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急救知識培訓方案

      急救知識培訓方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急救知識培訓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急救知識培訓方案

      急救知識培訓方案范文第1篇

      根據市紅十字會《關于下發〈關于落實年度市政府實事項目——完成3.5萬名紅十字救護員和35萬名現場急救普及培訓工作的實施意見〉的通知》要求以及教育工作的實際需求,在原已開展的“護苗計劃”——幼兒園保教人員急癥救助培訓工作的基礎上,今年的相關培訓工作統一納入市政府的實事項目中進行。全年共將培訓中小學教師1500名,幼兒園保教人員35000名。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培訓對象

      1.中小學體育衛生教師(已獲得市紅十字會現場初級急救師資證書的除外),每校1人,共約1500人。

      2.全體幼兒園保教人員(含各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應屆畢業生,下同),共約35000人。

      二、組織辦法

      1.中小學體育衛生教師的培訓納入所在區縣紅十字會的培訓計劃中,由區縣紅十字會直接下達名額,學校推薦教師參加。在學完規定課時和內容并通過考核后,可根據培訓內容獲得市紅十字會頒發的“紅十字救護員”或“現場急救普及培訓”證書。

      2.幼兒園保教人員的培訓按照市教委原定方案,仍由市教委組織以兒童急癥救助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培訓。培訓結束后,保教人員可獲得“市托幼機構兒童急癥救助技能培訓(A類)”證書。在此基礎上,根據市教委下達的名額,參加兒童急癥救助相關操作技能培訓并通過考核的保教人員,可獲得“市托幼機構兒童急癥救助技能培訓(B類)”證書。

      3.在市教委組織的培訓中已接受了相關知識技能和操作技能培訓的保教人員(即A、B證均獲得者),視同已參加市紅十字會的培訓,在B證上加蓋市紅十字會章,由培訓地所屬區縣紅十字會計入培訓人數,相當于紅十字救護員。

      4.由市教委組織的幼兒園保教人員培訓名額由原渠道下達,在市紅十字會統一協調下,師資仍由新華醫院、市兒科醫院、市兒童醫學中心及市兒童醫院負責安排。市紅十字會提供培訓所需人體模具。

      5.各中小學體育衛生教師經培訓并獲得相關證書后,要參與和輔導好本校師生急救知識技能的培訓工作,踴躍參加今年秋季由市教委和市紅十字會聯合組織的相關知識競賽和技能比賽(競賽方案另訂)。

      6.各區縣教育行政部門要將此項工作納入教師培訓體系,加強指導、督促和管理,并組織好區級層面師生急救知識技能的演練和比賽工作。

      三、教材

      1.中小學體育衛生教師,采用市紅十字會統一編印的教材。

      2.市教委組織的幼兒園保教人員培訓,采用原已使用的幼兒園教師及保育員系列培訓材料《兒童急癥救助》。

      四、經費保證

      1.中小學體育衛生教師的培訓費用,由紅十字會負責。

      2.市教委按原方案組織的幼兒園保教人員培訓的經費,由原渠道落實。

      3.競賽費用由市教委中小學體育衛生教師和學生急救技能知識比賽專項經費承擔。

      市教育委員會

      急救知識培訓方案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 通過對具體生動的救護場景的模擬演練,培養婦產科醫護人員的救護意識,規范專科急救能力。方法 模擬婦產科的常見急危重癥病例,開展急救演練,即采用確定內容、制訂計劃、擬訂演練方案、角色配置、現場實景模擬實施急救,演練結束后進行分析、總結。結果 婦產科醫護人員專科急救技能、搶救配合意識、綜合能力、整體協調能力均較演練前明顯提高。

      [關鍵詞]急救演練;專科急救;搶救配合;綜合能力;協調能力

      婦產科工作繁忙,急危重癥多,往往發病急、病情重、變化快,涉及學科眾多,如不能實施迅速、有效的救治,必然危及母子兩條性命。為提高婦產科醫護人員的應急綜合能力和搶救技術水平,規范危重病人救治流程,加強協調配合,確保患者安全。急救領導小組按照醫院臨床護理搶救預案與流程,以婦產科常見急危重癥病例,模擬具體生動的救護場景,進行專科急救演練,培養婦產科醫護人員的救護意識、搶救配合,規范專科急救能力。同時通過開展演練查找搶救預案存在的不足,檢驗參加演練人員的技術操作、制度執行、溝通協調、設備物資準備情況;普及搶救知識,提高醫護人員對搶救預案的掌握。經過一年的培訓與演練,醫護人員的專科急救技能和綜合能力顯著提高。

      1.一般資料

      自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婦產科的7個科室共組織了6次模擬急救演練,每次院長、副院長、醫務部主任、質控辦主任、護理部主任、院感辦主任、臨床科室主任和護士長以及演練科室的醫護人員全部參加。演練的病例為產后大出血1例、羊水栓塞1例、宮外孕失血性休克1例、子癇1例,新生兒重癥轉運1例、過敏性休克1例。

      2.方法

      2.1由醫務科、護理部統一安排部署,大產科和大婦科系統分別成立了急救演練小組,由科主任、護士長擔任正、副組長,組員分別由科室高職稱人員和科室骨干組成。科主任及護士長根據科室常見急危重癥特點,制定演練內容、計劃,擬訂模擬急救具體方案、腳本及人員角色配置,最后由科主任、護士長組織實施。

      2.2急救演練實施步驟

      2.2.1學習培訓

      急救演練方案確定后,組織全科人員培訓相關理論知識、急救技能以及醫護人員搶救狀態下心理素質的培訓。制定急救演練流程及考核標準,確保培訓有效。

      2.2.2人員角色配置

      由工作人員扮演病人家屬,模型人扮演病人或醫生、護士扮演病人。科室急救小組成員5名,相關科室工作人員各1名,如產房、新生兒科、手術室、檢驗科、血庫、B超室、心電圖室。

      2.2.3演練過程

      演練由科主任與護士長主持,整個演練過程、項目、內容、實景與臨床搶救盡量一致。①當班護士甲接聽呼救電話后,立即呼叫急救小組成員,護士乙迅速準備急救藥品,啟動搶救儀器、設備,調好參數,處于使用狀態,搶救物品床邊定位放置,電梯口等待病人。病人人科后,護士甲定位于病人床頭右側,負責維護氣道的通暢,吸氧,協助醫生胸外心臟按壓,連接心電監護儀,胎心監護儀;護士乙定位于病人床尾左側,迅速建立有效靜脈通道,抽取血標本,用藥,輸血,導尿,術前準備等;護士丙定位于病人床尾負責觀察心電監護、藥物準備及記錄和對外協調等;醫生按照ABCD法則進行急救處理。②若病人病情嚴重,立即呼叫急救專家組,通知相關科室協助,通知手術室、產房、新生兒科人員就位,開放綠色通道,報告急救領導小組,在急救專家組負責人的指揮下進行搶救。整個搶救過程按急救演練步驟進行,歷時30~40min。

      2.2.4分析總結

      演練結束后,全體人員進行討論分析、肯定成績、查找問題。最后,由急救領導小組對模擬演練進行總結。

      2.2.5全員培訓

      在總結分析基礎上,由急救小組再次演練,確保流程規范完整、定位科學合理,配合默契,成功展示婦產科急救演練過程。隨后,科室所有醫護人員均按照此流程進行急救演練。

      2.3演練考核

      急救演練結束后,由醫務部主任、質控辦主任、護理部主任、院感辦主任及科主任、護士長根據考核標準對參加急救演練醫護人員的基本操作技能、正確程序與操作時間、綜合能力進行考核。包括常用急救技術:氣道開放、心電監護、靜脈穿刺、徒手心肺復蘇等;專科技術:胎心監護、宮腔填塞、徒手剝離胎盤、新生兒氣管插管、后穹窿穿刺等。綜合能力包括:分工明確、定位合理、動作迅速、程度準確、醫護配合、醫護人員的心理素質等,還有對溝通協調能力、院感控制及科室設備物資準備進行評分。

      3.實施效果

      3.1識別正確,診斷準確

      通過對婦產科全體醫護人員一年多的專科知識和技能的培訓與專科急救演練,其急危重癥的識別診斷能力大大提高,為搶救爭取了時間。

      3.2快速反應

      專科急救演練規范和簡化了急救流程,在緊急情況時可以快速反應,縮短發病至搶救的時間,對于挽救病人生命具有重要意義。

      3.3沉著果斷

      急救演練實施后,醫護人員在急救狀況發生時可以做到臨危不亂,有條不紊,有效利用能力資源,對病情定性果斷,行動果斷。

      3.4及時評估

      在婦產科急危重癥的搶救過程中,正確評估患者病情變化是至關重要的,模擬急救演練提高了醫護人員觀察病情,評估病情的能力,保障了搶救的及時和成功。

      3.5關注患者

      專人負責時刻關注患者,安慰患者,體貼患者,滿足患者需求,提供心里護理、生活照顧,取得患者信任和配合。

      4.實施體會

      4.1模擬急救演練使婦產科急危重癥患者的搶救規范化,程序化。醫護人員的嚴密監護,及時發現或預見性發現病情變化,果斷應對,默契配合與協調,整合了多項急救操作和專科操作于一體,提高了醫護人員臨床急救水平和綜合素質及應對能力。

      4.2組織縝密

      ①醫院急救系統由急救領導小組、急救專家組和急救小組三級組成。領導組由業務副院長、醫務部主任、護理部主任、質控辦主任組成。專家組由婦產科主任、相關科室副主任醫師以上人員組成。急救小組由科室一線、二線值班人員及護士長組成。②對危急重癥患者迅速組織實施有效的搶救,經常需要相關科室會診,會診人員必須10分鐘到場。化驗、檢查、輸血等優先進行,確保失血性休克病人在最短時間內實施搶救手術。③急救演練的實施加強了急救現場的組織管理,使救護中物資充足,層次分明,任務清晰,有效地維護了急救環境,保證急救的有效進行。

      4.3專科急救演練提高了護士急救技能、整體協調能力和綜合能力

      婦產科護士每天面對的是發病急、病情危重且復雜的病人,其工作量大、風險性高,而系統學習和訓練的機會相對較少。因此,開展專科急救演練使婦產科護士系統、完整地體驗與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充分體現了演練的直觀性、實用性、有效性和可控制性,全面提高婦產科護士的綜合素質和整體協調能力。參加模擬急救演練護士隨著演練次數的增加,其技術操作時間逐漸縮短,操作熟練程度及綜合能力考核評分逐漸提高。

      急救知識培訓方案范文第3篇

      1.加強領導,統籌安排全民急救知識培訓。建議政府把開展全民急救知識普及教育,列入科普工作計劃,將提高自救互助能力的普及率作為工作重點來抓。政府有關部門明確職責,科技部門制定詳細方案,教育部門把急救知識編入教材,衛生部門提供師資力量和組織培訓,新聞媒體負責宣傳報道,財政部門安排資金等。通過各部門通力合作,共同推進急救知識普及教育。

      2.加強宣傳教育工作,提高急救意識。充分利用政府網站和電視、報紙等媒體,對社會公眾開展廣泛的急救常識宣傳,指導群眾以科學態度對待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和日常疾病中的緊急情況,提高民眾的自我急救意識和能力。

      3.統籌協調,發揮部門合力,實現規模化培訓。利用鄉、社區急救資源,發揮醫藥人員的優勢,在全省范圍內實施急救知識“進機關、進社區、進鄉村”活動,通過廣泛開展群眾性急救知R宣傳培訓工作,使廣大群眾了解急救基本知識、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能及時實施急救行動,營造“人人關心急救、人人懂得急救、人人參與急救”的新局面。建議教育、住建、交通、文化、衛生、旅游、電力、礦山等相關部門,將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列入職業培訓內容,并將此項工作作為相關部門目標考核內容之一,提高對應急救護工作的思想認識。

      4.建立和培養熱心于急救知識和技能普及工作的志愿者隊伍。確定重點培訓對象警察、列車員、船員、消防員、教師、出租車司機、民航賓館服務人員等。由于上述人員遇到突發危重傷病員的機會較多,所以對此人群重點實施基礎救護培訓。同時以社區為依托,建立“第一救助人”培訓制度,把普及和宣傳急救常識作為社區的一項日常工作。依據國際公認的基本培訓綱要和2005年最新國際指南,著重普及群眾性自救互救知識與現場急救基本技能,徒手心肺復蘇的ABC操作方法、外傷現場急救四大基本技術,以及家庭常見急癥的應急處理等。

      5.學校開設急救課。加強對大、中小學生進行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根據青少年學生年齡特點、認知能力和法律行為能力,建立和完善應急救護知識與技能課程體系,課程的內容主要涉及急救常識、簡單傷口處理、校園急癥救護、校園意外傷害救護、創傷救護、心肺復蘇和災害與突發事件逃生避險等。

      6.加大應急救護培訓經費投入力度。建議政府將群眾性應急救護培訓的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納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范圍,以支持和保障應急救護培訓的可持續發展。

      急救知識培訓方案范文第4篇

      關鍵詞:急救;培訓;社區居民;模式

      突發心搏驟停、意外傷害的事件較為常見,其可能發生于任何人,且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1]。社區居民在發現突發心搏驟停、意外受傷病人時,即使及時撥打急救電話,急救人員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到達現場,此時如果周圍群眾能夠自救互救,更易為病人爭取寶貴時間,也可以降低突發事件或傷害的嚴重程度,節約社會醫療資源以及減少后續治療所需的高額醫療費用[2]。本研究以2個社區居民為觀察對象,分別采用傳統培訓模式、以科普教育基地為平臺的培訓模式對其開展急救培訓,并觀察培訓后2個社區居民在急救知識與技能方面的掌握情況,旨在探索更好的培訓途徑與方法,最終提高社區居民現場急救能力。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2019年1月—2019年12月隨機選取南昌市高新區2個社區的常住居民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14歲;②身體健康,無心、腎、腦等重要臟器疾病;③近3年一直居住在當前社區;④服從安排,按照計劃參加培訓學習;⑤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認知功能障礙;②無故不參加培訓;③未按照培訓人員指導進行學習。最終239名社區居民納入研究,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研究組126人,男54人(42.86%),女72人(57.14%);年齡(45.30±8.70)歲;文化程度為專科及以上水平63人(50.00%);無相關培訓經歷71人(56.35%)。對照組113人,男47人(41.59%),女66人(52.41%);年齡(46.70±5.40)歲;文化程度為專科及以上水平57人(50.44%);無相關培訓經歷65人(57.52%)。兩組社區居民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組采取以科普教育基地為平臺的培訓模式1.2.1.1制定以科普教育基地為平臺的科普急救培訓組織管理與運行方案在總結多年的科普活動經驗基礎上,同時分析國內外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設經驗及存在的問題[3-4],制定了“1+2+3”方案。1個平臺即科普教育基地平臺,2條途徑即線上與線下培訓途徑,3個抓手即平臺建設、急救技能培訓、培訓效果考核。1.2.1.2建設平臺資源平臺資源重點包括線上線下培訓平臺、培訓資源。通過QQ群和微信群建立線上培訓平臺,線下培訓平臺為社區活動中心。培訓的人力資源[5]主要由學院有科普經驗的教師、學生社團骨干成員構成,然后通過加強與醫院、社區的合作,引進臨床護理和醫療專家、社區的管理人員等充實平臺人力資源。急救培訓材料包含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材料。急救知識包含高熱與中暑的處理、家庭燙傷燒傷的處理、食物中毒的處理共3個模塊;急救技能包含心肺復蘇術、海姆立克急救法、止血與包扎術共3個模塊,每個模塊含授課演示文稿(PPT)、講稿、微課、家庭急救手冊。1.2.1.3制定平臺考核評價標準鑒于國內沒有統一的急救知識與技能的評價標準,研究團隊成員前期參考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急危重癥護理學》第四版教材的相關內容,初步制定考核評價標準,含心肺復蘇、止血包扎、海姆立克急救法共3個急救技能操作評分標準。急救知識按照理論考核的標準,建立100道題的考試題庫。1.2.1.4開展科普急救培訓研究組采用以科普教育基地為平臺的急救培訓模式開展社區居民急救培訓。①組織分工,明確職責:學校建立一個科普急救微信公眾號,并將培訓材料于線下活動2周前推送至公眾號,社區居委會組織居民加入公眾號,督促居民安排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以及鞏固學習,居民根據自身情況及時反映學習的效果及存在的問題。②開展線上培訓[6-7]:線上的學習由居委會組織與監督,學校負責提供學習資料與考核。③線下學習:安排專業培訓人員進行分組培訓,每名培訓人員負責10名社區居民,單個小組社區培訓居民人數不得超過15人,避免人數過多影響培訓效果。④培訓方法:采取理論講解+模擬場景示范+互動練習的培訓方式,通過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培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培訓。每月開展1次科普急救培訓。

      1.2.2對照組采用傳統培訓模式。即以社區健康教育為平臺進行急救知識的宣傳,由學院有科普經驗的教師作為講師,組織社區居民開展急救知識講座,現場進行急救技能如心肺復蘇、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操作演練及培訓,培訓后現場對社區居民發放家庭急救手冊,由居民自行閱讀,講解突發心搏驟停和意外傷害等的急救方法。另外,社區服務中心通過社區宣傳欄等形式宣傳急救相關知識,以便社區居民更好地了解急救流程。每月開展1次科普急救培訓。

      1.3觀察指標

      1.3.1急救知識問卷根據平臺制定的相關急救知識題庫隨機抽題,包括高熱與中暑的處理(15題)、家庭燙傷燒傷的處理(15題)、食物中毒的處理(20題)3個維度共計50題,每題2分(正確計2分,錯誤計0分),總分100分。所有急救知識考核均用相同的問卷通過問卷星發放,進入問卷星后臺收集相關數據。得分越高表明急救知識掌握程度越好。

      1.3.2急救技能培訓前后按照平臺制定的技能考核操作評分標準進行評分,總分100分。考核多項最終取平均值,分數越高表明急救技能掌握程度越好。

      1.3.3滿意度評價培訓結束后對居民進行培訓總體滿意度的評價,分為很滿意、滿意、不滿意、很不滿意共4個等級,并計算滿意度,即很滿意和滿意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

      1.4統計學方法

      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一般資料采用描述性分析,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定性資料采用例數、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3討論

      3.1以科普教育基地為平臺的培訓模式可明顯增加受訓人數

      以科普教育基地為平臺的急救培訓模式,采取的是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線上培訓可以突破時間、地域的限制,能更好地滿足社區居民個性化的需求,從而明顯增加接受培訓的人數。心肺復蘇術作為一項最基本的急救技術,有44.32%的人從未接受過培訓,海姆立克急救法、止血包扎的培訓人群比例甚至低于10%[8-10]。付忻等[8]認為我國公眾現場急救知識普及程度較低,究其原因為針對公眾的現場急救培訓欠缺。陳志等[11]對1988年—2001年北京市城區322413例院外急救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1988年—2001年社區的發病現場急救者占急救總呼叫者比例由60.00%上升到87.39%。因此急救服務的重點在社區,提高社區居民急救能力是急救醫療服務成功的重要保證[12]。今后,我們將繼續加大線上線下的培訓力度,爭取讓更多的社區居民能免費獲得急救培訓。

      3.2以科普教育基地為平臺的培訓模式可有效提高培訓質量

      何玉梅等[12]認為我國公眾急救知識欠缺,急救能力低與培訓組織管理混亂,培訓師資資質復雜,培訓方式落后。以科普教育基地為平臺的急救培訓模式組織管理明確,培訓前制定了明確的培訓計劃、安排,且采用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培訓。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居民培訓后急救知識與技能得分明顯高于培訓前,且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以科普教育基地為平臺的培訓模式較傳統培訓模式效果更好。分析其中原因:線上居民可以先自學,初步了解急救知識和技能,在后期的現場培訓中,通過現場示教、現場指導、情景模擬等教學方法,進一步強化急救操作的規范性和準確性,從而更好地讓居民掌握急救技能[13-14]。美國急救培訓中提倡受訓人員先領回資料,在家自行預習[15-16],然后在此基礎上再次進行現場演練。本研究中的線上線下結合培訓的初衷與美國急救培訓的做法不謀而合。當然,培訓后居民整體的急救知識掌握情況雖然較培訓前有所改善,但整體情況還是不容樂觀。本研究結果顯示,培訓后研究組居民的急救知識與技能得分分別為(81.75±7.04)分、(76.78±6.74)分,整體不是很高。究其原因可能為很多社區居民因為工作或家庭的原因,無法有效參與線上的學習和線下的練習,影響了居民學習時間和效果,進而導致培訓質量受到嚴重影響。

      急救知識培訓方案范文第5篇

      【關鍵詞】災害事件;病員檢傷;管理體系

      21世紀以來,隨著氣候、環境及人們生活觀念的改變,各種突發災害事件頻繁發生,緊急醫療救援也隨之增多,由于突發災害事件具有突發性、復雜性、緊迫性、傳播性強、危害較大等特點[1],緊急醫療救援被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檢傷是突發災害事件緊急醫療救援的首要環節,與傷員的搶救成功率密切相關,但我國突發性災害醫學救援體系還處在初級階段,許多方面還不夠規范,缺乏標準化[2]。由于標準不一,造成參與救治工作的多個單位或救治人員協調性不夠,現場混亂,檢傷分類及現場救治的質量不高,極不利于傷員的救治,影響傷員的搶救成功率,因此,建立一套突發災害事件病員檢傷管理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擔任研究突發災害事件病員檢傷管理體系的項目組成員共7名,負責完成課題設計,協助課題設計、指導及課題實施,其中女5名,男2名,年齡:33-50歲(平均年齡:41.9歲);學歷:博士1名,碩士2名,本科4名;職稱:主任醫師1名,副主任醫師1名,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4名;7名項目組成員均參加過翻車事故、群體中毒事件、火災等重大搶救事件醫療救助。

      1.2 方法

      1.2.1建立檢傷分類管理體系組織領導建立強有力的統一有效指揮的組織體系是保證災害醫療工作全面、系統、協調、高效工作的重要前提。要在省(市)或當地抗災救災領導小組的領導下,成立檢傷分類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當地院前急救中心及綜合醫院的院長、護理部及急診科等有關領導組成,全面負責突發災害事件醫療病員檢傷分類的領導工作;院前急救中心及綜合醫院總值班室為聯系中介,擔任突發災害事件病員檢傷分類傳達工作;院前急救及綜合醫院選撥的醫護骨干為突發災害事件醫療病員檢傷分類組員負責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進行批量病員檢傷分類。

      1.2.2保證通訊聯絡的暢通無阻 暢通的通訊聯絡是抗災救災十分重要的物質條件,尤其在災害規模比較大的情況下,要保證突發災害事件領導小組組長―聯系中介―小組成員―急救區域通訊暢通無阻,以確保在第一時間獲得災害事件信息并能夠迅速趕赴災害現場,做到信息流通無縫隙連接,為病員爭取寶貴時間。

      1.2.3檢傷人員組織 突發災害事件小組組長接到災害急救通知后,在領導小組統一指揮下組織醫院編派一定數量的醫護人員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負責批量傷員的檢傷分類,隊長宜由技術比較全面的急診主治醫師以上人員擔任,隊內配備傷員及急救區域分類標識、便攜式監護除顫器,起搏器、可移動式呼吸機、簡易呼吸器,各種骨折固定和傷口處理物資等以便在檢傷分類過程中解除嚴重威脅病員生命安全的因素,如大出血、呼吸道梗阻等。

      1.2.4 檢傷管理方案重視細節 目前出臺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對于細節的探討較少,在災難現場進行實際救援時,各種標識不統一,影響傷者搶救成功率。承擔研究突發災害事件病員檢傷管理體系的項目負責人已研制出傷員急救標記卡并已獲專利,此標記卡經濟適用、節省時間,見李香玉[3]等人對傷員急救標記卡詳細介紹,同時自行設計了急診患者院內交接單并于2008年1月在項目負責人所在醫院應用,紙張為16開護士攜帶方便且縮短急診院內分診時間,見李香玉[4]對急診患者院內交接單詳細描述。

      1.2.5 檢傷管理體系借鑒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5]與6 a理論在國際災難救援分診中的應用研究[6]由承擔突發災害事件病員檢傷管理體系項目負責人負設計檢傷管理體系。見圖1

      1.2.6 批量傷員檢傷分類模擬演練 由承擔突發災害事件病員檢傷管理體系項目

      實施者聯系相關各單位,應用自行設計的傷員急救標識卡、急診患者院內交接單及批量傷員檢傷分類體系進行批量傷員檢傷分類模擬演練,最后由項目實施者計算搶救成功率。

      2 結果

      與傳統的成批院前顏色分診法相比搶救成功率提升,受到醫護人員及社會大眾一致好評。但是在檢傷分類過程中,仍能體現出醫護人員災害急救能力欠缺。

      3 討論

      3.1提升批量傷員搶救成功率

      本項目研究的檢傷管理體系所涉及部門少且都是關鍵部門,減少逐級部門匯報耽擱的時間;目前出臺的檢傷分類法沒有統一的傷員檢傷結果標識、急救區域標識、災害事件記錄單和傷員交接單,造成參與救治工作的多個單位或救治人員協調性不夠,現場混亂,檢傷分類及現場救治的質量不高,極不利于傷員的救治,影響傷員的搶救成功率。

      3.2注重應對災害能力的培養

      注重災害能力的培養,首先提高篩選參加災害急救醫護人員的標準,如從學歷、職稱、工作經驗、應變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綜合考慮篩選標準;定期進行災害知識、醫學倫理知識、跨國文化、語言、檢傷技能等方面的培訓,拓展醫護人員空間有充分時間參加全科醫師培訓、國家繼續教育、專科護士培訓、出國進修等各種形式的培訓;應用不同的授課方式放大負責災害救護人員的思維空間,如回放汶川地震、印度尼西亞海嘯現場急救視頻,讓救護人員評估病員病情及指出視頻中急救不足之處;定期進行應急演練,突發災害事件要求救援醫護人員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科學、合理配置不同專科的醫護人員定期進行院內外救援培訓和強化突發災害事故下的心理素質訓練。

      4 小結

      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日益惡化、各種自然及人為災害與日俱增,嚴重威脅人類健康與安全,同時也給災害醫療救援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醫療救援工作中,檢傷管理是其中的關鍵環節之一,本研究細化了各種突發災害事件中大批病員的檢傷管理方案,自設了急救傷員標識卡及急診患者院內交接單、病員檢傷分類體系及管理體系,急救傷員標識卡及急診患者院內交接單已在臨床使用,效果較好,同時該項目也為相關政策性方案的出臺提供了基礎研究資料,但病員檢傷分類體系及管理體系只進行了模擬演練未進行實踐應用,還需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 青義春.突發公共事件醫院應急救援機制研究[J].中國知網全文數據庫,2003,1-69.

      [2] 林才經.不斷完善災害事故的醫療救援[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5,14(7):541.

      [3] 李香玉,許麗.傷員急救標記卡片在災害事件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1,32(10):2033-2034.

      [4] 李香玉.急診患者院內交接單的設計與應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35):8702.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 无码专区—VA亚洲V天堂|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 亚洲电影日韩精品| 国产亚洲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ⅴa在线观看| 亚洲资源最新版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免费网站|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亚洲一级片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资源在线软件|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人人爱| 亚洲av无码电影网| 亚洲已满18点击进入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男同gay片| 亚洲国产精品精华液| 看亚洲a级一级毛片| 无码色偷偷亚洲国内自拍| 亚洲?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久久精品夜色噜噜亚洲A∨|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妓女影院| 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密柚|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66|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男人天堂|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亚|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去q |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情侣| 亚洲熟妇无码乱子AV电影|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免下载| 亚洲视频小说图片| 99热亚洲色精品国产88|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a|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亚洲情a成黄在线观看动漫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