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留守兒童心理輔導方法

      留守兒童心理輔導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留守兒童心理輔導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留守兒童心理輔導方法

      留守兒童心理輔導方法范文第1篇

      (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畢節第十九小學 551700)

      【摘要】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不斷加快,進城務工人員不斷增多,由此農村留守兒童也形成了一個特殊的龐大群體。由于父母不在身邊,使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缺失。本文提出了怎樣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一些有效的、常規的、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以及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心理輔導

      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都是隔代撫養或者托付在親戚家,不能同長輩進行有效溝通,在情感上缺乏關愛,容易產生心理障礙,有的兒童性格內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們不愿與別人交往,生活在狹小的自我空間里,對外界的一切都漠不關心,對他人和集體的情感冷漠;有的則脾氣暴躁、沖動易怒、逆反情緒,不聽任何教導,或者過分淘氣;有的兒童則有焦慮心理,抑郁癥狀。從社會適應方面看,很多留守兒童自我保護意識差,容易受不良言行的影響,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內心壓力較大,害怕被別人欺負。針對問題,應該對留守兒童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提供一些參考對策:?

      一是建立完備的留守兒童心理檔案。心理檔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內容:留守兒童個人的愛好特長;身體狀況;家庭的經濟狀況,家庭氣氛,家長的教育方式與態度,與父母和監護人的關系;學習成績,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師生關系,同伴關系;性格類型及特征,氣質類型及特征,個性心理有哪些特征,個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質等。這樣才能隨時了解兒童的心理狀況,有針對性的進行輔導。?

      二是加強對家長的指導和幫助。通過開家長會、家長座談會、與家長電話聯系、家長回家及時進行家訪等方式,建立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引導和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促進親子關系的建立,讓家長協同學校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

      三是加強對教師的心理教育培訓。各科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要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師必須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學校要請經過專門培訓的心理輔導教師對科任教師進行系統的培訓,介紹留守兒童易出現的心理問題,怎樣進行解決等等,這樣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學化。?

      四是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活動課,建立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陣地。心理健康活動課應該融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和操作性于一體,通過游戲、情景創設、角色扮演、討論等方式幫助留守兒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質。側重點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識的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情緒的合理調控、挫折承受能力訓練指導等。此外,還要開設心理信箱,電話咨詢,信函咨詢,開設親子熱線,設立心理咨詢室,定期辦心理健康專欄、板報,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陣地,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規化。?

      五是采用小組輔導和個別咨詢相結合的心理教育方法。小組輔導也稱團體咨詢,是一組兒童在輔導教師指導下討論訓練并有效地處理他們面臨的共同問題。小組人數少則四五人,多則十一二人。其成員多為同年級、同年齡學生,且有類似的待解決的心理困擾。小組內大家討論,各抒己見,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采用小組輔導方式易于解決人際關系方面的問題,同伴之間也更容易相互影響。而個別輔導,則是對存在心理問題或出現心理障礙的留守兒童及時進行認真、耐心、科學的一對一的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解除心理障礙。?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關注,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是大家所共同希望的,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關愛留守兒童。作為學校,更應該擔負起這個重要責任,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使每個留守兒童都能達到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人際關系適應的心理健康標準。因此對留守兒童進行有效性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總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是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未來建設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絕不能忽視對2000萬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共同參與,從而構建完善的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才能贏得未來,我們要像重視身體健康一樣,去重視和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給孩子提供一個溫暖、和諧、健康的生長環境,引導孩子走向堂堂正正、快快樂樂的成功大道。

      參考文獻?

      [1] 李佳,馮麗婷.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的環境因素[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留守兒童心理輔導方法范文第2篇

      【關鍵詞】留守兒童;兒童心理健康

      留守兒童指的是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留守兒童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由于長期遠離父母,造成父愛和母愛缺失,加上學校教育失衡,大多數孩子就會出現任性、冷漠、內向、孤獨等性格特征。如果這些心理問題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不僅會對留守兒童造成心理傷害,帶來不穩定因素,也會給和諧社會構建帶來隱患,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深思與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當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表現

      (1)消極頹廢。由于得不到父母的關愛,缺少正常情感交流,個體依戀之情得不到滿足,引發孩子孤寂焦慮、郁悶煩躁等消極波動情緒。同時由于親情教育的缺失,他們不能在情感上理解父母外出,導致對父母感情的疏遠,甚至產生怨恨,隨之而來的是精神萎靡,缺乏上進。

      (2)性格怪異。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經商,與孩子交流極少,使有些孩子形成孤僻性格;而作為監護人的祖輩或親戚通常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孩子生活在無限制狀態下,無形中又助長了其自私任性、蠻橫叛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他們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社交恐懼,這些與健康兒童的心理格格不入。

      (3)品行不端。由于隔代教育和親戚監護,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采取認可態度,使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在家里不聽祖輩約束,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違紀違規,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人等;有的迷戀桌球網吧、電子游戲,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不端品行。

      (4)學業不良。留守兒童由于家庭教育缺位,托付的監護人或因年老體弱,或因文化水平較低,或因怕嚴管后其父母回來埋怨等,根本無法擔負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責任。他們對孩子學習上的問題往往不能提供個性化的、針對性強的輔導,只要不出大的亂子,他們就算完成任務,和孩子的父母比較起來,他們比較缺乏責任感。因此,留守兒童的學業教育,一般要比正常家庭孩子的學業教育差一些,其表象為作業不完成,成績明顯下降。

      (5)價值錯位。由于經濟發展的差異性,部分學生開始把人生發展方向定位為打工掙錢,熱衷于吃喝玩樂,在學習中往往缺乏進取心和刻苦鉆研精神,得過且過,不求上進。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在這些孩子身上打下烙印。

      二、解決問題的措施

      產生以上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父母教育缺位,監護人教育不當,學校教育不足,社會教育不良。

      (1)完善家庭教育,發揮監護教育職能。一是發揮父母的教育職能。父母要經常與孩子保持聯系,除了生活、身體、學習方面外,還要特別注重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二是增強監護人的角色意識,對留守兒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嬌寵溺愛,做到嚴愛相濟;三是多位一體形成教育紐帶,家長、學校、托管監護人要加強聯系,互通信息,及時了解孩子的需求及心理狀況,以便共同采取措施促其健康成長。

      (2)完善學校教育,發揮德育教育功能。學校德育工作應該盡可能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多作貢獻。第一,學校應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配備心理輔導和咨詢老師,為全校教師和學生提供心理輔導和咨詢服務。第二,建立家訪制度和家長學校。對家長及監護人進行培訓,使其端正教育觀念,掌握跟孩子溝通的方法與技巧,探討并推廣先進的家庭教育經驗。第三,組建留守兒童朋輩輔導小組。在小組的交往與活動中,留守兒童可以分享彼此之間的快樂,理解并分擔彼此的煩惱,交流和討論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困惑和疑慮。從共同的交往活動中可以培養他們對集體的依戀和歸屬感,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通過對輔導小組的關注和有計劃的指導和參與,可以使留守兒童的朋輩輔導小組成為促進兒童心理發展的有效途徑。

      (3)完善教育策略,發揮自立自律效能。留守兒童存在的種種心理問題和煩惱,其實都可以認為是缺乏對現實的正確的態度和內心不平衡所致。父母外出務工是一種現實,留守兒童應以健康的心態正視現實、面對現實。監護人要講究教育策略,告訴孩子在改變不了父母外出的現實情況下,只能學會調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適應能力;應該學會自信、自立、自強,把父母不在身邊的現實看成是對自己的鍛煉和考驗,為自己樹立目標,培養各種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把學習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多與老師、同學接觸,主動與父母溝通,勇敢面對和克服在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努力提高自律能力。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是由我國現階段城鄉差距過大、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轉移的現象造成的。我們通過一些學校留守兒童心理問題進行調查和探訪,探究了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并對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提出了一些對策和建議。我們相信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在不久的將來會得到較大的改善,希望社會各界能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環境,改善和消除他們存在的各種心理問題,努力幫助這些弱勢群體找回自信,建立良好的社會觀和人生觀,共同為他們建造一條關愛、呵護的橋梁。

      留守兒童心理輔導方法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團體心理輔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對比觀察

      中圖分類號:B844.1,R749.0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09)011-0819-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11.014

      Effects of Group Psychological Service on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Left behindin Rural Areas

      LAN Yan-Ling1@,YOU Hui-Xiang2,CAIJing-Zhi2, LI Yan1,TANG Xiu-Juan3,

      ZHOU-Yun4,QIN Yie-Ning1,ZHANG Yan-Yan1

      1Nanning No.省略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group psychological service on mental health of the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Methods:Totally 222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were selected randomly and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intervention group accepted 8 times of group psychological service.The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Depression scale for Children(CES-DC),Rutter Children'sBehaviorquestionnaire forcompletion by teacher,Piers-Harris Children `s Self-conceptScale(PHCSS)were used in both group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at baseline,the end of the 7th intervention,and 6 months after the end of the intervention.Results:After intervention,the intervention group got lower scores than control group in EPQ-N [(8.2±5.8)vs.(10.2±6.1),P

      【Key words】 grouppsychologicalservice;children left behindinrural areas;mentality;comparativeobservation

      農村留守兒童即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而留在農村,而且需要其他親人和委托人照顧的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1]。已有研究顯示他們的心理衛生狀況不容樂觀,主要體現在人格發展偏差、孤獨、抑郁等方面[2-3],但有關其心理干預的報道少見。劉中華報道采用繪畫藝術治療能促進留守兒童社交功能的好轉,提高其自尊和自我概念,促進其人格的構建[4]。團體心理干預由于充分重視和利用人類的樂群性本質及其經濟有效的特點[5],越來越多應用于青少年兒童心理衛生領域,如廣泛性發育障礙、青少年幻聽、適應障礙、行為問題[6-9]等,而應用于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未見報道。本文探討團體心理輔導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影響。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2007年10月,在廣西馬山縣城北小學和合作初中開展問卷調查,選取小學一年級至初三,每個年級方便抽取2個班學生參加,共發出家庭情況調查表900份,回收有效問卷879份(98.2%)。父母雙方或一方在外務工超過半年以上定為留守兒童,共270人。按機械隨機抽樣的原則,以班級為單位,單數班級為干預組,雙數班級為對照組,結果干預組141人,對照組129人。研究期間兒童的家庭狀況改變、父母回鄉或轉學者、資料不完整者剔出研究。干預組出組7人,余134人。對照組出組41人(多為資料不完整),余88人。干預組中男69人,女65人,初中生32人,小學生102人;對照組男50人,女38人,初中生34人,小學生54人。兩組在年齡、性別、家庭情況上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干預組按自然班劃分小組,每個小組15~20人,由2位課題組成員領導,共進行8次團體心理輔導,每周1次,每次2 h。兩組學生分別在干預前、第7次干預結束(第1次復查)及干預結束后半年(第2次復查)進行心理測驗,3次測驗的測驗時間均為1.5 h~2 h,在心理輔導室進行,由班主任組織,課題組成員參與。低年級學生由班主任念題,課題組成員負責解答。3次測驗時間、地點、組織人員一致,并與各班班主任進行開放性訪談。心理輔導小組成員由三甲醫院心理咨詢科醫生及國家心理咨詢師組成,均接受過團體心理干預的相關培訓。對照組接受心理衛生知識講座1次。

      1.3工具

      1.3.1 艾森克個性問卷兒童版(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10]

      根據量表手冊計算出內外向(E)、精神質(P)、神經質(N)、掩飾(L)量表分。內外向(E)分數越高提示個性越外向,通常標準分61.5表示典型外向,38.5表示典型內向。精神質(P)標準分61.5表示典型精神質。神經質(N)標準分61.5表示典型神經質。

      1.3.2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Piers-Harris Children `s Self-conceptScale ,PHCSS)[11]

      共80題目,分為6個分量表:行為、智力與學校、軀體外貌與屬性、焦慮、合群、幸福與滿足。粗分低于46分為自我意識水平偏低,總分或某一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意識越強或在某方面的自我意識越強。

      1.3.3 流調中心抑郁量表兒童版(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Depression scale for Children,CES-DC)[12]

      共20題目,主要評價當前抑郁癥狀,分數越高提示抑郁出現頻度越高,CES-DC≥20分表示肯定有抑郁癥狀[13]。

      1.3.4 Rutter兒童行為問卷教師問卷(Rutter Children'sBehaviorquestionnaire forcompletion by teacher)[14]

      共26題目,分為N行為(神經癥行為)和A行為(違紀行為)兩大類。問卷由兒童所在班級班主任根據兒童半年的情況填寫,總分超過9分被認為有行為問題。班主任需擔任3個月以上。

      1.4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方案

      團體目標:提高留守兒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掌握人際溝通的技巧,從團體吸取溫暖和力量,促進人格構建。

      團體方案:①開始階段(第1~2單元):建立團體,制定團體協議與規則。學習認識情緒、表達情感。②工作階段(第3~6單元):接納自己、接納他人。增強自信心,提高自我保護意識。處理與父母的情感聯結。③鞏固與終結階段(第7~8單元):學習的技能與方法,處理分離情緒(表1)。

      1.5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2.0 統計軟件包進行獨立樣本和自身對照t檢驗 、非參數u檢驗。

      2 結 果

      2.1 3個時段2組間及干預組干預前后各量表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心理測驗結果無顯著差異。第1次復查干預組艾森克個性問卷神經質得分低于對照組,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焦慮得分高于對照組。第2次復查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智力與學校、幸福與滿足得分均高于對照組,流調中心抑郁問卷得分低于對照組(表2)。

      干預組治療前后自身配對比較顯示: CES-DS第1次復查得分高于干預前(t=1.99 ,P0.05),第2次復查得分低于干預前(t=2.80,P0.01)。干預前后EPQ各分量表、Rutter兒童行為問卷、兒童自我意識量表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留守初中生、小學生復查結果比較

      第1次復查,初中生干預組兒童自我意識量表的焦慮分、流調中心抑郁問卷分、Rutter兒童行為問卷N、A行為分均高于對照組;小學生干預組艾森克個性問卷神經質得分高于對照組,兒童自我意識量表行為分低于對照組。第2次復查初中生干預組流調中心抑郁問卷分低于對照組,兒童行為量表N行為分高于對照組;小學生干預組艾森克個性問卷精神質得分低于對照組,兒童自我意識量表中的智力與學校、幸福與滿足分量表分均高于對照組。Rutter兒童行為問卷總分及N行為分低于對照組(表3)。

      2.3訪談結果

      團體輔導后,85%班主任認為留守兒童較前好管理,情緒較前開朗,小學教師反應較強烈。例如有一位四年級學生以前常與老師對立,違反紀律,經心理輔導后行為明顯改變。課題組就此與班主任展開討論,一致認為提高其自信自尊水平是改善其行為的有效方法。

      3 討 論

      國外報道團體心理輔導對于抑郁癥是經濟有效的治療方法,適用于經濟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15],本文顯示對于緩解農村留守兒童的抑郁亦有良好效果,輔導后留守組兒童的抑郁水平明顯下降,抑郁癥狀得到緩解。對于抑郁的個體來說,團體是一個具有支持功能的組織,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啟迪兒童從同伴交往中吸取溫暖,擺脫消極情緒。但在第7個單元兒童得知活動很快就要結束時,對課題組成員表現出強烈的依戀,尤其是低年級學生,這時復查抑郁量表分數較高,經處理分離和以后的保持聯系,半年后復查情況好轉,提示對遠離父母的留守兒童,如何把握干預結束的時機,處理好分離情緒,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在研究過程中,本組兒童的生活環境無大的變動,心理干預后其神經質分曾出現下降,提示心理輔導對留守兒童的個性重塑可能有一定作用,半年后神經質分有升高趨勢,顯示了改善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艱巨性。兒童的人格特征是在長期的社會化中形成的,正常家庭環境的缺失是造成農村留守兒童不良個性的重要原因,團體心理輔導在某種程度上使兒童感受到“家”的溫暖,對于修復其過于敏感焦慮的個性特征應有一定功效。顯然,相對于長期的親子分離來說,兩個月的干預時間是不足的,究竟需要多長的時間?其遠期效果如何?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以往資料報道團體心理輔導對提高初中學生的自我概念[16]有良好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初中、或小學留守兒童,總體上提高自我意識的效果不甚明顯,在焦慮水平,智力和學校生活、幸福與滿足感方面則有所改善,尤其小學生較突出,可能與和父母分開的時間不如初中生長、年齡較小自卑心理相對易矯正有關。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后,多由隔輩的直系親屬照看,或托付在親戚家里,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形成的自卑心理較一般兒童更難糾正。在本研究中,小學生干預后神經癥有所改善,中學生的改變不盡如人意,提示接受心理干預的年齡越小越好,也反映了青春期少年的反叛特征對心理干預效果的影響。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是時間較短,未能對留守兒童的不同問題采用不同的干預方案,今后應進一步開展目標性不同的心理輔導,在農村學校及監護人中普及心理衛生知識、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需要,使其身心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發展研究部課題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報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

      [2]高亞兵.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衛生狀況及人格發展特征[J].中國公共衛生, 2008,24(8):917-919.

      [3]趙紅,羅建國,李作為,等.農村“留守兒童”個性及自我意識狀況的對照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4(6):633-634.

      [4]劉中華 .寧波“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與繪畫藝術治療[J].寧波大學學報,2008,21(1):135-140.

      [5]劉勇.團體心理輔導與訓練[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8-9.

      [6]Tvminski RF,Moore PJ.The impact of group psychotherapy on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with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J].Int J Group Psychother,2008,58(3):363-379.

      [7]Newton E,Larkin M,Melhuish R,et al.More than just a place to talk:young people's experiences of group psychological therapy as an early intervention for auditory hallucinations[J].Psychol Psychother,2007,80(Pt 1):127-149.

      [8]Kim S,Kverno K,Lee EM,et al.Development of a music group psychotherapy intervention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adjustment difficulties in Korean adolescent girls[J].J Child Adolesc Psychiatr,2006,19(3):103-111.

      [9]王秀珍,鄭直,陳國鋒,等.10-11歲兒童行為問題集體心理干預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雜志,2007,6(6):538-540.

      [10]龔耀先.修訂艾森克個性問卷手冊[M].長沙:湖南地圖出版社,1992:4-44.

      [11]蘇林雁.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306-307.

      [12]劉平.流調中心用抑郁量表[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200-202.

      [13]張明圓.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 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27-31.

      [14]王玉鳳 .Rutter兒童行為問卷[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56-59.

      [15]Siskind D, Baingana F,Kim J.Cost-effectivenessof group psychotherapyfor depressionin Uganda[J].J Ment Health Policy Econ,2008,11(3):127-133

      留守兒童心理輔導方法范文第4篇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6―0025―01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具體是指與父母雙方或者一方分離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兒童。積極探討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尋求對留守兒童有效的教育對策,有利于幫助留守兒童重建自信心,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身心能夠更加積極健康的發展。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分析

      1. 親情的缺失。“早期的親子關系定出了行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為。”這是麥肯儂有關早期童年經驗對人格影響的一個總結。 相對于其他同齡兒童來說,留守兒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關愛和溝通的環節,更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為問題。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尋求保護或自我保護的意識特別強,在自我保護行為上出現過激行為等。

      2. 監管能力有限。根據我們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統計,76.8%的留守兒童由祖父母輩進行監護撫養。老一輩的思想觀念比較陳舊,用傳統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現代的兒童是行不通的;而23.2%的留守兒童是由親朋好友或兄弟姐妹之間互相照顧做監護,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沒法管,于是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只要不犯大錯誤即可。在這種特殊的教育環境下,留守兒童養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最后導致出現缺乏上進心、自由散漫、厭學、逃學等諸多問題。

      3. 自我約束能力較差。根據我們在學校里的觀察和了解,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自控能力都較差,只有極少數的留守兒童自控能力很強。小學階段留守兒童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由于留守兒童家庭環境的特殊性、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使得他們遇到一點小事總是特別敏感、斤斤計較;對長輩沒有禮貌、任意頂撞,導致經常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受到傷害。長此以往,對教師、監護人、親友的管教和批評極易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

      二、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建議

      1. 發揮家長的教育作用。留守兒童心理諸多問題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邊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視發揮家長在留守兒童成長中的作用。(1)要多跟孩子交流,盡可能地保證每天跟孩子通電話,多跟孩子談談心,多跟孩子溝通,對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的關注。(2)家長要主動跟老師聯系,不要等老師來主動聯系你,通過跟老師的交談來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同時可以跟老師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夠及時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心理輔導方法范文第5篇

      關鍵詞 留守兒童 心理資本 開發模式

      心理資本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包括自我效能、樂觀、希望與韌性四個因子,貫穿個體的成長過程,具有可訓練和可開發的特征。[1]留守兒童是指父母至少有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而將其留在戶籍所在地并由監護人撫養與教育的未成年人。[2]經濟的轉型與社會的變遷使這一群體逐漸進入大眾視野,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社會行為與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受到學界與社會的高度重視。積極心理資本的開發為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

      一、留守兒童心理資本開發的意義

      1.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提高其幸福感

      大量研究表明,留守兒童易出現焦慮、抑郁、偏執、人際關系敏感等心理問題。[3]這些心理問題通過對個體認知、情感與行為的影響,阻礙留守兒童在生活與學習上的健康發展。研究發現,心理資本與心理問題呈顯著負相關,與主觀幸福感呈顯著正相關。這說明心理資本越高,心理問題就會越少,幸福感就會越高。[4][5]其原因如下:心理資本的開發首先可以改變留守兒童對事物的消極認知,使其看到生活與學習中的積極面。其次可以增加留守兒童的成功體驗,激發積極能量,增強自我效能感。最后還可以促進留守兒童更多地采用問題解決的方法,主動應對生活與學習上的困難,減少甚至避免壓力事件的負面影響。

      2.挖掘留守兒童潛在才能,增強其競爭力

      心理資本的開發被眾多學者認為是一種投資,可以挖掘更多的兒童潛在才能,增強兒童競爭力。一方面,心理資本的開發對留守兒童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具有正向引導作用。心理資本高的個體易于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發掘積極的心理品質,彌補弱勢,甚至變弱勢為優勢。另一方面,心理資本高的個體在接受挑戰性任務時,會用積極心理資源進行自我調節,善于利用心理韌性等保護性因子有效應對逆境與困難。[6]

      3.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國家健康發展

      社會的和諧穩定關鍵在于個體的內在和諧,個體的內在和諧關鍵在于身心的健康程度。留守兒童規模大、問題多,其心理健康狀況會嚴重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開發留守兒童的心理資本,可以培養心理品質,拓展心理空間,增加心理容量,促進身心和諧。另外,開發留守兒童的心理資本,能夠挖掘其聰明才智,提升應對能力,提高工作績效,促進國家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留守兒童心理資本的開發模式

      趙景欣、申繼亮等學者提出的生態模型為留守兒童心理資本的開發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支撐。該模型認為留守兒童的發展結果不僅是個體機能和發展的特定部分,而且是整個系統動態交互作用過程中的一個有機整合部分。[7]留守兒童所處的生態系統可以區分為遠近兩種環境。遠環境主要由社會機構的組織或意識形態構成;近環境是兒童直接面對和接觸的現實,對兒童的發展影響更為重要,如家庭現狀、學校教育、同伴關系等。依據生態模型理論,我們認為建立以家庭為基礎、以學校為中心、以社會為保障的三位一體的聯動開發模式可以有效促進留守兒童心理資本的提升。

      1.家庭教育

      留守兒童生活在家庭功能不健全、親情相對缺失的環境中,他們比非留守兒童更渴望和珍惜家庭的溫暖。徐安琪與梁宗保等人的研究發現,父母的多鼓勵和高關懷對孩子的成長具有正向意義[8][9]。因此,父母或監護人在給予孩子物質支持的同時,更需要關注他們的心理需求。

      首先,父母應該采取民主的教育方式,加強親情溝通。高效的親情溝通,可以獲得孩子的理解與支持,避免其家庭自我認同意識的淡化。[10]父母外出前要充分認識到分離可能誘發兒童產生無奈、無助、失落、不安的情緒狀態,要站在孩子的立場進行平等交流,避免叮囑式或命令式的溝通,讓孩子理解父母外出務工的原因、未來可能從事的工作,讓孩子謹記聯系的方式以及以后生活學習中應當注意的事項,鼓勵孩子獨立堅強,學習分擔家庭責任。外出后,父母要加強與留守兒童的情感連結,經常通過電話或網絡等方式與孩子溝通,傾聽孩子對自己生活學習的訴說,了解孩子的同伴交往情況,肯定孩子的進步和成長,鼓勵孩子勇敢面對困境,讓孩子隨時都能感受到關愛。假期時,父母可以將孩子接到務工的城市,留出時間陪伴孩子,緩解親情饑渴,讓孩子體驗家的溫暖。

      其次,父母要加強與監護人、老師的聯系。外出前,父母應該把孩子的性格特點、生活習慣與學習狀況等向監護人、老師介紹清楚。外出后,父母應經常與監護人、老師進行溝通,尤其是孩子可能出現問題行為時,父母應及時與監護人、老師共同商討解決辦法,緊密合作,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最后,監護人要注意提升自身素養。監護人不稱職是留守兒童出現心理和行為問題的重要危險因子。監護人要認清自己扮演著留守兒童“父母”的角色,既要滿足孩子正常的物質需要,又要滿足孩子安全感、愛與歸屬、尊重的需要,還要為孩子的自我實現提供條件。因此,監護人要積極學習,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

      2.學校教育

      學校是最系統、最科學的從事教書育人的機構,可以彌補留守兒童親情及監管的缺失。如果留守兒童在學校得到老師與同學們的正向支持,擁有成功的體驗,那么他們的心理資本就可能會出現提升。

      (1)營造健康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校園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校園文化要對留守兒童的心理資本培養有所助益。首先,學校可以邀請有留守經歷的成功人士分享經驗。相似的經歷容易讓留守兒童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體驗樂觀與堅韌的力量,領悟成功并非難以企及的道理。其次,舉辦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文體活動不僅可以讓留守兒童身心放松,而且還可以調動留守兒童的能動性與創造性,培養他們組織、協調、策劃與執行的能力。再次,倡導感恩文化。引導留守兒童體味父母、老師、同學以及監護人等對自己的關愛,學會關愛自我和關心他人。

      (2)將心理資本開發滲透到日常教學中

      課程教學是傳遞知識和技能的主要載體。學校要充分發揮課程的主渠道作用,將心理資本的開發滲透到日常教學之中,特別是心理健康教育課和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之中。首先,教師要提升積極心理品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要重視自身心理資本的開發與管理,在教學時把健全的人格呈現給學生,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其次,采取啟發式、體驗式等現代教學方式,發現留守兒童的優勢,增加留守兒童的成功體驗。再次,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引導學生將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進行比較,將知識技能遷移到現實生活中。最后,教師要對學生給予積極的反饋。教師要給學生更多的話語權,鼓勵學生在教學中展示自我,分享自我。對于學生的展示分享,教師不僅要進行積極評價,而且還要引導其他同學去發現展示者的“閃光點”。

      (3)有針對性地開展團體心理輔導與個體心理咨詢

      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心理動力學原理指導下設計情境為團體成員提供幫助和指導的輔導方式。心理資本開發的團體輔導有多維和單維兩種類型。多維干預模型可以通過成功體驗、替代學習、榜樣示范、社會說服、積極反饋、生理和心理喚醒提升兒童的自我效能感;通過設置目標、達成目標提升希望水平;通過寬容過去、感恩現在、展望未來提升兒童的樂觀品質;通過聚焦優勢策略、聚焦減少危險策略、聚焦過程策略提升兒童的心理韌性。[11]單維開發是將某一方面較弱的兒童組織在一起加以針對性訓練的方式。比如可以對希望水平低的留守兒童實施目標管理訓練。[12]開發時,首先要求每個兒童設置一個有價值的目標。這個目標需要具備三個條件:(1)可以量化;(2)找到能夠保證目標不偏離方向的方法;(3)分解目標并確保各子目標的順利完成。其次,探索達成目標的途徑。探索途徑的方法有:(1)設想盡可能多的途徑;(2)互相聽取設想;(3)對途徑進行可行性評估,確認可操作的途徑。再次,設想目標實現進程中存在的障礙并設法排除。排除障礙的操作流程有:(1)考慮潛在的障礙與解決的策略;(2)與小組成員分享考慮的結果并讓小組成員給予建議;(3)如果發現之前選擇的路徑不能有效解決障礙,可重新選擇一條替代路徑。對心理問題較嚴重的留守兒童應該遵循個體咨詢為主,團體輔導為輔的原則,探究問題形成的原因,選擇合適的咨詢方式,促進留守兒童心理資本水平的提高。

      3.社會保障

      Master與Wright的研究證實在安全、平和、基礎設施完備的社會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具有更強的適應性。[13]從政府和社區等層面上提供良好的社會保障是促進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政府層面上,首先國家要加強法制建設,加大對與兒童有關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流動人口子女就學暫行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廣度與執行力度,保證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和人身權。其次,政府應該加快完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經濟與教育投入,改善農村教育環境,讓留守兒童能夠在和諧溫馨的寄宿學校中學習;政府還應該改革戶籍制度,打破城鄉二元割裂現狀,讓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擁有在城市讀書的權利和機會。最后,大眾傳媒要發揮正向輿論引導作用,加大對留守兒童關愛和保護的宣傳力度,加大對具有高心理資本留守兒童事跡的宣傳力度,打造文化新常態,形成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在社區層面上,首先要凈化周邊環境,整治網吧等娛樂場所。增設公共文化體育設施,開展豐富的文體活動,引導孩子走出網吧,走進健康的公共文化場所。其次要調動社會力量,開展公益活動。比如組織家庭教育培訓班,開展一對一的家庭幫扶活動,募捐貧困留守兒童成長基金等。最后,社區工作人員要建立留守兒童的家庭檔案,掌握留守兒童的基本信息。對于遭遇重大生活事件的兒童要啟動“特別關愛工程”,及時給予幫助,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總之,留守兒童心理資本的開發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任何一個組織或團體的單項行動都難以收到最佳效果。只有當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保障能夠按照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制定方案,協同發力,形成“三位一體”的聯動開發機制,才能優化留守兒童的成長環境,發揮最優功效。

      參考文獻

      [1] LUTHANS,F.Psychological capital:implications for HRD,retrospective analysis,and future directions[J].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2012(6).

      [2] 徐明津,楊新國,段修云.廣西留守初中生生活事件、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的現狀調查[J].廣西教育,2014(3).

      [3] 黎志華,尹霞云,蔡太生,等.留守兒童情緒和行為問題特征的潛在類別分析:基于個體為中心的研究視角[J].心理科學,2014(2).

      [4] 楊新國,徐明津,陸佩巖,等.心理資本在留守初中生生活事件與主觀幸福感關系中的調節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4(4).

      [5] 孟林,楊慧.心理資本對大學生學習壓力的調節作用―學習壓力對大學生心理焦慮、心理抑郁和主觀幸福感的影響[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6] 田喜洲.從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到心理資本――人力資源管理的新取向[J].商業研究,2009(1).

      [7] 趙景欣,申繼亮.農村留守兒童發展的生態模型與教育啟示[J].中國特殊教育,2010(7).

      [8] 徐安琪,張亮.父職參與對孩子的效用:一個生態系統論的視角[J].青年研究,2008(9).

      [9] 梁宗保,張光珍,陳會昌.父母元情緒、情緒表達與兒童社會能力的關系[J].心理學報,2012(2).

      [10] 羅國芬.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自我認同意識研究[J].青年探索,2012(1).

      [11] LUTHANS,F.,YOUSSEF,C.M.Human,social,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advantage[J].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04(2).

      [12] LUTHANS,F.,LUTHANS,K.W.,LUTHANS,B.C.Positive psychology calcapital: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J].Business Horizons,2004(1).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你懂的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 亚洲精品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77777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 | 亚洲成AⅤ人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人网站18禁|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九| 亚洲狠狠成人综合网| 中文文字幕文字幕亚洲色| 亚洲综合色7777情网站777|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亚洲av成人综合网|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 最新亚洲卡一卡二卡三新区| 亚洲熟女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自偷自拍另类视| 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影院|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专区|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在线看不卡| 另类图片亚洲校园小说区|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2| 亚洲熟女少妇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久久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第一区香蕉_国产a| 亚洲精品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久| 亚洲卡一卡2卡三卡4麻豆| 最新亚洲春色Av无码专区| 在线亚洲v日韩v|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五月天|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 91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91嫩草亚洲精品| 亚洲日产乱码一二三区别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 | 亚洲va中文字幕|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日韩在线| 亚洲无线观看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