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飲食文化的內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第十八險灘――黃公灘。黃公灘地處萬安古城觀瀾門外,距萬安縣城約1公里處(萬安水電站大壩下游),“黃公灘”是18灘最后一灘,也是最險惡的一灘,此灘最深、最奇、最險。古人有《水中石頭記》這樣描繪黃公灘:“石多如牛者、如狗馬者、如龍蛇而獰欲飛走者,如猿而上下其臂,或蹲似啼者,皆激水者聞百里……舟行無不動心,稍不慎則又齒之而碎。”令歷來舟子視為畏途。后將“黃公灘”改為“惶恐灘”的,是大名鼎鼎的坡。1094年,蘇軾被貶謫廣東惠陽,路過萬安,寓于與知津閣,寫下了著名詩篇《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
七千里外二毛人, 十八灘頭一葉身。
山憶喜歡勞遠夢, 地名惶恐泣孤臣。
長風送客添帆腹, 積雨浮舟減石鱗。
便合與官充水手, 此生何止略知津。
蘇軾在這里改“黃公”為“惶恐”,其因有二:一是誤聽,因為“黃公”與“惶恐”讀音接近。二是有意,因為只有用“惶恐”,才能準確表達此灘之可怕;只有用“惶恐”才能對上“喜歡”,只有用“惶恐”才能體現詩人此時此刻的處境及心情。因坡而有了惶恐灘之名,從此名揚四海。
古代詩人吳興祚也曾有感而發:“怪石觸舟怯,飛濤驚夢寒。曾問三峽險,不似此行難。”后有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此揮筆寫下千古名句:“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民間亦有流傳:“惶恐灘,鬼門關,十船過灘,九船翻。”其實,圍繞贛江“十八灘”,特別是針對萬安境內的九個險灘,千百年來,已留下眾多詩詞歌賦。如楊萬里的《過皂口》《過百家渡四絕句》,朱熹的《野館》,周敦頤的《香林寺唱和詩》,趙\的《惶恐灘》,文天祥的《過萬安縣》《題凝祥觀》,彭汝礪的《萬安道中》,戴復古的《游五云閣》,郭師元的《云洲》,樂雷發的《金灘》,辛棄疾的《書江西造口壁》,解縉的《過十八灘》《疏源詩》等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灘頭文化。
由于萬安處吉州、虔州(今贛州)之間,為水陸交通要道,因此,歷代特別是宋代,有無數文士騷客,達官要人途徑萬安,過十八灘,或傳經講學,或吟詩作詞,或結朋交友。他們之中,有唐代的張九齡、張籍;宋代的歐陽修、蘇軾、辛棄疾、胡銓、周必大、文天祥、楊萬里、劉辰翁、朱熹、周敦頤、趙\;明代有戴復古、解晉、羅欽順、羅洪先;清代有王士禎、袁枚等,這些人,大都在中國文學、哲學史上有一席之位。因為他們,十八灘文化才有了豐富的文化底蘊、高雅的品位和永恒的魅力。
十八灘文化的主干是十八灘詩詞,載于舊《萬安縣志》的詩詞就有幾百首,其中大部分與十八灘文化有關。這些詩詞,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詠物詩,以描述十八灘及萬安的山水風光為主要內容,其代表作有張籍的《玉山館》、楊萬里的《過皂口》、王士禎的《十八灘三首》以及袁枚的《過萬安縣》等。在唐代著名詩人中,留詩萬安的只有張籍,他的《玉山館》寫得情景交融:
長溪新雨色如泥, 野水陰云盡向西。
楚客天南行漸遠, 山山果樹鷓鴣啼。
在文學史上,楊萬里以高產詩人著稱,在萬安留詩的名人中,楊萬里留詩最多。他的《過皂口》寫得優美自然:
贛石三百里, 春流十八灘。
路從青壁絕, 船到半江寒。
不是春光好, 誰供客子看。
猶頻一尊綠, 并遣百憂寬。
在十八灘詩詞中,對十八灘的險惡之狀描述得最生動形象的,當數王士禎,他的《十八灘三首》中的第一首,是專門描述惶恐灘的:
系舟萬安城, 已聞灘聲惡。
連峰造天關, 疾雷殷地絡。
籬槁師理楫, 直與驚湍薄。
萬山立積鐵, 其下臨大壑。
沈沈蛟龍宮, 神物信所托。
排空紛怪石, 森林奮博攫。
潛虬動鱗甲, 巨刀揚鐔鍔。
地根在何處?坐覺坤軸弱。
悵然念神禹, 封泥此疏鑿。
長年聚群力, 撒旋出寥廓。
三復垂堂言, 遠游亦何樂!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奇特的想象和豐富的修辭方法,把惶恐灘的兇險描述得淋漓盡致。
另一類詩詞,則以抒情為主,這類詩詞數量不多,但質量上佳。這些詩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詩人把十八灘的風光與國家的興亡、人民的安危聯系起來,發思古幽情,抒愛國之豪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其中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和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是這類詩詞中的扛鼎之作,如兩顆恒星光芒四射。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舉南下,從湖北進軍江西。隆裕太后(高宗的伯母)從南昌逃到萬安造口,又從造口逃到虔州(今贛州)。淳熙三年(1176年),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途經造口,懷古嘆今,寫下這首詞,作者懷愛國愛民之情,發出了“中間多少行人淚”、“可憐無數山”的悲憤之聲,“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一、對現代軍營飲食文化的本質認識
所謂“本質”是指一事物與其它事物的內部聯系。因此,我們在探討軍營飲食文化的本質過程中,必須融入社會大背景,保持其時代性;必須立足于軍隊擔負的歷史使命,保持其科學性;必須耕作于民族飲食文化的沃土,保持其泛融性;必須多元化多層面吸收各種文化元素,保持其先進性。
(一)現代軍營飲食文化必須融入“現代”背景
所謂“現代”,就是要求我們站在當今時代的“定位點”上,將現代軍營飲食文化放在時代背景下進行客觀的具有前瞻性或趨向性的研究,這樣才更有助于全面認識和理解現代軍營飲食文化的科學內涵與豐富內容,才更有利于我們深入探討和揭示現代軍營飲食文化的本質屬性、特點和規律。
(二)現代軍營飲食文化必須汲納“軍營”元素
現代軍營飲食文化中的“軍營”,是一個相對寬泛或廣義的概念,研究主體的定位要以戰斗力的標準檢驗和衡量一切物化對象,要與軍營文化協調一致,與現行裝備、服飾、福利等文化成果相統一,從而形成諸如營區飲食文化、演習飲食文化、戰場飲食文化、單兵飲食文化等,以突出軍營飲食文化的戰斗性。
(三)現代軍營飲食文化必須擴展“飲食”外延
現代軍營飲食文化中的“飲食”概念,不能完全局限于“吃”和“喝”這兩個基本的需求層面上,還應反映在人們觀念、思想、消費理念、行為習慣等意識形態的內容,以及體現在供應標準、保障方式、烹飪技能、設施設備、膳食調劑制作等物質形態的內容。這樣,研究和探討現代軍營飲食文化問題,就能找到一個牢固的根基。
(四)現代軍營飲食文化必須體現廣義“文化”概念
廣義的文化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不是從狹義上去認識的文化,即單純地指社會的意識形態和與之相適應的制度。目前,在對眾多文化現象的研究之中,大多選擇了意識形態與物質形態相融合的文化現象作為研究視角,形成了比較客觀、務實的研究方式方法,并創立了社會科學領域相對獨立的文化分支體系,從而為研究和探討現代軍營飲食文化本質屬性奠定了堅實基礎。
綜上所述,現代軍營飲食文化的本質可以定義為:軍隊在飲食建設實踐中所創造的精神文明成果與物質文明成果的總和。其含義是:在當今時代的大背景下,從精神和物質層面,著力培養廣大官兵科學、健康、文明的飲食消費心理、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探討滿足軍事勞動者日益增長的飲食保障需求的基本規律,逐步實現給養標準調整機制化、飲食保障方式多樣化、烹飪技術培訓鑒定基地化、炊事設施設備制式化、膳食調劑制作標準化、伙食管理科學化的建設目標,為有效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提供有力的飲食保障。
二、現代軍營飲食文化特征
現代軍營飲食文化的淵源或根基是中國飲食文化,它在建設、發展與創新過程中,必須從內涵與外延、意識形態與物質形態等多個層面,研究把握現代軍營飲食文化的特征。
1.科學性
科學性是建設現代軍營飲食文化的核心。要在吃得飽、供得上的基礎上,強調伙食調劑科學搭配、營養均衡,膳食制作標準統一、安全可靠,硬件建設布局合理、流程科學,伙食管理制度規范、管理有序,裝備器材先進適用、精確高效,官兵普遍掌握基本營養知識,按膳食營養科學就餐,以滿足官兵生活需求和部隊戰斗力生成的要求。
2.時代性
時代性是文化建設與發展的客觀要求。任何一個時期的軍營飲食文化,都會有一些全新的元素充實進來,展現出不同階段的歷史痕跡。伴隨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伙食保障組織形式、機械化保障程度、管理信息化水平、物資籌措方式等都呈現出新的特點。現代軍營飲食文化建設,必須廣泛吸收時展的新鮮元素,在文化的積累和傳承中豐富自己,始終與時代合拍。
3.創新性
創新性體現出人類思想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我軍飲食文化的發展歷程,就是一部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的奮斗史,標準結構的變化、伙食組織形式的改革、分餐制和自助餐的推廣,以及不銹鋼給養器材和炊事機械設備的配備,充分反映了給養戰線的與時俱進和銳意創新。在中國特色軍革步伐明顯加快的背景下,只有堅持不懈地改革創新,才能滿足軍事斗爭準備的需要。
關鍵詞:飲食文化 文化營銷 飲食產業
飲食文化是人們在食物生產與消費活動中所體現的物質和精神的總和,它是人類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受社會物質生產與經濟發展的影響極大。飲食文化與飲食產業的關系反映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與現代商品經濟活動相結合,在食品的生產、營銷和消費領域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飲食文化與飲食產業的關系的重點是,在飲食消費日益商業化的條件下,如何繼承和發揚中國飲食文化的優良傳統,借鑒其它學科的研究成果,探索與揭示現代食品文化和食品消費服務文化,讓飲食文化在商業中發揮精神旗幟作用、價值支撐和對未來發展的牽引作用,并成為發展商業的有效促進因素(李志剛,1997)。
飲食文化
(一)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
中國飲食文化是人類在飲食方面的創造行為及其成果,是關于飲食生產與消費的科學、技術、習俗和藝術等的文化綜合體。飲食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要。飲食文化就是以食品為物質基礎所反映出來的人類精神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一種標志。因為飲食的重要性,飲食文化往往居于文化的核心地位。
中國飲食文化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其內容可以國家、地域、民族、宗教、食源、生產工藝、炊飲器皿、消費層次、文化品位等進行分類。從飲食文化的內部結構可分為:飲食物態文化、飲食制度文化、飲食行為文化、飲食心態文化等。廣義的飲食文化是指人類在飲食生活中創造的一切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狹義的飲食文化是指人類在飲食生活中創造的非物質文化,如飲食風俗、飲食思想、飲食行為、飲食技術等。
(二)中國飲食文化的特征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隨著原料的幾經變化、烹調技術的完善以及外部物質條件的影響,中國飲食文化在其歷史發展中逐步地形成獨有的特征(馮玉珠,2009)。
一是生存性。以“民以食為天”為例,可見對于飲食文化的生存性這一特征是沒有疑義的。飲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條件。世界上沒有生命就沒有一切,而所有的生命都需要營養。
二是傳承性。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由于區位文化的長久遲滯及內循環機制下的代代相傳,使得區域內的飲食文化保持著傳承。諸如食物原料品種及其生產、加工,基本食品的烹制方法,飲食習慣與風俗等等。
三是地域性。由于食物原料分布地域性強,各地發展程度不一,在文化悠久和封閉程度等綜合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許多風格不盡相同的飲食文化。“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活動的基地。人類為了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努力觀察、利用和改造環境,以便進行有效的文化活動,從而直接獲取人們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即形成因地域不同而千差萬別的飲食文化。
四是民族性。飲食文化的民族性主要體現在傳統的食物攝取、食物原料的烹制技法及食品的風味特色。飲食文化的民族性是由不同原因形成的,包括不同的飲食習慣和飲食禮儀、飲食禁忌等方面。
五是審美性。隨著調味品的不斷發現、人類烹飪經驗和技術的日益成熟,人類對食物質地的好壞、味道的甘美、食物的色澤和形態等方面的認識在不斷提高。在此基礎上,人類便開始自覺地將自己的審美意識注入到飲食中去。
(三)中國飲食文化的民族傳統
在悠久歷史過程中,中國飲食文化形成了許多民族傳統。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方面:“以糧為主,主、副配餐”的膳食配置、“熱、熟為主,兼用生、冷”的飲食方式、“以味為本,至味為上”的美食追求、“菜系繁多,流派紛呈”的菜肴風格、“以筷進餐,實用獨特”的技能餐具、“進食有時,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先上酒菜,后用飯食”的就餐習俗、“客來敬茶,清飲熱品”的茶事傳統、“用膳循禮,講究客套”的食儀傳統(馮玉珠,2009)。
中國飲食文化的民族傳統賦予了中國餐飲特別誘人的魅力。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優良傳統,并汲取世界各國、各民族飲食文化的有益營養,中國飲食文化一定會繼續保持自己的鮮明特色和地位。
中國飲食文化與產業發展
中國飲食文化的興起、傳播與飲食行業的發展密不可分。飲食文化必須以飲食行業為載體,而飲食文化的發展與繁榮也必然促進飲食行業的繁榮和發展。即飲食行業的發展促進了飲食文化的產生,飲食文化提升了飲食行業,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安曉,2006)。
(一)飲食文化在產業發展中得到弘揚和提升
飲食文化的發展是伴隨著社會發展、產業科技的進步、生產力的提高而逐步弘揚和提升并完善的。隨著飲食產業的發展,品牌的文化含量的提升關鍵在于人。要加強對飲食文化人才的培養與建設,建立起具有飲食技術、飲食文化和飲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的隊伍。同時,加強飲食與科技、飲食與健康、飲食與旅游、飲食與經濟、飲食與貿易等領域的研究與應用。
(二)促進并完善飲食文化和飲食產業的結合
飲食產業是飲食文化的載體,為飲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飲食文化的發展與提升,也促進飲食產業的發展。因此,要合理構建或調整飲食產業的政策、飲食產業的結構,推廣飲食新項目、新方式,引導消費,促進飲食文化和飲食產業走向大眾,走向生活,充分實現構建飲食產業、弘揚飲食文化、繁榮飲食經濟的目的(李里特,2005)。
飲食文化與飲食產業的融合點與措施
發展飲食產業,應找到飲食文化與飲食產業經濟的融合點,飲食文化是發展飲食產業經濟必不可少的媒介,如對飲食文化的比較優勢加以利用,更新觀念,與時俱進,必將促進飲食產業的發展,可實現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贏。
一、中華民族飲食文化情結
(一)飲食文化情結的定義。旅游飲食情結就是基于人們對異地飲食文化的認識及好奇,而產生的趨向他鄉,品嘗異地美味佳肴和欣賞異地飲食文化并借此滿足或實現自己心境平衡的持續性愿望和情緒。
(二)旅游者飲食文化情結的具體表現
1.品嘗異地風味飲食的欲望。中國人對待旅游飲食,不把它僅僅看作是果腹的手段,而重在品嘗和欣賞,而且很多旅游者同時也是美食家,品嘗異國他鄉的美食是旅游中的一大享受。由于地理環境,物產氣候等方面的差異,加上民族傳統烹飪技藝的不同,產生了飲食上的地區差異性。正是這些飲食上的地區差異性,才產生了飲食方面的旅游吸引力。
2.了解異地特色烹飪技藝的欲望。旅游者在品嘗和欣賞了美味佳肴的同時,為了增長自己的烹飪技藝,更好的介紹目的地的美味佳肴,他們常常對菜肴的制作流程很感興趣,經常向服務員和烹調師詢問一些菜肴的制作方法和工藝流程,得到滿意的答復后,他們會感到特別愉悅。
3.感受異地奇特的就餐環境、進食方式的欲望。不同的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包括吃什么,如何吃,和在哪里吃等多個方面。對于旅游者,這也是旅游飲食情結之所在。旅游活動本身就是一項高檔次的審美活動,好奇心是人們求知的理解的基本的精神需要,這種需要會驅使人們去探索周圍的一切,并具有強大的推動力量。
4.探求異地佳肴背景文化的欲望。旅游者在品嘗美味佳肴的同時,如果能了解到滲透與于飲食中的人文歷史典故,不但他高了旅游品位,而且讓其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心理滿足。
二、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特點
(一)地方風味各異。 由于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的差異,自古以來中華飲食就形成了許多各自不同的系。
(二)講究美感,藝術性強。我國飲食講究色澤美,香味美,滋味美,造型美,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協調一致,而且還非常重視飲食器具的美,色、香、味、形、器是我國飲食文化不可分割餓5個方面,美食和美器的統一是我國飲食文化的優良傳統。
(三)飲食體現文化,文化融于飲食。中國人賦予飲食的強烈文化意義,單從平平淡淡的菜名就可略見一斑。例如,游龍戲珠,陽春白雪,金玉圍翠,玉手摘桃,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充滿了詩情畫意,有時就是一種立體的詩配畫,讓人在進食的同時浮想聯翩,精神愉悅。
三、開發飲食文化旅游資源應遵循的幾個原則
盡管目前飲食文化旅游的發展不很理想,但長遠看,中國飲食文化旅游市場是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大市場,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充分利用旅游活動所占有的空間和時間,大力開展旅游活動,無疑會拉開一道別有情趣的風景線。
(一)注重產品文化內涵。文化是當今社會人們的一大追求,是旅游產品開發的靈魂,目前,飲食文化旅游產品基本上以品嘗佳肴為主,開發者往往忽視對中國幾千年深厚的飲食文化傳統的發揚,旅游者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菜肴表面的色、香、味、形。因此,飲食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應注重文化內涵,要特別注意把握產品的文化特色,在“文化”上做文章。
(二)突出當地特色。為迎合復雜多變的口味需要,各地紛紛引進外地菜肴,仿制其他地區的口味,以此來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經濟收入。由于家家仿照,就難以把握原汁原味,從而使各大菜系紛紛串味,失去了原來的風味特色,失去了中國飲食文化獨特的魅力。因此,飲食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一定要立足于當地,保持本土化,突出地方特色。
【關鍵詞】包容性;天人合一;革新性;理性飲食
舌尖上的文化,顧名思義飲食文化也。中西文化差異表現在個個方面,這根本原因是中西的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在這樣的兩種的文化背景之下,中西方飲食文化,不僅是從觀念、性質,還是其方式或者對象選擇方面,存在的差異都是非常鮮明的。我國的飲食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的影響,形成了中餐以食達意、以意傳情、追求感官及身心的愉悅。突出色、香、味,是中國傳統烹飪藝術的精髓。飲食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從“民以食為天”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可見一般,形成了“五谷為主,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飲食結構,追求味美的同時,也不忘記“養生”,中國的地域遼闊,俗語“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熟知每個中國的具體飲食文化,這是很難做到的,在飲食文化也在發展的今天,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我要做的僅僅是總體大局出發,談談中西飲食文化的背景,飲食方式,飲食對象,飲食觀念,飲食傳統。通過對比描述,才能更好的了解中西飲食文化的區別,更好的推動中西文化交流。
一、中西飲食文化背景的介紹
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國優秀民族文化寶庫的一部分,與其他法國、土耳其烹飪組成了世界三大飲食烹飪體系。也是我們中華兒女驕傲和自豪的地方,中國飲食文化絢麗多彩的內涵文化,“精、美、情”是中國飲食文化內涵的概括。“精”從色、香、味講究文化的表現形式。到選料、烹飪的個個過程不勝繁瑣,但就是在其中表達出精品意識的文化內涵,孔子在兩千年前,就曾經提出過“食不厭其精”飲食理論;“美”體現了飲食的審美情趣,美不僅要表現的食物的味道上,甚至在形式、顏色、器皿的樣式、用餐的環境還有服務人員的裝飾上無一不透這美的成分,時時刻刻感覺到美的刺激與享受,美作為中國飲食內涵之一,也是其魅力所在,這也是中國飲食能夠征服世界的一個重要原因吧;“情”中國文化歷來都是以情為紐帶,在中國,飲食文化不僅是社交活動,也是一門社交文化,以食達意,以意傳情,中國人喜歡在餐桌上表達自己的感情,是溝通和交流感情的媒介。
西方是一種理性的飲食觀念,注重“一人為本”在烹飪過程中講究食物的實用性,營養優先,其實才是“色、香,味”西方飲食文化,是在西方傳統文化基礎上,經過現代工業文化的不斷改進而形成的。任何文化都有其兩面性,在其影響下,飲食文化中,也無時無刻不再表達著“休閑快捷、平等自由、衛生隱私”等文化內涵。但是你弊端也是可見一斑,其中的典型代表“美式快餐”,大量高蛋白高熱量食品的攝入,導致了美國五分之三的美國人患有肥胖癥,這也是現代西方飲食文化需要反思的,其優點也是不可否認的,這種飲食觀念也被我國現在的多說都市青年所接受。不僅美國城市,隨從可見的是快餐店,飲料、薯條、炸雞都是西方食譜里最平常的食物,而且美國以麥當勞、肯德基為代表的快餐文化,正在席卷全球。這與美國快餐文化的堅實基礎是分不開的。其中你能看到浪漫的一面。其中幾乎每一個美國人,好像都有飲下午茶的習慣,這也許是在西方的快節奏生活中尋找片刻“平等自由”文化,在中餐中,席位的擺放、餐具的擺放、就餐的方式都收到傳統文化的約定成俗的限制,而在西餐中,每個人都資助決定食物的種類、份量、分餐適量,大多場合都是AA制,自助餐中可以充分體現,大家自由平等坐在一起享受美食。“衛生隱私”文化,西方用餐習慣在長條桌子上,實行分餐制,各自點菜,各持一份,互不干涉,服務員把餐客點的食物迅速禮貌的端給每個客人。這樣的就餐方式,首先是衛生,再者尊重了每個就餐者的愛好。而且減少鋪張浪費,盡量把食物量化,這樣是西餐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
二、中西飲食文化中的飲食方式
如果簡單的回答這個問題,那么筷子文化與刀叉文化的更加生動形象一些,中國人使用筷子的歷史十分悠久。《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唏。”從文獻可知,中國三千年前就已經發明了筷子,筷子的歷史見證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也許外國人看見中國人用兩根木棍就餐,肯定會詫異,當國人輕而易舉的用筷子完成就餐的過程,他們也不得不佩服這種餐具的種種優越性,進而佩服中國人的智慧,筷子特別能體現國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諧性,從筷子的取材及使用上,無一不體現著努力尋求一種平衡的和諧。羅蘭·巴特對中國筷子有獨特評價,他稱筷子與刀叉相比,有一種“母性的溫柔”。他說筷子“不切、不抓、不毀、不穿……是在移動一個嬰兒時所表現出的那種謹慎的動作,它是一種力量,而非一種沖動……只是提取食物,轉動食物,食物不再是要施以暴力的捕捉對象。”與刀叉相比,成雙成對的筷子似乎還有一份“和為貴”的意蘊。筷子文化的包容性,對比刀叉文化的對立性,這兩種文化沒有優劣,筷子文化講究繼承,刀叉文化講究革新。可見,就是從一個小小的飲食方式上也處處體現文化的差異。
三、飲食對象的差異
飲食對象上來看,不僅是吃什么,當然也包括誰來吃。我國“五谷為主,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當然是個約數,烹飪用料的選擇。西方人認為菜肴是果腹的,新鮮營養的菜肴是首選。中國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烹調時,選料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可能在中國人看來都是極好的食材。地域條件的差異,在食材的選擇上也能得到體現。西餐原料主要是動物類和海洋魚類,輔以植物類;中餐原料主要是植物類和淡水魚類輔以動物類,就蔬菜類而言,外國可用的食材約100種左右,而中國可用的食材至少600多種,從田間采集的野菜都能制作出美味的佳肴,在西方人眼里是不可想象的。就就餐的人來說,通常中國人請客吃飯采取的是一種“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剛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眾人通力合作,共同“消滅”盤中之物,最后結賬也是爭相付錢。一切行為都強調突出的是一個“合”字。在西方“自由民主”契約思想的影響,西方人請客吃飯的習慣是每人一份,且主客雙方各自點自己的飯菜,不必考慮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時也只吃自己的盤中餐,付錢也往往AA制,各人自付各人賬。這是中西飲食文化中最明顯的差異表現,也是中方文化中的社會心理、價值觀、民族習俗方面的差異在飲食上的表現。
四、中西方飲食觀念的差異
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西方人在攝取食物時基本上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理解飲食的,飲食只是一種手段,而享受在飲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會過分地追求口味。然而,中國人卻是一種感性飲食觀念。中國人很重視“吃”,“民以食為天”。人們把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維持生存,還用它維持健康,即“藥補不如食補”;同時人們對美味展開了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美味的產生,在于詞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熱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輔料的味,以及調料的詞和之味,交織融合協詞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西方的理性飲食觀與中國人的感性飲食觀念也是沖突的,從中我們也要看到可以借鑒的地方,西方的飲食料理總是那幾個味道,不免讓人感覺乏味,可以借鑒中華料理的制作工藝,使西方料理不僅保證營養健康,而且達到色香味美。中國的飲食在追求“味之極至”同時,也要注意營養搭配,提倡健康飲食。
五、中西方飲食傳統的差異
飲食傳統的差異在飲食文化中是最明顯的,五千年的華夏文化根植這片偉大的土地上,滋養了我們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子孫。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時也造就了豐富多樣、絢麗多彩的飲食文化,就拿中國的傳統節日來說吧。春節吃餃子,元宵節吃湯圓,清明節(寒食節)吃簡單蔬菜,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重陽節喝酒,臘八節喝臘八粥。上面的每個節日不都反映人們祭奠祖先,期盼美好未來的心理,從中反映出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五千年的歷史同樣濃縮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西方大國,拿美國為例,獨立了200多年,主要信仰基督教,傳統節日較少,圣誕節、感恩節等,在20世紀中,西方文明快速發展,中國卻飽受戰爭貧困之苦,可是到21世紀的出去,西方國家飽受經濟危機之苦,卻驚奇的發現,中國已經位于世界強國之林,經濟成就世界矚目,在面對自然危機時,中國強調;與自然和諧相處。而西方國家強調;通過先進技術戰勝自然危機。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天人合一;的理念在飲食文化中無處不在。西方文化的革新性,西方的批判的哲學思想,理性飲食,強調平等、自由、健康、營養、衛生,這些理念在西方飲食文化中也是隨處可見的。
在上面的一些對比研究中,可以得出,中西飲食文化沒有優劣高低之分,不過是從不同的角度,闡釋是飲食文化的精髓,一道普普通通的菜肴,也能品味出厚重的歷史文化,這就是飲食的魅力所在。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不同背景的飲食文化,相互包容、相互借鑒,品味出萬千飲食文化的“味道”。
參考文獻
[1] 趙榮光.中國飲食文化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何宏.中外飲食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