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電競產業的發展狀況

      電競產業的發展狀況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電競產業的發展狀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電競產業的發展狀況范文第1篇

      這次峰會9月27日在常州舉行,匯聚了眾多行業大咖和精英人士。在峰會上的這份《報告》,首次對“數字創意”的產業政策、細分市場、典型園區、企業案例、發展瓶頸與前景、產業指數等做出了專業解讀,頗為引人關注。

      中國數字創意產業呈現高速發展

      數字創意產業是以文化創意、設計服務為核心,依托數字技術進行創作、生產、傳播和服務,滿足人們現代生活需求、引領新供給新消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它主要包含網絡文學、動漫、影視、游戲、創意設計、VR(虛擬現實)、在線教育七個細分領域。

      2009年是中國數字創意產業的一個重要界碑,此前這一產業在中國處于萌發狀態,此后隨著國家不斷推出政策促進和大量科技相繼加入,而加速發展。

      《報告》對中國數字創意產業發展概況、長三角數字創意產業發展概況、中國數字創意產業發展指數進行了專業解讀。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數字創意產業已集聚了36948家企業,同比增長13.8%;從業人員384萬,同比增長13.1%;產業規模達5939.85億元,同比增長22.9%。中國數字創意產業已經進入高速發展期。

      《報告》還對2009年以來中國數字創意產業政策的發展脈絡作了一次系統梳理。指出數字創意產業作為國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將持續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消費增長、引領社會風尚提供有力支撐和有效供給。

      這一產業呈現出十分美好的前景。

      相比歐美,中國尚有十多倍差距

      近年來,全球數字創意產業不斷突破創新,成為信息服務業中一個高速增長的新興產業,并引領著文化產業的發展。

      《報告》深入分析了歐洲、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數字創意產業發展情況,為中國企業的決策者提供了參考:目前數字創意產業占GDP的比重,英國高達8%,中國僅為0.7%,有著十多倍差距;全球音樂的15%、視頻游戲的16%來自英國,全球影視票房收入的1M3歸于美國,全球60%的動漫制作來自日本……

      這些數據表明在數字創意產業發展上,中國既有較大差距,又有巨大發展空間。因為中國受眾眾多,市場龐大,具有后發潛力。

      數字創意產業漸成長三角經濟發展主動力

      《報告》對中國數字創意產業的整體和區域發展狀況做了全面客觀分析。其中的2015年數字創意綜合指數顯示,獲得區域排名前三的依次為: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

      值得注意的是,區域發展已經呈現差異分布格局:長三角處于高速增長階段,珠三角成熟穩定,京津冀則有分化,河北發展程度偏低。江蘇省數字創意產業保持高速增長態勢,與北京、廣東等發展較為成熟穩定的地區相比,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區域綜合指數還顯示:北京市在政策扶持、產值占比、文化普及和工作薪資等方面表現突出,綜合指數居于榜首;上海市需求指數排名第一,文化娛樂消費意愿較強;廣東省企業指數居于首位,營收能力旺盛;江蘇省要素指數、企業指數均高于平均值,政策和技術環境、企業數量和營收規模可觀。另外,江蘇省在政策扶持、科研人才和企業發展方面都排名前三,科研支出方面最為突出,說明江蘇省高度重視創意產業研發,推動行業發展。

      “數字創意產業成為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主力。”《報告》認為,上海、江蘇、浙江三地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這一可喜局面:三地發展數字創意產業,有著“經濟效益高、創意基石多、文化特色濃”的良好背景,如有海派文化、金陵文化,吳越文化和江南文化等;三地政府都出臺了相關政策加以扶持,第三產業獲得快速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占地區GDP的比重均超過5%,逐漸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動力之一;創新研發動力強,呈現多元化、開放性、融合發展的特點,如上海以“文創+旅游”為主,江蘇以“文創+金融”為主,浙江以“文創+高端制造”為主;數字創意企業積極采用VR、AI等新型技術,如常州恐龍園文化以“恐龍人”為主題打造優質IP內容,《恐龍寶貝》、《米多龍》等作品贏得國內外市場。

      從細分領域看發展尋商機

      2015年中國數字創意產業規模達5939.85億元,同比增長22.9%;其中VR增幅最大,達267.5%,顯示其發展具有較大的潛力和活力。

      中國數字創意產業的七大細分領域,目前呈現出“游戲盈利強,動漫衍生廣,VR潛力勁”的外部特征。睜眼細看,不難發現其中蘊含的商機―――

      網絡文學:處于發展階段,作為IP源頭,提升機會大;

      動漫:處于發展階段,IP衍生市場潛力大;

      影視:處于成長階段,受眾廣泛,優質內容爆發力強勁;

      游戲:處于成熟階段,電競、VR是其新增長點;

      創意設計: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經濟附加值空間大,但創意理念和水平有待提高;

      VR:處于起步階段,潛力大,高增速,但技術、產品和內容等有待提升;

      在線教育:處于成長階段,融合語音識別、直播互動、AI等技術可獲得快速發展。

      突破瓶頸,方能獲得大發展

      中國數字創意產業雖然發展態勢良好,但其進程面臨瓶頸挑戰。

      電競產業的發展狀況范文第2篇

      【關鍵詞】電子信息工程技術 發展歷程和現狀 應用探討

      電子信息工程成為一項現代化技術,是由承載著大量的網絡信息技術助推而成。正是由于不斷地革新科學技術,才使我國處于信息大發展發展的時代,在應用層面,電子信息工程技術體現是深度和廣度。當前,為了推動工業在生產制造方面的產業升級,國家發展改革委T會做了很多措施。在再生產擴大化和生產力發展的社會和環境中,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的推行可以幫助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能夠得到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正是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的革新的開展,助于滿足社會公眾對于通訊交流的廣泛需求。在當代社會,電子信息發展的商業模式是 C2O、B2O 和 C2C ,它給公眾的生活提供便捷,同時也提高了城市生活的節奏,它是在廣泛的生產領域和生活環境中,逐步的從傳統粗放型部分開始向著專業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模式的快速轉變。

      1 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的發展歷程和現狀分析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的主干技術?簡單來說,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的主干技術就是現代化的電子技術。它主要是包括信息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兩個大方面。而它的控制主體也就是計算機和集成電路了,在要處理和控制各類復雜繁瑣電子信息通常采用自動化的方式,而這就是屬于較為先進的技術。我國開始引用電子信息工程技術之初,對于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的研究,當時是一個電子設備與信息系統的設計、研發以及集成的階段 。而這個階段可以說是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在發展過程中一個非常關鍵的步驟 。而后我國的信息技術二三十間年得到了非常大的發展,促使在這期間電子信息工程技術也得到了全方、系統化的發展 。電子信息工程技覆蓋涉及的領域也從最初開始非常非常少的領域擴展到了現如今的各個所有領域。電子信息工程技它的發展成就和成果不僅僅在應用范圍上的拓展部分得到很大的體現 。它在這二三十年間自己本身的變革創新的發展也能夠充分的展現了這些。在電子信息工程技術最初發展時期是,主要部分是包括計算機的集成電路,計算機的圖像傳送和計算機的聲音和電話信息的傳輸等等功能 。但是在當前階段的電子信息工程技術是在原本有的技術種類的基礎之上,又不斷地更新發展,從而衍生出了互聯網的數據傳, 信息的數據傳輸,電子信號的傳輸(主要是圖像聲音)等等一系列的功能傳輸 。而這恰恰就體現出了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的發展態勢,是呈現使用的移動化、設計的集成化和高智能化以及產品的小型化等特征。現如今智能手機的被普及使用,人們也在2G的使用到3G和4G 使用上不斷地更新換代,這是由于技術不斷地更新,也都是集中反映了該發展趨勢。

      2 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的發展應用以及它的重要性

      現代社會簡單直白的來說其實就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在當代社會和生活中被廣泛地運用,它已經慢慢逐步的融入和滲透到了社會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信息的多樣性能夠有現在這么大的提升,主要還是跟隨著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的發展的腳步。人們在接收和處理多樣復雜的社會信息的過程中,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在各個領域廣泛的運用提高了產業和工廠操作和工作的實效性。電子信息工程技術能夠幫助人們在應對和處理社會各種各樣復雜繁瑣的信息時可以更加的積極和主動,而且還能夠處理和應對的非常恰當和成功。同樣人們在應對和處理各種各樣復雜繁瑣的信息的過程中,滿滿的開始朝向著智能化、簡便化方向去發展,而這是無疑的是促進社會的發展。還有就是具有綜合化和復雜化等特點的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現已觸及到的范圍區域是更加的廣泛,而且涵蓋和滲透更多不同層面的更多內容。在20 世紀 80 年代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剛剛進入中國之時,這幾年發展起來的電子信息工程技術,譬如:在當前政府服務平臺的電子化,不斷更新地電子數控技術以及當前盛行的電子商務運作等等,而就對于這些電子信息工程技術來說,他們的分支技術目前是還是沒有出現的。但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在經過這二三十年的高速大發展,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它的運用規模在不斷地逐步的擴大化,電子信息工程技術所覆蓋和觸及的行業和領域也在不斷的增多增廣。許多行業領域發展的基礎都是電子信息工程技術進行鋪墊的。在進入中國的經歷這短短的二三十年間的風雨洗禮,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就已經取得長足發展,并在不斷地在發展,不僅僅其自身具有時展所必須的獨特的特性質外,電子信息工程技術能夠的在傳統各個行業領域得到的妥善和完備的結合,也是促就電子信息工程技術能夠取得如此大發展成效的根本所在。例如,在我國的傳統領域中金融行業領域,醫療衛生行業領域、工廠產業制造行業領域等等都能夠得以體現。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得在取得到很高很長遠的運用操作使用之前,它的發展速度經歷是一個非常緩慢,而又艱難的階層;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在慢慢逐步的進步發展盛行的同時,它的運用的好處和益處也慢慢的在被各個行業領域所關注和使用。這些狀況非常集中的體現在領域的發展之中,如金融行;由于電子信息工程技術被各個行業領域廣泛的操作和運行,突破了傳統的,舊的商業經營發展模式的僵化,打破了傳統舊的商業發展經營區域和范圍的限制。而更值得來說一說,討論討論的是對傳統制造業發展的巨大沖擊的作用了。在當代信技術大發展和使用泛濫的時代背景之下,在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的方向也迫使傳統制造業必須從自身尋找原因,必須在創新上做出很大很高的努力來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才能夠在這個時代獲得生存。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它也縮短了我國制造業同世界先進水平制造之間的發展差距。我國經濟能取得如此大的發展,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的作用功不可沒。

      3 重視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不斷提高信息技術的使用效率

      我國的電子信息工程建設的過程中,政府也起到很大地推動作用。政府在對現代化技術使用過程中,給那些具有先進技術的產業進行扶植,新型發展起來的行業進行保護。而在面對那些擁有高新技術的行業和產業,對于這些行業和產業的發展,政府一定要做些什么,應該恰當程度去平衡在發展支持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發展方面的一些經濟收入和支出,這樣就可以櫚繾有畔⒐こ痰姆⒄鼓芄惶峁多更大經濟資金去輔助發展,還有更高新的技術幫持。與此同時,進行數字化生產活動的控制時,使用電子信息工程現代化技術,就能夠非常清晰而又精確的去實施操作了。這中情況也是和現代化生產活動過程對于多種多樣而又繁雜地一大批生產需求的狀況是一模一樣的,這為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生產規模能夠實現,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撐作用。

      4 大力扶植新興產業,實現技術創新

      我國行業發展過程中,電子信息產業是屬于新興崛起的產業。就拿最初舊的電子信息工程設計的歷程來分析,它的實踐操作和運用的步驟中還是要有電子化集成的電路來幫助,從而展示其中反應的信息和更高標準的自動化。并且,電子信息工程師可以通過生產過程中的經驗積累,能夠最終使技術不革新和生產高效得以實現。那么在電子信息工程設計的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實行自動化技術創新的根本目的是,用大機器的自動化生產來替代傳統生產工作過程中的出現的頻繁重復的手工操作。而這使得生產力得以解放,工業的生產效率得以提高,但重要的目的是使工業出口和國內供需平衡得以實現。可以來說在很大程度上,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的發展質量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社會發展;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繁榮,還有它的社會安全方面的問題 。它也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狀況,反應了當代社會現代化程度建設的好壞。因此,每一份國家和民族都應該高度關注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的重要性,并且要不斷的去創新,去發展,去廣泛的應用。我門一定要緊緊的跟隨社會經濟發展的腳步,不能掉隊,跟隨時代的發展不斷的去加大力度去創新和設計信息產業核心技術 ,促使社會生活、市場經濟得以進一步的繁榮發展。

      5 結論

      由于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不斷地在發展,社會技術變革不斷的的逐步地深入,在很大層面上講,我國已建成發展起來的的電子信息工程技術,促進了我國在產業工業方面得到快速升級,生產技術在更高層次上更新。我們要用更加長久而又寬闊的態度去看待問題,計算機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推動了當代工業生產企業的管理技術創新。以現代社會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發展的實際狀況為出發點,工程設計師首先應該加大力度去推動我國在生產行業在自動化更新方面得到提升,工業的數字化建設特得到非常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高聰.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的發展應用研究[J].科技與企業,2016(10):106.

      [2]徐子博.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的發展應用研究[J].科技展望,2016(01):12.

      電競產業的發展狀況范文第3篇

      論文關鍵詞:區域創新系統政府廣西

      21世紀是高新技術制勝的時代,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推動一國和地區經濟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為了適應國內外日益高檔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為了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識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大力推動技術創新,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乃是我國及廣西必然的戰略選擇。

      一、廣西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狀況

      “十五”以來,廣西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其總產值年增長率為26左右,是廣西國民經濟增長最快的產業。廣西高新技術產業的總產值從1999年起呈逐年增加之勢,2004年底達到100億元以上,占廣西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7.47%,比上年增長了26.20%。而在高新技術產業銷售收入、利潤及利稅方面廣西這些年來也有較大幅度增長。同時,廣西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和企業從業人員年平均數在近年有較大的變化,至2004年底,廣西高新技術企業數為373家,比上年增加了197家,企業從業人員年平均數為4.40萬人,比上年增長13.69%。廣西的高新技術企業主要分布在合成材料及專用化學產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制造業、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醫療器械及儀器儀表制造業五大仔業。經過這些年來的發展,從事高新技術產業的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平均由2000年的0.41億元擴大到2004年的0.57億元,并逐步形成了一批年銷售收入達億元的高新技術龍頭企業,如生物制藥業中的桂林三金、桂林集琦、北生藥業、電子信息行業中的北海銀河等企業。

      廣西這些年來高新技術產業相對自身而言有了一定的發展,然而在全國范圍之內其仍然是較為落后的,與國內發達地區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從表一來看,廣西科技經費支出額、地方財政科技撥款額和R&D經費支出額約為廣東省的10%、10%和5%,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額競僅相當于廣東的近千分之一。在創新相關資源及投入額度大致相當的情況下,廣西技術合同成交金額和科技成果數量僅為云南省的二分之一稍強。廣西在技術創新各項指標上均遠落后于臨近的東部省份廣東省,甚至一些關鍵指標也落后于云南省。總體來看,高新技術產業經濟總量較小,產業整體規模化程度低;科研投入嚴重不足,科技創新能力較弱,支撐高新技術產業持續發展的科技基礎比較薄弱;產業關聯度低,配套能力不強,影響整個產業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綜合環境尚待完善,政策法規的配套完善、政府的間接調控能力、高新技術成果的孵化能力、技術中介的服務功能、知識產權的保護、官產學研結合的能力均有待加強,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的中試問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解決;而且部分高技術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滯后,技術創新的動力不足。

      對于一個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區域創新是關鍵所在。應當高度重視創新環境和創新機制的作用,通過環境和機制來吸引、聚集、利用國內外科技資源,促使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由于創新活動涉及的因素多,各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十分復雜,因此制定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對策應當從整個區域創新系統建設的角度著手,從增強區域持續創新能力的角度來思考。基于這個認識,文章認為制定廣西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對策體系的基本思路是:以實現高新技術產業跨越式發展與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平臺為目的,通過整體布局、突出重點集中科技資源,著重發展高技術戰略產業;同時通過創新環境的建設和高技術企業的培育和扶持來分別解決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的問題;通過改善資源要素供給、改善創新系統的內部結構、改善高新技術產業化過程、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化和加強創新系統網絡建設來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創造條件和提供有力的支撐,多管齊下,有所側重、分步實施,通過創新系統的動態演化來提升整體創新能力。政府在構建創新系統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

      二、創新系統組織結構

      張敦富等人(2000)認為從系統結構上看,區域創新系統建設包括創新機構、創新資源、中介服務系統、管理系統四個相互關聯的主要組成部分。周亞慶、張方華(2001)則認為,區域技術創新系統包括教育子系統、科技子系統、資金體系、政府子系統和文化子系統,Andersson和Karlsson(2OO2)提出了一種以集群為中心的創新系統結構,

      (參見圖一)為我們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供了良好借鑒,該模型雖是以集群為研究中心,但由其結構圖可以看出政府部門在構建創新系統的關鍵作用,創新過程必需的良好的國家和區域的制度安排需要有政府制定,而技術基礎設施、知識基礎設施等各種有形無形的基礎設施由于具有“公共品”的特性,需要由國家地區政府來主導完成,公共財政支持和完善的風險投資體制的形成則是政府所屬職能,至于良好的區域創新環境的構建更是與政府行為息息相關。

      基于以上創新系統結構分析,結合波特的鉆石結構模型,初步建立了一個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的邏輯模型。

      (參見圖三)其中創新資源包括一個區域的自然稟賦、人力資源、知識資源、資本資源等要素,包括硬資源和軟資源。相關和支持性基礎設施除了包括我們一般意義上所說的交通、能源、電力通訊等以外還有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等創新機構,信息中心、培訓中心、咨詢公司、技術開發交流中心、技術市場等中介服務系統,以及相關產業基礎。需求條件指本國市場對該項產業所提品或服務的需求如何,內需市場借著它對規模經濟的影響力而提高了效率。同時,本國的預期需求可能催生產業的國家競爭力,而市場規模和成長模式則有強化競爭力的效果。區域創新網絡,又稱區域創新環境,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所必須的社會信用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制度環境、學習環境等,是區域各行為主體之間通過長期正式與非正式合作與交流形成的、以增強創新能力為目的的、相對穩定的聯系網絡。管理系統是指政府為了建立和管理區域創新系統的機構和機制,政府將創新各相關要素整合調配,在促進技術創新工作中有著特殊的地位與作用,在創新系統的建立和成長階段起著第一推動力的作用。只有在政府主導的管理系統有效調控下,創新系統才能有效運轉,達到最終提高產業競爭力的目標。

      三、創新系統中政府行為必要性的理論分析

      一方面,市場機制的缺陷需要強化政府政策安排對企業技術創新進行激勵和支持。市場在激勵企業技術創新方面具有自我組織、自我加強的作用,但也存在自身無法解決的缺陷,市場本身并不能保證造就一個最有利于創新的市場結構,也不能自我創造有利于創新的外部環境。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雖然高效,但卻帶有一定程度的隨機性和局域性。隨機性會使配置行為的目標追求發散,局域性則使創新活動中出現市場低效區和失效區,市場低效區需由市場行為和政府行為聯合發揮作用,市場失效區的資源配置則往往主要通過政府行為來完成。特別是基礎研究的保障、產業共性知識的提供、創新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以及涉及國家安全和政治地位的創新行為等,往往由于較長的回報周期和較強的投資需求強度而為企業所不愿或無力介入,必須依賴政府來加以組織。事實上,即使在市場經濟發育較成熟的西方發達國家,也同樣存在大量市場低效或失靈的領域,需要政府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

      另一方面,技術創新活動有一些獨特的運行規律。技術創新的產出是一個介于公共產品和完全排它性產品之間的產品,創新成果的一部分即產品的實物部分雖可屬于創新者,創新成果的另一部分產品即技術信息部分卻會產生知識溢出效應,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此外,技術創新沒有歷史慣例可以遵循,各個階段與環節都包含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而且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與創新類型高度相關,基礎研究和基礎發明的不確定性最高,投資最大,回報最慢,企業往往難以承擔或不愿意承擔。這兩方面特性極易產生創新活動中的囚徒困境,廠商只是等待知識技術外溢,而不是開發研究成為最優選擇,這就需要政府干預了。另外,區域創新系統中創新主體往往是大量中小企業構成的產業集群,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相比具有一些競爭劣勢,這些需要政府一定的政策傾斜和寬松的外部創新環境。

      四、創新系統中政府職能定位分析

      在經濟學領域中,政府職能如何定位是長期以來爭論的焦點之一。在創新系統中,政府作為重要組成要素,既是區域創新活動規則的制定者,也是區域創新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從宏觀的角度上看政府扮演著雙重角色。在國家層次,政府主要是根據全國各地的發展水平,制定一些促進國家整體發展的政策和計劃以及針對各地的具體情況,制定各地的發展指導思想,從地方層次來講,在國家宏觀管制日漸放松的情況下,地方政府作為地方發展重要的直接指導組織者,一方面貫徹國家的宏觀政策,另一方面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指導調控,地方政府將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政府應主要負責制訂宏觀的區域創新目標、戰略和方向,創新區域的各項制度,構建良好的區域創新環境,激勵、督促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進行創新活動,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前提下,政府設計并監督機制運行,發現和確立新型的、高效的機制規范區域創新系統中的各個行為主體,從宏觀上和總體上對個別創新主體的行為進行協調。

      作為創新網絡中的一個重要結點,要特別重視政府在與其他創新主體的相互聯系中承擔具體的職能任務,對于企業,政府提出和建立針對證券市場等各種層次和各種功能的市場機制和操作規則,引導企業合作和有序競爭,按照法律或契約的規定,采用組織控制、財務監督、監督管制等規范企業行為,加強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的建設,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引導建立在政府、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主體間起橋梁作用的中介服務機構,完善公共服務,以實現社會信息、智力資源共享,促進知識的傳播與應用,加速科研成果產業化,政府可以通過非官方的中間組織對企業進行間接管理。對于科研機構,政府制訂重大創新項目和課題,通過資金投入來引導智力資源之間的有機組合,共同進行研究和開發,共同完成創新,積極促進產學研相結合,推動科技成果的迅速產業化,并對大學及科研機構進行形式多樣和日益規范的資金支持。

      政府要在構建創新系統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必須首先滿足以下條件:政府的職能要從直接組織創新活動為主轉向以宏觀調控、創造條件和環境及提供服務為主,在目前我國的轉軌時期,要特別防止政府超越行政職能范圍盲目行使權力,以免產生政府職能過度的問題。要健全市場制度建設,消除計劃經濟體制遺留的不利于市場經濟發展的各種限制和壁壘,要建立起完善的區域創新的社會保障體系。

      五、創新系統構建中的政府行為分析——以廣西為例

      早在2003年廣西政府就制定了未來幾年廣西創新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2003~2005年為規劃起步階段,初步構筑起廣西創新體系的基本框架。2006~2010年為全面建設階段,到2010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機制靈活、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區域創新體系。2011~2020年為優化提升階段。2006年區科學技術大會強調到2020年建成較為完善的廣西創新體系。經過廣西各界人士不懈努力,目前廣西區域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但在技術創新系統構建的道路上仍是任重道遠。

      廣西政府在推動技術創新中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首先,與創新相關的制度框架和有利于創新的政策體系不完善,政府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人才激勵機制不完善,許多時候不是缺乏人力資源,而是缺乏培養技術創新人才成長的機制和用人機制。技術研究與開發機構數量偏少,企業技術研究與開發能力偏弱,科研與企業相脫節。而且,技術創新的投入嚴重不足,R&D經費投入占GDP僅為0.36,發達國家均已達到2—3。此外,研究開發的國際化程度很低,對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重視不夠。這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有嚴重的不利影響。特別的,創新能力不足使廣西在與東盟對接的建設過程中力不從心,嚴重制約了廣西的跨越式發展步伐。

      首先,廣西政府要制定和完善創新體系的建設規劃,合理確定科學技術發展的各階段具體目標,部署實現目標的具體措施,并向各創新主體提供有關政府經濟政策和市場狀況的信息,建立有利于知識生產、傳播、應用的政策傾斜體系,此外廣西政府應制定一些必要的地方性法規和其他規范性文件,以使創新活動規范進行。

      第二,加強區域創新環境建設,包括社會信用環境、創新服務環境、創新文化環境等,政府要從多方面人手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建立一整套信用查詢和獎懲系統;建立完善創新服務體系,推進創新服務機構社會化和產業化進程,建立技術、知識與人才的流動機制,構造一條完善的區域創新價值鏈,加快技術成果轉讓、運用和擴散;要著重加強創新文化環境的建設,政府要倡導突破一些不利于創新的傳統文化束縛,倡導“硅谷文化”模式,歷來中關村被認為學習硅谷最為接近的地方就是有鼓勵冒險、敢于標新立異的文化痕跡,要在廣西境內樹立起勇于冒險、不斷進取的思維方式和創業精神,在創新各行為主體之間建立一種善待失敗和相互交流的合作文化和精神。

      第三,建立完善創新激勵機制,特別是一整套投融資激勵機制。要加快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企業自身激勵體系,宏觀上要加大增加政府研究開發投資,增加政府的R&D投入,并通過優惠的財稅政策和金融政策加大支持企業創新活動,可對中小企業試行政府信譽擔保銀行貸款。

      電競產業的發展狀況范文第4篇

      關鍵詞:因子分析;功能布局;上海

      中圖分類號:TU528.45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上海相比于經濟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心城區開發強度過高所帶來的種種問題逐漸凸顯出來,過于注重城市功能中的經濟和產業功能而導致城市功能內涵的提升相對較弱,出現了“重產輕城”的問題。產城的不均衡會影響上海的可持續發展和產業的轉型升級。如何調整城市功能布局、滿足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要求是現在必須要面對的課題。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對上海市18個區縣的城市發展指標進行了綜合評價,明確了上海18個區縣的現有功能定位,揭示了各區縣城市發展的主導因素,為確定各區縣發展優勢及功能定位提供科學依據。

      一、研究的指標體系和方法

      (一)指標體系

      本文研究區域為上海市全部行政管轄區。共包括中心9個城區即黃浦區、盧灣區、靜安區、普陀區、長寧區、徐匯區、閘北區、虹口區、楊浦區;近郊4個區域即寶山區、嘉定區、浦東區、閔行區;遠郊5個區縣即奉賢區、金山區、松江區、青浦區和崇明縣。

      研究數據來自于2001年至2010年統計年鑒中關于區域經濟結構、人口變動和社會環境的指標數據。

      表1 城市功能綜合評價體系

      (二)因子分析

      統計檢驗中KMO檢測值為0.784,屬于0.8-0.9范圍,說明適合做因子分析。通過對指標的矩陣變化,把多個相關聯的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互不相關的綜合變量,并且相互正交。而后按照對方差貢獻率的大小,順次提取4 個主因子,說明上述17個指標的85.491%,因子旋轉后主因子的載荷矩陣如表2所示。

      表2 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

      變量

      代碼 變量 因子

      1 2 3 4

      V1 至城市中心的直線距離比率 -.224 .817 -.828 .043

      V2 2010年人均GDP .589 .738 -.144 .117

      V3 2010年一產占GDP比重 -.209 -.150 .924 -.034

      V4 2010年二產占GDP比重 .634 -.277 .494 -.397

      V5 2010年三產占GDP比重 -.520 .567 -.545 .612

      V6 2008-2010二產占GDP比重變化 -.057 .244 .275 -.866

      V7 2008-2010三產占GDP比重變化 .284 .181 .127 .813

      V8 2010年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562 .476 -.612 -.053

      V9 2010年外來人口比率 .772 -.264 .104 .234

      V10 2010文盲占本地區人口的比重 .021 -.228 .951 .059

      V11 2001-2010人口密度變化 .727 -.483 -.002 .083

      V12 2010年企業集團從業人數占全區人口比重 -.118 .928 -.215 .061

      V13 2010年每公里文體場館數 .381 .742 -.634 -.056

      V14 2010年萬人擁有病床數 .346 .760 -.769 .024

      V15 2010年萬人均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億元) .913 .033 .158 .060

      V16 2010年萬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公頃) .848 -.383 .050 .119

      V17 2010年每公里外資投資額(萬美元) -.182 .917 -.550 -.176

      二、上海市城市功能空間布局分析

      第1因子表達了所有指標的28.101%,在第一因子上,2010年二產占GDP比重;2010年外來人口比率;2010年人口密度;2001-2010年人口密度變化;2010年萬人均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010年萬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等這些因子的載荷比較大,由此可以看出第一因子具有原有人口密度較低,但人口密度增長較快,外來人口比率高,二產比重較大,經濟基礎和發展潛力較好,城市化進程較快的特性,所以將第一因子命名為外來人口驅動的的新興工業拓展區。

      圖1 上海市各區縣因子得分空間分布圖

      圖1中,因子得分大于1的地區為浦東新區、閔行區、嘉定區、松江區。這些地區主要是上海的近郊區,其經濟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人口密度增長較快。與之呼應,人均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和人均綠地面積都較高,說明城市化率增長亦較快。外來人口增長成為帶動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動因。

      第2因子表達了所有指標的24.655%,至城市中心直線距離比率;2010年人均GDP,2010年三產占GDP比重;2010年企業集團從業人數占全區人口比重;2010年每公里文體場館數;2010年萬人擁有病床數;2010年每公里外資投資額;人口密度等因子的載荷比較大。第一因子具有區位條件好,三產比重高社會文化服務設施完備,投資環境好,人口密度高,且人口密度增長緩慢等特性,將第二因子命名為三產驅動的優勢服務區。

      圖2 上海市各區縣因子得分空間分布圖

      圖2中,因子得分大于1的有黃浦區、盧灣區、靜安區、徐匯區;因子得分大于0小于1有普陀區、閘北區、虹口區、長寧區、浦東新區等,這些區域大都是上海的中心區域,其區位好,人口密度高,經濟優勢明顯,文化衛生等城市設施完善,外商投資環境良好,城市化程度高等特點。

      第3因子表達了所有指標的22.420%,在第三因子上,至城市中心的直線距離比率;2010年一產占GDP比重;2010每公里文體場館數;2010年萬人擁有病床數;2010文盲占本地區人口的比重等這些因子的載荷比較大,第3因子命名為生態環境驅動的鄉村旅游區。

      圖3 上海市各區縣因子得分空間分布圖

      圖3中,因子得分大于1的有崇明區、金山區、奉賢區、青浦區;因子得分大于0小于1有松江區、嘉定區、寶山區、浦東新區等,這些區域大都是上海的近遠郊區,其區位一般,一產比重高,文化衛生等城市設施較少,文盲比重大,城市化進程較慢等特點。

      第4因子表達了所有指標的10.315%,在第四因子上,2008-2010二產占GDP比重變化;2008-2010三產占GDP比重變化,2010年三產占GDP比重這些因子的載荷比較大,說明“退二進三”步伐較大,三產增長速度快,第4為特色服務驅動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圖4 上海市各區縣因子得分空間分布圖

      圖4中,因子得分大于1的有黃浦區、靜安區、浦東新區;寶山區等。這些區域有的是上海中心核心區如黃浦和靜安2011年三產增加值已占到生產總值的94.5%和96.85%,這些核心區呈現出較強烈的城市化“質”的提升態勢。浦東新區和寶山區是近些年現代服務業發展勢頭較猛的中心城區的拓展區域,它們承接了許多從中心區轉移來的像金融、商貿服務等功能,經濟空間呈現“質”的提升與“量”的擴張并存態勢,既有臨近中心城區的要素不斷集聚和功能的提升,又有邊遠農村區域變成為城市化區域。

      三、上海市城市功能空間布局特征

      根據以上對上海18個區縣城市發展內在因素的分析,綜合各因子的得分情況,可以將上海各區縣城市功能的強弱劃分為三個等級:

      (一)第一等級即三產驅動的綜合優勢明顯的都市功能優化區。包括功能優化核心區即黃浦區、靜安區;功能優化邊緣區即徐匯區、長寧區、、普陀區、閘北區、虹口區、楊浦區等中心城區。都市功能優化區域集中體現了上海的繁榮繁華和深厚的歷史底蘊,服務經濟較發達,但人口密度較高,資源環境約束明顯,中心城區蘇州河以北地區發展比較滯緩,城鄉結合部地區發展基礎欠完善,需要加強區域內的統籌協調。

      (二)第二等級即外來人口驅動的新興工業拓展區。包括都市功能優化拓展區即閔行區、寶山區;都市發展新區即浦東新區;新型城市化地區即嘉定區。該區域經濟發展有一定基礎,城鎮建設成效顯現。但常住人口總量增長較快與新城功能相對滯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口特征是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因素。據統計這4個新興工業拓展區常住人口中有一半多為外來人口導入。外來勞動力的宜居,制造業的改造升級,智慧型城市的建設是當務之急。閔行和寶山是上海中心城區的拓展區,是中心城的腹地,承接了大量外來人口的導入和中心城區人口的疏散,寶山精品鋼鐵基地的改造升級和閔行航天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使其綜合服務功能和集聚輻射作用進一步增強。都市發展新區即浦東新區聚集金融、航運、貿易、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其功能定位是“四個中心”的核心功能區,將不斷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引領作用。新型城市化地區即嘉定區,嘉定新城是建設西部城市群的綜合性節點城市,嘉定國際汽車城的產業能級,將增強對周邊地區發展的帶動作用和綜合服務功能,提高大型居住社區的人口服務和管理水平。

      (三)第三等級即生態環境驅動的新型城市發展區。包括新型城市化地區即金山區、松江區、青浦區和奉賢區以及綜合生態發展區即崇明縣。該區域區域生態環境品質較高,對提升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但城市功能相對較弱,公共服務和資源環境壓力較大,產業面臨轉型升級,產城融合有待深化,需要加快新城和重點小城鎮發展,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加快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

      (四)根據城市功能優勢因素分析,黃浦區、盧灣區、靜安區可化為都市功能優化區,普陀區、徐匯區、長寧區、閘北區、虹口區、楊浦區可化為都市功能優化區(邊緣),閔行區、寶山區為都市功能優化區(拓展),浦東新區為都市發展新區,嘉定區為新型城市化地區,金山區、青浦區、奉賢區、松江區為新型城市化地區,崇明縣為綜合生態發展區。

      四、完善建議

      綜上所述,按照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以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要求,深入推進上海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和城市空間格局,應重視以下幾方面的功能完善。

      (一)中心城區建設方面

      寶山濱水區應依據自身的城市特點和資源稟賦,在開發中應強化其文化博覽、休閑娛樂、旅游航運功能,結合濱江區時尚住宅的開發和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形成多方位展示都市風采的旅游風景帶,以完善寶山區作為中心拓展區在新一輪城市建設中的功能定位。閔行區位于應結合閔行輪渡站的遷建、新安市場的搬遷,進行綠地景觀和濱江活動空間打造,使其成為黃浦江濱江景觀的組成部分,作為濱江綠帶的補充和延續。使閔行濱江融交通集散、文化休閑、生態建設等功能于一體,營造出都市濱河新景觀,打造閔行區濱江沿線景觀新地標和樣板示范段。

      (二)新城建設方面

      上海新城建設中產城融合不暢分問題較突出, 雖然產業布局主導新城興衰,但在新城建設中,僅僅孤立地發展新城并不能解決這一問題,一定要有城市之間的依托,如果沒有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輔佐,新城建設將會非常困難。上海新城建設應打造宜居“市域城市群”。 如東部濱江沿海城市群(南橋新城、金山新城、南匯新城)、西部城市群(嘉定新城、松江新城、青浦新城),北部生態城市群(崇明城橋新城)等。人口從中心城區流到了新城以后,新城的發展和功能就會發生重大變化,不僅是解決產業問題,更要解決人口承載力問題,社會保障、就業、教育等服務,都要考慮。這就是比較理想的新城,簡單概括就是“宜居”。這是在新城建設中很重要的,需要從頂層設計的重大問題。沒有政府干預,新城運動不會成功。上海要盡力把新城建設為功能完善、產城融合、用地集約、生態良好的長三角城市群重要組成部分。

      (三)小城鎮建設方面

      今后需要更多地關注城鎮化建設質量,要由過去片面追求城市規模、空間轉向以城鄉統籌,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目標,著重在提高產業發展績效、分類推進城鎮化建設、 提升城鎮宜居水平等方面進行探索。可根據各城鎮不同的地理區位、交通條件、 產業特點、 資源稟賦、歷史文化等,制定符合各城鎮發展的綜合型城鎮、旅游型城鎮、生態型城鎮、產業型城鎮等發展規劃。從城鄉二元向城鄉統籌轉變, 讓農村居民在生活方式、 居住環境上享受與城市居民均等的待遇; 從粗放擴張向集約低碳轉變, 使城鎮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適宜人居之所。推動中遠郊小城鎮與新城的合理分工,全面提高農村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寧越敏.中國的城市化問題及治理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12(10).

      [2]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轉型上海•規劃戰略[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2.

      [3]洪楠.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教程[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0.

      [4]上海市統計局.上海統計年鑒2000-201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電競產業的發展狀況范文第5篇

      一、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切入全球價值鏈中承擔加工組裝環節,成為全球 最具競爭力的代工制造平臺。但是,中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方式,本質上是發達國家通過 全球價值鏈(GVC ,Global Value Chain)控制和俘獲中國低端產業的關系,并由此造成了 低端鎖定和地區差距的擴大,主要機制可梳理為:第一,東部率先加入GVC形成的先發優勢 和在位優勢使其經濟增長獲得了不斷自我集聚的力量。這種生產的集中就會產生地區之間收 入上的差距。第二,形成了以外資進行國際代工為主的生產模式。這種外資主導的國際代工 模式一方面利用了中國的要素稟賦優勢,另一方面又將自身對內資企業的技術關聯控制在安 全的范圍。于是,GVC主導的產業轉移的前后向聯系效應大為減弱,也使中國東中西三大地 帶協調聯動的效應大大降低。第三,中國的加工貿易 “兩頭在外”的模式,使得東部沿海 地區的企業在被俘獲的價值鏈中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工藝升級和產品升級,但是并沒有完成更 高級的功能升級和部門間升級。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產業轉移與區域協調發展:全球價值鏈視角下的對策研 究(08CJY00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更令人擔憂的是,隨著東部地區要素成本的上升、人民幣的升值和貿易摩擦的增加等因素, 集聚于東部沿海地區的加工產業開始向外轉移。客觀地說,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地 區間自然條件、要素稟賦和經濟發展等方面存在著差異,產業升級和區域協調發展的雙重任 務往往是一個兩難困境。既不能用各地區都不發展的方式,也不能用東中西部地區“齊頭并 進”的方式,現實的選擇只能是區域優先的政策,即東部沿海地區利用自身優勢,率先加入 GVC,專業化于勞動密集型環節的產業集群,使該地區首先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 在發展態勢呈現出“極化效應”的基礎上,逐步獲取極化后的“擴散效應”,帶動中西部地 區的發展。這種政策選擇在發展的早期階段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選擇。中國改革開放30年 的實踐,證明這種戰略基本上是成功的,但是東部地區的擴散效應如何發揮以帶動中 西部地區發展,東中西部如何在互動的過程中發揮大國優勢超越國際代工,則是完成產業升 級和區域協調發展雙重任務的關鍵所在。

      二、全球價值鏈模式產業轉移的演變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國際產業轉移共掀起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是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 美國將紡織、鋼鐵等傳統產業轉移到日本和西德,自己則集中力量發展半導體、通訊和電子 計算機等技術密集型產業。由此導致了日本繼英國、美國之后,成為第三個“世界工廠”。 第二次是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此次產業轉移主要發生在東亞地區。日本先是將紡織等勞 動密集 型產業轉移給東亞“四小龍”,接著又將資本密集型產業轉移出去,最終催生了東亞奇跡。 第三次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日本和東亞“四小龍”等進行的產業轉移。

      20世紀末期出現的第三次國際產業轉移浪潮最顯著的特征是,全球化的主導者跨國公司, 為了獲得全球競爭力,將附加值低的產品生產工序外包給他國,或到他國投資設廠進行生產 ,自己只保留產品的研發、設計和營銷等附加值高的工序。作為這次產業轉移主要目的地的 中國,立足于國內市場帶來的規模經濟、廉價而又豐裕的勞動力、產業集群帶來的集聚效應 和政府主導的投資性財政,通過生產貿易投資一體化,迅速確立了自己“世界加工廠”的地 位。

      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全球制造代工工廠,是國際產業轉移在產品內分工的體現,更準確的 說,是國際生產環節的轉移。二戰后,國際產業從歐美轉移到日本,又從日本轉移到東亞四 小 龍。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又以加工貿易的方式轉移到中國。最重要的是,在代工生 產模 式重要性益發顯著的全球化時代,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間轉移的不再是某一產業或產品,而是 該產業或產品中的不同要素密集的環節和工序。而第三次國際產業轉移浪潮的本質是不同國 家(或地區)依據自身的成本優勢對價值鏈的不同環節進行承接和重整。

      為了更好的分析國際產業轉移新模式的影響,本文將基于產品間分工的產業轉移模式稱為傳 統模式的產業轉移,將基于產品內分工的產業轉移模式稱為全球價值鏈模式的產業轉移。本 文在此將基于全球價值鏈理論對全球價值鏈模式的產業轉移進行探究。

      GVC模式的產業轉移使得發展中國家有機會融入國際分工體系,分享經濟全球化的利得。但 是,處于價值鏈兩端的研發設計和營銷品牌的附加值高,處于價值鏈中間的組裝加工環節附 加值低。而發達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就來自于研發和營銷等附加值高的環節,發展中國家承接 的只是價值鏈中低附加值的環節。這樣,對發展中國家就存在一個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的問題 。此外,不管是第一次產業轉移浪潮的主要承接地日本,還是第二次產業轉移浪潮的主要承 接地“四小龍”,都沒有廣闊的內陸腹地和多樣的市場環境,因此不存在特定區域率先發 展及由此帶來的地區差距問題。雖然GVC模式的產業轉移是造成中國低端鎖定和區域失衡的 原因之一,但是GVC模式的產業轉移及其內涵的作用機理,使其又成為中國完成產業升級和 縮小地區差距的出發點。

      三、封閉經濟條件下,GVC模式產業轉移的驅動力量

      經濟活動在地理空間上是集聚還是轉移,取決于推動地理集聚的向心力(centripetal)和 促進空間擴散的離心力(centrifugal)之間的動態演變和力量權衡。依據新經濟地理學, [1]向心力主要包括前后向關聯效應、密集型勞動市場和溢出 效應;離心力主要包括生產要素的非流動性和要素價格。

      本文此處將利用商務成本理論對這兩種力量進行抽象簡化,以更好的對產業集聚與產業轉移 的選擇進行分析。商務成本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期間所支出的各種費用的總和,一般可分為 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兩大類。要素成本主要是指勞動力、土地和資源等要素的價格水平;而 交易成本主要是與制度相關的成本,與市場化程度、產業配套環境、政府效率與稅費、基礎 設施和法制化水平等有著密切的聯系。結合新地理經濟學和商務成本理論可知,向心力主要 是通過降低企業經濟活動的交易成本來促進產業集聚;但是,產業集聚的不斷強化會造成當 地 要素成本的不斷攀升,在達到某一臨界值之后,就產生了推動產業轉移的離心力。因此,要 素成本和交易成本之間的動態變化――商務成本結構的動態變化――就會轉化為向心力和離 心力之間的博弈,進而引發產業在空間上的重新配置。

      價值鏈模式的產業轉移在不同的空間進行承接和配置,其不同環節的選址決策主要是由成本 來決定的。一般而言,在價值鏈中處于低端的加工組裝環節,主要是利用廉價和豐裕的低端 要素獲得競爭力,對要素成本的變化就比較敏感。在價值鏈中處于價值鏈高端的環節,由于 主要從事研發和營銷等附加值高的環節與治理價值鏈,大部分是知識和技術密集型部門,這 種環節的轉移,主要考慮的是全球戰略,對要素成本不敏感而對交易成本比較敏感。

      目前在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從事加工組裝的企業,由于專注于勞動密集型的環節,產品附加值 低,利潤空間有限,所以對要素成本的變動非常敏感。東部沿海地區要素成本的上升,會改 變商務成本的結構,一旦離心力大于向心力,這些產業就會向要素成本更低的區域轉移。中 國東部沿海地區的GVC模式產業轉移的目的地有兩個:中西部地區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本文 首先考慮在封閉經濟條件下的情況,即產業在中國不同區域之間轉移的可能性。

      一般來說,要素成本相對較低的地方,往往營商環境不佳,因此交易成本會比較高;而要素 成本相對較高的地方,往往生產者服務業、基礎設施、法治水平和政府服務高度發達,因此 交易成本會比較低。對于要素成本,企業往往可以通過提高效率來降低單位產品的成本;而 交易成本對于企業來說基本上是外生變量,不在企業控制的范圍之內。

      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不同地區的商務成本水平和結構是不同的。從表1的數據分析, 中西部地區的職工平均貨幣工資和商品房平均售價的均值分別為14737元/年、17077元/年和 1963元/平方米、1923元/平方米,不僅低于東部地區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可 見,中西部地區在勞動力成本和土地價格上都有比較優勢,形成了成本“洼地”。從電力供 求差額(發電量減去電力消費量)來看,東部地區是負值;而中西部地區都是正值,分別為 114-07億千瓦小時和42-71億千瓦小時。事實上,中西部地區是我國能源和金屬礦等自然 資 源的主要儲藏地,與東部地區相比具有資源優勢。這些就形成了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要 素成本梯度,為吸引產業轉移提供了可能性。

      但是,從交易成本的角度來看,中西部地區的高速公路密度和長途光纜密度的均值分別為84 -34公里/萬平方公里、37-77公里/萬平方公里和0-126公里/平方公里、0-072公里/平方 公里 ,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更是遠遠低于東部地區的平均水平。可見,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 和通信能力還不夠發達便利。東部地區政府的行政性收費和罰沒收入比重為0-106,也低于 中西部地區,這表明兩地政府在稅費和效率等方面的差距。中國東部地區之所以能夠成為世 界加工廠,不僅僅是依靠廉價的勞動力等要素成本的優勢,更重要的是在產業配套、物流成 本和地方政府效率等方面形成的優勢,才吸引了價值鏈模式的產業轉移。因此,中西部在吸 引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必須通過不斷地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原來高額的交易成本,才能將產 業轉移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

      一旦中西部地區能夠承接轉移過來的加工環節,東部地區商務成本的上升趨勢將變慢,這樣 就可以更好的發揮交易成本方面的比較優勢,發展價值鏈中附加值高的環節和生產者服務業 ,從制造基地向總部基地轉型。通過這個基地,可以對整個行業提供高端服務,增加核心 競 爭力,推動產業升級。而中西部地區吸引到自己急需的勞動密集型環節,可以解決大量的剩 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提高土地資源和基礎設施等的利用效率,勞動者的生活消費也可以擴 大當地的內需,縮小地區經濟發展差距。

      四、開放經濟條件下,GVC模式產業轉移 的決定因素

      本文在第三部分探討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將目的地限定在國內,即研究的是國內不同區域 之間的產業轉移。但是,東部地區的代工企業是以外資為主,其選擇產業轉移目的地依據的 是成本。更重要的是,GVC模式的產業轉移在空間上的布局更多的是GVC中的主導性企業基于 全球競爭戰略的考慮。因此,我們必須考慮放寬假設,引入開放經濟條件下的情形。這樣, 東 部地區的代工企業轉移就有兩個可能的目的地:中西部地區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此外,隨著 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一國商務成本的水平是逐漸上升的。那么,面臨超越代工和區域均衡 發展的中國如何在自身商務成本不斷攀升的條件下,避免產業外移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呢?

      事實上,中國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代工制造平臺,不僅是基于商務成本的優勢,還在于通 過切入全球價值鏈后,獲得的“在位優勢”。具體來說,中國在彈性生產、工程能力、反應 速度、規模制造和后勤運籌等方面具備了相當程度的競爭力。這就給中國在開放條件下完成 產業升級和區域協調發展雙重任務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本文在此將利用學習曲線理論分析中 國的“在位優勢”對于完成雙重任務的作用機理。

      學習曲線的概念最早由Wright(1936)[2](122-128)提出,是指生產一單位產品所 需要的直接 勞動時間以某一不變速度隨著累積的生產量遞減。在隨后的實踐和研究中,學習曲線被拓展 為生產函數,即單位產品的生產時間(或成本)隨著產量的不斷增加而相應的減少。

      產生學習曲線效應的原因有:第一、熟能生巧。通過重復性的工作增加勞動熟練程度,縮短 勞動時間,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第二、標準化。隨著累計產量的不斷增大,因為過程、零 件和原材料等方面變得更為標準化,產品和工藝改進會提高效率,導致成本下降。第三、專 業分工。產量的增加使更為專業化的分工成為可能,這就可以獲得針對這些分工的更多經驗 并且操作得更快,從而促使生產效率的提高。第四、關聯效應。生產產品各個環節的企業都 遵從學習曲線,從而使整個上下游變得更為有效。而消費者隨著消費量的增加對產品有了更 多的體驗,他們提出的改進之處將滲透反饋到制造過程。第五、共享效應。任何從一個產品 (或價值鏈)上獲得的效率提高方式也可以通過共享行動或資源,用于其它產品(或價值鏈 ),從而產生學習效應。第六、競爭優勢。隨著產量的增加,企業會在生產、管理和營銷等 方面逐步積累出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例如價值鏈的治理模式、精益 生產方式等。

      加入GVC的代工企業的產業升級一般遵循如下路徑:工藝升級(提升工藝流程的效率)產 品升級(引入新產品或改進舊產品)功能升級(攀升到附加值高的環節)鏈條升級(轉 向新的附加值更高的鏈條)。通過對產生學習效應原因的分析,我們發現:熟能生巧、標準 化和專業分工是支撐工藝升級和產品升級的源泉,而關聯效應、共享效應和競爭優勢則是推 動功能升級和鏈條升級的力量。中國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代工制造平臺,其間的成長過程 可以理解為代工企業如何滿足訂單要求、政府如何創造營商環境的學習曲線。

      中國目前獲得的在位優勢是基于切入全球價值鏈,通過熟能生巧、標準化和專業分工等完成 的工藝升級和產品升級。這種在位優勢就轉化為成本優勢,延緩了商務成本上升對中國國際 競爭力的影響。但是,中國目前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完成功能升級和部門升級。這種低端鎖定 導致學習曲線效應出現了 “學習高原”的現象,即產量的繼續增加并不能導致單位產品成 本的降低。此時,低端鎖定導致學習效應不再存在,商務成本上升的趨勢就無法繼續緩減。 因此,克服“學習高原”的現象就是關鍵所在。

      從產生學習效應原因與產業升級過程的對比分析可知,發揮學習曲線的關聯效應、共享效應 和競爭優勢恰恰就是功能升級和鏈條升級的內容。這樣,克服“學習高原”現象就轉化為如 何完成產業升級發揮學習曲線效應的命題。

      本文認為,利用中國的在位優勢和大國優勢構建國內價值鏈(National Value Chain ,NVC ),是完成產業升級和區域協調發展雙重任務的可行路徑。國內價值鏈(NVC)是指由本土 企業主導和治理,立足國內市場和采用代工方式,學習和趕超GVC的全球生產網絡。那么N VC推動功能升級與部門升級的機理在何處?

      第一,從關聯效應的角度分析。從供給方面看,目前加入GVC的本土代工企業定位于出口 導向,功能已經退化為單一的加工組裝。與此同時,國內還有以本國市場為導向的本土企業 和出口商,這三類企業各有優勢。通過構建和發展NVC,可以將本土代工企業在生產方 面的優勢、以國內市場為導向的本土企業在研發和營銷方面的優勢、出口商在開拓國際 市場的優勢結合起來,帶動上下游產業的發展,在互相學習和協作整合中獲得競爭力。從需 求方面來看,由于NVC立足于國內市場,這樣就可以更好的服務于本國消費者。而本國消費 者的消費經驗通過反饋機制進入到供給方,形成良性互動。

      第二,從共享效應的角度分析。Luiza等[3](110-139)從質量改進、價格削 減、設計創新和新材料運用等十個方面研究了美國主導的GVC與歐洲主導的GVC對發展 中國 家代工企業的參數要求,發現美國主導的GVC屬于價格驅動型,歐洲主導的GVC屬于質量驅動 型。而發展中國家往往同時加入了這兩條GVC,這樣,不同驅動類型的GVC對代工企業不同的 參 數要求就會培養其特定的能力和技術。通過GVC與NVC的對接,不僅有助于本土企業將在不同 的GVC中習得的能力與經驗在新的價值鏈中融匯貫通,而且可以將這些能力與經驗通過處于 價值鏈高端的東部地區的企業,有效地延伸到中西部地區的企業,加速其成長的過程。

      第三,競爭優勢。市場代表著自主研發和品牌經營的權利,瞿宛文[4]的 研究認為 ,利用中國市場的規模和成長速度,是臺灣企業通過自創品牌完成產業升級非常重要的途徑 。立足于國內市場的NVC,可以從如下渠道為本土企業提供競爭力:首先,與國際市場相比 ,本土企業會在熟悉程度、溝通成本、運輸成本和政府支持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這就可能 使本土企業在一個風險相對較低和容量巨大的市場空間內掌握市場的方向,創造出國內市場 所需要的新產品,從而可以積累升級所需的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為參與國際競爭提供資金 支持。其次,中國不同地區的發展狀況千差萬別,從而導致國內市場不僅規模巨大,而且復 雜多樣。這樣的市場特性可以使本土企業利用同文同種的優勢,通過市場份額的追趕和市場 層次的提升發揮規模優勢和范圍優勢。最后,國內市場可以更好的與企業戰略、政府政策、 制度安排和社會共識相結合,為產業升級提供一套長期廣泛的承諾系統。

      五、簡短的結論

      第三次國際產業轉移浪潮,與以往兩次產業轉移浪潮有著本質的區別。這種GVC模式的產業 轉移一方面可以使主導性企業依據不同國家各自的比較優勢配置相應的環節,同時發揮規模 經濟和比較優勢的作用;另一方面將自身與代工企業的技術關聯限制在安全的范圍內,以阻 礙其功能升級和鏈條升級。中國作為這次產業轉移的最大承接地,在成就 “世界加工廠” 的同時,也面臨著低端鎖定和區域發展失衡的挑戰。

      經過30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率先承接產業轉移的東部地區由于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 和加工貿易政策調整等因素,集聚于此的代工產業開始向外轉移。本文指出,中西部地區吸 引產業轉移的關鍵是降低交易成本,優化營商環境。而在國際競爭中完成產業升級和縮小地 區差距的雙重任務,就必須發揮中國作為全球最大代工平臺所積累的在位優勢,廣闊內陸形 成的大國優勢,構建以本土企業為主和立足國內市場的國內價值鏈。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 揮學習曲線效應,完成更高級的功能升級和鏈條升級,實現不同區域的均衡協調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美]保羅•克魯格曼.地理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C].李淑萍譯.北京:《比 較》,中信出版社,2007,(28).

      [2]T.P Wright.Factors Affecting the Cost of Airplanes[J].Journal of A eronautical Sciences,1936,3(4).

      [3]LuizaBazanand LizbethNavas-Aleman.The Underground Revolutionin the Sinos Valley:a Comparison of Upgrading in Global and National Value Chain s[C].Local Enterpris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Issues of Governance and Upgradi ng, Edited by Hubert Schmitz.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Pub,2004.

      [4] 瞿宛文.臺灣后起者能借自創品牌升級嗎?[J].世界經濟文匯,2007(5).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Transference

      Region in a Mode of Global V alue Chain Zhang Shaojun Abstract:China not only becomes world factory, but also causesregional disparity and low lock-in by attracting industry transference in a modeof global valuechain(GVC).Firstly, this paper specifies the third wave of industry transference is actually industry transference in a mode of GVC.Secondly, we analyses the fac tor that influencesindustry transference in a mode of GVC betweeneastern a reas and central-western areas in closed economy.Finally, for avoiding industryto transfer to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open economy, this paper finds NVCbased on incumbent advantage andadvantage of big nation is a feasible road tha t may play fully the effect of learning curve. Key words: Industrial Transference in a Mode of Global Value Cha in; Industrial Upgrading;Region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 收稿日期: 2008-12-23 責任編輯:張友樹 ]

      相關期刊更多

      河北北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河北省教育廳

      有線電視技術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

      數字生活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永不| 亚洲另类精品xxxx人妖| 亚洲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99亚洲网美利坚合众国 | 亚洲剧情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电影在线 | 亚洲国产综合人成综合网站00|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 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 亚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色欲啪啪久久WWW综合网| 亚洲乱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蜜臀|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亚洲成a∨人片在无码2023|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色图|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欧洲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络|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精品 美利坚| 国产午夜亚洲不卡| 国产亚洲免费的视频看|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4480yy私人影院亚洲|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亚洲熟女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第1页 | 夜色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婷婷综合在线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下载|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影院网站| 亚洲综合AV在线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AA在线观看SEE| 亚洲国产老鸭窝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性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