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食品科學與工程方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本專業是以食品科學和工程科學為基礎,研究食品的營養健康、工藝設計與社會生產,食品的加工貯藏與食品安全衛生的學科,是生命科學與工程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食品科學與工業工程的重要橋梁。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在食品行業內的工程設計領域,營養健康領域,安全檢測領域,監督管理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職責與作用。
根據院校不同,該專業有食品加工儲藏與運輸、食品營養安全與檢測、食品工程設計與研發、食品品質管理與監督、食品企業經營管理等方向。日益受到社會各個方面的重視與支持,就業前景良好。專業方向學習方向食品加工儲藏與運輸、食品營養安全與檢測、食品工程設計與研發、食品品質管理與監督、食品企業經營管理,不同方向所學課程有所不同。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生物技術;教學現狀
1 問題的提出
生物技術是“應用自然科學及工程學的原理,依靠生物催化劑(酶或活細胞)的作用將物料進行加工,以提品或為社會服務”的技術。
生物技術是一門實驗學科,作為世界三大高新技術之一,其飛速發展使其日益滲透到各學科領域及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隨著生物技術在食品工業應用中的日益廣泛和深入,它已逐漸成為提升我國食品工業技術含量、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核心技術。因此,培養既掌握食品工程技術,又能將生物技術熟練應用于食品加工中的復合型高級專業人才,是食品工業發展對專業人才的基本要求。
然而,生物技術在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的教學領域中并不是傳統的學科,關于它的教學,我們沒有多少經驗可循。因此,調查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生物技術教學現狀對食品學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對研究生物技術在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的滲透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對了解兄弟院校的教學情況,相互取長補短以指導本專業的教學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2 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生物技術的教學現狀
為了充分調查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生物技術的教學現狀,并進一步為本學科課程的設置提供依據,我們以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了全國多所院校本科教學和研究生教學兩個層面的相關資料,進行了較深入的分析研究。
2.1 本科教學
在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本科教學課程設置方面,我們調查了江南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浙江大學、福州大學、天津科技大學、河南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常熟理工學院、暨南大學、廣東海洋大學、山東農業大學、山東輕工業學院13所高等院校,統計發現,少數高校除生物化學和微生物學兩門專業基礎課外,沒有設置相關的生物技術課程,如江南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多數高校設置了相關的生物技術課程,如食品生物技術、食品生物技術導論、食品酶學、發酵食品工藝學等,有的作為選修課,有的作為限選課或必選課。
2.2 研究生教學
在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研究生教學課程設置方面,我們調查了江南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浙江大學、福州大學、天津科技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暨南大學、廣東海洋大學、陜西科技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農業大學、山東輕工業學院15所高等院校,經調查發現,與本科教育相比,在研究生教育階段,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加強了學生生物技術知識的學習和技能培養。其中,中國農業大學尤為突出,它將食品生物技術作為一個專業設置在食品科學與工程的一級學科下,分設食品基因工程、食品蛋白質和酶工程、發酵工程、食品微生物學、果蔬生理與分子生物學、葡萄栽培與葡萄酒釀造6個研究方向,所設置的生物技術類課程主要有食品生物技術、高級生物化學、食品生物技術專業Seminar、分子生物學專題等學位課,以及基因工程專題、細胞工程進展、發酵工程專題、食品酶學、高級食品微生物學、發酵食品研究進展、高級葡萄生理與分子生物學(葡萄酒方向必選)、葡萄酒化學進展(葡萄酒方向必選)、果蔬采后生理研究進展(果蔬貯藏方向必選)、蛋白質化學、生化技術、活性酶蛋白凝膠電泳技術、食品微生物實驗新技術等選修課。多數院校在食品科學專業設置了食品生物技術研究方向,如江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天津科技大學、福州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輕工業學院等。多數高校的食品科學專業將食品酶學或食品生物技術(中國農業大學選擇的是食品生物技術研究方法與進展)作為必修課,其他專業或必修或選修,也都設置了食品酶學或食品生物技術課程。也有部分學校設置了其他生物技術課程,如陜西科技大學食品科學專業將現代食品微生物學和現代分子生物學作為學位課。
從學分要求上看,各高校對碩士研究生總學分的要求在30~35分,其中生物技術類課程的學分為4~12分,占總學分的12%~35%。
2.3 理論學習與實驗學時的分配
在同一門生物技術類課程理論學習與實驗課時的學時分配上,各高校之間也存在著很大差別。在本科學習階段,多數院校未設置實驗內容,只有少數院校例外,如浙江大學和山東輕工業學院,兩者都為本科生開設了食品生物技術選修課,共40學時,其中實驗16學時。
在碩士研究生階段,各院校的情況也不盡相同。有的學校只有理論課的學習,而沒有設置實驗環節,如山東農業大學,設置了食品酶學和生物技術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兩門生物技術課程,作為專業選修課均為純理論課,各40學時;天津科技大學的食品生物技術為純理論課,共64學時。但多數院校設置了實驗學時,如江南大學設置了4門相關課程,食品酶學學位課63學時,其中實驗27學時;生化分離技術學位課44學時,無實驗內容;食品生物技術選修課30學時,無實驗;細胞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選修課60學時,其中實驗20學時。還有些院校設置了專門的生物技術實驗課程,如中國海洋大學有專門的食品生物技術實驗課程,34學時,暨南大學有高達72學時的食品生物技術綜合實驗課程。
2.4 實驗內容的設計
各院校對實驗內容的設計差別很大。有些院校在實驗內容的設計上不考慮與食品專業的直接相關性,如中國海洋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食品生物技術實驗課,只涉及細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兩大實驗內容。有的院校只涉及與食品工程密切相關的生物技術實驗內容,如山東輕工業學院設置與食品工業密切相關的酶工程與發酵工程核心技術作為主要的實驗內容。也有些院校比較全面,如江南大學既涉及作為生物技術本身核心的基因工程實驗內容,又涉及與食品工業密切相關的酶工程內容。而暨南大學食品生物技術綜合實驗則最為全面,既涉及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等生物技術本身的核心實驗內容,又涉及與食品工業密切相關的如α-淀粉酶、果膠酶、過氧化物酶的活力測定等酶工程的內容,以及如腐乳毛坯的制備等發酵工程的實驗內容。
3 結束語
通過對相關高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生物技術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和歸納總結,我們可得出以下結論和啟示。
3.1 總體對生物技術重視
近些年來,由于生物技術的發展深刻影響著食品工業技術水平的提升,因此,各高校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普遍重視生物技術的教學,無論在本科學習階段還是在碩士研究生階段都有除生物化學與微生物學兩門專業基礎課以外的生物技術相關課程,這與十幾年前相比有著本質的區別。
3.2 各高校之間的嚴重不平衡性
各高校之間在生物技術課程的設置上,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性,這包括所開設的課程、總學時數、實驗學時數以及實驗內容的設計等多個方面。
3.3 本碩學習內容之間的難銜接性
關鍵詞: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 實踐教學 改革措施
我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是在學院“依托茂名,立足廣東,輻射全國,面向基層,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服務面向定位的指導下成立的新專業。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型專業,在本科教學計劃中實踐教學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實踐教學過程主要包括實驗教學、課程設計、各種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科研訓練、畢業論文等環節。這些環節是否得以實現,質量能否得到保證,關系到整個教學質量的高低。近年來粵西乃至廣東省食品行業對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對人才能力素質的要求也不斷提高。這就要求我們轉變教育觀念,對傳統的實踐性教學環節進行認真分析,仔細研究,大膽改革創新。
一、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理論及實踐教學的特點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包括生物化學、食品化學、食品微生物學等專業基礎課和食品工藝學、食品保藏原理、食品工廠機械與設備、發酵工藝學等專業課兩部分。課程的特點是工程特色鮮明,突出實踐應用。因此,大部分課程都需要實驗課的支撐,或者需要在課程中穿插實驗內容或去企業參觀,實踐性教學環節在整個教學計劃中的比重較大。
二、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的地位和作用
實踐教學是與理論教學密切聯系的,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實踐操作為主,獲得感性認識和基本技能,提高綜合素質的一系列教學活動的組合[1]。培養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是我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因此,學生在校期間除了應掌握本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外,更重要的是應受到良好的實踐訓練,從而使自己掌握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基本技能,掌握綜合應用現代技術、工藝和設備,具有創造性的解決食品工業生產中實際問題的能力[2]。實踐教學就是將知識、素質、能力和創新融為一體的綜合訓練,是進行實踐教學和綜合技能訓練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動手能力的有效途徑,實踐教學在培養學生工程素質和創新思維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措施
1.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設置。
2007版的人才培養方案中與專業課緊密相連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增加了7周,調整為34周,使實踐性教學環節在全學程周數中的權重達到21%,突出了實踐教學環節,具體設置如表1。
2.創造實驗教學條件,改革實驗內容。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成立之初,沒有實驗場所和實驗設備,隨著專業課的逐漸開設,實驗室建設問題越來越突出,經過多方努力,現在已將實驗室建在光華校區,實驗室面積200多平方米,實驗設備逐漸完善,已能夠基本滿足現有實驗內容的需要。更為可喜的是,2010年內即將拿到一筆可觀的國家與地方共建普通高校實驗室基金,為本專業實驗條件的完善提供充分的保障。
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我院改革了實驗教學方法,增加了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的比例和學時數,加大了實驗室開放的力度。綜合性實驗是指實驗內容涉及本課程的綜合知識的實驗;設計性實驗是指給定實驗目的、要求和提供實驗條件,由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并加以實現的實驗。在實驗課講解時教師主要傳授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在實施時,讓學生參與準備實驗,查資料設計方案,確定實驗時的注意事項,認真記錄實驗現象及結果,并對結果進行分析,寫出實驗報告及實驗小結,上繳報告時必須同時交上原始記錄,并附上分析討論的參考文獻,等等。
3.緊密聯系相關企業,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注重培養學生的工程觀念和意識,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將直接影響到實踐教學質量。因此,我們近年來非常重視專業實習基地建設,通過廣泛的調查和走訪,已經在市區和高州、化州、電白等地找到了一批基礎好、設備先進、管理現代化的企業,并和部分企業簽署了協議,建立專業定點校外實習基地,和高州龍利國業有限公司成立了果蔬加工中心,給學生提供在食品工廠或相關企業勞動實踐的機會,以便增強對食品生產技術、產品流通和企業經營管理等的認識。這些校外專業實習實訓基地的建立,既為本專業培養高質量的畢業生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又為本專業招生分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針對企業人才需求,倡導職業資格證書培訓。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屬工科性質,近年來大學生的就業越來越緊張,取得技能資格證書往往成為增加就業機會的重要砝碼。我們開設一周的技能考核課程,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社會需求,與相關資質單位進行技能資格證書培訓,使學生在校期間達到相關職業崗位的技能標準的同時,自愿參加感興趣的技能資格證書考試,目前,我們已經組織了“食品高級工”和“食品安全師”等培訓和考證,從04級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就業情況看,拓寬了就業渠道,收到了較好的效果[3]。
三、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努力的方向
首先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引進實踐能力強或有工程實踐經驗的教師擔任專業領域課教師和實驗員;進一步完善教學計劃,調整專業基礎課學時,削枝強干,將部分與實踐聯系緊密的理論課如食品分析課程搬到實驗室,以理論指導實驗、實驗驗證理論,使兩者緊密有機地結合起來[4];增加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軟硬件設施的投入,開發、購買現代化工廠生產的工藝技術方面的多媒體光盤或實驗教學課件,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緊密結合起來;加強對學生科研能力的訓練,可參照重點高校采取高年級導師制,讓學生在接觸專業知識的同時,通過對某一課題的深入研究探討,鍛煉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實踐技能和對理論知識的應用水平。
參考文獻:
[1]王云霞.教師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發展趨勢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07,(12):107-108.
[2]解靈芝,高海燕.食品科學技術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初探[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2):45-46.
[3]蔡華珍,湯志,郭亮.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考[J].安徽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5,(2):64-66.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簡介
食品質量與安全是以生命科學和食品科學為基礎,研究食品的營養、安全與健康的關系,食品營養的保障和食品安全衛生質量的管理。它是食品科學與預防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食品與預防醫學的重要橋梁,其基本任務是通過對食品生產、加工的管理和控制,保證食品的營養品質和衛生質量,促進人體的健康。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越來越關注飲食與健康的關系。食品營養與安全的保證主要依靠食品生產全面系統的質量管理,從而使營養與食品安全從過去的監督管理,擴展成包括食品生產、食品營養、食品安全、食品毒理、食品質量控制的諸多領域。它在生命科學和食品科學的各個領域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就業方向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本科畢業生一般選擇繼續深造,因為國家對此方面的人才需求逐漸向尖端人才發展。畢業后可到全國各級食品衛生監督部門、食品企業、社區的食品營養與安全服務部門、餐飲業及教學、科研等單位從事食品生產、食品營養與安全的管理、公共營養等方面的工作。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在食品科學、營養與食品安全、食品生物技術、食品工程等方向繼續深造。
本專業旨在培養適應經濟、科技、社會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和個性健康、和諧統一的,富有科學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食品質量與安全方面的應用型人才。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生物學和食品工程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食品生產技術管理、食品質量檢測和安全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食品質量檢測、食品安全檢測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食品質量與安全必備能力
1.掌握生物化學、食品化學、微生物學的基本理論與實驗技術;
2.掌握食品分析、檢測的方法;
3.具有食品生產管理和技術經濟分析的能力;
4.熟悉食品工業發展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食品儲運、加工、保藏及資源綜合利用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關鍵詞:食品科學與工程;研究生教育;體系改革與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1-0230-02
我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隸屬于山西大W生命科學學院,是山西首家取得“食品科學與工程一級碩士授權”單位。本專業堅持走特色辦學之路,注重產學研結合,在學科建設、產業開發、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快速發展。在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調研過程中發現,山西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碩士研究生專業的課程設置與社會的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學內容整體偏理,對學生就業和考博均有不利的影響。通過此次教學體系及教學內容的創新改革,旨在構建一套與食品專業學科特點相聯系的,既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又相對獨立的創新教學新模式,重點體現在實踐創新上;在教學與實踐中培養食品科學專業研究生的創新能力、技術能力和解決生產中遇到實際問題的能力,并激發學生的科研熱情,提高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以下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和經驗總結。
一、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改革
本次教學改革緊密結合山西省食品行業的特點,以服務于地方經濟為目的,以創新教育為特色,對本專業教學體系進行調整。
1.把握專業教育實質,確定專業的核心課程。針對食品科學專業研究生的特點,學生在本科掌握了相關的化學生物等的基礎知識后即將進行系統的科研實驗,所以對研究生的課程教學中,應該將食品科學專業課的學習放到首要位置,使學生把自己學過的知識整合融合到食品科學里。
專業課的教學具有基礎性、應用性、創造性等特點,更加有利于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實現教與學的互動,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自身專業的有效平臺,在后期實驗中起到重要的橋梁作用。本次改革從食品科學專業人才的總體培養計劃入手,根據當前食品市場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形勢,來建立結構合理,各模塊配置優化的課程體系,經過半年的調研和探討,確定了現代生物技術及應用、生命科學前沿、食品加工新技術、功能食品研究與評價、數理統計在食品科學中的應用等學科基礎課,現代生物化學與方法、食品生物技術、儀器分析與實驗技術、食品安全與質量管理和食品工程技術等專業必修課,以及補充了現代食品儲藏技術、生物活性物質分離技術、食品科學研究進展、現代食品安全分析檢測等多門專業選修課,旨在突出本專業的特色,構建分類設計、分層施教、選修與必修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課程,并重視實驗技能的培訓和開展,讓學生更多的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在實踐中得到體會,為學生后期實驗的順利開展提供良好條件。
2.針對食品專業的特色,調整主干課程的授課內容。這次教學改革主要通過并多使用一些現代的科學技術手段,加強了課程內容的形象化,學生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或視頻清晰的了解食品企業的每個角落,同時注重前沿引領和方法傳授,課程的內容多涉及食品科學研究領域的前沿問題和研究熱點,讓學生更多的接觸食品行業的前沿知識和先進加工技術和手段,指導學生關注食品行業的發展熱點;個別實踐課程增加了實驗的環節,讓學生更早的接觸到課題和獨立的實驗操作技能。
在本次教學改革中,增加了實驗課題方案設計的內容,指導學生如何對課題進行剖析,并進行合理可行的方案設計,同時結合課程教學加強學術規范和文章的分析,為后期論文的撰寫做到良好的規范。
針對食品科學研究生的培養特點,在專業必修課以及選修課之間進行課程的合理調整,以促進內容的簡練和課程結構的緊湊,達到濃縮課程內容的目的。在實驗課程中添加一些新的科學元素,讓學生自己動手去設計實驗,總結實驗結果并有效的進行數據分析和處理,并思考試驗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為試驗課題設計的實現做好準備。
二、教學方式的改革與探索
1.課堂教學內容改革。此次教改中,針對專業課程,采取新穎多樣的教學方法,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以理解與深化理論、加強實踐為主要手段。積極設立專家講座、教授報告以及企業家課堂,使學生能夠經常聽到來自學科前沿及生產一線的聲音,有助于學生了解學科前沿、更明確自己的課題方向及科研熱點。同時,還要把現實食品企業中面臨的問題拿到課堂中討論,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為以后的就業打好基礎。
2.改革專業教學方法。以前的授課方式多是教師在講臺上講授,在新的專業課程體系改革中,教師根據課程內容采用討論式,案例分析,參與式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課程教學中,引導研究生去思考,并且和教師一起思考、解決問題。通過學生的自發討論開增強其對問題的思考能力,加深了學生對課堂專業知識的印象,也培養了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和創造思維的能力。
在講授方式上采取系統講授和專題講座結合的方式,并加大專題講座的比例。對于研究利用的基本理論和經典方法采用系統講授的方式,為研究生建立系統完整的知識理論體系,對于本領域的研究熱點和前沿問題,則采用專題講座的方式,重點講述這些研究熱點和前沿問題,包括背景、研究思路及相關的典型研究文獻等。前者解決深的問題,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后者解決廣的問題,使學生盡可能清楚本研究領域的現狀,為后期課題的準確把握奠定基礎。
3.增強實踐教學。食品科學專業的主要任務使學生掌握各類食品加工技術原理、加工工藝、創新加工的方法以及資源綜合利用方面的基本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學實踐能力。而當前該研究生專業的培養目標及專業培養內容缺乏相關的實踐活動,對實踐教學缺乏重視,教學方法比較單一,為了解決教學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對當前的教學體系進行一定的改革重在增加實踐教學環節,真正從學生科研能力提高的角度整合完生實驗基本技能訓練,結合專業特點提高研究生的實驗技能以及綜合分析、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方面在課堂中輔助于完整的課題實驗操作環節以加強學生更快的在自己的論文課題中很好很快的進入實驗階段,并在實驗指導中端正學生的科學研究作風;另一方面課堂外結合實際的食品工廠企業參觀教學,同時,對于個別企業合作的項目,在具體的食品加工生產中增加學生的實踐指導教學,例如可以通過企業的中試環節真正達到強化專業理論課學習,激發創新思維的目的。
三、加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型專業,單純的理論學習和實驗室研究并不能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必須要有大量的實踐環節加以輔助。所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經常到多種食品企業中參觀實習,可見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在食品科學與工程的教學改革中有很大的分量。目前有5家,分別為與山西杏花村汾酒廠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山西大學-汾酒集團汾酒工程研究生教育創新中心;與山西省食品研究所建立了山西省食品工程研究中心;與太原市雙合成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企業技術研發中心;與太原市吉祥齋食品有限公司建立食品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學院還與山西省農科院共同建立了“山西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合作培養人才,擴展辦學范圍,這些基地可滿足學生實習研究的需要。
四、結論
在制定專業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時,要把握好專業教育的核心,確定出該專業的核心課程,并以服務地區經濟發展為目的,結合當地區域內的發展特點來制定,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與社會效益;改革中重視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和強化,為學生及早進入研究生階段完整課題的實驗和研究做好鋪墊。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化教育的要求,必須采用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食品科學與工程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型專業,所以在培養高素質的食品專業的人才時,必須緊密與實踐相結合,使研究生在實踐中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與相關領域的研究現狀和熱點緊密接觸,明白食品行業真正的需求,為日后順利進入食品行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劍,劉紅才,李夢琴,等.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改革探索[J].農產品加工學刊,2011,(10).
[2]李妍,劉永.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構建層次化課程教學體系[J].廣州化工,2014,(24).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 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 Reform and Innovation
FAN San-hong,ZHANG Jin-hua,LI Che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