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城鄉結合部小學生教育現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城鄉結合區域 小學生 思想教育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鄉村居民涌向城市邊緣地帶包圍城市的城郊地區,并帶來了在該區域學校形成的一批特殊兒童群體——城鄉結合部小學生。我校為典型的例子。近年來,隨著生源的猛增,全縣各個鄉鎮的學生都蜂擁而至,在現有的953名學生中,本鄉鎮學生僅占四分之一,大部分來自外鄉鎮,還有一部分為外省來本地打工人員的子女。形形的學生組成了一個大家庭,這些學生的思想道德有其獨特性。對這類學生該如何進行思想教育,以形成良好的品德?本文就我校班主任教師在城鄉結合區域孩子教育過程中采取的策略進行一些粗淺的探究。
一、城鄉結合部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現狀及成因
城鄉結合部的小學生,有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有家長外出交給爺爺奶奶或者親朋好友照顧的留守孩子,也有為享受城鎮優質教育進城上學的孩子。由于生源復雜,其思想道德方面也就有很大的差異和共性,主要表現為:學習、生活習慣差,自理意識欠缺。如:果皮紙屑亂扔亂丟,臟話粗話張口就是,小偷小摸家常便飯等等。形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歸結起來大致有三方面:
一是區域環境因素的影響。城鎮周邊地區有網吧、茶館、美容屋、錄相廳等,這些場所引來大批三教九流的人群,流動人口多,人員復雜。小學生模仿性強,沒有識別能力,不能辨其真偽,因而就良莠不分、不假思索地仿照,養成不思進取的不良習氣。
二是家庭教育滯后或者是存在著差異。城鄉結合部的家長素質參差不齊,絕大部分家長不注重對子女的正確教育,同時也不具備正確、科學教育孩子的素質和方法。有的家長經濟意識強,教育孩子意識差,整天只顧向“錢”看,對孩子的品德、學習不聞不問聽之任之;有的對子女不能正確引導,以致孩子自卑、狹隘,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導致不健全的心理;有的因為父母不和、離異、家庭重組等變故,對孩子的教育帶來不良影響。有些留守兒童缺乏家庭的溫暖,缺乏父愛和母愛,給孩子的心靈帶來極大的創傷。
三是個別教師對學生思想教育的要求不高。由于城鄉結合區域學校生源來自不同階層的孩子,基礎差異大。個別班主任或教師為了所謂高質量而片面追求考試成績,對學生思想教育要求不高,或者是忽視了思想教育。個別班主任、教師在抓學生思想品德時說空話、大話的時候多,抓具體落實的時候少;注重形式的時候多,落到實處的時候少,導致德育教育遠遠落后于智育教育。
二、城鄉結合部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四大策略
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應形成以學校教育為中心,家庭、社會齊抓共管的局面。現就針對城鄉結合部小學生特點,提出如下思想品德教育策略:
一是凈化社區環境。學校要意識到,單靠自身的單純教育收效甚微,而應大力和社區、公安機關密切配合,整治學校周邊環境,關閉學校周邊的網吧、游戲廳、娛樂場所,取締黃、賭、毒。建立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文化、娛樂設施,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動和勞動,開展有益的文娛活動,豐富小學生的文化生活,陶冶其高尚的情操。
二是重視和發展家庭教育,讓家長參與管理,共同育人。家庭教育在城鄉結合部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學校要把社會教育、家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與社區密切合作,辦好家長學校。廣泛宣傳家庭教育的功能,普及家庭教育知識,推廣家庭教育的成功經驗,幫助和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學教育子女的能力。
三是充分發揮學校的主渠道作用。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德育隊伍。老師的人格是學生的鏡子,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言行。學校應該要求全體教師樹立“以生為本”的思想,認真貫徹《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責任感。制定和完善班主任考核制度,高度重視班主任工作,把班主任這支德育隊伍建設好,讓其真正發揮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主體作用。其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強化思想道德教育。《品德與生活(社會)》的教學在少年兒童的成長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應不斷改進《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的教學方法和形式,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教學,把傳授知識與陶冶情操、習慣養成有機地結合起來,教會學生做人。其他學科也應在教學中不斷滲透品德教育,通過榜樣人物、主題活動等,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勇于創新、自覺守紀、不怕困難等優秀品質,鍛煉其自覺、果斷、勇敢的堅強意志。三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踐活動,寓教育于活動之中。學校要因地制宜地開展富有趣味性的課外文化體育活動、怡情益智的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和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勞動,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豐富課外生活。要把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環保教育、感恩勵志教育等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校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樂園和凈土。
關鍵詞:城鄉結合部小學生閱讀現狀策略思考
閱讀是學生當前學習與后續學習的重要方式,是以智力活動為主的活動,閱讀中智力品質的遷移,也促進了聽說能力與作文能力的形成。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閱讀越早,對智力發展越有益。”培養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它承擔著對學生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培養。學生一旦具備了獨立閱讀的能力,這將為自己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所以閱讀使學生能認識豐富多彩的世界,獲取信息和知識,拓展視野,汲取人類精神文明的營養,從而起到發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等閱讀能力,發展人的語言能力、表達與交流的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作用。同時閱讀也是孩子相伴終身的精神家園。著名學者朱永新老師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
遵義縣一、二、三小和鎮小都是屬于城鄉結合部,學生來源有兩大類:一類是縣城里的學生,這些學生家庭條件比較優越,精神營養匱乏,家里聞不到書香。這類學生占全校學生總數的40%左右;另一類60%左右的學生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 這部分孩子的家長作為個體商販和打工的居多,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甚至居無定所,父母養家糊口已不容易,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在教育子女方面對學校的依賴性強。
怎樣在城鄉結合部學校開展課外閱讀?本人想談談自己開展近一年的培養城鄉結合部小學生閱讀能力策略研究課題,提出看法。
一、學生閱讀現狀
活動開始,我們首先在縣城一、二、三小通過訪談和問卷的形式進行了學生課外閱讀情況的調查。問題涉及學生的家庭情況、父母職業、年齡、文化層次、對學生課外閱讀的認識,家庭娛樂休閑方式,家中藏書情況,學生閱讀過的課外書的種類、數量等。調查結果顯示:90%的學生家中沒有圖書柜(箱),75%左右的學生的課外書多是一些《故事會》、《故事大王》、《作文精選》和一些注拼音的低幼讀。60%的學生喜愛閱讀課外書;對于閱讀課外書的態度,25%的學生家長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支持、鼓勵,30%的學生家長反對,45%的家長不管不問,國家規定小學生必須讀的讀物,有83%的家長根本沒聽說過;98%的老師支持和鼓勵;每天課外閱讀時間在1小時以上的學生有13.4%,低于30分鐘的有65%;擁有50本以上課外書的學生占8.9%,10本左右的占53%,低于10本的占46%;78%的學生表示課外書是買的,7%的學生表示經常到書店看書;95%的學生喜歡看漫畫類書籍,98%的學生喜歡看童話、故事書,60%的學生喜歡看作文書,10%的學生喜歡看經典名著,35%的學生喜歡看文學類書籍,23%的學生喜歡看科普類、歷史類書籍;3%的學生經常寫讀后感(主動寫的,非老師布置),20%的學生經常會摘抄優美詞句(主動)。
通過調查,發現不同性別在閱讀傾向上存在顯著差異,男生愛看科幻、偵探、動漫、探險、軍事、戰爭等題材的書,女生則傾向于選擇童話、動漫、文學、小說、散文等。且女生鐘情小說和散文類的程度分別是男生的9倍和7倍,女生較之男生在情感上更為細膩豐富。中外名著、人物傳記、歷史等其他書籍在男女生中的閱讀率都不高。低年級的學生喜歡童話和寓言,中年級學生喜歡科幻、小說、文學、偵探類書籍,高年級學生偏愛兒童文學、中外名著、古典文學、歷史類書籍。
面對當時的調查結果,我們真的很替這些學生擔心,就目前現狀,這些學生如何完成語文課標規定的“五六年級不少于100萬字”的課外閱讀量?
二、現狀形成原因分析
1、在學生讀課外書家長及老師的態度。通過談話發現,作為教師對學生的課外閱讀已經充分的認識到它的重要性,持支持、鼓勵的態度,但大部分教師沒有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資料,只局限在所學課本內容上。在方法的采用上教師只注重對閱讀材料表層信息的講解,忽視了閱讀文化方面的熏陶,在閱讀過程中,輕視對閱讀活動過程的監控,忽視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更談不上對教學和學生的評估。但學生家長中,絕大多數家長卻反對孩子讀課外書,認為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本人通過與部分學生家長的交流,發現大部分家長認為孩子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語文、數學、外語等主要學科上,讀課外書耽誤學習時間,對學生沒有好處。由此可見,家長在認識上有誤區,出現這種認識的原因主要是大部分家長普遍是農民出身,學歷較低,文化素質不高,對課外閱讀的作用不了解。也有少數家長因為孩子經常讀課外書有時作業沒完成或者寫得馬虎,有時讀書姿勢不正導致視力下降,因而反對孩子讀課外書。
2、在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和習慣方面。通過調查,喜歡閱讀的學生超過半數,但還是有大部分學生不喜歡讀課外書。究其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是在興趣上大部分孩子把精力放在打游戲、看電視和玩耍上;其外是部分家長的思想意識不夠,不讓孩子看課外書,怕影響學習;再次是在學生生活中和學校給學生的動力不夠,氛圍不濃,缺少榜樣這股無聲力量。二是在閱讀習慣上不好,學生不能堅持每天看書、在閱讀時不喜歡寫讀后感、也沒有意識的去積累優美詞句、在時間上沒有保障等。這與老師的引導和家長的督促力度不大有很大關系。
3、圖書的擁有量和閱讀來源。通過了解,城鄉結合部孩子的圖書擁有量很低,主要原因是城鄉結合部小學沒有圖書館(室),學生無法借閱圖書,只能自己出錢購買圖書。而這里的孩子家庭經濟條件大部分都不好,有的家庭甚至生活艱難,沒有足夠的錢用于購買圖書。
4、閱讀結構。通過調查,城鄉結合部孩子93%的學生家中沒有圖書柜(箱),70%左右的學生的課外書多是一些《作文精選》等“功利性”圖書和漫畫、《故事會》、《故事大王》等,多為故事等趣味性圖書,和一些注拼音的低幼讀物。文學類、科普類圖書讀的少。這種局面的出現除了與小學生文化積淀不夠有關以外,還與家長、老師對學生的引導不夠有關。學生沒有讀經典書籍、文學書籍等的氛圍,對文學、科學的興趣不濃。
三、對策思考
從遵義縣城鄉結合部小學生閱讀現狀來看,學生課外閱讀現狀不容樂觀,孩子們讀書的氛圍不濃厚,多數沒有養成讀課外書的習慣,也無書可讀。作為學生,更應該多讀書,讀好書。針對城鄉結合部的現狀和實際情況,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1、爭取家長支持
學生課外閱讀的成功與否,家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因此,開展課外閱讀還必須得到家長的支持與配合。開學不久,我們通過開家長會,家訪等有效手段,向他們說明了《語文課程標準》關于課外閱讀的要求,課外閱讀的目的意義,作用,書目等同家長廣泛協商,以取得他們的理解、支持與配合,鼓勵家長為孩子的終身發展投資,建立家庭圖書庫,督促孩子完成相應的讀書任務,并提倡家長和孩子共同讀書,形成“書香”的濃濃的家庭讀書氛圍,并能為學校課外閱讀的順利開展出謀劃策。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出人頭地,不再像他們那樣。因此,通過家長會和家訪使多數家長思想認識上有所轉變,表示愿意支持、配合學校開展課外閱讀。
2、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使學生享受讀書
要想孩子熱愛讀書,必須形成熱愛讀書的“大環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使其在書中找到快樂,讓其覺得讀書就是一種享受。
首先可在班級建立圖書角,教師可以動員學生吧認為可讀性的圖書捐獻出來。或者爭得了家長的支持后,要求家長利用休息日帶孩子至少買一本適合孩子閱讀的課外讀物。把這些圖書登記、編號,設專人保管,組織學生定期借還,實現資源共享。
其次倡導學生自己設計閱讀卡片,把閱讀的書目列出來,閱讀后記錄閱讀日期,督促自己做到天天閱讀。此外教師,還要以身作則,為學生作出熱愛讀書的榜樣。要經常講述自己閱讀讀物后的收獲和體會,激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之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同時介紹一些省時高效的讀書方法,可將書本上的東西來剖析生活的事和物,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孩子在讀書同時學會摘抄優美的詞句,勤動手寫讀后感,把書籍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3、以活動促讀書。小學生活潑好動,對許多事物充滿好奇,教師應以此為契機,開展多種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嘗試到閱讀的樂趣,展示自己的才華,讓他們體驗到閱讀的與成就感,從而使課外閱讀真正落實到實處。通過利用豐富多彩的輔助活動滿足學生在優越性上的表現欲,使小學生愛動易動的天性得到釋放。在日常教學中,在班級開展實踐活動。如每周一首古詩、每周一句名言警句、每課前一分鐘演講、每周一堂名著導讀(低、中年級為佳作欣賞)、每月一次語文活動(成語、詩詞、對聯、笑話);學校可以在每學期開展讀書節活動,如在班級舉辦“好書推介會”、“讀書心得交流座談會” “課本劇表演”;在年級范圍內舉行“讀后感征文比賽”、 “手抄報比賽”、“成語故事會”、“古詩文吟誦比賽”、“讀書方法交流會”、“讀書筆記展評”、“我當小編輯” 評選“閱讀之星”等這些活動對開展課外閱讀,促進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讓愛讀書的學生受到表彰,會讀書的學生成為模范,使各年級的小學生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逐漸提高他們的閱讀量。這樣,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主動進行廣泛的閱讀嘗試,并在課余主動與人交流讀書心得,從而在班級中形成讀書的良好氛圍。
4、閱讀方法的指導
通過了解,目前這些小學生的閱讀傾向模糊,約有20%的小學生對閱讀傾向不明,不知道閱讀哪類圖書,還有一部分學生渴望有人給予閱讀指導或需要推薦閱讀書目,這就要求教師給予學生對閱讀方法進行指導。掌握了合適的讀書方法,就好比有了一把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不僅能使學生少走彎路,還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每周的閱讀指導課上,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一是學會選擇讀物;二是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學會根據讀物特點和自己的需求選擇合適的讀法;三是學會做讀書筆記。
關鍵詞 福州大學城 農村教育 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Actuality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uzhou University
Town Repay Surrounding Rural Education
LI Desen, ZHOU Meilan, CHEN Nijishi
(Fujian China Traditional Medic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08)
AbstractThe youth volunteer team of fuzhou university education existence organization of rural service peripheral superficial, service content, messy time cannot guarantee, such as has not been widely attention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college education should anti-feed surrounding college youth corps committee chaired organization, expanded publicit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fixed service base, sharing university resources, formulate youth volunteer service long-effect mechanism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the surrounding rural areas, in the hope of promoting education development, build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college education; Fuzhou; rural education; harmonious society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自上世紀末開始,全國各省、市的高校規模迅速擴展。原有的高校場地明顯不足,為了實現規模發展,各省市眾多高校都在城郊、城鄉結合部圈建新校區,眾多高校面貌為之一新,其硬件與軟件得到從未有過的增強。另一方面,各大學城所在地原本就是農村,大學城的建設打破了原來當地的教育秩序。當地政府也正在根據大學城的布局和拆遷移民回流情況規劃相應的“小學城”建設,但當地教育大多存在設施簡陋、學校師資匱乏等狀況,這與大學城的教育條件形成鮮明的反差,出現社會不和諧因素。因此,當地農村期望大學城能夠利用其豐厚的教育資源“反哺”他們的中小學教育,使失地的農民子女能夠得到更好的教育。本文以福州大學城為例,對其反哺周邊農村教育工作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
福州大學城,位于福州閩侯縣上街鎮,占地1.8萬畝。其中分布于大學校園區的高校主要有: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福建醫科大學、福建中醫學院、閩江學院、江夏學院(籌)、福建工程學院等。到2010年,大學城在校生總體規模將達到7-10萬人,其中研究生規模將占10%。是一個人才密集、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產學研一體化的新型大學園區。自2002年開始建設以來,至今已基本完成基礎建設。隨著各高校主體的相繼遷入,各校在基礎設施、軟硬件設備、文化建設等方面均已基本完成,招生規模也在逐年擴大。
1 福州大學城周邊農村教育概況
據統計,福州大學城總體工程規劃涉及閩侯縣上街鎮15個行政村。上街鎮位于烏龍江南岸, 是福州的“西大門”,與福州市區僅一江之隔, 境內有316國道、324國道縱貫,從鎮中心區域到福州較為便捷,是福州的衛星城鎮之一。盡管如此,上街鎮地處城市周邊的城鄉結合部,居民主要由本地農業人口、非農業人口和外來流動人口組成,成分復雜,流動性較大,而且大學城交通條件的逐步改善,流動人口增長迅速。現有農村人口77362人,還有相當數量的外來農民工,學生素質相對福州市區偏低。目前當地教育除了上街中心小學等幾個學習環境和教學質量較好的小學, 其余的都不同程度存著基礎設施落后、師資力量不足、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低等問題。位于鎮中心區域的閩候六中本科上線率并不理想,位于建平村的建平中學也存在著師資配備不齊全, 學生厭學、退學, 沒有良好校園文化的問題。教育環境的落后致使當地居民與福州市區的居民在文化修養、知識水平等方面有一定的差距。
隨著福州大學城建設的不斷完善,周邊地區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這就出現大學城較完善的教育設施和優越條件與周邊農村教育的落后形成鮮明的反差,形成社會不和諧因素。我們要促進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就必須縮小教育差距。因此,大學城反哺周邊農村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各校對周邊農村教育反哺的現狀分析
(1)遍地開花,組織凌亂。大學城各高校同時存在校團委、系團委、學生會各部門甚至學生班級都到周邊小學去聯系舉行青年志愿者活動。雖然,大學生非常有熱情,但是各種組織、青年服務隊太過龐雜,周邊小學無法接待甚至干擾其正常教學。
(2)活動內容單一膚淺。有些學校只從自己的教學需要出發,沒有考慮當地基礎教育的實際。因此,活動大多停留在淺層次上實踐活動,或虎頭蛇尾,流于形式,甚至為了活動而活動,到周邊中小學只是照照相,收集一點資(下轉第30頁)(上接第18頁)料就走,沒有形成一個比較清晰的長效機制和幫扶關系。
(3)服務時間得不到保證,甚至“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很多大學生的課程比較緊,能夠抽出的空余時間相對較少,往往中小學需要大學生支教時,而大學生也在上課;當大學生周末有空余時間時,中小學生在周末不能“加班”。
3 對策與建議
(1)發揮各高校的優勢,樹立各校自己的精品,走專業化、專門化道路。加強學校與學校間的聯系,整合力量,互相補充。如:師范大學可以樹立大學生支教和師資培訓深造品牌,工科院校可以樹立激發中小學生發明創造激情的品牌,醫學院校可以樹立醫藥科普、普及院前急救和災害自救品牌等等。只有這樣,這項活動才能可持續發展,才能立足高校,發揮各自優勢,才能引導以生動活潑的服務形式,調動廣大高校師生反哺周邊農村教育的積極性。(2)鼓勵和支持大學師生志愿者反哺周邊農村教育。1993 年底,團中央發出了開展青年志愿者行動的號召,志愿者行動是適應社會需求而產生的一種服務社會、奉獻愛心、使人生價值升華的較好的形式,它把服務社會與教育青年有機結合起來,符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
當前大學生志愿者存在組織較為松散、持久性不強、自身特點發揮不夠、時間不能保障等不足。同時,大學老師也不清楚整個活動的目的和意義,甚至不知道有反哺中小學教育的事情。由此,各高校團委應制定大學生服務周邊農村教育相關機制,擴大宣傳、組織力度,有組織有計劃地安排大學生志愿者對周邊中小學的需求提供幫助,如外語、計算機支教,組織文體活動等。并盡量安排大學生在課余時間參加,保證志愿服務時間。同時也制定相對應的高校教師參與活動的激勵機制,使他們的勞動得到更多的認可。
4 總結
福州閩侯上街的農民為大學城的發展奉獻出了他們寶貴的土地,沐浴著大學城陽光的我們,有責任為他們孩子的教育盡一份力。而且面對當下大學城周邊農村教育現狀,我們更應加強反哺農村教育事業,在農村自身經濟建設的同時加強對他們教育和文化建設,滿足每一個中小學生的學習需求,這有助于改變農民落后的觀念,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切實促進和諧農村與和諧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育教學 興趣培養
對于小學生來說,語文學習的興趣是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有效推動力。一旦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產生了興趣,就會體會到語文學習中獨立的快樂。如果小學生不能帶著興趣去學習語文課程,就很難快速的融入到語文學習的環境中去。所以來說,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讓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是教師首要要去解決的問題。培養小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要結合小學階段心理發展的特征。小學階段學生記憶力強,活潑好動,對于事物喜歡主動去探索。因此老師在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時要把握學生心理特點,采取科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一、設計課堂導語激發學生興趣
課堂一開始導入語的設計,是語文課堂成功的重要因素。好的課堂導入方法可以讓學生快速的將注意力集中到語文課堂上來。所以說,課堂導入語的設計好壞,對于語文課堂效果來講非常重要。課堂導入語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教師使用得當可以很好的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求知欲。對于小學生語文課堂比較常用的幾種課堂導入方法有講故事,猜謎語,做實驗,玩游戲等方式。教師通過導課可以充分的調動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主動的投入到即將開始的語文課程中來。
二、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
小學生一旦對事物產生興趣,就會有很強的求知欲望和求索精神。多媒體因為其強大的功能,在小學教學中啟發學生興趣方面有很大的作用,作為老師應該利用好多媒體手段進行小學語文教學,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利用多媒體的聲音、圖片以及動畫相結合的優勢,進行課堂內容的設計,有助于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念,加深學生對于課堂內容的印象。作為老師,也要不斷的進行學習,學習多媒體技術運用,不但要會制作PPT,還要對簡單的動畫能夠進行處理。以增強課堂的渲染力,有助于將一些抽象的概念進行簡單化,以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效果。如《桂林山水》一文,老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將“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展示給學生,這樣可以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加深學生對桂林山水的印象,提升課堂的授課效果。
三、采用設疑法激發學生課堂互動
有很大的好奇心,對于外界事物都有比較濃厚的興趣。而思維的開始是來自于好奇心。作為老師可以多去發現學生的這些特點,針對性的進行課堂教學,以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講述《家是什么》一課的時候,老師可以先展示一張圖。這張圖上一個房間,一頭豬。這就是最早造字出來的“家”。經過時代的變化,家字有了新的內涵,老師可以問學生,那么什么是家呢?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以及對于家的理解,學生會迫不及待的舉手回答,教師可以多給學生集會,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然后進行總結歸納,對于學生說的觀點,要及時的給予肯定。
四、通過語文課程的特點激發學生興趣
表現形式是多樣的,不單純的是黑板板書與學生聽講。老師給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詩歌朗誦,話劇表演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興趣的培養,在于老師的不斷引導,通過課程的藝術性與新穎性來提升學生對于小學語文課程的興趣。小學生由于其心理特點,大多喜歡自我表現。老師可以利用學生這種心理,多組織一些表演活動,以此來調動學生參與語文教學的積極性,提升教學效果。比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時候,老師可以通過播放背景音樂進行朗誦,渲染氣氛,增強語文教學效果,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五、結語
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是培養和激發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作為老師,首先要認清小學生心理特點,針對小學生心理特點進行日常教學。通過設計導語,集中學生注意力,采取多媒體教學的手段,多方面展現課堂內容。同時利用疑問法調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最后要結合語文課程的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教學活動,以增強小學生自我表現能力以及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作為一名合格的現代教師,要不斷的去探索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提升語文教學質量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季英.追求最生動的、有價值的“提問”——基于小學科學課堂“提問”的研究[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16).
[2]呂國光,屠峰. 西部農村小學生學習主動性的調查研究[J].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01).
[3]顧琰,范亞男,朱莎莎.江蘇省小學生課外學習現狀調研及對策[J].基礎教育.2009(01).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語文教學所要做的,就是有效地結合課堂閱讀與課外閱讀,不斷地激發并維持孩子們的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使閱讀成為他們一生的習慣。我校地處城鄉結合部,大部分學生都是農民子女,一部分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兒童”居多。導致大部分學生無閱讀意識;家庭無閱讀氛圍;學生對閱讀缺乏興趣;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方法不正確;選擇課外書帶有盲目性和隨意性,導致閱讀質量不高。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不重視閱讀,更不重視閱讀習慣的養成,語文課堂教學成效低。培養農村小學生的閱讀習慣迫在眉睫。
教育變革的需要。《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廣泛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兒童成長的需要。閱讀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渠道,在童年時代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使孩子終生受益。
語文教學的需要。教育家們發現,兒童的閱讀能力與未來的成就有密切的關聯。學生閱讀經驗越豐富、閱讀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學習和發展。有些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他們以后就會遭遇到讀寫的困難,且困難之高,將難以應付今日世界的需求①。所以閱讀能力被稱為“終身學習的基礎、基礎教育的靈魂②。”
一、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著重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閱讀興趣的激發。
通過對農村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現狀的調查、了解,從新的視點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喜歡閱讀,學會閱讀,并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二)閱讀材料的選取。
1、課題組教師自己要先研讀,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課外書目,內容可以多樣性,可以根據各校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選擇更多樣的閱讀書目。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要。
2、解決書源問題。
可以通過動員家長出資、設立“班級圖書角”、學生交換閱讀等方式解決書源問題。
(三)培養閱讀習慣的基本途徑、具體策略。
通過研究實驗,探索出一套培養農村小學生閱讀習慣的基本途徑、具體策略,以指導以后的實踐。
閱讀應以理解為關鍵。閱讀習慣是以感悟、理解、體驗為基礎的。獨立閱讀能力和習慣,我認為,學生至少應該達到以下兩條:一是讀懂;二是會讀。
1、讀懂
讀懂,即具備基本的閱讀習慣。學生基本閱讀習慣的形成,在于教師的指導和有針對性的訓練。 “帶領學生從文章走個來回。”就是說,首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從整體思考也指明閱讀是一個“整體――局部――整體”、“語言――思想――語言”的反復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主體,教師任務是使學生度的更好,最終能夠自己去讀。
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邊讀邊思考的辦法。讀有多種辦法,有誦讀、朗讀、默讀、個別讀、齊讀、范讀等等。不管是那種讀法,教師都要提出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讀一遍就要一遍的收獲,而不是一味的讓學生去讀。
2、會讀
會讀,即初步形成正確的閱讀的策略:初步學會瀏覽、略讀、精讀的方法,初步具有整體上把握自己閱讀方向、正確運用閱讀策略的能力。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具體地說是:會用精讀的方法,正確而又創見地理解閱讀材料,從而達到自己的閱讀的目的。精讀,就是對文章逐句誦讀,仔細揣摩,領會要旨的一種閱讀方法。精讀有利于透徹理解文章的內容和形勢,有助于提高閱讀的深度。精讀訓練的要求是:
1、規定閱讀的方向。即精讀前確定精讀的主要問題。
2、指點閱讀的程序。一般都應該按“整體感知――局部分析――整體綜合”這三個邏輯步驟訓練學生精讀,使之理解課文。
3、指點閱讀的方法。包括運用基礎知識指導讀解的方法和運用閱讀思考剖析讀物的方法。指點閱讀的常規。如:查檢、參考、圈點、批注等。
(三)通過閱讀興趣的激發和閱讀方法和策略的掌握,從而培養學生養成自覺閱讀的良好習慣,讓學生的閱讀水平整體提高。
二、學生閱讀習慣養成的具體措施。
(一)營造適于學生閱讀的班級文化環境。
1、班級墻壁上懸掛善于閱讀的名人名言等。
2、設置教室圖書角。鼓勵學生將家中讀物拿來分享,讓學生每天與書相伴,讓師生生活在一個充滿讀書氣息的潛在課堂里,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3、設置推薦圖書名錄于圖書上部。
(二)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
1、習慣養成從教師開始。教師制訂個人讀書計劃,安排好讀書時間,思考讀書反饋形式,定期對照,督促教師讀書習慣的養成。
2、探索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措施。
(1)向學生推薦小學生必讀書,每星期開設一次書刊閱讀課。
(2)開展“我讀好書大家知”活動。引導學生廣泛閱讀適合本年齡階段的各類書和文章,并每周以向大家介紹的形式,介紹自己一周來的收獲。班級要制訂班級讀書計劃,要求學生每天進行30分鐘左右的閱讀。
(3)背誦古文詩句。開展背誦詩文比賽活動,根據年級不同要求選擇背誦。
(三)將讀書活動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以課堂為主陣地,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1、注意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定期召開班級讀書交流會,從形式上看,有朗誦、復述、講故事、介紹、辨論、交流等等。從內容上看,有名著欣賞(可以是名著片段欣賞)、方法介紹、讀書體會交流、好書推薦、古詩文朗誦、名言成語、好句好詞積累,寫作方法學習等等。
2、滲透于課堂。課前一分鐘活動。此活動是一種常規性的詩文記憶活動,一分背誦古詩詞,一分鐘好句欣賞等。
(四)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
要求學生每次閱讀都作讀書筆記,每周評比“閱讀之星”,并分享讀書成果。開展“我仿好句寫一寫”“我仿好段寫一寫”的活動,充分利用閱讀材料進行仿寫、續寫、改編等習作訓練。把閱讀應用到寫作上,真正做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
(五)學會閱讀策略。
1、以點帶面。使閱讀由精讀的點到略讀的面,由閱讀“個例”到閱讀“群文”,乃至到整本書。
2、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簡明扼要地寫出所讀材料的內容梗概,概括文章的主要信息,并嘗試復述文章。
3、輔導學生做讀書筆記。
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4、養成學生堅持寫日記的好習慣。
(六)豐富農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要遵循課內帶課外,扶放相結合的原則,讓學生應用課堂學到的方法,先略讀后精讀品析,最后評議摘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