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機械制圖的發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職業導向;個性發展;課程改革;MOOC
一、引言
當前大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關注學生的個性化教育,著眼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的差異,是現代職業教育必須重視的課題。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6次提到提高學生的個性發展,在人才培養觀念更新中明確提出“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不拘一格培養人才”。
個性差異和因材施教在國內外的教育實踐中已經是一個被普遍關注的實際問題。在國外教育史上提出了“量力性原則”,就是要根據學生的認識能力實際水平進行教學,教給學生可接受的知識。中國的教育一直都在提倡“因材施教”,就是指教育只有尊重個性、促進個性發展,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教學形式改革研究
課堂教授、課后做習題的方式,使很多學生對制圖的學習感覺就是“一聽就懂,一做就錯”。普遍采用先手工繪圖后計算機繪圖的模式,剝奪了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繪圖方式的權利,抑制個性需求。因此,教師應提供多樣化的教學形式,開發個性發展的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程教學中,采用手工和計算機繪圖方式協同教學,讓學生自行選擇感興趣的繪圖手段;引入MOOC教學方式,讓學生可以在課外看視頻學知識,并在線討論交流,對于不懂的知識可以重復觀看學習,對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可以多看多學;引入SPOC翻轉課堂教學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得課堂不只是“教”,更重要的是變成“學”的陣地;運用課內與課外“雙課”教學,課內有教師指導學習但很難做到一對一個性化指導,課外可以聘請“學生老師”。例如,以“機械制圖協會”為平臺,組織學長為學弟提供一對一的輔導,手把手教畫圖,或者通過QQ群和微信平臺進行在線輔導。由學生指導學生,消除了學習者的心理壓力,使其更愿意將自己不懂得或者不好意思請教教師的個性問題提出來,使性格t腆的學生有一個好的求教方式。在線輔導可以最大限度、及時地滿足學生隨時學習的需要。
三、課程評價方式改革研究
單一的評價機制已經不適應個性化學生的培養需要,科學的、多樣化的評價機制急需探究。高職院校很多考試內容與職業崗位脫節,脫離了社會的要求。教師應積極采用過程性多元化評價標準,確定學生的職業崗位發展目標,并持續不斷地搜集學生發展過程中的信息,根據具體情況來進行判斷,對學生提出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
在課堂教學的評價與考核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個性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其熱愛專業、勇于創新、樂于實踐等精神。在課程評價中,應探索一條堅持目標的、考核形式多樣化的評價體系,針對不同的學習形式制訂不同的評價方式,可以將考制圖員證拉入評價體系,還可以參考MOOC視屏的觀看時長、在線測試、課堂提問的回答、作業的完成、課程答辯情況以及導師的評價等。在評價中應體現公平公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釋放他們的創新潛能。
四、結語
教育的對象是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尊重個性就能激發人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高職教育教學改革需要將職業導向與個性發展相融合,建立相應的教學模式和課程模式,提高職業教育質量。本研究為該課程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參考的理論依據和具體措施,為實施課程改革做了必要的準備。
參考文獻:
[1]葉素娣.實施MOOC示范項目優化工程制圖教學方法[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4):38-49.
文人墨客也不會忘記對它的稱頌。“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杜牧《秋夕》),這是唐詩中的絕妙佳句,早已膾炙人口。螢火蟲幼蟲常在腐草堆中覓食小蟲,故有“腐草為螢”之誤。李商隱《隋宮》中,也有“于今腐草無螢光,終古垂楊有暮鴉”之句。 螢具有晝伏夜出的習性,所以有“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白居易《長恨歌》)的詩句,寫的是唐明皇夜不成寐思念楊玉環的情景
我國古書《古今秘苑》中有這樣的記載:“取羊膀胱吹脹曬干,入螢百余枚,系于罾足網底,群魚不拘大小,各奔其光,聚而不動,捕之必多”。
傳說隋煬帝游山時,用斛(古代量糧食的工具)裝集螢火蟲。到了夜晚,在酒甜興濃時,開籠放螢,霎時光照山谷,似萬盞燈火,經久不熄,用以取樂。
螢火蟲為人利用在國外也有記載。非洲有種螢火蟲,個體大,發的光也亮,當地人捉來裝入小籠,再把小籠固定在腳上,走夜路時可以照明。古代墨西哥海灣海盜很多,航海人不敢點燈,就用螢火蟲代替。英國人用玻璃瓶裝上許多螢火蟲沉到海里引誘魚來,可以捕到很多魚。西班牙的婦女用薄紗包住螢火戴在頭上,閃閃發光。
摘要:目前,中高職“機械制圖”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嚴重斷層,影響課程教育教學質量。有必要總結中高職“機械制圖”教學銜接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銜接策略。
關鍵詞 :中職學校;高職學校;機械制圖;教學銜接策略
作者簡介:戴映紅,女,臺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機械類專業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747(2015)03-0032-04
“機械制圖”是中高職機械類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該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并掌握繪制和閱讀機械圖樣的基本理論、方法及相應的技能。[1]在中職的機械制圖教學中,主要培養學生的閱讀機械零件圖樣的能力。而高職的機械制圖教學主要突出學生閱讀及繪制機械圖樣的能力培養。因此,兩者理應錯位分工,各有側重。但目前中高職“機械制圖”教學目標、內容、方法等雷同,造成中職學生學習內容難度過大,到了高職則因為內容基本相同產生厭學情緒。因此,做好中高職“機械制圖”教學的銜接,對于提高中高職“機械制圖”教學效益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中高職“機械制圖”教學銜接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重復度過高
由于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不一樣,學生學習側重點理應有著本質區別,但目前,中高職“機械制圖”課程編排內容高度雷同,主要內容章節安排甚至文字表述都一模一樣,大大抑制了高職學生學習該課程的積極性(見表1)。
(二)高職生源來源發生變化
近年,高職生源來源發生了巨大變化,即由原來的普高畢業生逐漸向中職畢業生轉變,中職學生生源比例大幅度提高,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中職畢業學生生源比例將進一步提高。如圖1所示為臺州某高職2012-2014學年機械類專業生源情況。
(三)中高職“機械制圖”教學模式雷同
目前,中高職“機械制圖”教學模式雷同,教師都把講授法奉為圭臬,停留在“課程+課堂”模式,即知識構建學習。課堂沉悶,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刺激,課堂“泡沫”泛濫,思維含量低,高質量的探究少,導致學生缺乏深刻體會,理論似乎人人都知道,實踐操作起來卻僅僅是有人知道。雷同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使剛剛從應試教育環境下走出來的中職學生陷入更嚴重的厭學狀態,[2]極大地窒息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阻礙了高職學生的崗位就業競爭意識的養成。
(四)中高職教學目標的差異
近年,隨著國家職業教育發展政策的微調及社會對高層次技能人才需求量加大,升學成為許多中職學校首選目標。高職高考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在中職,“機械制圖”幾乎變成了單純的智力教育和應試教育,學生拼盡全力進行各種題型的技術性練習,為的是打造一塊高職入學的敲門磚。在具體學習內容上,由于浙江省高職考試大綱僅把“基本體的表達識讀、組合體的表達與識讀”等內容列入考試范圍,自然這些內容也就成為教師、學生關注重點甚至是唯一的教學目標。而高職由于沒有升學壓力,雖也有各類考試、考證,但教師基本上都把知識面的拓展、能力培養、技能提升作為“機械制圖”教學核心。因此,做好中高職“機械制圖”教學目標銜接,降低因為兩者教學方向不同帶來的“坡度”,勢在必行。
二、中高職“機械制圖”教學銜接策略
(一)組建學術委員會,加強銜接頂層設計
中高職“機械制圖”教學銜接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3]涉及到課程培養目標、課程標準、課程內容、教學模式、質量評價、師資培養等方面的銜接。但目前,針對中高職“機械制圖”教學銜接的研究尚處于空白狀態。因此,要真正做好中高職“機械制圖”教學銜接,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予以重視。[4]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成立中高職“機械制圖”教學銜接指導委員會,實施中高職一體化教學計劃,推進相關的理論研究,做好銜接工作的頂層設計。[5]
(二)開展交流活動,夯實銜接教學基礎
中高職“機械制圖”課程的教師應該轉變觀念,胸懷全局,加強交流。中職“機械制圖”教師不能因為應付高考而埋頭于單純的知識教學,而應了解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和方式,清楚高職“機械制圖”教學要求。高職“機械制圖”教師則應加強與中職“機械制圖”教師交流,認真解讀中職“機械制圖”課程教學標準、教學內容,了解中職“機械制圖”主要教學模式和評價手段,深入診斷中職“機械制圖”教學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立體、全面處理教學內容。如此,才能胸懷全局,有的放矢,做好中高職“機械制圖”教學銜接,提升高職“機械制圖”教學效益。
(三)創新課程體系,提升銜接教學效益
課程體系是教學內容和進程的總和,[6]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和依托,是優化中高職“機械制圖”銜接教學的關鍵。
1.加強崗位調研,做好人才培養目標的銜接。中高職“機械制圖”雖然知識內容大同小異,但其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即人才培養目標是有著很大差別的:中職“機械制圖”課程主要培養機械加工生產第一線的中級加工操作人員,高職“機械制圖”課程主要培養的是現代機械制造業生產、管理、技術服務第一線的高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教師,特別是高職“機械制圖”課程的教師要明確定位,突出中職基礎地位,強調高職是中職的拓展與深化,強化中高職教育內在邏輯關系,實現培養目標的有機統一。[7]在此特別要指出的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企業產品設計、開發手段和加工設備發生很大變化,所以,中高職“機械制圖”課程教師要不斷加強崗位調研,了解當地相關產業發展趨勢,只有這樣,才能制定出符合實際的人才培養目標,做好中高職教學的銜接。
2.彌補斷層,做好教學內容銜接。中職“機械制圖”是高職“機械制圖”的基礎,高職機械制圖內容應是中職機械制圖課程內容的有機延伸。因此,高職“機械制圖”教師既要加強區域市場調研,精心解讀中職教學內容,與中職教師制定相互銜接的課程標準,[4]避免中高職課程內容的重復,又要處理好學生因為中職基礎沒有掌握而造成的知識和能力上斷層情況,切實做好教學內容的銜接。如中職學生組合體相關知識都掌握得比較好,而機械圖樣識讀、零件圖的繪制等掌握得較好的學生寥寥無幾,測繪、裝配圖完全不會,CAD也僅僅略知皮毛。基于此,高職機械制圖教師在處理教學內容的時候應著重加強機件表達、零件圖、裝配圖、CAD繪圖等內容的教學和實踐。
3.加強創新,做好教學模式銜接。目前,“機械制圖”是中職機械類高考科目,教師一切教育教學的出發點都圍繞考試而進行,教學呈一種典型的“填灌”狀態,從而導致學生普遍體驗不到作為獨特生命個體求智的樂趣和探索的刺激,更難于享受思維展示的豪邁和才情揮灑的滿足,內心深處彌漫著厭學甚至棄學的消極情緒[8]。因此,高職“機械制圖”課程教師在教學時要扶放結合,放而有度,將傳統的講述與新式教學法,諸如項目教學、工學結合、任務驅動、現場教學、模擬教學等有機結合,有序過渡。
4.注重生情,做好學習方法銜接。近年來,隨著專業調劑等因素,中職機械類生源素質急劇下滑(見圖2),他們往往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學習力低下,可謂先天不足。進入高職以后,再一次浸潤于應試教育環境中。這樣久而久之,許多學生養成了被動式接受性的學習方法,到了老師不講就心理發慌的地步。因此,高職“機械制圖”教師在學生入學伊始就要重視他們的學習方法養成,[9]逐步讓他們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形成獨立學習的技能,增強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能力。
5.凸顯能力,做好評價模式銜接。目前,中職“機械制圖”完全以考試特別是高職高考成績作為教學的評價標準,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10]忽視中職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差異,違背了中職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特點,嚴重抑制了中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人才的培養。因此,高職“機械制圖”教師要真正轉變理念,充分尊重中職學生的主體性和生命獨特性,避免陷入應試教育模式。針對“機械制圖”課程性質和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教師要把學生職業道德觀和能力發展放在首位,注重過程動態評價,如著眼于學生的探究精神、實踐和創新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學習過程中的其它行為表現等,使評價成為促進機械制圖教學發展與提高的過程。[11]
(四)開發精品教材,優化銜接教學載體
鑒于機械制圖知識的屬性和職業院校學生的特質,一部內容科學、結構新穎的教材是順利實現中高職“機械制圖”教學銜接的關鍵和保障。但目前高職“機械制圖”教材基本上停留在以學科為主線,強調理論性和系統性,導致許多知識內容和中職交叉重復,造成教學資源極大浪費。為此,近年來,一些學校聯合企業、職業教育學者、課程專家共同開發“機械制圖”教材。新開發的“機械制圖”教材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出發點,打破原有的學科體系,對原有“機械制圖”的知識體系進行全面解構和重組,以建立機械零件模型、簡單機械的拆、裝、測、繪等工作任務為引領,結合臺州相關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形成了全新的教材體系,體現了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特點,受到師生好評,該教材被列為浙江省高職高專創新教材。
(五)加強師資建設,確保銜接教學持續發展
開展中高職銜接教學,對教師特別是高職“機械制圖”教師提出了很高要求,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素養,還要求教師轉變理念,開拓視野,開展調研和研究,確保中高職“機械制圖”教學銜接順利進行。為此,高職院校應該主動承擔起相應責任,發揮自身優勢,與中職院校共享教育教學資源,[12]提升中職教師師資水平。近年來,筆者所在學校“機械制圖”課程在校教務部協助下,嘗試對臺州市幾所中職學校開展定期實行階段性輪崗輪訓,既有力提升了中職“機械制圖”教師專業素養能力,使他們既能承擔理論教學,又能指導學生實訓,同時,也拓展了本校“機械制圖”教師視野,從而為順利實現中高職銜接,確保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益奠定了智力基礎。
三、中高職“機械制圖”銜接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首先,要轉變觀念,有序推進銜接。中高職“機械制圖”教師要切實明白,做好中高職銜接是學生終身發展需要,是提升教學質量的契合點。
其次,相關行政部門要制定中高職銜接政策,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合理定位提供前提和基礎,[13]避免教育資源浪費。
第三,創新銜接教學模式,即中高職“機械制圖”教學既可以通過學制進行,也可以通過非學制形式進行,如實施中高職“機械制圖”一體化學分制等。[14]
參考文獻:
[1]李澄,吳天生,聞百橋.機械制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劉虹,辜文娟,蔣麗珍.中職機械制圖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職教論壇,2012(35):17-18.
[3]徐晴.中高職機械類機械制圖課程的教學銜接[J].職教論壇,2003(10):22-25.
[4]黃乾平,俞林.中高職機械類專業課程銜接問題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3(35):23-25.
[5]張健.應從頂層設計職教體系[J].內蒙古教育,2012(2):2-3.
[6]陸國民,王玉欣.中高職銜接中的課程開發與實踐[J].職教論壇,2014(6):56-59.
[7]王寶剛,鞠加彬,孔凡坤.中高職銜接數控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研究[J].職教通訊,2013(33):8-9.
[8]潘涌.中國大陸高考境外留學挑戰與深層教育透視[J].浙江教育科研,2013(5):7-11.
[9]彭志強.論機械制圖的學法指導[J].職業技術教育,2000(4):32-33.
[10]楊東超,王玉坤,李學志.機械制圖課程教學探討[J].工程圖學學報,2007(2):183-186.
[11]劉育鋒.論我國中高職銜接的模式[J].職業技術教育,2002(10):5-7.
[12]包中碧,鐘富平.數控技術專業3+2中高職銜接高技能人才培養探索[J].職業教育,2013(12):25-27.
[13]孟源北.中高職銜接關鍵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3(4):85-89.
關鍵詞:機械CAD;機械制圖;關系;結合
中圖分類號:TH126-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24-000-01
一、機械制圖與機械CAD的簡介
1.機械制圖的簡介
機械制圖是根據機械的結構形狀、尺寸大小用圖樣按照一定比例確切的表示出來。是表達設計者設計意圖與制造要求的技術性文件。圖紙是由各種圖形、符號、數字和文字等組成,它是工程制造的依據,是機制制造的說明書。
2. CAD的簡介
CAD 是計算機輔助設計的簡稱,是利用計算機進行設計制圖。在實際應用中它可以給設計人員帶來極大的方便,簡化了圖紙的設計過程。例如,各種設計信息,無論數字還是圖形都能存放在計算機內,需要時可以迅速索搜。另外,還可以將草圖轉為工作圖、自動產生設計結果、靈活編輯各種圖形。
二、機械制圖與機械 CAD 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1.機械CAD 需要機械制圖的基礎知識支持
有些人會誤解,以為CAD與機械制圖是兩種制圖方法,一個是手工制圖,一個是計算機制圖,其實不然,CAD固然是計算機制圖,但是它需要機械制圖的基礎理論知識的支持。機械CAD只是機械制圖的一個輔助工具而已。如果沒有基本的繪圖知識、繪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僅憑借CAD軟件是無法設計出色的圖樣的。或者說也根本不會使用這些計算機輔助軟件。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在加強學生的基本功鍛練的同時,也要注意與機械CAD完美結合的教學模式。
2.機械CAD 是提高機械制圖教學的有效途徑
機械CAD是一種具有強大的繪圖設計及編輯修改圖形的功能的制圖軟件,利用它進行作圖,與手工制圖相比,不但有效的減少繪圖時間,還可以提高圖樣的質量,并且相關的線條和角度會更加精準、美觀。CAD還提供了正交、對象捕捉、極軸追蹤、捕捉追蹤等繪圖輔助工具。與此同時CAD軟件還可以解決手工制圖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如復雜的投影線天生問題、尺寸漏標問題、漏畫圖線問題、機構幾何關系和運動等等,如果設計的是一個復雜的精細的零件,那么CAD軟件為其提供了一個優越的條件。除此之外,老師還可以利用CAD中的三維圖形變換的功能,通過CAD中的幻燈片將二維平面圖形轉為三維立體圖形播放給學生觀看,使難點抽象的知識更加形象化,這樣不但容易理解還可以引發學生的學習樂趣。從而提高機械制圖的教學質量。
三、機械制圖與機械CAD有機結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機械制圖有了CAD的參與才能繪出優秀的圖樣
機械制圖在機械工程發展的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是整個機械設計專業工程技術人員學習的基礎內容之一。在實際繪圖時需要計算、測量長度及角度,如測量稍有失誤就會影響整個圖樣的設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在進行繪圖前,還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學習如何熟練的操作繪圖工具。這些都會使學生感到難度大、枯燥,從而失去學習的動力。而如果將CAD軟件應用其中,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輕松有效的制出復雜的圖樣,并且使圖樣準確無誤、更具有實用性和廣泛應用性。
2.機械CAD只有依附于機械制圖才能發揮其作用
要想操作CAD制圖軟件必須要先掌握機械制圖中的相關理論知識,這是使用CAD軟件的先決條件。CAD軟件制圖的內容十分復雜,功能太多不容易掌握。如果沒有機械制圖專業知識的支撐下,就要將兩者結合在一起,不但不能制出優秀的圖樣,而且在其過程中還會出現很多問題。所以,如果想CAD軟件參與機械制圖中,必須要充分的掌握專業知識、機械制圖的原理,至于制圖過程中的技巧方面可以由CAD軟件完成,可見,機械CAD是需依附于機械制圖才能發揮其作用。
四、實施機械制圖與機械CAD 有機結合的有效措施
1. 機械制圖的內容與機械 CAD 結合
機械制圖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內容主要包括繪制機械圖樣的原理、基本方法、正投影的基本理論以及培養學生對圖樣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CAD則是一種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手工制圖需要的繪圖工具,如圖板和圖紙、鉛筆 、圓規和直尺等都被一個顯示器和一個鼠標就所替代了,并且CAD的繪圖功能要遠遠超于手工繪圖,無論是繪圖的效率還是質量都遠在于手工繪圖之上。但這并不意味著機械制圖沒有意義,如CAD中的三維模型雖然取代了手工制圖方法,但是它并沒有違背機械制圖的理論和規范,相反,它是根據機械制圖理論與標準研發的一個計算機繪圖軟件,CAD巧秒的彌補了傳統制圖的缺陷,兩者要交叉使用,相輔相成。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應對其內容進行調整和改革,將機械制圖與機械CAD的相關內容進行有機結合。
2.機械制圖的課程與機械 CAD 結合
在過去的機械制圖實踐教學過程中,都是以培養學生的CAD繪圖能力為重點,可是卻忽視了它的實用性,因為多數學生都是在流水線上操作,只需要會看圖即可。所以要調整機械制圖課程與機械CAD課程的比列。將兩門課程結合起來,以CAD為主,機械制圖為輔,先講機械制圖,后講CAD,以機械制圖為主線在整個課程中貫穿。形成一門有機結合的,具有實踐性的新課程。
3.機械制圖的教學方式與機械 CAD 結合
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在機械制圖的課堂上常會采用掛圖與教學模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這種方法是治標不治本,雖然是實物教學,但是占據了大量的課堂時間,從而減少了與學交流的時間,無法通過習題來鞏固所學知識。所以,在機械制圖的課程中,針對有些重點、難點的章節可以使用CAD軟件進行輔助講解。如可以將立體機件轉換成所需的投影來進行分析,這樣不僅省時省力而且還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機械制圖 制圖測繪 計算機繪圖 教學改革
1.引言
《機械制圖》、《制圖測繪》、《計算機繪圖》是工科院校中機械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三門課程都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繪圖識圖能力為教學目標。其中《機械制圖》注重講授制圖原理和方法,《計算機繪圖》注重講授利用計算機軟件繪制圖形的技巧,《制圖測繪》則注重實踐。因此,如何將三門課程有機地結合,構建計算機繪圖與機械制圖課程新體系及改革教學方法,并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成為當前機械制圖教學改革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2.教學改革背景
傳統教學中,《機械制圖》課程教師運用圖紙、實物模型、多媒體課件,輔以圓規、三角板等教具[1],學生在通過大量練習鞏固知識達到培養空間想象能力、圖解簡單空間幾何問題,從而達到掌握繪制、閱讀機械圖樣的基本能力,以及識讀、繪制機械零件圖和裝配圖的教學目的。《計算機繪圖》主要運用Auto CAD軟件進行教學,結合理論進行上機實踐操作,從而增強計算機繪圖的能力和技巧,進而為計算機輔助設計奠定基礎。《制圖測繪》則初步培養學生機械工程的意識,綜合運用《機械制圖》課程中所學知識,根據現有部件(或機器),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測量實物等方法,畫出該部件(或機器)裝配圖和零件圖的過程。傳統的教學方式存在諸多弊端,三門課程分別單獨授課,專業知識重復、授課學時增加、教學效果不明顯。
《機械制圖》是基礎,三門課程緊密聯系。《制圖測繪》、《計算機繪圖》不能脫離《機械制圖》課程而獨立開設,必須在全面掌握制圖的基本理論、投影規律、表達方法、國家制圖標準、零件圖和裝配圖基礎上才能進行制圖測繪并運用計算機繪圖畫出規范的機械圖。
科技時代的發展,使得繪圖技能的掌握不僅僅局限于手工繪圖,傳統教學手段已經不能符合現階段的教學要求。在制圖學科中引入計算機繪圖,從而輔助機械制圖,提高繪圖效率。運用計算機先進的輔助工具推動機械制圖的教學。計算機繪圖在授課過程中能夠幫助教師運用CAD中軸測圖、三維圖形變換等功能,向學生展示空間形體及空間—平面的轉換過程,有助于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識圖、繪圖能力及空間想象和思維能力,大大縮短傳統手工繪圖耗費的時間。同時激勵學生通過軟件繪圖對制圖理論進一步探索。計算機的普及和發展使傳統的《機械制圖》課程教學面臨更多新的挑戰,在圖形文件的保存和管理、圖紙的重復利用等方面也體現了計算機繪圖極大的優越性。
3.教學改革的措施
目前,以我校教學模式為例,《機械制圖》、《制圖測繪》與《計算機繪圖》采用傳統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即先進行機械制圖理論教學、再進行制圖測繪,最后學習計算機繪圖,其中計算機繪圖是單獨一門課程。從教學方法分析,此教學方式循序漸進,先加強理論教學,再注入實踐教學,最后運用計算機繪圖綜合前兩門課程。但在時間段上機械制圖與計算機繪圖分離教學,不可避免地造成機械制圖原理和計算機運用方面的脫節,同時未能及時在制圖測繪中運用計算機繪圖,學生僅能掌握計算機制圖的基本運用,未能繪制復雜的裝配圖,影響今后的設計圖紙繪制,達不到預期教學目的。因此,只有將機械制圖和計算機繪圖兩門課程同時進行,分別以各相關知識點為獨立單元,穿插教學,并在制圖測繪中加以實踐檢驗,三門課合理結合,才能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通過對傳統教學的弊端及三門課程之間相互關系的分析,在實踐教學中探究一種將三門課程有機結合的教學方法,具體改革措施如下[2]:
(1)理論教學內容的改革。《機械制圖》與《計算機繪圖》兩門課程同時穿行教學,教學內容依次是:
(2)教學手段改革。在《機械制圖》授課中運用多媒體授課同時加入Auto CAD輔助授課。授課前,把課時需要講解的圖形提前在Auto CAD軟件中建立模型,授課中,通過對模型的旋轉、剖切等操作,加深學生對圖形的理解,增強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尤其是組合體和零件圖的識讀及繪制的講解,在教學過程中一直都是難點,加之學生的空間想象力不夠等因素,讀圖制圖較難完成。如果運用Auto CAD建立三維模型,使三視圖和計算機三維模型相互對照,幫助學生理解。并授課后,要求學生在《機械制圖》作業練習冊上與Auto CAD中同時完成。當學生遇到不易理解的圖形,可以通過在Auto CAD中建立三維模型與三視圖對照,快速準確得到結果。
(3)實踐課程教學內容改革。將《制圖測繪》與《計算機繪圖》結合,利用一周時間進行零部件測繪,先手工繪制草圖,再結合計算機繪圖軟件Auto CAD繪制整套圖紙[3]。
同時,將計算機繪圖運用到機械制圖及其相關課程中會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少數學生直接抄襲圖形,敷衍了事。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全面加強授課中的過程監控。
4.結語
隨著科技的進步,《機械制圖》、《制圖測繪》與《計算機繪圖》課程有機結合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這將在使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和知識的同時,更好地培養空間想象力和軟件應用能力,并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學效果得到進一步增強。
未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除Auto CAD軟件外,更多的機械繪圖軟件也將逐步運用到機械制圖及相關課程的教學中來,制圖課程的教學改革也會隨著之發展變化。因此,將計算機繪圖合理地運用到機械制圖及相關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逐步完善和構建新的課程體系,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徐亞娥.基于CAD下的機械制圖教學實踐[J].價值工程,2011(13):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