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金融學中信用的概念

      金融學中信用的概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金融學中信用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金融學中信用的概念

      金融學中信用的概念范文第1篇

      [關鍵詞]貨幣銀行學;國際經濟與貿易;應用和創新型人才;教學

      [作者簡介]黃素心,廣西民族大學商學院教師,經濟學博士,廣西南寧530006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9)05-0164-04

      《貨幣銀行學》是一門研究金融領域各要素及其基本關系與運行規律的專業基礎理論課,也是教育部確定的11門“財經類專業核心課程”之一。一般院校在國際經濟與貿易(以下簡稱國貿)專業的培養計劃中,均把《貨幣銀行學》作為必修課。

      眾所周知,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大學生就業壓力都非常大,畢業生僅有30%從事與所學專業相關的職業。這就要求大學生必須有很強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以適應新環境所帶來的挑戰。作為培養和提供國際經貿專門人才的國貿專業,其專業性并不像理工科那樣明顯,學生未來所面臨的競爭壓力更大,對創新應用能力的要求也更高。如何讓國貿專業的《貨幣銀行學》課程適應新的培養目標的要求,如何創新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提升國貿專業學生的金融學素質和金融操作能力,本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一談具體的思考與體會。

      一、因材施教,結合專業特點制定課程體系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雖然經濟管理類專業。如金融學、國際貿易、工商管理、電子商務、會計學等均開設有《貨幣銀行學》課程,但是由于專業不同,對學生的要求也有很大差異,這對授課的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本教案、一套課件、一張試卷打天下”的做法難以滿足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一)針對性的選擇教材

      國內以《貨幣銀行學》和《金融學》命名的教材名目繁多,金融界較有影響的學者大多有其自著的《貨幣銀行學》或《金融學》教程。目前,高校中使用最為廣泛的是黃達教授編著的《金融學》教程。該書經過多次修改和完善,理論體系較為完整,內容豐富,知識點全面,很適合具有一定金融學基礎,以后將從事金融事業的學生使用。但是,該書對于金融學以外的其他財經類專業學生來說,內容卻顯得太多太深,針對性不足。

      國貿專業強調對外經貿聯系,畢業生也以從事國際經貿領域的工作為主。因此,選用教材時可以側重對國際金融較有研究的學者編著的貨幣銀行學教程,如上海財經大學戴國強教授主編的《貨幣銀行學》等。選擇教材時還應注意學生的后續培養計劃,并及時與其他課程(如《國際金融》、《國際經濟學》等)的任課教師進行溝通,確保知識點的連貫性及教材的一致性。

      (二)教學內容突出“微觀”和“國際”兩個側重點

      《貨幣銀行學》內容繁雜,幾乎覆蓋了金融學的所有方面,所需要的知識涉及《西方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等基礎課程。由于內容豐富而課時又非常有限,單一采用課堂授課的方法勢必使學生難以全部消化。所以在授課過程中,應針對國貿專業學生的特點,合理制定教學內容和重點。

      《貨幣銀行學》的課程內容大致可歸納為四個部分:(1)基本范疇介紹。主要包括對貨幣、信用和利率等概念的介紹。(2)微觀金融理論與實務。主要包括對商業銀行、中央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研究及貨幣市場、資本市場等金融市場的研究。(3)宏觀金融分析。主要包括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理論、貨幣均衡、通貨膨脹及緊縮、貨幣政策等內容。(4)國際金融理論與實務。主要包括國際收支、外匯與匯率、國際金融機構與國際金融市場等。

      對國貿專業而言,國際金融理論與實務部分要求較高。雖然《國際金融》作為《貨幣銀行學》的后續課程會對該部分作詳細和深入的介紹,但在《貨幣銀行學》課堂,這部分內容仍然是一個側重點,特別是關于國際收支、外匯與匯率等內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不能輕易略講或跳過。《貨幣銀行學》是國貿專業學生金融知識的入門課程,只有講清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特別是信用、貨幣、金融政策對國際貿易活動的影響這條主線得到凸現,國貿專業的學生才能對金融提起興趣,學后具備初步的金融分析能力。

      除了“國際”之外,國貿專業的《貨幣銀行學》教學還應將“微觀”作為另一個側重點,即金融機構、金融工具、金融市場等內容,這是由國貿專業學生今后就業的需要所決定的。國貿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有相當一部分將去往外貿企業工作,對這部分學生的理論要求沒有金融學專業的學生高,他們更加注重的是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企業的微觀性強調學生要理論聯系實際,例如區別認識各國的貨幣制度、利率發揮作用的渠道、商業銀行運作的過程、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過程、表現等等,都是與企業工作息息相關的內容。教師在給他們講授《貨幣銀行學》知識的時候應將側重點往這些方面傾斜。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往國貿專業《貨幣銀行學》的教學中,微觀知識一直以間接融資的介紹為主,對直接融資的介紹相對不足,這與我國企業長期以來依賴銀行信用的現實情況有很大關系。當前直接融資正在發展成為企業一條非常重要的融資渠道,考慮到這一現實情況,為了提高國貿專業畢業生在企業工作的創新應用能力,有必要加強直接融資內容的分量,特別是對資本市場的運作、資本市場常用金融工具、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規避企業外匯風險等知識的介紹。

      另外,貨幣理論、貨幣政策等宏觀內容對于國貿專業的學生來說也很重要,但是由于這些內容在《宏觀經濟學》等先修課程中已有了一定的介紹。為了避免重復,該部分宏觀內容就可適當弱化,不必過多展開。

      (三)理論與實際密切聯系,注重對時事熱點問題的講解

      金融系統是當前經濟發展中變化最快的部分。現有《貨幣銀行學》教材盡管經過多次修訂和再版,許多內容還是難以跟上飛速發展的現實情況,如當前備受關注的全球金融危機就很難出現在教材當中。因此,在該門課程的教學中,授課教師必須根據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密切聯系實際,補充新知識,特別應注重對熱點問題進行分析和講解。

      與實際緊密聯系的教學內容是啟發式、互動式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來說,可通過兩方面做法增加教學內容的實效性,并強化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第一,課前布置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思考題,內容以受到廣泛關注的經濟熱點問題為主。這樣能讓學生在課堂上保持一定的注意力,避免由于學生覺得課程枯燥或難度太大而引發厭學情緒,讓國貿學生發現學習金融學的樂趣,并且與實踐相結合,挖掘學生的興趣所在。在講完課之后,讓學生們進行討論,并適時給予鼓勵和啟發。在討論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也發現教師

      在理論儲備方面的不足。例如,在講授利率傳導機制的時候,可以結合最近我國中央銀行的調息問題,解釋中央銀行調整利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機制、可預期到的影響等等,這樣在時事熱點問題的闡述過程中就將利率、貨幣政策調控、中央銀行職能等深奧的金融學原理體現出來了。

      第二,講課內容注意照顧學生的實際需要。本科國貿專業的學生畢業后一部分可能工作,另一部分可能考研。在講課過程中,針對前一部分學生。教師可以結合各大外貿企業歷年招聘的筆試面試題目進行講解;針對后一部分學生,可以直接采用歷年相關專業考研試題進行分析。這一做法不但將學生學習《貨幣銀行學》的眼前任務和未來自身的人生發展相結合,還能讓他們看到《貨幣銀行學》可以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惟有現在打好基礎,將來才能自由駕馭這些考試,實現自己理想的目標。

      二、創新教學方法,推進互動式教學

      國貿專業是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創新型教學理念的核心是要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的模式,建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引導的新型教學秩序,開創互動式教學的新局面,通過提高學生的認知興趣和認知能力,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貨幣銀行學》課程知識量大,覆蓋面廣,有相當深度,同時教學資源也相對豐富,這些課程特點結合國貿專業學生的實際,客觀上要求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效配置教學資源,而教學手段的技術化又為我們實施互動式教學提供了可能性。

      (一)豐富教學手段。強化案例及定量分析的運用

      在金融學原理的教學過程中,單一的基礎知識介紹和定性分析常常使具有生動解釋力的理論變得枯燥晦澀,使學生難以理解其真諦和它的實踐意義,這在非金融學專業的學生中體現得尤為明顯。而案例分析和定量分析能夠讓學生將理論運用于現實,是加深學生對理論理解的有效途徑。

      為國貿專業的學生介紹金融衍生工具及其市場時,教師往往覺得困難。一方面,國貿專業學生對衍生工具缺乏感性認識,對整個金融體系的運作也缺乏概念;另一方面,這部分內容不是課程的重點,課堂課時有限,不可能展現其精彩的內涵,從而使原本豐富多彩的內容變成了單個、陌生和抽象枯燥的概念。為解決這個難題,在講授該內容時可適當運用案例分析教學法。案例教學的最大優點是用貼近實踐的辦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理解陌生的金融概念,區分不同衍生工具的特征。學生們通常可以從總體上認識到各種衍生工具的基本功能是化解金融交易活動中的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但很難區分他們在風險轉移中不同的作用點,或者說各種金融衍生工具的特殊功能。針對這個問題,在案例教學中可采取單個案例與連續案例相結合的辦法,單個案例重點幫助學生理解不同衍生工具的特點和功能,而連續案例則幫助學生比較、區分不同衍生工具在防范風險中的特點,如遠期交易與期權在規避利率風險中的區別等。在案例教學中,點評、提示和總結非常重要,通常應組織學生參與,這樣可有效增加課堂教學中的互動性。

      在分析貨幣供給模型中的貨幣乘數概念以及貨幣乘數的決定時,課本或者只進行陳述并給出公式,或者只提供簡單的假想例子,學生印象不深。為加深理解并幫助記憶,教師可采用定量分析的辦法,把我國當前的相關數據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計算,學生在自己動手基礎上形成的相互交流,不僅提升了自身的操作能力,同時也調動了學生間的互教互學。

      (二)多媒體技術及網絡的運用

      順應現代教學的發展趨勢,目前高校教師基本都以多媒體為主要手段進行授課。多媒體技術的優勢:一是在于它的直觀性,能提供圖文聲像并茂的多種感官綜合刺激,創造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二是在于它處理各種教學信息的便利,教師可以用更充分的時間組織教學材料,增加課堂信息量,學生消除了記筆記之忙碌則可以專心聽講與思考,提高了教學效率。《貨幣銀行學》是一門具有相當深度和廣度的課程,知識點豐富。實踐證明,多媒體技術在此類課程的教學中信息優勢十分明顯,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把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都調動了起來。

      另外,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國貿專業的學生對時效性很強的經濟信息特別青睞,這與其應用型專業的特點非常相符。為提高教學的生動性,教師在課堂上不妨多運用網絡信息,包括去有關網站下載數據使自己的知識傳授更有說服力,也包括鏈接相關網站使自己的課堂更接近現實。這些網絡平臺的運用遠比教師在課堂用大量的說辭去闡明知識點更有說服力。例如,在講述商業銀行的有關知識時,可以進入中國銀行、工商銀行等商業銀行的網站。在那里可以看到銀行的機構設置,查詢到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等信息,不但增加了真實感與權威性,也使學生接觸到更多的信息來源。又如,在介紹貨幣市場時,如果教師僅從概念上進行講解就顯得十分枯燥,但如果從中國貨幣網鏈接一個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交易日評網頁,學生就可以對什么是銀行間拆借市場、它在我國發展如何等內容有更加直觀的認識和具體的掌握。

      三、改革課程考核體系,強調實際能力

      課程考核既是對學生學習狀況的檢驗,也是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衡量。目前,國貿專業的《貨幣銀行學》課程考核普遍存在方式單一、缺乏規范性等問題。主要表現為以期末筆試作為惟一的考核手段,不注意對學生學習過程投入狀態和平時學習成績的考評,有的學生考前突擊幾天就可以過關。“上課記筆記,考前背筆記,考后全忘記”這種考核模式會導致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低,缺乏創新思維,教學過程只是單向灌輸,師生之間缺少交流,也束縛了教師的創造性,不利于培養良好的學風和教風。因此,對國貿專業《貨幣銀行學》考核體系進行改革勢在必行。具體來說,應努力做到平時考評與期末考試相結合,并實現平時考評方法的多樣化和期末考試內容的多樣化。

      金融學中信用的概念范文第2篇

      關鍵詞?演風險;根本不確定性;金融市場制度;政府監管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5)02-0001-06

      一、引 言

      有效市場理論(efficient market theory)有許多變種,包括古典與新古典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和主流經濟理論等,分析的核心是自由市場可以解決所有的經濟問題,而政府干預只能產生經濟問題。換言之,政府干預是問題本身,而自由市場是解決方案。有效市場理論的一切命題的基本分析方法,都體現在瓦爾拉斯-阿羅-德布魯一般均衡完全市場體系之中,他們證明了在完全市場競爭條件下一般均衡的存在及穩定性與唯一性,為一般均衡提供一種嚴格的公理式分析,通過價格機制實現均衡的,即使短期出現問題,長期看來也沒有任何經濟問題。這表明有效市場理論與理性預期假說處于完全確定性和風險背景之中,可以在完全信息條件下做出理性選擇行為,看不到任何市場失靈、犯錯誤或政府干預等經濟現象。

      然而,正因為有效市場理論難以理解自由市場經濟中出現一些異常經濟現象,如非自愿失業、金融危機等,無法看到20世紀70年代美國金融體系放松管制成為2008年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貪婪與恐懼支配了當事人經濟決策。在這種情況下,后凱恩斯經濟學家則運用根本不確定性條件下的理性選擇,突出根本不確定性與制度之間的重要性,以彌補有效市場理論的局限性,從而轉向根本不確定性及其應對措施研究。在文中,后凱恩斯經濟學主要是指美國溫特勞布、戴維森、明斯基等,區別于薩繆爾森等新古典綜合學派和斯蒂格利茨等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根植于1936年凱恩斯不確定性和預期核心內容,打破有效市場理論遍歷性假設――完全確定性和可計算的概率風險,從非遍歷性――根本不確定性和非理性預期假設入手,更好地認清現代風險管理范式(數學、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的自然科學性質的適用范圍和政策原則,尤其將微觀和宏觀經濟學教科書視為一種完全確定性(至多是概率風險)條件下的理論體系。因此,本文結合后凱恩斯經濟學的核心是突破一般均衡中的完全確定性假設――所有事件的不確定性都可以被簡化為可計算的概率來研究金融市場有效性。也就是說,過去和現在的概率分布預測同樣也適用于未來,這等于說當事人對未來的事件掌握著完全信息。或者說,由于有限理性,盡管搜尋或獲得信息成本很高,我們仍有可能通過學習與試錯獲得關于未來的完全信息,從長期看來,仍然可以讓主觀概率分布等于客觀概率分布,從而支配任意未來時點的所有可能結果的理性預期。換言之,無論如何,今天的市場當事人擁有關于未來概率分布的統計上的可靠信息,從而完全可知未卜先知的未來,形成過去與未來的這種時間對稱性。

      然而,在現實金融市場中并沒有一位拍賣者,也并不是所有的交易都具備均衡價格的完全知識或完全信息。為此,我們依據后凱恩斯經濟學家戴維森[1]依據凱恩斯[2]的風險與不確定性劃分原則,提出了確定或概率風險上的遍歷性(ergodicity)概念與根本不確定的非遍歷性(non-ergodicity)概念,從而確立了我們研究獨特的特征,更加接近現實經濟世界,不能簡單地實行自由放任政策,而是實行有管理的市場經濟――政府干預關鍵在于減少金融市場上不可消除根本不確定性的作用范圍,為當事人提供穩定的預期環境,增強金融市場有序性和流動性,進而完善金融市場的服務經濟功能,而不要脫離實體經濟而獨立發展。

      二、風險與根本不確定性的區分

      在金融學中,systemic risk是指的可以使得整個市場或系統崩潰的風險,即系統風險。系統風險(systemic risk)與系統性風險(systematic risk)不同,后者其實是指市場風險,而前者才是真正的“系統風險”。為了突出風險(risk)與不確定性(uncertainty)差別,本文主要采用根本不確定性(fundamental uncertainty,簡寫FU)這一概念,這與奈特[3]和凱恩斯的區分風險與不確定性是一致的。其中,風險是指可度量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是指不可度量的風險。也就是說,風險的特征是概率可計算出來的,以及因此將它作為一種可保險的成本進行處理的可能性。概率的可靠性來自于所遵循的統計理論規律和穩定的經驗規律,只要概率能夠用數字表示,不確定性就會被消除掉。與可計算或可預見的風險不同,不確定性是指人們缺乏對事件的基本知識,對事件可能的結果知之甚少,因此,不能通過現有統計理論或經驗進行預見和定量分析。這樣,我們就會發現,風險是一種人們可知其概率分布的不確定性,但是人們可以根據過去推測未來的可能性;而不確定性則意味著人類的無知,因為不確定性表示著人們根本無法預見沒有發生過的將來事件,它是全新的、唯一的、過去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是一種真正的不確定性,過去與未來處于一種時間不對稱(time asymmetry),無法被消除掉,始終存在著。

      目前很少有經濟學家把不確定性當回事,實際上,認真對待不確定性具有很深刻的意義,它不僅關系到我們如何研究和應用經濟學,還涉及我們如何理解人類活動幾乎所有的方方面面[4]。如果不存在真正的不確定性[5],我們就難以清楚交易成本為什么大于零①,從而也就不明白為什么有效需求不足,以及我們為什么會犯錯等一些經濟問題。實際上,“根本不確定性”與“概率風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根本不確定性這個條件下,我們不可能計算出一個事件的發生概率和可能結果。未來是未知的和不可預測的。根本不確定性這個說法還與后凱恩斯經濟學的歷史時間和有限理性有關。在歷史時間中,未來跟過去和現在不同,如果借用物理學術語,這叫做非遍歷性,也就是說,我們在過去所觀察到的均值和方差并不會在其他時間出現,而遍歷性是指,對于一個無限次觀察系列而言,得自任何數據收集過程的時空平均數都是同一的。這意味著,由過去的結果得出的平均數所反映出來的客觀概率分布支配著當前和未來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過去顯示了未來,時間的流動并未影響支配現實過程的聯合概率法則,歷史是無關緊要的,過去與未來處于一種時間對稱性。換言之,在這里歷史時間被等同于邏輯時間。而非遍歷性概念正好與上述相反,它指的是過去不能準確顯示未來,從而過去的平均數不能準確顯示未來的概率分布這樣一種場景。這時,現實過程將是不可逆的,歷史時間也就變得至關重要了,它將導致經濟結構的變化[6]。這種非遍歷性讓我們對建立在統計分析和經濟計量研究基礎上的結果和預測產生了懷疑,這就看到了現代金融風險管理范式的局限性。由于現在發生過的事件在未來重演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而后凱恩斯經濟學者相信,根本不確定性的存在會徹底摧毀了有效市場理論的根基,從而難以指導金融制度發展。雖然這種根本不確定性在現實世界中廣泛存在,但新古典主義者卻無視這個觀點,并依然使用概率密度函數。有些學者甚至宣稱根本不確定性會導致虛無主義,因為如果這個不確定性存在,未來世界未知而且不可知,那么我們完全無法推斷經濟政策如何能達到其預期目標。但我們很容易反駁這個觀點:除了在經濟危機的時候,不確定性一般會建立在一種行為連貫性的基礎上。經濟組織和個人在面對突如其來的信息和其他時間時,一般不會貿然改變他們的行為方式。也就是說,人們在沒有得到足夠的確切信息前,行為很難發生變化[7]。正因為關注根本不確定性,所以新古典經濟學的缺陷就一目了然,用概率風險取代不確定性,完全風險市場始終存在,忽略了根本不確定性的存在,很容易進行理性預期分析,未來僅僅是過去和現在的投影,看不到貨幣生產經濟(monetary production economy)的一些特征,從而嚴重脫離現實,限制了認知能力和科學決策精神的提高。

      三、現代金融管理范式――有效市場理論前提

      自亞當?斯密1776年《國富論》論述“看不見的手”原理以來,經過邊際革命,瓦爾拉斯構造,阿羅-德布魯證明,所形成的有效市場理論教科書試圖盡可能地最小化對純經濟動機和理性的偏離。不但是一個充分就業、市場完全有效的神話世界,而且它還是一個沒有風險的世界,因為存在著擁有完善的保險機制并且可以使風險轉移的市場,從而可以解釋資本主義一片和諧的完全市場(complete market)穩定景象。因此,對于凱恩斯革命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盧卡斯[8]指出,由于人們在將來的事態做出預期時,不但要考慮過去,還要估計現在的事件對將來的影響,并且根據他們所得到的結果而改變他們的行為。也就是說,他們要估計當前的經濟政策對將來事態的影響,并且按照估計的影響來采取政策以便取得最大的利益。行為的改變會使經濟模型的參數發生變化,而參數的變化又是難以衡量的,因此經濟學者用經濟模型很難評價經濟政策的效果,尤其在理性預期條件下,提出經濟政策是無效的。

      遍歷性或風險背景②是指沒有結構變化,某一期的統計觀察與另一期的觀察以及所有時期的觀察都相同,或者說,只要時間足夠長,隨機過程的每個樣本函數都能夠“經歷”各種可能的狀態。簡言之,僅僅通過典型樣本函數可以決定這種統計行為,這樣的過程就是遍歷性的。然而,不具有這種特征的過程,就是非遍歷性的。也許有人提出異議,經濟學也在研究很多不確定性問題。可以斷言,凡是發表此類言論的人,肯定混淆了風險和不確定性概念。事實上,很多人對這兩者分辨不清。風險是指不幸事件發生的概率已被人知曉的情況,而對事情發生的概率一無所知就是不確定性。經濟學家如此輕視不確定性自然有其理由,他們堅信,綜合分析過去和現狀狀況,就能相當準確預測未來,從而便有未來是過去和現在的投影。

      通過承認世界是遍歷性的,對于有效市場理論而言,“股價永遠是被正確地定價的”,在一個沒有風險的世界里,為什么還需要金融市場的存在,所以對信息提出了要求――現在所已知的未必就一定是未來所發生的,但發生的風險,是可以被測量的,從而不存在違約、破產和倒閉現象。有效市場理論認為,股票、債券等融資工具的價格是對其風險的最佳預測,考慮了私人和公共信息,這意味著不同的金融工具可以根據它們的風險給出不同的收益率。所有的銀行金融管理模型都是以有效市場理論為基礎的,他們把可能發生的事件建立一系列概率。從技術上講,過去的收益率的分布會給未來收益率提供一系列不確定性,這種分布或者說結果的不確定性,可以通過標準差或方差來體現,可以由高斯鐘形曲線(標準的正態分布)來描述,此時風險管理模型忽略了風險波動過程之中可能產生的相關性和慣性,即使被廣泛應用的布萊克-斯科爾斯-莫頓模型,也忽略了極端事件(黑天鵝)發生的可能性,從而使有效市場理論成為過去20多年大量放松管制措施的背后支撐,包括廢除《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接受銀行風險自測、衍生品市場規范的缺失等。

      遍歷性或風險環境為金融市場的穩定性提供了最好的可能,此時,未來是確定的,即我們將清楚了解未來。只要市場主體按照自利的原則行動,就可以保證市場是有效率的,從而運用復雜的數學、統計學和電腦技術創建現代金融管理理論,但卻不愿意承認根本不確定性因素。經濟學家堅信,綜合分析過去的取向和現在的狀況,就能夠準確地預測未來。當然,在預測的過程中肯定會發生錯誤。有幸的是人類懂得如何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于是,出現了一批從過去的失敗中找出原因并大大提升了準確度的預測理論。經濟學家們對迄今留存的經濟理論充滿自信。因為在理論的新陳代謝過程中,確認已失敗的理論早已被人們所淘汰和丟棄[10]。基于風險的管理理論充分應用高等數學、統計學以及電腦技術,簡單地把不確定性當做純風險的做法,很容易導致金融市場失靈和金融危機,至少使貌似科學的有效市場理論的局限性暴露出來,使我們更加小心做事。更為重要的是,政府應該發展制度以穩定金融市場而使其更加有序。否則,市場參與者冒充未來完全信息,所以總是會估價未來收益和當前成本以做出最優決策,這樣做就會造成嚴重的經濟后果。

      四、金融市場的根本不確定性基礎

      如果市場有效,那么也就不會失靈,所以也就不會發生金融危機。然而,在有效市場理論中,一方面,風險理論混淆了可計算的概率意義上的風險與不可計算概率的不確定性之間的區別,直接讓風險等同于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因為根本不確定性不可計算,因而是不可知的,直接將不確定性假設掉,僅僅研究那些可計算概率的不確定性。因而,有效市場理論假設,未來是可知的,可以通過未來是過去的投影而計算出來。而后凱恩斯經濟學家則拋棄這種觀點,提出非遍歷性的世界觀――未來不可能歸結為從現有市場數據中計算出來的風險,指出有效市場理論的遍歷性世界觀,不論是新古典綜合學派,還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都是如此,難以看到根本不確定性存在及其經濟價值,無法理解諸如非自愿失業和金融危機等[11]。

      后凱恩斯經濟學者認為,有效市場理論的致命缺陷是靜態分析方法論,沒有考慮任何有意義的變化和真實或歷史時間。即便假定信息不完全,也變成可計算的概率,從而將動態不確定性轉化為靜態確定性問題,這也是很多人混淆風險與不確定性的自然結果。非遍歷性體系是指在經濟結構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某一時點上事件的概率分布不同于另一時點上事件的概率分布。在這樣的體系里,這些空間和時間平均數都沒有收斂的趨勢,支配事件的概率分布始終是變化的,所以現存支配事件的經濟結構也總是變化的。遍歷性或風險假設存在,使那些考慮數學金融模型歸結為可計算的風險并不符合現實,從而更加深刻認識到數學、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的局限性[12],真正考慮根本不確定性和非理性預期嚴重后果,而不是簡單實行自由放任市場化政策,而需要制定降低根本不確定性或者將根本不確定性轉換為風險的制度創新。風險應該任其自生自滅,政府的主要責任是減少根本不確定性的影響,也就是說,帶有風險的活動應該由市場來調節,允許經濟企業家在市場中愿賭服輸;另一方面,因世界復雜性會產生廣泛和深遠的不確定性活動,政治企業家應該站在公共利益角度加以控制,尤其在減少不確定性和熨平經濟不穩定性方面大有作為,需要回歸后凱恩斯經濟學的貨幣生產經濟――透視出市場經濟潛在的根本不確定性與不穩定性,所以,需要政府干預金融市場。

      那么,為什么會有非遍歷性或根本不確定性存在?根本不確定性是指可能出現的情況不止一種,人們不知道會是哪一種情況的狀態。也就是說,根本不確定性是指沒有穩定的概率分布,與概率事件沒有聯系,因此人們無法用事件過去發生的頻率預測其未來發生的概率,即不可知或不可計算的概率,從而確立非遍歷性或根本不確定性研究方法。與人們常用的“有可能”、“也許”、“我不知道”等表達更為接近。

      在一個根本不確定性的世界里,市場基本面不可能提供未來的可靠信息,從而遭受突然和劇烈的變化,未來市場的估價總是遭受失望或預期落空,這也是為什么新古典經濟學理論方法別不適合的主題。在根本不確定性背景下,這些投資具有高度猜測性。這些預期在客觀上是沒有意義的,所以不可能是新古典遍歷性或風險意義上的理性。當在根本不確定性條件下進行投資,投資具有高度猜測性。在這些條件下,不可能給予投資一個客觀上有意義的值,僅僅依賴純粹猜測性收益為基礎進行投資。如果是根本不確定性條件下的理性人,那么投資者已認識到,投資的選擇僅僅依賴直覺、預期和主觀計算。如果投資遭受局部或全部損失也是情理之中,也不會感到大驚小怪。因為在根本不確定性的背景下,市場參與者沒有理性的預期,那么市場價格純粹是猜測性的,根本不存在正常均衡價格的虛幻世界。結果是,某些市場將由大的機構交易者和投機者所主導,人格化交易十分明顯,不會反映有意義的非人格化市場基本面,從而很容易造成資產泡沫,甚至金融與經濟危機,正如克魯格曼[13]所說,“可惜的是,經濟學家如此這般浪漫而純潔的經濟學認識,使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忽視了所有可能發生的錯誤。他們對導致泡沫和崩潰的人類理性的局限性視而不見,對制度問題視而不見,對市場的不完全性――尤其是金融市場會使經濟運行體系猛烈遭受不可預測的危機視而不見,還有,對監管者不再相信監管的作用而造成的危險,他們也視而不見――當面對危機和蕭條這么多的人為因素時,該是經濟學家摒棄理性人假設和完全市場假設的時候了,盡管這兩個結論看上去多么簡潔,但卻是大錯特錯的”。

      因此,不論對于固定資本投資還是金融資本投資,都面臨猜測和根本不確定性的影響,從而會對經濟造成嚴重的影響。事物不是完全不可知的,但卻是難以預期的,未來總是不確定性的,未來并不總是過去的投影,因而需要運用根本不確定性方法進行研究。進一步說,如果我們不斷創造全新的世界,我們從過去經驗中形成的理論能在多大程度上應對這個全新世界,是與過去的經驗完全有關(主流經濟學)還是與過去經驗完全無關(后凱恩斯經濟學)兩分法都是偏頗的,所以為了應對根本不確定性,需要提高決策認知水平和政策科學性,突出政府干預金融市場的重要性。如果讓它自由放任,失去約束的資本主義有陷入金融動蕩或者產生壟斷的傾向。郁金香熱潮、南海泡沫、19世紀無數次的金融恐慌以及1929年的股市崩盤,這些都是美國目前放松管制的金融市場混亂的先例。美國航空工業目前的合并與19世紀后半葉的巨大托拉斯壟斷并沒有什么兩樣[14]。

      五、一般性結論及加強金融管理的新思路

      綜上所述,有效市場理論假設企業家精神、貨幣、流動性和契約等一些列現實問題,人是均質的,市場是有效的,貨幣、金融或者信貸都是中性的,不會發生金融與經濟危機,自由市場是萬能的,體現了市場神話。然而,根本不確定性會引起金融市場失靈,再次看到政府監管的重要性,關鍵在于盡量縮小不可避免根本不確定性的范圍,完善金融市場制度本身就顯得十分重要。這樣可以輕易地理解為什么說管理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前者是就風險或者確定性來說的,而后者是就根本不確定性而言的。這就是要區分風險和根本不確定性的重要原因,否則造成混淆就很難看到根本不確定性的本質所在,以及政府干預金融市場的原則。在遍歷性或風險背景下,預期是有實質和客觀基礎的――未來是風險性的,并且可以可靠地預測,僅僅那時預期是合理的,這時有效市場理論家的某些考慮才是正確的,就像微觀和宏觀經濟學教科書那樣,此時不存在根本不確定性,僅僅將可計算的概率風險等同于不確定性就足夠了,由于所有的風險可以被準確地估價,所以金融市場會自我調節到最優狀態,此時“看不見的手”機制發揮重要作用,高度的風險管理的計算機模型都派上用場。但是,在非遍歷性或根本不確定性背景下,不論多么有信心,都不可能有客觀基礎――經濟未來不可能通過借助于過去的統計方式得到解決。其結果是,這些預期純粹是猜測性的、易變的。如果未來與其預期一樣,就會盈利,如果希望落空,就會遭受損失。在這種情況下,這是不以任意實質的客觀方式預測的,理性預期假說將無所不包的不確定性降低為可計算的概率風險,并假定今天的客觀概率分布包含了全部未來的可能性,這種做法違背了風險和根本不確定性的區分,這就是所有這些現代風險管理模型為什么無法預測2008年的未來[15],致使理性預期無法成為重大決策的理論基礎[16],從而看不到資不抵債、破產、金融危機、非自愿失業等異常經濟現象,因而如何提供穩定預期,降低根本不確定性所起負面作用,就成為金融市場制度研究的重點,而不是簡單地在遍歷性或風險背景下進行理性選擇。

      非常奇怪的是,對于在沒有政府或者金融機構干涉的情況下,為什么總體價格穩定是現代經濟的一種常態,我從未見哪位經濟學家給出一個現實解釋。相反,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關于為什么相對價格在沒有貨幣、信貸、固定資本甚至時間的世界里應該是穩定的解釋。這個結果遠不能令人滿意[17]。經濟學家應該清楚,在金融市場上,從過去數據中觀察到的經驗規律并不能用來預測未來。在根本不確定性條件下的理性選擇,經濟學家能夠且應當鼓勵發展某些制度以減少根本不確定性,把未來結果限定在充分就業和適當的價格穩定上來。對于我國經濟體制轉型而言,我們不能遵循“華盛頓共識”。這是因為有效市場理論支配的“華盛頓共識”,其背后體現新的市場經濟理論,是以完全信息、完全競爭和完全風險市場為假設前提的,這是將現實世界理想化的理論,更與我國經濟現實南轅北轍。任何理論的結論都基于其假設,如果其假設遠離現實的話,那么建立在這種理論模型基礎上的政策也就難免無所適從了。“華盛頓共識”的方案沒有引起對根本不確定性的足夠重視,而復雜的數學、統計學和經濟計量學又掩蓋了經濟學對根本不確定性的忽略,導致現代金融風險管理理論指導我國的金融市場改革還顯得不充分,這恰恰是凱恩斯批判與盧卡斯批判的核心所在[18]。事實上,金融體制改革是非遍歷性過程,因為結果和相關概率分布都不可能從過去計算出來,未來并不是概率上的風險,而是根本不確定性的。除了市場不確定性之外,還有改革不確定性,我們無法從過去經驗或歷史數據中提供關于未來可靠的準確信息而進行理性預期,從而需要政府加強金融市場監管,降低根本不確定性,提高適應性效率,力圖讓這個世界更可預測、更符合高斯(Gauss)曲線,使正態分布曲線中的尾巴更細,揭示出金融市場制度的“黑盒子”。為此,需要做到:

      第一,要從理念上認識到現有的金融經濟學分析框架仍然是以新古典經濟學有效市場理論為根據,要清楚這并不是經濟學的全部,要認識到它存在的適用范圍,尤其是非主流經濟學派,包括演化經濟學、后凱恩斯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對于了解市場經濟運行同樣非常重要,根本不確定性條件下的理性選擇,制度對于穩定預期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政府監管金融市場是不可或缺的,需要看到凱恩斯開創的經濟學革命意義[19]。

      第二,根據根本不確定性假設,政府要為不確定性和動物精神提供條件,需要制定合理的規則,并徹底履行監管義務。否則,不但無法預測金融危機,事后也無法作出合理解釋,包括救市行動,沒能弄清楚市場的本質,就埋頭研究數學和統計學,因此,更需要吸收哲學、歷史、社會學和心理學等跨學科知識,提高全面認識金融市場有序性和流動性。

      第三,根據根本不確定性假設,契約是不可能完全的,保險機制會失靈,因此通過限制與充分就業相悖的私人行動產生的負面后果,契約安排或制度安排都顯得十分重要,也需要政府監管金融市場,建立國家控制的中央銀行,允許國有銀行與私有金融機構公平競爭,促使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保持發展平衡。

      第四,由于根本不確定性存在,政府監管金融市場本身也需要十分小心或者充滿敬畏感,設立經濟金融社會安全網絡,抵消可能發生的災難性后果,避免政府監管機會主義和公共選擇問題,僅僅考慮現代風險和風險管理理論還遠遠不夠,降低根本不確定性和減少信息成本,以及減少金融改革成本,加強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對于完善金融市場制度都極為重要。

      第五,不要輕易地相信現代金融風險管理理論而一味實行金融市場化,因根本不確定性的存在,需要政府對金融市場加強監管,以達到合理控制變化無常的動物精神和簡化復雜性的目的,比如規定貸款上限、限制交易規模、強化信用擔保機制等,而不是將經濟學變成一門數學科學[20],消除因根本不確定性產生的背離社會利益的結果,嚴格區分風險和不確定性,風險交給市場,重塑政府干預金融市場的作用,盡量弱化根本不確定性引來的各種不利因素,減少金融市場復雜性使其簡化,從而突出金融制度建設的復雜性,而不是一個簡單價格體系,還包括很多輔助機制,這對于完善我國金融市場制度來說極為重要。

      [注 釋]

      ① 科斯―威廉姆森研究方法實際上了忽略了根本不確定性,僅僅強調認知上的有限理性,至多考慮概率上的不確定性(等同于風險),從而在短期內出現類似于微觀和宏觀一般均衡的制度的一般均衡(比較制度分析),而長期又回到自由市場上來,看不到意外、錯誤與學習的存在。進一步說,將不確定性等同于風險,才能協調交易成本經濟學存在的邏輯悖論――有限理性與交易成本最小化。否則,因根本不確定性的存在,無法尋找優化行為,進而需要轉向后凱恩斯經濟學、演化經濟學和舊制度經濟學那里。

      ② 實際上,物理學與經濟學交叉,已經形成物理經濟學,從而看到物理經濟學的隱含假設是遍歷性[9],但是現代物理學已經看到了非遍歷性,亟待應用到經濟學研究上。

      [參考文獻]

      [1] 保羅?戴維森.概率理論與不確定性相關嗎――一種后凱恩斯經濟學視角[J].國有經濟評論,2013,5(1):10-20.

      [2] 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M].宋韻聲,譯. 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

      [3] 弗蘭克?奈特.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M].王宇,等,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4] 羅伯特?斯基德爾斯基.重新發現凱恩斯[M].秦一瓊,譯.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5] Slater, G., D. Spencer. The Uncertain Foundations of Transaction Costs Economics[J].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2000,34(1):61-87.

      [6] Cooper,G. & C.McGillem. Probabilistic Methods of Signal and System Analys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7] 馬克?拉沃.后凱恩斯主義經濟學[M]. 王鵬,譯.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

      [8] Lucas,R. Econometric Policy Evaluation:A Critique,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Z].1976,1:19-46.

      [9] Schinckus,C. Is Econopyisics a New Discipline?[J]. The Neopositi-vist Argument,Pyisics A,2010,389:3814-3821.

      [10] 李正典.顛覆經濟學[M].李學權,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11] Davidson,P. Is "Mathematical Science"an Oxymoron When Used to Describe Economics?[J].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2003,25(4):527-545.

      [12] 張鳳林.金融、經濟危機引發的宏觀理論與政策反思――基于后凱恩斯學派的視角[J].經濟學家,2013(3).

      [13] Krugman,P. The Freshwater Backlash(Boring)[N]. New York Times,2009,September 23.

      [14] Thurow,L.Head to Head:The Coming Economic Battle among Japan,Europe and America[M].New York:William Morrow,1992.

      [15] Davidson,P. Can Future Systemic Financial Risks be Quantified? Ergodic vs Nonergodic Stochastic Process[J].Brazil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9,29(4):324-340.

      [16] Davidson,P. Rational Expectations:A Fallacious Foundation for Stu-dying Crucial Decision Making Process[J].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1982,5(2):182-197.

      [17] 邁克爾?佩羅曼.市場的天生不穩定性[M].孫強,等,譯.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18] Laidler,D. Lucas,Keynes,and Crisis[J].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2010,32(1):39-62.

      [19] Blinder,A. Keynes,Lucas and Scientific Progres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7,77(2):130-136.

      [20] Weintraub,E.R. How Economics Became a Mathematical Science[M].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2002.

      Why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is not Suffici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isk

      and Fundamental Uncertainty

      Tang Jijun

      (China Center for Public Sector Economic Research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亚洲成年人电影网站|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外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午夜在线亚洲男人午在线|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 亚洲xxxx18| 亚洲AV无码无限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电影院|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视频久久|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AV动态图 | 亚洲中字慕日产2021| 亚洲国产品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亚洲日韩乱码久久久久久| 亚洲同性男gay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 在线观看亚洲专区|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 久久狠狠高潮亚洲精品| 亚洲色成人网一二三区| 亚洲免费观看网站| 亚洲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亚洲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亚洲欧美黑人猛交群| 国产精品亚洲AV三区| 亚洲另类少妇17p|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亚洲av色福利天堂|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成人亚洲国产va天堂|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视频国产|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 亚洲成人激情在线| 亚洲a级成人片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老师|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国产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