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科技項目獎勵辦法

      科技項目獎勵辦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科技項目獎勵辦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科技項目獎勵辦法

      科技項目獎勵辦法范文第1篇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全文第一條 為了獎勵在本市科學技術進步活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組織,調動科學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速本市科學技術進步,促進首都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等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市人民政府設立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以下簡稱市科學技術獎)。

      市科學技術獎用于獎勵本市行政區域內對科學技術創新和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重點獎勵在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重點發展行業和科技發展重點領域中取得的技術成果、采取產學研聯合創新機制研究開發并在本市實施應用的技術成果、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或者形成國家或者國際標準的技術成果等。

      第三條 本市科學技術獎勵貫徹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方針,鼓勵自主創新、促進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與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密切結合,加速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第四條 市科學技術獎的評審、授予,實行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

      第五條 市科學技術行政部門負責市科學技術獎評審的組織和管理工作。

      第六條 市人民政府設立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會(以下簡稱評審委員會)。評審委員會下設若干專業評審委員會,依照本辦法的規定,負責市科學技術獎的評審工作。

      評審委員會由政府相關部門主管科技工作的負責人和行業領域專家組成,其中行業領域專家比例不少于50%。評審委員會組成人員的人選,由市科學技術行政部門提出,報市人民政府批準,任期三年。

      各專業評審委員會由相關專業領域的專家組成,各專業評審委員會的人選由市科學技術行政部門確定。

      市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承擔評審委員會的日常工作。

      第七條 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利用非財政性經費設立面向本市的地方性科學技術獎項,應當向市科學技術行政部門辦理登記手續。

      社會組織或者個人經登記設立面向本市的地方性科學技術獎項,在評審、獎勵活動中不得收取任何費用。

      第八條 市科學技術獎的獎勵范圍包括:

      (一)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取得的技術成果,應用于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取得較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

      (二)在產品、工藝、材料等方面研究開發共性技術和關鍵性技術,實施后取得較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

      (三)在轉化、推廣科技成果并使之產業化中,取得顯著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

      (四)在科學技術基礎性工作和社會公益性科學技術事業中取得較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

      (五)闡明自然現象、特征、規律,在學術上有新見解,得到國內外學術界公認的基礎研究成果,對科學技術發展具有重要價值的;

      (六)研究成果對推動決策科學化和管理現代化,促進科技、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起重大作用的;

      (七)外國組織或者個人同本市的組織或者個人合作研究、開發的重大科學技術成果;

      (八)對提高公眾的科學文化素養具有明顯成效的科普作品。

      第九條 下列成果不屬于市科學技術獎的評審范圍:

      (一)涉及國防、國家安全并由于國家安全和保密原因不能公開的成果;

      (二)正在研究且不能在其他領域應用的成果;

      (三)存在知識產權以及有關完成單位、完成人員等方面爭議的成果;

      (四)已申報其他省(部)級科技獎勵的成果。

      第十條 市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獎勵一次,由市人民政府頒發證書和獎金。獎勵經費由市財政列支。

      第十一條 市科學技術獎分設重大科技創新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其中,每年一等獎為30項左右,二等獎為60項左右。獎金數額由市科學技術行政部門會同市財政部門規定。

      對于完成取得重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技創新的組織和個人,可以授予重大科技創新獎。有關重大科技創新獎的評審事項,由市科學技術行政部門報市人民政府決定。

      第十二條 市科學技術獎單項獎勵授獎人數一等獎不超過15人,二等獎不超過10人,三等獎不超過6人。獲獎人員按貢獻大小排序。

      重大工程類和重大推廣類成果,依據單位申報,獎項可以僅授予組織。

      第十三條 市科學技術獎的候選項目由本市行政區域內的下列組織推薦:

      (一)國家及本市有關部門;

      (二)所在區、縣人民政府;

      (三)市科學技術行政部門認可的其他組織和個人。

      第十四條 各專業評審委員會負責對候選項目進行初審,根據市科學技術行政部門制定的評審標準和評價指標實行記名投票,提出獎勵項目的初審結果。

      第十五條 市科學技術獎初審結果實行公告異議制度。初審結果在市科學技術行政部門指定的媒體上公布,公告期為30天。公告期內對初審結果有異議的,可以提請復審。

      市科學技術行政部門組織有關專家對獎勵項目有異議的進行復審,并記名投票表決,作出復審意見,提交評審委員會。

      第十六條 評審委員會根據獎勵的重點,對初審結果和復審意見進行綜合評議,并記名投票表決,提出項目獲獎人選和獎勵等級的評審意見。

      第十七條 市科學技術行政部門對評審委員會提出的市科學技術獎的獲獎人選和獎勵等級的評審意見進行審核后,報市人民政府批準。

      第十八條 市政府有關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協同做好市科學技術獎的評審監督工作。

      第十九條 獲得市科學技術獎的組織,應當從實施獲獎項目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獎勵獲獎項目的主要完成人員。

      第二十條 市科學技術獎的獲獎人申請市科技計劃項目時,在同等條件下,可以優先立項。

      第二十一條 市科學技術獎重大科技創新獎、一等獎、二等獎的獲獎項目,符合國家級科學技術獎申報條件的,由市科學技術行政部門負責推薦。

      第二十二條 評審專家及相關工作人員應當遵守評審工作規定,不得與獲獎候選人單獨接觸,不得透露評審項目的技術內容及評審情況;涉及當年申報獎勵項目或者與申報獎勵項目的組織或者個人有利害關系的,應當回避。

      第二十三條 對弄虛作假、剽竊他人成果等騙取獎勵的,由市科學技術行政部門報經市人民政府批準,撤銷其獎勵,追回獎金和證書,并在相關媒體予以公布。

      第二十四條 評審專家及工作人員在評審工作中有弄虛作假、徇私舞弊以及其他違反評審規定行為的,由其所在主管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分;由市科學技術行政部門報經市人民政府批準,取消其評審專家資格。

      第二十五條 推薦單位提供虛假材料,協助他人騙取市科學技術獎的,由市科學技術行政部門取消其三年內的推薦資格,并在相關媒體予以公布。

      第二十六條 社會組織或者個人未經登記,擅自設立面向本市的地方性科學技術獎項的,由市科學技術行政部門予以取締。

      社會組織或者個人經登記設立的面向本市的地方性科學技術獎項,在評審、獎勵活動中收取費用的,由市科學技術行政部門沒收其所收取的費用,可以并處所收取費用的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撤銷登記。

      第二十七條 本辦法自20xx年5月8日起施行。1988年市政府的《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勵辦法》(京政發〔1988〕121號)同時廢止。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有什么新變化市人民政府決定對《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作如下修改:

      一、第六條增加一款,作為第四款:市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承擔評審委員會的日常工作。

      二、第七條修改為: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利用非財政性經費設立面向本市的地方性科學技術獎項,應當向市科學技術行政部門辦理登記手續。社會組織或者個人經登記設立面向本市的地方性科學技術獎項,在評審、獎勵活動中不得收取任何費用。

      三、第十一條第一款修改為:市科學技術獎分設重大科技創新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其中,每年一等獎為30項左右,二等獎為60項左右。獎金數額由市科學技術行政部門會同市財政部門規定。

      四、第十四條修改為:各專業評審委員會負責對候選項目進行初審,根據市科學技術行政部門制定的評審標準和評價指標實行記名投票,提出獎勵項目的初審結果。

      五、第十五條第二款修改為:市科學技術行政部門組織有關專家對獎勵項目有異議的進行復審,并記名投票表決,作出復審意見,提交評審委員會。

      六、第十六條修改為:評審委員會根據獎勵的重點,對初審結果和復審意見進行綜合評議,并記名投票表決,提出項目獲獎人選和獎勵等級的評審意見。

      七、第十七條修改為:市科學技術行政部門對評審委員會提出的市科學技術獎的獲獎人選和獎勵等級的評審意見進行審核后,報市人民政府批準。

      科技項目獎勵辦法范文第2篇

      第一條為加快推進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以下簡稱農高區)建設,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促進農業高技術成果轉化應用,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推動全區由農業大區向農業強區跨越,特制訂本辦法。

      第二條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是指通過國家或省級科技部門認定的農業科技型企業。精深農產品是指通過高新技術和現代工藝開發的高附加值農副產品。

      第三條區政府每年統籌農業綜合開發、水利、財政、科技、基地品牌、農業產業化經營等項目資金,集中安排用于農高區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扶持產業發展。

      第二章獎勵標準

      第四條區財政每年安排不低于3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農高區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基地建設和品牌創建獎勵補助。

      第五條在農業生物技術、種子種苗、農產品保鮮和加工增值、農業資源保護和利用、農業工程等技術方面,轉化1項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勵10萬元,轉化1項省級科技成果獎勵5萬元。

      第六條對在農高區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按區招商引資獎勵辦法予以獎勵補助。

      第七條建設優質農產品基地(園區),達到國家級示范基地標準的,獎勵50萬元;達到省級示范基地標準的,獎勵30萬元;達到市級示范基地標準的,獎勵10萬元;達到市級生產基地標準的,獎勵5萬元。

      第八條對獲得中國馳名商標或中國名牌產品(含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每個給予獎勵10萬元;獲得省著名商標或省名牌產品的,每個獎勵5萬元;獲得“市十佳品牌”、“知名品牌”稱號的優質農產品分別獎勵5萬元、3萬元。

      第九條對新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基地認證(年度換證的除外),每個分別獎勵0.5萬元、1萬元、1.5萬元;獲得食品國際質量認證的優質農產品,每個獎勵4萬元。

      第十條農產品基地土地流轉面積集中連片1000畝以上且經營年限5年以上的,每畝一次性補助300元。

      第十一條對獲得省高新技術企業認證的入園企業獎勵5萬元,對獲得國家高新企業認證的入園企業獎勵10萬元。對批準建設國家級、省級企業研發中心的,分別獎勵20萬元、10萬元。

      第十二條對農高區建設做出突出成績的鎮街,在年度考核時給予單項獎勵:一等獎一個,獎勵10萬元;二等獎二個,各獎勵5萬元。對農業高新區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組織或個人,由區政府根據其納稅和帶動農民增收等情況給予獎勵。對在農業高新區引進項目和資金中發揮媒介作用、做出貢獻的國內外社會團體、經濟組織和個人,由區政府按照有關規定給予獎勵。

      第十三條新建優質農產品基地,生產設施投入300萬元以上、規模達到市級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標準的,按照設施投入額3倍計算招商引資任務。

      第十四條同一項目符合多個獎勵標準的按最高標準執行,不重復獎勵。

      第三章獎勵實施

      第十五條農高區建設工作獎勵補助實行集中報審辦法,原則上每年進行一次。

      第十六條區農高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年終組織監察、審計、科技、財政、農業、水務、林業、畜牧獸醫等有關部門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建設、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建設、品牌創建等完成情況進行考核,根據獎勵辦法進行項目的評審、認定、獎勵工作。

      第十七條農高區建設獎勵資金實行申報評比制度。區農高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有關部門對各鎮街上報的項目進行嚴格評審,確定入選獎勵項目,并進行不少于7天的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第十八條對公示有異議的,由區農高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織進行復審。經公示確定的擬獎項目,報區政府批準兌現獎勵。

      第四章附則

      科技項目獎勵辦法范文第3篇

      生產力促進中心的重點工作就是做好科技服務企業工作,為企業的發展搭建科技服務平臺。一是主攻項目。圍繞我縣經濟社會發展重點,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及時加強了與國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廳的溝通協調,在項目的論證、申報、實施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今年,我們經過精心準備,申報了1項國家富民強縣專項計劃,申報了2項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申報了4項省級科技項目,這些項目的申報和實施,加快了我縣優勢特色產業、新興產業的發展;二是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取得了突破。縣唯冠油壓機械有限責任公司與井岡山大學合作,投資100多萬元興建了我市第一個“市液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企業的自主創新和高校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搭建了一個高新技術平臺,先后研究開發生產了一系列小流量多頭泵新產品,有4項發明獲國家專利,其開發的“GBT02-3小流量多頭泵”獲得了“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國家重點新產品證書”和“省優秀科技新產品”等多項榮譽稱號;三是扎實推進企業技術創新。充分發揮科技計劃項目的導向作用,推進企業發展。目前,我縣企業正在實施的省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有14項,其中國家科技人員入園入企項目2項,省科技富民強縣項目1項,省科技支撐計劃1項,省星火計劃項目1項,省重點新產品計劃9項;四是積極尋求上級科技部門的立項和資金支持。為了多方位增加科技經費的投入,我們積極和上級科技部門加強聯系,爭取多立項,多獲資金,經過努力,獲得市以上項目資金共計70余萬元,為我縣科技項目的實施提供了一些資金支持,有力地推動了我縣科技基礎工作的建設和省級民營科技園區的發展。

      二、人才引入園區,夯實科技發展基礎

      為了加速園區企業發展進程,我們把人才戰略作為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關鍵舉措,認真加以貫徹落實。一是在園區企業開展摸底調查,發放企業人才、技術需求表征集需求信息,接著我們會同企業與省、市有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進行溝通協商,在技術、項目、資金等方面的合作進行商談,最后有縣唯冠油壓、火腿公司等10家企業采用柔性引進的方式與相關專家簽訂了合作協議;二是組織相關企業與省內外高等院校簽訂人才培訓供需長期合作協議,制定了從低級到高級人才培養計劃,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多層次、全方位的智力和人才支撐;三是出臺優惠政策,組織企業直接到人才密集區招才,把優秀人才吸引到園區創業。到目前為止,園區企業已引進高級技術人才20余名,中級技術人才80余名。

      三、落實科技政策,努力推進科技進步

      科技項目獎勵辦法范文第4篇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本縣科學技術獎的推薦、評審、授予等活動。

      第三條:縣人民政府設立縣科學技術獎(以下簡稱為縣科學技術獎),分為最高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每兩年評審一次。

      第四條:縣科學技術局負責全縣科學技術獎評審的組織和管理工作,負責向省、市科技主管部門推薦本縣申報省、市科學技術獎項目。

      第五條:縣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者必須是在本縣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科學技術產業中做出巨大經濟、社會效益或在科學技術研究、攻關、開發、應用推廣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對科學技術發展做出特殊貢獻,在國內、省內、市內、縣內產生重大影響的科技人員和組織。

      經評審,沒有符合前款規定的,縣最高科學技術獎可以空缺。

      第六條:縣科學技術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分別授予下列科技人員和組織:

      (一)在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產生重大影響,并取得顯著經濟效益的;

      (二)在基礎研究或者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征和規律,做出重要貢獻的;

      (三)在運用科學技術知識做出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中有重大發明創造,且符合國家經濟政策導向,經實施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顯著的;

      (四)在完成重大科學技術工程、計劃、項目,推廣應用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和高新技術產業化,以及在科學技術基礎性工作或者社會公益性科學技術事業等方面做出重要貢獻,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顯著的。

      第七條:縣科學技術獎候選人或者項目由下列單位或者個人推薦:

      (一)各鄉鎮人民政府;

      (二)縣人民政府組成部門及直屬機構;

      (三)省、市駐麟單位;

      (四)省科學技術最高成就獎獲得者、市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縣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五)經縣科技局認可的其它組織和個人。

      第八條:推薦單位或者個人應按規定的限額推薦縣科學技術獎候選人或者項目,填寫統一格式的申報表,提供真實可靠的評價證明材料,并提出獎勵等級的建議。

      第九條:縣人民政府設立縣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其組成人員由縣科技局提出,報縣人民政府審定。其主要職責是:

      (一)聘請有關專家、學者組成縣科學技術獎評審委員會(以下簡稱評審委員會);

      (二)制定評定獎勵等級標準;

      (三)審定評審委員會的評審結果;

      (四)為完善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工作提供政策性意見和建議;

      (五)研究解決縣科學技術獎評審工作中的其它重大問題。

      縣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下設獎勵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辦公室設在縣科技局)。

      評審委員會根據評審工作需要,可下設若干個專業評審組,各專業評審組負責本專業范圍內的科學技術獎評審工作。

      第十條:縣科學技術獎的評審規則由縣科技局制定。被推薦為縣科學技術獎的候選人不能作為評審委員會委員。

      第十一條:參與推薦、評審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對所涉及的技術內容及評審情況嚴格保密,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技術內容和評審情況,不得剽竊技術成果。

      第十二條:專業評審工作結束后,評審委員會向縣獎勵委員會提出擬獎人選和項目以及獎勵等級的建議。

      第十三條:縣科學技術獎在評審委員會評審結束后,應進行公告,接受社會監督。

      對縣科學技術獎候選人和組織及項目有異議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填寫異議登記表并附必要的證明材料,自公告之日起30日內向縣獎勵辦公室提出,逾期且無正當理由的,不予受理。

      獎勵等級不在異議范圍內。

      第十四條:獎勵辦公室向評審委員會報告異議核實情況及處理意見,提請評審委員會決定,并及時通知異議方及推薦單位或者推薦人。

      異議在30日以內處理完畢的,可以提交參加本次評審;因情況復雜,30日以上半年之內處理完畢的,應當重新推薦,參加下次評審。

      第十五條:縣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根據評審委員會的評審結果做出擬獎人選、項目以及獎勵等級的決議,由縣科技局報縣人民政府批準。

      第十六條:縣科學技術獎的獎金總額為5萬元。其中,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3萬元,一等獎獎金0.5萬元,二等獎獎金0.3萬元,三等獎獎金0.1萬元。一、二、三等獎獎勵名額限額10名(一等獎1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6名),獎金總額為2萬元,一、二、三等獎獎勵名額及獎金數額亦可根據實際增減。

      最高科學技術獎由縣長簽署并頒發證書,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由縣人民政府頒發證書。

      第十七條:當評定的獎勵名額少于應獎勵的各等級限額時,則按實際評定的結果予以獎勵,空缺的獎勵等級名額在下次獎勵中不予追加。

      第十八條:縣科學技術獎的獎勵經費列入評審當年財政預算,劃撥縣科技局。

      第十九條:縣科學技術獎的獎勵證書不作為確定科學技術成果權屬的直接依據。

      第二十條:剽竊、侵奪他人的發現、發明和其他科學技術成果,或以其他不正當手段騙取縣科學技術獎的,由縣科技局報經縣人民政府批準后撤銷獎勵,追回證書和獎金。

      第二十一條:推薦單位和個人提供虛假數據、材料、協助他人騙取縣科學技術獎的,由縣科技局通報批評;情節嚴重的,暫停或者取消其推薦資格;對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其主管部門或監察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科技項目獎勵辦法范文第5篇

      摘 要:近幾年高職院校科研水平雖然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仍存在一些問題:科研管理的激勵機制導向性不夠明確,科研人員的應用性成果較少,而且研究內容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脫節等。這一系列問題導致科研難以服務社會。如何引導高職院校科研朝著有利于為地方社會服務的方向發展,是當下高職院校需要解決的迫切問題。本文從完善科研激勵機制的角度出發,以溫州科技職業學院為個案,就高職院校如何引導科研人員積極服務社會、扎根地方、服務地方,如何適應地方發展,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 科研激勵 服務社會

      歷年來,高職院校以教學和社會服務為主要任務,對科研重視不夠。近年來,由于高校體制改革進程加快,高校科研人員飽和,充實到高職院校,使得高職院校科研實力顯著提升。高職院校已經成為我國科技創新隊伍中的新生力量、地方創新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各地創造、積累和傳播知識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是建設地方創新體系的骨干力量,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人才保證和技術支撐。有效的激勵機制能夠提高高職院校科研人員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發揮科研人員的潛力,如何運用激勵機制促進科研服務社會成為高職院校科研工作發展的關鍵問題。

      隨著辦學條件的逐步發展,高職院校的科研能力以及服務地方社會、經濟建設和發展的能力不斷提高,以往教學型的高職院校逐步向教學科研綜合發展轉變。高職院校科研工作圍繞為學科建設服務、為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服務、為教學工作服務的特點,要求高職院校科研管理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提高高職院校自身的科研水平,才能在為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服務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本文以溫州科技職業學院為例,介紹其如何運用激勵機制引導科研服務社會。

      一、高職院校科研激勵機制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職院校的科研激勵機制都是借鑒比較好的本科院校的經驗,但由于針對性不強,普遍存在激勵不力的現象。此外,大多數高職院校把科研激勵的重點放在項目申報、成果獲獎、高質量論文等縱向成果和理論成果上,對橫向項目或者服務地方社會這塊工作的激勵重視程度遠遠不夠。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均是高等教育的三大社會職能之一。好的科研激勵機制對高職院校科研事業的發展有著導向和促進作用,而完善科研激勵措施是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激勵方式具有階段性和時效性[1],激勵機制缺乏系統性,激勵手段單一,注重物質激勵,缺乏精神激勵[2],且激勵機制不能與時俱進,存在不公平現象等等,制約著高職院校的發展。

      二、高職院校科研激勵機制遵循的基本原則

      高職院校科研激勵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導向性原則

      激勵機制的實施應體現公開、公平、公正、競爭和按勞所得、按知分配的思想,鼓勵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

      2.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并重的原則

      在對科研人員進行物質獎勵的同時,還要與精神獎勵相結合。

      3.定性獎勵與定量獎勵相結合的原則

      除了有明確具有導向性的定性獎勵以外,還必須科學地對成果進行量化統計,并在此基礎上予以獎勵。既要重獎有突出貢獻的科研人員,又要保護其他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進取精神[3]。

      4.激勵約束機制并舉的原則

      科研管理部門制定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對實現科研活動的任務和目標具有極其重要的保障作用,與此同時,要制定必要的相應的懲處制度,懲罰、警告那些對科研工作消極怠慢、違背科研職業道德和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個人或部門。

      總之,激勵必須起到鼓勵先進、懲治落后的作用,要獎得合理、懲得合法,獎懲均要起到激勵作用[4]。

      三、我院科研激勵機制現狀

      為了推進科研服務社會和地方經濟,溫州科技職業學院出臺了津貼分配辦法(科研業績計分辦法)、溫州科技職業學院科技獎勵辦法、科研經費管理辦法、科技特派員實施辦法及科研團隊建設試行辦法等方面的制度,努力做到科研激勵機制與時俱進及公平化。

      具體激勵機制及實施辦法如下:

      1.科研津貼分配辦法(科研業績計分辦法)

      溫州科技職業學院的《科研業績計分辦法》是2009年12月制定出臺,2010年1月1日正式實施。該辦法在科研激勵政策上是最受人關注的,有較好科研成果的老師都對這個文件有所了解。學校以半學年為單位,在每年的七月和次年的一月對全院教師在過去半年的科研成果進行統計,并根據審核結果發放過去半年的科研業績津貼。此管理辦法將科研業績大致分為學術論文、學術著作、科研立項、成果獲獎、經費和專利等部分。根據辦法,凡以第一作者第一單位在公開刊物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科研業績分,學術期刊定級標準主要參照的是浙江大學,按照SCI、EI、一級、二級標準,給予不同的科研業績分;凡我校教師為第一著者公開出版的學術著作,按出版社的等級不同,學校給予科研業績分;凡在科研處登記的市、廳級以上的科研項目,學校給與科研業績分;凡學校教師獲得廳、市級以上科研成果獎,學校給予科研業績分;凡有科研經費進入溫州科技職業學院,按照經費性質不同給予科研業績分;凡以溫州科技職業學院為第一單位的我院教師為專利權人的知識產權,學校給予科研業績分。全院科研業績分經過審核、計算完畢后,視學校當年的財務情況規定一個業績分的津貼額度,發給科研人員業績津貼,大大鼓舞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2.科技獎勵辦法和科研經費配套管理辦法

      溫州科技職業學院的《科技獎勵辦法》是對優秀的科研成績再次進行獎勵,以激勵廣大教師的積極性。科技獎勵辦法是以季度為單位,對優秀的科研成果進行獎勵。凡獲準省(部)級以上立項課題,獎勵0.5-20萬元不等;凡獲市級以上成果獲獎,獎勵0.3-200萬元不等;凡通過新品種審定或獲得新專利,獎勵0.3-2萬元不等;凡爭取到各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掛牌當年給予一次性獎勵;凡爭取到區域試驗站、測試中心、人文社科基地等,掛牌當年給予一次性獎勵;凡爭取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掛牌當年給予一次性獎勵等;此外,對成果推廣、論文、著作等也制定了相應的獎勵政策。而科研經費配套管理辦法主要是對沒有科研經費的科研項目進行經費配套資助的政策規范。

      科研項目經費配套規定:一、對立項文件規定配套的課題,按文件要求配套。二、對獲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資助的科研項目,實行1∶0.5或1∶1的經費配套。三、對未有資助的項目視具體情況配套3000-10000元不等。

      3.科技特派員實施辦法

      本辦法是為貫徹落實《浙江省科學技術廳科技幫扶促調專項行動工作方案》的有關精神制定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發揮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作用,加強高職院校與企業間的溝通、交流與合作,力爭在3-5年內,按照“解決困難、推動發展、培養人才、注重實效”的原則,派遣16名科技人員奔赴溫州各鄉鎮擔任科技特派員,通過與企業開展合作加快成果物化,培養一批能夠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專業人才和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應用型成果。

      近年來,我院共與縣(市、區)農業局和專業合作社等單位共同舉辦了農作物栽培、病蟲害防治、土壤肥料等農業技術培訓班;送科技下鄉300多次,技術培訓100多次,培訓宣傳近12000人次,分發資料20000多份;選送優良種子下鄉……起到了很好的科技示范作用,提高了農民的科技素質,引進了新項目,增加了農民收入。

      4.科研團隊建設試行辦法

      為充分發揮科研團隊在提高我院科技綜合實力中的關鍵性作用,為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根據浙委辦[2008]50號《關于加快推進創新團隊建設的意見》文件精神,開展了我院科研團隊建設。通過優秀科研團隊的評選,引領和帶動我院科研團隊的建設,力爭形成一批以團隊帶頭人為核心,研究骨干為主體,方向明確、優勢互補、團結協作、綜合競爭力強的科研團隊,并以年度考核的方式,考核指標為省部級課題立項一項或到位經費100萬(文科折半),每年對考核通過的團隊,頒發優秀科研團隊證書,并獎勵5000元。 轉貼于

      四、我院運用激勵機制促進科研服務社會的成效

      我院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學校的辦學理念,將社會服務工作納入學院的總體規劃,立足地方特色和行業基礎,突出優勢,通過上述激勵機制的制定、出臺、實施,進一步促進了我院科研服務社會的成效,深化了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職能。近年來,我院與當地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彼此間合作產生的社會優勢效應也越來越明顯。

      近五年來,我院科研經費突破2300萬元,省部級項目立項25項,以我院為第一單位獲得市級以上科技獎勵46項,通過省級以上品種審定24個。科研項目中直接面向市場,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應用性課題超過50%,先后與瑞安市、蒼南縣、平陽縣等簽訂了院地科技合作協議,主動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技服務。

      1.形成與地方經濟社會相適應的學科專業

      學院根據地方經濟和產業結構的特征需要來規劃學科建設,確定專業設置和課程開發,以地方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發展、區域經濟建設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為依據,依托區域產業發展,發揮學科專業優勢,促進學科交叉,適時進行現有專業的調整改造和新專業建設,在農業經濟、設施蔬菜、園林花卉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和地方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優勢產業緊密相連、優勢互動的學科專業。

      2.搭建院政企共同建立的科研合作平臺

      近年來,學院以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文化發展為服務方向,積極開展平臺建設,以地方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發展的需要為依據,依托自身師資、專業和學科優勢,積極搭建了一批政產學研合作平臺,包括浙江省浙南作物育種重點實驗室、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溫州綜合試驗站、浙江現代農業中小企業研究基地、溫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重點實驗室、溫州市農產品加工重點實驗室和溫州市設施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些平臺的構建,為我校開展產學研合作提供了良好的運行載體和合作通道。

      我院與溫州各市縣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校地合作項目,進一步鞏固了瑞安閣下榨菜生產基地、蒼南的番茄生產基地、平陽的水稻示范基地等5萬畝的農村科技示范基地。以蒼南、平陽、瑞安、市郊等四大番茄基地為基礎,積極推動番茄生產“擴面、增產、提質”,努力提高番茄在蔬菜產業中的比重。成立以溫州科技職業學院為主體的番茄重大項目科技聯合攻關組,切實為我市番茄產業的提質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與瑞安科技局共建的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針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和農業生產亟需解決的問題,開展校企合作、聯合攻關,在國家863、省、市重大課題等立項方面取得了突破和進展,同時還承擔瑞安市課題9項。

      3.培育具有良好合作前景的重大科研項目和科研成果

      近年來,我院承擔了國家十一五支撐項目“農林入侵物種區域減災與持續治理技術”,國家基金子課題“白葉枯病菌條斑病菌小種與寄主品種抗性鑒定”,國家一級子課題“水花生區域減災與持續治理技術”,國家二級子課題“Q/B煙型粉風的區域減災與持續治理”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小麥、水稻重要農藝性狀的分子設計及新品種培育推廣”。通過國家級科研項目的合作和開展,拓寬了我院科研方向和研究思路,開闊了研究人員的研究視野,為進一步開展高層次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圍繞浙江農業特色、推動省內農業發展為中心,我院科研人員對水稻、甜玉米、花椰菜、番茄、草莓、榨菜和盤菜等作物開展了高層次的研究,承擔主持了20余項省級項目,如“番茄種質資源創新和高品質、抗TLCV新品種選育”、“番茄黃化曲葉病毒(TYLCV)抗源材料鑒定、創新與利用”、“花椰菜雄性不育系的選育與利用研究”、“ 花椰菜細胞工程育種技術及其新組合的開發利用”、“早秈稻新品種選育”、“甜玉米新品種金玉甜1號高產栽培技術和推廣應用研究”、“鮮食型榨菜種質創新及新品種選育技術研究”和省基金項目“水楊酸誘導草莓抗白粉病害及其誘抗機理的研究”等。通過這些課題的研究,推動了我省糧食、特色蔬菜等作物的快速發展,為我省特色農業發展作出了不小的貢獻。

      此外,通過聯合開發和技術推廣應用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物化,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如水稻“K優117”轉讓后,2006-2008年3年累計推廣面積68萬畝,產生經濟效益3392萬;主持項目“水稻生態高效栽培技術研究”增加經濟效益24907.8萬元;主持項目“水稻種質資源征集、鑒定、評價、保存和開發利用研究”產生經濟效益51852.3萬元。2010年與浙江農科種業簽定“Y兩優689”合作開發協議收入45萬(技術轉讓費總額100萬,分期支付,后按每公斤種子提成0.9元收取);綜合防控技術體系“清潔田園+50目防蟲網覆蓋+黃板預警+適時用藥”在全國幅射推廣10萬畝次,產生了極其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總之,我院浙南作物重點實驗室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稻、麥、玉米、花椰菜等品種年推廣面積在100萬畝以上,新增經濟效益在4000萬以上,深化了科技創造能力,為推動浙江農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示范輻射作用。

      4.培養出扎根企業、服務地方的學術科研骨干

      通過近年來的校企合作和科技特派員服務工作,我院逐漸培養了如吳振旺、許立奎、宰文珊、張永鑫、潘彬榮、成宇等一大批在當地具有較高知名度、在地方支柱行業享有盛譽的學者、專家和農藝師。通過積極開放實驗室和試驗基地,與企業開展合作,為地方經濟服務,同時也派生出一批優秀的科技特派員。他們與縣(市、區)農業局和專業合作社等單位共同舉辦了農作物栽培、病蟲害防治等農業技術培訓,將專業知識運用于實踐,很好地服務地方;科技特派員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受到省市科技特派員領導小組聯席會議的肯定和好評,2010年我院獲得省優秀特派員7名,市優秀特派員6名。

      五、展望

      總之,高職院校科研管理要激發廣大科研人員的科研積極性,就要從全方面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科研激勵機制,充分挖掘高職院校科研人員的科研潛力,并且與時俱進,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這樣才能使科研激勵機制真正發揮其激勵效果,同時推動高職院校科技事業的發展。地方高職院校的發展離不開地方經濟的支持,如何使高職院校的科研服務地方社會是以后仍需繼續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李濱江 高校科研激勵機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進步理論與管理.2004,21(7):111-112。

      [2]何倩 地方高校科研管理激勵機制現狀與問題研究[J].山東文學.2009(4):173-174。

      [3]田野 正負激勵機制在科研管理中的運用[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0,17(8):71-72。

      九九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亚洲欧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色欲色欲综合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 中文字幕亚洲专区| 最新亚洲成av人免费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ⅴ香蕉|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电影网站| 无码天堂va亚洲va在线va|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亚洲精品不卡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se色偷偷亚洲精品av| 丁香婷婷亚洲六月综合色| 亚洲熟女乱色一区二区三区 | 7777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影院首页| 亚洲精品自偷自拍无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 亚洲福利视频网站| 亚洲娇小性xxxx| 亚洲国产综合AV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绿色|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中文成人网| 伊人亚洲综合青草青草久热| 亚洲av综合色区| 亚洲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xxxx18|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 怡红院亚洲怡红院首页|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乱码|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 亚洲欧美在线x视频|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久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最大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伦理熟女国产一区二区 | 2020年亚洲天天爽天天噜| 亚洲av日韩av不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