/O等硬件變成可以動態管理的“資源池”,從而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簡化系統管理,實現服務器整合。
服務器虛擬化的優勢
1.提供服務器整合的方法,充分利用硬件資源,緩解機房基礎設施緊張的矛盾,壓縮數據中心成本,降低管理費用。
2.簡化服務器的部署、管理和維護工作,減輕操作系統維護的壓力,提高工作效率。
3.提升應用系統可用性,支持動態遷移和復制,同時提供透明負載均衡、故障隔離、系統自動重構的高可靠服務器應用環境。
4.更高的可擴展性和服務連續性,支持異構操作系統的整合。
三、存儲虛擬化
在傳統的模式中,存儲通常是孤立存在,需要擴展時只是簡單地添加新的存儲子系統,無法充分發揮現有資源的潛能。存儲虛擬化就是將多種、多個存儲設備通過一定的手段集中管理起來構成一個存儲池,進行統一管理,為用戶提供大容量、高速率的存儲系統。存儲虛擬化作為“云計算”的一個重要組成已得到日漸普及和推廣。
存儲虛擬化的優勢
1.靈活性:現有的存儲設備,必須給具體的應用分配空間,而這些空間一旦分配,只能被這個應用所占用,而虛擬存儲技術,只是邏輯上分配了一個空間,具體物理存儲上空間的分配可以根據應用所使用的情況調整大小,節省了磁盤空間資源。
2.兼容性:目前的存儲架構,每個陣列都有自己的管理系統,管理和使用比較復雜,而虛擬化存儲只需要依靠一個虛擬化軟件平臺就可以對不同品牌和型號的存儲陣列統一管理,方便擴充容量。
3.安全性:虛擬化的存儲池可以在本身做鏡像,而不管底層的存儲硬件型號,這樣可以在存儲級別實現備份,增加數據的安全性。
四、虛擬化在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虛擬化的相關技術發展迅猛,帶來了資源整合、應用部署靈活、資源利用率高、空間節省等優勢。但是,就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校園數據中心在實施虛擬化時仍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統一標準:當前雖然有大量的虛擬化解決方案,但缺乏統一標準,不同的產品還需提高相互之間兼容性和擴展升級能力,同時要兼顧硬件和軟件虛擬的有機結合。
風險集中:使用獨立分散的服務器、存儲和網絡,雖然利用率不高,但是十分可靠。而采用虛擬技術時把多個應用放到一臺服務器或存儲上,一旦出現重大硬件故障可能會影響到所有的應用。應更加關注虛擬安全,了解應對新的風險和隱患。
負載均衡:優秀的虛擬化產品本身要能盡可能少占資源,簡化虛擬后所帶來的影響,讓更多的資源來運行用戶的應用。同時也要很好地調度不同虛擬機之間的資源,來確保運行在虛擬化平臺上的所有應用都能可靠、高效的運行。
數據遷移:虛擬化的平臺必須提供虛擬機動態遷移能力,在需要進行服務器維護時,將該物理服務器上的虛擬機動態在線遷移到其他物理服務器,從而使得維護無后顧之憂。如果能根據虛擬機負載大小,自動進行虛擬機的動態分布,將會使得數據中心虛擬化獲得更多回報,讓用戶能更靈活控制服務器資源和應用分布。
技術更新:虛擬化技術雖然大大減少了在管理上的開銷,但這種新技術的出現對網絡管理人員的技術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須對人員進行相應培訓,提供充足的技術支撐。
五、總結
虛擬化技術在數據中心的應用優勢明顯,網絡、服務器、存儲等實體的虛擬化是數據中心虛擬化的綜合展現,不僅可以大幅節省硬件和配置費用,同時更符合當前“綠色節能”的理念,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明顯,同時更是構建“云計算”平臺的基礎。相信隨著虛擬化技術的深入發展,虛擬化必將滲透到校園數據中心建設發展的每個角落,為信息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金海.計算機系統虛擬化原理與應用[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12
[2]羅國富.虛擬化技術在校園網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0,5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整合;意見
農村中小學對信息化教學還處于落后狀態,在信息素養方面也較落后,所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新起給農村孩子提供了有利的信息素養條件,信息技術課的進入,也為農村孩子素質教育帶來了勃勃生機。中小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踐將對課程的各個組成部分產生變革影響和作用。當然,信息技術本身不能自然地引發課程的變革,但卻是課程改革的不可缺少的條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觀念已被大多數教師所接受,但還有一些教師不能正確地理解有關的問題,尤其是落后的農村地區。下面就如何開展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問題,根據自己的實踐談談幾點意見:
一、建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基礎,提高自身信息素養,積極研究教學設計
(1)建立先進的理論,指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學實踐。廣義上的課程整合是將分化了的教學系統的各要素及其成分有機聯系起來成為整體的過程。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簡單的理解就是以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為載體,把信息技術作為工具和手段滲透到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去。整合的關鍵就是把信息技術當作學生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討論,解決問題和構建知識的工具。這就要求在構建理論的指導下把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自主與合作學習的能力。
(2)提高自身信息素養,積極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教師的信息素養是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關鍵因素,而對課程整合的目的和實質的正確理解把握是進行整合的前提。
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幾大要點
隨著教育現代化的逐步實施,現代教育技術已得到較為普遍的運用,打破了“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教育思想,給陳舊、單一的教學手段引來了源頭活水。但是面廣量大的農村初中由于觀念、設備、師資、管理等因素的制約,一些教師對運用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的觀念現狀令人擔憂,“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講一天”的“超市”仍舊如火如荼,不科學、不規范的情況屢有發生,影響了教育現代化的發展進程。鑒于這一現狀,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要做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做好整合的基礎――資源整合。資源整合應該是一種以優化教育資源為目標的組織形式,是教育者,特別是管理者通過對硬件資源的合理配置,網絡資源的充分利用,人力資源的培養開發以及課程資源的有機構建來實現組織形式的“優化整合”,這是課程整合的保障與基礎。
(2)理順整合的途徑――過程整合。“過程整合”是指教育者與學習者以教與學為目的的具體操作形式。即將信息技術的學習運用與學科課程的學習探究有機地融合在同一活動過程中,并在這一過程中達到對建構主義所倡導的“同化”與“順應”的目的。這是課程整合的主體,也是實現課程整合的途徑。這一過程整合包括三個基本階段:課前準備階段,課堂實施階段及課后拓展階段。這三個階段的主要任務分別是:
課前準備階段:以教師和學生的活動為主。針對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尋找切入點:瀏覽相關網站主頁搜尋信息,捕捉結合點;整理主要信息,建立鏈接,搭建教學平臺;檢測網絡安全性、交互性,進行網絡文明公德教育。讓學生根據自己自學的情況,針對相關問題,在網絡上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學會整理、分析和加工。
課堂實施階段:強調師生互動。依據教學方案,進入學習:教師提出學習任務目標(包括必要的網絡知識學習),及相應的學習方式(個別學習或小組學習);學生依據教師的導入問題,相對自主地決定學習方式,嘗試性地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利用各種手段,展開生生討論、師生討論;教師對學習過程進行講評、對共性認識予以總結、對個別問題給予關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要充分進行信息資源共享,相互交流學習心得,培養合作精神,提高學習效率。
(3)明確整合的目的――能力整合。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培養學生能力,現代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課程整合”作為一種教與學的手段也概莫能外。“能力整合”指的是通過研究“資源整合”和“過程整合”的這種課程整合形式,更有效地借助日益發達的教育技術,培養既具有較高信息素養又能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不斷學習的新世紀的學習者。這種能力的整合是指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加工、處理、分享、應用的能力和傳輸、創新的能力。
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目前面臨的困境與解決方案
盡管目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在教學中有所體現,但要在農材中小學教學實踐中全面推廣,要使目前以計算機為核心的課程整合在教學應用中做到人人參與,得心應手,我認為還存在以下方面的困難。
(1)農村中小學教師計算機及軟件應用技術還不夠熟練,不能完全勝任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過程中的硬件操作。盡管計算機的應用近幾年在農村中小學有了全面的應用推廣,大多數學校有了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教室,一方面大多數教師沒有計算機應用的理論和操作基礎,個人自學有較大難度,學校供給教師使用的計算機數量有限,教師實踐上機操作也受時間限制,另一方面,校本計算機教師培訓沒有強制性進行,所以教師可學可不學,沒有足夠的學習激情,再者由于水平層次不一,培訓內容周期較長,使得在現有條件下的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只局限于部分教師和個別課目,有時上課還需要信息課教師進行專門操作,就談不上課程整合過程中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的合理實施。
(2)農村中小學沒有專門進行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研究機構,大多數教師對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概念意義及其作用理解不透,再加上這方面的培訓機會少,認識模糊,所以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淡薄,仍然習慣于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育思想、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同時教育管理者在常規教學中對教師教學活動中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也沒有更深更科學的評價,教師也懶于鉆研,使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這一先進的教學形式沒有真正體現出來,缺乏在教師中的廣泛應用和推廣。
總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本來就是一次教育思想的偉大革命,隨著國家對改善農村中小學教育環境的大量資金投入,我相信教師對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理解和應用也會有所提高,通過更進一步的實踐,會迎來我們農村中小學教學改革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劉儒德.《信息技術與教育相整合的進程》.《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7.9(3)
[2]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術的新高地》.《中國電化教育》,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