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最后一頭戰象讀后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最后一頭戰象》讀后感1 “嘎羧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走到那塊龜形礁石旁,鼻子在被太陽曬成鐵銹色的粗糙礁石上親了又親,許久,才昂起頭來,向著天邊那輪火紅的朝陽——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它突然間像變了一頭象,身體像吹了氣似的膨脹起來,四條象腿的皮膚緊繃繃地發亮,一雙象眼炯炯有神,吼聲激越悲壯,驚得江里的魚兒跳出水面。”
這是出自于沈石溪《最后一頭戰象》書中的精彩一幕。26年前,威武雄壯的戰象馱著抗日健兒,冒著槍林彈雨,排山倒海般地沖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丟盔棄甲;英勇的戰象和抗日戰士紛紛中彈跌倒在江里……只有嘎羧幸存。
這頭普通的戰象,被人類稱之為獸類,卻具有很多稱之為人的人所沒有的高尚情懷——懷舊、純潔、忠誠。
嘎羧的心里,不是對功名的渴望,不是對自己戰績的驕傲自豪,而是并肩作戰的戰友,是慈愛的波農丁,是善良的鄉親們,是它久久渴望的和平與安寧。的確,沒有什么能夠做到永恒,但是,我們務必要守護自己最珍惜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心靈的凈土。嘎羧比我們更早懂得這一點,因此,它二十六年來一向懷有純潔的心。在它那為所有人動容的壯舉面前,我們都是那么渺小。“二十六個春秋過去,象鞍已經破舊了,仍顯出凝重華貴,嘎羧披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邁的氣概。”從中我讀懂了象鞍上記載著凝重的歷史,記載著嘎羧的忠誠,垂暮的英雄,博大的胸懷仍在!
動物尚且如此,作為人類的我們,更當學會堅守自己的內心,堅持前進的方向。
《最后一頭戰象》讀后感2 最近讀了最后一頭戰象一本書,我被其深深吸引。
一九四三年,日寇侵略緬甸時,象兵幫助人類與日寇進行了殊死戰爭,戰象嘎羚身負重傷,成為唯一幸存的戰象,在它感覺到要走到生命盡頭的時候,它沒有到遙遠的神秘的祖宗留下的象冢,而是選擇了和它同生共死、并肩戰斗過的同伴葬在一起,我對它肅然起敬,它雖然只是一頭象,被人類稱之為“獸類”,卻具有很多稱之為人的人所沒有的高尚情懷。在它行將辭世的時候,它忘不了這片它曾經灑過熱血的土地,特意跑到這兒來緬懷往事,憑吊戰場!
憤怒的象群圍攻寨子的的時候,村長發現是因為寨子里的人傷害了它的同伴,象群要討索殺象兇手。當殺象兇手站出來被象群押走后,第二天,人們發現他躺在那頭死象的身邊,腦袋被踩扁了。
大象聰明、善良,但是有仇必報。
《最后一頭戰象》讀后感3
當我將這篇《最后一頭戰象》讀完之后,我被大象驚人的懷念的強大力量給深深震撼住了,這頭大象的的故事在此就簡介地拉開了序幕——
老戰象嗄羧在曼廣弄寨生活了三十多年,受到了那邊的居民的敬佩和喜愛,也與我和專門飼養它的老頭波農丁結成了友情。而突然有一天,愈發衰老的嗄羧讓我和波農丁幫它拿打仗時用的象鞍,戴上之后,它就依依不舍地告別了當地的人民,踏上了去象冢的道路,也沒有發現我波農丁正在跟蹤它。幾天后,它就來到了掩埋戰友的地方——百象冢。它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自己埋在了一個大坑里面。
我將這篇小說讀完之后,老戰象嗄羧的形象與懷念戰友不顧一切的品質留在了我的心中。我也開始后悔自己為什么不為一個好的結果而努力呢?我若以前就為一個好的結果而努力的話,我現在的成績就不會這樣了,但是現在后悔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從現在開始,從這一秒開始,讓我們成為一個為將來,也是為現在的好的結果的人吧!
嗄羧為我留下了一個深刻的印象,我希望我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為一個好的結果而努力的人,加油!
《最后一頭戰象》讀后感4 在《最后一頭戰象》這本書中, 有許多好詞、好句,以及一些我從來沒有讀過、看過的新內容,我獲得了好多知識,明白了許多道理。
《最后一頭戰象》這篇小說里講人與大象之間的情緣。講了保護動物,還穿插了很多有趣的大象的祖先、歷史、習性。其中我最喜愛小說中的這個情節——一頭即將走向生命終點的老戰象,不愿意埋葬在祖墳里,卻要與幾十年前那些同舟共濟、浴血奮戰的“戰友”埋葬在一起,我被這頭老戰象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它是多么偉大呀!
我懂得了一個重要的道理:動物也有情感。這頭名叫嘎羧的老象,寧愿與“戰友們”一起死在荒山野嶺里的“百象家”,也不愿死在它的祖墳里;還有與獵人相處多年的狗,主人去世后會因悲傷絕食甘愿與主人一起走上黃泉;忠誠的戰馬,主人中彈后,它會又踢又跳,不讓敵人靠近,直到自己中槍倒地……
人類有優點,也有缺點,我們情感方面的復雜缺點,要向動物學習,學習它們這種崇高的單純情感!
《棕熊的故事》是諸多繁星中最亮的一顆星星。
《棕熊的故事》講了一只小熊和作者的離奇故事:“我”和藏族導游強巴在離觀察站不遠的小山溝發現了一只小熊仔,一只金貓對著它虎視眈眈,熊媽媽還沒有回來,強吧和“我”將小熊帶回了觀察站撫養。過了幾天,一只憤怒的母棕熊向強吧和“我”要回她的孩子,但是小棕熊對“我”感情深厚,死活不肯離去,被母棕熊強行帶走后,屢次趁母熊不注意偷偷溜回觀察站,母熊越來越失望,終于有一天,母熊在與雪豹爭斗時腸子被打了出來,她知道自己活不了了,拼命走了老遠的路找到了“我”,將自己的女兒終身托付于“我”。
那只小棕熊的名字叫麗麗,她在第一眼看見作者時,就將作者當成了自己的母親,母熊她悔啊,她恨啊,自己沒把孩子照顧好,反而讓別人奪去了小麗麗,這事放在誰身上都受不了,她只是一頭熊啊,她也愛自己的孩子,也不忍心看到孩子被傷害,當兇惡的雪豹來的時候,她極力的保護著小麗麗,不讓她受到傷害,她卻與雪豹同歸于盡,臨死前的母棕熊在百般無奈之下還捂著白花花的腸子拼死拼活的爬了一段路,找到了作者,將小麗麗終身托付與作者。
固然熊掌很名貴,熊膽也很值錢,但是我想,沒有一個人,會褻瀆這世界上最美好的感情。
我讀過一個與一頭牛有關的故事:在一片大漠上,水非常少,住在大漠里的人們每天食用的水也都是靠車子從遙遠的地方搬運過來的,每家每戶也只能分到一盆純凈水,人們每天就只有那么少的一盆水,人渴,畜生也一樣,渴啊!有一次,運水的人開著卡車,在村子門口被一頭牛阻攔了,開車的司機唾罵著它,運水的戰士揮舞著棍子鞭打著它,它站在原地,紋絲不動。牛的主人找上來了,揮著鞭子抽打著他,打得它皮開肉綻。罵罵咧咧的司機哭了,運水的戰士也哭了,他端來一盆水,放在牛的嘴邊。它對著夕陽嚎叫著,一只小牛聞聲趕來,貪婪的喝著母親拼命求來的水,老牛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舔舔老牛的眼睛,母子融洽的讓人眼紅。在一陣嘆氣中,人們頭也不回的走了……
春天是百花的母親,綠樹是鳥兒的母親,綠葉是鮮花的母親,祖國是我們的母親。
關鍵詞:導學策略;朗讀;品評;想象;拓展
“導學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學條件下,為達到不同的教學結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謀略,它具體體現在教與學的交互活動中。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因此,教給學生學習策略比教授知識更重要。在小說教學中,如何運用導學策略,讓學生感受其中的魅力呢?
一、品讀細節
細節描寫是最生動、最有表現力的手法,包括傳神的語言描寫、逼真的動作描寫、隱形和顯性的環境描寫以及人物的外貌描寫等等。品讀好一系列的細節描寫,有助于感受情節的精彩,更有助于感悟人物的形象。
一位老師在引導學生品讀《臨死前的嚴監生》的“搖頭”細節的片段很值得學習。執教者是這樣教學的,“從始至終,嚴監生都在做一個什么動作?”學生回答道:“搖頭;”老師接著孩子的話說道:“作者每次都像你們的回答這么干脆,只寫他在搖頭嗎?”隨即教師出示兩組句子讓學生進行比較――第一組是“他搖了搖頭。”“他還是搖了搖頭。”“他又搖了搖頭。”第二組是課文中描寫三次搖頭的句子。老師讓學生邊品讀、邊比較。學生在品讀后感受更深刻了,交流時說到:“作者寫出嚴監生的表現越來越著急、越來越生氣越絕望了……”教師在總結時點評道:“作者妙就妙在通過動作細節寫出嚴監生的心路歷程,寫出他臨死前的樣子,寫出他心情的變化,作者通過細節描寫刻畫人物真是入木三分!”
教學小說恰到好處地品評細節,對人物形象進行再現、再造,使人物形象深深地植根到孩子們的精神世界當中。
二、想象畫面
想象畫面對于小說學習是一種比較重要的策略,因為有助于把文本語言轉化為生動的畫面。
一位老師在執教《最后一頭戰象》中“嘎羧重回戰場”這個細節時就運用了發揮想象的方法。她先通過課件出示語段內容――“它站在江灘的卵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蕩漾的江面……”語段一出來,通過不同方式的朗讀理解文本;再用品讀細節、想象畫面的方法,想象嘎羧的內心世界。有的想象“嘎羧站在江灘的卵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蕩漾的江面,仿佛望見了……”有的則從這塊龜形礁石展開豐富的聯想;有的選擇嘎羧發出震耳欲聾的吼聲,想象他也許是在呼喚同伴,也許是在告別村民……補白的語言精彩生動,想象的畫面豐富多彩。
課堂上有效的想象補白可以追求言意兼得,以讀帶寫,以寫促讀,不僅能積累語言,學習表達,提高寫作能力,還能培養想象能力,加深學生的理解和體驗,獲得思想啟迪。
三、推測猜想
編入小學教材里的小說(節選)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細膩生動的語言描寫,使讀者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快樂。但因是節選,內容及情節就不及原著的完整豐富。由此,教學小說節選時,推測猜想這種策略就顯得很有必要,它能激發拓展閱讀的興趣,喚醒繼續閱讀原著的期待。
《最后一頭戰象》中寫到“它站在江灘的卵石上……走到一塊龜形礁石上親了又親……”執教者引導學生針對嘎唆親了又親的這塊龜形礁石進行猜測,學生猜測后,教師出示原著片段――“我想起來了,這兒是水晶渡的上游,26年前,我們就是在這里把嘎羧給抬上岸的。”引導學生對比閱讀。孩子們讀后,證實了自己猜測的合理性,也更加理解了戰象為何對其充滿深厚的情感。一位老師在《少年閏土》的結課片段中也善于抓住時機,讓學生推測猜想“作者和中年閏土見面會是怎樣的情形?”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文本與課外閱讀進行鏈接。推測猜想讓孩子產生閱讀的期待,對學習文本、閱讀原著有很大的幫助。
四、拓展閱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從原著中節選或者改編的文本盡管能獨立成篇,但對于整部名著來說又是不完整的。如果只停留在單篇短章的閱讀而不關注整本書的閱讀,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會很強,也不全面,還不能算真正學會了閱讀。因此,學完小說節選,還需激發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如:在教學《少年閏土》結束時,就可以運用推測猜想的策略來激發學生繼續閱讀的興趣。可以出示《故鄉》中那段作者回故鄉再次與閏土見面的內容,引導學生自由默讀思考:為什么兩個年少的朋友經過幾十年的離別,見面卻是這樣的情景?當學生的閱讀熱情被調動起來時,立即推薦閱讀魯迅先生寫的《故鄉》一書。再如,學完《最后一頭戰象》,推薦閱讀沈石溪的其他動物小說……
先生說過:“我們教書,是要引起學生的讀書興趣,做教員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講給學生聽,最好使學生自己去研究”。作為語文老師,在課堂中要善于抓住時機拓展背景資料,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總之,在小說教學中,運用好恰當的、合適的策略,可幫助學生感悟故事情節,豐滿人物形象;可帶領學生揣摩表達順序,表達獨特感受;可引領學生推測猜想并走向課外閱讀,最終讓小說的教學更富有魅力。
參考文獻:
崔允.有效教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小學是培養孩子閱讀能力的關鍵期。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應該成為廣大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課外閱讀作為課內的補充,語文教師理所當然要做學生課外閱讀的引領者。
那么,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呢?現談談我的一些見解和做法。
一、閱讀興趣的培養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老夫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要著重培養孩子對閱讀的熱愛,當孩子熱衷于閱讀而樂此不疲的時候,才能讓學習成為一種享受。關于閱讀興趣的培養,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好書的指引。小學生開始接觸課外書大都是隨意的,一旦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自然就對閱讀產生興趣。所以,好書的指引尤為重要。什么是好書?對于剛剛開始接觸閱讀的孩子,我認為只要是健康的,孩子喜歡的書就是好書。孩子所閱讀的第一本書,最好能讓孩子發出笑聲,樂在其中。低年級可從繪本入手,如《愛心樹》《好餓的狼和豬的小鎮》等圖文并茂的圖書能給孩子帶來愉悅。中年級可以嘗試讀通俗易懂的經典短篇小說,如《窗邊的小豆豆》《夏絡的網》等,高年級可以閱讀稍復雜的作品了,例如《三國演義》《魯賓遜漂流記》等。一本好書的指引,能讓孩子情不自禁地走進閱讀世界。
2.老師的導讀。很多老師都有這樣的同感:盡管極力地向孩子們推薦某些好書,但總有部分孩子對閱讀還是提不起興趣。為什么呢?因為他們壓根就不曾體會到閱讀的樂趣!這時,老師的導讀顯得非常重要。導讀時注意不要把書中內容講得太明白,要保持神秘感,激發好奇心,留下懸念。一次引人入勝的導讀,會讓孩子不知不覺地喜歡閱讀。記得前幾年我接了一個三年級教學班,當時大部分學生對閱讀毫無興趣,知識面狹窄,孤陋寡聞。為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我從眾多書目中選擇了名著《夏洛的網》進行導讀,引導學生讀了故事開頭的片段,激發他們思考:“你們知道主人公威伯爾后來有沒有被殺了呢?”“夏洛為了救好朋友威爾伯都想了哪些辦法?”接著出示書中的目錄。學生一下子被書中的情節和人物吸引住,對此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下課后便迫不及待向地向我追問關于此書的事故情節。我見時機成熟,便在班里展開了《夏洛的網》一系列閱讀活動。
3.為孩子讀精彩片段。除了導讀以外,給孩子選讀精彩片段也是讓孩子愛上閱讀的好方法。為了向學生推薦《窗邊的小豆豆》,我從此中選取了其中極具趣味的精彩片段“試膽量”一節,在課堂上為全體學生繪聲繪色地朗讀,孩子們個個聽得入了神,邊聽邊發出陣陣笑聲,書中主人公小豆豆那天真可愛的形象迅速在他們心中生了根。我抓住契機,鼓勵他們閱讀此書。此外,我還經常利用閱讀課給孩子讀有趣的繪本,或讀一些意味深長的故事,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對閱讀都產生了深厚的興趣。
二、閱讀書目的選擇
別林斯基曾經說過:“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 可見,為孩子選擇適合的書有多么重要。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博覽群書,但事實證明,并非所有的書籍都能開卷有益。時下,各類書籍琳瑯滿目,參差不齊,一些低趣味的讀物在華麗的包裝下吸引著孩子們的眼球。不諳世事的小學生長期在這樣的“快餐”下長大,對他們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關于書目的選擇,我主要從以幾方面加以引導:
1.從課內閱讀到課外閱讀。小學語文每學段的教材里都有推薦相應的系列叢書,那都是不錯的選擇。教師也可以根據單元主題來向學生推薦書目。例如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均為童話,教學后可向學生推薦《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在教學完五年級課文《最后一頭戰象》后,推薦學生閱讀小說《最后一頭戰象》,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課文背后的故事。又如在教學完六年級《魯賓遜河流記》一課后,可向學生推薦名著《魯賓遜河流記》。從課內閱讀到課外閱讀,更有利于知識的拓展與延伸。
2.從閱讀經典到博覽群書。如果說不知道怎樣為孩子選擇書,那就請從選擇經典開始吧!為什么要閱讀經典呢?經典是時代、民族文化的結晶,它們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是經過長期的沉淀與考驗的。一本家喻戶曉、滲透到一個民族每個人心靈深處的書,它一定是好書。經典是陪伴孩子成長的必不可少的營養大餐,人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過經典的閱讀而代代相傳。當孩子在閱讀經典中積累了閱讀經驗后,可鼓勁他們廣泛地閱讀各類書籍,包括各類與時俱進的報紙、雜志等,不必只拘泥于經典,這樣才真正做到博覽群書。
3.從尊重興趣到有的放矢。不少家長對閱讀的理解比較片面,不尊重孩子的興趣,為孩子選書時存在許多誤區。他們認為閱讀僅僅就是為提高寫作水平服務,于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多讀作文書或輔導書。如此一來,孩子不但不喜歡閱讀,還會嚴生厭倦情緒。假如沒有了興趣作為內在動力,閱讀效果將會大打折扣。我們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只要是健康的,孩子樂意去讀的書,都不應該反對。當然,我們要在尊重孩子興趣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推薦他們讀名著,讀經典,讀好書,既要培養孩子廣泛的閱讀興趣,不能讓孩子任意發展,杜絕片面的閱讀興趣。
三、閱讀氛圍的營造
1.建立班級圖書角。作為孩子學習的重要場所,班級讀書氛圍對學生的影響甚為深遠。建立班級圖書角是營造閱讀氛圍的重要舉措。可舉辦捐書活動,發動學生把自己喜愛的書籍放入圖書角供大家分享。圖書角的建立能讓孩子隨時隨地能拿到圖書翻閱,讓教室成為孩子閱讀的樂園。
2.每天定時閱讀。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復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復會形成穩定的習慣。“習慣仿佛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德國曼恩”。可見,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讓學生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更有助于提高閱讀能力。我校每天設有15分鐘午間閱讀時間,并要求學生在家里每天睡前閱讀課外書不少于30分鐘,建立《閱讀伴我成長》記錄冊,用于家長配合督促。長期堅持午間、晚間閱讀,積少成多,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別是促進了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這比知識的獲得更加有意義。
3.開展豐富的閱讀活動。閱讀活動的開展,更有利于讓孩子積極地參與到閱讀中來。例如閱讀分享會、故事會、讀后感評比活動、讀書卡制作、好書推薦會等,讓孩子在活動中感受良好的閱讀氛圍。我在實踐過程中,重點搞好以下兩項活動:
(1)同讀一本書。在人的成長中,同伴的影響發揮著重要作用。同學之間因同讀一本書而相互影響著,班級閱讀氛圍也將會更加濃厚。教師可以在活動前進行導讀,然后再讓學生獨立閱讀。例如我在前文提及的關于《夏洛的網》導讀課,等孩子們對此書產生了深厚的興趣之后,再布置全班同學同讀這本書。很快地,書的故事便成為了他們課間交流的話題。又如我在五年級教學完《草船借箭》之后,給學生推薦中國名著《三國演義》,孩子們熱情高漲,教室里頓時引起新一輪“三國”熱潮,孩子們一個個成為了“三國迷”。
(2)閱讀分享會。我經常舉行閱讀分享會,讓孩子們分享近期讀的書以及讀書帶來的快樂。例如我在推薦了學生閱讀《三國演義》后,會定期跟蹤了解學生的閱讀進度,在他們讀完了整本書之后,舉辦以此“三國”為主題的分享會,提供平臺讓學生說一說、評一評“三國”中的故事和人物。學生們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還用表演、朗讀、歇后語、猜人物等環節來分享自己的快樂。閱讀分享會能讓學生進一步體驗閱讀樂趣,讓孩子更熱情地投入到閱讀中來。
4.定時走進圖書館。圖書館是孩子閱讀的好場所,有豐富的閱讀資源,各式各樣的書籍應有盡有,且都經過專業的挑選和審核,可放心讓孩子借閱。以廣州為例,少兒圖書館已經變成多功能的包羅萬象的文化教育中心,各類有益于身心的書籍會讓孩子視野更開闊。大量有趣與新奇的閱讀體驗,會讓小讀者流連忘返。老師要引導家長周末帶孩子到圖書館讀書,感受閱讀氛圍。
四、閱讀的形式與方法
1.親子閱讀。親子閱讀是一種互動性的交流,能增進家長與孩子間的情感。特別是在孩子閱讀的早期,更需要家長的陪伴和指導。親子閱讀形式是多樣的,可以由家長讀給孩子聽,然后由孩子復述故事。家長也可以和孩子一齊讀故事,讀完之后相互討論書中內容。例如繪本,可以讓學生先觀察圖中內容,讓學生說一說,邊讀邊思考,讓他們猜一猜故事的發展和結局,然后一起在書中找答案。家長要不斷多變換閱讀的形式,讓孩子說一說、猜一猜、想一想、編一編,讓孩子沉浸在閱讀的樂趣中。
2.大聲朗讀。有研究表明,大聲為孩子朗讀對孩子的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孩子在聽別人讀的過程中,大量的信息刺激大腦,久而久之,語言能力會提到很大的提高。經常為孩子朗讀能讓孩子說話變得越來越有條理。老師和家長可根據不同年齡階段選擇適當的書目來為孩子進行朗讀。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經常為全班孩子大聲朗讀《愛的教育》,每當我朗讀的時候,也是學生最享受、最安靜的時候,師生之間在朗讀中融為一體。每朗讀完一個小故事之后,我會讓學生相互說一說自己的感受,分享交流,讓孩子感受著愛的熏陶。
3.獨立閱讀。獨立閱讀是學生最常用的一種閱讀形式,孩子大部分閱讀都是在獨立中完成的。低年級的學生也可以在積累了一定的閱讀經驗之后進行獨立閱讀。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鼓勵他們在獨立閱讀時要邊讀邊想,讀完后把故事講給別人聽。中、高學段的學生在閱讀時可摘錄優美的句子,可邊讀邊作批注,還可以寫讀書筆記或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