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三角形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關系。
2.能根據三角形三邊的關系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積極參與探究活動,經歷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及得出結論的過程,提高學生觀察、思考、抽象概括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關系。
教學難點:探究三角形的三邊關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出示課本第82頁例3的情境圖。
(1)這是小明同學上學的路線,請大家仔細觀察,他可以怎樣走?
(2)在這幾條路線中,哪條最近?為什么?
2.大家都認為走中間這條路最近,這是什么原因呢?
(1)請看,連接小明家、商店、學校三地,近似一個什么圖形?
(2)連接小明家、郵局、學校三地,同樣也近似一個什么圖形?
①那么,走中間這條路,走過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條邊。
②走旁邊的路,走過的路程實質上是三角形另兩條邊的和。
③根據剛才大家的判斷,三角形的兩條邊之和要比第三條邊大。
(3)那么,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三條邊都有這樣的關系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三角形的三邊關系。
二、實驗探究
(一)猜測,操作
1.請把剛才老師發給大家的兩根小棒拿出來。
2.猜一猜,如果要搭成一個三角形,你認為需要再配一根幾厘米長的小棒呢?
3.請在紙上把你猜的長度用線段表示出來。
4.再把兩根小棒放上去試一試,看能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二)反饋,探討
1.學生操作,反饋。
2.現在誰來介紹一下?
你畫的是多長的線段?能圍成三角形嗎?給大家演示一下,好嗎?(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如下,單位:厘米)
不能圍成能圍成不能確定
1、4、74、4、73、4、7
2、4、74、5、74、7、11
4、7、124、6、7
……
小結:看來,隨意三根小棒不一定都能擺成三角形。
3.那么,3cm、4cm、7cm這三根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
(1)猜一猜。
(2)請每位同學拿出紙條,請你量一量它們的長度,并標在上面。(匯報:3cm、7cm、4cm)
(3)合作交流:請你沿著線折一折,看看能不能圍成三角形。(學生上臺進行實物投影展示)
(4)為什么?
(不能圍成三角形,因為短的兩條邊加起來和長的這條邊一樣長)
板書:第一條邊+第二條邊=第三條邊
小結:看來,3cm、4cm、7cm這三根小棒真的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那么,4cm、7cm、11cm這三根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
4.討論:1cm、4cm、7cm,2cm、4cm、7cm,4cm、7cm、12cm,4cm、7cm、13cm……它們為什么不能圍成三角形呢?
(1)選擇一組數據,把多余的折起來。
(2)折一折。
(3)討論:不能圍成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板書:第一條邊+第二條邊<第三條邊(短邊+短邊<長邊)
5.引導學生將手中的紙條慢慢地往中間推。
(1)那么,這根紙條怎樣折才能圍成三角形呢?
(2)這時,你發現能圍成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它的三條邊有怎樣的關系?)
板書:第一條邊+第二條邊>第三條邊
(3)看一看其他組的數據是否都有這樣的特點。
(4)是不是只要“第一條邊+第二條邊>第三條邊”就一定能圍成三角形了呢?
(5)討論:因為7+4>2,所以2、4、7一定能圍成三角形嗎?
6.觀察結果。
(1)能擺成三角形的三條邊有什么規律?
(2)師生歸納總結: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
情況分析:兩條短邊的和大于長邊,兩條長邊的差小于短邊。(引出:任意兩條邊的和要大于第三條邊)
三、鞏固練習
1.判斷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
(1)4cm、6cm、9cm(2)40cm、30cm、60cm
(3)9cm、2cm、11cm(4)7cm、7cm、7cm
2.我們知道了三角形三條邊有這樣一個規律,你能用它來解釋小明家到學校哪條路最近的原因嗎?
3.有兩根長度分別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長度為3cm的木棒與它們能擺成三角形嗎?為什么?
(2)用長度為1cm的木棒與它們能擺成三角形嗎?為什么?
(3)要能擺成三角形,第三邊能用的木棒的長度是幾?
(4)誰能用一句話來說說,只要長度
在什么范圍內的線段都行?
()厘米<木棒的長度<()厘米
4.把一根14厘米長的鐵絲折成一個三角形(邊取整厘米數),可以怎么圍?你能圍幾種?
四、課堂總結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南師大版)四年級(下)第51~54
頁主題圖、例1、例2及課堂活動第1~3題,練習十第1~5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折、畫等操作活動,認識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過程與方法:能指出三角形的邊、角、頂點,會辨認出三角形的底與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把生活經驗數學化。
教學重點:
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認識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學難點:
學會畫出在方格紙中三角形底上的高。
教學準備:
例1中三角形物體的圖片,三角形紙,1副三角板,用木條做1個四邊形框架和1個三角形框架。
教學過程:
一、主題引入,激發興趣
出示第51頁主題圖,觀察后回答:圖中哪些物體形狀是三角形的?根據學生回答貼出例1
三角形物體的圖片。
教師:既然生活中有這么多三角形。那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有趣的三角形。(板書課題:認識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認識三角形
1、認識三角形的特征
(1)教師:觀察這些三角形,(隱去實物,顯示出三角形圖形)它們有哪些共同特征?
(讓學生充分觀察,自己總結出特征)
歸納: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頂點,三個角。
(2)教師:對照圖形,誰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說說看,什么樣的圖形叫做三角形呢?
引導學生得出: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板書)
(3)操作:第53頁課堂活動第1,2題,按要求在釘子板上圍三角形,并相互檢查。
(4)判斷哪些圖形是三角形?
練習十第1題
2、認識三角形的特性
(1)在日常生活中,橋梁支架,自行車車身,為什么要設計成三角形形狀的呢?我們來做個實驗?學生分組活動:
①用木條做一個四邊形和1個三角形框架。
②拉三角形的框架和四邊形的框架。
你發現了什么?小結:只要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固定,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大小也就完全確定。
三角形不容易變形的這種性質就是三角形的穩定性。
(2)討論,怎樣才能使這個四邊形的形狀和大小不改變呢?驗證:
現在老師在這個四邊形的對角處再加一段木條,再請一個同學上來拉拉看,會發現什么?(不變形)這又是為什么?
(3)教師:找找你們周圍哪些地方應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
(4)練習第54頁第4題。
3、認識三角形的底和高
(1)
先看書第53頁例2后,拿出銳角三角形紙片,按書上的方法折一折,折完后互相檢查。
檢查方法:折痕的一端過三角形的頂點,另一端所指的邊被分為兩段,折后這兩段要重合。
(2)
觀察折后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說明折痕與三角形的一條邊是什么關系。
(3)
打開被折三角形,介紹高和底。折痕就是三角形的高,與折痕相交的這條邊就是三角形的底。在折的三角形中標出底和高。
(4)
我們還可以用三角尺畫三角形的高。教師示范畫高的方法。
(5)
學生觀察討論: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什么關系?(三角形的高與底互相垂直)
三、鞏固新知,拓展提高:
1、第54頁練習十第2,3,5題。
2、第53頁課堂活動第3題。
四、課堂總結:
教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對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認識?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南師大版)四年級(下)第55~57頁的例3、例4及課堂活動,練習十一第1~3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經歷探索三角形3條邊之間關系的過程,體驗用實驗操作探索規律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操作了解“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并能根據這個關系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樂于探究、樂于實驗的科學精神,感受到實驗操作成功的喜悅感。
教學重點:發現任意三角形的兩邊和大于第三邊。
教學難點:在實驗操作中探索三角形3條邊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猜想引入:
教師:三角形是由3條線段圍成的圖形,任意給你3條線段(小棒),是不是都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呢?(學生猜測)
教師:這節課我們將要探索三角形3條邊之間的關系。(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找尋規律:
1、教學例3:(初探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
教師:每人用3根、5根、4根同樣長的小棒擺三角形,看在擺的過程中你能發現什么?
教師巡視,指導,提示學生擺時每兩根小棒要首尾銜接,相離相交都不對。
(學生在猜測與交流中發現4根同樣長的小棒無論如何都圍不成三角形)
教師:為什么4根同樣長的小棒圍不成一個三角形,而用3根,5根同樣長的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呢?
2、教學例4:(探索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
(1)
要求:4人一組開展量、算等操作活動,討論三角形三邊存在怎樣的關系?
①每個人任意畫一個三角形,并量出每條邊的長。(可用mm作單位)
②4人依次把自己所畫三角形的各邊長記錄在下表中。
③計算并填空。
三角形(1)三角形(2)三角形(3)三角形(4)每邊長任意兩邊之和
與第三邊比較
(2)
討論。
①結合量、計算、比較,你有什么發現?(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②解釋為什么用4根同樣長的小棒圍不成一個三角形?而用3根,5根同樣長的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呢?
③3根小棒的長分別是10
cm、4
cm
和18
cm,用它們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為什么?
三、鞏固新知,拓展提高:
1、課堂活動第1題。(注意:答案不止一種)
學生在練習中發現任意兩邊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邊,就可以肯定這3條邊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2、練習十一第1~3題。
四、課堂總結:
教師:你這節課學到了什么重要的數學知識?采取了哪些方法學到的?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教學后記: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南師大版)四年級(下)第55~58頁例5,課堂活動第2題,練習十一第4~8題和思考題。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的過程,體驗用猜想、驗證等活動探索數學規律的方法。
2、通過猜想、驗證了解“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并能根據這個結論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樂于探究、樂于實驗的科學精神,感受實驗操作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探索和發現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
教學難點:在操作中了解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都等于180°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剪刀、6個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紙做的)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1、創設情景
(1)“啪——”的一聲響起,學校花架上的一塊三角形玻璃被突然飛來的小球擊碎了,一下子圍上了許多同學。小勇看著地上的碎玻璃著急地說:“是我不小心打碎的,我想趕緊配上一塊,可是,玻璃已經被打碎,尺寸大小都不知道,該怎么辦,真急死人!”同學小聰的眼睛盯上了其中的一塊碎玻璃,高興地說:“我有辦法了,只要拿一塊玻璃,就可以去配上與原先完全相同的玻璃。”同學們,你認為應該拿哪一塊呢?(2)學生先獨立思考片刻后,再請學生口答:應該拿哪一塊呢?為什么?
學生1:拿第一塊,因為那塊最大。
學生2:第一塊雖然最大,但是沿著一個角的兩條邊可以無限延長,玻璃的形狀、大小就會發生變化,無法確定。
(結合學生回答,電腦演示,使學生直觀地感知到,拿只有一個角的這塊玻璃去配,其形狀大小是不確定的,另外的兩個角大小可以發生變化)
學生3:選擇有兩個角的那塊,因為這塊有兩個角,延長兩條邊會相交于一點,就能得到與原來形狀大小相同的玻璃。
(結合學生回答,電腦進行演示:延長兩條邊相交于一點,形成一個三角形,并使形成的角與原來的角重合,讓學生直觀地感知,相鄰兩個角確定了,它們的夾邊也就確定了,得到的三角形與原來三角形完全相同,第三個角也就被確定了。)
2、揭示課題
教師:從這里可以看出,三角形中兩角確定了,另一個角也就確定了。說明三角形中的三個內角中蘊含了某種規律,到底是什么規律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三角形的內角和。
板書:三角形的內角和。
二、探究新知:
教師:猜一猜:三角形的內角和與三角形的大小有關系嗎?
1、討論驗證的方法教師:現在我們拿出準備的三角形,先想一想自己用什么方法來驗證猜想是否正確?
小組討論,再全班交流。(可能有下面的方法)
方法:
(1)量角。
(2)把三個內角對折或剪、撕下來拼合成一個平角。
(3)通過圖形的轉化得出結論。
(演示:兩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我們知道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內角和是360°,同學們現在有什么發現?(等于把正方形的內角平均分成2份,360°÷2=180°)
2、學生自主操作,驗證猜想(課件出示探究任務)
(1)
選擇你喜歡的方法試著驗證一下。
(2)
把你的想法和操作過程與小組同學進行交流。
3、學生操作,教師巡視
當發現學生采用“量”的方法完成后,一定要激勵學生再想一想有沒有其他方法來檢驗自己的假設。
提示:還可以通過折、剪、撕,把三個內角拼成一個角進行觀察。
4、匯報交流
學生:(量角)量出三角形三個角的度數。——測量有誤差,實際結果可能在180°左右。(板書出三類三角形內角度數的加法算式)
教師:為什么要測量3個三角形?(要驗證所有的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不是180°,而所有的三角形有無數個,三角形按角分,一共有3類,我們就一類一類地進行驗證)教師出示3類三角形粘貼在黑板上。
教師:剛才,同學采用的是“量”的方法。
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呢?(對折或者撕下三角形的3個角拼成一個平角。)
及時請該生上臺展示拼的過程。
教師:同學們用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驗證了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在直角三角形下面板書:180°),現在請大家也采用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來驗證其他兩類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否都是180°學生驗證完后進行展示,同時教師分別在兩類三角形下面板書:180°教師用課件完整地展示三類三角形拼成平角的過程。
得出結論:三角形內角和是180°。
5、取任意兩個三角形進行比較再判斷(對的打“√”,錯的打“×”)
(1)右邊三角形的面積大于左邊三角形的面積。(
)
(2)因為右邊三角形的面積大于左邊三角形的面積,所以右邊三角形的內角和也大于左邊三角形的內角和。(
)
6、知識回顧:
現在,你能回答“為什么要拿有兩個角的那塊碎玻璃去配”了嗎?(因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其中兩個角被確定了,另一個角也就被確定了,取其中有兩個角的碎片,延長兩條邊得到的三角形就與原來的三角形相同。)
三、實踐應用,鞏固提高:
1.第56頁課堂活動第2題。
小結:根據“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一規律,如果知道三角形中兩個角的度數,就能求出第三個角的度數。
2.第57~58頁練習十一第4~8題和思考題。
四、課堂總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學了什么內容?是用什么方法驗證的?)
五、拓展升華:
在此我來說說我的備課設想
(一)問題——在生活中生成
在杜威“做中學”理論中有這么一句話:“經驗和自然相互聯系”,從而可知做中學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要求創設生活情景,使生活問題(材料)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以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積沉,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這也就是我這堂課的引入——激趣。
課一開始我創設了情境,使數學問題生活化,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這樣可使學生在數學活動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去感受,去經歷,自己從而促使學生后面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問題——在探究中解決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問題是探究的起點,科學的發現始于問題,學生自行探究知識就應該從問題開始。因此,在“做中學”的過程中,我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更重要的是把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首要問題來探索,鼓勵他們去想,去說,去做。
這堂課我就在探究問題中設計了四個環節
1.表1讓學生自主提出想要探究的問題——問題產生
2.表2學生合作辨別三角形三個角的情況——初步探究
3.表3學生根據表2自己的發現,對三角形進行分類——感悟
4.用小棒搭三角形學生自己質疑,自己動手操作實踐證明——領悟,問題解決
(三)評價——在做中體現。
新課程提出,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在課堂上的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的過程等等,在課堂上我讓學生討論,交流,合作,思考,獲得結論,最后自己給自己一個合理的評價。——也就是表一中的我的收獲。
同時在這堂課的過程中,我力求讓學生動起來,充分展現做中學。
學生“動”起來,課堂才能活起來。而課堂“活”起來才能展現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才能顯示學生的虎虎生氣。要“活”必“動”,“動”了必“活”。
多感觀地“動”。即嘴動,眼動,耳動,手動,腦動。
嘴動。嘴巴是表情達意的小喇叭,所有得人心思想,觀念,感情都要通過它來傳送。課堂上我讓學生盡情地讀,說,議,問。要創造讓學生發問的機會,培養對問題尋根究底的精神。
耳動。學會傾聽別人的發言。
眼動。學會觀察,能有順序地觀察。
教學目標:①知識與技能:通過創設情境,觀察比較,初步感知三角形邊的關系,體驗學數學的樂趣;運用“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的性質,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②過程與方法: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經歷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這一性質的活動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自主探究能力。③情感與態度:通過數學知識的應用,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做數學”的成功,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在推導結論中,學會從全面、周到的角度考慮問題;在小組合作的活動中,培養團結協助的精神。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性質。
教學難點: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引導學生探究并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這一性質。
教學準備:課件一套,小棒若干。
教學過程:
1 探索三角形三邊的關系
1.1 談話導入。師:請同學們拿出老師剛才發給你的兩根小棒,請同學們觀察這兩根小棒有什么特點?生:一長一短。師:如果老師想讓你們用它們圍成三角形,怎么辦?生:把其中的一根剪成兩段。師:是不是不管剪長的的這一根還是短的這一根都能拼成三角形呢?生:(兩種情況)可以或者不可以。師:那下面我們來個比賽,這樣我們請這幾組把短的這一根剪成兩段,請這幾組把長的這一根剪成兩段,我們來比一比,哪一組最先圍成三角形,那一組就獲勝。請準備,比賽開始!
1.2 學生動手實驗。
1.3 造成懸念:師:時間到,我們祝賀圍成的同學,你們獲得了勝利,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向獲勝的同學表示祝賀。生1:老師,比賽不公平。生2:材料不一樣。生……師:有的同學說了剛才的比賽不公平,是因為材料的問題。看來不是隨隨便便的三根小棒就可以圍成一個三角形,這里面肯定藏著什么秘密。能不能圍成三角形與小棒的長度有關,也就是與三角形的邊有關系。(板書課題)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師:請同學們先想一想自己剛才剪小棒和圍三角形的過程,然后結合自己是否能圍成三角形的這個結果,四人一小組進行討論,看看你們都有什么發現?
1.4 學生討論。
1.5 匯報。生1:我發現我是把短的這一根小棒剪成兩段,這兩段的長度的和比長的那一根的長度要長,就不能圍成三角形。而我同桌的是把長的那一個剪成兩段,這兩段的長度的和要比短的那一根的長度要長,能圍成三角形。生2:也就是說,如果三根小棒中的兩根小棒的長度和比第三邊的長度要長,這樣的三根小棒就能圍成三角形。(師板書)三角形(任意)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師: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怎么幫幫剛才沒有圍成三角形的同學們,把他手中的小棒加工一下,讓他們的小棒也圍成三角形?生:把長的那一根剪短。師:剪多少?生:剪得比另外兩根小棒的和要短。師:請同桌互相合作完成。
設計意圖:通過一場不公平的比賽和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操作,學生發現有些(三根棒)能圍成三角形,有些(三根棒)不能圍成三角形,學生產生質凝,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力。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精神。通過進一步驗證,初步了解構成三角形的條件,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教給了學生探索幾何問題的方法。
2 驗證并完善結論
師:剛才我們通過一個不公平的比賽,得出了“只有當三條線段的兩條線段的之和大于第三線段時,這三條線段才能圍成三角形”這個結論,那么請同學們拿出老師給你的小棒,請你們觀察一下這些小棒與剛才的小棒有什么不同?生:小棒上有數據。師:看來這些數據是有用的。現在我們來進行一次公平的比賽,請同學們在老師給你的小棒中迅速的找出三根小棒來圍成三角形,看看誰圍得最快。學生匯報,說明自己的理由,并說出自己的方法。(出現簡單的判定方法:“兩條短的線段的長度的和大于第三條線段的長度就能圍成三角形”)師:(設疑)用3cm、6cm、9cm這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嗎?為什么?(引出)“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不太準確”,要加上“任意”(用不同的顏色注明)。師(小結):通過剛才的這個比賽,我們知道了不是說只要兩條線段的和大于第三條線段就可以圍成三角形,要保證任意兩條線段之和大于第三條線段才行。同時我們還學會了一種簡單的判定方法,就是只要兩條短的線段的和大于第三條線段就能圍成三角形。
設計意圖:通過第二場公平的比賽,學生在比賽、討論中總結出了簡單的判定方法,并且通過用“3cm、6cm、9cm”三根小棒圍三角形的活動進一步完善了“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一性質。學生在比賽中學習知識、完善知識,同時也對知識加深了印象。
3 鞏固練習
同學們學的怎么樣呢,我們來做幾道鞏固練習。
3.1 課本“做一做”。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組小棒下面畫“√”。(單位:厘米)學生匯報(要求說出判斷的方法及簡單的判定方法)
3.2 最短路線。小明家到學校有幾條路可以走?哪條最近?為什么?
3.3 如果姚明的兩條腿分別長1.3米,他邁一大步的長能達到3米嗎?(動畫演示姚明“劈叉”,讓學生在開心愉悅中知道“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遍”這一性質在生活中的應用)
設計意圖:通過鞏固練習讓學生加深了對“三角形三邊關系”的了解,同時在愉悅的學習活動中知道了數學知識是來源于生活,而又運用到生活中去的。
4 拓展練習(滲透取值范圍)
(出示)學校的木工小組現有兩根木條,分別長7厘米和10厘米,要選擇第三根木條,釘成一個三角形木架,你能幫助確定第三根木條的長度可以是多少厘米?(結果是整厘米數)師:請同學們四人一小組討論。(學生匯報)生:可以是4cm、5cm……一直到16cm。師:可以是3cm嗎?17cm嗎?為什么?生:不可以,要保證兩邊之和要大于第三邊。師:也就是說第三根的長度要比3cm大,比17cm小,也就是說在3cm和17cm之間才行。生:我發現3cm是7cm和10cm的差,而17cm是7cm和10cm的和。師:也就說是要比兩邊之和要小,比兩邊之差要大。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習題是一道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生活中問題的同時對所學知識進行進一步的加深,同時又讓學生通過找可以圍成三角形的第三邊的長度來學習已知三角形兩邊的長度來確定第三邊長度的取值范圍。
5 全課小結
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生匯報。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三角形的邊的一些知識,其實三角形還有很多的知識值得我們去探索和研究,希望同學們在后面的學習中也能學的開心和快樂。
教學反思:三角形是常見的一種圖形,在平面圖形中,三角形是最簡單、最基本的圖形,一個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因此,把握好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僅可以從形的方面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而且可以在動手操作、探索實驗和聯系生活應用數學方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教學知識點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質的應用。
2.能力訓練要求
(1)經歷作(畫)出等腰三角形的過程,從軸對稱的角度去體會等腰三角形的特點。
(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教學重點】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質。
2.等腰三角形性質的應用。
【教學難點】
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的性質的理解及其應用。
【教學方法】
探究歸納法。
【教學過程】
Ⅰ.提出問題,創設情境
1.復習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的知識。
2.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嗎?什么樣的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
Ⅱ.導入新課,合作探究
滿足軸對稱圖形條件的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等腰三角形。
1.你會畫等腰三角形嗎?學生動手,教師適當提示,并演示。
2.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質?(提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A.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嗎?請找出它的對稱軸.B.等腰三角形的兩底角有什么關系?C.頂角的平分線所在的直線是等腰三角形的對稱軸嗎?D.底邊上的中線所在的直線是等腰三角形的對稱軸嗎?底邊上的高所在的直線呢?)
經過學生的探索、歸納及提示,我們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1)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簡寫成“等邊對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底邊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稱作“三線合一”)。
你會證明這些性質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規范的證明。
看我大顯身手:
1.如圖,在ABC中,AB=AC,點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數。
2.在等腰ABC中,AB=AC,∠B=75°,求∠A和∠C的度數。
3.在等腰三角形中,已知兩邊的長為3 cm和4 cm,求它的周長。
Ⅲ.隨堂練習
1.課本P51練習1、2、3。
2.解答下列各題。
(1)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個角為75°,求其余兩角的度數。
(2)在等腰三角形中,已知兩邊的長為4 cm和5 cm,求它的周長。
(3)在等腰三角形中,已知兩邊的長為8 cm和3 cm,求它的周長。
Ⅳ.課堂小結
1.知識小結
等腰三角形的定義、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2.學習技能小結
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實踐能力等。
Ⅴ.課后作業
1.課本P56第1,4,7題。
2.預習課本P51~P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