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教育小學生的方法和經驗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小學生;科學素養;策略;課程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 (2012)02-0029-02
科學素養指的是對日常生活、社會事務以及個人決策中所需要的科學概念和科學方法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穩定的心理品質。科學教育工作者們在尋求科學教育正確目標的長期實踐中,逐步取得了共識:必須把以培養孩童的科學素養作為科學教育的總目標牢固地旗幟鮮明地樹立起來。
小學階段是科學素養的養成的啟蒙階段、奠基階段,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把過去的“自然”課改革為“科學”課,這是科學教育理念、教學方式等的深刻變革。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對兒童科學素養養成的高度重視。它是學生科學意識和科學水平的全面、整體的體現。它首先應當包括對科學的熟愛和對科學研究的極大興趣, 還應當包括對基本科學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對科學產生的過程和方法的領會和掌握, 以及科學態度的建立。
從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具體構成看,應該包括了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態度三個基本組成部分。態度是認識問題,然后才識知識和技能問題;科學知識起著基礎性的作用,是培養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載體;方法是實踐手段,是改造世界的能力,科學方法是科學實踐的基礎。筆者認為,小學生的認知能力、知識結構的特征決定了科學素養的形成不是灌輸的、強加的,而應該是熏陶的、不斷塑造的,是養成的。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的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并領悟科學的本質。”這是對科學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但是作為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只依靠課堂教學顯然是不夠的。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逐漸養成的。這就必然要求在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空間應該是開放的,跨越的;途徑應該是開放的,多渠道的;方法是多樣的,靈活的。
1 對科學教育的重視是前提
同其他課程相比,科學課程對學習場所、實驗條件和圖書資料的要求最高,花費也最多。教育經費的短缺使得我市小學科學教育教學條件長期得不到改善,使得多數學校根本無法開設科學實驗,有的部分學校雖然具備基本的實驗條件,但是由于在整個小學階段,科學是副科的教育認識的前提下,少開或者不開實驗課的情況也比較突出,這已嚴重影響到我市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學校對科學教育的重視程度偏低,主要表現在:
1.1 科學課程設置形式化,科學課程教學“語文化”。 我們調查的小學中,從課程表上看,各所學校均開設了科學科,課時量也充足。但是深入了解才發現,科學課程往往是由其他課程的任科教師兼任。通過對學生和教師的訪談,我們發現,小學生各班級的科學課一般是班主任兼任。
1.2 教學設備不足,教學資源匱乏。 科學課教學最為顯著的特點應是實踐性和操作性;最適合的教學方法應該是探究式、問題解決式的。這就要求小學科學教學需要建設實驗室,以及相配套的教學設備和學具材料。然而我所調查的幾所學校中,只有兩所小學有實驗室,實驗室的規模很小,實驗器材不夠齊全,使用率更低。科學課所用的教具幾乎都是老師和學生動手做的。在我們的觀察中發現,學校的圖書館提供的科普期刊很少,電子音像教學資料更少,大多數教師的教學資源只是教材和教學參考書。
總之,教育教學環境對科學態度的養成尤為重要,沒有尊重科學、重視科學教育的氛圍,想要提升小學生的科學素養,是不可能實現的。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校和教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筆者認為建設標準化的科學實驗室,開展正規的科學教學是當前改善環境的兩大基本問題。
2 改善科學課程教學是基礎
我們在小學的隨機聽課中發現,科學課在教學模式上更接近語文課,教學方法以閱讀和教師講解為主;有的班主任干脆把本班科學課的課時用作自己所教學科,數學或者語文。試想,這樣的一種科學教學狀態怎么能夠有效地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呢,因此改善科學課程的教學勢在必行。
2.1 在教學中要樹立“經歷科學過程,追求科學本真”的教學理念。 在培養學生科學態度的基礎上掌握科學的方法至關重要。在老師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循序漸進地指導與培養中,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探究的科學方法來學習知識,認識事物,探索真理。在這種探究的實踐活動中,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方法,完善和重塑他們認知結構。遵循人的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規律和過程,通過直觀地感受事物的性質、變化、聯系、作用、規律, 進行國際思維, 逐步形成對科學概念的深刻認識,對科學知識的全面把握。只有經歷科學過程,才能體驗科學本真的魅力,讓學生愛科學,感受科學,理解科學。這樣的過程,是建立在充分認識和尊重科學規律和小學生認知特點基礎上的,是充分考慮學習者的主觀因素和學習內容的客觀因素的前提的,是任何一種教學形式都無法比擬的。
2.2 在教學中要充分做到“教學形式活動化,教學內容生活化”。 小學科學課的學習內容絕對不僅僅是教科書呈現給我們的東西,而是存在于小學生生活環境中,在離開課堂和教科書的自然、社會、網絡、媒體中。小學生對探究活動的熱情和投入程度主要取決于他們對此項活動的興趣。課堂的空間明顯不足,不能很好地有效展開,無法關注到所有的小學生,容易流于形式。因此,科學探究活動在空間上應該是開放的、有趣味的、生活化的;應要考慮到兒童的行動能力,做到簡單、易操作。科學教學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經驗是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充分必要條件。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經驗,要求教師要深入學生生活,尋求教學內容與生活實踐的最佳契合點,合理聯系學生生活和經驗的因素,由此設計具體的教學活動。例如,在講授“植物的生長”這一內容時,可以安排小學生在家里種植小番茄,小辣椒等農作物。讓學生全面體驗從栽培、施肥、除草、結實、成熟的植物生長過程,老師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觀察、記錄、測量、體驗等工作。科學課程的教學過程應該是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活動的集合。小學生的科學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個生動有趣、富有變化的活動組合成的, 而不是古板、單一、枯燥、冗長的被告知學習方式。科學課的教學活動都能夠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扎實有效地展開科學探究過程:讓學生勇敢提出問題,帶問題去發現,動手搜集資料,準備實驗材料,學會觀察、比較、制作、記錄等基本的科學方法。這種教學結構使學生在生活中進行科學探究,切實有利于科學素養的養成教育。
3 建設一支專業化的小學科學教師隊伍是保障
從總體來說,昆明市小學教師的基本科學素養不能令人滿意,在我們對市內幾所小學科學教師科學素質調查的數據顯示,只有57 %的教師得分在60分以上。而且相對于科學知識,對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科學價值等科學哲學的理解較膚淺,甚至是認識錯誤。因此,加強小學教師科學素養,建設一支專業化的小學科學教師隊伍是關鍵。
培養小學生獨立活動的能力,就是要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從事某種活動的能力。在教學中如何才能培養小學生獨立活動的能力呢?下面就此談談本人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是培養小學生獨立活動能力的基礎
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小學生獨立活動的墊腳石,能讓他們在錯綜復雜的環境中應付自如,反之就會在遇到新問題時一片茫然,無從下手,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久而久之,則會瓦解斗志,產生“萬物皆空”的幻覺。本人所教高年級科目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要求人人過關,不僅要說得出,還要舉例運用。分階段,分層次進行檢測。對學習實在有困難的學生,實行鼓勵為主,幫扶為輔的方法。
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增強小學生獨立活動能力的重要環節
學生能獨立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是小學生積極獵取知識的表現之一。在應用題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了解應用題的組成,再通過補充條件、補充問題、改編應用題等形式來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三、注意教給思維方法,是培養小學生獨立活動能力的關鍵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由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而抽象思維需要大量具體思維的支持。因此,教師分析問題、提出問題應以具體直觀入手,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逐步引向抽象思維(由簡到難,化難為易)。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事物做周密的分析綜合,找出事物的多種屬性,把多屬性進行比較,并在此基礎上把其中的本質屬性加以概括,達到對事物本質屬性的認識,小學生才能獨立解決好問題。
四、指導學習小組活動,是培養小學生獨立活動能力的重要方面
能力是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的,獨立活動的能力更不例外。教師要指導學生組建各種學習活動小組,定期開展活動,由他們自己觀察實踐,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實踐,不斷總結鍛煉中得到提高和發展。
摘 要 隨著足球進校園活動的大力開展,足球教學也不斷深入中小學課堂。創新足球教學方法,整合教育資源,通過對小學體育課足球課實踐教學中總結的問題與經驗進行實證性分析研究,總結適合小學低段學生的足球教學方法,打造“快樂,雅趣,高效”的足球課堂。
關鍵詞 快樂 雅趣 高效 創新教學。
一、研究背景
小學低段即一、二年級學生,沒有接觸過足球運動,沒有足球基礎。因此培養足球興趣尤為重要,在小學低段課堂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影響了足球的教學,如:
(一)教學方法使用不當
小學生的學習主要以吸引學生的興趣,促進他們對學習的熱愛之心。有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忽視學生的發展狀況和學生對學習的專注度,用“填鴨式”“灌入式”向學生傳授知識,教學效果并不是特別理想,單一的教學模式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個不完整的教學體系,小學生不能夠很好的去接納。
(二)外力干擾阻發展
如今的孩子體育課上摔不得,傷不得,這對于對抗性較強的足球運動來說是一項很大的挑戰。同時師資的匱乏,場地設施落后等因素,都阻礙了足球運動的發展。
所以這些問題需要教師們結合學生實際,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設計出適合小學低段學生的教學方法,從而打造出小學低段“快樂,雅趣,高效”的足球課堂。
二、研究意義
(一)享“快樂”:傳統教學沒有靈活的教學和生動的教學課堂,乏味的課堂磨滅了學生能動的思想,學生很難得到成功的感覺,更別提“快樂”。筆者通過研究,將傳統教學與游戲教學巧妙結合,讓學生在“玩中練,練中學”,激發對足球的學練激情,感受成功的喜悅,獲得快樂的體驗。
(二)育“雅趣”:雅,動中有穩,穩中有序;趣:釋放兒童的天性,不禁錮,充分發揮他們童趣與創造力。就低段足球教學而言,適合學生的足球學習方法,可以一改足球學習“混亂”、“危險”的情況,更多的是讓學生體會到足球運動的快樂。
(三)促“高效”:筆者在實踐教學中發現許多存在的問題。每周一節足球課,雖然保證了量的積累,但對于足球教學無法形成動作系統教學,故而調整課程結構很重要。對于非小班化足球教學,必須做到精講、多練,向課堂要效率。
三、研究過程
(一)基本教法出新意
小學生的學習主要以興趣為引導,讓他們能夠在“玩”中學習,不能以灌輸的方式讓學生接納知識。那么教師在足球教學的過程中就應當擯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利用信息知識的更新,不斷總結教學方法。筆者教學實踐研究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而采用講解示范與游戲練習法相結合、科學精簡學習內容、循序漸進式教學模式等等,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足球運動技術,為學生足球奠定堅實基礎。
(二)游戲教學快樂多
筆者始終堅持“寓教于樂”的教學理念,即通過一些足球游戲來增加小學生對足球的興趣,從而提高小學生的教學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1.游戲設計要針對。在游戲的選擇與開展上不能盲目,開展游戲教學的目的是使教學任務完成得更好。如學習踩球技術時,身體重心的平衡非常重要,熱身活動中可以與學生做“金雞獨立”“大鵬展翅”“看誰反應快”等小游戲,不僅調動積極性,更是巧妙地將技術教學與游戲融合。
2.游戲設計要可行。在足球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在剛開始的時候不能讓學生做運動量太大的游戲,以免運動負荷過重。低年級的教學可以采用比較簡單的游戲,如固定墊球比賽、射門比賽、運球繞竿比賽等。同時,還可以多用學生已經會的游戲進行創編,如將學生熟悉的“身w有磁性”改編,結合足球教學,既有趣,又讓學生愉快的與足球做“朋友”“捕魚”游戲創編后,應用到足球踢球比賽中效果佳。
3.游戲設計要鞏固。在選擇游戲的時候不僅要滿足學生的需求,還要考慮老師的教學任務問題.即所選擇的游戲要與教學任務相聯系,不能脫離教學。所以要利用游戲的趣味性克服體育教學難點,鞏固教學。
(三)善用道具促高效
對于小學低段學生而言,體育器材在他們眼里更像是“玩具”足球教學中就應當采取新穎的手段去吸引學生的注意,讓他們能夠很好的融入到其中來。1.球兒總是跑,網兜來幫忙;2.反應不夠快,繩梯辦法多;3.來個小比賽,小小球門贊。
(四)整合資源助發展
目前,我國小學的足球教育發展狀況并不是很理想。最突出的表現在體育場地等相關的基礎設施還不完善,小學足球的師資力量較為薄弱。只有重視小學足球教育的發展,小學足球教育才會向更加健康方向發展。1.加大足球基礎設施。2.提升教師自身素質。
四、研究方法
(一)文獻資料法
筆者為了達到研究目的,提高研究效果,瀏覽國內外教育教學論文,收集了有關小學生行為心理學、足球教學法等相關資料,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據。
(二)訪談法
為了收集更全面的資料和經驗,筆者拜訪了多位有經驗的足球專家以及一線足球教師,針對不同年齡階段采用教學方法與手段進行探討,為本了經驗準備。
五、總結
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及學情狀況,創新教學方法,設計適合小學低段學生的足球課程,才能真正實現“快樂,雅趣,高效”的課程理念。相信這顆興趣的種子,會生根發芽,為學生今后的足球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教育事業面臨著巨大的改革,在小學教學中,基本活動經驗是課程教學的核心部分,主要是通過學生直接的活動或者間接的交流來獲得活動經驗,活動經驗的獲得能夠很大程度上使學生對知識進行掌握,這是學生更好掌握知識的前提,也是知識學習的必要條件。以數學課程為例,探討學生通過直接經驗或間接經驗來獲得基本活動經驗的途徑。本文主要闡述了小學生基本活動經驗方法的獲取。
關鍵詞 小學生;活動經驗;途徑方法
隨經過反復研究得出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我國素質教育。小學生從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學著我國教育的不斷深入改革,對小學生提出了“基本活動經驗”教學,此種教學方法是我國習與掌握到活動經驗和基本思想的產生,都體現出了我國素質教育的發展趨勢。但是基本活動經驗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針對一些問題進行必要的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基本活動經驗概述
基本活動經驗是義務教育教學提出的核心理念,在提高學生教學質量的同時受到教師的認可。現實的教育中有很大的客觀性,與基本活動經驗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基本活動經驗具有很大的個體性,并且有一定的內隱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對教學活動的過程進行詳細的分析和研究,找出基本活動經驗中的學習規律,能夠提高學生基本活動經驗的發展。
基本活動經驗指的是學生通過學科活動后留下的關于這種學科的直接反映,這種反映既有感知的成分,也有反思后規律性內容,這種規律性內容包括方法性內容和策略性內容,還包含了對學科的情緒反映和情感體驗。基本活動經驗屬于個體知識,與個體的情意狀態、認知水平和經驗的加工有很大關系,與個體參與活動的程度有很大關系。一般情況下,高層次活動參與和高水平思維兩者不可分割,相輔相成,這里說的高層次活動參與指的是認知參與、行為參與和情感參與。
在小學教學中,學生對某些學科采用一定的教學方法對重要內容進行沉淀,反映出了基本活動經驗,這里面有學生對知識學習留下的直接經驗,還有經過對知識進行分析和反思后得到的個體知識。相對于某一科知識的學習,基本活動經驗經過沉淀升華,轉變成一種直觀能力。
二、小學生獲得基本活動經驗的方法
(一)對話中獲得間接經驗
(1)與文本對話獲得間接經驗
文本指的是課程載體的教科書和其他閱讀書籍,是學生間接經驗活動的載體,本文內容是前人通過直接經驗獲得,對內容的學習是學生通過與文本對話的方式進行經驗的獲得。
例如,讓學生觀察日歷中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運用已有經驗來得到更多的間接活動經驗。
(2)與同伴對話獲得間接經驗
教育的本質就是經驗改造,這種改造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快速獲取經驗的渠道,學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自身都有本質的活動經驗,不同經驗形成了間接經驗的主要來源,通過和學生進行對話,互相交流和互相分享經驗來達到間接經驗的增長。
(二)實踐獲得活動經驗
(1)在活動中獲得直接經驗
活動是學生獲得經驗的一個重要方式,通過有意義的活動使學生形成一種基本活動經驗。在活動教學中,教師要給所有同學設置一個好的活動情景,激發學生對活動的主動性,以此來獲得必要的基礎活動經驗,為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
例如,教師在講解《比例的應用》時,可以帶領學生來到課堂外,讓學生觀察樹的實際高度和樹影長度之間的變化,人高和人影的變化,由此可以發現,所有事物實際高度和影長有一定聯系,進而得出在同一時間內各事物的長度與影長之間的比值是相同的,根據用這種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不但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提升了基本活動經驗。
(2)在運用中獲得直接經驗
學習的目的是生活的應用,主要問題是學生能否在生活中進行知識的運用,實踐是獲得基本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對知識的實際應用來獲得活動經驗,并提高學生實際問題解決的能力。
例如,教師在進行《運算律》時,可以通過生活情景:商店有幾種商品,書包105元、練習本5元、鉛筆1元等。小明有142元,想買一個書包,應找回多少錢?學生由經驗很快算出,教師又問,如果小明有一張100的和42元零錢,怎樣付錢呢?學生根據已有經驗算出現付100,再付5元,讓學生的活動經驗運用在實踐中。
三、結束語
通過上文可以看出,小學生能夠通過多種途徑來獲得基本活動經驗,直接實踐獲得和間接獲得是該教學最主要的教學方式。有實踐總結出,教學內容的完成要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對教學結構進行重新組合和認知優化等,形成一種全新的基本活動經驗。教師在教學中需要給學生們提供可供操作和對話的機會,使學生在新的學習模式中不但獲得新的知識,而且獲得基本活動經驗。
參考文獻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具有明顯的優勢。本文分析了小學生數學創新意識的意義,并深入探討了小學數學教學與創新意識培養的關系。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創新意識
人類的歷史是一個不斷創新的歷史。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人始終是決定性的因素,古今中外的教育無不把挖掘人的潛能、培育人的精神看成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把兒童的教育始終擺在頭等重要的地位。
一、培養小學生數學創新意識的意義
《學會生存》一書指出:教育具有培養創造精神和壓抑創造精神的雙重力量。”也就是說,好的教育方式,對兒童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否則也是一種傷害。7-12歲是人的智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從人腦發育看,6-7歲時,腦重達1280克,為成人腦重的90%,到12歲時,大腦的重量一般能達到1400克,與成人的平均腦相等,大腦容積也接近成人水平。從思維特點看,按照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對心理發展的劃分,7-12歲屬于具體運算階段。這個階段兒童的思維是由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轉折期,即所謂的“關鍵期”。不少生理心理專家研究表明,錯過人生發展的一些關鍵期,其損失是無法彌補的。
培養小學生創新意識是創新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創新教育在我們國家是1999年為了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而提出的,指“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為指導,采用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手段,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和創造,使之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為宗旨的教育”。強調要以人為本,著眼于學生的發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以培養創新性人才為基本價值取向。學生發展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相對于自我不斷挑戰,不斷突破,不新創新的過程。創新意識就好比是兒童思維或智力發展的“生長點”,是創新的前提和關鍵,是人們進行創新活動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是創新素質的基礎。沒有創新意識,好比沒有商業意識的人難以致富,沒有創造欲望的人難以搞發明創造一個道理。有了創新意識,人的思維就像一張開口的網,隨時準備捕捉新的信息,接受新的事物,抓住創新機會,產生創新方法,啟動創新思維,從而獲得創新成果(中國學術期刊物大拇指中心)。
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數學的影響已經遍及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成為推動人類文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優化學生的思維方式,增強學生有效地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創新的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然和人類社會,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勇于探索創新的精神。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要提供養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正是向他們提供養料,使之茁壯成長,成為一個創新型人才。
小學數學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任務,也有利于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兩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①“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知識本身的抽象性和邏輯結構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受到思維的鍛煉。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步發展抽象思維,正處于思維能力發展和思維方式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多采用直觀教學,讓學生在感知、操作實物和具體的模型基礎上,使用數學語言進行歸納、類比、猜想、論證或根據已有的事實進行數學推測和解釋,培養學生進行數學的思考等,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非常有利的。但是,數學題一般都有固定的解題思路,學生易養成固定的解題習慣,如:運用如分析、綜合、推理、類比等方法解題,長期如此,學生易養成思維惰性,而要求學生創造性的解題,除了綜合運用這些方法外,還要運用一些非邏輯性的解題方法,如:直覺、想象、靈
感等,以增加思維的靈活性,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優化。
二、注重學生知識經驗的拓展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認識是一種以主體己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的建構活動”。數學盡管表現為形式化的符號,但它在學生的生活背景中都可以找到實體模型。學生雖小,但在進入教室前,他們都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對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任人涂抹的一張白紙或任意裝灌的容器。在數學學習中,學生是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對新知識進行有選擇的加工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這個過程主要是一個“順應”的過程,即舊有的認知框架不斷地被有明顯優勢的新認知框架所代替,從而智力得到發展。若新知識和舊知識無潛在的、實質性的必然聯系,學生便難以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其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其創新意識的養成也并非空穴來風,沒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作依托,創新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疑緣木求魚。從這個角度講,強化學生的求知欲,
豐富學生的知識經驗,是教師教學追求的一個目標。
三、注重學生身心和諧的發展
身心和諧自由地發展是學生養成獨立人格的條件。獨立的人格是學生形成創新意識的條件。無獨立人格,人的思想就像套上枷鎖,難以有獨立的見解。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必須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相匹配,才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使學生的身心愉悅,樂學愿學,從而促進學生身心更好地發展。在小學同一發展階段的兒童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不同發展階段的兒童思維特點是不一樣的,這是教師教學時必須認真考慮的。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只會得不償失,阻礙學生的發展,損害學生的健康,造成學生人格的扭曲,比如: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學生的個性泯滅,成為分數“奴隸”。學生身心和諧地發展是數學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數學教學的歸宿。
參考文獻:
1鄭毓信,梁貫成.認知科學·建構主義與數學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袁中學,馮明才.小學數學創新教育探索[C].沈陽:白山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